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思想照亮课堂》读后感
《让思想照亮课堂》读后感
让思想照亮课堂,让生本充满教育。读了江西省吉安县敦厚镇梨塘小学课堂转型侧记——《让思想照亮课堂》,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应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学生终身发展作为目标,以生为本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以分为重,以分数做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当我们真正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内心的成长时,我们的教育最终也不可能没有分数,没有成绩。
令我们匪夷所思的是人们宁愿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思维,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思想,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似乎最大的担心就是影响成绩,另外就是因为真正的课改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假如,环境不能给老师们松绑,一切的考评机制都绕着分数转,那么我们永远没有思想,课堂也永远不可能被照亮。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首先要相信闪光的思想会点燃老师和孩子们的激情,捆绑的手脚永远不可能尽情地舞蹈,压抑的心灵永远不可能尽情地歌唱。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有真正的思想,真正的在教育的舞台上站立,不再匍匐着前行。我希望我们真正的循着思想的光芒,真正的行走在教育的路上。老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味的模仿别人的皮毛,我们就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地站立。我们能不能真正的让课堂亮起来,就凭我们是不是真正的拥有思想,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努力行走。我们总看见别人的形式,却从来不想触摸人家的思想,我们热衷于效仿人家的花样,却从来不想嗅这花样背后的醇香,所以,我们可能模仿很多,也似乎学习了很多,但最后我们发现我还是我。改变思想是关键,坚持行动是根本。相信,在我们学校领导的大力鼓舞提倡下,在我们老师的努力下啊,在我们的教育田野上一定会开出各自芬芳的花朵,思想闪耀的花朵。
第二篇:让思想照亮课堂
让思想照亮课堂
李曼
通过一些课外的学习《让思想照亮课堂》(江西省吉安县敦厚镇梨塘小学课堂转型侧记)很是有名,我有幸学习了一番。同样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习状态,这是我该思考的重点。
“在班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协作管理的办法”,使得曾是垫底班级的成绩一跃而为全镇第一。他的一些方法非常值得我认真思考和学习。这个刘忠民校长,他选择了一条新路。
刘校长要求学生的预习,拒绝被标准答案圈着走!我感触很深,文中讲到,标准答案会制造思想的懒汉,更将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现在许多学校都有导学案。刘校长认为,好的导学案,就在于不给答案只提示思路,否则就把学生的思想“圈”住了。因此,他坚决反对学生使用带有标准答案的辅助材料进行预习。“任何人都有惰性。如果有了现成答案,我何苦千方百计去寻找新的东西呢? ”他提倡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有的工具书上有答案。“我告诉学生,工具书上的答案你一定不能拿到课堂上来,我要看的是你读书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理解一句话后,能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就叫学习好了。”为了鼓励独立思考,他规定,每次检测,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靠近、接近,都要酌量给分。
教学之路上,希望我也能有自己的思想,并让这思想照亮课堂!
我还明白了很多新的知识点,文中说,对待一个新的班做的就是教会学生预习。这预习,刘校长不是简单告诉学生预习的方法,而是把自己怎么学习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一开始是手把手,我是这么画重点词、中心句的,然后抄在黑板上,我是这么理解这个词语的,把思考的过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比如怎么理解词语:有‘拆字法′ 就是把词语拆开来加上你的理解后又串起来,看通不通顺;不通顺也没关系,你只要做了就可以——我们讲究的是过程。你这样做了,你对这个词语就有了你自己的一个想法、做法。又如‘打比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境界来理解;还有的是通过一个表情、动作来描述某个词语。”这样,学生就大致明白了该怎么预习。
关于这种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但往往趋于急功近利,所以,很多时候,这一环节都让教师给省略了。他提倡的学习模式也很有特色和如何对待标准答案。
经过多年的摸索,刘校长和他的团队对每个学科如何做好预习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方案。比如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基本模式是:(1)利用工具书完成课文中的字、词学习任务;(2)在“学习伙伴”引导下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读通读顺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你的理解,体会各段大意;(3)看懂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句进行描述;(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领悟写作特点。
这是大家普遍明白的方法,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在平时坚持让学生这么做了么?包办学习如同过去的包办婚姻一样真不值得大家推崇,可是我们却这么身不由己地做了。
自己以后要注意了,多多的把自己精神头放在备课和生成课堂上会很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师德建设应该做到顺应潮流,势在必行。为人师者,必须做到立德树人,以德立教。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被赋予神圣的使命,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责任感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的内在涵义。但是,近年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教师体罚学生,校园冷暴力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这些不和谐音符的出现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深思的。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我们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人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搭建起教育教学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学人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推动教育走向成功。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作为教学人员,最基本的条件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作用地位更大更高。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做到举止文明,庄重自持。教师的礼仪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规范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良好做法。最后,教师的要加强自律。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不止在学校,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之外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律,以自己毕生的道德实践维护教师的高尚职业形象和荣誉。
(四)教师应充实自身教学知识。
曾经有位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教师总是用自己已学的固定的知识来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思进取。他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思考,没错,教师不应该只满足自身所学的知识,应该利用空余的时间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多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我相信,我们教育者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拼搏,一定会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的。
(五)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重任。我们要学习孟二冬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这种可贵的精神来勉励自己。
(六)重德行,警言慎行。
“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指向,“育人”是要通过人(教师)去进行的,但在教师自身的“灵魂”遭到社会普遍质疑、“补课经济”盛行的今天,“立德”:要先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的灵魂”之„德‟,立作为教育主体之„德‟。即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也即要——以„德‟立教。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通过学习刘瑞卿老师的讲座,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第三篇: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
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
肖俊泉
2014-12-19 兴隆县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爱看小说,但不爱上语文课?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游泳、喜欢篮球,但对体育课很反感?
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总是那样的不理想?
是我们的课堂有问题!
是我们的教学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变!
改变教育从改变课堂开始!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1990年的听课感受:¡°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在下课的十分钟,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他们有活力。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的头脑中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要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
佐藤学教授对我国教室的观察:
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教师只需关注符合答案的回答;学生则只关注教师的指令而无视同伴的想法。
他的结论是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
背诵不是学习,学习是指必须要与新的知识发生建构。
今天许多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课堂的结局就是学生最终对上老师的答案,优秀的学生就是对上老师标准答案最多的学生。
南京师大教授冯建军举的例子: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一只刚出生不久的云雀掉在学校的花园里,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带着孩子在草丛中为云雀做了小巢。不料晚上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早上小云雀被雨淋死了。于是,校长带着全校129名孩子,在操场上为云雀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葬礼。
葬礼上,孩子们轻轻为云雀擦去雨水,用梳子为云雀梳理好零乱的羽毛,又在校内为云雀挖了个墓。此后,那些才六岁的孩子再也没有惊扰过云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心中。
学校正是需要用这种触及灵魂的生命教育去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学习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渐解,已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教育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起者,才是主体。学问学问,学是问出来的。
提问题的人傻一阵子,不提问题的人傻一辈子。
智从问中来。
学习金字塔理论 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亲自做过并且讲给别人听,效果最好。我听,我忘记; 我看,我记得; 我做,我学到; 我教,我掌握。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教会才是真会”。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兵教兵”。
崔其升“0+45”的勇气与遭遇!? 田保华“缺德的课堂”!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
--------都是在向“讲”挑战。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学生的心理需求有
渴望被关注
渴望被赏识
渴望被重视
渴望被感觉重要
渴望尊重
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获取认同
渴望被认可
渴望成功习近平:“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老师要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 人的需要在根本上有两个:一个是生存,一个是自由和幸福。而且,一旦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立即渴望自由和幸福。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是师德的起点。这要成为教师文化。
教育教学绝对不应该跟学生的天性对着干,否则,注定要失败。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划分理论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刚入学的前三年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三年级到小学毕业)。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25%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老师的教的比例下降到75%)。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初中的学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教学各占50%左右的比例。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高中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高中毕业后)。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或长期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样的过程。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因错误而成长,教育因错误而富有价值和意义。
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错误的过程。
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的过程,犹如庄稼的“拔节
声”,是真正的成长。错误是课堂的资源。
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始于尝试的。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尝试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条件。
正确,也许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后教或先学的本身就是尝试。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
作为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怕出错”的心理要不得。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有周期的。陆有铨教授:“教育是农业”,不是制造业。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郭思乐:“教师要静待花开”,要善于示弱。这些道理是教育的常识。
《人民教育》2014-15期第32页介绍的教育事件—走胡同:
我们学校所处的府街与桂香街之间有一条近道,由于里面的胡同错综复杂,路又窄,所以平常走的人不多。有一天,我在前面领路,带着全班同学走这条近道,3分钟左右就全员顺利通过。
第二天,我们又去走这条近道,但是方式变了:我把学生带到昨天的进口,要求他们自己通过,我则从大道绕道出口处等待。10分钟过后,居然还不见一个学生出来。最后,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学生才全部走出来。
第三天,我又把他们带到原来的进口重新走,这次是学生走前面我走后面。“那边走不通,先前我去过”。“走那边就走到别人家里去了”。“那边不能走,昨天我就穿到小南街去了”------这一次,我一路上听着学生们的“经验教训”,跟着他们顺利的走出了胡同。
老师用3分钟带领学生走出胡同,看似节省时间,但是学生们第二天去仍然迷路。学生自己尝试30分钟走出胡同,看似浪费时间,但是从此知道了胡同的走法。这个教育事件正好诠释了我对“高效”教学的理解:教学的“高效”,不能错误的理解为类似于养殖场“短平快”的高效,知识的内化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
我是不怕学生在尝试阶段浪费课堂时间的,因为我坚信:知识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讲的再清楚、再透彻,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是如果学生没过几天就忘了,实际上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别提“高效”了,那根本是“无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导言部分的一段话 学习科学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学习者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
语言与思维的高度关联性。
向名师学习什么
大学村里没有秘密----赏识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骂出来的吗?(可能有瓦特)
是打出来的吗?(可能有爱迪生)
是训斥出来的吗?(可能有鲁迅)
是挖苦出来的吗?(可能有莫言)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色,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欣赏。
问题是,你看到的是50%的成绩,还是50%的问题。
陶行知奖励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准时 停止暴力 欺负女生 主动道歉)----鼓励学生(如果简单粗暴处理又会是什么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破碎,就会不复存在。
让孩子在夸奖中长大,这是成功教育的成功经验。得不到赞扬的人生是灰色的,没有激励和赞扬的教育是可悲的。
教育的灵魂是信任、尊重、欣赏。
习近平:“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
信心
信任
自尊
成长
喜悦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英国女王不利颠帝国勋章。
“教师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师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视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我不需要他们爱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一个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很容易,但是,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理想的学校没有恐惧,只有信任”。
“让教室成为安全的天堂”。“让学生不害怕”。
“我从不对我的学生大喊大叫,从不侮辱我的学生。”
“在我的教室里,我几乎不怎么讲话,我躲在教室里的角落里,因为学生才是教师的主角。” “对于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的学生10几年后的回忆中写到:每当我想寻找一个没有愤怒、没有憎恨,充满爱和欢乐的地方时,我依然会回到第56号教室。
有压力就有动力吗?否!特别是学生。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课堂”:人唯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心灵才会打开,精神才会舒展,思维才会活跃。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安全感,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014年10月8日《中国教师报》褚清源的文章----《读懂美国“好老师”标准》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承诺终身从教,一辈子站在三尺讲台,不可能成为校长、局长----美国教师的共同信念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读懂学生的故事,相信学生都会学习,让教学从学生出发。”
习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四条标准 1)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2)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3)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4)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两位不同的母亲----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老师和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的研究成果:个体进入青春期前,没有与同性伙伴交往、青春期后没有与异性伙伴交往,则20岁后可能成为自恋型人格。
徐特立:儿童有求知欲、活动欲,学生是要活动的,要他安分守己不可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但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需要我们把孩子当做孩子,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他们的错误,理解他们的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蹲身进入孩子的世界,就会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
长沙师范“窗户报”上的打油诗事件。“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
老师和学生:告状、愤怒、伤心。侮辱师长,有失道德,严加惩处。
徐特立:平静,和声细语劝慰。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真诚交流,鼓励将聪明才智、写作技能用于正道。每天晚上提着灯笼转一圈--摘抄--发表--学生写作热情异常高涨----田汉
把孩子当作孩子。小孩子的游戏并无恶意。真正、深沉的热爱学生----大师之大。
两只蝎子的故事,或许更能说明对儿童研究的意义以及坚守儿童立场的重要性。第一支蝎子的故事。一只蝎子想过河,但不会游泳。于是,他请求青蛙背他过河。
青蛙不答应,说:“万一我游到中间你蛰我一下,那我岂不得中毒身亡?”蝎子说:“你好傻。我把你蛰死了,我不一样掉进河里?”
青蛙一想有道理,就答应背蝎子过河。刚游到河中间,青蛙只感到一阵剧痛。青蛙怒道:“你不是答应过不蛰我的吗?”蝎子说:“对不起,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说完,青蛙和蝎子就一起沉到了河里----第二只蝎子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转,当即就决定救他。他伸出手指捉他,想把他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刚移到他的时候
蝎子猛然蛰了他一下。但这个人还是想救他。他再次伸出手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蛰了他。
旁边一个人对他说:“他老这么蛰你,你还救他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能?”
第一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很难被改变,教育之难,教育之复杂尽在其中。
第二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无论学生是多麽的不可救药,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或不作为。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旨在传递一种立场----对儿童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地加强对“蝎子”本性的认识,是专业修炼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告诉我们
----儿童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世界,拥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心理特征和沟通语言,懂得自己制定各种游戏的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
教育规律----读懂孩子应该是教师终身修习的功课。
青春期----一个还不成熟的脑袋,安在一个已经快要成熟的身体的怪物。
“14岁”现象。
著名学者彭刚尖锐的指出:“在我们身边,充斥着没有儿童的学校教育!”
“目中无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研究儿童为中心。
中国教育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赏识
鼓励
关注
尊重
认识 热爱!? 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是小大人(成年人),而是“未完成人”。学生不是贪食的“鸭子”,更不是被动的容器。
人是“整体的人”,不单单是一个肉体,而且还有灵魂。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而不是仅仅将学生看成学习者,就要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
例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期望、关注学生的身体,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信、自尊和幸福感。
教学的研究要回到“学生”和“学习”本身!
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真正核心。几个类别课堂的模型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
(或称自学、展示、反馈三步流程)生本新授课的模型 第一步:个人自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时间可在课前或课内,也可在上课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阶段。个人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障。前置性任务可以是简单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一句话。先行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而是触及学习内容核心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此环节也可称为“独学”。
第二步:小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他有两个任务,一是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二是意见不同的、较难的问题“存疑”,待下一步探究。这也是在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必要的话,还应该进行“彩排”。此环节也可称为“对学”。教师则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第三步:班级交流或叫全班展讲。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展开。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环节也可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点拨者、启发者。教师尽可能“不判断”、“不说教”。
生本复习课的模型 第一步: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前置设计,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和总结反思。第二步: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道典型例题。第三步: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知识
结构,其他小组的同学做补充。
第四步:由每个小组向班级推荐一道例题,全班同学解答,再由同学上台讲解。第五步:由其中一组的同学进行小结。生本评研课的模型
第一部曲----个人独奏曲:学生独立先学,即让学生课前先做好明天要讲的评研题,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仿造1到2道题。
第二部曲----小组合唱曲: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那里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第三部曲----全班协奏曲: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班级里汇报自己认为比较难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四部曲----教师引领曲: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引领与点拨。
第五部曲----反思评价曲: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对特别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流程
(二)--预习课(学生主体)
生本课堂可以概括为三部流程
个人
小组
全班 自学
讨论
展讲
如果是四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五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当堂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检测
六步呢----教师点评 七部呢----出示目标
八部呢----课堂小结
怎样理解这个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在是“学”,只要是学,当然会出错,不要求全责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全面展开。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学情调查。为了展讲的精彩,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内在动力很强。展讲是把钥匙。“过程”和“探究”体现在流程中。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课堂中的黄金
操作的五大“兵法”
前置性小研究是核心。简单、根本、开放。要激扬,不要束缚、不要控制、不要绑架。
学习小组建设是保障。小组建设的核心是团队精神。选好﹑用好﹑并且培训好小组长,经常召开小组长交流会。
激励评价机制是关键。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即时评价、阶段评价。
学科团队建设是基础。变学科的课代表由一人为一群。
全班展讲环节是手段。展示的本质是交流、是学习,是思维碰撞,是生成、深化,不是表演,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展示既要展对,又要展错。展错不是为了抓辫子,打棍子,而是为了挖资源,找矿藏。展示小组的点评也是另一种展示。还可以把质疑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展示。
展示的意义或重要性
展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没有展示就不会高效,就谈不上生本。
展示是对当代教学最有价值的贡献。
一方面,展示被誉为学习內驱力的“金钥匙”; 另一方面,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手段;
同时,展示还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活动”和“人格需要”。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一
这里是课堂的良性、多向互动和深度对话。主体(主问、主答)是学生,重心倾向于学生。表现形式为倾听、思考、表达。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二
这里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沃土。不是驳倒谁,也不是单纯的对与错,追求的是有理有据、前因后果。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三
这里是反复的尝试与探究。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体验,有过程、有方法。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四
这里是学生内心的逐渐觉醒。从朦胧到清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五
这里是学生生命的自由舒展。是释放活力和灵性的天堂,是心灵的满足与享受,是精神的成长与升华,是天纵之教。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六
这里是课堂的高潮迭起。有沉思、有争论、有辩论、有惊讶、有共鸣、有幽默、有笑声。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七
这里是素养的积淀。因为素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日积月累。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八
这里是思维的殿堂。这里有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有求同存异,有异中求同,有一般到特殊,有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九
这里是庄稼的拔节声,是学生的天籁之音。尽管很质朴、很稚嫩,但很真实。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十
这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考验。不但需要学识、经验,还需要静待花开,需要鼓励、唤醒、激发,需要尊重、信任、赏识。
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点
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才是点拨。对于教师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
----好的小组合作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更有效地合作展示。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只要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只要有教师的鼓励和指点,学生完全能够学会如何合作。
----好的展示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展示的标准体系。
比如语言是否严密、精炼、准确、完整。
还如表述是否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再如站姿、站位,体态语言,辅助手段。
----有共享价值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展示时,常常会使用许多材料,而这些材料又可能是教材或普通教参中所没有的。这些材料源于展示者在课前的自主学习。
追问这些材料的来源,肯定这种学习方式,赞赏这种为其他同学提供共享资源的行为。
----有价值的质疑
课堂上不时会出现对展示的质疑。教师应该敏锐、及时地注意到有价值的质疑,并对这样的质疑给予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
----闪光的观点或思路
如果教师不是急于寻找标准答案,不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路,教师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会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真诚、持续的评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彩的讨论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间精彩的讨论、辩论、驳论。
学生讨论的结束就是教师评价的开始。
讨论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是用事实、数据,还是逻辑。
争辩过程是怎样体现理性和修养的。
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个概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要点有五个:一是着眼于¡°生¡±而不是¡°师¡±,二是着眼于¡°学¡±而不是¡°教¡±,三是好学,即容易学并且能够学得进去,四是围绕上述三点即¡°学生怎么学¡±进行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五是要服从于人的发展需要,不是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
三项原则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三个目标
首先是学习快乐。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表现为心里的愉悦,反映出生命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课堂不快乐就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不珍爱、不尊重。
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幸福。
快乐是基本的情绪体验,快乐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强迫和控制的课堂无法快乐。
体会到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内心就快乐。
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的累。
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一个人,没有快乐,物质只是垃圾。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愉悦或者说快乐,是他们成长最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快乐成长。
第二是素质提升。素质教育从口号到落地,必须解决五个问题:
1)什么是素质教育?
2)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中,什么才是最核心的?
3)素质教育靠什么去实现?
4)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哪些?
5)素质教育与课堂的连接点在哪里?----“接地气”----否则就是“乌托邦”。
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培养思维品质。
一位生本数学老师说,数学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一个优质的教学流派一定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学习知识,又在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感谢,学会交友,学会尊重--------
第三是成绩优异。素质好,何愁考!成长在先,成绩在后。
-------今年的高考
-------无辍学班 无辍学年级 无辍学校
-------娄校长的一句话
任何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质量,都将是“短命春秋”。不但如此,学生的德育水准提高了,初中辍学率大大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
三个核心理念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杜威: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
高度尊重体现的是大爱,不是雕虫小技。尊重学生是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尊重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比如好奇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教育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学生的自尊,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尊重。
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然,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不以成人的立场和眼界、不以非自然的形式压抑、干扰、阻击和破坏儿童的学习天性。教师要尊重学生最质朴、最纯真、最原始的思维表达。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如果课堂上有的学生激动起来,教师可以放下知识进度而将时间用在倾听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上。这才是在根本上尊重生命,将生命置于知识之上。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有困难,找学生。
老师要善于示弱、静待花开。绝不追求老师讲的如何精彩。
学生是第一教育资源;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蔡元培说: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学习提供帮助。
利用和挖掘孩子本身就具有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
学习是什么?学习即体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在感悟中成长。
教育只有“按照儿童的方式”,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尽可能摆脱“成人之见”的控制,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开,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真正爱孩子,就要减少以“为你好”的名义进行的干预。教师讲的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目光来自我们自己的瞳仁。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老师。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不是课堂的精彩。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等等。
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这样的学习才会成长。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
七个主要观念
1.学生观:人的起点非零。真正的教育就是5个字----从儿童出发。
不是从教师出发,不是从成人出发。
人有学习的本能。
人体自有大药。
2.教育观: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
从质疑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研究。
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别人都代替不了
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的。
社会学家潘光旦说,教育,就本人说,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就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就是培植,就是启发。一个人种一棵花,所能尽的人事,是看水分足不足,阳光够不够,肥料充分不充分----,至于这花长什么样的叶子、开什么颜色的花朵、接什么香味的果实,他管不着。硬要管的话,就是拔苗助长的愚人。
3. 教学观: 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坚决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认知。
成人的认知一般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而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
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4.课程观: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做功夫 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孩子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简练,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拥有的基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强大动力。教师为了不教,教少学多即为大做功夫。在这个期间,老师启发、点拨但不急于给出、或催缴结果,而是“缓说破”,就是宽着期限。
5.教师观: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生活的重要他人,首先必须恪守坚定的学生立场,成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生命的伴随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束缚儿童的手脚;------------------观念绑架---------思维。
6.德育观: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道德就是人的精神成长。包括理想和信仰、人性和人生、性格和习惯、情感和情怀、兴趣和爱好五个方面。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在你把很多东西都忘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7.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儿童的幸福和成年人的幸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源头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情感是生命最本源的表达。
三条金标准
数学课----根本抓住了没有。
所谓根本就是源、根、本的东西,不是末、不是支、不是梢,是基础的、核心的、本质的知识,是能够衍生、生长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要点而不是知识点,他具有包摄性强、解释效应大的特点。
这是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课----阅读推进了没有。类似的提法还有:语文主题学习、语文高效阅读、语文类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要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
英语课----活动形成了没有。语言是拿来用的,在用中学。
活动是指课堂上运用正在学习的单词、局型进行小品、短剧、相声等形式的演出。“六七”分熟即可开始。
好课的几个共性
(1)学生的课
学的课,不是讲的课。
学生的课,不是教师的课。
学中心的课,不是教中心的课。
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简称,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的课。
(2)动静结合的课
动----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有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学生的天性。静----独学时、检测时。
(3)注重展示的课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金钥匙”。
好奇心、展示欲是儿童的两大天性。
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既展对又展错。
(4)遵循流程的课
流程体现的是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5)师生相生即教学相长的课
教育不可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6)注重情感的课
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思想比较 高效课堂的理念 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利用学生 发展学生
生本课堂的理念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一致性 均强调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根本。
均强调由惟教、惟师向惟学、惟生转变,即由学服务于教、为教者的设计转变为教服务于学、为学者的设计。也就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均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强烈反对教师的讲、灌,反对教师的包办和代替。主张依靠学生的天性。
谢谢大家陪伴
***
cdsxjq@163.com
第四篇: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
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
寒假我读了《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很受教育和启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如果说道德是一种“普照的光”,教师道德的光芒能不能照亮学生日日走进的课堂?我们从教室里又看到了怎样的师德光芒在熠熠生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读了许多,认识到了“教学的教育性”和“教育的教学性”: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教育影响的性质说,有积极的、消极的;从影响的方式说,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从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育性的认识说,有的是认识到的、自觉的,有的是没有认识到、不自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自觉性,善于发掘、利用其积极的影响,防止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二、教育的教学性又基于何种原因呢?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校活动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作为德育组织形式的教学,参与的教师面广,而不限于专门的或专职的德育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共同要承担教育责任。每个教师又都是德育教师。
教师的师德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日走进的课堂上,认真教书,精心育人,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让思想充实课堂11.10
让思想充实课堂
---记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被提到重要日程,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乡教办研究决定举行全乡优质课大奖赛,希望以此次优质课活动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贯彻新课改理念为前提,引领全乡教师在追求上一堂好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感到此次活动开展成效显著,大多数课例起到了探索或示范作用,对于今后课堂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将这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课堂教学优点:
1.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异彩纷呈。乡中的郭永华老师《液体的内部压强》,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小组竞赛,帮助学生分析液体压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完成课堂教学;韩寨学校的韩晶老师《图形周长》,裁减了各式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会计算图形周长;
2.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他们都较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粉王学校的王燕老师《称赞》,王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柔美亲切,口语规范简洁,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文本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王老师在这一课中以自己被夸奖后的感觉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教学中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课文,又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在活动中体验称赞的快乐,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可谓设计精心。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并跳出文本,联系实际,让同学们之间互相称赞优点,称赞自己父母的优点,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3.合理运用多种教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前河学校的于新茹《Is she tall or short!》玉桥学校的刘淇《Give me some beef,please!》都使用了录音机,制作了卡片,把英语教学溶入到各种活动中,学生参与意识强烈。
4.传授知识点时,注意知识的拓展、相关知识的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粉王学校的石双老师《分数》,方雪梅老师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5.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玉桥学校的聂春莲老师的《莫高窟》,关于“飞天”的含义,让学生查字典,杨秀娟老师的《给予是快乐的》,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刘淇老师的《Give me some beef,please!》,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口语训练能力;
听课结束后,欣赏学习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困惑提出来探讨:
1.关于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提高学生思维质量。创设情境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教学。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英语课都采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在情景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能使难点化易,在情景中讲解语言知识能突出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在情景中对话交际能促进思维的条理化、逻辑顺序化,有利于提高口头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但感觉也有些课堂情境创设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情境创设除了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更重要的要有思维含量,引发问题意识,为思考探究等活动作准备。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又不可盲目地追求形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关于探究问题,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的课堂更提倡探究性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但遗憾的是学生小组合作中,分工不明确,时间太少,评价不完善,不是真正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确实留给了学生,缺少了课堂生成的精彩。多引导,多督促,充分抓住时间,利用探究合作提高课堂时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避免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以便准确了解学情。
韩寨学校的王玉成老师《小数乘以整数》,课堂气氛和谐,自然,亲切,学生从整数乘法入手,分析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规律,并学会运用,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情况没有,准确地了解了学情,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4.学生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乡中学的郭永华老师《液体的内部压强》,我个人建议应该设计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质量或体积的关系,在探究中巩固控制变量法,发展爱好兴趣,让学生亲自知道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我想,教学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是否贯穿于整节课堂之中,要看是否有效利用45 分钟,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当堂问题能否当堂解决。课堂贯穿德育教育是否自然、有实效;看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
一个学校的发展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课堂教学直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什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在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体验,一种追求,一种感觉,一种享受,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
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能学会。
今后我们应当多组织教师走进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充实课堂,教法才会更丰富更实效,力争每一堂课都有思索,让每一堂课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