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大全)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
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
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
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测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 护理文书的管理急诊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内容包括:患者就诊的时间、病情,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效果、病情的转归等等,这些文书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_3]。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5.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对急诊护士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如动静脉穿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
第二篇: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5.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对急诊护士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如动静脉穿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
第三篇: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有效避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目的。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手术室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根据各因素制订相应的管理与防范措施,并对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通过施予有效的防范措施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最常见的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护理环境因素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防范与整改后,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与2012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针对此类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范,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医院的手术室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作为承担各类救死扶伤手术的主要场所,该部门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1]。手术室具备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团队以及特殊的协作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极大的治疗失误。手术室护理要求严谨、科学的精神与技术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医疗法规的逐渐完善,人们对于手术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本文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制订与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为改善护理不良事件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0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80例,女性患者838例,年龄为10~80岁,平均年龄为(55.0±10.0)岁。另选取本院2013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298例,男性患者1010例,女性患者1288例,年龄为12~92岁,平均年龄为(56.0±12.0)岁。
1.2 方法 对本院2012所有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了解护理风险因素。
1.3防范措施
1.3.1预防手术对象与部位错误 制订相关的规定,严令禁止手术对象错误、手术部位错误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①在接患者入手术室前,首先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与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病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②进入手术室前,应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再次查对;③进入手术室后,与麻醉师进行查对,确保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一致;④进行麻醉之后,与主刀医生进行核对,再次确认术式及部位。在进行切肤前,首先由主刀医生、手术护士对手术部位进行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后方可进行手术。
1.3.2预防输血、输液、用药错误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护士应对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对,并严格遵守医嘱使用药物,在术前应要求患者接受过敏测试,避免用药过程中的出现过敏现象。用药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物是否正确;在输血前,首先与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才能签名取血。回到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还需和麻醉师、主刀医生进行再次核对,确保血型与血液指标无误后进行输血。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将输血量、血型等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资料中,以便于日后进行核对。
1.3.3预防手术室物品遗失与缺损 在对患者进行体腔关闭前、关闭后、皮肤缝合前、缝合后,护理人员应对所有手术器具进行清点与查阅,严格禁止出现任何手术器械或相关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特别针对医用纱布、纱垫、缝针等物品,应反复检查,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对器具的清点结果进行随意更改。
1.4评价方法 比较2012与2013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了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文所有数据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以便于日后再次利用。结果
2.1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对2012年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可得,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5例,其中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共29例(44.6%),由于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造成共22例(33.8%),由于护理环境因素造成共14例(21.6%)。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主要情况为:①患者手术部位错误;②患者的体位安妥不当;③手术过程中发现物品准备不充分;④手术后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管理条例不完善的主要情况为:①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护理技能掌握不完全;②管理力度不大;③护理培训不到位;④手术物品未定期检测。环境因素的主要情况为:①手术室自身特殊性;②手术操作时设备存在一定损害;③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多种意外损伤。
2.2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比较2012与2013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得,2012年发生65例,发生率为3.25%,2013年发生16例,发生率为0.86%,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手术室作为执行患者救治、护理的重要场所,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难免发生护理差错或者护理风险[3-4]。在对手术室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护理时,应注意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行护理操作,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提高。在安排人力资源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弹性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的出现,以降低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怨气,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耐心[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环境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等,而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针对性防范管理后,2013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2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应该采取针对性防范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有责任感,并对护理环境进行改善,做好三查八对,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最为安全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桂霞.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114-115.[2]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护理,2010,3(1):125-126.[3]陈莉莉.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8):151-152.[4]魏革.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3-835.[5]赖存,郑爱英,舒玉花,等.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探讨[J].陕西医药杂志,2012,31(2):155-156.编辑/哈涛
第四篇:急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急诊护理分析相关因素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风险后果严重并存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等特I。急诊科是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2。因而护理风险管理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可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3。因此针对急诊高风险,在实施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组合的活动中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采用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措施,减少或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本院针对急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注重精细化管理,采取相应管理对策,确保了急诊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1急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1.1急诊的特殊性
急诊患者的特点: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年龄不一。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攀过高。偶然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至突发伤、批昔伤病员的救治,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急诊一些特殊病例如服毒者、酒精中毒、外伤患者、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三无人员等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5 J。随着急诊馈逐年增加、急诊科出口不畅,滞留很多危重患者,如晚期癌症、多脏器衰竭、老年患者,导致急诊护理服务内容增加。此外特殊人群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应用药物时有发生变态反应的风险;吸毒掩盖疾病的症状;老年人、婴幼儿,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或消极的求生欲望,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都使护理风险上升【6 J。
急诊护理工作特点:急诊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危急、抢救几率大,护理操作频繁,工作预见性难。重患者转运、送检查,护士对病情评估不够,不能准确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护士的急救技能又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并承担着较大的法律责任[7I。
急诊管理方面原因:①急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急诊科制定了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但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质量检查与评估,最重要的还是抓好制度的落实。制度的执行力度是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莺中之重。②非技术方面因素。仪器及机械的故障、抢救物品不齐全及抢救器械不完好,用后的抢救物品不能及时补充,抢
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维修,影响抢救工作。③急诊科护理人员缺编。由于长期体制因素,护理人员缺乏,随着急诊工作任务繁莺,更加面临着护理人员缺编严重的困境。遭遇意外的灾难事故、突发伤、批璇伤造成急诊服务需求垃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8 1.2护理行为所致风险
专业知识缺乏,护理技能不佳:急诊医疗新技术、新业务日新月异发展,加之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作为急救的前沿,护士应具有丰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具有病情观察的判断力。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护士凶护理技术水平低下、临床经验不足,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欠缺或相互配合不协调;先进仪器使用经验不足,与医生抢救配合不默契;药物副反应知晓不全。这些都带来了隐患,使护理风险上升。
护患沟通技巧缺乏: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多,护理人员紧张忙乱,家属焦急,情绪激动,护士来不及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未履行告知义务,短时间内不能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导致矛盾或纠纷的发生。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护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鼍的2/3,护患沟通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高危因素9。
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护理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对医疗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导致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预测和有效地规避风险。大多数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特别是患方的权益10。不懂得自己履行的义务职责与法律的关系,未将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故在护理工作中自律性松懈,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谨做事不讲方法,导致护理纠纷发生。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又不能沉着冷静,缺乏证据意识,不知如何取证,如何保护自己或医院的利益。
护理文件记录缺陷:护理记录是判定护理工作质鼍的标准,是检查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好坏最客观和全面的记录,所以在用法律手段解决医疗纠纷时,很多问题都是从记录中发现并作为患方举证依据。护理记录单常见的缺陷是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内容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未能动态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效果。2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2.1识别护理风险,持续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由于急诊护理服务过程中患者流动、设备运转、疾病个体差异大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实际上风险的识别是对风险的一个动态监测过程,需持续风险管理。风险的识别首先得从最基础做起,从最细微处着手。因抢救器械使用频率高,耗材用量大,故各种设备、仪器应实行专人管理,及时检查维修,保证各种设备仪器正常运转,耗材库存充足。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要及时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将操作规程统一挂在仪器上,便于每位护士掌握操作。对护理工作量进行每日评估,了解耗材的用量,及时领取补充,避免因物品不足导致抢救延误或护理工作受
阻而发生医疗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利用敏锐五官与触角捕捉信息,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11]。2.2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成立由科护士长、护士长、组长及部分带教老师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小组成员职责。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具体包括:①实施“危重患者转运双签字报告制”。转运前认真评估病情、生命体征,并记录在危重患者转科护送单上,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交接登记、双签字,规范转运危重患者。②实施“急诊手术患者交接制”。制定表格,规范手术室和急诊科护士紧急手术时患者的交接,提高了患者识别准确度。③实施“危重患者护送检查告知沟通制”。危重患者在检查、转运时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恶化,如心跳呼吸骤停,痰液、血块阻塞气管造成窒息等,告知患者家属面临的风险,使其能接受和承担风险。④实施“急诊护理操作的告知制”。如危重患者吸痰、洗胃的告知,必要时由家属签字。特殊情况下,如室颤患者的电击除颤、窒息患者的吸痰可先抢救后告知,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⑤实施“腕带标识制”。用于危重病抢救、特大抢救、成批伤员的抢救、无主无助患者的救治。用绿、黄、红色代表轻、中、重患者,便于查对。⑥实施“特殊药物过敏标识制”。特殊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用醒目的标识挂在床尾,便于识别,提高了用药安全性。⑦实施“压疮院外带入报告制”。急诊带入压疮,需登记并填写“患者压疮上报表”,报质控组,交待家属皮肤受压的危险性,采取有效防压的措施,防止压疮加蘑。⑧实施“缺陷或差错自愿报告制”。当个人出现护理缺陷或差错时,及时上报护士长或护理部,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自动报告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减轻或免于处罚,如未报告被发现的重罚,利于暴露问题,解决问题。⑨实施“职业防护制度”。制定职业防护流程,规范操作过程,减少了针刺伤和医源性感染。每项制度都有评估、上报、监控、反馈等流程。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
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12 J。2.3重视专科急救技能的培训
平时对急诊护士经常进行急诊抢救的模拟演练,使训练护士在实地抢救时熟悉抢救流程、观察仔细、条理清晰。设1名中级职称护士为技术操作质控员,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急救技术培训,负责指导低护龄护士的急救技术。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对心肺复苏、洗胃术、气管插管术、心电监护、除颤、刨伤急救等专科急救技术进行模拟训练,由操作质控员讲解、示范,每季度考核1次,考核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新人科护士实行3个月的培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4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患者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存档。从法律角度严肃、真实、客观地书写护理文书[1 3l。
2.5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首先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风险管理的定义、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使伞科护士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使护士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的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改进工作流程,及时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一起护理缺陷杏明原因,明确责任。风险旱报工作是风险管理实施之初的核心和关键,风险管理推行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为了帮助护士确认风险事件,我院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类,将风险事件界定在4个方面:投诉事件、差错事故、意外事件、护理记录问题。根据风险是否造成对患者的损害将风
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直接风险来自于护理人员,间接风险来源于伞院各科及后勤支持系统[14]。为了保证呈报的准确性,本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护士如实旱报风险事件,改变风险事件呈报的内容,加强对风险呈报的监督等。
2.6保证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鼍,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医院和人事部门积极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达到建议陕护比,同时护理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弹性调配人员,保证护理安全。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适当进行了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l 5J。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的内涵和护理安全。2.7建立护患告知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意识
医学是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的学科,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医护人员个人无法承担这种高风险的法律责任。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士和患者问透明化,变“家长制”为“理解配合型”模式,受益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护人员,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告知签名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牛的意外、注意事项、处理技巧,使他们知晓务项操作、检查等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阒素,让患者明白既然要求接受医疗服务,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引导护士正确与患者交流沟通,并认识到及时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 纷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1】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肇[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Io):953. [2】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
[3】 廖容,王石,刘志霞.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39.
[4]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5]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珊研究进展[J].中困护理管理,2006,6(8):36.
[6] 刘秋瑾.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 [7] 李哑洁,张市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8] 丽群.风险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9#杂志,2007,26(12):1268.
[9] 黄浩.培养与发展急诊々科护士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60.
[10]缪微菁.护殚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11】周建妙,应晓薇.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护理研究。2()()7。21(5A):1201.
[12]李小平.风险锊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X)7.21(12):3367.
[13]缪存勤.急诊科护理风险竹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264.(14]王闭权,范静.护理风险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56.
[15] 李会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
第五篇:《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压疮、压疮高危病人管理制度及流程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增加病人的躯体痛苦,而且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和控制压疮的发生。为加强我院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管理,特制定以下制度:
1、根据《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对入院病人进行评分。评分在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评分在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评分在10-12分者提示高度危险;评分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
2、Braden评分≤18分者、发现(以压疮住院治疗的除外)或发生压疮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一份留科室。Braden评分≤12分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一式两份,一份(纸质版需家属签字)留科室,一份(电子版无需家属签字)24内QQ上传护理部,重大压疮或特殊情况需立即报告护理部。护理部在收到《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时进行审核,护理部应及时下病房查看,指导病区护士采取治疗或预防措施,在评估表上填写指导意见签全名。
3、凡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者,科室应建立《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Braden评分≤14分、外院带入、院内发生的压疮或压疮高危病人,要求周一、周四进行Braden评分,若评分15-18分,周一进行评分,特殊情况随时评估,评估结果、日期记录于《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评估者签名。
4、当转科时,转出的科室在《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的预后及评价栏里填写预后及评价,电子版上传护理部,将《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一同转到转入科室并交接。由接受科室护士评估病人皮肤情况,若发现有压疮者,双方护士共同确认后,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病人皮肤情况,双方签名,并在《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重新评估。
5、发生压疮后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皮肤伤害的加深或扩大,减轻病人痛苦。对于护理难度较大的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及时请会诊,并记录会诊意见,对压疮处理给予指导,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护理措施。
6、发现或发生压疮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与科室责任人及护士长的质量考核挂钩。
7、压疮高危因素解除、病人出院或死亡时,科室及时到护理部填写病人压疮反馈表。
8、积极预防压疮发生:正确评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压疮发生,按程序处理病人:
压疮护理流程:
评估
做好各种记录,认真交接班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完善预防措施
避免潮湿等不良刺激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营养状况
防止继续受压、保持干燥
淤血红润期
完善护理措施
⑴
正确处理水疱、防止感染
炎性浸润期
溃疡期
⑴+⑵+⑶⑵⑴+⑵
彻底清创
⑴+⑵+⑶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必要时手术修刮、植皮
二、预防跌倒管理制度
(一)所有住院患者均按《Stratify跌倒危险评估表》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记录到首次护理记录单。
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次评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评分≥3分者建立《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二)评分≥3分者,为跌倒高危人群:
1、床头插防跌倒提示卡,并告诉患者和陪护者跌倒的风险及防范措施,遵医嘱落实24小时陪护,做好记录。
2、保持卫生间和病区地面干燥,防止滑倒;告知患者穿防滑鞋(禁穿一次性拖鞋)、正确使用助行器等。
3、每班密切观察有无跌倒隐患并认真交接。每周一、周四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一次,病情、用药变化及时评估,评分记录在跌倒跟踪记录单上。
4、填写的《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由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字,并告知跌倒防范措施。
5、护士长核实后,24h小时内QQ上报护理部,便于跟踪管理。
(三)评分为1-2分者:床头插防跌倒提示卡,并告知患者或陪护者目的、注意事项,每班加强监控。
(四)患者转科时,将《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纸质版、电子版随病历一起交接,同时将转往科室QQ报护理部;
转入科室再次评估,按跌倒管理制度执行。(五)患者出院当天,将《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填写完整,QQ上报护理部,原件科室存档。
(六)若患者发生跌倒,立即按跌倒应急预案处理。
三、预防患者坠床管理制度
1、住院患者有坠床危险因素者,均应依《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进行评分。评分在12~11分提示轻度危险;评分在10~9分提示中度危险;评分≤8分者提示重度危险。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及时评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
2、评分在10~9分者,要求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评分结果,并采取防范措施。如,床头卡插防坠床标识卡、告知患者及家属坠床的风险,要求有专人陪护、指导上下床方法及床上活动注意事项等防范措施。
3、评分在8分及以下,除按评分10~9分者落实告知及防范措施外,要求填写《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于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填写的《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由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字,再由护士长核实后签名,护理部审核后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动态观察及评估,每周一、四进行评分,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当患者出院时,及时将转归填写在《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中,QQ报送护理部,原件保存在科室内。当患者转科时,应将《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纸质版、电子版随病历一同转到转入科室并交接,同时将转往科室报护理部。
4、一旦患者发生坠床,立即按坠床应急预案处理。
四、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防范措施
1、病房设施及环境要安全,杜绝不安全隐患。病区内使用防滑地面,保持地面干燥;走廊、卫生间应有防滑、防跌倒设施;病床固定稳妥,高度适宜;床边椅摆放整齐,床摇手及时收回等。
2、病房通道要畅通,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推车等,保证患者通行安全。
3、患者入院时及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跌倒/坠床高危性。对易发生跌倒/坠床的患者,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范跌倒/坠床的措施及发生导致的不良后果。
4、对意识障碍、躁动不安或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当使用防护栏,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带,并有家属陪伴。
5、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让护士给予协助。
6、对小儿、术后意识未恢复前的患者,专人守护或家属陪伴,并使用防护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
7、对年老、走路不稳的患者,行动时有人照顾或搀扶,防止跌倒。
8、对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避免突然变换体位,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意外。疾病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将呼叫器放在患者易取处,并指导不要随意下床,以免摔伤。
9、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对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心脑血管患者及使用扩管药物、镇静药、安眠药患者,加强巡视,协助起床和入厕。
10、使用推车和轮椅接送患者时,要有防护栏和防护带,并有人陪护。
11、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在卫生间、病室、走廊等易发生跌倒部位有“温馨提示卡”,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安全意识。
附1:跌倒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
2、曾有跌倒病史者
3、贫血或血压不稳定者
4、意识障碍失去定向感者
5、肢体功能障碍
6、营养不良、虚弱、头晕者
7、步态不稳者
8、视力、听力较差、缺乏照顾的患者
9、使用利尿剂、泻药、镇静安眠药、降压药的患者
10、其他
附2:预防跌倒十知道
1、行动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下降及病情危重的患者,请活动时有人陪伴。
2、下床时请缓慢起身,特别是您在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时,如降压药、安眠药等。
3、当您需要协助时,请按呼叫铃,护士会来到您身边。
4、保存地面干燥,如地面弄湿,及时请护士处理。
5、请将您的物品收纳于柜中,保持走道通畅。
6、卧床时请拉起床栏,特别是患者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请勿翻越床栏。
7、请穿合适尺码的衣裤,以免绊倒。
8、将您的生活用品放在您容易取到的地方。
9、病房保持灯光明亮,使您行动更方便。
10、入厕时请缓慢蹲下,缓慢站起,有紧急情况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