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营销如何搞定90后
70后、80后之间的PK还没有尘埃落定,90后已经悄然登场,成为未来的消费生力军。
当“奔三”的80后们还在“老虎队”的歌声中怀旧和感慨人生的时候,90后们开始挑大梁。那些商家们也开始见风使舵地在“讨好”90后上,下足工夫。可以相信,未来十年将会是90后的黄金十年,而他们“非主流”的定位,也决定了商家们会花更多的心思、时间、精力来研究这群消费者,并制作出适合他们的产品、传播方式、推广手段等。如何向90后营销,是现在消费品企业必须学会的重要课题。
90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90后心中的“好”与“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们对商品的感性认识要远远超过理性认识。认为好就“赞”,认为孬就“喷”,是90后感性思维的直接表现。要想获得90后的好感,不用让他们“感动”,而要给他们“激动”,在品牌3.0时代,出其不意才能制胜未来。
法则一,用互动体验激发90后。
百闻不如一见,对于90后们来说,别人说好,那绝对不是好,只有自己亲自感受与体验了之后喊出来的好,才是真的好。因此,互动式体验营销更能激发90后们的购买欲望,引导消费,刺激消费。那些国际大牌们,似乎个个都是互动体验营销的高手。必胜客就曾经推出秋季24款新品,用户群定位也开始倾向于消费能力日渐增长的90后的身上,玩了一次以人物个性为元素的新营销。活动把参与人群按照不同的性格进行分类,比如“执著男”、“萝莉女”,然后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进行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正所谓“人如其食,食如其人”,吸引追求时尚,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此举对于进一步提高必胜客在90后消费群体中的品牌渗透度和知名度,打造其“西式休闲餐饮专家”的形象,大有裨益。
法则二,用网络圈子“网”住90后。
有调查表明,中国的90后一代,有超过70%的人都有上网经历。有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这种生活特征致使90后中更多地是所谓“宅
女”、“宅男”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在蜜罐中长大,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所以,如果对网络还一知半解的企业主们,就得赶紧去补课了。网络的普及,同时更体现在时不时冒出来的网络新鲜名词上。比如我们曾经熟知的“贾君鹏”,也或者那些90后们才看懂的火星语。
法则三,边游戏,边营销。
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购物吹嘘式的广告的,绝对不会是90后干的事情。那个时候,他们可能不是在打游戏,就是在呼朋唤友张罗打游戏。于是,我们就会在游戏当中看到了无数企业的植入广告的身影:金贝贝的一句“我要吃麦当劳”,是《大富翁》专门为麦当劳定制的植入广告,而兰博基尼、宝马、奔驰、法拉利狂飙的《极品飞车》也为这些顶级跑车在90后的心中植下了“速度与激情”的种子。其实,90后并不反感广告,只是对那种“教条式”与“生硬化”的广告极为反感。因此,植入营销一定要做得巧妙,让产品特征幽默或者刺激地展现在玩家面前,让广告与游戏融合成一体,如此推广就一定能成功。
法则四,让故事更动听。
毫无疑问,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也或者90后,他们都爱听故事。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好奇心。只不过不同的是,当我们把这些故事第一次在70后80后面前讲完,再给90后激情演绎的时候,他们可不会就这样买账。个性独立的他们可不愿意“拾人牙慧”。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酷酷的周杰伦手捧奶茶,他的一番话,博得身边温柔漂亮美女的欢心,两人边喝奶茶边度过温馨浪漫的时刻,一副浓情蜜意的景象。再如,OPPO“做你喜欢的”广告,更是将90后的“不想工作”的特征表露无遗:广告里女主角向老板递上辞职信,然后开始环游世界,随后背景音乐响起,简单的片段,却串出一个很丰满的故事。90后一代就喜欢这样的方式。
第二篇:搞定就是稳定
“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
利益平衡与司法公正研讨会求解法官社会评价不高困惑
南方周末记者 郭光东
法官自我评价较高,但为什么社会评价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利益平衡没有解决好。由专家学者和法院院长们坐在一起,研究„利益平衡与司法公正‟问题,对于司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孙佑海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法院院长论坛暨“利益平衡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上说。本届论坛与首届一样,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司法研究与法学教育中心主办。
对于中国社会矛盾纠纷急剧涌现、法院案件大幅攀升但涉法上访也大幅攀升、法官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难题,与会法院院长和学者皆有同感。最高法院孙佑海认为,为了避免社会出“乱子”以及为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服务,法院要尽力避免机械办案、机械司法。江苏常州中级法院院长姜洪鲁举例为证,我们处理案件,千万不能造成重庆“最牛钉子户”案件的结果:包括法院,四方皆输,而是要追求双赢甚至多赢局面。
“现在法院领导和法官有困惑,即很多法律上能说清的问题,在实践上行不通”,按常州中院院长姜洪鲁多年法院工作的体会,“解决矛盾单单依靠法律难以奏效。过去学法律的时候总是被教诲要崇尚法律,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但现在来看,真正能把矛盾纠纷处理好的是权力。”从2004年以后,涉诉信访案件占全国所有上访的76%,姜洪鲁认为这是利益衡量没有解决好。当前的纠纷,不是十年前的家庭内部、邻里纠纷,而是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群体和政府之间的纠纷,可能还面临无力诉求的纠纷。法院必须学会在政治层面上思考怎么进行利益衡量,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去解决。结案标准不仅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和程序合法,还必须加上“案结事了”和“社会认同”两条。姜洪鲁强调,必须争取有话语权的人对法院工作的肯定,这是法院当前特别要考虑的。
基于法院独木难支的同感,浙江绍兴中院院长王育君特别推崇前浙江高院院长、现上海高院院长应勇的三句话:“搞定就是稳定”,把事情矛盾解决;“摆平就是水平”,把各方面的诉求照顾到,减少信访;“没事就是本事”,稳定了和谐了,就天下太平了。大社会小政府,人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是社会最高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国家最高的境界。所以,利益平衡是一种司法的智慧和艺术。
论坛上,江苏南通中院院长马志相回顾了南通“大调解”的历程。这几年,南通两级法院根据最高法院的指示强化了调解。三年前他们的调解和撤诉案件占所有案件的40%左右,去年这一比率提升到近72%。由此,案件的上诉率明显下降,申诉、复查、上访率也随之改变。马院长感觉,这一两年县、市党委、政府领导对法院的肯定多了,去年南通中院还在市级机关中被评为优秀单位,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他觉得,利益平衡对法院、院长、法官来讲确实是一门大学问。比如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弱势群体的企业劳资纠纷,法院没有拒绝受理的理由,但是发觉判不下去——一判下去一个企业就垮了。对于院长来说,两难取其轻,缓急取其缓,用时间换空间,这些案件总归会解决。《法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张广兴对此表示同情的理解。利益衡量在国外更多地用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但在中国,平衡当事人之间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成了每一个法官的政治责任,我们的法院和法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比如常州法院建立“百位法官进百企”,204位法官和企业进行常规联系。前两年,处理上访也是法院的硬任务,或者说头等大事。而金融危机又对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这样的利益平衡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江苏盐城中级法院院长徐清宇对利益衡量可能被滥用提出严重警告。他表示,在中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利益衡量一方面作为一种裁判方法被广泛讨论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有被滥用的趋势。如何限制利益衡量的滥用?最为紧要的是利益衡量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不能以满足社会效果来否定法律效果,不能以牺牲社会正义来实现个案正义,不能因为追求道德价值而放弃法律价值。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郑少华认为,利益平衡在实践运用中仍要坚持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即法院是最后的仲裁者和裁决者,而不是以其他的机构来代替司法机关处理纠纷。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兴也表达了对利益平衡被滥用的担心。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他搜集了很多地方法院和劳动仲裁机构联合制定的纪要、意见或说明,发现它们和立法大不一样,倾向明显改变,这说明利益集团对司法的影响很大,但这都不是司法解释,只能叫潜规则,就是法官这样判案,只是文件不公开。他认为,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国家转型都有治标治本的问题,治标不能忘了治本,这样法治才有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作翔注意到,尽管每位法院院长在论坛上讨论利益平衡,但都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好像总要寻求一种“合法”的辩护。既然利益衡量、利益平衡存在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要用?他认为,“利益平衡”是一个价值目标,“平”实际上是两造之间的权衡。但是利益衡量是一种法律方法,这种法律方法通过对双方利益分歧的衡量,最后得出法官认为符合社会利益和当事人利益、符合法律要求的判断。利益衡量主要还是一个立法问题,但同时又为司法和执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它相当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就给利益平衡、利益衡量问题设定了范围。上海第一中级法院院长潘福仁也指出,法官在进行利益衡量时,应当坚守立法高于司法的理念。
既要利益平衡、司法为民,又要司法公正、社会好评,这无疑对法官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认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司法为民的“民”分为三六九等,法院社会评价不高是因为有些民众满意,有些民众不满意。但是法院没有办法做到各方都满意,打官司除非调解,否则在判决时总有一方败诉。报纸上说败诉人也心服口服,但实际上败诉人心里肯定是不满意的。所以,个别情况下评价不高,法院不必过分在意。不过,立足长远,在发达的多元化现代社会里,如果法官素质不高,就没有办法平衡各方利益,因此必须关注法官的职业化,法官职业化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法官不职业化,法官水平不提高,法官就无法得到社会广泛的最终的认可。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30576
第三篇:读《搞定》有感
读《搞定》苗俊英
这个月读了《搞定》这本书,英文名称是《Getting ThingsDone》,作者在书中谈到的一个全球化的管理方法,即GTD方法。作者戴维.艾伦是一位具有20多年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培训专家和教育家,同时也被誉为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最具建树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自我感觉在工作过程中,没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效率不是特别高。
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第二部分的内容——远离压力,提高效率。
第一点:认识工作篮。
西方人喜欢把要处理的所有事情都放进工作篮里,把一切事务赶出你的大脑,然后把工作篮拿过来,一件件的处理,这样可以做到不会遗漏,也能专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现在,我们不一定也借鉴西方,可以改成用手机上的日程表来记录待办事项。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是光记录一条事项(比如X月X日要上技能分享课)就OK了。在这里,必须还要额外加一条事项记录:X月X日准备技能分享课件。就是说:日程表上要同时记录一件事情的准备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工作起来会变得轻松,规划好工作和生活,享受当下。
第二点:大脑和工作篮好比电脑CPU和内存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大脑比喻成是电脑的CPU,工作篮比喻成电脑内存。CPU不负责存储信息的,他只负责从内存中调取资料来运行,电脑内存才是收集信息的。所以我们的大脑就可以清空信息,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反复回忆某件事从日程表、工作篮或者手机APP处理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若内存不足了,会影响CPU的运行,所以工作篮里不能不停地只加入东西,一定要控制在大脑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保证有进有出,即要清理工作篮。
第三点:清理工作篮的三个原则。
清理工作篮并不意味着完成我所收集到的全部工作,而是指识别收集到的每样东西,确定它是什么,意味着什么,需要你采取怎样的行动。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作者介绍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首先处理工作篮中最上面的事务;
2.一次做一件事;
3.永远不要把任何事务再次放回工作篮。
处理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里有两种情况:
1.如果你能找到具体的下一步行动,那么你需要权衡以下三种选择:立即执行、指派他人或延迟处理;
2.工作篮中总有些内容不需要采取行动,此时需要你对它们进行分辨:垃圾、待酝酿的事务和参考资料。
第四篇:销售如何搞定客户
【销售心理学一】
①顾客要的不是便宜,是感到占了便宜。
②不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价值。
③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服务。
④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
⑤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
⑥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卖不出货的人。
⑦成功不是运气,而是因为有方法
【销售心理学二】
客户问:你们和A企业比较有什么优势?如果你滔滔不绝,你就掉进陷阱的迹象!
建议反问:您这样问,肯定是了解过A产品的,您觉得,他的哪方面让您最满意,为什么?回答完毕,然后你方可淡定地说:我非常理解,这几个功能我们也同时具备,除此之外......销售极富创造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
所以,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与头脑的是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使用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腿的才是合格的销售员。
【销售心理三】
在美国的Wal-Mart超市里,啤酒与尿布被摆在一起出售,这使尿布和啤酒双双增销了,原因是美国女人会要求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布,男人在买完尿布后就会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形成了如此神奇的销售效果,这就是交叉销售和关联销售......【销售心理学:搞定客户的5个关键点】
1、顾客未进店前,品牌及店铺位置是第一拉动力;
2、进店后,成交率是关键,越来越多零售企业在门口安计数器就是这个考量;
3、顾客决定购买后,连带率或附加值是销售最大化关键;
4、购买后,研究如何提高回头率和缩短回头时间;
5、如何挖掘顾客的终生价值。
【杀价中的五个潜规则】
1、绝不先开价,谁先开谁先死。
2、2、绝不接受对方的起始条件,谁接受谁吃亏。
3、杀价必须低于对方预期目标,不杀是傻子。
4、闻之色变法,让对方感到他的要价太吓人了。
5、选择随时准备走人,逼迫对方仓促下决定。
【最赚钱的性格是执着】
调查发现,新业务中80%都要在同一个人打第五次电话才能谈成。有48%的销售员打第一次电话后就失去了一个顾客源。有25%在打第二次电话后就放弃了。12%在打第三次以后放弃。有10%继续打电话。这些不放弃的10%正是收入最多的人士
【如何卖掉黑珍珠?】
最初黑珍珠并不好卖,很多人认为它们色泽不好,又灰又暗。后来,商人将黑珍珠放在第五大道橱窗里,标上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连续刊登广告,将黑珍珠置于钻石、宝石的映衬之中。就这样,原来不知价值几何东西,一夜之间被捧为稀世珍宝。
实用销售心理学:
其一:销售不是要你去改变别人,其二:销售的成功取决于客户的好感,其三:如何身份定位:顾客是谁?我是谁?
其四:建立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要多用“我们”,其五:少用“但是”,多用“同时”。
【强大的潜意识】
饮料广告常出现海滩、朋友等积极热情的场面,一旦处于该场景,你会突然决定:我得来杯饮料。耶鲁大学巴赫教授说:坐在硬椅子上砍价会更无情;捧着热咖啡比拿冰可乐更倾向于认为别人慷慨友善;面试官会认为拥有厚实文件夹的应聘者更认真…重点是人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被什么事物影响
【搞定客户的三法则】
1)注意让客户说,每说45秒,一定要调动客户说15秒。保持和对方一个语速。
2)3分钟后,就要找到客户的兴趣范围,引导话题到对方的热点区。
3)努力让客户记住自己的独特的特点,而不是公司的,不是产品的。关注对方的心理预期,性格特点,素质和阅历
【消费心理学:便利店里的陷阱】
1、销路最好的饮料放在商店的最里面:让你多逛会;
2、相互关联的物品要摆在一起:激发你需要,让你多买一点。
3、收银台前总会有零食:让你买本来自己没有想买的东西。商店摆放结构的设置周密地,千方百计诱导顾客消费更多的钱。你平时发现这些秘密没?
【沟通技巧:遇到客户抱怨怎么办?】
高情商化解客户抱怨的黄金步骤:
1.发挥同理心,仔细聆听抱怨内容;
2.表示感谢,并解释为何重视他的抱怨;
3.有错,为事情道歉, 没错,为心情道歉;
4.承诺将立即处理,积极弥补;
5.提出解决方法及时间表, 请对方确认;
6.做事后的满意度确认。
【为什么商品价格末位是“9”】
一个比整数稍低的价格,叫做“魔力价格”。
比如29.99美元这样的价格,在心理上被归入了20多美元的范畴,而30.00美元(或以上)的价格,则被看成是30多美元的东西。20多美元比30多美元似乎低得多。
第五篇:巧舌如簧搞定面试官
“请问,你认为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对面的人事姐姐眯起眼,掷出最具杀伤力的一招。到这儿之前,我曾经拜读过许多“面经”,经典的回答莫过于“我的最大弱点是太勤奋太拼命了,以至于常常忘掉了休息……”
面试时,各种精心设置的“陷阱”往往不期而至,如果老老实实一五一十地回答——“我的英语没过六级”,“我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我学技术学得比较慢”,不幸结局可想而知。因此,除了“诚实”,说话的技巧也是我们应该牢牢把握的。
对此,我深有体会。刚上大学时,我就是个出了名的直肠子,宿舍的老四穿衣服勇于挑战色彩,一天,她喜滋滋地穿件绿色毛衣来问我:“漂漂吗?”我斜了一眼:“不,像春天里的一棵大葱。”而老五的评价显然比我聪明得多:“非常超前,我刚刚看过时尚杂志,某位著名设计大师说绿色将是他下款设计的主打色……”尽管我和老五都没有说谎话,但由此引发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我的审美眼光从此被老四列入“农民”的那一群,而老五呢,成了她的知音!
慢慢地,我发现,有时说话的技巧好像比内容还重要,即使学富五车,说话不得其法也是枉然。比如,人们其实只乐于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赞美和肯定,比起中规中矩、分毫不差的“科学性陈述”,人们更欣赏幽默话语……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别跟我说什么口才是天生的,连李开复都坦然承认,自己少年时曾畏惧当众说话,那么,又有谁是天才演讲家?
“我的最大弱点是……”我沉吟了一会儿,缓缓说,“对人太热忱,以至于朋友太多,私人时间有时会奉献给朋友和电话。”
人事姐姐眼里很明显地掠过一道亮光,“为什么选择加盟我们公司?”“我用的电脑,就是贵公司的产品。这四年来它处理图像、文字的速度,都让我非常满意……”这一招走“亲和力”路线,她的眼里掠过第二道亮光。
“听说你原来是要投‘研发职位’的,是不是没有通过笔试才投我们销售部门?”
“不,恰恰相反,我原本的确投的是研发,但中华英才网的人看过我的简历后,说我不去做销售是浪费。今天,我来推销一个产品,那就是我自己。我想我至少已经体现出销售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有耐心了,因为我已经等了40分钟。”
“那你在只有一份简历的情况下为什么先投了研发?”这个人事姐姐还真不好对付啊,我只有再次表示自己的诚意:“我只是个小小的本科生,之前如果不把简历投给研发的话,很可能连笔试的机会都没有。而销售一职,尽管我也很向往,但我相信我可以用诚意来打动你们,正如我现在所做的一样……”
“你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请注意,这是最后一个致命的“陷阱”,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说实话,我多想开出一个“天价”,每月的工资能买得起四环内的一平米,该有多好?可幸好话到嘴边,我及时刹住了车,审慎地答:“我想,一份与我的能力以及与贵公司的盛名相符的薪水,你们能接受吧?”
……
这次面试,成败如何呢?当人事姐姐例行公事地说“你有什么要问我”时,我笑嘻嘻地端出这么一个问题: “还能再见面吗?”见四下无人,她冲我微微一笑,轻轻地说:“当然。一个星期后,再见!”(李纯)
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