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现代心理学》之读后感
<现代心理学>观后感
心理学是什么?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能影响一个人行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等,所有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跟需要心理的健全。
大部分的现代人身体都属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其实我们的心理是否也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呢?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与时俱进。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平衡,甚至走向极端,当然这不仅仅指学生,社会中各个层次的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学生时代是充满幻想,激情和美好的,而自杀中80%却是来自于青少年!这很难让人理解!而我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却能更好的去阐述这个问题,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很多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然而过分严厉的管教,又过分的要求孩子,(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滿意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而一旦做的不好,则产生不少心理压力、心里不平衡等等不良心理因素。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很多人对此却是抱不屑的态度,他们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有不良行为或者是有见不得光的事,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觉得心理不健康就不是正常人!殊不知,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存在这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很好的去梳理这种心理,导致久堵缺梳,容易让人走上极端。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
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用一个合适,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那么或许再次打开报纸的时候就不会让我们为某件事而感到惋惜了。
我现在的观点,是看了《现代心理学》之后的切身感受,我前面有提到心理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等等,其实还有一些生理也是可以被心理所牵动的,比如我们常有的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身体情况,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状况。
上面讲到压力与健康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总之我认为心理是一个人枢纽,能正确的梳理它,你将会拥有年轻心态,顺利的工作,美满的爱情生活。
第二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读了《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使我感慨颇多,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我工作中所接触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介绍一下我认识的中职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的环境和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部分是没有考到满意的学校无可奈何上了职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同龄人的群体中自惭形秽,做事信心不足,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上他们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有限,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
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而无心向学,久而久之,感到处处不如别人,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相对同龄人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约束较多,于是,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我行我素,生活上随意放纵,得过且过。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团漆黑。
(3)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进入职业学校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有真心的好友宣泄情感,但又怕受到伤害,所以主动性不强,且缺少基本的交往知识的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4)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保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多变,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凭着一时冲动做出鲁莽的事,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不能控制情绪。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由于绝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又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无聊转向标新立异,用反常的行为显示自己,违纪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怪异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有不妥当的对待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给他们造成一生的阴影,甚至使他们出现因憎恶老师学校进而憎恶社会的不良心理,给社会带来隐患。如何能让中职生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职教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例如:女生情感专题讲座、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青春期教育与早恋问题等。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最后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大多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大多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
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3)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因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其次,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专家主持并参与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健康生活
方式教育等,最终促使中职生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共同教育
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环境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我坚信,只要我们学校因材施教,立足现状,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指日可待。
第三篇:心理学读后感
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让“游戏”更“游戏化”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我们成人是如此,作为学前懵懂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就如《学前心理学》中提到的“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体现的心理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兴趣指引”。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所玩的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点。要判定这是否是孩子的“兴趣点”,决定权在孩子,而不在教师的想当然和所谓的“预设”。
我们都知道,好的常规是一切游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对于年幼的孩子,好的常规制定也必须从孩子兴趣点入手,所以我们会将游戏指令趣味化、形象化、游戏化。孩子在游戏时很投入,但当教师为了游戏达到更好而提出一系列要求时,孩子的兴趣就会减半,快乐也会随之减少。如果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时能多用趣味化的语言引导孩子,将“要求”也同样“游戏化”,孩子在游戏中是否会更快乐、更放松、更自由呢?以前的一幕幕就浮现在了眼前。
如每次游戏或做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要求孩子们拉圆。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不愿根据教师指令行动,常常要教师个别引导或督促才能勉强达成。于是我们把以拉圆的指令 “小手拉紧围成圈”改成了“你的小锁‘咔嚓一下’锁住了吗?锁住了,我们吹个大泡泡吧”,孩子们每次听到这一有趣形象的指令,都能快速的拉紧小手,因为这样的语言让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听让他们紧张的“要求”。
又如,在开学初,我们班中几位老师发现不少孩子吃饭比较脏,为了找出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始寻找原因。午餐时间到了,我们组织洗完手的孩子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吃饭,当时我们的要求是“请洗完手的小朋友小手像老师一样亲一亲,然后做到位置上身体靠住桌沿”,洗完手的孩子基本都能模仿教师将双手合十坐到位子上,但是能够胸口靠住桌沿的孩子却并不多。于是教师采用了个别引导纠正和示范的方法进行了指导,教师指导后虽然好了些,但是很快又恢复原样了。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什么我们说小手像老师一样亲一亲孩子们能够做得相对较好,而另外一个“身体靠住桌沿”孩子却不能做到呢?经过分析,我们感觉到了可能是指令有问题,孩子不愿意听没有兴趣。另外我们也
觉得可能部分孩子对于“桌沿”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们想到了在桌沿上贴上孩子比较喜欢的标记来代替“桌沿”一词。用什么好呢,我们想到了孩子比较喜欢的五角星,既简单又吸引孩子,就这样我们在每位孩子对应的桌沿中心贴了一颗五角星。并将指令改为“你喜欢和五角星做朋友吗?那就用身体亲亲五角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不少孩子就很积极的根据教师的指令身体靠近了桌沿。而且,很多孩子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靠近桌沿,就餐的坐姿纠正后孩子们掉饭粒的现象也好转了不少。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小尝试,再一次读了《学前心理学》一书,让我更加肯定这一方法是值得一试的。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让“游戏”更加“游戏化”,让游戏变得更加纯粹,让孩子玩到更多属于他们的游戏,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慢慢”的快乐和满足感。
第四篇: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水与火的缠绵是爱情神话的起源。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她们生活在美丽而又浪漫的伊甸园里,然而,野果的诱惑和蛇的呼唤,似乎注定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追寻爱情这朵玫瑰的芬芳同时承受着被刺的痛苦。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爱情,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专门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从古代开情心理学相关书籍开始,爱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许多文学、哲学作品中出现,如《诗经》中有有关爱情文字描绘,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有有关爱情的论述,及至19世纪司汤达的《论爱情》,都孕育了一定的爱情心理观点。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及科学发展的局限,爱情心理思想是零散地依附在其它学 1
科中发展。20世纪初,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尤其是弗洛伊德别开生面的心理研究,及其《爱情心理学》的专着,为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创开新局面。人们开始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并逐渐形成体系。我国爱情心理学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
该书认为:爱情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
其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 精神;
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
2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爱情心理学研究发观,对方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影响着对象的选择。人的潜意识在择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和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把引起好感的某些异性形象潜藏在潜意识里,形成偶象。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这时,随性意识的发展,性文化的全面输入,产生强烈的性欲。于是,在潜意识里,将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画报、小说中所认识、所接触到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它往往飘忽不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正是潜意识里潜藏着各因素揉合而成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他(她),而不是别人,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见钟情,有似曾相识之感。
在两性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因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异性,不仅会使人体验到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让人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气质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异性。从择偶标准的心理特点来看:每个人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但男女择偶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共同性。
男子择偶定向和他在生理、心理上所占的优势相关。男子与女子不同的性差优势,造成他的自强和自立心理,使他们在考虑婚姻时,在潜意识里把女子放于附属地位。他们觉得自己有把握创造身外之物,认为女子只要吸引我就行,并不注重女子的社会条件,所以,男子往往愿与迷醉自己的女子恋爱。女子形体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择偶中尤为重要,男子更多使用性吸引标准,常把女子的形体魅力放在第一位。
男子择偶另一特点,是把女性的优美性情放在十分重要地位,都希望自己的爱人温柔贤惠。因为男子认为,女子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现实性和感情稳定性的基础,是缔结良缘的可靠保证,他们认为贤惠温柔不仅是男子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
美貌本来是天生的,但许多男子把爱情与美貌连在一起,从而使某些女子滋长了盲目的骄傲。于是美貌有时与轻浮浅薄相伴而生,染上世俗的恶习。因此,真正成熟的男子,他的择偶常把女性的内在美放在至关重要地位。
女子的择偶定向明显不同于男子,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首先是由于性差的不同造成她们的依赖性,把婚姻生活作为一种“托附”,要求对方要有坚实的依靠感。其次,男子的情欲尤具冲动性与不稳定性,这对家庭的稳定产生不利因素。这样,男子的思想道德对女子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择偶时她们很慎重,都希望有忠诚的爱人与安定宁静的家庭,女子择偶常从婚姻及未来的角度考虑,衡量双方的关系比较现实,多数女子不能离开成家立业这一恋爱
4目的来设想对男子的爱,对两性间的感情度要求甚严,喜欢的并不当作爱情,择偶侧重男子的内在美--思想、道德、生活能力,温存体贴,也较注重男方的社会条件。
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爱情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1986)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总的来说,我认为,如果把爱情看作一枚硬币,则一面是男人,另一面可是女人。她们很复杂,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都不是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
5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鲁姆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综合各方面因素,现代社会条件下爱情的定义包括:是在男女之间产生的;实在个体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个体在生理上被唤醒,包括性欲和性感;是一种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感情,其中包括认知成分。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第五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心理学的书,对于我这个对心理学没有什么认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心理学读后感。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我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全国公众的“非典热线”,对非典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以及种种困惑进行了解,并通过一些故事情节总结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15对心理矛盾:
内控与外控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与自信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乐观与悲观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冲击与防御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孤独与充实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与利他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与冷漠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狭隘与宽容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责任与逃避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与风险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与冲突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封闭与开放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迷茫与信念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