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许多传统美德,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了,物质文明了,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多元化了,但不知感恩,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新课程也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因此,开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拥有,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要求,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关键词】:小学生 感恩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最近,朋友圈里流行这样一篇文章:曾经一位富有的老华侨,归国后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给一些需要资助的孩子,每人寄去一本书一些笔,并随书标注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信息。老华侨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不解与质疑声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箱、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直到一天,终于有一位收到书的孩子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孩子),老人高兴极了,当天就给这个孩子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一、感恩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需要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传颂几千年。在《诗经・卫风・木瓜》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名句;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是最早正式提到了“感恩”一词;中国自古又是礼仪之邦,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尤其看重,感恩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基本修养,成为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极其推崇“感恩”美德的培养,通过“孝”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感恩首先意味着一种认同,是对大自然恩赐的认同,是对所有给与自己积极帮助的人的认同。拥有了感恩的思想就会对周围的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就会保持善良、正直的品质,就会对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多一份战胜的信心。所以,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感恩教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感恩教育应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知恩图报的态度,有助于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目标,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
3、感恩,通往成功阶梯的要素
巴西著名球王贝利,其成功与他的感恩之心密不可分。当贝利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意外收获了一足球教练赠送的足球,为了感谢教练的恩惠,他在圣诞节那天,跑到教练的花园里为教练的圣诞树挖树坑,其行感动了教练,教练就让贝利进入了他的球队,从此一代球星开始了他的光辉旅途。试想,如果贝利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他的人生会怎样?感恩不是目的性的做作,而是要怀有真挚的诚意,拥有感恩之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你的恩情会打动别人,他人的援助之手,也许就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要学会感恩,感恩之心会让你的人生多些援助,少些坎坷。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是啊,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及人心存感恩,他才会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如上所述,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感恩”的心呢?
1、家长感恩教育的不足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缺乏正确理解,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加之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老人对孩子都比较溺爱,久而久之,小学生对父母没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追求享乐、崇尚名牌、盲目攀比、抱怨父母等。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2、学校感恩教育的不足
有些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有些教师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导向,使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错位等现象。导致小学生形成观念:只有考试成绩好,才是感恩父母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校应该反思其教育方式,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亲情和友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多小学生从出生到小学都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很少遇到艰苦困难的时期。再加上家长的娇惯,小学生很容易享受自己的优裕生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国家和社会,不会将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推崇洋文化,朝着洋品牌追求,一心觉得外国的什么事东西都是最好的,遇到一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在新闻中看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容易以偏概全,形成了一种比较消极的心态,进而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四、加强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意识的对策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1、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各种场合,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如在“感恩节”的当天,教师可以给孩子布置感恩作业,当父母下班回家时,可以帮父母倒一杯水,或洗一次脚,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做一份礼物写一些感恩父母的话语送给父母等。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统计,让每位学生记录自己的感恩事例,感恩最感人的进行奖励。还可以进行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到网上、书上查找有关感恩的故事或名人名言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2、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只有与教学相结合,才能富有实效,开出灿烂的生活之花,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师应多方面探讨,挖掘资源。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小学课堂教材中所表现出的 “恩”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老师、同学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语文课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他、保护他;《黄河魂》令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引导学生为拥有母亲河而自豪;《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领略自然所赋予的美,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休憩、享受、品味。数学课堂教师在教练加减除除等计算题目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买文具、书本、玩具、衣服等消费情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勤俭节约、爱惜资源的感恩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而感恩教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和自然。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感恩信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在爱心的驱使下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
3、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三四街小学的感恩教育主要以“育感恩之心践感恩之行”为主题,围绕“四个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广泛开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得到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要求,以活动为载体,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升国旗仪式、开学典礼、全校集会、报告会、印发《灾后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开展感恩教育动员;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网站、校园广播、标语等形式,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感恩征文、书画、自办小报、演讲、故事比赛、教唱感恩歌曲、“感恩心·中国梦”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感恩教育”活动的内涵。学校活动富有特色,如开展的清明扫墓缅怀英雄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关爱组”去看望孤寡老人活动,开展的感恩行动在身边活动,开展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活动,开展的“感恩歌曲唱响校园”的活动,开展的“三八”感恩系列活动等,将“感恩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向高潮。
4、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统一家校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理念。
(1)、利用家长学校给家长上感恩教育辅导课,使家长们达成共识。
我们给家长发一封《感恩教育公开信》,要求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我们还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家长感言甚多。此后,很多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一是捕捉感恩教育信息;二是找到最佳切入口进行感恩教育;三是用感恩行动感化教育孩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校讯通和学校网站以及教学资源,共同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学校建立了家校信息平台,方便家长与老师的联系。每天班主任交待信息员,向家长发送班级或学校的活动方案,要求家长根据感恩教育内容,在相应的时间内指导孩子完成活动项目。再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反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我们课题组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队刊、班刊向学生宣传感恩理念;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层次性;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队课和课前三分钟,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教师例会和周三的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管理,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活动。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我们坚信每位小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及时开垦它、浇灌它、绿化它、培育它,让感恩的清泉绿化每一位学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收获大片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利珍.让感恩的心伴我快乐成长——浅谈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2)〔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 〔3〕李素美.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步骤[J].教育导刊.2010(04)〔4〕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7-58 〔5〕程丽伟.“感恩教育”——迈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第一步[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01)
第二篇: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在这个感恩的世界,我们要感激生育我们的人给与生命的体验;感激抚养的人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激帮助的人使我们度过难关;感激关怀我们的人赐予亲情和温暖;要感激鼓励我们的人给生活的力量;要感激教育的人使我们脱离蒙昧;要感激钟我们爱的人使给与爱情的宝贵体会;要感激伤害你的人磨练了你的心志;要感激绊倒你的人强化了你的双腿;要感激欺骗你的人增进了你的智慧;要感激藐视你的人觉醒了你的自尊;要感激遗弃你的人教会了你该独立。要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感恩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种种失败需要我们勇敢地、豁达地处理。因此,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现在城市中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除了读书,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很少懂得体贴父母。不少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熟视无睹;有的学生只知伸手要钱,把父母当作摇钱树,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根本没想到珍惜学习机会以图今后回报父母。有的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以为享受理所当然。有的学生甚至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甚至误人歧途。造成现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学生家庭的父母这一辈子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表现为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多,道德品德上教育得少。造成孩子自幼娇生惯养,在娇宠中长大。这城市中“抱大的一代”,他们大多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的。因此,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其次,这些年中小学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德育教育往往顾此失彼,谈不上有系统性或针对性的感恩思想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所谓“冷漠一代”。再者,社会教育显然也没有起到补救的作用,虽然中国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感恩”这个话题太严肃了。西方有“感恩节”,这一天,很多西方人会赶回家里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感恩节并没有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其他“洋节”一样被中国人尤其是商家重视起来。社会道德的缺失与建立和谐社会极不协调。
对于当今部分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不能当作笑谈。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少中学生却连“感恩”这点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不论其学业如何,今后走上社会,显然都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因此,感恩教育仍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迟了一点,却更是非补不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学会感恩,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
感恩教育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生养孩子很不容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受不深。“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孝敬父母着手。
让学生观看两位父母在孩子分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感性认识到父母是非常伟大的。让学生回忆了父母曾经为自己所做的、让人感动的事情,懂得把父母的恩情记在心中,就是会感恩的开始了。
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班级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并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对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获得“孝心小奖杯”。在家务劳动开展半个学期以后,该班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做家务的感受。学生谈到了在学校经过一天的学习,做完作业还要做家务非常辛苦,有时很想不做。让他们换个角度想想,感受爸爸妈妈在忙碌的工作后,仍然要做家务,所做的家务跟自己比较更加繁重,父母非常辛苦,让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多做一点,父母就可以轻松一点了。班里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有意义的劳动节,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动员同学们给父母写了信。不少的家长很惊讶地收到自己儿女的第一封信。纷纷打电话给班主任。感谢学校老师开展这么好的活动,给他们与子女一次很好的沟通机会,不少同学在信里流露出对父母的关爱、依恋和感激,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一些稚嫩的想法,有苦恼,有理想也有企盼,大都能敞开心扉,说出平时难以启齿的心里话。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尊老”、“尊师”却非本能,靠的是后天的教育。感恩教育注重一个“教”字。教师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必要。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班级活动中挖掘像“庾衮待役”等故事素材,组织学生通过看动画,以看动画、电视、电影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以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开展自我教育。例如有的同学讲了一个美国的罗斯福总的故事。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同学还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停埋怨的人,“真不幸,今天的天气怎么
这样不好”、“今天真倒霉,碰见一个乞丐”、“真惨啊,丢了钱包,自行车又坏了”、“唉,今天的作业又多了”……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边。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搞得很烦躁,把别人搞得很不安。其实,所抱怨的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只是明智的人一笑置之,因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情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则需要尽力去挽回,无法转变的只能坦然受之,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事情。
学校将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班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会使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更有实效。感恩教育活动结合班、年级、团委、学生会活动计划进行,可以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各学科组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如数学科将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政治课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亲情卡”献给父母亲人;语文课、英语课则组织一场命题现场作文比赛等等,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达到相互渗透,无缝连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激的心,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要讲回报社会之心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目前许多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师恩是什么。似乎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教师应该的,你即给予的再多他们也不知道教师的辛苦。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感恩教育活动中,组织同学到敬老院和东区居委会下属的居民小组,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活动。同学们深入到各居民小组,清扫大街小巷,清扫卫生死角,净化美化环境,关心慰问老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和服务意识,以学生的实际活动,回报社会的关爱,感恩系列活动将会培养中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克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感恩教育由于学校的宣传力度足,领导和教师十分重视该项德育工作,所以学生参与面广、兴致高,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更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感恩教育中讲回报社会之心,弘扬了雷锋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韩洁
2006-1-3
第三篇: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柏乡县柏乡镇中学 王立川 王利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中小学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校初中一二年级的380名学生进行感恩活动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3.5%的学生没有给父母打过一次洗脚水,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62%的学生不知道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在问到崇拜的人中只有约1.2%学生表示崇拜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亲情的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亲情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感恩”教育的最大难题。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亲情变得疏远、淡漠甚至敌对。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学生家庭的父母这一辈子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表现为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多,道德品德上教育得少。造成孩子自幼娇生惯养,在娇宠中长大。不少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熟视无睹,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的。因此,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三是这些年中小学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德育教育往往顾此失彼,谈不上有系统性或针对性的感恩思想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所谓“冷漠一代”。
四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社会教育显然也没有起到补救的作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二、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仍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学会感恩,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
1、感恩教育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生养孩子很不容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受不深。“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孝敬父母着手。
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并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对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获得“孝心小奖杯”。让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多做一点,父母就可以轻松一点了。
利用不同的节日让中小学学生从行动上感恩父母,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有意义的劳动节,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2、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尊老”、“尊师”却非本能,靠的是后天的教育。感恩教育注重一个“教”字。教师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必要。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
学校还可以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班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会使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更有实效。感恩教育活动结合班、年级、团委、学生会活动计划进行,可以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各学科组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如数学科将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政治课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亲情卡”献给父母亲人;语文课、英语课则组织一场命题现场作文比赛等等,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达到相互渗透,无缝连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激的心,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感恩教育要讲回报社会之心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目前许多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师恩是什么。似乎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教师应该的,你即给予的再多他们也不知道教师的辛苦。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感恩系列活动将会培养中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克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东南镇东兴小学李小林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由于许多原因,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 业适应性差。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
(二)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好事物的出现不好的事物也随着产生,例如,网络中的许多东西,身边的社会暴力,欺骗、抢劫等严重影响到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农村学生放弃上学,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厌学或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
(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但我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量很大,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短时间也不能满足目
1前的需求。更何况本科毕业生一般要经过4到6年的工作经历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有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同时也直接导致教材中很多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法真正被挖掘出来,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
二、原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和多重角色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
2.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而且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的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1.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育科学学院 07级小教专业 陈慧梅 学号:1011407018 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狭义上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专门教育。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狭义这个观点。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第二,它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它对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受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群体由于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将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做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虽有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开朗活泼等等健康状态,但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可见,虽然我国中小学生当前心理不健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数很大,所以中小学生——这些祖国未来的主人身上的各种心理问题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也进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进行了初步培训,同时也加强了地区间与地区内的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来的特点有:第一,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第二,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发展快;第三,部分大城市由个别学校实验发展到了成批学校实验;第四,不少地区已经由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教育改革举措予以推行。
但是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存在着五大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化的倾向,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严重。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淆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有诸多差异的:就目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而德育侧重于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就内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辅导、情感辅导、意志力辅导、个性塑造、学习辅导以及交往辅导;德育侧重于学生的社会认知,学习社会的规范,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追求符合社会广泛认识的思想与品行;就方法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小组咨询、个别心理咨询、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德育侧重自上而下的传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道德理念,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以致内化。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虽然有着紧密联系、,但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替代的。
2、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严重。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放在一块,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应该去心理咨询室,致使有一般心理问题或有发展性咨询要求的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医学化的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
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课模式与普通课科目等同,老师用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将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机械灌输给学生,目的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没有将心理健康知识付诸实践来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素质以及健全人格。
4、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
很多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为提高学习成绩服务的上面,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气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探究。而且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心理测验数据,缺乏对被试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深层心理原因的挖掘,从而对被试心理问题的诊断出现偏差。这些心理教育方式都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某些中小学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是很多仅仅是在刚开学的时候上几节课,不久就将该课堂让位给数理化等科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课模式也与普通课科目等同,只是将知识机械灌输给学生,或者认为根本没必要上课,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就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小学始终把升学率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不少学校将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纸上、嘴上和墙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的评估也是升学率有多高,学生分数有多高。在这样的体制下,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考试科目的教学上,而无法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开展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甚至明确提出,心理健康再重要也没有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前途重要,将学校的资源向考试科目倾斜,完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流于形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没有发挥其真正应有的效果很多学生因此也不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认为自己不会有心理问题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过分相信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觉得自己可以应付,或不愿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别人倾诉,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不愿进行心理咨询。这都是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
二、解决上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中小学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实行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相分离,避免学生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的任务相混淆。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心理咨询室内的装修与布置进行完善,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心理咨询的氛围,让需要咨询的学生感到放松、自在,以减轻前来咨询的学生的紧张情绪。如桌椅舒适度、颜色、样式的选择,屋内光线的强弱,窗帘、墙壁、地面的颜色,环境的布置等等。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支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人员配备、工作规范、经费划拨、师资培训、器材完善、宣传督导等方面的措施支撑,来促进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全面展开。
(三)、搞好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搞好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从对教师的专业化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两个方面来做好工作。首先,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由于现在的中小学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够、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比较缺乏,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注重教师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正常、健康开展的关键。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首先,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指导家长以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文明、美满、和谐的校内外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与发展目标。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选择,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应以心理老师为主导,运用简单的、具体的、有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来引导他;中学生由于对自我的认识已较为完整,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如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也能让学生能吐露内心的困惑和烦恼,来宣泄掉心中的苦闷等等。
(五)、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结合
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结合。心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教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心理自助的知识。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促进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得到缓解,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 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上的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各学科可以针对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并通过学科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营建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潮中探索、构建“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科目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完善人格;数学科目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坚强意志品质;英语科目可培养学生大方开朗、善于交流的性格;物理科目可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和老师应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已任,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力求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心理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并能有的放矢地对其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心理档案中所收集的资料,为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要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要注意保密,由心理教师统一保管,不能随便给学生看,以免其中不宜让学生知道的内容给其带来负面影响。还要注意档案内容的收集与结果解释的科学性,对于心理测验的数据分析与解释应以专业人员为准,不能随意曲解。尤其对智力测验和心理健康测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一定要慎重、仔细,不能轻易下结论。
事实证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学校和老师应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持续、坚定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新的亮点,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助推器”,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