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利用影视作品提升和开发磒县旅游资源报告
关于利用影视作品提升和开发陨县旅游资源报告 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们是武汉梁子湖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影视制作机构,公司的成立是致力于开发和推动武汉市梁子湖旅游文化资源,打造荆楚文化的品牌。目前我们已接到一个剧本,是描写你们地区从发现恐龙蛋,在到建立成湖北省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过程的描述。剧本的创作风格是以现代轻喜剧的风格,展示了迄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六千万年前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出土、保护为背景,塑造了返乡女大学生及农村青年新人形象。主题积极向上,格调新鲜,情景幽默诙谐,人物丰满生动,是一部贴近生活又有情趣的轻喜剧的影视文化作品。它的问世将给现在的刀光剑影的屏幕带来清新快乐的山水景象、气氛、田园风光。该影视作品适合城市观众和合农村观众。剧本片名《恐龙蛋·打转转》
本剧的重点场景为:
一、世界之最的恐龙蛋化石群落;
二、展示陨阳地质博物馆雄姿和风貌;
三、华丽的彩蛋制作工艺品;
四、神农架的风光、五、鄂西村寨风貌、六、都市风情、等场景。可以充分展现出我们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风貌,以此来提高我们陨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促进我们陨县的旅游资源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在此发出呼吁,愿意为你们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有此意请与我们联系
武汉梁子湖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曾凡荣:13317191728
开发影视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市场分析
(简述)
我们纵观目前世界和国内的一些成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的文化产业是在无有的状态下,通过精心的策划、宣传、打造,就能成就一个知名的文化产业,并很快的造就一条产业链。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案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注重从文化角度来开发旅游,所以他们找来一只鸭子和一只老鼠打造成唐老鸭和米老鼠,这样迪斯尼乐园建立起一个创新文化的基础,而且他们也在疯狂传播这些东西,美国佛罗里达州任何一个小孩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他们在全世界推行动漫产业发展,以及他们的附属产品。
在来看国内的,赵本山,在他的家乡打造电视剧《龙泉山庄》,他们选择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以剧建景、以景建点,以点建园的方针,拍摄制作电视剧,电视剧拍摄完后,所有的景点全部保留。电视剧在全国播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城里人都到拍摄电视剧的地方来旅游观光、渡假休闲,体验电视剧中的人物生活。
(如:电影“非诚勿扰”就有很多的中国旅游者到日本的北海道哪里去观光,在日本首相访华时,还特地的看望导演冯小刚,并希望他多拍摄两国往来的电影。一部电影“亲情树”播放后,全国很多的人都到宜昌的“亲情树”拍摄景点来观光和许愿。)
为此,一个影视文化作品,不光是在电视剧上挣了钱,还在后来的人造景观上也挣了钱,一部好的影视剧,它又能创造一个人造景点的奇迹。在经济的发展上,做到了一个有长效机制典范。
在来看闻名于世的横店影视城,一部电视影《鸦片战争》成就了它今天的东方好莱坞,在其后的旅游经济收入上是直线上升,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
纵观以上的三个案例,都是在无有基础上,打造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大厦,我们现在手上已有一个六千年史前留下的宝贝化石《恐龙蛋》。这在全国来讲,都是数一数二的规模。为何我们在经营上,始终达不到我们应有的目标。我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上吧。英国前首相萨切乐夫人说:“能鸣则鸣、不能鸣则无能”。我们应该有能力把我们的这个宝贵的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公园叫响全国。
当然,只要我们目前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来得急,原因是,我们现在可以总结前面很多景区在经营中的不足,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把我们上苍留下的宝贵遗产,宣传好、经营好,努力推动和发展这块旅游文化资源,做好旅游文化网络经济的文章。
我们要做的是,可以在一个真实的前景下,经过精心打造和艺术加工,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有机的结合,策划和创作一部反映我们陨阳地区这种特有的地质化石公园和地质博物馆的景观,再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轻喜剧的形式进行打磨一部电视剧。它的上映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这将给我们的旅游网络经济带来切实的实惠和利益。本人在此呼吁,各级领导,尽快将此事列入我们文化工程的议事日程中来,早日实现我们希望的文化工程,做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职责和贡献!(策划人:曾凡荣、联系方式:***)
2010年10月30日
第二篇: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本文在调查与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指出目前发展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淮安市的实际,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前言..........................................................4 2 目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 2.1 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品牌凸显..................................4 2.2 与其他省辖市相比差距明显....................................5 3 淮安市旅游资源总特征及优势....................................6 3.1 人文资源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6 3.2 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7 3.3 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紧密......................................8 3.4 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8 4 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8 4.1 产品结构单
一、分散,缺乏整合..............................8 4.2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9 4.3 旅游配套设施较差..........................................9 5 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10 5.1 创新旅游景点..............................................10 5.2 打响优势品牌..............................................10 5.3 利用区位与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过境旅游....................11 5.4 搞好旅游宣传工作.........................................11 结 论..........................................................12 参 考 文 献.....................................................13 致 谢..........................................................14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继推出了“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努力打响“食在淮安、游在淮安”的旅游品牌。这些活动的开展还促进了淮安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码头羊肉、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高沟捆提、盱眙十三香龙虾等名菜广为人知[2]。
2.2 与江苏省其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从表
1、表2中可以看出,淮安市近十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但是从表1和表2中不难看出,就在全省而言,淮安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只比盐城和宿迁要好,与其他几个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相比,差距是相当明显的;特别的,与和淮安市性质非常相似的扬州市相比,在2001年时,淮安市的国内旅游人数与扬州市的差距很小,但是2002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淮安市国内旅游人数为1156万人次,扬州市的为2647万人次,扬州市国内旅游人数是淮安市的两倍还多,而旅游收入方面也是同样的局面。这些都说明,淮安市近几年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对游客不构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淮安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其他的同质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东西要我们去研究、学习[3]。
表1 江苏省十三市近十年国内旅游人数 单位(万人次)
Table1 Total Number of Domestic Tourisms of the Thirteen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Ten Years
unit(million)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淮安 2001 1630 1167 412 504 1671 359 342 331 484 485 292 113 281 2002 2076 1501 509 680 2010 450 381 378 633 610 331 129 345
2003 2223 1765 583 817 2350 514 501 415 685 670 349 140 406
2004 2806 2201 801 1040 3157 628 609 465 903 970 420 165 490
2005 3189 2637 993 1282 3656 743 700 529 1113 1166 488 182 549
2006 3700 3032 1148 1502 4135 882 802 610 1316 1380 567 221 635
2007 4488 3350 1344 1746 4792 1072 910 702 1522 1589 660 283 733
2008 4970 3682 1538 2037 5286 1275 1065 805 1844 1904 786 370 854
2009 5519 4310 1790 2342 5869 1483 1210 961 2265 2242 933 427 1010
2010 6365 5067 2049 2802 7004 1756 1392 1105 2647 2607 1072 490 1156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0)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概况见表3。
表3 淮安市主要人文景观 Table 3 Huai’an Cultural Landscape 景点 周恩来纪念馆
概况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楚州区东北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着设计者匠心独运,表达了亿万人民缅怀周总理的心愿。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主要景点有神道石刻、地下宫殿、享殿遗址、基运亭、浏览码头等。
汉韩侯祠位于镇淮楼东侧,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殿,东西厢房,以及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祠内韩信立姿塑像,浓眉锐眼,气宇轩昂,戎装配剑,威风凛然,一派胸藏百万兵的大将风度。
吴承恩故居位于楚州河下镇打铜巷。正房前厅上悬挂着舒同手书的“吴承恩故居”匾额,其著书室“射阳簃”三字为赵朴初手书。故居里陈列着按吴承恩脑颅复原的半身塑像,大量的文史资料,中外各种版本的《西游记》
镇淮楼
镇淮楼位于楚州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明祖陵
韩侯祠
吴承恩故居
3.2 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淮安市具有品味好的自然景观很多处,种类多样。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市南的盱眙、洪泽一带,以老子山、铁山寺、洪泽湖等为代表。
道教名山老子山,位于洪泽湖南岸的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它是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环水,一山分南北中连接贯通,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遐迩。老子山境内有大小滩头数十处,连同水面30余万亩,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铁山寺位于苏皖交界处,距盱眙县城 38公里,是江苏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生动植物王国。61.5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着的9平方公里无比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极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这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高等植物,800多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区域内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佳景天成。著名的铁山寺十景是雾锁铁山、天泉夕照、索桥悠悠、九曲放排、竹海晨曦、百鸟朝凤、科普园朝霞、水杉林秋韵、天文台鸟瞰、雪霁铁山寺。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的纪念物,缺乏对其更深的挖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很分散,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还有很多的著名景点都在县区,个线路之间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4.2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
表4 淮安市与其他部分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对比表 单位(%)
Table 4 Huai'an City and other parts of the region's GDP constitute a comparative table unit(%)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5 06 07 08 09 10 05 06 07 08 09 10 05 06 07 08 09 10 淮安 21 19 17 16 15 14 45 46 46 47 48 46 33 34 35 36 36 39 扬州 9 苏州 2 9 2 8 2 8 1 1 1
56 56 56 55 35 35 35 35 36 37 64 64 62 60 58 56 33 33 35 38 39 41 苏北 20 18 16 15 14 13 45 47 48 48 49 47 34 34 35 35 36 38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2010)
淮安市近年来经济虽快速发展,但与省内多数城市相比,经济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从表4中可以看出,目前淮安市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重,不仅大大高于同质城市苏州、扬州,而且高于苏北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淮安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旅游竞争力提升所依靠的经济基础和硬件建设较为薄弱,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无从下手。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淮安的旅游竞争力处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的第11位,竞争力水平明显落后[5]。
4.3 旅游配套设施较差
淮安市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较差,这其中包括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人才量不足、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淮安市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内交通工具较为单一,铁路里程短,没有大规模的休闲、度假、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型旅行社、高级饭店少。淮安市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部门割据、多头管理、相互交叉、合力不强的状况,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有限;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淮安市旅游人才紧缺,全市旅游院校在校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不平衡,其中主要紧缺的旅游人才有:导游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语人才等。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供给、旅游需求和旅游媒介三者构成的,若没有旅游宣传或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旅游信息的闭塞,引起旅游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目前淮安市对旅游宣传的力度还大大不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够,例如,人们都知道周恩来,但不知道周恩来出生于淮安或者不知道淮安有个周恩来纪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5.3 利用区位与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过境旅游
近年来,苏北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交通设施,以淮安市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已经形成。随着宁连、宁徐、淮江等高等级公路和同
三、宁宿徐、京沪等高速公路以及新长铁路建成通车,以及京杭运河的疏浚、新长铁路延伸线的筹建,淮安市已成为苏北乃至苏鲁皖交通枢纽,为苏南、苏中进入苏北沿海和鲁南的必经之地。淮安市应发挥区位与交通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地区景点知名度高之特点,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发展过境旅游,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5.4 搞好旅游宣传工作
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挑选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包装、推介。投入资金,制作宣传画册、小册子、关盘等宣传资料,通过全市各地举办的艺术节(如淮扬美食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等)、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淮安旅游;联合周围比较著名的旅行社,设计好精品的线路,共同宣传、推介,吸引市内外游客,扩大淮安旅游的知名度;可以与旅游发展比较好而相类似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举办文化交流节(如淮安文化·扬州行之类的),吸取人家发展旅游经验的同时,更好的展示淮安、宣传淮安;强化互联网宣传,可以在新浪、优酷等比较受欢迎的视频注入广告,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最近几年像新浪之类的网站视频的开头广告几乎都是洋河蓝色经典,如果淮安市能够在这些网站视频的开头注入旅游广告,能让网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淮安市统计局.淮安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 周晓芬,翟明女.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旅游形象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7).[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4] 马跃.淮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和发展对策[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8):55-56.[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6] 郭胜晖,王彬.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8):111-113.[7] 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8] 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3
第三篇: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目 录
摘要„„„„„„„„„„„„„„„„„„„„„„„„„„„„„„„„1 1赤峰市基本概况„„„„„„„„„„„„„„„„„„„„„„„„„„2 1.1自然状况„„„„„„„„„„„„„„„„„„„„„„„„„„„„2 1.2人文状况„„„„„„„„„„„„„„„„„„„„„„„„„„„„3 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4 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5 3.1发展现状„„„„„„„„„„„„„„„„„„„„„„„„„„„„5 3.1.1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表现„„„„„„„„„„„„„„„„„„„„5 3.1.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6 3.1.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6 3.2现状分析„„„„„„„„„„„„„„„„„„„„„„„„„„„„6 3.2.1优势„„„„„„„„„„„„„„„„„„„„„„„„„„„„„6 3.2.2劣势„„„„„„„„„„„„„„„„„„„„„„„„„„„„„7 4赤峰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7 4.1生态治理区划„„„„„„„„„„„„„„„„„„„„„„„„„„7 4.1.1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7 4.1.2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7 4.1.3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8 4.1.4南部低山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8 4.1.5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地水源涵养区„„„„„„„„„„„„„„„„„8 4.1.6城镇环境保护区„„„„„„„„„„„„„„„„„„„„„„„„8 4.2旅游可持续开发、景区环境保护及措施„„„„„„„„„„„„„„„8 4.2.1对旅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8 4.2.2对于相关环境规划行动的要求„„„„„„„„„„„„„„„„„„9 4.2.3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等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要求„„„„„„„„„9 4.2.4环境保护措施„„„„„„„„„„„„„„„„„„„„„„„„„10
摘 要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赤峰市及赤峰市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它盟市及旗县
【关键字】赤峰市、旅游资源、红山文化
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赤峰市基本概况
赤峰,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旧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省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三市曾组成热河省。
1.1自然状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4 1°1 7’---45°24’东经11 6°2 1’~1 20°58’之间。
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平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辖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宁城县,3区7旗2县,有蒙古、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82万。赤峰地区战国时期属东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赤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直隶州。1946年热北专署改为昭乌达盟。1956年将原热省辖部分旗县 并入昭乌达盟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设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既有浩瀚的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全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
1.2人文状况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8000年至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创造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古文化。进入夏朝以来,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诸民族的繁衍生息场所。西周战国时期,东胡族在赤峰创造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国在此设置右北平郡治所,魏晋鲜卑建牙帐于老哈河中游的紫蒙州,唐时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代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历时200多年。元时,归属辽阳行省和中书省。清代归属昭乌达、卓索图两盟,设乌兰哈达通判厅和通领衙门。
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古村落,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 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主要标志物就是出土的大型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1000年前,契丹族在这里创立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建起了“中国草原第一都”; 300年前,这里建起了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亲王府——喀喇沁亲王府。这里有中国体量最大的古塔——大明塔;有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有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乌兰布统草原(420公里);有全国唯一的军马场——红山军马场;有世界上唯一的原始沙地云杉林——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有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
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68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根据景区资源类型及主导产品性质,划分七种类型景区。(1)湖泊类景区:克旗达里诺尔湖、敖汉小河沿水乡风光旅游区、翁旗红山湖、阿旗巴彦花水库、松山二道河子水库、平地松林八百里
(2)温泉类景区:克旗热水、宁城热水、敖汉林家地
(3)历史文化类景区: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左旗辽文化旅游区、宁城辽中京旅游区、喀旗喀喇沁王府、敖汉兴隆洼景区
(4)宗教建筑类景区:喀旗龙泉寺、右旗荟福寺(东大庙)、翁旗梵宗寺(北大庙)
(5)地质地貌类景区:克旗阿斯哈图石林、克旗青山冰臼公园、喀旗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月牙山珍珠溶洞
(6)森林生态类景区:克旗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宁城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旗罕山森林公园、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综合性旅游景区:克旗乌兰布统草原旅游区、克旗贡格尔草原旅游区、右旗巴林草原民俗旅游区、翁旗沙湖旅游度假区
赤峰市将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创建“一心、四区”内部旅游空间格局。“一心”指赤峰市域范围内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区,包括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四区”指西部草原生态奇观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中部沙湖、湿地、古文化旅游区和南部综合旅游片区。
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赤峰市及赤峰市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它盟市及旗县 对赤峰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过渡性、典型性、丰富性,品位高。
历史文化遗迹数量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空间离散度大,可视性差。自然人文资源组合较好,蒙古族风情较为突出。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别是地质科考资源极具潜力。
3.1发展现状
3.1.1 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表现
(1)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7%,旅游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
(2)初步形成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地质奇观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截止到2002年,全市共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
5(3)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赤峰-克旗的旅游快速通道已具雏形,河北坝上至乌兰布统、达里诺尔湖的黄金通道,赤峰至承德、赤峰至辽宁朝阳的干道正在建设、筹划之中。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旅游企事业单位80多家,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1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赤峰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4)旅游市场促销及相关服务工作已得到重视,旅游相关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3.1.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差异、旅游起步早晚等原因,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西北部克旗和中部翁牛特旗旅游业发展相对超前,正在渡过起步阶段,左旗、右旗、喀旗、敖汉、宁城旅游处于第二梯队,其它旗县则处于起步阶段初期。
3.1.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尽管赤峰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承德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旅游人数上,不足承德市的1/3,旅游收入不足承德市的1/4。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来看,尽管赤峰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指标处于第1位,但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却在第5或6位波动,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大致为全区的1/3强,赤峰市旅游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3.2现状分析
明确赤峰市旅游发展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规划期内面临的来自世界环境的机遇和威胁,是制定赤峰市旅游发展的基础。
对赤峰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过渡性、典型性、丰富性,品位高。
历史文化遗迹数量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空间离散度大,可视性差。 自然人文资源组合较好,蒙古族风情较为突出。 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别是地质科考资源极具潜力。
3.2.1优势
6(1)区位优势:过渡性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结合部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交通地理位置优势
(2)资源优势: 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合好,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原生性;丰富性(3)生态优势(4)市场优势(5)后发优势
3.2.2劣势
(1)可进入性差:与我国大的交通通道的通达性差;赤峰市域内部交通的可达性较差(2)旅游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王牌产品(3)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4)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滞后(5)旅游季节短(6)人力资本短缺
(7)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度低(8)旅游业的价值链短
4赤峰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4.1生态治理区划
4.1.1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
该区位于赤峰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是京津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沙源地。其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以治理沙化、退化草场为重点。
4.1.2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
该区包括阿旗、右旗南部、翁旗东部、敖汉旗北部,是赤峰市沙漠化最严重地区。
4.1.3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包括阿旗、右旗中部、左旗、林西县中南部、克旗东北部。其生态建设以水土保持、增加林草植被为重点。
4.1.4南部低山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
该区处在赤峰市中南部,由努鲁儿虎山地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组成。包括翁旗中部、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中南部、红山区、元宝山区全部。其生态建设以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
4.1.5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地水源涵养区
该区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包括阿旗、左旗、右旗、林西县的北部和克旗中部、东部、北部山区;南部包括翁旗、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的西部山区,是赤峰市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建设以增加和保护森林草原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
4.1.6城镇环境保护区
该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各旗县区所在地及较大的建制镇。是环境污染的重点防范区,其生态建设以大气、水源、废弃物防治为主。
4.2旅游可持续开发、景区环境保护及措施
4.2.1对旅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本着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旅游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
(1)对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树木、绿地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等具有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度假村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景区开发要充分考虑到景区旅游承载力,不能过度开发。(2)旅游规划在维护环境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 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无规划时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和旅游路线;
各下级旅游规划要在上级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所有旅游开发项目必须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有序发展。同时,所有旅游开发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旅游规划在减少能源消耗、废物、污染物、控制新建开发项目污染方面的要求。列举如下:
在景区、饭店、浴场内安装供水及污水处理系统; 修建适当的排水系统,以防汛期造成水体污染; 修建适当的排水系统以防汛期造成水体污染;
修建适当的交通网络以防止交通拥挤、充分考虑各种效能;
采用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大程度地回收废物;修建垃圾集中处置场; 为休闲人员提供一定的空旷地、公园或公共场所; 引进分流机制、避免在时间、空间上过度拥挤。
4.2.2对于相关环境规划行动的要求
(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高标准、高起点”等原则,既要尊重经济规划,又要尊重自然规划。
(2)对景区环保规划、景区设计、景观修复规划由有景区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和有景区规划从业资格的人员承担。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通过有关部门审批;旅游建设项目建成后需经过环保部门验收,并坚持“服务在外、旅游在内”的指导方针。(3)制定排水、土壤、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划
4.2.3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等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要求
(1)规划实施单位或景区管理部门有义务向游客传达关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理念;
(2)教育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9 从而承担各自责任,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4.2.4环境保护措施
(1)定期监测景区的环境容量;
(2)根据旅游者数量的季节变化制定旺季、平季、淡季的不同门票价格,有效控制旅游者数量;
(3)完善景区垃圾回收系统及公共卫生系统;
(4)向旅游者宣传文明旅游的观念;加强讲解、教育和信息说明工作,以改善旅游者对景区环境和文物保护的态度。
(5)在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应加强森林防火、防虫工作,做好相应的森林防火标识牌建设,加强病虫害的监测。
(6)对于市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珍禽异兽严加保护,落实管护责任和必要的封禁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赵广华.内蒙古精品旅游线路[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5年5月. [3]统计资料手册2004年.赤峰市统计局,2005年4月.[4]统计资料手册2005年.赤峰市统计局,2006年4月.[5] 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10月
第四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姓名:石卉
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中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迫切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 高楼,远离噪音、充满废气的城市,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放松,去享受;锻炼 身体,陶冶情操。农村、森林、山区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去处,从而使旅游业出现了一 场新的变革,与人们生活相协调的特色旅游,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农业旅 游等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 农业旅游,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
农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但在实际中,农业不仅是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具有景观作用。从古至今,诗人、画家经常深入农村,创作出很多具有田园风景的诗画。这些作品作为艺术,被读者 欣赏后,就产生了去作品原地进行体验的心情,即产生了旅游动机,在条件成熟时,他们就到那里去旅游,这种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 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二、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 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 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 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 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 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 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 在不同的季节, 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 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 如果开发合理,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同时, 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 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 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
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 力求相互促进和补充, 避免单调雷同。这样, 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 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 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立足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 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 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化草场, 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 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 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四、开发的对策
旅游业既是具有较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充分保护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接待设施的完善、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项目的创新等方面要突出个性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了环境、服务等所含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一系列项目安排,每一个接待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旅游产品质量的降低。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如通过与当地交通、住宿单位的衔接和与周围旅游景点的联姻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海燕 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冯佳珺 2012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 田敏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第五篇:关于绍兴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调查
关于绍兴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调查
您好!十分感谢您能接受这次的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居民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相关景点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我们设计了此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绝不涉及个人隐私,请您放心作答。唯一的要求是您居住在绍兴。
Q1:您的年龄段是—— ○ 18岁以下 ○ 18—30 ○ 30—50 ○ 50岁以上 Q2:您的职业是 ○ 学生 ○ 工人 ○ 白领 ○ 公务员 ○ 退休人员 ○ 其他
Q3:您的政治面貌 ○ 党员 ○ 团员 ○ 群众
Q4:您现在所生活的城区在哪里? ○ A、越城区 ○ B、柯桥区 ○ C、上虞区 ○ D、诸暨市 ○ E、嵊州市 ○ F、新昌县
Q5:您参加过几次红色旅游 ○ 一次 ○ 两次 ○ 三次 ○ 三次以上
Q6:您红色旅游的消费水平○ 200元以下 ○ 200—400元 ○ 400—600元 ○ 600元以上
Q7:您了解红色旅游的信息来源 ○ 互联网 ○ 电视广播 ○ 亲朋好友 ○ 旅行社 ○ 报纸杂志
Q8:觉得您在去过的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 ○ 很好 ○ 好 ○ 一般 ○ 较差 ○ 差
Q9: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是否与您的生活息息相关— ○ 有比较大关系 ○ 关系不大 ○ 完全没有关系
Q10:您对红色老区的了解程度怎么样_ ○ 知道很多 ○ 知道一些 ○ 几乎不知道
Q11:您在外出旅游时会想到去红色景区游玩吗 ○ 会
○ 可能会 ○ 不会 ○ 不确定
Q12:红色旅游您眼中的老区是什么样的____ ○ 红色气息浓厚 ○ 现代化气息浓厚 ○ 人文气息浓厚
Q13:红色旅游资源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形式对弘扬西柏坡精神效果如何— ○ 一般 ○ 可以接受 ○ 很不错 ○ 比较满意
Q14:您出于什么目的去红色景区旅游— ○ 娱乐、放松心情 ○ 教育目的 ○ 纪念抗战历史
○ 从附近的景点顺便来 ○ 其他
Q15:您认为绍兴发展红色旅游具有什么优势? [多选题] A 地理位置良好
B 地区接待能力强
C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D 旅游资源丰富
E 政府的促进
F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