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共)
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
李永莲
摘要: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落实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私营企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对策,即形成合力,具体做到六个“相结合”。
关键词: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经历了从“允许存在”到“有益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从“拾遗补缺”到“平等竞争”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已经是历史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任。
一、加强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我们不仅要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于私营企业主和他们的员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经济利益,还要关注他们的政治利益;不仅要关注他们生活和生产环境,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而要做到这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
2、私营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私营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许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促进私营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3、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在深刻总结国际工运史经验基础上,针对党的建设做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论述。这对私营企业经济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是新时期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务。新的社会阶层现在已经是一支相当大的社会力量,这支社会力量还会更加发展壮大,把他们看作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一部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伸入他们中间,并不断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从而使这些人一心一意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同时,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赢得他们的支持,私营企业政治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群众基础才能进一步夯实。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鼓励和引导,离开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私营企业的发展就会走偏方向。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事制度以及人们就业观念都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到私营企业去就业和寻求发展。由于私营企业经济组织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其从业人员构成复杂,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加快,异质性较强。如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对这一领域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就会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所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意义重大。
二、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私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采用哪种激励方式和途径就可以搞好的。要提高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最重要的是形成合力,建立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运作的有效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六个“相结合”:
1、在主体的确定上,坚持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其他组织的辅助作用相结合企业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对于协助处理好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党组织要领导和联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模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思想强、业务素质高的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协助党组织做好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2、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选择上,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私营企业的私有性质,决定了私营企业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整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要加强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先做好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私营企业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只有有了物质条件的保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为员工所欢迎,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断提高。实践证明,私营企业主越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越有声有色,企业就越有凝聚力。
在看到私营企业主是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私营企业的员工是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部分。离开了对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成为一句空话。
3、在工作的着力点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4、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的方式上,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脱离人们的物质利益空谈思想政治不会达到长期管理的效果。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时候必须运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两种激励措施,用精神鼓励来提高物质鼓励的格调,用物质鼓励来巩固和强化精神鼓励的效果。在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范畴,哪个都不可缺失。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搞的好的私营企业主,除了在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可以鼓励私营企业主中的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入党或者通过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式,满足他们政治发展的心理需要。对于私营企业的员工而言,除了物质的激励外,可以授予他们各种荣誉称号,还可以吸收私营企业中的高级管理员、生产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员工入党,使他们找到精神的归属。
5、在实施途径上,坚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在私营企业中纯粹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很难奏效,必须在实施途径上找到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点。针对私营企业里的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在企业里有地位和受尊重的现实,可以着重抓好员工素质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努力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企业生产淡季,可以举办管理人员学习班、新员工培训班、产品质量分析讲座;在生产旺季,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等活动,让企业员工在技术提高、工资增长中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更加自觉配合党组织工作。
6、在工作内容上,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结合私营企业是一个市场经济实体,必须以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要务,思想政治工作是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效益是靠人来创造的,人以素质为关键,素质以思想为本。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抓生产,抓经营,抓管理一道做,使管人、管事、管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提高,还能有效地改变私营企业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现状。
作者简介:李永莲,女,1973年2月出生,籍贯: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7月发表于《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谢有武.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2).[2]于孝安、姜选.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问题初探[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2)
[3]周海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J].经济与管理, 2004(11)
[4]姜选.探索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2).[5]朱元根.关于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3).
第二篇:求真务实,提高实效
求真务实,提高实效
——2007年秋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数学组
2007年秋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在泉州市教科所数学组的具体指导下,在南安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按照“立足实际、下移重心、改革模式、加强监控、促进均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提高教研工作实效,为我市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但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要靠教学行动和行为加以落实。本学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关注常态教学,研究常态教学,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0月20日,我市在国光中学开展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全市29所完中、独立高中校的高二数学备课组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共30多人参加研讨活动。此次活动采用我市“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研究平台“发现类(螺旋式)”A流程,即常态教学——同伴“捉虫”——集体会诊——二次教学,集听课、说课、评课、研讨为一体,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对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新教材量多课时少如何进行整合,达成了共识。
12月14日,我市在成功初级中学开展初中数学“链条式”研修活动。本活动采用我市“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链条式”即:预设主题——课例实践——集体研讨——生成新主题——新课例实践——再次研讨,以典型课例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活动安排紧凑,与会老师研讨热烈,对研讨主题不断深化,对课例实践认真点评,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举办命题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命题能力。
为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命题能力,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10月24日,我市在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初中数学命题技术培训活动。本次活动采用了我市研训一体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主题类”研修,即主题发言——实践操作——案例交流——专家点评。全市各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70多人参与培训研修。此次活动特邀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员曾大洋特级教师到会作专题发言,他从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及要求、命题规范、命题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后,与会教师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同行间交流,再由专家作点评。本次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良好,实效性强,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命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质量监控工作,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南安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有关要求,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重视高、初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为基层学校提供科学的复习备考建议。
11月25日,我市在侨光中学开展高中毕业班数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各校毕业班数学备课组长及高中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活动,“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分专题就数学学科2008届高中毕业班总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了专题发言介绍,引领与会代表探讨高考数学学科总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提高高中毕业班数学科的总复习质量。
11月29日,我市在教师进修学校召开初中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会议。各校初三数学备课组长,共7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泉州市数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我市2008届初中毕业班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2007年我市中考数学科的质量分析,交流了2007届初中毕业班数学科的总复习教学工作经验,同时探讨2008届初中毕业班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
本学期末,我们组织对全市初
一、初
二、初三年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目标检测,成立命题小组,集中培训,参照2007年泉州市中考命题有关要求进行命题。考试、评卷期间,组织人员下考场、评卷点巡视检查。各校集中评卷,不同年级交换评阅,流水作业,并要求及时做好检测成绩的数据统计、质量分析工作。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南安市六所一级达标高中校毕业班联考测评活动,六校资源共享,联合命题,统一考试,集中评卷。
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的意义是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创新教研制度,形成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在暑假期间,我们组织高
一、高二数学教师参加泉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业务培训研修活动,在9月下旬我们组织初中教师参加泉州市2007-2008学年初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业务培训研修活动。此外,我们通过调查摸底统计,对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泉州市级学科业务培训的高
一、高二数学教师,于12月16日,组织他们参加南安市级高中新课程学科业务培训,邀请泉州市教科所张白翎教研员作专题讲座,参与教师通过听取专题讲座、案例剖析,课标学习,教材分析与使用的研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索等研修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1月22日,泉州市“特级教师讲学团”到我市巡回讲学,我们紧抓机遇,积极组织初、高中数学教师参加特级教师讲学团在南安三中举行的讲学活动。与会教师通过观摩特级教师与我市骨干教师“同上一节课”,参与课后说课、评课,教学交流,听取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激发了投身数学教育事业的热情,促进了数学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深化教育科研活动,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我们进一步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指导教师提升问题意识,广泛开展问题教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引导教师立足本校实际,着眼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规范研究过程,在科研内涵建设上下功夫。12月6日,我市在霞溪中学召开了“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南安市子课题现场研讨会,邀请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员曾大洋特级教师到会作指导,切实解决了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升了课题研究水平。
六、组织各项学科竞赛,促进师生个性发展。
本学期,我们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创设时空,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岗位比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加强竞赛辅导工作,不断提高参赛水平,发现和培育拔尖人才,促进师生富有个性地成长。例如,08年1月5—6日,我们开展了南安市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并从中择优推荐参加泉州市级比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我市获奖人数在泉州市名列前茅,其中获得福建省赛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获得泉州市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未来的教研征途上,更需我们大胆创新,勇往直前!
2008年2月3日
2008年春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1、召开07年秋季期末考试初中数学科质量分析会(2月)。
2、配合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科理论知识普查。(2—3月)
3、开展《南安市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2——6月)。
4、举办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研修活动(3月)。
5、开展高中毕业班数学科教学调研(3月)。
6、开展初中数学链条式研修活动(3月)。
7、组织参加泉州市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3月)。
8、组织参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4月)。
9、在国光初级中学召开“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南安市子课题现场研讨会(4月)。
10、配合开展高中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5月)。
11、组织参加泉州市初中毕业班数学质量检查,做好质量分析工作
(5月)。
12、举行南安市初中毕业班数学质量检查,做好命题、质量分析工作(6月)。
13、开展中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6月)。
14、举行初一、二年数学期末学习目标检测(6月)。
第三篇:提高司法公信力对策研究
提高司法公信力对策研究
【摘要】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司法公信力虽然缓步提升,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司法公信力严重缺失与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如何全面树立司法机关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司法公信力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对司法公信力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司法;司法公信力;对策;
一、司法公信力内涵
“公信力”源于英文“accountability、credibility”,近年来已成为流行的研究热点,新闻学界研究传媒公信力,社会学界研究政府,法学界研究司法公信力。目前,诸多的研究文献对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结构和内涵进行了有益探索,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环境来深入理解和把握司法公信力,包括司法权力本体角度和社会公众认知角度,包括传统舆论环境视角和网络新媒体环境视角等等。司法公信力内涵丰富,一种较为广泛的对司法公信力内涵的理解表述为: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主体、司法程序、司法运作过程以及司法裁决结果的尊重与认同,是司法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服状态,它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和认同状况。
公信力之于司法犹如诚信之于人,人无信不立,同样缺少公信力的司法也维护不了法律应有的权威。司法公信力对一个国家的法治秩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树立司法权威的过程中,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澳大利亚法官马丁指出:“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司法部门应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司法作为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的强制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属性和内在本质。如果司法公信力丧失,法律与司法机关权威将不复存在,司法活动便难以体现其重要的地位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们转向诉诸司法以外的力量,这必将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将公信力建设摆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位臵,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司法公信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司法公信力现状
司法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更多把解决争议的目光投向司法机关,寻求司法救济,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令人鼓舞的进步。但应当看到,目前社会上不断涌现的热点舆论和新闻事件也让我们清楚认识到我国司法公信力还存在缺失,司法公信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1.从司法权力本体层面。
一是司法主体公信力欠佳。层出不穷的冤假错案和腐败丑闻造成公众对司法工作人员无能和无德的印象,法官职业水平和职业操守不断遭到质疑。当事人在发生诉讼时往往试图通过“找关系、托熟人”的方式以期案件能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虽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原因使然,但也能极大反应出人们对司法工作人员的不信任。二是司法独立活动受扰。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排除任意干扰能力较低,裁判结果更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左右摇摆,不仅包括不能有效对抗来自不当社会舆论的侵害和干扰,还包括无法对公权力干扰司法权运行的有效抑除。行政权力和社会舆论力量的过于强大使得司法权活动体现出“行政化”和“舆论化”特征。三是司法“乱作为”或“不作为”。司法乱作为主要表现在一些司法机关或司法工作人员违反法律程序和实体规定,为谋取个人或部门利益,滥用司法权。司法不作为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或司法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有案不立,对案件久拖不决,效率低下。
2.从社会公众认知层面
一是信访不信法。近年来,群体信访和个体信访量逐年上升,信访不断升级,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上级机关乃至中央聚焦,而且愈演愈烈,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不断攀升的涉诉信访折射出司法公信力不足,是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最直观表现和结果。二是司法执行难。法的执行是法律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验证司法公信力水平的有力方式。“执行难”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法律法规的极大漠视。被执行人法治观念淡薄,在执行阶段采取消极态度,故意逃避责任甚至对抗执行,使得权利人无法实现其正当权益,进而对法院公信力产生质疑。三是无限制申诉再审。对司法裁判的申诉再审是现行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但当法院裁判结果超出当事人预期接受范围时,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是法院裁判发生了错误,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对已经生效的裁判一审申诉或申请再审,漠视司法裁定的终局性与公信力。
(二)司法公信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1.法官自身能力素质的影响
法官职业特殊性要求法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还需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其在司法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状态直接关系着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信任程度。而现实中我国法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与社会对法官的要求相比仍存差距。部分法官业务不强、能力不足、形象不佳、服务不到位,尤其是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法官中立性不再等问题,使当事人对法院的审判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法官自身能力素质问题折射着司法公信力不足、制约着司法公信力提升。因此解决法官能力素质问题始终成为我们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司法公信是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树立起来的,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公众对司法公信度大打折扣。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大环境尚未形成,民众对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缺乏信任。社会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权力阶层事端频出,“官二代”、“富二代”公然挑战法律威严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社会进入了“拼爹”时代,老百姓对腐败问题极度反感,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法院本身的违纪违法事件也让老百姓对法院的信任度下降。二是司法地方化的影响。我国各级地方法院无论在人事还是财政物资方面都听命或依赖于同级人大和政府,法院独立性被不断淡化,转而被赋予政治色彩,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基于地方政绩或其他方面利益的考量,地方政府插手司法活动,致使法院不得不考虑行政因素,甚至直接听命于公权力,直接影响了法院权威和司法公信。三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体开放的今天,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绑架着所谓“民意”、“道德”,在监督司法权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力,社会舆论以其强大的力量妨碍着法官的专业判断甚至左右司法结果,使民意代替法律成为法院断案依据,法律丧失权威。
3.当事人自身利益影响
造成我国司法公信力低下的原因除了司法机关自身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一定程度上包括社会公众法治观念基础的薄弱。漫长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以人治思想为基础的法律文化,无论是“德主刑辅”,还是“礼法并用”,其中蕴含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优位的法律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司法需求日益增长,部分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规律与特点了解不多,对司法预期过高;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规避和违反法律,出现纠纷后诉讼往往是其最后采取的不得已的手段,为达到胜诉目的,即使进入诉讼,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人情、找关系、无理缠讼;部分当事人一旦败诉便会拒不执行生效判决,四处告状、长年上访,寄希望于找到“大官”为自己鸣不平,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致使司法公信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几点对策
(一)注重法官队伍建设,加强能力素质培养
建立全面高素质法官队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础。司法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掌握审判权的法官既具备树立司法权威和维护法律尊严的业务能力,也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职业操守。首先,要提高法官专业素质。要完善法官准入机制,提高选任标准,注重法官思考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察,从源头上提升法官职业能力,同时确立任职期间法官定期培训制度,强化专业学习,补充法律知识,加强法院间的学术交流,打造学习型法院,以全面提高法官专业素质。其次,要提高法官的道德品质素养,树立法律职业道德观,确立司法职业道德在法律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内部引导法官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外部加大法律监督制约力度,严查严惩各种司法腐败行为。再次是要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在法院内部建立优良的司法传统,塑造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司法作风,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以此重塑法官在公众心中的正义形象。
(二)强调司法活动独立,完善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权独立对提升法院公信力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特别强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当前影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体制因素为司法行政化、地方化。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让司法独立化、法院独立化、法官独立化,让司法权威得以保障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强调司法独立,当务之急是要理清各级地方法院与同级政府、人大及党委的关系,做到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工明确,相互尊重。在舆论监督方面,学习和利用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条件下的沟通技巧和渠道,积极回应公众的问题和质疑,同时规范媒体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防误导群众,引导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逐渐消除社会舆论的越位监督。
(三)确保司法程序公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需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司法的公正公开。首先在法官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使司法活动真正获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其次,司法公正和司法的公信力是相辅相成的,完善程序法律体系是提升司法公正的有效渠道。由于现阶段我国程序法较于其他部门法还比较抽象,所以,完善程序法条、细化程序责任可有力地规范法官行为,防止程序不公。再次,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强司法信息公开力度。这里的司法信息不仅包括司法规则、适用法律的公开,还包括审判活动公开、审判结果公开等,做到以法律和事实说服公众。法院要进一步加强案件管辖规范建设、加强案件审判规范建设、加强执行规范化
建设、加强法官行为规范建设,全面提升司法形象。不断拓展司法公开的渠道与方式、落实司法公开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司法公开保障机制,增强司法公信力。
(四)深化法律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提升法律文化一个国家的法律只有被内化为一个国家的传统和精神,被其公民所认同、所信服,才能取得实效。“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不仅是文明社会和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和心理基础。而一个国家的法律要被信仰,必须为其公民熟知和认同,使其成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加强司法宣传,通过现代媒体及社区活动开展基层普法活动,让公众可以认识到法院的每一个司法行为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同时加强司法民主建设,通过公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活动等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总之,树立全民法律信仰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公众具有了一定的法治意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法院的尊重程度,改变人们对司法的怀疑。
结束语
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和价值追求。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第四篇: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江苏中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程刚(224400)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将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私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启发:首先,企业的发展应该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其次,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如员工、供应商、销售商、承运商、客户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企业的发展要注重长期发展的利益,培养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发展产品特色
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企业竞争力表现出来,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应用于生产中。对于制造产品销售的企业来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客观评价技术价值,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目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适合企业采用,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创新技术如果和企业发展系统不相容,反而会成为发展障碍。
评价创新技术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企业效益、开发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可用资源、优化企业结构、取得竞争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领先来获得持久发展动力,一些企业是靠的是产品特色,如传统特色选粉机等;在技术差别不大或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产品类别上,企业竞争有时也在产品特色上,如建材机械、常 规劝除尘器等;而且,随着市场上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竞争优势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产品差异化程度上。因此,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发展产品特色,充分运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关注绿色经济,重视环境效益。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运动的兴起,环保消费不断增多,环保产品技术老化也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壁垒也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虽然国内大多企业在不断努力但还是靠学、改进别人的产品,有自已特色产品的企业目前还不多,但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扩大规模就一定要有特色环保产品,采取环保革新,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一,制定开发产品的科技战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正确解决当前直接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要通过相关行业的认证制度,如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次,制定长期企业发展方案,搜集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设计开发更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第二、实施特色营销,以目前以点带片规模格局大力定点宣传,建立提高企业形象。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未来规划,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当前的发展。实施特色营销,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从全局上统筹规划,利用特色链管理再造业务流程,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环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小。
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树立人文企业形象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不能单纯的追求利润,它必须关注道德建设,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比较广,他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态度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争论。多年代以来兴起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CSR)要求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发展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该运动从形成之初便开始影响到各企业,从2005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接受社会责任审核,有的企业国表现良好而获得订单,也有些企业因缺乏改善诚意而被取消资格。最近部分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工人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直接后果,由此造成的损失只能是对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惩罚。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重视人的作用: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的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其次,建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改变市场对产品的片面认识。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大质疑。因此,私营企业要对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目标,在有益的活动中涉及到市场的需广泛参与,进行必要的社会投资,如;支持教育、援助贫困人口、开发落后地区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江苏中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效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效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县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成为我县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先后成立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现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问题也日益暴露,比如,工作合力不强,管理乏力,信息不畅,等等。现试从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效出发,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供共同探讨。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围绕“平安XX”建设,进行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县已初步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三级服务管理组织网络。二是落实服务措施。积极鼓励引导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覆盖面,流动人口工伤和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万人和
万人。建成投用新民小区和企业员工宿舍楼
万多平方米。按照“公办吸纳为主、民办接收为辅”的原则,减免困难学生入学费用,解决
万名民工子
女入学之忧。三是加大管理力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相继组织开展扫黑除恶、反盗抢、整治“六合彩”赌博等专项行动,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个村(社区)实施人户一致制度,积极在村(社区)、企业推行流动人口自主管理模式。加强高危人群的管控,积极消除安全隐患。四是深化权益维护。完善清薪机制,切实维护民工权益。加强法律援助,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架、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为支点的法律援助体系初步形成。探索建立维权服务协调网络,不断拓宽维权渠道。
二、问题和困难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违法犯罪比例趋高,“二次犯罪”人数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始终处于高位徘徊。据统计2006-2008年,我县流动人口刑事犯罪分别为……
二是“抱团”维权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县流动人口大都从事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垄断了服务员、三轮车夫、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等行业和职业。这些职业与社会管理、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引发矛盾纠纷得不到调和,或者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集体罢工、集体上访等具有“抱团”维权特性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我县社会管理正面对的新难题。今年
以来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三轮车夫集体上访等事件都是此类性质。
三是居住条件较差,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目前我县除 万名流动人口居住在新民小区和企业员工宿舍外,其余大部分都租住在城郊结合部和乡村的出租房内。由于很多出租房不具备基本的卫生配套设施,再加上部分流动人口环境卫生意识薄弱,已成为我县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重点和难点。
四是就业环境不佳,权益维护有待加强。许多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又不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增发加班工资。大多数小型企业和个体加工户为规避承担社会保险责任,往往不与外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恶意欠薪。
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齐抓共管局面未形成。虽然我县明确了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组织、协调、督促等七项主要职责,但由于权责利不统一,其在协调部门、乡镇、村居和企业工作时,往往处于协调无力、督查无权的尴尬局面。这也造成一些部门和乡镇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行其事,合力不足,资源和工作重复配臵、重复开发、重复管理情况严重,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网络不完善,力量不到位。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队伍建设,我县虽构建了“党政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三级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并在基层按照500:1的比例配备了约
名协管员,但三级服务管理
组织网络作用发挥有限。一是部门专管力量不到位。虽然对公安、计生、劳动、工商、城管、卫生、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尚缺乏具体细化的工作制度和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二是乡镇专管力量不到位。乡镇实到服务管理力量不足,难以承担组织、协调、指导村(社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三是村(社区)协管员力量不到位。作为主要辅助力量的村(社区)协管员,多数为村(社区)自聘的兼职人员,缺少有效监督考核和激励制度,工作难落到实处。
(三)责任没落实,业主作用发挥有限。虽然我县在个村推广了人户一致制度,但至今仍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房屋租赁市场情况管理体制和监管手段,相当一部分出租房主对自身责任认识不足,重经济利益、轻服务管理的倾向突出。另外,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部分企业存在抵触情绪,个别甚至帮助流动人口规避核查。
(四)宏观政策限制,工作束缚较多。我县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属全国首创,目前上至中央,下至省、市均无对应机构,在运作过程中既无经验可循,也无上级政策扶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登记条例》、《暂住人口管理办法》来看,对流动人口进行暂住登记、办证的法律约束力不足,我县只能等中央或省委、省政府修订和出台新的法规、办法后,才能从法律层面予以根本解决。另外,目前省政府正在研发的全省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仍未推出,致
使我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研究和决策依然缺少技术支持。
三、对策和建议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我县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应严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创新方法,加强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助推XX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完善网络,强化责任落实,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遵循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1、发挥县级部门责任监管主体作用。完善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增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一是分流指派的权威性,对流动人口所涉及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归口解决”的原则,及时分流指派到部门、乡镇。二是组织调度的权威性,对重大疑难问题,协调部门、乡镇联合调处,明确主办、协办单位和责任要求。三是检查督办的权威性,及时了解掌握问题解决的进度和结果,对解决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指导和督办。四是责任查究的权威性,对解决问题不
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总结教训,进行责任查究。
2、发挥乡镇责任落实主体作用。相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职人员,落实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任务。完善村(社区)协管员考核制度,加强管理、培训。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式管理,确保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
3、发挥村(社区)责任实施主体作用。各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要按流动人口规模配备一定的专职协管员。建议村(社区)协管员由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公安、村(社区)负责招录和培训;日常工作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乡镇和村居各承担一部分,制定激励制度,提高协管员队伍执行力。
(二)纳入规划,实施调控,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1、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流动人口还将持续增加,并且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永久性地留在XX,成为XX未来市民的一分子。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20年我县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总数将达
万人左右。因此,在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住房就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治安、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划上应强化“城市实有人口”概念,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数量和特点,将流动人口纳入XX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规划,使我县未来实有人口总量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实施选择性的调控政策。一是对“抱团”流动人口的调控。建议借鉴学习北京、上海等地限制流动人口进入出租车行业和张家港等地取消人力三轮车等经验和做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我县流动人口相关特性,附加从业条件,提高相关行业准入门槛,间接实现调控,维护社会维定。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实施公交优先,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便捷、快速的公交服务,从而压缩出租车、三轮车、五菱车的营运市场空间。二是对有违法犯罪前科的流动人口实施调控。一方面,对首次来XX、且有前科的流动人口,在其就业或办理暂住证前,可采取公安部门与出租房户、业主签订责任书等办法,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对在XX期间首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流动人口,在其被裁定罪行后,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借助媒体宣传,广泛发布其个人信息和违法犯罪事实;对有“二次违法犯罪”情况的流动人口,要将其列为公安机关重点监控对象,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管控力度,减少我县高危流动人口存量和潜在涉案对象。
(三)强化管理,推广人户一致制度,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1、推广“以房管人”经验。在全县推广“以房管人”经验,实行出租房屋契约化管理,落实房屋出租户服务管理责任。一是摸清掌握底数。组织开展专项清查活动,逐户、逐人核对清查,将出租房屋进行编号,建立档案,实现信息
共享;清查中,制定并严格按照出租房屋卫生、消防等配套设施标准,抓好整改。二是严把出租关口。实行房屋出租许可制。由村(社区)负责出租房主填写《申请出租房屋登记表》,由派出所、村(社区)负责与出租房主签订《房屋租赁责任书》、《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由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和公安局联合发放《房屋租赁许可证》、出租房门牌。三是强化分层管理。推广城关
村ABC和清港徐都村契约式模式,完善出租房和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对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四是严格落实责任制。由各派出所、村(社区)协管员对出租房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清理整顿,严格按照《房屋租赁责任书》、《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2、落实“以业控人”措施。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原则,在企业实行融预防犯罪、治安管理、矛盾调处、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于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业主责任制。建议出台政策,规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企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和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签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责任书,规定企业必须动态向乡镇、派出所报告内部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和变动情况。定期不期地开展抽查,如果发现企业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数、准确率等存在问题,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惩处。另外,加强对二手手机调剂行、废品收购点等流动人口犯罪较易涉足行业的重点监控,定期开展集中清理,努力减少管理盲区,挤压犯罪空间。
(四)优化服务,培育自管自治组织,壮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量。按照“组织设臵便利、形式丰富多样、作用发挥实在”的要求,培育流动人口自管自治组织。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流动人口自治管理碰到的运作资金、办公场所等困难,适当投入资金,帮助其正常运转;限定权责,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自管自治组织在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领导和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用。
1、建立流动党支部。总结推广
党建工作站经验,对共处我县同一乡镇、来源于同一县(市、区),且流动党员在一定人数以上的,组建党建工作站;在流动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建立支部;对零散流动党员按企业挂靠、隶属关系和就近原则,分别划入有关支部。努力使流动党员不论走到哪里,都做到党的组织不散,党员党性不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变。同时,提高流动党员政治待遇。探索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流动党员名额,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定期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引导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新居民服务站。总结推广
新居民服务站经验,对共处我县同一乡镇、来源于同一县(市、区),且流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提供一定资金支持,请流出地警方派专人常驻本地,与当地派出所共同组建新居民服务站,增强有效服务和管理。同时根据我县流动人口大都来自四川、贵州等六省的情况,建议加强与流出地联系,搞好区域协作,做好衔接工作,拓宽协作覆盖面,适时召开协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服务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3、建立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委员会。《村民组织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建议流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村(社区),建立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人员组成以本村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以流动人口中思想觉悟较高的威望人士和先进党员为辅,在村(社区)两委的领导和管理下,共同开展当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在弥补村(社区)管理站、协管员力量有限的同时,因为有流动人口代表参于,将有利于畅通村(社区)两委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服务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建立其他自管自治组织。以流动党员临时支部为核心,探索组建流动人口团支部、妇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等自治组织,发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和扶贫济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同时,依托各类自治自管组织,借助远程教育、基层文化俱乐部等现有载体,搭建“流动人口学校”等活动平台,开展计生、法律、卫生等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素质,增强服务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