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

时间:2019-05-12 20: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

第一篇: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2011年12月

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盛会

xxx

xxxx学院 xxxx班xxxxxxxxxx

摘要: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中,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那个时代,儒、道、法、墨、阴阳等学派纷纷兴起,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讨论诸子百家兴起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意义。

关键词:百家争鸣、儒、道、法、墨、现实意义

世界大背景——关于轴心时代

每每提到文化领域的问题,“轴心时代”这个名词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提到,“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上即为诸子百家兴起的世界背景,虽然当时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是很频繁甚至没有交流,但在那个时期,各个文明的思想方面的突破却几乎是同步的。

内部环境——一个动荡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动荡大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政治上,自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随着周皇室对个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各诸侯纷纷开始互相征战侵蚀,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攫取更多的利益。

文化思想上,周朝所强调的“礼”渐渐式微,整个王朝呈现出礼崩乐坏的情形,朝贡、巡守、礼乐制度统统失去了往日的秩序意义,之前一直沿袭的贵族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没有一个可以有着广泛约束力的价值标准。

社会阶层上,贵族世袭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被破坏而解体,同时“士”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如此,政治上各国要想在兼并战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能死守曾经的制度思想,改变治理国家方式成为了各诸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文化思想上礼崩乐坏,周礼在思想上统治地位的下降,给各个学派提供了一个宣扬自己学说主张的机会,无论是维护并试图修复周礼的统治地位,还是另起炉灶,推广新思想。并且“士”阶层的崛起,使文化的控制权由封建贵族逐步转移到士的手中,而出身不同背景的士,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主张。就这样,政治上有需求,文化思想上有相对开放的环境,社会阶层上有基础,诸子百1.《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思贝尔斯著,1949年出版 1

家就这样拉开了一个文化新时代的序幕。

诸子百家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思想领域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自诞生始就显示出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倡修身(修己)、安人,即通过对礼的学习、遵守的来提升自我修养,以成为一名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统一的谦谦君子,并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乃至社会。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今时代的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有着被弱化的趋势,原因有很多——比如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相适应,但是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特点,只是这适应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而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就拿此大做文章,说什么儒家思想落后了,鄙视甚至抛弃儒家传统思想,这些都是肤浅、无知的表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且抛弃本民族文化的根基,那么何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点我们的邻居俄罗斯做的很好,俄罗斯为什么对有关乌克兰的事件如此敏感并且态度强硬,因为俄罗斯文明的根——基辅就在乌克兰境内。

再回到国内,看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心里感觉很不舒服,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态度,好心救人反被诬陷„„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不和谐的事让人痛心,不禁想问中国人到底怎么了。贴吧里有一个很老的帖子,题目是《这个老太太让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下降了整整50年》,说的是南京彭宇案的当事人,最初看到这帖子,感觉有点夸大了,可是听到太多类似的事情再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们现代的社会,失去了对儒家思想的践行,我们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于是便有了种种的不公不正。

道家文化: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两者都主张顺应天道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唯有天道自然才是世界万物生生不息运转的本质规律,而从人的主观出发,用人的法律、规矩去改造世界,这是不了解道、违背了自然本性的表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才应该是人类对待世界自然的态度。

现在社会一切都提了速,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一直在忙,为了名利等各种欲望,完全忽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快乐。今天我们常谈到一个词——幸福感,何为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常常听到有人感慨生活水平上升了,但幸福感却没上升,甚至下降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仿佛有2.《庄子·外篇·知北游》

2一种魔力,让大家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并且狂热的奋斗想成为其中的一个——当然我并不否认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对名利的渴望达到近乎痴狂的地步,这就不是正常的了,很多时候我们从没想过那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就开始了盲目的追求。这时我们就需要道家思想给我们降降温了,穷其一生去过分的追求名利,难道不累吗?或许我们应该像《庄子》中的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去追寻内心真正的快乐,去顺应自然、顺应本心、去无拘无束的逍遥游。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今天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对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法家思想则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余各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这里不再多述。

诸子百家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汉学热”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传统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要求传统文化的回归!

第二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调查报告(最终版)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调查报告

哲学是什么?不同的哲学传统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时代,而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包含着一切学问,是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与热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人对哲学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学曾成为神学的附属。近代以来,哲学领域更发生巨大变化,科学革命促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分离开来;其他学科,如社会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也都纷纷独立,脱离哲学的怀抱。最后,哲学成为人们专门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的第一个统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国家的统治权转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个了不起的伟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国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礼作乐,维系社会的平衡与团结,使世人关注的重心从鬼神转向人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其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孔子推崇周公的礼乐,并提出以仁义治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最重要的哲学门派——儒家。

儒家成为官学以后,其经典著作被广泛推广,其他哲学门派多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家思想当中。

那么,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眼中,“哲学究竟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

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在知行问题

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于历经千年仍成为人们在交际中的准则。例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的换位思考原则;子帅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则原则。

孔子讲礼,何谓礼,我以为是社会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概括社会关系,并为其制定一定的规范。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礼。倘或这么说吧,君臣实质就是上下级关系,尽管现在上级不会像君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下级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从上级。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精髓是老子的无为。虽然有些消极,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调节心理的良方。例如讲,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说天地之所以长久,圣人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把一些事情放在心里。你把它当成事它才是事,你不把它当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矩,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文化具有传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则倡导合乎自然,“宽容海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践行“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曾与公输班模拟对阵,“九攻九拒”皆胜,制止了楚国攻宋的战争。可以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篇:百家争鸣(推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马发利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家的主要代表思想,还能运用百家思想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及案例,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的目标。

(二)第一、在上前面那个班的时候,感觉百家争鸣的背景部分讲得有点凌乱,思路不清。课后,我及时进行了修改,理顺思路,还组织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二、感觉有些知识点之间的承接与过渡不是很自然,顺畅。但经过课后的调整后,已经克服了这一不足。

(三)第一、上这一课时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来完善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课堂上能做到旁征博引,使整个课堂生动充实。第二、理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比如我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还能用他们的主张来分析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在提问和引导的技巧方面我还要加强。要做到启发性提问,善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我觉得我在这方面还有点欠缺。

第四篇:中国古代辩证法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辩证法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作者:肖茜熔 朱方长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辩证法就有了儒家辩证法、道家辩证法、兵家辩证法三大传统流派,而它们的经典代表作分别是《周易》和《论语》、《道德经》和《庄子》、《孙子兵法》。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都留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其影响的痕迹:改造“求实”的学风,进而形成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改造传统的知、行学说,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改造阴阳学说,形成了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本文主要阐述儒道两家辩证法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周时期,即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出现前半个世纪,就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我国的哲学约与古希腊哲学同时进入它的繁盛时期,哲学各领域中的主要命题和基本概念大部分已被提出,产生了许多光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思想,而当时产生的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特点,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殷周之际《周易》这部充满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著作问世,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论语》中关于名与事、文与至、言与行的关系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书中关于“反者道之动”、“大成若缺”、“福祸相倚”的学说;战国的《易传》中阴阳刚柔的思想;荀况的“天人相分”和王与霸、礼与法的思想;韩非子的矛与盾,君臣以计相合的思想;宋代张载关于“两一”的学说;王夫之关于对立两端的统一关系的学说,等等,形成了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优良传统。[1]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比较起来,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和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一样,是在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形成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次,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它把客观事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事物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以及事物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都有密切联系;牵动一部分,就要带动和影响其余各个部分及整体。从这点出发,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既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另一个长处和优点。综上所述三个方面的优点与长处,使得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点,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2]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某些概念、范畴和命题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表述的形式上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把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使两者融为一体,就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具有了中华民族气息,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就是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影响下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产物。

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哲学思想,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和世界观体系来说,不是从继承与改造中国自身的哲学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学习而来的,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验的最一般的理论概括。但是,这并不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存在和发展可以离开中国自身固有的哲学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和形成的科学的哲学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可能离开中国固有的哲学传统,不能不带有中国的民族色彩。

(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矛盾论

毛泽东从小接受儒学的熏陶,《周易》则是儒学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是国学教育的必读书,因而《周易》不能不对毛泽东产生影响。事实上,直到毛泽东成为我党的领导人之后,他还经常引用《周易》中《易传》的语句,如:“乾坤或几乎息矣”、“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核心范畴正是阴阳,因此,毛泽东也熟谙“阴阳变化之道”。《道德经》对毛泽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引用“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道理。在《哲学批注集》中,他引用“反者道之动”来说明军队运动战中的以退为进;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转换。[4]

《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构成了形而上之道或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受其启发,抓住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将上述命题改造成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他说:“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明确把阴阳关系规定为两点论,阴阳就是矛盾双方,缺一不可,少了一方就不再成为矛盾,也就没有世界。由此看来《易传》中这个古代辩证法的命题,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两点论的现代哲学命题的形成影响深远。

“一分为二”是中国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5]和《易传》“太极生两仪”都蕴含了“一分为二”的基本思想,道或太极分解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由此生成万物。朱熹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归结为“一分为

二、节节如此”,“一分为二”因而成为对立面无往而不在的代称。[6]老子集前人的思想资料和他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观察,还提出了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老子》通过这些客观存在的对立现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受其影响,毛泽东根据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讲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的论述,把对立统一规律通俗地表述“一分为二”,他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7]

(二)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认识论的代表作,他在文章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他从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的各个角度,全面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画龙点睛地指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8]这很明显地说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辩证思想对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950年《实践论》公开发表,毛泽东在完成《实践论》之前,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过全面的总结,特别是王夫之的“行先知后”的理论。因此,他在《实践论》的大标题下,加上“辨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副标题,指明了《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直接的联系。《实践论》中的知行观深受中国古代传统知行观的影响,但它高于以往任何知行学说,包括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说在内。正如《实践论》开头所强调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离开人为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这就是对传统知行观的真实写照。

中国哲学史上较早就在探讨知和行的问题。春秋时期,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但同时又强调,少数上等智慧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不难看出,在孔子那里,知和行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孔子肯定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另一方面,又说有人是“生而知之”,不需要行动、实践就能够获得知识。这说明孔子没有也无法解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他能做的就是在知和行的两极上不停地摇摆,并最终因为他肯定“生而知之”而倒向唯心主义。孟子发挥了“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出:“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以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9]人天生就有良知、良能,不需要实践,就可以认识某些事物。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孟子所谓的“不学而能”的知行观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荀子较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10]很明显,在知和行的关系上荀子是赞同先行后知的。通过阐述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荀子肯定了行或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后来的王夫之也有相似的行先知后的认识。王夫之说:“由行而行则知之。”概括起来说,这些先辈们论述知和行时,要么是趋向唯心主义,要么在坚持唯物主义时,没有把知和行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辩证地论述在实践基础上知和行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另外,他们对实践的理解也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毛泽东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就使他能在唯物辩证地理解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前人的观点。首先,毛泽东接受了荀子等人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离开了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只能先行而后知,很好地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其次,他又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这又体现了他在知行观上具有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因而突破了前人,表现了知和行关系的真谛。

三、结语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内容。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毛泽东的文章、讲话之中,成为风趣形象、通俗易懂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特点。毛泽东对古代辩证法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批判吸收,使之在诠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大发扬,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科学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极为重要的成果。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春秋]李耳.老子[M].长沙:岳麓书社,####.[6]朱熹注.周易本义[M].北京中国书店,1994.[7]薛广洲.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战国]孟轲.孟子[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0][战国]荀卿.荀子[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第五篇:笛卡尔哲学思想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它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不仅其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科学史上亦有一席之地。

笛卡尔将他的哲学体系(亦即人类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它的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其他的科学(主要是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笛卡尔的哲学,这就是“方法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

一.方法论和认识论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方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历来的哲学革命大多与方法论的创新有关,笛卡尔也不例外。笛卡尔的哲学革命首先就是从方法论开始的。㈠.方法论原则

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有四条:

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地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们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顺序的对象,我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满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在这四条方法论原则中,笛卡尔首先确立的是普遍怀疑的出发点、理性的权威和衡量真理的标准。他要求对一切知识采取怀疑的态度,只接受那些被心智(理性)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而且确定了真理的标准,那就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所谓“清楚”就是对象界限分明,与其他的对象判然有别,不混杂。所谓“明白”就是对象明显地、位置适当地呈现在心灵面前,不暗昧,不模糊。在第二条原则中,他概括了分析的方法。第三条原则概括了综合方法。第四条原则则类似完全列举或归纳方法。

㈡.理性演绎论

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是从一个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他以几何学为模型,将演绎法看做哲学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所谓“直观”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的直觉,而是“理智直观”,它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的无可置疑的概念,仅仅由理性之光突然而出;它比演绎本身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所谓“演绎”就是从业已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由此可见,理智直观的作用是为演绎提供进行推理的基本原理,演绎就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推理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笛卡尔认为,他的“演绎”与经院哲学的演绎法不同,是一种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形成科学体系的新方法。因此,笛卡尔要求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第二,“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的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笛卡尔称这些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

㈢.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为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尚处于初创和探索的阶段,它包括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和天赋能力潜存说。

笛卡尔根据观念的来源不同把观念分为三类:“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着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三种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

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依赖于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因此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总之,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而只能来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所有来自纯粹理智的观念都是天赋的,我们所认识的理念都是天赋的、先天的。

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天赋观念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需要训练和学习才能把它们从其他的观念的掩蔽和混杂中发现出来。

天赋能力潜存说:天赋观念是一种潜存的能力,一旦经验诱发,它就能产生出这种观念。总之,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㈣.怀疑方法

既然现有的哲学原则和观念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在真假难分的情况下,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

怀疑方法与怀疑论有所不同,怀疑论是以怀疑为目的的,否定知识,否定认识,而笛卡尔的怀疑只是一种手段、方法,是为追求真理。包括对可感事物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对数学的怀疑。

二.形而上学

㈠.我思故我在1.论证前提: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具体说来,怀疑主要是对可感事物的怀疑,因为感官有时是骗人的,另外,对数学的解证也可以怀疑。因为数学上原来肯定是正确的东西在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设想上帝是否有意把我们创造出来,使我们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方面也永远受到欺骗。

2.论证过程:按照普遍怀疑的原则,我们可以怀疑一切的事物,怀疑一切的旧哲学,怀疑数学、逻辑的真理性,怀疑天地万物的存在,怀疑自己手脚的存在,怀疑上帝的存在。然而我们在怀疑一切的时候,有一件事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怀疑是一种思想,“我在怀疑”即我在思想,所以我在思想是不可怀疑的。因此作为怀疑者的我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笛卡尔认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3.分析命题:“我”和“思”

“我”是一个思想的东西,思想的实体,一个精神、理智、理性。

“思”即思想。

二者关系:“我”是一个心灵实体,“思想”是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也就是说“思想”是“我”的本质。

4.评价:

笛卡尔以其“我思故我在”而开近代哲学之先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确立了自我理性在近代哲学中的地位,是哲学的第一原理。

㈡.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论证过程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是怀疑除了确定“我在”之外,不能确定别的什么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说明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这个不完满的实体是相对于一个更完满的实体而言的,因此我心中有一个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我自己不能创造出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这个观念是上帝放入我心中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2.上帝的品德

上帝无形体,不以感官来知觉;上帝的能力是无限的;上帝是绝对真实可靠的,他不是我们错误的原因,错误是由人的意志而来的。

3.证明上帝存在的目的第一,肯定“清楚明白”是真理的标准,正是上帝给了我们这种能力才能保证我们认识真理的能力。

第二,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笛卡尔承认上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认识找一个可靠的基础。

4.是否存在循环论证

所谓循环论证,是指一方面用上帝来肯定我们清楚明白地领会到的东西是真的;另一方面,在论证上帝存在的同时,把也清楚明白地上帝观念作为一个前提。

㈢.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是“物质存在”。

我们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确定“我思”的,虽然这种怀疑方法卓有成效,但是也因此而造成了物质世界是否存在这一最大的怀疑。不过,当我们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其论证过程如下:

第一,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所以我也就确信上帝是决不会欺骗我的,决不会把我引入歧途,陷入谬误。因为欺骗和谬误这些非实在的东西与上帝这样一个绝对实在的完满属性不相符合。第二,我们心中有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如果物质世界不存在,那么就是上帝凭空把物质世界的观念放入我们心中的,上帝就成了一个骗子,但是上帝是最完满的实体,他不可能骗人,所有物质世界是存在的。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质三种东西的存在,他称之为“实体”。然而,“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真正符合这个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只有上帝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心灵和物体都依赖于上帝,他们作为实体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讲的。但是相对于一切精神现象,心灵是独立存在的。相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物体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也可以叫做实体。

㈣.心身关系

心身关系问题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当笛卡尔将心灵和物体(身体)看作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后,它就面临着一个怎么说明两者的沟通和联系的难题。这既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当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我思”的存在时,他坚决主张心身二元论,即两者是相互独立、无不相干的实体。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物体的属性是广延。总之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是永远并列存在的两个实体。但是这种二元论并不能解释心身之间显而易见的相互关系,也无法说明心灵对身体的认识问题,于是他把上帝搬了出来,认为上帝是心灵和物体这两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实体的逻辑依据和一致性的保证,作为心身二元论必不可少的补充,但是仅仅依靠上帝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身关系问题的。

因此,笛卡尔仔细研究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最后找到了大脑中间我们一般称为松果腺的腺体,认为它是心灵与身体这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以实现心灵和身体的交换。后来笛卡尔为了摆脱困境,提出了“松果腺”学说,改善了心身交感论。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否定了笛卡尔的松果腺理论,但他试图摆脱二元论困境的努力却是有意义的。这个难题给他的后继者们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三.物理学

㈠.物体即广延

1.物体的含义

物体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是指长、宽、高三向量的实体。物有广延就有存在,没有广延就不存在。笛卡尔指出:“物体的本性并不在于它是硬的、重的或有颜色的或以其他方法刺激我的感官。它的本性是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实体。简言之,物体的本性在广延。

2.物体与空间是同一的,虚空是不存在的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它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因此空间的广延与物体的广延是一回事。任何空间都包含着物质,绝对的虚空是不存在的。

3.世界是无限的笛卡尔从广延性出发说明世界是无限的。他认为德谟克利特的不可分的原子是不存在的,他提出了物质分子说,认为最小的有广延的分子也是永远可分的。在笛卡尔看来,不仅微观世界无限可分,而且宏观世界也是无限延伸的。

㈡.运动及其规律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由其相邻的物体移近于别的物体,也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2.运动的性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全宇宙中没有真正静止的点,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常的位置。

3.运动的原因

运动的原因分为普遍原因(第一原因):世界运动的最高原因或者总原因都是上帝,上帝在创造物质的同时也创造了运动,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特殊原因(第二原因):运动的现实原因即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运动都是由特殊原因引起的。

4.运动的规律

①.恒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②.物体按其本性来说只能做直线运动;③.运动量的转移被证明是不科学的。

㈢.天体演化说

笛卡尔的天体演化说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自然哲学传统,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先驱,尽管带有很大的猜测性,但是它从发展的观点,从宇宙自身的运动来说明它的生成,蕴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在提出天体演化假说的同时,也从不怀疑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天体演化思想是作为假设提出的。尽管如此,他的这种解释仍然比信仰的解释要好得多,这正是他调和宗教与科学的表现。

不过,他的物理学以广延为物体的根本属性,以相对位移的机械运动来说明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将宇宙看作是一架大机器,认为动物也是自动的机器,与灵魂不同的身体是机器,从而为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奠定了基础,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四.笛卡尔哲学的评价

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清理了经验哲学的废墟,重建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的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

笛卡尔所开创的唯理论和形而上学在17世纪的西欧大陆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西欧大陆哲学的主流,经过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两位哲学家的发展,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笛卡尔天赋观念论的提出也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认识论问题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下载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飞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成,不能好高鹜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

    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百家争鸣11005篇范文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

    教案(百家争鸣)A

    第八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②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 知......

    飞跃老人院

    《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把焦点放在了影视作品中很少提及的、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多关注的老年生活,并把环境设定在一家老人院。我们看着老人们经历各......

    飞跃老人院

    评析《飞跃老人院》之人物形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被古人作为条列约束自己以及子女的儒家经典,在现在已经是不可实现的妄言了。随着中国老龄化得不断发......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韩非子的核心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