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小班化教学实施措施美术业务学习
美术小班化教学实施措施
对于小学美术学科来讲,其特点即: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还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审美创造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培养其审美感受力是最初级而又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发展审美能力首先应从审美感受力人手进行培养。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小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感受它。这就需要一种审美能力——对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感受力”往往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语言器官来感知美,领会美。
小班化教学与以往大班教学不同的是,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体验,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图片、范画、软件及录音磁带等教具,为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利用视觉,听觉充分观察,充分体验各方面的美,并用儿童语言充分表达美,感受美。
合作学习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地站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学,师生间总保留一段距离。而在小班化的环境下,一节课中将近一半的时间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学。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机会就更多了。
例如:在讲授部分,当同学们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深入组内参与讨论当进行某种竞赛等形式的学习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又如:在学生作画的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分组指导。对水平较平均的组,教师可集体进行点评;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小组来说,教师可各别指点。同时,当你坐在某个组或某个同学的身旁,边指点边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帮他修改几笔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也就逐渐的从这些细节中拉近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所有低年级学生绘画的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比以往敢想了,敢画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画什么内容,他们的画面都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审美感受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学校:淤上乡中心小学 作者:吴俊青
【论文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实践和反思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自由的欣赏形式、缤纷的实践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积极的创新。我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小班化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关键词 】
小班化
活动空间
师生互动
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
欣赏
实践
【 正文 】
“时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也对二十一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的提出,使我们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教育方向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艺术教育已不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和画画,而应在参与艺术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接受艺术技巧的教育转向接受艺术能力的教育,以达到全面发展、完善人格、涵养品德、培养创造,使教学工作更能适应社会迅速的变化,并在这个变化中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农村面对人口日益老年化、学校班级人数锐减的现状,如何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小班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班级人数少,活动多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农村美术课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而冷落甚至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完全处于“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做不好,更别提有什么创意了。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创设学生灵活的学习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应该说灵活学习活动空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为主导的参与教学和师生间的互动。
1、学生参与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发挥更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数明显减少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多,师生交流机会增多,教师更频繁、具体的点拨每个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特别是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具体点拨尤为重要,学生也会信心大增,并且学生会感觉老师不偏心,是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以前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个别辅导,而对成绩差的则很少点拨,如今基本听不到学生这么说了。这种师生间地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知识的传授为本。
2、合作学习
农村的学生因为各方面条件不足更注重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因为每位学生的特长平衡他们之间的不足之处。农村学生并没有像城里的学生那么全面,但他们有其中一项还不错的技能,但是美术作业是个比较检验综合能力的,而且农村学生对于材料不足,见识不足也有很大问题。所以我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组,让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达到均衡,让小组成员人人都能运用到美术工具,小组之间又有竞争。
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教师引导
团坐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分为,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的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因为在需要成人指导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摸索、彷徨和不安之中。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的影响,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有些老师过于侧重学生自我个性的绽放,采取放任式领导方式,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一个活动下来收效往往甚微。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因为人数少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前准备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向日葵的教学为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直接对他们说,否则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心里明白就行。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练习,当然这样教师会比较辛苦课前要准备得比较充分。比如我在上《向日葵》这一课时,首先我们看到凡高向日葵的原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学会欣赏这幅作品。他画的向日葵不只是色彩,而更加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充满激情的色彩和粗犷豪放。的线条。凡高热烈而狂躁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那强烈地色彩的发源地代表着磅礴的志气,为了追求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来描绘向日葵。蓝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和天空,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了解这幅作品的内涵。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物体的造型比例基本画准确,色彩的大致色调画出来。中间层次的要求物体的造型比例准确,背景色主体色及色彩的冷暖区分好,并且画出要求色彩相对丰富冷暖对比强烈。高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色彩要丰富、冷暖恰当,而且让他们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到老师的示范,又能直接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致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有利于分层评价,鼓励达标
画画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没有画不出画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承认的作品。在作画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在作业展评时,把它作为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标准和依据,把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比较。还有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跟前面的作品进行比较,只要有一点提高和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望。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我们能看清每位学生所处的位置,根据不同的层次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同学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小班化利于以自由的欣赏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到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浏览网页。参观画廊,参观博物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遥不可及、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同学们可自由地点击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接触身边的大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美丽之处。
(五)小班化可以用缤纷的实践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1、走进大自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特点,选择学生常见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如观看水稻、油菜、小麦、竹子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及特点;如观察小桥流水、林荫小道、曲径小路、农耕细作场景。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区域,在教师视野之内,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这种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接触原野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及的资源开设了编扎(草编、竹编、藤编)、纸工(刻红钱、窗花)、雕塑(蔬菜雕刻、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课外空间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外找寻自己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同学家里可以上网,他们就把网络作为了自己学习艺术的自由空间,在网上找出的大堆相关艺术资料,带回课堂。不仅让自己在课外丰富了艺术体验,也让其他学生、老师有了一个补充艺术感知的机会。再如,我家乡是龙灯之乡,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团坐形式、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更注重了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自主实践更好的实施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思维、多角度、多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何让小班化教育教学达到实效,这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我还认为小班化教育教学不仅在知识方面、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它的优质性,在教师自身素质上更要体现优质。我们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前方的路尽管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育》,毛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模版]
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论文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实践和反思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灵活的团坐形式、自由的欣赏形式、缤纷的实践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积极的创新。【 关键词 】
小班化
活动空间
团坐形式
合作学习
欣赏
实践 【 正文 】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如惊雷般震惊全中国。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最大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人口日益老年化、学校班级人数锐减的现状,如何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小班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班级人数少,活动多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农村美术课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而冷落甚至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完全处于“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做不好,更别提有什么创意了。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创设学生灵活的学习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应该说灵活学习活动空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灵活的团坐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1、分组团坐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延伸艺术课堂。开学之初,我现在小组合作上进行了尝试。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让每个学生完成两幅画,一幅是临摹我所给的范画,一幅是随意创作,可以是写生画,可以是小制作,主题不限。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我有针对性的把全班学生分成七组,每组4~5人,采用团坐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把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安排在每个组里,由每个组里的美术特长生帮带他们,要求每组学生合作,集体一起学习,与别组同学竞争。有个同学平时功课很差,上课漫不经心,其它学生告诉我,他不仅美术课不交作业,就是其他课他也很少交。针对他的情况,我安排他坐在美术课代表边上,并私下交代美术课代表多给予其热情激励和帮助。学生与学生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当本组同学小组合作活动时,在课代表的暗示、带领下,同学们总有意地请他帮忙拿这个,帮忙做那个,渐渐地他也参与到合作和创作中来,这时加之同学们适时的帮助与鼓励,他的美术作业无论质量好差他都能按时交上。后来我发现,其实他并不笨,有的作业创意还比较独特,于是有机会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表扬他,可以看出他现在对美术课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2、合作学习
团坐的形势下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我将每个学习小组辅以以下四个基本角色,由小组成员自荐担任:
(1)召集人:组织本小组讨论,将小组人员进行工作分工,协调小组整体工作进程。(2)代言人:记录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发言及组内评论,代言本组讨论的结果。(3)策划人:在绘画上有一定功底,编辑策划小组集体作业。(4)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时间发言,遵循每个成员的意见,提醒小组发言和集体作业时间。
此外,因各班人数的不同,有个别小组可能超过4人一组的现象,可在策划人员中增添1位。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教师引领
团坐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分为,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的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因为在需要成人指导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摸索、彷徨和不安之中。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的影响,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有些老师过于侧重学生自我个性的绽放,采取放任式领导方式,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一个活动下来收效往往甚微。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自由的欣赏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到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浏览网页。参观画廊,参观博物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遥不可及、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同学们可自由地点击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走进身边的艺术家。邀请身边的画家来校为学生现身书画,接触我们家乡的艺术大师以后,有的同学不禁在观后感中有感而发;“大师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努力,或许若干年后的我们也能成为大师。”
(三)缤纷的实践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1、走进大自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特点,选择学生常见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如观看水稻、油菜、小麦、竹子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及特点;如观察小桥流水、林荫小道、曲径小路、农耕细作场景。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区域,在教师视野之内,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这种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接触原野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及的资源开设了编扎(草编、竹编、藤编)、纸工(刻红钱、窗花)、雕塑(蔬菜雕刻、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课外空间拓展。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外找寻自己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同学家里可以上网,他们就把网络作为了自己学习艺术的自由空间,在网上找出的大堆相关艺术资料,带回课堂。不仅让自己在课外丰富了艺术体验,也让其他学生、老师有了一个补充艺术感知的机会。再如,我家乡是龙灯之乡,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团坐形式、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更注重了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自主实践更好的实施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思维、多角度、多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何让小班化教育教学达到实效,这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我还认为小班化教育教学不仅在知识方面、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它的优质性,在教师自身素质上更要体现优质。我们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前方的路尽管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
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育》,毛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四篇:小班化美术教学论文
导语:能否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小班化美术教学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小班化美术教学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随着美术新课改的颁布,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要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小班化教学对践行美术新课标的理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关小班化教学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而小班化教学与美术课堂的结合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以分析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并总结出小班化美术教学班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美术教育;优越性
一、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后期兴于欧美发达国家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又以美国最为典型。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为了应对社会迅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缩小班额计划》从政策上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经过时间的检验小班化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并很快在其他发达国家中得到推广。小班化教学,并非单纯指学生数量的缩减,而是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环境、过程等诸多方面的改变。首先,人数的减少,使教室的活动空间变大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对其进行装饰,甚至让学生参与进来美化自己的班级,从而使教学环境发生改变,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其次,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增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小班化教学不仅具备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同时也将教师从传统的模具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加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教学变的更加细致。我们都知道美术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情境的体验、课堂的互动及学生创造力、个性化的培养,因此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美术课堂相对传统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新建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再加上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校的增加师资力量的增多,出生人口的减少为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尽管现实的条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但当前我国的大班化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班化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精神。现行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往往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教导学生,对学生的评测更是以成绩的高低与对纪律遵守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导出来学生就像批量生产的产品,毫无个性可言更别提创新了。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由此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有更大的教学空间,更多讨论及交流。而目前一个班级学生普遍在50人左右,甚至个别地区学校每班有60人以上,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不可能有太多的互动更多的是教师讲授。而小班化教学人数在25人左右,这就增加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而非统一的临摹绘制。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如人美版小学教材中《衣架的联想》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衣架,通过联想、想象、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传统的大班教学形成了老师先讲学生照做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因而创作出的作品如出一辙,这就与学习目标相违背。而小班化教学给与学生更多的交流空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启发学生而不是单纯的讲授,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较多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协助他们完成想象中的作品,这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在作业的布置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有条件增加作业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兴趣来自行选择。从另一反面来说小班化教学重视班级中的情感培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因而在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有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小班化教学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由于班额的缩减,教师得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使得教师能较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从而引导他们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由于交流的机会增多,可以形成小组式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创意或疑问,使班级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提高,开小差的现象将会减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也会显著提高。小班化教学使课堂上的活动变得比较容易安排,这样就能很好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能力强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针对指导,从而达到整体共同进步的目的。比如在人美版小学教材中《添画人像》这一课,其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基础层次:此阶段只要求学生画出五官的基本结构,将五官画对位置即可;其次是大众层次:此阶段要求结构比例大致完善;最后是提高层次:在比例结构大致准确的基础上能加入自己的情感使人像具有表情。学生能达到哪个阶段教师就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公开提出具体阶段。这样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到老师的示范,又能直接与老师交流,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使学业评价更加全面。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致使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及爱好特长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传统大班教学只侧重对作业及测试成绩的评价,长此以往容易使学习能力较弱成绩落后的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那么在美术课上也没有画不出画的学生,由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得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而有能力从多元化,多层次的角度进行作业评价。如将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评测,将色彩突出的或形体突出的进行评价,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只要对美术课产生兴趣,那么假以时日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达到了开设美术课程的效果。
三、结语
小班化美术教学的推广对我国美术课程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国外小班化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映证了这一点。它改善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师生间交流,活跃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及发散思维,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诚然小班化美术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推广中还存在许多客观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的美术教学模式一定会变的更加完善,更加普及并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孙来勤,曹兰芹.美国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
第五篇:美术小班化反思
小班化——“退耕还林”的教育
从9月20日小班化教育的思潮席卷而来,到南京专家全方位培训的层层浸染,再到同伴和自己亲历上小班化课的种种艰辛与收获,我深切感受到小班化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进而 “退耕还林”教育的顿悟油然而生。
说小班化是“退耕还林”的教育,当然是相对大班教育而言,将二者进行比较,我认为其根本区别在于:
大班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师本位”,而小班更多体现的是“生本位”。
我们惯常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展示出教师的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智慧;我们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欣赏于教师的风采和魅力。我们当然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一节老师教的好不好,导致学生的达成度、收获度的高还是低来看一堂课是否高效——说到底还是习惯成自然地、根深蒂固地站在“师本位”的角度。
而现在,我切实感受到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从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叙述开始,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策略、设置的每一个问题、设计的每一个活动,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完成,即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做,教师绝不代劳,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百分百的参与。从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风采魅力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从影响了自己很久、很深的“师本位”到演变成全新的 “生本位”,这不能不说是经历了一次教学观念上的革命。
对“退耕还林”的感悟当然更多地还是源于课本身对我的触动,即亲历两次上课、磨课后和先后观摩同伴课后的思考与蜕变:
触动一:校长提到通过看这节课明白了什么叫“对印”和“肌理”,校长是站在肯定与鼓励的角度,但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不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我对很多问题的呈现还是有点想当然和“师本位”。
触动二:第一次上课时我先埋下的“美术是什么” 的伏笔,为的是要和小结的“美术是创造、是工具,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相照应,袁主任的质疑是,是否每节课都要如此提及对美术的定位,作为一节课来讲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太大,有无必要一定存在;杨雪梅主任则提到从这个问题的抛出,作为对本课不了解的听者来说,会误以为是要讲美术是什么?过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个环节,还是犯了大班主意的毛病,即我自信随着我逐步深入和穿针引线,会逐渐让大家恍然大悟进而理解我设计的深意,归根结底,还是“师本位”的思想在作怪。所以毅然决然地删去了这个环节。
触动三:学生实践时美妙的音乐配上精美的画面,从各级各类赛课来看,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既营造浓郁的美术氛围,使美术课时时处处体现美,又为学生提供可以启迪灵感的图片资料,同时对学生在合作时控制好自己说话的音量提出要求,可谓一举多得。后来袁主任提出此环节是否有为听课者而设置的争议,在略一思忖和推敲后,我觉得对于不能百分百发挥作用的附带环节,无论多么喜欢也要忍痛割爱,从而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
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大家的建议并没做太大的改动,只是微调一下,收到大家的评价表也几乎都是赞美和肯定,但我还是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这节课,即每个环节是否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是否把能让学生说的话、学生能做的都还给了学生,是否力求全部做到了“生本位”,我觉得这是小班化给我的最根本的启发和转变。
小班化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对“放”和“收”的把握,即如何能充分放手给学生之后又能巧妙而短时高效地做到“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主旋律。
实现小班化教育教学的“退耕还林”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会在今后具体的课例分析和教研活动中引领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