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思考定(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4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受和思考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受和思考定》。

第一篇:感受和思考定

感受和思考

一、感受和思考的意义

1、现状反思

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不喜欢作文课,一提到作文,学生们总是蹙眉苦脸,一副无米下炊的茫然样子。即使作了文,虽然也“洋洋洒洒”七八百字,但你读起来费劲,读过去没劲。问他怎么写的,写的什么,一问摇头两不知。

这实际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材料或材料陈旧;二是结构混乱,毫无章法;三是感情做作或主题不明。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好习惯。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精心地翻阅;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的欣赏;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爱乐。生活需要我们去感受、去思考。

2、感受和思考的意义

感受是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作家平时是极重视感受积累的。托尔斯泰说:“作家永远是以回忆为生。”这回忆正是依靠平时感受和观察的积累。

感受更是创作激情的触发点。一般来说,作家并不是为了创作才去感受,而是有了感受必须创作。当记忆中积累的审美感受愈来愈多,终于在某一方面形成一个焦点时,便会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冲动。闻一多的《死水》,就是作者深切感受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现实,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而作。

但感受往往是单一的、肤浅的、混乱的、感性的、不成熟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人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要真正写出你的感受,必须要深入思考,使你的感受本质化、条理化、明朗化、普遍化,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受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感受的深化。写作离不开感受和思考。程乃珊路过她家那幢仿岩石贴面的西欧式的老宅时,突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受,经过深入思考,被誉为“80年代的《上海的早晨》”的中篇小说《蓝屋》诞生了。

二、提高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感受和思考呢?如何提高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呢?

1、感受和思考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2、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

(1)做一个要热爱生活的人。既然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那么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人,才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入现实生活,与客观外界事物密切接触,才能受到影响而产生感受。

当然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同样能很好的感受生活

(2)做一个多情的人。多情才会感受,一个不用情的人,即使天塌地陷或花好月圆,他也会无动于衷、熟视无睹;一个多情的人,即使看到蝼蚁小虫或草木摇落,也会生出一番感受或讲出“一叶落而知秋”的道理来。

(3)做一个多心的人。当然,这个多心,不是林黛玉的小心眼,但却必须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充分发挥所有感官的功能,大到高楼建筑,小到一笑一颦,悉数捕捉到你的脑袋中来,形成你独特的感受。

(4)做一个多知的人。感受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关系极大,巴金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书本知识作为凭借,决不会对灯光有丰富的感受,从而写出《爱尔克的灯光》这样的名篇。秦牧如果没有精细的观察和丰富的知识,不了解蜜蜂的习性的方方面面,也不会对蜜蜂的刺有独特的感受,从而写出不同凡响的散文《花蜜与蜂刺》。储备丰富的人总是见微知著、由此及彼,善于想象和联想。林庚也正是凭借丰富的知识,由古人多用“木”这一意象生发开来,援引大量的诗词歌赋,汩汩滔滔,写下意蕴深厚的《说“木”叶》。

3、提高思考的能力

(1)做一个多思的人。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苦思冥想,法国文学家布瓦洛说:“你的思想是明朗还是暧昧,你的文词相应就是清晰或含糊。” 思考的过程实质就是确立主题和明晰思路的过程。因此,作文时,一定要反复思考,惟其如此,你才能“下笔如有神”,你才可能“惊天地,泣鬼神”。

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就是一个多思的人,他写道:“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花未眠》),语文教材所选的《花未眠》,就是作者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忽然觉得美极了,这一现象引起他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得出了“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的主旨的文章。

(2)做一个深思的人。同样的材料,文章的立意相差甚远。原因何在?在于思考的工夫不一样。思考的深,立意就高;思考得浅,立意就低了。要想“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就要深思,熟思。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着,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引发了数以千计的学者、红学家研究它,与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无关系。

(3)做一个善思的人。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还必须注意思考的方法。从方法上讲,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

如孙梨的《黄鹂》中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进而联想到艺术创作。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化抽象为具体。

我们刚学过的邹忌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能从妻妾客的不同回答中洞察出问题的本质,也能把这件极具个别意味的家庭小事推理上升到国家大事。

三、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其实,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谁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如果你感受到的与千百个人的感受别无二致,那就等于没有什么感受。

感受具有个人思想感情的浓厚的主观色彩。同样的秋色,毛泽东眼里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廖阔霜天万里秋”,杜甫眼里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玉的则是“悲哉秋之为气”。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于任何人的个体,张扬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四、习作链接

第二篇:关于安徽霍山改革开放现况的感受和思考。竺定舟

关于安徽霍山改革开放现况的感受和思考

摘要:本文是关于实地观察安徽省霍山县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各个企业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的感受,以及对于把握和理解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的思考。关键词:乡镇

企业

发展

改革 指导教师:=。=我们有指导老师吗 团队成员:余涛、竺定舟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境内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01%,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属于国家级生态县。

霍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5.1%,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称。霍山是药材之乡,现有药园5万亩,为全国中医中药试点县,有“软黄金”之称的霍山石斛已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素有“中华仙草,霍山石斛”的美誉,石斛产业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霍山县利用其独有的生态,地理和气候优势,结合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逐步成为霍山县的支柱产业。在当地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霍山县利用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因素,大力发展石斛产业,对于石斛进行科学化种植和管理,一片片种植基地的兴起,依靠着世代种植技术搭配着先进的科学力量在保证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层次,有规律地进行石斛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霍山石斛在外商的求购之下几乎是濒临灭绝,为了挽救这一名贵药材,自改革开放出台后,1980年底,专家模拟野生环境,进行采集野生石斛家种栽培试验成功。1981年,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霍山石斛野生改家种实验技术研究”。县医药公司同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等单位成立霍山石斛研究组,并建立试验基地。经过试验研究,1983年,种子试管苗在试验室培养成功,平均每个朔果含种子2——3万粒,都能萌发出小苗。小苗室外移栽成活率高达80%,为霍山石斛的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种苗。同时,人工模拟野生改家种的霍山石斛,既能分株繁殖,又可扦插繁殖,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适合石斛生长发育的野生生态环境。种子成熟收获后,采割其茎洗净用火烘干,扎成小把或加工成螺旋状,即成商品药材的“枫斗”,包装外运。用干燥方法贮藏,防止霉烂变质。1985年7月,霍山石斛野生改家种试验技术通过省级鉴定。此项科研成果挽救了霍山石斛,并为进一步扩大生产打下了基础。

霍山县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可以以迎驾集团的发展来突显,准确的说迎驾集团的快速发展历程是霍山县改革开放的缩影,迎驾集团坚持“以酒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及崇尚待客之道,传承迎驾文化,酿造美好生活,服务和谐社会的迎驾文化理念,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企业发展精神。我深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准确的说是企业推广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展现了企业蓬勃发展的历程。迎驾酒厂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革新生产模式,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发展,不断促进技术改革,生产模式与管理的改革,使迎驾集团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排名前20 的大企业,正是改革开放的力量促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展。从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一个企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及推动力,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应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霍山县在医疗卫生方面改革也取得巨大突破,通过对回音必集团中药生产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回音必集团在98年进行国有制,并且不断革新发展,也自主研制了许多药品,其中断血流片颗粒胶囊用于治外伤、止血、消炎,还用于中越战争,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回音必的发展也是国家和政府给予绿色通道,帮助扶住下不断发展成如今的工业商业排名均在50的综合型大型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霍山县在科学可持续发展上也取得重要成功。我们陆续参观了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源牌集团和以竹子生产家具的龙华集团,源牌集团在传承中国丝绸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饿品牌,并且不断推广扩大市场,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纺织产业中奥首群雄。龙华集团利用霍山县独有的竹子资源,利用竹子形成了以竹子制作家具为主,旅游及酒店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蓬勃发展。龙华集团生产的竹制地板硬度大,抗压性强,且低碳环保可持续,不仅在国内家具市场独占一席,而且深受欧美市场的青睐,使国产家具走向世界。龙华集团的发展正是将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霍山县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通过此次霍山的改革开放调研活动,我们对霍山县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及成就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也希望借助此次调研将霍山县改革开放的经验不断宣传推广,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上的变化。

第三篇:学习思考感受

学习思考感受

学习思考养心性,就是要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

第四篇: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

2003-4-1林毅夫阅读1207次

关于制定2006-2010的“十一五”计划所应考虑的重大战略,我想谈八个问题。讨论这八个问题建立在两大前提之上:第一,到2006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都已落实,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2006年到2010年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十一五”计划应该以此为目标进行安排。根据这两个前提,本文将就如下八个战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我国落实了所有加入WTO承诺后,应该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经济体制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这几年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最后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主要差别在于:在计划经济中,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当然,从“十五”计划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思路已经在改变。但是,在“十五”计划中,过去的烙印依然存在。在WTO的框架下,“十一五”计划中以政府的力量来支持或扶持某一个产业或企业发展的余地将大大缩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不再可行。然而,这并不意味政府对经济发展不可发挥一定作用。政府除了应该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法制环境以及市场的基础建设外,也还可以制定国家计划,但这种国家计划必须是指导性的。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幺、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幺、哪些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际国内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等等。这些信息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充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并提供给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作为他们在面对市场各种挑战和把握各种机会时的参考信息。所以计划还可以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将是信息的沟通和对发展方向共识的形成。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还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也比较快,因而需要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任何一个企业均无法在其内部解决所有协调问题。同时,各种制度安排也要不断变化,其中有很多的制度创新是企业本身所无法做到的,因而需要政府帮助;如企业对于金融创的新要求就可能属于这类情况。制定计划可以有助于达成上述诸多方面的协调。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需要政府利用其财政或税收措施来补偿这些外部性。因而,在大的思路方面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十一五”计划与“十五”计划相比应当更是一个指导性的、用以综合信息、形成共识、促进协调、克服外部性的计划,而不是一个依靠政府力量扶持、鼓励某个产业或产业群发展的计划。

(二)第二,在“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尚需继续深化,这与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成立国资委解决了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身份问题,但是,国有企业至今在相当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市场垄断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生存。当我国全面实现加入WTO承诺后,所有外资企业均将享受国民待遇,国有企业过去享有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国有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市场竞争。过去政府对国有企业在资金方面支持主要有两个来源:国有银行的低息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均为国有企业)。这一融资模式在WTO的框架下不再具有可行性,其理由如下:

第一,国有银行本身也将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因此依靠国有银行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国有企业不再可行。

第二,在资本市场方面,估计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的可兑换在不远将来都会实现。因此,外资(包括短期资金)进入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股票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上市公司均为国有企业,自身素质较差,缺乏盈利能力,股东不能靠长期持有股票获利,只能短期投机或炒作。在开放资本账户、允许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必须改善资本市场的体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依靠股市圈钱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是股票市场问题的根源,改善上市公司的素质乃是解决目前股市问题的当务之急。为了改善资本市场的状况,必须从现在开始让越来越多素质好、有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传统扶持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再可行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呢?我认为,国有企业最根本问题在于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负担,由此导致政策性亏损,于是政府负有给国有企业补贴政策亏损的责任。同时,企业也会利用政策性亏损为借口,把经营性亏损也说成是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政府无法区分企业的这两种亏损。由此导致政府只能把企业的全部亏损都承担起来,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政策性负担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性负担,一是战略性负担。对于社会性负担,包括冗员、养老等,我国这几年虽然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加强,需要把养老职能从企业中全部剥离、企业冗员全部下岗。所谓战略性负担是指企业所在的产业或产业区段资金很密集,我国目前不具比较优势。既然不具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企业不具自生能力,除非国家给予补贴,否则无法生存。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围绕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即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只要管理好,就可以不需要政府的保护或补贴,即可获得市场上可接受的利润率的能力。根据这个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依据产品特性的不同而分成如下四种情形来处理:

第一类企业,其产品在国防上是必不可缺少的,而且只能由国内自己来生产。对于这类企业在任何国家都一样,只能由政府直接监督,继续由财政拨款来支持其生产和经营。

第二类企业,其产品有相当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国防上不是很敏感。对于这类企业可以采取以市场换资金的策略,到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或和外国公司合资,直接利用国外的资金与技术,来解决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因为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而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

第三类企业,其产品国内市场的规模很小,但企业拥有比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力量,这类企业则可以转向生产在国内有市场且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品。

第四类企业,其产品没有市场,企业也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力量,这类企业只能令其破产,退出市场。

只有剥离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解决了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企业不再需要并也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政企才有可能真正分开,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必须在“十五”计划所取得成果基础上,沿着上述改革方向继续向前推进和落实,国有企业才能巩固和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以增加就业。目前城市的劳动力仍在增加,农村的劳动力需要大量转移到城市就业,同时城市还面临企业冗员下岗的问题,必须大量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十五”计划和十六大报告中已有认识,就是要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样的选择也与WTO有关系,因为落实了WTO的承诺后,除了还保留一点关税外,所有的市场都将开放,我国的企业只有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才有自生能力,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可以靠自己改进技术、管理水平,而不需要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者产业区段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中大部份是民营企业。为了多创造就业机会,也为了提高在WTO框架下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民营企业的发展牵涉到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和信息服务的问题。

第一,过去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在金融方面主要支持国有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最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是地区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在“十一五”计划中,对于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等方面,应有比较好的规划。

第二,过去为了保护国有企业,还给与国有企业市场垄断地位,民营企业不允许进入一些行业;关于市场准入的问题,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可以得到国民待遇,本国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是如此,各个行业都应该对本国的民营企业开放。

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他们本身来收集信息的成本比较高,因此,在台湾、日本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半官方的中介机构。我国在未来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要保持每年7%或更高的增长率,前提是技术、产品和产业必须不断升级。这些升级必须要了解大量的信息,如技术在什幺地方、市场在什幺地方,必须有类似于台湾、日本的中介机构来提供这些信息。围绕着怎幺样“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上述关系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三方面的问题,在“十一五”计划中应该有所规划落实。

(四)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主张多发展民营中小银行,这个建议其实关系到我国现阶段最优的金融结构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是:1,动员金融资源,把分散在四处的剩余集中到金融部门;2,分配金融资源。把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中最有竞争力、回报率最高的部门;3,分散风险,项目投资的风险由多个市场主体分担,从而鼓励投资,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在这三种功能中,配置的功能是最重要的,因为,配置好了,可动员的资金就多了,而且,风险也会较小。所谓好的配置就是将资金配置到经济中最符合比较优势、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中的企业。目前我国最有竞争力,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区段。劳动密集部门的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大银行往往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原因主要有:由于中小企业所需资金量少,所以每笔贷款的单位资金交易费用很高;由于中、小企业分散在各地,大银行对贷款用途进行监督的成本很高。同时,股市融资的初始成本高,上市后对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多,成本也高,资金需求量小的中小企业也不合适在股市上融资。最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安排是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其实,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结构的基础应该是能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规模扩大了,资金需求量增加,才逐渐发展资本市

场、大银行等,以满足这些大企业的需要。而且,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以在发达国家仍然有许许多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比发达国家要大的多,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以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为核心,配合几个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可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方便给那些不具备自生能力、资金密集度很高的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行了财政代替金融的制度。1978年之后,虽然恢复了银行,但同样为了保证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建立了适合于为大企业服务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后来,设立了股票市场,仍然是为了给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中小企业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随之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准入标准和监管不当,出现了一些问题,呆、坏帐严重,中央银行就全面收缩,导致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结构,是一个从现在开始应该仔细研究,并在“十一五”计划中要有良好规划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五)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我国60.1%的人口还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困难的是在农村。十六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可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为主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的政策似乎倾向于中小城镇,但是仔细分析则可以发现,中小城镇难于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要有竞争力,一方面必须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方面要形成产业集群,只有在大中规模的城市才较易形成有足够规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因此,除非靠近大城市周边,绝大多数的中小城镇不会成为制造业的中心。中小城镇的经济主要是为高度分散的、人口稀疏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这样的服务业规模不会太大。在“十一五”计划中,应该在总结目前中小城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我国的城市化战略问题。我个人判断未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会是一个两级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会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提供新增就业量有限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为功能的小城镇。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与第五点是紧密相关的,这几年我曾倡议新农村运动,着重于村一级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我提这个建议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造成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如果农村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则难于有现代化的消费。但是,新农村运动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通货紧缩的问题,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全世界的农民,包括美国的农民,都住在自已的农场上,不会住在小城镇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可能是:农村人口主要居住在村里,以村为基础,从事农业;少量的人口在镇里,从事商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集中销售以及农民生活用品的零售服务;剩下的人口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从事工、商、服务业。如果这个判断正确,到202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会有近7亿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村里。这部分人的生活也必须现代化,我们才能说是全面建设了小康社会。中央农村会议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在“十一五”计划中应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而全面的规划。

(七)政府组织结构的问题。我国人口将发生大量转移出农村的情形,目前中央、省、市、县、乡镇所组成的五级结构并不适合这种转变,这一点现在已初见端倪。当人口大量转移出

农村后,县以下的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县级财政的税基规模也将随之大大减少。在此情况下,县以下政府的税收无法维持其正常运作。最近清华大学教授孟建军提出一个可能超前但值得考虑的问题——“废省虚县”。他主张县级以下政府应虚化,主要采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政府应设在地市级,同时把省的职能精简。我认为从中国的政治形态考虑,把省去掉可能比较困难,但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现共有2053个县,如果到了2030年我国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估计约为5亿左右,这样每个县的人口平均约为25万,在中西部的县人口将远远低于这个数。要维持一个县、乡政府这幺庞大的组织,靠这样规模人口的税基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有些中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只有一个非常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维持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也只有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够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绝大多数县城的第二产业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县城里的工业基础很难维持这样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人口必将逐渐向收入水平高的大中城市转移。因此,不仅农村人口会减少,县城人口也会减少,五级结构的矛盾就会更突出。这个问题在目前比较超前,但值得开始考虑。

(八)人口政策问题。大部分国家在达到高收入水平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我国则在中低收入水平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里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要尽快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保体系,一方面不能在将来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大窟窿,另一方面必须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2,要重新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质量,一个是人口数量。人口的质量亟需提高,这应是无可争议的。在人口的数量这一方面,我国现在的政策是从如何压低生育率、减少人口增长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的。传统上认为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是到底人多是负担还是优势?人多了为什幺会变成一个负担?毛主席说:“每个人一张口两只手”,手做的总比口吃的多,为何人多却成为负担?这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建国后,我国发展的主要是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其特点是投资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连满足城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都有困难,以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效率与产出相应地处于低水平。但是,若认为人口规模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为什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沿海地区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以浙江为例,它原来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现在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的转变,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将会多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又可以容纳最多的就业,创造最多的财富,资本的增加最快,产业的升级速度也最快。如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人口规模并非劣势。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东亚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很高,但其企业极具竞争力。与之相应的,人口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罕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由于一方面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过去我国把人多作为一个负担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当的发展战略,在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多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人多未必就是劣势。况且,当收入水平提高后,生育率自然会下降,现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均是在于人口生育率过低,无法维持自然的替换。这类人口问题在日本、亚洲四小龙都存在,而这些国家并没有我国这样严格的人口政策。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对当前的人口政策重新认真考虑的时候,至少在内部需要仔细讨论。

以上就制定“十一五”计划所应考虑的战略问题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这些问题很不全面,有些到了2006年可能已经得到解决,不再是重要的战略问题;有些则还有争议,应该另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现在将个人的看法提出,以抛砖引玉,给大家作为讨论的参考。

本文根据2003年1月10日在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十一五”计划重大战略问题专家座谈会上发言的录音,由郭国栋同学协助整理成文

第五篇:转变乡镇干部作风的对策与思考--定

乡镇干部转变作风之我见

尊敬的各位领导及同事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交流学习的内容是乡镇干部转变作风之我见,有什么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为我们乡镇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宣传贯彻落实的具体执行者,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同时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我们与基层群众联系最紧密,接触最多,我们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支持力度,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转变对策谈些个人的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一、当前乡镇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的作风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习风气不浓厚。一些乡镇干部思想不求进取,学风不浓,不想学、不愿学。有的学习意识不强,理论学习浮于表面,不带着问题去思考,不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不在指导实践上作努力。有些人学习理论不讲实效,而讲实惠,事关自己的提拔、学历、文凭等切身利益的才去学。

2、工作作风不深入。一些乡镇干部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下村蹲不住,不能入户同群众交流,当“邮递员”、“传话筒”,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坚持调查研究,对真实情况不甚了解,遇事拿不出办法,干工作没有思路,抓落实想不出招数。有的心浮气躁,作风漂浮,纪律松散,上班懒懒散散,工作松松垮垮,办事拖拖拉拉;有的生活奢糜,贪图安逸,热衷于推杯换盏,沉湎于灯红酒绿、打牌赌博,搞享乐主义;有的到一个地方没干几天,没干几件实事,就急了慌了,生怕影响政治前途,丢了乌纱帽,不能客观地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为民服务不到位。一些乡镇干部服务意识不高,奉献精神不强;有的讲成绩浓墨重彩,谈问题轻描淡写;少数领导干部不愿担风险,想当太平官,做老好人,干工作重点不突出、精力不集中、落实不得力。有些人在招商引资上无所作为,认为投资环境与己无关,以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为重。有些人工作方法简单,行为粗暴,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和呼声,随意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4、创新意识不强烈。有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于用老经验、凭老方法想问题、做事情,在工作中难以接受新观念、新办法。部分乡镇干部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懒于思考,上级怎么说,也就怎么做。有的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外地一些新经验新做法。

5、自我要求不严格。一些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基层工作时间长了,发展无望,安于现状,消极应付,导致思想僵化,缺乏工作激情,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上进心,精神不振,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图清闲、混日子,对上面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顶着不干、拖着不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少数领导干部不带头遵守制度,我行我素。有的贪图享受,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公款吃喝之风有所滋长;有的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个别领导干部既缺乏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自觉性,又缺乏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6、人浮于事较突出。一些乡镇工作布置多,检查落实少,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真正在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不多;有的工作华而不实,热衷于迎来送往,忙碌于文山会海;有的好大喜功,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工作上纵向比,待遇上横向比;有的工作不讲效率,办事推诿扯皮,群众到乡镇办事门难找、话难说、脸难看、事难办。各项制度讲在口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首问负责制”等服务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不良作风如果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势必削弱乡镇干部队伍的战斗力,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想阻碍:

1、“无用论”。干部下乡入户、亲临一线、临田指导、密切联系群众,少数人认为是“无用”的,或者认为作用不大;效果不好。这些人打着“无用论”的幌子。热衷于浮在上面贪图享受。表现为工作漂浮、不思进取。油腔滑调。高谈阔论、办事不务实。

2、“过时论”。干部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极少数人认为这些工作方法已经过时了,干部下村,不如搞点资金下村,发动人民,不如发点人民币;这些人表现为与民争利争名。一边喊要重视“农村工作”。一边叫干部下村没事做了。这种工作方式过时了。这些工作的新方式没有。传统的方式又不愿学。小事看不来、大事作不了。事不办、气不小。办事章法(成本高)大、实际效果差。有的办一件小事还惹出大麻烦。

3、“形式论”。有人认为转变干部作风是又在搞形式主义。对村、乡工作不热情,干工作讲条件、谈斤论价。斤斤计较。有的还建议撤销乡镇政府;打道回城。图清闲。就是连“形式”都不愿作。做事愿心不愿业。得过且过。

4、“畏惧论”。少数干部在心理上怕下村,怕住户。讲客观、讲困难,理由一大堆,中心就是不愿意去,怕苦、怕累。讲吃、讲穿、讲待遇。孟子都有“君轻民重”的思想,苟子也有“天不可畏、人言可畏”“事在人为”的观念;而这些人认为做农村工作那是组织上的事。是政府的事。对我个人讲。关系不大。

5、“碍事论”少数干部认为。自已下乡入户,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困难,而且还碍手碍脚。见群众不宣传、不组织。遇事不知从何下手。工作上没有程序、没有计划。心中没数。不调查、不思考。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从环境因素分析,主要是社会生活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形势,对乡镇干部的思想产生很大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渗透,对党员干部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变化。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功利性等特点,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消极影响,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产生物欲化倾向。

2、从自身因素分析,主要是乡镇干部个人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有些对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书籍”成为书架上的摆设,供装饰“门面”用,处于一种“自满和知足”状态。有的平时忙于事务、会议、应酬,没有时间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钻研。久而久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逐步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慢慢丧失,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出现滑坡,干部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逐渐弱化。

3、从工作因素分析,主要是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引导不够。现阶段缺乏有效方法对机关干部进行教育。目前,从表面上看,教育方式不少,但真正使干部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很难,入脑入心更难,效果不明显。学习载体过多,学习方法不多,形式单一,培训渠道狭窄,内容重复。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考学制度落实得不够理想,造成 “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学习只靠个人兴趣,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4、从制度因素分析,主要是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用人缺乏法治,选拔、任用、考核、晋升缺乏科学定性的具体要求,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务的乡镇干部没有科学的衡量尺度,执行制度不严,督办检查不到位,干部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等。有的乡镇对管理制度一抓到底,重监督落实少;对违纪违规者,迁就多,批评追究少,制度形同虚设。在乡镇干部中形成了“朝中有人好当官”,“关系第一论”,“群众评价无所谓、领导器重最宝贵”、“思想保守无成本、开拓创新有代价”,“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制度执行好差无区别”的错误导向,导致部分干部放松了自我要求。

三、转变乡镇干部作风的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对乡镇干部来说,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作保证,形成科学合理、完整严密、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同时,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落实,保证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一)健全教育机制,夯实思想基础。加强学习、强化教育是乡镇干部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党性、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学习制度,在强化理论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学习考核评价等制度,推动学习和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感,不断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认真学习经济、法律、金融、实用技术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农村工作开展的能力。二是改进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效果上下工夫。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参加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形成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用心研究、狠抓落实的风气。深入开展“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和爱岗敬业、公正执法、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三是创新教育形式,在实、活、新上下功夫。“实”,就是紧密结合乡镇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管用”。“活”,就是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专题辅导、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灵活安排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渗透力。“新”,就是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务实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要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对违纪违法的案例进行深刻剖析,直观接受警示教育。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增强乡镇干部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能力,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进一步提高办实事、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联系群众,增强服务意识。要教育和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在工作中,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在决策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增强工作透明度,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要特别关心和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如特困户、受灾群众、下岗职工等。坚决反对高高在上,唯我唯大,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同时,要教育和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克服推诿塞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切实做到微笑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

(三)完善监督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是保障。一是注重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信访监督渠道,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发挥好多层面的监督作用,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乡镇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行为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蚀。通过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乡镇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二是创新作风评价机制。要研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作风考核评价体系,把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乡镇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坚持传统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将考察范围扩大到基层、延伸到村社,把对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进行评议的权利交给广大群众,由群众代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把考核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勤政廉政、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乡镇干部选拔上来,形成好的用人导向,从根本上推动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三是建立督查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干部作风的执纪检查力度,以县纪委、组织部和两办督查室为主体,邀请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组成干部作风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明查暗访、跟踪督查、专项检查等办法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干部的作风表现、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督查,对乡镇干部中出现的不良作风,及时进行警示教育、通报批评和问责处理。设立乡镇干部作风问题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群众举报的干部作风问题,由县纪委和组织部共同查处,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包括人大政协机关、监察审计机关、公安司法机关、新闻媒体、民意调查、来信来访、公众舆论的督查反馈,对提出的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整改意见,严肃对待,限期整改,引以为戒。

(四)发挥导引机制,营造良好氛围。一要发挥好乡镇领导干部的表率导引。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事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作风建设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自觉维护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二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用身边的优秀党员和先进典型进行示范引导,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廉勤兼优”干部和“廉内助”评选活动,使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三要发挥好“争先创优”的激励导引。锻造良好的作风,需要相互激励的平台。通过评先树优,树立典范,媒体宣传,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秀党员干部,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逐步形成事争先进、业争一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作风。

(五)强化奖惩机制,构建责任体系。要把以“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为主要载体的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进一步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乡镇党政 “一把手”是 “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干部作风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干部作风建设负具体责任,要坚持责任追究制,对部分干部出现偏差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担负起作风建设方面的组织领导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应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分工,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专人负责、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改进对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作风记录制和扣分制,努力形成领导干部讲作风、重作风的良好氛围。强化纪律约束机制,把干部的作风情况时刻置于纪律的监督之下,对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特别是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从严从快查处,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对因领导责任不落实、工作责任不落实而发生重大问题的,严肃追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搞“下不为例”。在作风考察中准确识别干部品行,评价干部政绩,实现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临时性考察与经常性考察的统一。把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明确对于被群众举报或督查发现作风问题的领导干部,经核查属实,一律不得提拔。建立作风建设“一票否决制”。在作风建设中,凡受到通报批评、出现严重违纪的乡镇,当年不能参与任何评优评先;被通报批评或处分的乡镇干部,考核评为不称职。总之,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问题由来已久,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也不可能一天之中就来个大变样。作风建设问题必须经常抓,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只要有正确的对策措施并常抓不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下载感受和思考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受和思考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都在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努力探究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能。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定)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 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中持续不断的项目引......

    玩佳能定焦镜头的感受(精选五篇)

    玩佳能定焦镜头的感受 摄影是一个很宽广的领域,既然大家多数都是使用相机摄影,所以纯粹地就器材谈器材问题其实也挺有趣的.当然,谈器材到了极端,也并不一定再能作为拍摄的参......

    对于大学的感受思考与规划[共五篇]

    对于大学的感受、思考与规划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第一个学期,虽只有短短一学期,可我对大学生活还是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思考。 大学生活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

    淡定岁月(共5篇)

    淡定岁月 一杯清水荡尘埃,一掬春红我淡定,人事两相忘,无想法无牵念。情灭心已远,情在已惘然,此情莫追,旧情莫忆,恐伤悲。心止若水,平淡无浪,心静若雪,孤独含香,寂寞留梅。爱离心清净,爱......

    “三案定教”集体备课模式的思考

    “三案定教”集体备课模式的思考 东华初中 强光银 王洪安 目 录 一、“三案定教”的流程 3 分工备教 3小组议教 3集体定教 4个性补教 5二、《云南的歌会》的集体定教与个性......

    经历高中后的感受与思考

    经历高中后的感受与思考 邹丹黎 炎热的夏天,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了自己中考成绩。由于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差几分,爸妈决定让我上私立高中。可是不服输的我,毅然决定远离家乡,到......

    感受·思考·想象-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

    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 武汉中学 李德宽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千古文章意为高” 以“砖”为话题,展开联想, 思考应当如何多角度立意, 并写出多种立意。 → 从“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