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2 21:5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部分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甚至成人都存在感恩意识缺失、感恩传统淡化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危机事件。这种现状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关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家、社会、家庭给予了小学极多关注,而处于一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们,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更应该加强实施。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是希望通过此次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各界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关注;二是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调查小学生感恩现状,使家长、老师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现有的回报意识;三是希望提出的培养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能够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四是依据获悉的材料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进行剖析,探究其原因,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2-5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切合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别涉及了学生的感恩认知和感恩行为。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对问卷进行处理,统计数据,此次调查中,在我校随机选取120名学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效问卷120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五、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小学生感恩认知是本次调查的基点,它主要包括学生对感恩、知恩、识恩、报恩的必要性的认识。由下表可知,26.7%的学生认为小学生应该感恩是非常必要的,58.3%的学生认为基本必要感恩父母,78.3%的学生认为基本无必要感恩老师,85.8%的学生认为基本无必要感恩同学。

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我们根据感恩的对象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

与他人的行为。由下表可知,只有6.6%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41.7%的学生偶尔记得父母的生日,51.7%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父母工作忙或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9%的学生经常会主动做家务。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说明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当今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重视孩子的生日胜过自已的生日,总认为孩子小,替孩子包办力所能及的家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福;当处于困境的人寻求帮助时,70%的学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

六、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感恩现状一般化,不论是感恩意识还是感恩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只要我们及时抓住时机,施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就可以使他们基本具备感恩意识,认同对

父母、老师、朋友、的感恩。

七、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脱节、不协调,已反映出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也严重背离了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给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迫在眉睫,也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学校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分析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其中,家庭因素在小学生感恩意识最初的建立与否中占有主导性地位。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现在,人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因此,才有了现在的许多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如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2.父母教养观的偏差。有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着过重的补偿心理,总是希望把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有些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已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已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木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中小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一般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

3.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感恩应首先从对父母的感恩开始,而我们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甚至给孩子的爱过于“伟大”,使自已失去了的尊严,失去了地位和人格,也使得孩子失去了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要有自已的尊严,应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亲密,让各自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亲子之间彼此尊重,这对双方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给予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1.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忽视。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些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代青少年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没有了起码的做人的基本礼貌和礼仪,没有了感恩意识。学校在明知道德教育重要的基础上,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不求有多少效果,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2.学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着理想化、圣人化、纸面化的特点,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又纯又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致使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直接导致其参与热情的缺失;另外,学校往往把德育置于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切实有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特别是对处于他律水平的小学生,这种德育方式和内容难以被他们理解,也就无法转化成自律的标准。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与学校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土壤,也是德育的起点,回归生活应该是新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要从根木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第二篇:小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小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在中国有将近3亿多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有这么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说对于儿童的教育是多么是重要,北京市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在接受光明日报访问时曾说过:“幼儿教育,其实是在构建国家财富。当然,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念。为什么说学前教育是构筑国家财富?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早期教育投入对于社会具有极高的回报价值,特别在提高国家人口素质、减少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社会发展问题早期预防的效果。另一方面,早期教育能够为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而且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学前教育放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全社会引起热烈的讨论。我是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我的感受非常的强烈,我认为抓住基础是最重要的,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儿童的劳动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

什么是劳动,培养劳动意识的重要性

那什么是劳动呢?首先我们来看字面意思,在词典中劳动是这么解释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我们所说的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就是创造,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而劳动推动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劳动教育也就是培养儿童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的能力。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最好的诠释“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所以说儿童的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意识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人生必修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谈不上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家长应该让孩子适当补补“劳动课”,通过劳动实践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在孩子们的心灵扎根!孩子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参与劳动的渴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教给孩子去做,孩子都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有责任感、独立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所以小学生劳动教育不可缺失。

小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问题

那么我国目前的劳动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就此我访问了几个家庭。A妈妈:问:“请问,您家孩子在上学之后在校劳动情况如何?”

答:“在我们家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他值日都是我们去帮他值的,我们感觉他太小了,怎么能干的了呢?他们好多同学都是家长去帮着干的,现在他现在上二年级了,我就不怎么去了,主要是老师不让去了,所以我们就不怎么去了。”

问:“那他在家是否帮忙干活呢?”

答:“当然不让他干了,用不着他。”

问:“那您对培养孩子是劳动意识有什么看法呢?”

答:“我觉的这劳动意识不用特意培养,想劳动的时候就自然会劳动了。” B爸爸:问:“请问,您家孩子在上学之后在校劳动情况如何?”

答:“在校也无非是值值日,除此之外也没什么活动。”

问:“那您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有什么看法吗?”

答:“我觉得呀,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创造财富,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有这种意识。”

C爸爸:问:“请问,您家孩子在上学之后在校劳动情况如何?”

答:“上学之后他在学校值日是正常值的,但在家就不这样了,没上学之前他在家总帮我们干活,可上学之后就不干了,他就是总是干自己的事情了,我和他的母亲就总是指使他去干点活什么的,就是让他了解一些生活必要地常识吧!家务干得好了,以后自己长大了自己的内务就会收拾得很好,那样独立性也就自然而然了。”

问:“那您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有什么看法吗?”

答:“我认为是应该的,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很有必要,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对他们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只要孩子具备劳动能力,就尽量以鼓励的态度让他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不会给他过多的庇护,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不易。” D妈妈:问:“请问,您家孩子在上学之后在校劳动情况如何?” 答:“ 在学校她值日时应该的,在家的话我就不会让她干任何活了,一切时间用在学习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有现在那个小孩不学好几样特长啊,哪还有时间让她干活呀。”

问:“那您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有什么看法吗?”

答:“培养劳动意识吧,是应该的,但现在吧,应该打好她的基础,劳动以后再说吧。

通过以上几组访问,我们不难发现,(1)家长一“勤”孩子就“懒”

家长在孩子劳动意识淡薄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第一,让孩子劳动越帮越忙,觉得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干省心,无意间挫伤了孩子对劳动的兴趣。第二,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第三,鄙视普通劳动者。导致在孩子的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不体面的下等事情。躲避劳动、轻视劳动成为必然。第四,“现在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不少条件好的家长认为过去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今生活好了,当然得让孩子多享几天福。第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做家务活当作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2)天天忙学习,少把劳动搞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一些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文化课轻劳动课,“天天忙迎考,很少把劳动搞”。课程表上即使有劳动课也只是为应付检查,还经常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有的学校干脆就不设劳动课。还有的老师把劳动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学生稍有过错就罚去扫地、擦黑板、做值日生,致使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假期中额外增加的课外作业需要学生花时间来完成,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不参加劳动的理由。“在学校我很少有机会上劳动课,总是被主课老师挤占了,即使上劳动课,老师也是让我们随便玩玩。”很多学生都表示,其实他们是很渴望上劳动课的,盼望着老师把劳动课还给他们。

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来逐渐改变同学对劳动的认识。例如开展劳动竞赛,劳动知识问答,让同学们在有趣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劳动的光荣。让孩子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劳动不但能给他带来许多乐趣,还陶冶了他的性情,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让孩子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习劳动技能吧!因为不管科学有多发达,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时代,劳动永远都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没有劳动就不会有幸福和快乐;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培养劳动兴趣

小学的孩子大多还需要父母的接送,为了固定时间,我可以安排一大组的同学负责一个星期的清洁扫除,一直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下午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天天保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做到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我以展示劳动照片的方式激励孩子们的劳动热情,班级墙壁的劳动小天使栏目里“劳动明星”闪耀。从生活中抓住机会进行德育渗透,让孩子们去体会要如何保护劳动成果。让孩子们不仅仅要爱劳动,还要珍惜劳动成果。经常通过劳动评比,树立榜样等形式,让孩子们喜欢劳动,所以出现争先恐后参与劳动的场面,遇上临时劳动,每次没有被选上的孩子都很失落,因为没有给他机会,看到这些场面,我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了他们的兴趣在慢慢地产生。

二、落实劳动实践

劳动是德育的载体,要让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劳动,其实不通过劳动实践是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我计划通过劳动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端正学生对参加必要劳动的态度,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会自理的本领,每天中午的午餐管理,并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阵地,午餐后并趁机进行劳动教育:午餐后饭渣的处理,倒饭渣的姿势,餐盘的摆放,送筷子回家,桌子的清洁,地面的打扫,公区的清扫……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并提出希望,争取在第二天的午餐时有很大的进步。对打扫做了现场的训练,孩子们个个觉得新颖而有趣,都表示明天会重新展示。一个中午的时间没有白白浪费,第二天的表现很棒。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估计会对那个中午记忆犹新。以至到现在,他们依然能有序地进行午餐,并完成好自己午餐后应该完成的劳动任务,每一个动作都让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来,某些时候,必须将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同过实践积累经验,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开展劳动竞赛和活动

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每周的“劳动主题”主题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我班分别以“劳动小天使”、“摆桌椅我最棒”、“我是小主人”、“劳动之星”等为主题开展了主题班队活动,并进行了评选,并且通过劳动技能的竞赛,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转变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学校可以开展背诵劳动儿歌的活动,如:摆桌椅、起床穿衣、整理小书包等劳动儿歌。要求人人会背,并落实,通过背诵儿歌,对相关劳动步骤巩固熟悉。

四、收获劳动的成功感 获得一周“劳动之星”,获得学期“劳动小天使”等称号时,孩子们都会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其他孩子也很羡慕。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体会到父母平日的不易,更加尊敬父母,增进两代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更让父母惊喜的是学生学习习惯也随之而改善。在学校环境管理中,学校每天的环境卫生的打扫、管理都由学生自己承担。让学生找到小主人的感觉,整洁干净的教室就出自他们的亲手劳动。干净明亮的房间室他们自己亲自收拾出来的.通过劳动,学生们理解了现在舒适的生活是靠父母艰苦创业得来的,因而特别珍惜劳动成果,学生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改变了学校、家庭的面貌,也不再出现午餐后浪费粮食的现象。平时的成就感引领着孩子们,逐步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保洁也不是老大难问题了,本学期得到流动红旗的次数越来越多。鼓励其他孩子继续努力,也争取下次获得同样的荣誉,于是在小组内,班级内形成了你追我赶都劳动的势头,争当劳动小明星。好的劳动风气促使着劳动习惯的蔓延。我似乎看到这种隐形的动力在指引着孩子们。

五、家校协作,培养劳动习

小学的学生清洁区少,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少数人干多数人看,劳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了学生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而且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只要目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能按时到校,搞好学习,像劳动等其它事情家长可以代劳。这些意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劳动观念的淡薄与能力的低下,这让我很担忧。在家长这个环节对劳动教育的放松,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产生了许多不良倾向,如缠着父母花钱随意消费,没有节约意识、意志品质薄弱、不愿吃苦,习惯了现成的东西,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等等,而对为他们付出劳动的父母并不理解、尊重。面对这些现象,我采取讲故事、树立榜样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进行劳动技能的指导。通过上述情况的分析,并在家长会上和家长取得一致意见,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承担诸如整理、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打扫、整理自己的居室,洗涤碗筷、擦桌、扫地、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坚持落实家庭劳动岗位制。付出总会有收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呵护下,赞扬下,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更高了,劲头更足了,劳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养成了,所以,每当我们在一旁欣赏孩子们的劳动时,看到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样子,看着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在一天天的养成,我都会开心地笑着。

我们可以看一看牡丹江市清福小学的劳动教育制度:

1、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上好劳动课,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课前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案,按劳动教材的安排认真授课,认真传授劳动知识,劳动技能。

3、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传授学生劳动知识,课外指导学生劳动操作。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掌握技能,净化心灵。

5、任课教师与中队辅导员要结合班队会,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大队部定期对学生劳动情况检查。6、在劳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妥善组织,做好安全工作,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7、搞好学生的劳动评定工作,定期进行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在劳动教育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学校对劳动的重视和学生的关心。

劳动给人以聪明才智,陶冶让你的情操,锻炼人的意志,要让小学生在劳动中进一步的理解和接受。当小学生在一次次劳动中大显身手时,那就是他们在指示灯海洋之中,这样。学生不至于在“为生存而斗争”的环境里“拼搏”,不至于成为性格偏激、铁石心肠的人。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他的精力未能通过人的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这正是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见,创造一个高尚活动的环境加强劳动教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人的素质要在劳动中培养,劳动对树立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特别重要。劳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

第三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现状调查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暑假分别在济源市的五个街道做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 | 社会转型期 | 社会治安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借全国上下全力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之际,我在暑假期间采用随即入户调查方式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做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市人民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以进一步分析出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本次入户调查共80户,每个街道20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

2.被调查者的所在地

3.被调查者一个人逛街时是否担心被抢劫

4.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

5.在进行社会等调查问卷时被调查者是否会留下自己的真实的信息

6.被调查者是否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外出玩耍

7.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被调查者是否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

8.被调查者觉得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9.被调查者对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在治安方面的工作是否满意

10.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是哪一类问题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龄在18~30之间的占53.3%,30~55之间的占24%,18岁以下的占17.9%,55岁以上的占4.7%,所在地为城区的占71%,农村的占29%。被调查者一个人逛街是非常担心被抢劫的占了7.6%,有点担心的占到42.8%,不担心的占了49.6%;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被调查者担心自己上当受骗的74.2%,不担心的仅占25.8%;在进行社会等调查问卷时,会留下自己真实的信息资料的人也仅占22.6%,不会的则

高达77.4%;让孩子单独外出玩耍的问题上,58.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放心,18%的被调查者表示放心,而明确表示不会这么做的占到了24.1%;当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54.5%的被调查者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不会的只占了12.3%,而选择看情况的占了33.2%;认为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一般的占了53%,认为比较好的占29.%,认为比较差的占了8.7%,认为很好和很差的分别占了7.1%和2.2%;影响被调查者安全的问题中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事件占了14.5%,与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社会事件占了61.8%,社会环境稳定占15.2%,其它则占了

8.5%。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社会安全的感受却有很大的差别,这也符合安全感使人们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在被调查者中,30岁以下的人多感觉社会治安一般或比较差,而55岁以上的人则多感觉社会治安比较好;在市场交易时,30岁以下的人由于购买数码电子产品或进行网络购物的机会比较多,而现在的电子产品种类复杂,难辨真假,同时网络购物不够规范,所以他们更担心在交易时受欺骗,而对于55岁以上的人来说,则不太担心;对于在进行社会等问卷调查时,30岁以下的人多数表示不愿将自己的真实信息留下,同时30岁以上的人也多半表示不愿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只有少数人愿意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用以帮助调查,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倒卖私人信息的情况较多,使大家比较担心;在让孩子单独外出玩耍的事情上,年轻的父母则多数不同意,而年长的父母也有多数表示不放心,这应该与这些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的恶性事件有关;在公共场所或拥挤的地方不同年龄段的人多数都表示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而30岁以下的多数认为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一般或比较差,55岁以上的人则多认为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表较好,这与人们的不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影响人们安全感的问题也多数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联系,而关系到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问题仍是大家最关注的方面。

由调查结果可看出,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变化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期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被激化出来,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做到最好的。

三、建议和意见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意见,希望会对搞好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有所帮助。

(一)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三)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法制宣传方面

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

(五)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六)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

四、总结

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对

突发事件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但同时社会治安又是全民行动的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创建平安和谐的家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产生的心理感受。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的安全感满意度以及其建议。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2、3、4、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调查的时间:2009年7月24日至2009年8月17日 调查的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5、6、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对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犯财产性案件”对居民影响最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保安”的小区居民对小区的安全评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在“当受到不法侵害时,您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或以上学历的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0%、93.1%、95.4%、96.2%。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

(1)流动人口

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三、我的建议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3、维护治安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我们应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4、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公共安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此外,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维护经济安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机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次社会安全感现状的见解,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知道我的见解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希望这对于增强居民社会安全感方面会有所帮助。

第五篇: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 “ 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 “矛盾凸显期 ”,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 一 种 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 ;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 众 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

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所在社区治 安 状况 的 总 体 评 价,在 对 问 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 回 答 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 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 对 于 安 全 感 的 测 量 方 面,对 于 问 题 :“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 犯 财 产性 案 件 ”对 居 民影 响 最 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 保 安 ”的 小 区 居 民 对 小 区 的 安 全 评 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

(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

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下载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分析

    小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分析 小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分析(低、中年级) 学校环保教育领导小组在低、中年级学生中间进行了环保知识问卷,现做 统计和分析。 1.你知道很多自然资源......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原因分析 导言: 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

    潍坊市经济运行状况调研报告学院:商学院 班级:金融11-4姓名:张振辉 学号:201108061033潍坊市经济运行状况调研报告 一、当前潍坊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潍坊市深入贯彻科......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推荐五篇)

    社 会 安 全 感 现 状 和 原 因 调 查 分 析 报 告 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2010级服装设计 姓名:谢银浩学号100180242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

    小学生英语课堂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小学生英语课堂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结果: 1、你认为英语课是: A、有趣的 24% B、枯燥的 37% C、令人兴奋的10% D、一般,无所谓29% 2、你英语课堂上最喜欢哪种学习方法? A、听......

    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光明新区公明长圳小学李晓青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的课程标......

    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南山中心小学六年级孙青指导老师周先明今年寒假,我们就我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合本次调查分析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及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及分析(卷首语: 同学们!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 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