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 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坚持“生命线”地位不动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制度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运行;注重学科支撑,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之路;加强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研究总结这些经验,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有利于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有利于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生命线”地位不动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中,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证了三大运动的顺利进行。在完成遗留军事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积极配合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中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首次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方面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过去的思想改造是必要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大肆宣扬“政治挂帅”、“突出政治”、“政治冲击一切”等唯心史观,“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领导者用来对付普通工人、农民、战士和知识分子的一种方法,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严重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因此,任何人为拔高、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反作用误认为决定作用的思想和行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拨乱反正,逐步恢复了自身的优良传统,也重新获得了正确的历史和社会定位。1980年8月,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论断不是“左”的口号,而是科学论断,拨乱反正并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同样,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纠正过去那种“突出政治”的做法也并不是
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1983年1月,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了《国
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经验,指出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保证,肯定思想
政治教育“生命线”的重要论断。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积累新经验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由于党的某些领导人忽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使它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990年5 月,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广州召开,李瑞环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重要讲话,突出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六个方面,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
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
力,全国上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气候”开始形成。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
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00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江泽民在会上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
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这一论述深刻揭示
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体制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政治
教育生命线地位受到影响和挑战。针对这种状况,胡锦涛指出: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和政策,同时必须明确,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也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
加强不能削弱;认为“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
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发展历程,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认识出现过“左”
或右的偏差,经历过迂回和曲折。然而,历史和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各项事业中,都应有其适当的地位,都应适当强调它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过分强调是不对的;
但没有必要的强调、没有必要的地位,也是不对的。因此,我们要全面、科学、辩证地看待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恰当估价其地位和作用。
二、推进制度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运行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始于民主革命时期,但限于战争环境,制度化建设还不健全,有些还带有临时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过去制度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带基本性质的,使其进一步规范;带临时性质的,则依据环境与任务的变更而适时调整,这
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经验。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迅速建立起以政府机构内部和全社会各级党组织为基础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领导制度,以及覆盖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提供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部组
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1951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建立了一整套宣传员、报告员制度以及日常工作制度。一个在各级党委领
导下,以报告员和宣传员为骨干,从上到下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网制度初步
形成。1952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文件,决定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处与辅导员制度,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又制订了关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文艺、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条例,为各行各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章立制。但是,由于
长期革命斗争形成的政治经验和惯性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始终未能摆脱以党的政策和领袖指示为依据、以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最终走上了
所谓“思想政治战线革命”的歧途,中断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981年6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恢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标和要求载入了宪法和党的相关决议,制订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1983年2月14
日)、《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共中央于1983年7月1日批转)、《关
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15日批转)、中共中央《关于改
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等一系列行业性思想政治工作
法规性文件,全面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时,组建中央思想政治工作
领导小组,作为党直接领导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和指挥机构;建立全国及各地方职工思
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中国职工思想研究会和各种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学术研究团体
等。
不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改
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名义下,全盘否定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地位、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以及主张彻底从体制、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变革的言论一度泛滥,给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带来严重干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并吸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
建设的经验教训,整顿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制度,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和
总体布局,健全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1999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
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开创了思想政
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新局面。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为指导,深入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6 ]使思
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三、注重学科支撑,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注重学科支撑,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找寻规律,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科学化发展之路,这是思想
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新鲜经验。
1949年10月11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最先颁布《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
系课程暂行规定》,宣布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
学”列为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了学科支撑和发展平台。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
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对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
常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形式多样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反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
局限于对中心工作和时事政策的宣传教育上,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科学合理的框架和相
对稳定的内容。1952年10月,教育部在总结三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
一步规定了各类院校和不同专业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要求。这些探索初步奠定了
新中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雏形,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容
和课题,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
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理论课
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问题进行充分讨论。1980年5月,原第一机械工
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新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思
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
工作纲要(试行)》提出,“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
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确
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了专业的课
程设置,并决定1984年开始招生,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
1987年5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
校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0年、1996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
学校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骨干分子,选拔高素质人才,用高标准要求他们,充分调动政工人
员积极性,实行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运作机制,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发挥有效的政治宣传和队伍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干部教育和
群众教育的同时,要求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思
想政治教育需求。195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随后,一个由各级党委主管领导,宣传部门负责实施,以党的各级组织为依托,以
报告员和宣传员为核心骨干,包括党的宣传职能部门以及党外群众宣传组织在内的,遍及全
国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初步形成。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成为增强思想
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和基本前提。1952 年9 月,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决定由教育部负责筹划,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为全国各高等学校培养一部分政治理论课师
资,从1952年秋天开始招收,首期300名学员,研究期限一至二年。1980年2月,中宣部
和组织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重新教育干部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要求扩大师资队伍,适当增加党校和专业干部学校的教学人员比例,补充部分政
治教师和专业教师,在中央和省市一级的党校、干校设师资班,解决师资职称评定以及政治、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问题,充分调动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1980年8月,中宣部在《关于三
中全会以来的宣传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提纲》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根本问题是
要迅速培养和建立一支合格的、强大的、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各级宣传部门都要
努力培养一批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熟悉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有专门知识的专家。1982年,全国宣传文教干部座谈会纪要就特别提出:德才相比,更要着重于德,要切实提拔那些党性
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要培养善于做宣传文教方面工作的干部,有各种宣传工
作业务专长的干部。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设立,开创了以正规化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
才的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分为两个方面:一
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主要分为党政部门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
总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来说成就是巨大的,经验
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是有贡献的,当然也存在缺点与不足。应该采取分析的态
度,简单地肯定与否定都是不对的。如,一味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传统都是好的,都
是优良传统,因而对过去的传统作风,缺乏批判的态度;或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曾经积累
起来的许多真正好的经验,真正好的传统,却又被忽视,被抹杀。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还在继续推进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
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
验,同时也要继续投身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之中,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
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工夫,不断总
结经验,发展经验,并借鉴外来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超越,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2 ]毛泽东文选(第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449.[ 3 ]毛泽东文选(第7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226.[ 4 ]胡耀邦.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198224.[ 5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342,333,348.[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2-643.[ 7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0,381.[ 8 ]王炎著.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史[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343.[ 9 ]王树荫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第二篇:谈谈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
谈谈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光辉历程伟大成就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现在我把党的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政治路线建设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国初期,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制定并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党执政6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成为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了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领导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建国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培训各级干部的任务,推动全党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并带头树立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
(五)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标志着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和党执政的宝贵经验
60年党领导的事业成就辉煌,60年党在执政和自身建设方面的经验极为丰富。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只有确立党的建设总目标,不断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才能保证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0年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并能巩固政权的根本原因和最大优势。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正确处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的关系,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
(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我们党治党建党的能力。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要把党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党内生活中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结束语: 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新中国60年的宝贵经验,给人启迪,十分珍贵。让我们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接再厉,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参考文献:
【1】 纪乃旺;毛泽东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02期
【2】 陈明显;光辉的道路丰富的经验[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3】 辛帅;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本总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
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
第五篇:新中国成立教案
新中国成立教案
崔 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或纪实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解放军进藏,有力地维护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教学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纵向联系法、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自然导入法。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讲授新课】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后,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进军全国的隆隆炮声,与此同时,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想一下,新政协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生:旧政协。
师:旧政协是指哪一次政协?其内容是什么?
生: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内容是商讨抗战后和平建国问题。尽管也通过了一些决议,但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协决议被撕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师:1949年9月2l口下午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决定定北京为国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尤其是《共同纲领》的制定,意义重大。它是一部 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重要的文献”。
我们可以把新政协的内容总结一下了。
1.《共同纲领》(国名、国家性质、施政方针)(板书)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板书)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纪年方法(板书)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把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讲一下。生:(讲述)师:(总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的颜色为红色,象征革命;旗面左上方缀着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拱于大五角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小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全国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1949年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2.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它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作为代国歌;1978年集体填入新词,由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定为正式国歌。1982年12月4日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消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3.国徽:国徽呈圆形。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方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颗大五角星。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为圆形齿轮;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麦秆下垂,井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4.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部。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同日下午举行奠基典礼。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建成,同年5月1日揭幕。纪念碑正面向着天安门。重60吨,高14.7米,上面雕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身背面是毛泽东撰、周恩来书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有8幅汉白玉浮雕,镶嵌在大碑座四周。从东面起,浮雕的主题按着历史顺序排列,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在“胜利渡长江”两旁,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为:“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每块高2米,十块合在一起长达40.68米,共有170个人物,概括地表现了中国100多年来的革命历史。
二、开国大典(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有关开国大典的插图,或者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断,使同学们了解实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从西头马道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金水桥之南大约50米处的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组成的联合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次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等,共约30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 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在这庄严、热烈的时刻,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由聂荣臻陪同,出东三座门,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朱德总司令检阅完部队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后,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 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组织讨论)生:(讨论)
师:(总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支歌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生:(讨论)
师:(总结)1.国内意义(1)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奴役的悲惨命运,成了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2. 世界意义(1)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2)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但是,就在新中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有一些领土没有解放,西藏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在1951年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三、西藏和平解放(板书)
师: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向西北和西南推进。广大西藏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渴望西藏早日解放,而帝国主义反华势力却指使和支持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帝势力抗拒解放,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性,中央采取了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通过广播、通信、派劝和团等方式,向西藏地方当局开展政治争取工作。然而以摄政达扎为首的亲帝国主义分裂势力拒不接受中央进行和平谈判的召唤和耐心教育,阻止、扣留甚至杀害劝和代表,并部署武力与解放军对抗。为此,人民解放车于1950年10月实施了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同时在国际上加强外交斗争,揭露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西藏亲帝国主义分裂势力内外交困,受到沉重打击,达扎被迫下台,第十四世**喇嘛亲政。
在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僧俗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于1951年5月21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藏历史划时代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它反映了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西藏的和平解放把中国的民族团结事业推向了新阶段,为增强十华民族的大团结,建设统一繁荣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藏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标志着西藏作为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中,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阴谋。【课堂小结】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共同纲领》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又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阴谋,把中国的民族团结事业推向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