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

时间:2019-05-12 23: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

第一篇: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和学习理论中,都可以令人注目地看到现代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的影响。上面提到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引导发现法,以及下面介绍的建构主义教学,都是认知心理学用于教学的例子。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研究人脑的认知活动,把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看成信息的输入、传递、归纳、求精、存储和使用的过程来研究,试图揭示人类从信息输入(刺激)到输出(反应)的过程中,到底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其环境中对事物间关系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学习的研究,对复杂的认知技能如语言学习和理解、问题求解、决策的研究,以及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等,都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不过,把认知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的成果直接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还不是很普遍。目前的一种看法是,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而很重视建立“学生模型”的工作。而要刻画好学生模型,是不能离开对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的。在这方面,认知心理学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近年多媒体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兴起,为建构主义的实现创造了适合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的过程。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并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Schema,又称为“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所引起的认知结构改造、重组,从而创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维果斯基等人进一步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

情景——社会文化背景。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他人的帮助、人际间的交流、讨论活动。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至于意义的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贯穿于协作的全过程。它使单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学习者对当前所学内容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积累就形成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理解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复制过程。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好把联系、思考与协商(即交流、讨论)结合起来。教师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建构更有效,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学生有效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主张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而不局限于教材和讲解。

目前建构主义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有:(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的理论。最邻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的“支架”(脚手架)比喻概念框架,主张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提供概念框架,该框架按照学生智力发展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支架的作用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法认为,学习者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讲解。因此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一旦这类事例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称为“锚”。确定这类事例或问题就称为“抛锚”。

(3)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思想来自建构主义的新分支“灵活(柔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要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即对事物的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应该让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学习者的每一次访问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侧重点,通过多次进入同一个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尽管以上的建构主义教学法有不同的形式,它们的教学中都包含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只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意义建构做法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

4.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步骤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大致有以下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所学知识内容(主题)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2)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环境。

(3)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每一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让学生如何获取这些信息资源。

(4)自主学习设计 不同的教学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同的设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引导,进行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个人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等。

(6)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学习效果评价的结果,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以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由以上所述可见,建构主义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比较符合思维规律的学习理论。它吸收了多种教学理论的长处,并做了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成为CAI设计和改革旧的教学观念的有力武器。

第二篇:认知建构主义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家们认为:学习模式应该更着重于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组织,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当前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概念:

(1)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人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一点进入和开始学习该知识结构,而不是必须从直线层级的最低处才能开始。

(2)知识建构的社会性--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建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3)情境性学习与真实性任务--应尽可能根据自然情境来建立教学模式,让学生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等

(4)建立支架并且将管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1.结构不良领域与学习

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的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②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间的差异性)。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据此,我们不可能靠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根据以上观点,斯皮罗等人(Spiro et al,1991)对学习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学习可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而高级学习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乔纳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阶段(见图),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还缺少可以直接迁移;关于某领域的知识,这时的理解多靠简单的字面编码。在教学中,此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其中包括大量的通过练习和反馈而熟练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在高级的知识获得阶段,学习者开始涉及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则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必须掌握高级的知识。在专家知识学习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则更加复杂和丰富,这时,学习者已有大量的图式化的模式,而且其间已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因而可以灵活地对问题进行表征。

结构良好的领域 结构不良领域

以概念技能为基础 以知识为基础 复杂结构 字面编码 相互联系的知识 图式化的模式 初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学习专家知识学习

练习师徒关系 经验 反馈

图 知识获得三阶段

斯皮罗(1991)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偏向:①相加性偏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及到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②离散化偏向,即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③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而建构主义就是要寻求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斯皮罗等人(1991)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他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与布鲁纳关于训练多样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是这种思想的深入发展。

(二)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在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进程。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调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认为它是过于简单化的根源。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遵循相反的路线: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Duffy(1992)认为,教学并不应从简单到复杂,如果简单意味着脱离情境的话。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介绍,认知心理学家们试图以电脑模拟来探讨人脑的认知规律。然而人脑在处理种种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其功能远远胜于电脑。因为电脑程序必须执行序列的、直线型的指令,而人脑的信息加工有时是可以进行平行分配加工的。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和学的活动中,不必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新思路。然而,一些建构主义者在批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时,却有全面否定的绝对化的倾向。我们认为,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或是从网络中某一部分人手,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它们都必须适应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而确定。简单地以一种设计去否定另一种设计,是片面的、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情境性教学

以其对学习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它具有必要的复杂性,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

(四)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20多年来,在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其核心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近10余年来,建构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他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

3、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五)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之所以如此,是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相一致的。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皮亚杰(Jean Piaget)的建构主义是他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观点研究出来的,他是认知发展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一个儿童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知阶段。皮亚杰在1973年发表的《理解就是创造》一书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步骤。“理解就是创造,或通过再创造去进行重构,如果要使每个人在将来成为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创造的人,而不仅仅是简单复制的人,那么,上述条件就是必须新遵守的。”皮亚杰用唯物辩证法来坚持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个过程包括了“同化”、“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也称“图式”,即个体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因而,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即图式扩充),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即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即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就被破坏,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接近学习的,描述了在学习中,通过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认知的建构观点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定义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学习者应该与所处的环境(不管是物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与他们原有的建构世界的知识不一致的现象进行实实在在的接触。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话语或看法的交换来进行。

从学习活动过程来看,认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自己建构而获得的,并不是从外部直接灌输给个体。通过不同的个体自身“个体化”的心理活动,建构出来的将是不同的知识,它们具有不同的质量与形态,与传授者想要传授、灌输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第三篇: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1ogy)的理论,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认知(cognition)一词的涵义,系指人们对事物知晓的历程。在此历程中,包括对事物的注意、辨别、理解、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解答一道数学应用题时,由认识文句,而了解题意,而找出已知条件,而推知求解答案,而实际运算,到核对结果等一连串思考活动,就是认知活动。因此,认知的简单解释,亦即“知之历程”。基于此意,认知心理学即可界定为:对知之历程的科学研究,如将此一界说与前面的心理学界说相对照,“知之历程”自然也是包括了行为与心理历程。

认知心理学一词,实际上含有广狭两种意识。广义言之,凡是以吾人记忆、理解、想像、思考等行为与心理历程为研究题材者,均属于认知心理学。凡是采用“知之历程”来解释行为现象者,即泛称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狭义言之,认知心理学一词,仅限于用来解释人们凭感官接收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历程。此一历程叫做信息处理(information-processing)。以信息处理为主题的心理学研究,就称为信息处理心理学(information-processing psycho1ogy)。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与信息处理心理学涵义相同。信息处理心理学,也称作信息处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信息处理论兴起于六十年代,其背景除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研究的影响之外,电脑科学发展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返回

第四篇: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这就使他们注意到信息在人体内流动有个过程。他们常用计时研究法。首先要测量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此来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 E还是 F或 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的时间。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研究法也是一种会聚性证明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较多的是选择反应时,而不是简单反应时。因为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要使计算机像人那样进行思维,计算机的程序就应当符合人类认知活动的机制,即符合某种认知理论或模型。把某种认知理论表现为计算机程序就叫计算机模拟。因此,计算机模拟首先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计算机模拟所提供的输出可以与人类行为相比较。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输出就应当类似于人类解决同样课题时所给出的输出;如果程序的输出与人的不一样,那么找出差别也就找到了改正理论的依据。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并能把它们按步骤变成程序,但是当步骤的系列很长,很复杂,需要大量联系时,我们往往不能预测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有时可得出惊人的结果。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口语记录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思维的认知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

图灵于30年代发表后来称为“图灵机”的数学系统,对心理学也发生了影响。数量逻辑和图灵机使人们想到,人类的认知系统也可以视为符号运用系统。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加以变换。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研究上对认知心理学都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第五篇:关于基于建构主义的“PBL” 教学法探讨

基于建构主义的“PBL”教学法探讨

王 小 莉

吉首大学医学院基础部

湖南 吉首

416000

内容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特征和设计原则,探究PBL教学的精髓。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阐述了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础条件和路径选择,揭示了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建构主义

PBL教学法

研究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它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飞速发展,“PBL”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但其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因此,很有必要对“PBL”教学法进行重新审视,洞察其特性,探究其精髓,寻找“PBL”教学法切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现实路径,建构符合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实际的PBL教学,使“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生根开花结果,服务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一、PBL教学法的提出

20世纪初,随着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及其相关知识和信息成倍增长,医学教学内容急剧膨胀,学生必须全力以赴去记忆各种层出不穷的医学知识和信息,往往在死记硬背基础理论中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医学道德的学习,使医学毕业生既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失去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有的道德观念。面临日趋严重的医学教学偏向和危机,如何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当时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PBL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各种技能培养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在新学员人校后的前2年采用综合课程的教学方式,即在科学的合理框架下模糊各学科界限,突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措施,其教学经验未能被其它医学院校所接受。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PBL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其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逐渐被其它学院采纳和接受。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同PBL教学将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中解脱,改变了灌输式讲课,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特征

1、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者突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基于这样的学习理论,在PBL的学习历程中,学生被置于具体的情境中,由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激发其使用先前知识、建立问题空间、搜寻数据、重建心智模式的认知过程,同时PBL让学习者处于文化脉络的社会系统中来从事小组合作与自律学习。PBL教学法已经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建构性色彩,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最符合建构主义精神的教学实例。

2、教学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而,情境也就成为学习环境的首要环节或内容,情境有利于学习知识的建构,学习应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培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PBL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关键环节。PBL教学法强调问题情境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真实的问题题为起点,因真实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这就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领域学习探讨问题。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3、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不是教师

[2][1]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就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它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做出创造性的理解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即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理解、分析、批判和吸收,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PBL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成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情境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查询数据、搜集信息、相互讨论和自我反思来获得知识,而不是来自于教师和课本或者权威观点。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一个积极建构意义的、具有自我指导学习理念和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由传统教学有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权威者转变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4、教学的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强调知识获取的自主建构性、学习环境的情境真实性以及学习过程反复性,使得PBL教学成为一个很开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PBL教学不但强调学生知识的建构,更强调学生对习得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PBL教学弱化学科界限,主张跨学科知识的习得和应用,往往不是单一学科内容的教学,更不是简单的来自教科书对问题的阐述和总结,而是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方面,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形成结论,评价反思并且这是一个往复循环过程,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教学评价方面,PBL教学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注重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PBL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与理念

1、自我学习、自我建构原则。主体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思考、分析、批判、解决,在与环境(包括老师、同学等)交互影响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批判性知识和自主学习策略、自我培养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参与能力。因此,主体建构不仅是PBL教学法应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是PBL教学的灵魂和主线,这一原则应该贯穿整个PBL教学活动始末,深入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要用来为学生的“学”服务。

[4]

[3]

2、知识灵活、能力有效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主体自我建构起来的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自我锤炼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有效的能力。因为,学习主体在自我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反复地查找信息、甄别信息、组织信息、验证信息才建构起知识产品的最终形式,并运用建构起来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主体对知识的内涵有着深层理解,知识成为灵活的知识,学习主体的能力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起来的,成为有效的能力。知识灵活、能力有效原则也就成为PBL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教学目标指向上,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而且更强调对知识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更强调能力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3、有效协作,共同会话原则。建构主义认为,主体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发展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个人内省,冥思苦想而得建构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有效协作、共同会话成为PBL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基于问题学习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个学生单凭个人力量无法完成,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共享专业知识,共同处理学习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它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

4、尊重个性、情境合适原则。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由此可见,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以及对学习活动的亲身感受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PBL教学设计中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效设计情境问题是PBL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PBL教学法的应用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情境问题的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境问题来源于真实世界,扎根于学生经验,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具有结构不良、开放性、可行性等特征,保证情境问题的有效性。

四、PBL教学法的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用条件和路径选择

1、PBL教学法的在我国高等医学教学中的试点应用

PBL教学法因其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引起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大的应用。早在80年代中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就引进PBL教学法。90年代以来,引进PBL的院校逐渐增多,如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相继引进PBL教学法。近年来亦有多个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了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中国医科大学从2004年起全面试行PBL教学模式,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借鉴国外材料和经验并结合中国大陆国情,从2004到2005年对基础和临床课程23学科进行了PBL试点。PBL教学在我国的试点应用尽管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却迟迟无法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推广。究其原因,PBL教学法作为源于西方“舶来品”,中西历史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及体制的巨大反差,使其水土不服,无法真正融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之中。因此,科学认识PBL教学,深刻领会其精髓,探究PBL教学长处得以施展的关键条件,成为我国推广PBL教学法实践先期应该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2、PBL教学法的在我国高等医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条件

基于以上PBL教学法特性及其设计原则分析,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际,在我国推广PBL教学法的主要条件如下:一是主体建构的教学与学习观。要清除传统教学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组者,实现教师、学生以及学生领导教与学观念的转变。二是优良的教学设施。要具备满足PBL教学所需的大量的图书资料、网络设施等优良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保障学生能够获取学习所要求的大量信息资源。三是优良的师生素质。PBL教学需要对教师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思维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四是灵活的教学体制。PBL教学需要改变人数规模过大的教学班级,实行灵活的授课时间和多样的授课方式,弱化课程教学学科界限,强化课程教学的学科综合。

3、PBL教学法的在我国高等医学教学中应用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中要推广原汁原味的PBL教学,我们要进行的改革那将是颠覆性的,着实困难重重,甚至显得是不可能的。倘若,我们的正照此路发展,那将是削足适履。毫无疑问,PBL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是很悲观的。其实,我们完全不需要照搬PBL教学套路模式,而是需要吸收和借鉴PB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众所周知,我们学习PBL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因此反对抽象和概括。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的传统教学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PBL教学法的在我国高等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科学路径在于必须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汲取PBL教学的精髓,即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辅助与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新,使其灵活地学习各种知识和应用各种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将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使PBL教学真正走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2]金河岩.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2 [3]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02 [4]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136

作者简介:王小莉,女。1978年9月生,湖南永顺县人,硕士,讲师,吉首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师,主要从事 基金项目:

下载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生(Jonassen,1992)的话,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

    英语认知教学法(最终定稿)

    英语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是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John B. Carroll 首先提出的。Carroll 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知识的整体,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它的各种语音、语......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

    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感觉进行研究起源于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他指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它为知觉和其它复杂认识过......

    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1.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

    认知心理学作业

    试卷名称:0042_作业_1 单选题 (10.0 分)1. 特征整合理论的实验支持来自于()实验。 A) A:视觉搜索 B) B:双耳分听 C) C:Stroop效应 D) D:错觉性结合纠错 多选题 (10.0 分)2. 把拼图的过......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合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

    认知心理学心得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联合同济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心得 (作者:韩海 同济心理研究中心武汉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本文为其参加“认知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