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时间:2019-05-15 07:1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

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page]-->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开展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维方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是数学课组织活动的有效策略。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活泼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

第二篇:运用提问技能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提问技能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微格教学是提高在职教师教 学技能见效快的一种方法。提问 技能是教师运用出的问题,对 学生回答、反应的方式,促进学生 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 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学生思维的指挥棒。提问是否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参加微格培训后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设计问题,并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让全体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设计问题才能恰到好处

教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教,正确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的问题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例如学习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例题(1)有7本书,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本?还剩几本?列式:7÷3=2(本)……1(本)。例(2)有7本书,每2本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还剩几本?列式:7÷2=3(个)……1(本)以前讲完这样的例题,我就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结果总有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把题的单位名称写错。这次在讲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认识到以前部分学生把单位名称写错,是学生没有把这节课重点难点掌握好。这次讲完例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道应用题都是平均分,都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但是它们的单位名称怎么不一样呢?”教师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的结论自然就产生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种不同含义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两种应用题的含义,知道了含义不同答案中的单位名称也有不同的道理。通过提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教“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因人因材,恰当的设计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容易,学生不需要多思考就可以回答,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太难,超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恰当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根据学生的认识范围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求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激发学生需求的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迫切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学习第四册(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录音机里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瞪大眼睛侧耳静听,随着录音机内有节奏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出现,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举着小手说:”这是钟表的声音“教师肯定学生回答问题后,又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时间?怎样计算时间呢? “ 这样一问,孩子们回答不上来了。这时教师又说:”我们不会看时间,不会计算时间怎么行呢? “此时学习已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主动求知,积极地参与,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发展快提高的快。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不能只满足教会了学生知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决定。在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观察、分析、比较、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动用己有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与能力,智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学习第一册《同样多、多些、小些》这部分知识,首先教师让学生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先摆3朵黄花,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3朵红花。然后教师问:”有多余的黄花吗“有多余的红花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建立同样多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多些”。先摆2个桃子,用同样的方法摆3个苹果。教师又问:“苹果哪部分和桃同样多?谁是大数?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此基础再学习“少些”。先摆4个梨,再用同样的方法摆3个苹果,教师再问:“这回谁是大数了?谁是小数?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最后学生比较、观察这三幅图。教师再提出问题;“苹果和桃比是大数。苹果和梨比为什么又变成小数了?”这样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同样多”、“多些”、“少些”,而且也知道了:“同样多”、“多些”和“少些”是通过比较而得来的,不是一程不变的。教学通过有目的地提问解决了教学中重难点,也为今后学习各种加减类型的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悟出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样才能有效地授人以“渔”使得法呢?关键在于在展示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地提问,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学习第二册“补充条件”这部分知识。如题(1)学校买来10个篮球,_买来篮球和足球共多少个?(2)学校买来篮球和足球共30个,_买来多少足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怎样补充这两道题的条件。按道理说这两道题就算讲完了,但教师为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接着问学生“想一想,这两道应用题补充条件为什么不一样啊?”孩子们各抒己见,通过学生充分地说,总结出补充条件的规律。即: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即要看已知的条件,又要看所求的问题,根据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补充的另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讲完这道题后,教师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一年级小学生是很难悟出这个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提问技能,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设计各种水平的提问,让学生都参与,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回答难度低一些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学生有优、差之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有恰到好处的神色和亲切的目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回答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当学生回答问题感到吃力时,当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认识程度加以引导和帮助;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地调动他们回答问题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地调动他们回答问题和积极性,才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问题。通过老师提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动力。但是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恰当地设计并保护、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让提问当好学生的指挥棒,提高教学效果,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从这首童谣里可看出人的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强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数学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否深入学习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景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间,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却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同学们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讨论和思考,学习新的知识。

二、巧妙引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所以,合理、巧妙地引入,也就成为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导入的方法来说有很多种,笔者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如在教学“几何体”时,可事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像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古塔等等。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影像工具进行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从而学生自然地会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感知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杰作。紧接着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所含的多种几何体,学生肯定会愉悦、轻松地去寻找和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另外,对其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工具,事前找一些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数学史料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望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使教学多样性、全面性,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调动“情商”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诱使学生因问生趣。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层层递进,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质疑,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在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质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四、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及其各分支的发展上,都存在着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数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为重点,通过有选择地介绍为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拉格朗日将物理和数学相结合引入的向量记号和方法,当时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突破,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在数学规则,定理和问题的发展方面,能体现古代数学家聪明智慧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勾股定理,据说已达到四百多种,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如果在平日数学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了。何愁学生的知识不丰富?何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没有方法而束手无策?学生会的方法多了,自然创造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这就必然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也在增加。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要创设思维的环境,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升华。加强数学史的学习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篇: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提问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数学思维。

【关键词】合理设计问题数学思维能力

【正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 1

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推理与论证等;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思维品质,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笛卡尔说:“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教学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数学思想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它是数学的灵魂。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可能会忘掉,但形成的数学思想却能一辈子受用。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合理设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22日在连云港上示范课曾说过,数学要教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不能一节课下来,,好的学生不需要学,差的学生没学到,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性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让学生判断课本中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学习百分数、小数互化时,组织学生讨论例题0.25=25%,为什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华应龙在示范课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1200米,小明带着小狗与小兵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兵每分钟走55米,小狗每分钟走240米,小狗在小明与小兵之间来回不停地跑,小狗碰见小兵就掉头向小明跑,碰见小明又掉头向小兵跑……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他就引导学生分析,琢步引导学生将这道题简化,直至学生弄清这道题的真正含义,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十六等分的圆,先让他们讨论得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后,再让他们把圆剪成十六等份,提示他们像这样的小图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拼成的图形面积如何求呢?它与原来的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猜一猜,算一算,让他们在探索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思维得到发展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针对定向思维,设计创新性的问题

定向思维的基础是“经验”,虽然有些人声称找到了某种问题的规律,其实它不过是个经验而已。定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经验可循,不需要你去想其它的办法;或者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你不能打破这个框框”。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要善于选择典型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特级教师华应龙在示范课中曾说出充满哲理性的话语:“经验用错了就是教训”,他在问题的设计中就让学生尝试了教训,如“甲乙两地相距300米,小明从甲地走往乙地,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这时离甲地有多少米?”一半学生列式为300-60×4,追问其原因,皆是每次做题目是都是这样做的,就没仔细读题,弄清是离起点还是终点的,还有就是在做一份试卷中,试卷的第一题就是“请同学认真把试卷读完,然后把姓名写在左上角”可是很多同学拿起笔来就忙着做,在华老师喊停时,39个同学中只有2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其他同学吃惊时,那两名同学说出了其中的原因,里面的第6题说得很明白,这一份试卷只是让同学们浏览一下就可以了,其实只是要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那么多同学都很气愤,认为是老师耍了他们,经过华老师引导同学们的争论讨论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以后学习时不能

只靠经验了,要认真审题,弄清事物的本质。

(六)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1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只有在这样的有效的设计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第五篇:浅谈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单从教师的讲授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克鲁捷茨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只要学生能力达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启发他们动手演示、通过折、剪、画、摆、移、比、数等操作活动,自己感悟、体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能力。下面浅谈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在教学教程中,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毫无压抑感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要。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时,学生还未有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果由教师直接讲授,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所以先向学生提出:你能自己想办法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吗?学生非常积极,活跃,当能较准确用尺子量出后,在单位上却有了争议,有的说用米,有的说用厘米,从而体会到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又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长,先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出,再要求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体验活动逐步体会到1厘米太短了。又如,六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道思考题:“拿一枚2分硬币,投掷50次,记录一下,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

第 1 页 的几分之几?”我把学生分成8小组,分工合作,用准备好的2分硬币投掷,认真统计,结果显示:正反面的概率非常接近。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身经历探索活动,在“做中想,想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二、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闹,关键是要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发展、提高。因而活动前,要让学生懂得“为何要如此操作”,适当时给予指导,而不能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实践。

例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出示很多美丽的图案(轴对称图形)给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有了初步的概念,此时,再分给学生 一人一张印有蝴蝶图案(只印一半)的纸片,要求学生想办法找出图案的另一半。有的学生画出,有的学生对折后剪出,通过交流,学生代表口述为何要如此操作,再启发学生准确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并指出折剪的方法快、准,最后再布置学生课余进行折纸剪纸活动,折、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并把优秀作品贴在教室学习栏上,让大家一起欣赏,这样既增强了应用意识,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实践活动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活动类型多样化,所以应根据题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制作性实践活动。

平面或立体图形的一些新概念比较抽象,枯燥,学生要理解掌握并不容易,所以可让学生通过自制学具,借助直观体验,找出结论。

第 2 页

例如教学“环形的面积”,我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而是先由学生用硬纸板做环形(2人一组,合作完成),学生亲自动手,获得了直接的经验,体会到环形是由大小两个同心圆组成的,用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得环形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让学生分小组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遇到了不少问题,而这正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所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最后制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时也找出结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生活性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问题带进生活,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尝试探索、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如学习“米的认识”后,我安排学生分组测量黑板,课桌椅,门窗等的长度;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我让学生课余剪贴出圆柱形模型的水杯、油桶;学习“圆的周长”,我组织学生用绳子或卷尺量出教室门前花坛的周长;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我搬来托盘天平、木杆称,指导学生分别称出一个苹果、梨、课本,书包等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重量单位的印象。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使抽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应用于生活中。

3、游戏性实践活动。

小学生个性好动,活泼,在教学中利用游戏,营造轻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能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纸或布剪长方形、正方形等,再把这些平面图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看谁拼得快,有特色。学生积极性极高,纷纷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

第 3 页

造能力。

4、实验性实践活动。

数学实验能培养和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我用准备好的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模型(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让学生做盛沙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才能建立体积关系: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即

13V

锥=

1sh。又如学习“圆的面积”,分3给每小组学生(4人一组)3个不等的硬纸圆片,要求学生把不同的圆分成不同的若干等份,剪开,看能否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实验交流之后,学生归纳出: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S=

r²。通过实验,学生亲自体会了解知识的特点,提高了应用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学习数学,就要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参与操作,能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能力体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 4 页

下载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骏乡第一中学 刘孔范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是指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重要尺度。《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对作文考试......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

    怎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申道富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组王金芸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中,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巧家县新华小学 肖秀元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义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就是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