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21: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之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六章和第七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

生选择一个思考题目,在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后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思考问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如何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划时代意义?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基本理论?

5、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如何理解的?

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7、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

8、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区别?

9、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给予正确理解。

10、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

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该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14、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5、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16、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意义?

17、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这期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大发展? 具体要求:

1、结合思考题,读书报告题目自拟;

2、字数:2000-2500,稿纸手写;

3、结课后两周内各班级收齐后统一交给任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核心提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

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②二者矛盾:

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 103f 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④生产管理的效能; ⑤生产的适度规模; ⑥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

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决 | 定 |====>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 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 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价值规律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基 础

影响 价值<===> 价格 <---供求关系

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主要作用:

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

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优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前 提 价值创造 <--- 财富生产 / 生产活动的结果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价值-人类劳动的结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

;G-货币 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②流通目的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 ③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交换 103f 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

G-W-G+Δg 资本总公式:G-W-G'(G+Δ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①必要劳动时间; ②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C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6、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 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具有暂时性。

9、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能成为商品。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的剥削。

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饱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

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②扩大再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和劳动力。其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

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区别:

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其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数额的限制从而增大比较缓慢; 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联系: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 103f 时炯械慕梗?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5、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据点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资本循环的周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资本的周转

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价值增殖;

资本周转-从资本周转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速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周转速度不同:固-慢;流-快;

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分批;流-一次全部回收; 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短期内不需更新;流-不断更新。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之间的关系 ①划分依据不同:

不变可变-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固定流动-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②划分目的不同: 不变可变-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固定流动-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按其磨损原因不同分为:

①有形磨损(物质磨损):使用时间、自然力作用引起; ②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

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

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①加快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

②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2、社会总资本运动

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点: ①运动内容相同: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 ②运动形式相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运动过程相同:三个阶段; ④运动目的相同:为了价值的增殖。区别: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而不包含个人消费;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②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资本流通,而不包含一般商品的流通;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3、社会总产品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①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构成。

6、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I(v+m)=IIc ②I(c+v+m)=Ic+IIc ③II(c+v+m)=I(v+m)+II(v+m)

7、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场所;

②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及生产要素质量。

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前提条件:

①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②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折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I? 103f 坷嘣械目杀渥时炯壑担由献芳拥目杀渥时炯壑担偌颖静坷嘧时炯矣糜诟鋈讼训氖S嗉壑担咧陀Φ扔诘贗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9、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撇开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适用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

②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 ③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成正比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

②利润率不同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

4、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也发生作用。

5、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①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②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③从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要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6、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

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平均利润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 ①批发商业; ②期货市场; ③零售商业; ④消费信贷;

另外还有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

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

特征:

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②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一般情况下: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职能:①借贷中介②支付中介

银行资本的构成:①银行家自有资本②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高)-存款利息(低)-银行业务费用;来自于职能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所以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股分资本和股息 股分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雉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股息:股票持有者按股票数额从企业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它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 形式:

①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 ②绝对地租

本质: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同农业地租

3、土地价格

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地租量大小; ②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国民收入

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

2、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因素

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资料的消耗情况。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在与社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个阶级之间进行的分配。再分配:通过国家财政和收付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来源于税收和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军事、行政、公共工程、社会福利、及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开支。

第六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②垄断资本主义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垄断

3、二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提高

二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集中 ->跨部门集中。从生产集中看:

①兼并的对象:从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甚至中国兼并;

②兼并的方式:从横向、纵向->混合兼并。

4、垄断和竞争并存

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在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公凭借其在生 103f 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走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

①垄断企业内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7、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分为:①垄断高价②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的形成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8、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根据列宁的分析,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产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1914-一战前:形成时期;

②一战-二战结束初期:不稳定发展期;

③二战后-现在: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

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要相对狭小的矛盾; 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酱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矛盾;

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内容:

①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 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 ③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充分利用; 方式:

①国家财政政策的调节; ②国家货币政策的调节; ③计划调节; ④社会福利政策; ⑤立法、行政措施。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实质: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双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

促进: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缓和经济危机;③推动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④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矛盾;⑤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

①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②国家调节不能克服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③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能消除阶级对立;④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七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

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二战后,国际分工达到新阶段。

生产国际化: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它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入。

2、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3、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三种:

①商业资本国际化;②借贷资本国际化;③产业资本国际化。

4、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

形成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数量、规模都有很大变化,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作用: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推动了国际技术交流;④扩大了国际贸易;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相关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市场垄断,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扭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等。

5、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

①世界经济的信息化;②形成世界经济体系;③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④跨国公司日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6、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①加强了各国协调合作机制的发展;

②为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南北差距、贫富扩大等。

7、经济全球化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 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矛盾 贸易:顺差->减少矛盾;逆差->激化矛盾。

投资:发达国家对外资输入既鼓励又限制限制、既利用又排斥。使之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磨擦更加复杂。

金融: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巩固或加强各处货币地位而展开斗争;②围绕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而纠纷不断。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 6de 玫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服务。

形式有: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实质: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特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2、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

①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与根源

表现: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企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溃,整个社会经济生产一片混乱。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危机的周期性

周期性一: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

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和锻炼了完成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运动的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作用,科技革命、资本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条件成熟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长期性。0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之一

读书笔记之一---《马克思传》

关于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的不少,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我看的这本是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主编的。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当然,序言就明确表明这是一本适合中等水平读都看的书,不是专门用来搞研究的。所以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相信初学者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激起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读了《马克思传》,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很少,需要不断提高,而且读书的广度也要增加。

深圳特区报讯 “蛰伏”两年多,潜心研读著述,于幼军近日推出了新著《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于幼军就与人合写了《社会主义四百年》。该书独特之处,在于以中国人熟悉的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自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首部著作《乌托邦》以降,至马克思恩格斯携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并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过程。那个年代,正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风靡社会的年代,年轻人都爱看武侠小说,于幼军也不例外。而于幼军在写作《社会主义四百年》时,正是这些武侠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给了他许多启发。从每章的标题到内容叙事,《社会主义四百年》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方式赢得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普遍欢迎,当年即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88年又获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被誉为“广东出了一本好书”。

一炮打响,欲罢不能。1993年9月,两位作者又推出了《社会主义四百年》之二,向人们讲述了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斯大林主政期间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继续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这段历史过程,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光阴荏苒,时隔18年,于幼军独力续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鉴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兴起迄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作者在推出这部新著时,将丛书更名为《社会主义五百年》,并对前两卷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修改,分别命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每卷各增加了10多万字,吸收了国内理论界、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新史实,融入了作者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及运动实践的新认识、新感悟,着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评述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还配上一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增强了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与《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一起推出。

作为丛书的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沿袭了前两卷所采用的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风格。在内容上,则从前两卷的以社会主义思想史为主线,调整为“四史合一”,即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之更为丰富生动,也更为广阔深刻。同时,该书更加注重理论述评。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在尽可能广泛充分地收集、掌握和消化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史书资料,借鉴汲取国内理论界及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感悟和思考,一一作出分析评点,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认识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通过这种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表现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壮丽画卷,展现出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夕这40多年间,中华大地发生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应有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务求不囫囵吞枣,不人云亦云,更不去说对不起老百姓、经不起历史考验的虚假空疏之言,务求对这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作出系统回顾与冷静思考,客观深刻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正本清源,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此,从2008年10月起连续两年多,作者努力排除一切烦恼干扰,过着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与出汗”(读书写作和运动锻炼)加“清茶淡饭”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大部分时间里,作者每天上下午都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边上的国家图书馆一房间里,埋头读书,查阅资料,潜心思考和写作,从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他相关书籍论文史料等约三四千万字,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及文献摘录;研读写作之余,又“踏破铁鞋觅芳踪”,先后踏足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市区的革命老区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白天实地察看、收集资料,晚上请教当地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或整理读书笔记,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该书的创作奠定了丰厚坚实的基础。去年5月脱稿后,还送请3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权威专家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亲属等审阅把关和征询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数易其稿,终于付梓。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于幼军的这部50多万字、堪称心血之作的《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出版发行,其价值和影响究竟如何?着实值得广大读者期待和评判。(越文)

第四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我们小组本次的读书笔记的主题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基础与前提。为此我们小组针对这句话进行了讨论与探讨。

周梅:书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具体化。教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比较得笼统、折中。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到底是什么与什么的结合呢?规范的理解应该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结合,这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郑倩雯:这句话首先说明中国的发展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中国抛弃了资本主义,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马克思就是最原始、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然而马克思主义发源于德国,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过来的国家,有着自己许多的特性。理论与实际的差别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发现,然后不断地完善。任何国家的历史及发展道路都不会是相同的。但是借鉴的理论或许相同。中国的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真正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王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问题的新武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在中国运用呢?第一,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在欧洲,是“舶来品”,他产生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在运用的时候是不能胡乱嵌套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革命所具备的条件考虑。在李大钊引进这个思想的时候,旧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革命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马克思主义指导行事的必经之路。

陆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的理解是取马克思主义的质,但是整合使他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健康成长,避免水土不服。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吃过这种经验。所以在以后的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以往的实践,尽量减少再吃这种亏的可能。

许佳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在中国发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

王伟杰:一切思想都是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因而进一步,其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以免不切实际。周梅:毛泽东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是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的这句话实际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我觉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明智之举我同意毛概老师的观点。分析其原因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马克思源于欧洲,所以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进口物品”。中国把它原模原样搬来,不消化,不保鲜,马即使再完美再深刻也只是一件华丽的艺术品。其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经过苏联的实践以及专家的研究,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中国的指路灯。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源于19世纪,虽然与现在相隔甚久。但是伟大的理论是经的起岁月的检验的,在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断结合下,马克思理论会永垂不朽。

陆璐:“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提取毛主席的话)。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也是我们去做的目的。但是解决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寻找到合适的路。显然的是,作为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表决“.....就这么干....”。我们要走的路已经在眼前,现在可能只是怎么去走的问题。

王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题一的道路上走很长的路很久的时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需要一直与时俱进,他的任务现在远没完成,需要努力很久,需要更好的决策。

许佳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我觉得如果单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马克思主义虽然先进但是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社会。毕竟马克思主义是“死”的,社会是“活”的,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更有活力。

王伟杰:同时,任何一个群体除了现在都有历史,每个民族的现在都受历史的影响,无论实际或者是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开中国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想结合的产物。

周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三点内涵也同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管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陆璐:我想,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整合”。绝大多数人说的是“创新”,但我觉得并不合适,虽然我的思想还很稚嫩,不应该说“不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拿的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是使之在我们的土地上让它能健康的生长,从它身上给我们带来收益。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标准。这是中国普遍公认的,中国人都还是支持赞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在中国是受欢引的,所以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明智的是合理的。

许佳丽: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一定会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中发展,使得中国在曲折中不停发展。

王伟杰:最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党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引用毛主席的话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矢”去射中国主义的“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所以

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明确的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王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共的成长与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幼年在理论与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时,是革命走过弯路,子遵义会议之后才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党对各方面认识,继续推进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历程还处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国情的背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光芒,更好地为中国服务。

郑倩雯: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在在中国的未来仍会起到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带给中国更多的惊喜。

周梅:这次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讨论从很多方面都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深奥的理论,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地进入讨论,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还吧够深,这次讨论虽快结束,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讨仍应该会继续。

工商091班:周梅、郑倩雯

工商092班:陆璐、许佳丽、王萍、王伟杰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及思考感悟

学 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材料1003班

姓 名: 闵 杰

学 号: 0607100313

课程班级:2班 周五(5、6节)

中南大学

二○一一年十二月 步入大二,我们在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过程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的部分。以下先对课堂上的几个思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再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收获和感受。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 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 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 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 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问题:

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它在现时代的意义何在?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

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或研究哲学,人们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 哲学”当作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然而人类创造的智慧有很多种,如常识、科学、宗教、艺术等等,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我们对哲学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哲学就是爱智慧。它意味着“对智慧的真诚热爱、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哲学因而被称为“智慧之学”。

据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造了哲学这个词,这个词的古希腊词义就是“爱智慧”。今天,当我们用“智慧之爱” 来了解哲学及其事业的时候,在古希腊语境中显然陷人了同语反复。人有爱智慧的天性,就是说凡是健全的人都爱智慧。那么,从这一平凡的事实中我们将如何找到哲学的奥秘呢。爱智慧,对于人来说,是最容易的,然而进一步看,它又是最困难的。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它在现时代的意义何在?

自我批判、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有活力的部分”,时代不断变换,而时代精神却在趋于自由主义的惰性和沾沾自喜之时,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种批判精神才能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面目。忠实于这种批判精神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继承这种批判精神,才能使马克思的批判适应新的条件。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哲学在其创立之始就宣布: 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批判的锋芒所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的批判”,还是“ 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 政治经济学批判”,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异化状况的揭露、分析和批判。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其矛盾统一体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为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密切联系的、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对基本矛盾。其矛盾统一体是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涉及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其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客观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则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下获得解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循环往复,形成了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学习感想及心得体会

150多年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上有过许多评说。

概言之,它或者被尊崇者神化,或者被反对者丑化和魔化;或者被变成僵死不变的教条;或者被实用主义者任意涂抹。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式的理解与修正主义式的歪曲,是当今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两大主要障碍。在认识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所产生的混乱主要表现在:

本来是开放的、博采众家之长的、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封闭的、排他的、狭隘的、宗派主义的学说;

本来是紧密联系实际的、最善于从实践中汲取力量的、生气勃勃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教条的和僵死的学说;

本来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作为行动指南的、正在发挥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巨大作用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过时的,束缚思想和行为、妨碍改革和革命的学说;

本来是依靠科学真理为自己开拓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取得崇高地位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依仗国家机器变权力为真理而强加于人的学说,等等。

因此,科学地把握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还马克思主义以本来面目,搞清楚它的源与流、它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它的基本特征与精神实质、它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从而在混乱迷惘、众说纷纭中达到清晰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感情的科学体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争取彻底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没有绝对的分界: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不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其他学科,使这些学科也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就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纳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之中。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艺学、军事学,等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决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合乎逻辑的结果。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发展规律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学说思潮,存在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面对工人阶级的,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这个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思辨哲学,不是高谈阔论、脱离现实的清谈哲学,不是空讲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书斋哲学,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他们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至多只能指出最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情况,不可能直接地指明各具特色的、复杂的、具体的东西。信仰、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当前的确切事实,使之具体化、民族化。由于国情不同、条件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也应各不相同: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在东方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针对新的实际,分析活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实际和本国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说过:“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它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无比威力之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对和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 对和改变那些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阻碍改革开放、有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无限活力,根植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大道,而恰恰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和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在科学的变革与创新中开拓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尊重人类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政治生活与艺术创造中所积累的一切成果,尊重先行者、同代人在试图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努力、所提出的见解。他们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放到工人运动中去检验,将其中的思想养分、科学颗粒、真理内核统统提炼汲取,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他们相信人类文化的潜能与伟力,维护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品,并使之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为人类服务,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服务。他们把千难万险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攀登,任何政治迫害、经济熬煎、思想围剿、生活动荡、贫病交加、子女夭折等带来的痛楚,都阻挡不了他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他们创建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问题,超越了以往的认识成果,达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作为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精神文明食粮,从不盲目排斥,但绝不是“大杂烩”。在坚持自己完整明确的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认真消化、采纳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列宁说得好:“无论在哲学上或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汲取和改造这些‘帮办’所获得的成就……并且要善于消除它们的反动倾向,善于贯彻自己的路线,同敌视我们的各种力量和阶级的整个路线作斗争。”注意、利用、汲取资产阶级学术成果,常常与回答论敌的挑战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事关人类社会走向新时代的根本途径问题上,在涉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定坚持自己的世界观,贯彻自己的路线,抵制和清除敌对思潮与反动路线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发展、胜利靠的是什么?靠政权吗?不!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他们遭受着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只得到处过流亡生活。靠枪杆子吗?不!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有的只是鹅毛笔。他们不仅没有革命的枪杆子作保护,却还要面对反革命枪杆子的威胁。靠财富吗?不!无产阶级当时确实是无产的!马克思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有时甚至饥寒交迫,靠恩格斯和友人接济,艰难度日。靠蛊惑宣传吗?不!马克思恩格斯向来不喜欢和反对那些以煽动和蛊惑人心而著称的人;至于正常的宣传与出版,他们既没有自己的报刊和印刷厂,更没有今天这样的现代传媒手段。那靠的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确实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他的思潮、学派都无法与之抗衡(因为它们或只包含有真理的颗粒,或只是局部领域的真理,而有些思潮学派明明就是谬误),因而才具有所向披靡的威力,在曲折的历程中总能为自己开辟通向胜利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看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和大曲折,没有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看到当代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在生前提供如何解决其身后所产生问题的现成答案。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够正确地指导当代的实践,要求其后继者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不断解答历史课题的实践中发展;批判继承整个人类的文明精华,在不断实践科学真理的变革中发展;战胜敌对思潮的恶毒攻击,在不断克服队伍内部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历史命运,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之奥秘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但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没有过时。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正确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三,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当今时代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之中。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过时。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未来影响,就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消失”或“过时”。他们赞扬马克思主义“仍然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哲学”,惊呼“马克思的幽灵仍然在世界上空徘徊”。

结束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 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时代背景 下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将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事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为,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 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

下载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3000字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一些著作,我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识的精辟深刻,他对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是我最崇拜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和恩格斯一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惊人的勤奋毅力开创了马克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推荐5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流派读书笔记[合集5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导读与摘录 刘家晖 10505037 张杰数学科学学院应数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定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马义的三个组成部......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阅读笔记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江泽民2001年8月31日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收录于《江泽民文选》第三卷。阅读这篇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一 08法4 30 号黄嘉莹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二、三节,我归纳出了课本的四条问题主线: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什么?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