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5-13 09: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第二篇:让学生用数学眼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用“数学眼”解决实际问题

山东临邑县邢侗董家小学 李桂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老话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就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眼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弄清学生关心什么,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凭借生活经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小猴子面前放着一筐苹果,苹果有20个,在蓝猫面前放着的是同样大的筐子,里面装的是草莓,问草莓有多少个?”可以选择的数据是20个、25个、60个。显然,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要学生弄清一筐草莓、一筐苹果之间的数量多少的关系,题目中虽没有一句文字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草莓可能是60个。追问学生的思考过程时,学生的回答非常好。他们说:一个草莓比一个苹果小得多,一样大的筐子装草莓肯定比装苹果多得多。一筐苹果有20个,一筐草莓的个数肯定比20要多得多,所以是60个。从学生的解题过程看,如果没有一个草莓比一个苹果小得多的生活经验的支持,学生难以找到解题的关键,甚至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想,学生有了这样的解题经历,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此,他们就会更加勤于积累生活经验,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习惯,更加主动地把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的情境以及数据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设计成: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然后说:“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老师也很想去玩一玩,谁能告诉老师旅游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们说要带食物和钱,要考虑怎样去,要考虑旅游的人数等等。接着我根椐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人数、物品、乘车、购票是旅游中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然后根椐这四个问题构造例题,层层推进。把例题、练习和作业设计成具有开放性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

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思维空间小,探索研究的欲望不强,对于养成良好的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必须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及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推算过程)提出问题: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计算面积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我都给他们及时的表扬。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获得了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重要方法,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到的答案,不但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

三、通过数学活动解决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才能领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我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中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最后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教学效果很好。数学活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位完成。如在教给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思维,得出了很多种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尽量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练习,并且习惯性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开展好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紧紧的扣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中也都凸显了这个特点。教师使用好教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操作,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解方程。

4、多边形的面积。

一、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应用研究,首先应该与以前的整数乘除法相联系,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其次,弄清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上的区别和应用,利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乘法。价钱的计算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去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一。如果以元为整数,那么元以下就是小数了,角是十分位,分则是百分位。另外,测量单位也很好引入。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教学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米是整数,那么分米就是十分位,表示0.1米,厘米则成了0.01米在百分位上。往后依此类推。如果以重量单位千克为整数,那么小于千克的单位则都属于小数,我们试问克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样时间长了,计算的多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但是,要注意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毛病。

1、小数除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解决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当用的应用。

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的使用。一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进一法”。二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去尾法”。这也是对传统的四舍五入法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也与之有着很密切的练习。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判断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更加合适。

二、解方程。过去,解方程的教学过程是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的教材恢复了计算禹应用的天然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以实际的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出问题当中的量的关系,这样对等式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坚强对问题中量的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语言和文字的合理表达。这样在解列方程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

三、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到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实际,学会多边形尤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使学生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会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许多生活问题。例如,计算田地、建筑、菜地、纸张、和不规则的某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的抓好知识联系实际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源泉,转化为帮助学生生活成长的有效良好的素质。

小课题研究:利用画图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

11:02:46

Post By:2009-10-13 【研究缘由】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而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画图的策略。画图是指用形象的图、实物或表格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策略。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审题、分析、检验。

不过,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是: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研究内容】

从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认识、意识、感受、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利用六年级数学中的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研究策略】

1.初期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对用画图解决问题这个策略的认识、应用程度。2.设立专门的课时,重点讲解如何分析问题,画示意图、草图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草图的能力。

3.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学生画图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他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对其普遍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究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此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刚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我国的领土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再问:“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数吗?”在学生说出大概的数目基础上,教师准确地说出中国人口数为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并介绍这是我国最近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结果。此时学生会对人口普查产生兴趣,老师可趁机导入新课“人口普查内容项目很多,但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学不想学?”接着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揭示课题。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布置实践作业: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我校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脑中印象,又让学生去实际调查,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认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此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四、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答现成的数学题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来源于现实。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五、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此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再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比如有正方形、正六边形等。还可以一起探讨什么类型的地板砖可以无空隙镶嵌,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平铺,那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平铺吗?至于地板砖的花色品种选择后拼成的图案又得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其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除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五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阶段性报告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段成果报告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是我校研究的区级课题。本课题的实验自2011年11月立项开题以来,积极准备并实施研究。我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为目标,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善于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地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情境再现,化静态为动态,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成果

准备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课题开题会之后,我们接着进行了一次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研讨活动,在此次研讨活动中,我们确定了课题研讨的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④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⑤课内外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同时我们组侯明旭老师根据课题内容执教了一节课题为《可能性》的研讨课。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导入,采用“实践——质疑——猜想——验证”的教学模式,注重创设真实的数学情景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丰富了学生对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直观感受。同时通过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的启发,学生很快就放眼自己的生活,举出生动鲜活的实例,如人每天都要睡觉,天气预报的内容可能发生等,实现了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等活动形式,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3)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科研室组织的课题培训,市教科所所长李军,十四中、济东中学、接庄中心小学、长沟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回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学习心得交流。同时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研中心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4)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并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数据整理。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开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二、实施阶段研究工作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后,本学期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按照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由于本课题内容比较多,范围广,所以本学期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1)首先我们实验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同时围绕课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为《时分的认识》。研讨课通过议——听——评——议即一课多磨的形式开展。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两节课都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亲身体验,让学生体验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听一分钟的音乐,一分钟可以做几道口算,在体验一小时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大课间的时间,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播放时间,通过计算体验一小时有多长,并让学生课后了解家长1小时能做哪些时,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对无法捉摸的时间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这两节课的区别是第一次备课时,是教师用课件拨表,学生说时刻,我们发现这样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第二次备课时我们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自己观察得出1时=60分,真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交流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联系实际用数学,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标明了时间,有的学生还画上了钟面来表示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而且内容丰富、有趣,真是图文并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连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就达到了吗!

(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并开展《认识周长》一课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对比、分析相关要素,提炼有效教学策略。这两节课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伊老师这节课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大部分学生对周长都能理解,但周长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对周长进行应用。这个问题在“测一测”这一环节表露无遗,学生测量完以后,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对于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学生用直尺测量出来的是图形的边长,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才是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严谨,环节之间出现疏漏,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二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还应在教材的把握上多下工夫。

而秦老师这节课的问题出在“量周长”上面。在量泡沫做的圆形花坛周长时,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来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上台“围——量”又占据了很多时间,看似给足了学生操作展示的机会,但却没有能够达到要求。作为老师,也没有抓住时机好好地引导。比如,围的时候,应该指出:要从毛线的一端开始围起。正因为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在“算周长”时,应该体现“转化”策略的一个练习被遗憾地删去了,导致本课的第一次“化曲为直”的“转化”成了有头无尾的孤零零的标签。如果以后再执教这一课,“量周长”的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让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来算周长,来体验转化策略在算周长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布置的“量腰围和量树干周长”的课外作业,学生倒是兴致勃勃。中午,看到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多同学都去校园里量了大树树干的周长,还有的同学在相互帮助量腰围。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还是喜欢实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拘泥于课堂,不放心让学生出去罢了。

(3)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展示课、问题研讨、教学周记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4)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用敏锐的双眼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他们的办法,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注意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下面是几篇小日记展示。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在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三、存在的困惑或问题:

1.虽然实验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以及灵活应用教材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研究开发教材,以至于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研发出高质量的研究方法。

2、如何有效利用40分钟的时间把知识掌握好,同时把知识进行拓展到实际的新高度,以及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价值。这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逐步完善课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和具体做法。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视的是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向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发展,在不同的层次上探索不同的答案。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扩散、概括等思维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流畅变通,具有思维品质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以喜乐闻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这样活跃而主动的气氛中进入新课,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②、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愉快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会让学生乐于探索、大胆想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能引导学生的全员参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基本任务,我们要开拓学生的个性化知识,促进学生充分表达意见,使不同的意见和构想相互感染,彼此启发,促使完成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对结果进行展示和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回顾反思,解决其存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治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也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要是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④、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⑤、设计开发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性的练习,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以此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得到师生的共同参与,他们互相启发、激励,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2.实施课题研究、试验、并展示课题阶段性成果,形成各具体步骤操作模式。

3.写出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段成果报告

汇报人:魏延峰

2012年4月28日

下载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

    龙文教育-----您值得信赖的专业化个性化辅导学校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2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3教导主任签字: ___________龙文教育教务处龙文教育课堂检测完......

    “五种意识”与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研修日志 五种意识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 佟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改......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第43—46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课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计教师】 屈菊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59-- 60例5 、例6以及练习九3、4、5题。) 【学习......

    《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3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情况。是在两......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