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感恩教育解决学生厌学的反思》0
用感恩教育解决学生厌学的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追求越来越多元化;然而对比物质文明,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国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扭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成了我们的信条,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温情,越来越冷漠势利。
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纯洁校园里也大有蔓延之势,我们的学生更注重物质享受而非自身文化修养,加上父母的溺爱,越发骄横;而我们的老师也趋炎附势,不以认知为追求,反以分数为目的,造成学生之间缺少尊重与关爱,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回报社会,甚至对父母也没有感恩之心。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生力军,然而这样的情况不得不令人堪忧,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远。
我们的社会是不断变化进步的,但这种变化是有缺陷的,这种进步也付出了代价。改革开放给我们物质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然而在这个经济和物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记得邓小平在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时曾经说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基础就是我们的青少-1-
年。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长们口里的宝,手心的肉。家长对他们呵护备至,宠爱有加,甚至溺爱。这让我们的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缺少关心,加上父母的保护,使得现在的青少年缺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旦遇到问题机会破罐子破摔,另外由于学校片面追求成绩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致使我们的青少年抗压能力差,身体素质差等恶果,再加上社会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让青少年寻找不到美丽的事物,对社会失去了好感。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已经成为学校教育部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而身为一名教师,跟学生关系密切,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及不断引导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是不错而且有效的办法。而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和作用。
顾名思义,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与帮助,让我们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慈母的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对老师的感恩;“天地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对自然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动物之间的感恩,“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感恩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美德,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教育实质就是美的教育,莫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
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所以,教育者运用一份感恩的心对学生实施的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图报,回馈社会。
具体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懂得回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这是提高孩子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以下是我的几个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感恩典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古语有云:躬先表率,身先士卒。老师就是学生的模范和榜样。要求学生去做到的事情老师就必须先要做到,这是榜样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习惯的形成,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在日程生活中,我们对待学生也要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一些礼貌用语。在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说“谢谢”;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谢谢”。即使是对方是我们的学生,也别忘了说“谢谢”,这会对他们产生一个潜移默
化的作用。另外,我们可以在班上寻找一些知书达理的学生,树立榜样,要让学生效仿学习,明白到感恩并不是难事,或者只需要对身边的人说一声“谢谢”。让学生在学校学会的礼貌用语,回家也可以不知不觉对父母说出感激和体贴的话语。
二、在写作中抒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的心》的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忧勇气做我自己。”中国人比较内敛含蓄,平日里有很多温情、感人、细腻的话都不敢亲口说出来,于是我们就可以借助写作这个载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充分抒发出来,把自己的感恩的心告诉至爱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写一封感恩信,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感谢妈妈忍受十月怀胎之苦而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在教师节来临之前,写一张祝福的贺卡,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上去,感谢一年到头为自己呕心沥血的老师们,希望他们工作顺利;在中秋佳节,写一篇对政府和国家的感恩作文,感恩政府和国家让我们一家团圆。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拥有良好的心境,再适当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在真实情感中让同学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也是感恩的重要途径。谚语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今社会种种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了无数负面的影响,以至于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些负面的信息挥之不去,如若不培养他们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感恩也就无从
说起。在这里,我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位非常调皮和叛逆的学生,学生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到城里去打工来供他兄妹读书,从小对他缺乏关心,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这位学生热衷上网,经常迟到、逃课、在课堂睡觉等,我对他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他依然我行我素。有一个冬天,天气寒冷,省城打工的父亲难得回家,怕孩子受冷,便过来给他送衣服。来的时候学校正在上课,父亲给了我一个电话,我叫他来办公室坐,父亲没有过来,只是默默在操场上等着下课。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学生,因为逃课被训导主任叫到办公室问话。我让他仔细看看站在操场上的父亲。
父亲手里抱着冬衣,在寒风中瑟瑟打抖。那个苍老的背影让
学生垂头不语。我告诉他,他的父亲是给他送衣服来的,又怕影响他学习,所以宁愿再外面等,也不愿给他添麻烦。他听后若有所思,抬头的时候眼睛有点红了。自那以后,他不再逃课,上课也很安静,同学们都说他变了,变好了。
后来我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父亲。结果这位学生写
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尤其是写到他看到父亲在冰天雪地里瑟瑟打抖的那一幕时,不仅感动了我,还感动了全班同学,他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而同学们通过那篇文章发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懂得感恩。课后我再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身边其他的人和物,然后用心去发现美,收获美。结果出来的作文非常饱满:有的学生观察了清洁工,发现了爱护环境的人是最美的,同
时学会了讲究卫生的品德;有的学生观察了成绩优异的同学,发现了专心致志的人是最美的,同时也学会了刻苦学习,勤奋努力的品德;有的学生观察了节俭的奶奶,发现节俭是最美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粮食的品德。所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懂得去尊敬师长;懂得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懂得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懂得包容乃大,赢得友谊;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更快更好地长大成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感恩之心的最佳工具和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现实的人文教学和真情实感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美丽的“感恩树”,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添砖加瓦。
第二篇: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
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
张雄
摘要:
关键词:厌学心理解决办法
提要: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普古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在秀丽的水乡风光之外,最具魅力的还是她散发着淡淡幽香的韵,这种韵味是和她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分不开的。普古有幸保全了更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依存,弥足珍贵。美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所谓
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校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和人生导向等作用。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学校形成良好校风,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阵地。审美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利用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学校美育教育,将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和追求美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德育管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人生观和人格的形成,成为真正意识上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三、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师带头学习做榜样
五、改变理念
六、改变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钮小华空气养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诠释
2、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3、崔其升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
第三篇:浅谈厌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经过高考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其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非常珍惜学习机会的,进步明显。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动于衷,产生了厌学的行为。
一、要做好厌学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要对此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建立重点学生名册,对此类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名册实时更新。坚持与此类重点学生谈话制度,并将谈话记录装订成册,详细记录谈话的时间、地点、谈话的内容。便于向家长反映此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做到有据可依。
其次,此类学生的厌学行为,多是因为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最后,要从此类学生产生厌学想法的心理根源入手。有些厌学学生多报以“社会工作”过于理想化的想法,对此,可以让有此类想法的厌学学生利用假期增加社会体验,体验社会的艰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离真正的工作需求还存在多少事实上的差距,增加他们的危机意识。
二、加强对厌学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和管理
有些学生在考试时,不以考试作弊为耻,而以考试不会抄、抄不到为耻。个人认为学生产生这种谬论归根到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失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教育学生考风、考绩在城建学院的主流是好的,将学生的思想向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
首先,关键在于抓住优秀典型和极特殊后进典型,在行动上奖优罚劣,也就是及时讲评。培养锻炼学生的好坏认知能力,知道何谓好,何谓坏,知道好的肯定会受到表扬,差了也一定会受到批评,使学生们的心理平衡,端正学生的荣辱观,并通过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在口头教育方面要找到学生的接受点。教育厌学学生明白:诚信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考试失败你还有机会,作弊你将失去学位。
再次,口头教育与书面教育相结合。在对厌学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班团会教育的同时,责成每位学生签订考试不违纪诚信承诺书,以避免考风考纪教育留下死角。
最后,在日常的学风建设中要加强管理力度。结合我系对全体任课教师下发《土木工程系至全体任课教师的一封信》,辅导员协助任课教师做好促学工作。依据查课记录,详细记载每名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同时严格执行学院的“两个三”制度,该取消考试资格的决不姑息。学生平时基础打好了,考试违纪的现象自然也会减少。
三、对厌学学生的教育转化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首先,对厌学学生建立“一帮一”对子。对于人选可以选择与厌学学生平时相处较近的优秀学生。同时指定专门的信息员,对此类学生实施动态监控,了解其除了学习都在干什么,及时反馈信息,使对此类学生进行的教育引导工作有的放矢。
其次,以学院各项文化活动为载体,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厌学学生纪律习惯的养成。我所带的土木建工11级1—6班共有3名10级降级生。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应届生参加的活动、报告,你们必须参加,就连大一时的早操,你们也必须参加。”在制度和人性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这3名降级学生和其他3名重点学生在90%的相关活动中,保证了出勤。相信,这对于他们改正不良毛病,养成良好习惯,更快的向应届生看齐,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最后,对厌学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不抛弃、不放弃。
第四篇:如何解决体育课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教育叙事)
解决体育课中学生的厌学问题
案例: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争先恐后,有的畏缩不前,有的同学在做游戏,做练习,有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的溜到了大树底下乘凉;在进行耐力跑训练时学生想方设法逃避,强调理由如通过肚子痛、腿痛、假装系鞋带来逃避,在他们眼中能少跑一圈就少跑一圈;更有甚者在跑操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居然逃到了厕所,这样的情景看了不禁让人担忧。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的体育课和他们理想中欢乐的、富有新奇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多年以来,中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厌学的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厌学体育学生的存在,不仅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而且还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体育课厌学的行为又具有较大传染性,并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的蔓延,严重危害体育课的教学和学校的体育工作,引起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分析:致使学生获取终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这种锻炼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态度有关。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产生不喜欢体育的症结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去分析造成初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寻求喜欢体育并参与其中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就如何“变讨厌为喜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学校的领导将学习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使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被忽视,上级的通知、文件都是应付了事,贵在参与改变了意思,只要不弃权就可以。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由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被缩课和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难以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形成不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这样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积极性无疑起到了挫伤的作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领导、班主任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好恶行为。如何使校领导、班主任重视体育课,这是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影响到校园各个角落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体育课的优势,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要求往往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父母家人对事物认识成为他们评价事物的依据,而父母家人的兴趣爱好也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不顾一切让子女升学、成才,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甚至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带着文化课课本,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影响
通过问话的形式得知场地和器材的影响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由于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太少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缺少场地、器材器具也是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的原因。学校的体育设施差,器材器具少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必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在教学中难以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促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应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器材器具,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的内在因素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惰性思想也是造成厌学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的差异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通过锻炼是可以得到改变的。一些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在课中就常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错误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难以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因而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要改变学生这种心态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中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最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发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惰,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同。在教学中,内向型和抑制型的学生在学习中,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学习体育会产生信心不足,造成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外向型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缺乏进取,学习中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不良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爱好是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认为体育只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轻视体育的学习,他们体育的意识淡薄,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参与的意识不强,学习中表现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消极情绪。由于体育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中,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情趣。反之,则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起到干扰和抑制的作用。体育无兴趣的学生感到体育课对他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容易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厌烦心理。
传统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传统教材内容的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同小异,比较单调,而且重复较多,水平相似,教学的内容注重单个技术,缺乏实战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期望和需要差距较大。对学生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体育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维持,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情绪。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其结果,不重视其学习的过程,体育考评使他们屡屡失败,造成一些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差和学习不得法的学生,丧失自尊和兴趣,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教学中,只顾教不顾学,只求教学的进度,不求教学效果,这种忽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使学生产生对体育学习厌学的心理。
教师教学成因的影响
由于教师缺乏事业心,工作的责任感不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严,课堂管理不善,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纪律松弛,学生在课堂中很难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难以学到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不起较好的体育意识,产生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呆板,单调枯燥或要求过高,以及教师的态度生硬,课堂的气氛紧张,建立不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造成学生的惧怕、自卑和逆反的心理,易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低落,产生学习体育的厌学心理。
解决方案:
加强体育的目的性教育,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学生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积极的因素能加速学生体育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端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备课要周密有创新,对教材要精选优化,合理搭配,重点突出。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克服惰性和自卑心理,激发学习兴趣。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惰性心理的产生与家庭娇生惯养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他们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磨练,用自身的努力和拼搏的精神去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心理。克服学生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改变许多教师对待体育课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教学中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共同参与练习,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情绪。
第五篇:用故事教育学生
用故事教育学生:
好教师必须会讲故事
——新书《用故事说话——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序言
(1)故事是生命里的一盏灯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这是魏巍老师在他的《我的老师》中记叙的故事,情真意切、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滴给我们勾画了一位宽容博爱、机智幽默的女教师形象。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这是刘绍棠老师在他的《师恩难忘》中记叙的故事,绘声绘色、细腻真实,使一位机智幽默、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的《藤野先生》中记叙的故事,刻画细致、语言淳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求学过程中曾经关怀、呵护、帮助和培育过我们的那些老师。
拙劣的教师总是各有各的不同,真正优秀的教师却大致相似。每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个使学生怀念的老师,都是“有故事”的教师。若干年之后,我们任何人再回忆当初的学习生活。老师讲得公式、定理、概念……往往都忘记了,背诵的课文、做过的问题、考过的测试……往往都模糊了。唯一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一起创造一起经历的那些场景、那些情感、那些体验,特别是那些场景、情感、体验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故事。
(2)故事是教育智慧的火
有个叫张天的同学是个违纪大王,以前的老师都让他烦透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化呢? 这天班会课,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找优点”。第二天,本子交上来后,一查,没有张天的。
我把张天请到办公室,问:“张天啊,你怎么没交本子呢?”张天没有吱声。“怎么,忘记找优点了?”张天挠了挠头说:“老师,我没有优点。”“怎么没有优点?我已经看出你有好几个优点了。”我笑着对他说。“老师,我真没有优点,全是缺点。” 我摸了摸张天的头,说:“那这样吧,你回去再找找,明天来告诉我。”
次日,张天如约来到我办公室。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找到了,可只有一个——我心眼好。”“心眼好,这是很大的优点啊!”我高兴地说,“你不只是心眼好。你能遵照老师的吩咐,回去认真找了,这不也是优点么?还有,你非常诚实,有一说一,这也是优点。还有……”魏老师连着帮张天找了好几个优点。
“老师——”张天红着脸说,“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优点。”
听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张天啊,你只有七八个优点,不像有些同学有几十个优点,他们随便丢掉一个优点没关系,可你丢不起啊!优点越少就越要珍惜,你说是不是?”张天懂事地点点头。
自此以后,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渐渐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了。期末考试,张天门门功课都及格了。我教的语文,他竟然考了80多分。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魏老师可谓深谙其中真谛。对张天这样的后进生,魏老师没有排斥,更没有放弃,而是用“放大镜”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这些闪光点。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无不被魏老师机智、宽容的胸怀所叹服和感动,给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以很多借鉴和指导。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我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我的心被震憾了。我牵着小女孩,来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在惊叹苏霍姆林斯基高超的教育艺术的同时,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果这个“犯了错误”的小女孩遇到我,我会怎么处理?我们的心中还有没有人性美与人情美、同情心与怜悯心?我们心中的玫瑰花有没有凋谢?而在这种省思和叩问中,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不知不觉地提高。这些经典的教育故事,是教育先哲和大师们教育智慧的浓缩。犹如一把火,可以点亮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我们往往很难记住和消化他们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些故事却给我们打开了走近古今中外优秀教师的另一扇门,使一个个慈悲、博爱、高贵的灵魂变得真实而亲切。
(3)故事可以打开心灵的锁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学生犯了错误,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最有效?粗暴的训斥、严厉的职责、恶狠狠的话语?……我曾多次看见学生当着教师的面摔门拂袖而去的一幕。满口道理的谈话、说三道四的侧击、唠唠叨叨的说教?……这世界上苦口婆心的母亲太多了,而真正听话的儿子却又太少。也曾见过教师和蔼耐心地对一名学生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学生最后却睡着了的真实场景。我想,面对学生问题,教师首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话语最能打动学生的心?你有没有过别人简单几句话就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体验,你有没有过我们轻轻几句话却让学生泪流满面的经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故事,学生与故事有着一种融合感,故事对学生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绚丽斑斓、情节生动曲折的故事不仅能带给学生们无数的欢笑和快乐,而且也能带给学生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故事是一种语言,故事是一种情感,故事是一种绘声绘色的表演,用讲故事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比如,当你看到有些学生学习无进取之心,感到束手无策时,可以讲这样的故事:20世纪初期,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帐单说明费用的支出。斯坦门茨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帐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用重金聘用了他。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但究竟知识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却很迷茫,如何贯彻新课程教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可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个故事一定会让大家明白很多。再比如倡导学生文明礼貌,我们只讲大道理,只规定不准这样或那样,无疑是机械生硬、落不到实处的。如果我们引用几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实际行为,明确文明就在身边、文明体现于点滴的小事,并不是高不可攀,则会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可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一面镜子,会成为学生向善向美的一座灯塔。
这些小故事,富有哲理性、启发性,能令人深思,催人奋进。世事变迁、岁月流逝,从懵懂年少到满头银发,忘记了父母老师那些叮咛唠叨,但这些故事却深深铭记于心。大家知道,班主任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免不了说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枯燥空洞的泛泛说教令学生心烦讨厌,经常会出现教师大会小会强调不断,而学生却依然故我视而不见的尴尬局面。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的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些相关的富于启迪的故事,就能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会讲故事的教师都是有心人
学会讲故事,首先需要有“爱”。对孩子无限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无限热爱。有了爱,才能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精心于知识传授的形式、载体、过程,更“计较”于知识传授的结果,更在乎孩子们是否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学会讲故事,还要做个“有心人”。要勤于思考。有了思考和积累,才能有丰富的故事素材,才能留意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孩子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大道理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述出来。
只要用心积累,或经典或朴实的德育故事,或幽默或诙谐的笑话短语等等,在生活或文学中比比皆是;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从书、网络、生活中广泛搜集,然后加工整理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校本教材;当然最美的还是让“自己”走进故事,用自己爱心和智慧唤醒、升华学生心灵中固有的真善美。
讲故事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趣味之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一串串生动的故事构成。精彩的故事有时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毛泽东所讲的“进京赶考”的故事,使人民政权在建立之时就站稳了脚根。英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坚毅与情感并融的故事,既鼓舞了民众,又使英伦三岛免遭涂炭。林肯机智幽默的故事,拉近了他和民间的距离,民众把他推向美国的权力颠峰。讲 故事中有教师的真功夫:故事的区域范围就是教师的视野宽度,故事的时间跨度衡量出教师纵向的历史感受,故事的内容展现了教师的价值标准,故事的优劣又反映了教师的思想境界。
但凡强调教育和激励的领域,讲故事往往充当了高效的教学工具,是强有力的达成预想目标的战略措施,它比宣讲道理、统计数据分析、比集体空喊的精神胜利更能穿透时间与空间,更有效益与价值。正如一些真实感人的故事总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与震撼。研究表明,以事例或故事的形式出现的信息更容易也更准确地被我们记住和理解。一个活生生的故事,最好是真人真事,有明确的时间地点,讲述的语言丰富多彩,其震撼性和冲击力往往百倍于单纯的说教。讲故事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魅力!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我们教育学生,讲故事都是沟通思想或教育引导的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有效方法。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学会用故事育人,还应当学会用故事诠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
(5)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故事令人亲切而伟大。假如没有故事,孔子不会被我们膜拜;假如没有故事,陶行知不会受人敬仰;假如没有故事,安徒生不会令孩子痴迷;假如没有故事,《三国演义》不会这样脍炙人口;假如没有故事,即使曾为时代道德典范的雷锋,也早已被人们忘记……
故事赋予事物以价值与意义。假如没有“亚当夏娃”的故事,人类就没有神秘的起源;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月亮就不会如此妩媚;假如没有“孟姜女”的故事,长城只是一堆砖头;假如没有“白娘子”的故事,雷峰塔早已无人问津;假如没有明清帝王的各种故事,即使规模宏大的故宫也只是一间间不老不新的屋子……
故事使我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与幸福。其实,人生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既是这个故事的编导,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一段经历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有或痛楚或快乐的故事;一个人之所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们曾和他(她)编织了精美的故事;一个事情之所以记忆犹新,也是因为它是早已融入了我们生命成长的故事。童年的天真、少年的轻狂、青年的梦想……故事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爱恋、人生的思考、未来的希望;工作的感悟、现实的困惑、创新的尝试……故事承载着我们对教育的信仰、学生的热爱、人生的追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假如没有故事的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也便了无痕迹。
期盼所有的老师们都学会讲故事、喜欢讲故事,让孩子们在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当中,接受文化知识,感悟人生道理。素质教育侧重于培养人,教师一定要重视故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童年的诚真开始被理解和内化,那是“狼来了”的故事;童年的思维曾被拉向遥远的太空,那是夏夜外婆芭蕉扇下牛郎织女的传说;创新的兴趣曾在顿悟中被激发,那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上中学了,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故事,使我们至今仍对万有引力公式念念不忘;走向工作岗位,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拒收礼金的故事,又使我们坚守做人的本分……
教育就是引领人过一种更深刻更精彩的生活。好的教育,一定有好的故事;好教师,一定要能给学生留下故事。能给学生留下故事,是大智慧的追求。
打开这本书,与你相拥的不仅是或富含哲理或感动人心的故事的熏陶与润泽,更是一个教育新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