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政治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陕教版
七年级政治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陕教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经验的获得,知识的来源,观念的确立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与美丑,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本人曾对初中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7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3%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读条条,背条条。63%的学生怀疑思想品德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不会用课堂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状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终于他人的信念。”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让思想品德课贴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生活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去实施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抛砖引玉,并请不吝赐教。
一、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要做到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例如,我在讲陕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自尊自信,快乐生活》第二目《我自信,我快乐》时,在讲解“自信心能激发一个人下决心克服困难,成为强者。自信的人,不会盲从,不会自卑。”这个知识点时,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富顺一中高2005级学生郭振宇,双下肢残疾,走路要拄双拐或坐轮椅。但他没有自卑和沉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喜欢唱歌的优势,刻苦学习声乐,在我县举办的青年歌手比赛中,获得过大奖。现在他还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地走下去。学生一听,是他们的学长的故事,感到很亲切,认识郭振宇的学生情绪一
第二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学会合理消费》教学案例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初级中学 李洪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摘要: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践行。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怎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坚持回归生活的理念。笔者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学会合理消费》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本框有两个目题。其内容比较零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照本宣科,难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课前搜集到了一名中学生小丽的一些消费行为和小丽家的一些消费账单。征得小丽及其家人的同意,在本框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小丽的这些消费行为和小丽家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学会合理消费。为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以下6个活动。
活动一 多媒体显示小丽家两张消费账单
然后让学生对账单中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活动二:小丽因举报他人印刷盗版书籍,获得奖金1万元。她想让其增值,但又不知道怎样让其增值。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理财意识,让学生知道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并懂得:学会理财,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技能。
活动三:星期天,小丽和妈妈一起去街上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放以下两个镜头。(多媒体显示并配音)
镜头一:小丽看到一双非常漂亮的运动鞋,便对妈妈说:“我们班里的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运动鞋,我也要买一双。”妈妈:“看一看价格,多少钱一双。”小丽:“呦,挺贵啊,八百多呢!”妈妈:“你的购物清单上有运动鞋吗?”小丽拿出购物清单看后说:“这上面没有运动鞋。”妈妈说:“你有两双运动鞋,没必要再买运动鞋。”小丽:“给我买一双嘛。”
镜头二:商场里的某个柜台正在降价销售棉袄。小丽见一些人正在买棉袄,便对妈妈说:“我也想买一件棉袄。”妈妈说:“你已经有3件棉袄了,再买棉袄没有必要。”小丽说:“这棉袄这么便宜,机会难得,买一件拿回家放着以后再穿嘛。”
七嘴八舌:小丽的言行中,哪些是理性的?那些是非理性的?简述理由。(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一条原则:消费之时要理性,把钱花在关键点。
活动四: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妈妈说:“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今天你想吃点什么呢?”小丽说:“难得出来一次,就去高档饭店好好享受一下吧。”妈妈说:“高档饭店很贵的,还是去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吧。”小丽说:“前些日子,我们班的小艳过生日,她邀请几个好朋友在一个高档饭店吃了一顿饭,花了一千多块钱呢。”妈妈说:“小艳我认识,她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她怎样会有这么多钱呢?”小丽说:“她向同学借了很多钱,现在只好用自己的零花钱慢慢还。”
议一议(多媒体显示):1.小丽想去高档饭店去吃午饭是否有具有合理性?为什么?
2.小丽的妈妈认为应该去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午饭,这是否表明小丽妈妈太小气?为什么?
3.小艳过生日请朋友吃饭花了一千多元,这样消费是否是适度的?为什么?
4.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是否意味着不要节俭?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4个问题。各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二条原则:适度消费不浪费,反对奢侈要节俭。
活动五: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丽和妈妈去了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饭时,小丽发现不少客人在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便对妈妈说:“这个餐馆在使用一次性木筷。”
说一说: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何危害?(多媒体显示)
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接着让学生看一则材料。
多媒体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然而我国却是出口一次性木筷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子。此外,我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大约450亿双。4000双木筷就毁掉一颗生长20年的大树。
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我国每年生产600亿双木筷子,要毁掉多少颗树龄为20年的大树?
学生得出答案:要毁掉1500万颗树龄为20年的大树。
教师及时点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使用环保的替代产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教材中作了一些介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议一议(多媒体显示):1.绿色消费的含义、重点分别是什么?
2.绿色消费有什么好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进行绿色消费?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三条原则:绿色消费记心上,保护环境利健康。
活动六: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丽和妈妈在街上行走,妈妈问:“今天还有什么东西要买?”小丽说:“前几天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几本好书,我想去书店买几本。”
多媒体显示:小丽去书店购书是为了满足自己哪方面的需求?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四原则:精神需求更注重,生活品质可提高。
最后,我让学生将本节课归纳出的合理消费的四条原则进行复述,并说一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应该怎样合理消费。
[分析与反思]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回归生活,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从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力求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第一,巧设情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小丽及其家庭在理财、消费方面的情境,并巧妙地将这些情境串并起来,形成了一组相互具有某种联系的情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贴近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可见,《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初中生的生活体验,主张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感悟、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贴近生活,与学生真诚对话,让亲历体验。本节课中,我所创设的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提问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愿意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明白了很多道理,消除了很多疑惑,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注重践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绿色消费的知识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进行绿色消费;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等。这样做,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践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洪祥,男,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初中教师、校办公室主任,兼任天门市教学研究室初中政治教研员。1987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辅文章30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出版了20余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曾参加湖北省初中《思想政治》(活动)教材的编写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光盘的撰稿工作。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名师。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第三篇: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必要教育途径。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是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摒弃生硬灌输、空头说教,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而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能力。
我们树立了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后,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提取道德教育的素材?我认为,那就是要抓住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主体发挥和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三点,充分构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时空全面开放的课堂。
1.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开放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处处是课堂。尽管新课程实施后,各种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改“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力图体现生活化、实践性和综合化。但教材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范式,它不可能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成”。而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进行感悟、理解,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和信念的养成。
(1)关注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
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和人生真谛,让学生的心灵走进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自己的耳朵去聆听,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追求人生意义的建构。比如在《关爱社会》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正在进行中的感动中国2005年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通过魏青刚、殷雪梅等候选人物动人事迹的宣传介绍,鼓励学生网上投票,并陈述选择的理由。在投票过程中,学生们树立了回报社会的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此外,我还将“非典”、“两会”、“神舟六号上天”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运用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生的意义。
(2)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回归生活,回归的是学生未成年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未成年的世界,特别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学的实效性应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尊重,是否有了真切的思考和感悟,是否有了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倾听学生真实想法的耳朵,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真实想法的眼睛,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教育,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成为教育的契机,课堂教学不是问题探索的结束,而是开始。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青春闪光》。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我旁边的一个男生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画着一只乌龟。在展示时,学生们发言踊跃,有说青春是一扇又一扇的门等着我们去开启,有说青春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等着我们去攀登,有说青春是一曲悦耳、美妙、浪漫的乐章„„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一直在画着乌龟的男生也举起了手,并拿着所画的乌龟大声地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全班哄堂大笑,他却依然红着脸大声地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祥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很长寿,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青春一样。”全班鼓掌,我同样被深深折服。课后我想,幸好执教的老师给了这个男生表达的机会,否则,我就听不到这样富有诗意的见解了,而对于那个男生而言,也许将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对人生有意义的思考。
(3)把握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现实生活不是演练,每时每刻都在现场直播,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契机。将教材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有机结合,及时、有效处理偶发事件,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例,同时赋予其生活教育的意义。
一次,我正在办公室准备下一节七年级的课——《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课间,班主任拉长着脸,把六位男生一起拉到办公室训话。原来这六位男生昨天放学后集体去了网吧,甚至忘了时间,忘了告诉家长,让家长和老师四处寻找。听着班主任恨铁不成钢的训导,望着那六颗耷拉着的脑袋,我重新思考着该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上课铃响后,我领着那六位耷拉着脑袋的男生一起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爆发出哄笑,看来大家都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于是我问: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因为无法抵制某些诱惑而遭到批评?一时,学生尤其是男同学纷纷述说着自己类似的遭遇。“看来,大家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年轻,因为青春的冲动,我们偶尔犯点错误,老师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毕竟这些不良诱惑对我们青少年是有危害的,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我借此导入到新课教学。因为刚才的事例真实而富有典型意义,触动了学生的真实情感,所以,在如何抵制不良诱惑的教学探究中,学生积极而踊跃,很受启发。课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抵制诱惑计划书并实施。
2.教学方式由道德知识的讲解向丰富的活动体验开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把思想品德课程定位为实践性综合课程,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活动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沉闷的氛围,使师生双方都沐浴在生动、和谐的交互影响中,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感悟、思考、发现和创新,在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中不断成长。近几年,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出现了不少有效的活动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比如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悟”中产生共鸣;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查”中有所触动;辨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议”中明白事理;小品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演”中指导行为。
3.教学时空由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不能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学空间单
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缺乏机动安排。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需要破除思想品德仅是“传授—接受”的凝固化空间氛围,改变其死气沉沉的局面,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行生长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有时需要从课堂走向家庭、社区以及青少年生长的其他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外的事是校内事的发展,课外的事是课内事的延伸。课堂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区中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有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这个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也可以安排得灵活机动,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可以安排一课时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就给老师捕捉新的教育生发点,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下了充裕的时间。此外,也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与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比如,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就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一次上《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一课时,在学习了教材所举的例子——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把一生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称: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后,学生都很受感动,为特蕾莎修女这份终生的善行所震撼。这时,一个女生说:“我们村有一户特殊困难家庭,只有老两口,无子无女,男人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去帮助这两个孤独的老人呢?”倡议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课后,在团支部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开展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活动,安排志愿者服务小组,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定期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打扫卫生、买米买盐、陪老人聊天,排除老人内心的孤独。在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在给予他人温暖与快乐的同时,打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懂得了珍惜生活,感受到了关爱的可贵,领悟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是在相互扶持中生存的,更体会到了在奉献和付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第四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摘 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通过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使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其实,每一节新课的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我知我家》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同学的全家福照片,让学生感知各个家庭的特点,产生了解自己家庭的欲望。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探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的家庭的形成方式及类型。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地感受家长的爱,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小组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十多条围巾,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学生带来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其思想开放、思维会较为的活跃,容易产生联想和灵感,容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这时的学生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可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以《我知我家》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 “我的暑假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分析,不同的事件体现了家庭的不同功能,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家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父母对自己的拳拳爱心的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生活中发生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现象重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加强学生的感知。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例如,《我爱我家》教学中,为了帮学生更好的感受父母的爱,我设置了一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坏了,你像爸爸求救,爸爸让你自己走回来,你又向妈妈求救,妈妈马上过来接你了。爸爸和妈妈到底谁爱我们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了“父母都是爱我们的,只不过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结论。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想,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新学校 新同学》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我组织了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和参观路线,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我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快的认识新同学,我还发起了学生自制名片的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硬纸,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好自己的名片,并把名片放在准备好的盒子中,学生抽出一张大声的读出来,其他同学猜猜是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情感有渲染、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获得的感受是真实可触摸的,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也就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了。
六、拓展延伸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经常上网的人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整理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能更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端正自己对待上网问态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己所用。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从而使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才能更好的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孟令慧;让政治课堂快乐起来[J];安徽教育;2003年12期
3、曹培亮;政治教学应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2005年09期
4、朱加元;万建明;;试论杜威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5、凌美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期
6、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教学与管理;2005年19期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姓名:梁云超
单位:中牟县姚家镇初级中学 时间:2013年8月
第五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合理消费》时,结合实际,以学生的手机为例,应该怎样消费。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有些平时不怎么爱开口的学生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五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同学们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的事例,学生能看得见,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
三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农村、市场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课程内容要有个性化。我们的生活不仅呈现日益多样还凸出个性化发展。因而,创设的生活场景和形式应丰富多彩,针对每个班的情况,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学生活事例不能雷同化,单一化,娱乐化,故事化等,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呈现个性化的形式。在材料应用方式上多姿多彩,在材料内容选择上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热情。如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侧面,便于课堂中运用,教师总是采用这种生活情景;某一教师选择了一则好的材料或事例,其他教师也纷纷采用这种形式。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一旦形成模式就易僵化,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道路,从而失去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