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组王金芸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中,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二、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
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
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2)消。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如+3与-3)对消,减少运算步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简便运算,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4
一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四)(“年龄问题”、“排列组合”、“锯木头”训练)
姓名: 评价:
1、芳芳今年8岁,妈妈今年30岁,明年妈妈比芳芳大()岁。
2、儿子今年4岁,妈妈比他大26岁,再过4年,妈妈比儿子大()岁。
3、爷爷今年62岁,孙子比爷爷小60岁。8年后,孙子()岁。
4、爸爸今年38岁,儿子比爸爸小30岁。再过()年,儿子就过10岁的生日。
5、丁丁今年18岁,圆圆今年22岁。当圆圆18岁时,丁丁是()岁。
6、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拍照,我们会有()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7、妈妈带我到书店买书,我看中了《365个夜》、《喜羊羊》和《白雪公主》3本书,但妈妈说这次只能买其中的2本。我有()种选法。
8、有2、3、4这3张数字卡片,能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能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
9、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拍照,但我一定要站在中间,这样有()种不同的拍法。
10、用7、0、8、4这4张数字卡片,能排成()个不同的两位数。
11、把一根木头锯成3次,可以把这根木头分成()段。
12、把一根钢管锯成3段,要锯()次。
13、一根彩带长8米,每天剪去1米,()天可以剪完。
14、桌上并排着10本书,在每两本书之间都有1支笔,一共有()支笔。
15、我家住在三楼,每上一层楼要爬12级台阶,那我从一楼爬到三楼共要爬()级台阶。
16、一根绳子每3米剪成一段,正好剪了3次,这根绳子原来长()米。
17、把一根木料锯成8段,如果每锯一次需要2分钟,一共需要()分钟。
18、姐姐住六楼,她从一楼到三楼用了2分钟,那么她从一楼到六楼用()分钟。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3
一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三)(“排队知人数”、“简单应用”、“最多最少“训练)
姓名:评价:
1、小朋友们排队做操,小明的左边有6人,小明的右边有3人,这一排一共有()人。
2、一队共有12人,排在小钢前面的有7人,排在他后面的有()人。
3、从前面数起,强强站在第7个,从后面数起,他站的这一列队伍一共有()人。
4、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数,小芳都站在第5个,这一队共有()个小朋友。
5、林林和丽丽站在队伍的中间,林林在前,丽丽在后,林林的前面有2人,丽丽的后面有3人,林林和丽丽之间还有3人,这一排一共有()人。
6、18个小朋友站在一队,从前往后数,小丽站在第9个,从后面往前数,小雨站在第6个。小丽和小雨之间有()人。
7、地下停车场上有15辆大汽车,比小汽车少6辆,现在开走了3辆小汽车,这时大汽车比小汽车少()辆。
8、一辆公交车里有30人,到好又多站下车9人,又上来了8人,现在车上有()人。
9、大明和小光每人有10块糖,大明给小光2块后,大明比小光少()块糖。
10、亮亮比芳芳多10本练习本,亮亮给芳芳()本后,两人的练习本就同样多了。
11、一辆公交车里有20位乘客,到好又多站有14人下车,又上来了19人,现在车上的人数和原来相比,人(多了)还是(少了),相差()人。
12、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3、在下面括号里最小能填几?
14、小兰看一本书,已经看了24页,剩下的页数比两个8多,比3个8少。这本书最少有()页。()+ 6 > 10 18<()+ 4 10 +()> 20 24 <()+ 13()+ 4 < 12 10 > 8 +()5 +()< 14 15 >()+ 6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点滴。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2.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3.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4.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4.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4.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隐性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换词、质疑,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1、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字,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如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抓住其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读了此句,你有什么疑问?”很快,几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老师,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丰碑呢?”我连忙因势利导:“问题提得好,肯动脑筋。”继而向全体学生:“身体怎么会变成丰碑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下,同学们都紧锁眉头,陷入沉思。几分钟后,我又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更活跃了。有的说是由于大雪覆盖;有的说是军需处长坐在那里,很像一座丰碑-----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引导:“作者是不是只写军需处长的身体呢?如果不是,又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将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联系在一起: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身体成丰碑,实质上是写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二、联想、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的思维也就具有创造性。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余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狼可能会有几种结果?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饿死了;有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而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狼吃掉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具有独创性。想象的这个结尾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中心思想。又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时,可让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我肯定了这些都是救人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并引导学生领会砸缸之所以是最好的办法的原因。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演示、看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
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中“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一句里的“掠”字,就是机翼贴近山峰很快地飞过去的意思。但用文字这样解释,学生还感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掠”字的意思,我先做示范演示,然后要学生将书本立起来做山峰,以手掌做飞机,做一做“掠”的动作。这样学生对“掠”字的意思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会很快地领悟。又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里的“滚、扑、撕、咬”这四个字,学生不易理解,感到抽象。为了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也模仿做这几个字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对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能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全面深刻。如“看图学文”《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全面的理解: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哪些风筝已经飞上了天?哪些风筝将要飞上天?它是怎样飞上天的?当西边的天空飞来一架飞机时,放风筝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当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看图上各种风筝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他们仔细看图上表现“举、拽、收”等动作的细微部分。通过看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不仅扎实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总之,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意识,睁开慧眼,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