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
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
[现
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
[图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
[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
[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
[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
[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
[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
[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
[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
[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
[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
第二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第三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文章标题: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
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现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图
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第四篇:探寻作文教学的通幽曲径
探寻作文教学的通幽曲径
高鹏飞
前言:写作能力将陪伴人一生的学习、工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老大难”的状况。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做了不少尝试,获取了一定经验,记录如下
2010年9月10日
这是开学以来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教师节”学生齐声回答。
“你们喜欢自己的老师吗?”
“喜欢!”
“我特别想了解你们以前的老师,尤其是你们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谁能说给我听听吗?”
(学生纷纷要求发言。讲述时,很具体、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我都被这些可敬的老师感动了,这样,你们把这些故事和想对那个老师说的话记下来,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你们以前的老师,也送给我,作为我努力的方向。好吗?”
(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有的面带笑意,若有所得;有的注视黑板,入神思考;有的泪光初泛,感动在回忆之中。)
这是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学,在批改时,我一次一次被感动着。学生们真正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写作。他们没有把作文当成任务,而是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尽情地倾诉、宣泄。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以前,不少学生总是在刻意地写作,搜肠刮肚,把写作当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写作持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态度。正如特级教师余漪所言:“学生写作中有恐惧心理,犹如头上套着紧箍咒,手脚捆着绳索,不加以清除,提起笔来就重如千钧,只字难书,墨滞不下。”(《作文教学导论》)将写作简单化,告诉学生写作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有重点地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记忆中去寻觅,去捕捉,在不知不觉
间获得了写作材料,写作就不再艰难,成功的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
破除写作恐惧心理,还学生一个轻松心态。
2010年10月12日
晚上最好一节自习。
“今天,我们要一起开个作文研讨会!”
(学生被我一本正经的样子逗乐了。)
“肃静。我们一起商量一下,该怎样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
生1:“要多读课外书。我写作文时就经常感觉有些东西表达不出来,可能就是书读的太少了。”
生2:“我觉得光读没有用,我以前也读了不少课外书,却感觉写的时候要么用不上,要么想用的时候又记不起来了。弄的我有时都不太想读书了。所以我认为除了读还要记,把好的篇章段落记在脑子里。”
生3:“多写写也很重要的。我觉得我的作文水平在这个暑假提高了不少,主要原因是我放假在爸爸的督促下每天都写了一篇日记,而且都是认真写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多读,多记多练。是写作的常径。鲁迅就曾说过:“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做﹑读;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因此,写作文,积累和练习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落实读和写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全班决定:
读:
1﹑一个课外阅读记录卡,自己列个阅读计划,每周坚持读两篇以上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科代表每周检查。
2﹑将课外阅读中发现的优秀作品及时交给学习委员,收集整理后,装订成册,供全班学习。3﹑一个月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利用晚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
写:
1.每周至少写3篇日记,(规定一篇心情日记,一篇观察日记,一篇读后感。)质量要高,不合格要重写。
2﹑创立班刊《新荷》。积极投稿,参加编写。
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是故事会。轮流向同学们推荐成语故事﹑名言佳句﹑名人轶事﹑时事要闻等,拓宽同学们的写作渠道,增加语文知识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就是名著,就是积累。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要和作者对话,进而和自己对话。读别人的脑子,可以丰富自己的脑子。书读得多,对生活就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与众不同了。因此,曾有人说过:“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除了多读,多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心情日记”是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创设了一个挥洒个性的空间,学生会自由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因此感情会更真挚,表达也会更流畅。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发掘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生活中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才会生意盎然。而读后感强调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当我们综合以上训练要点,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常规时,作文的清泉就会汩汩而出。
第五篇:作文指导:探寻作文教学的通幽曲径
2011安庆市语文学科
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探寻作文教学的通幽曲径
前言:写作能力将陪伴人一生的学习、工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老大难”的状况。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做了不少尝试,获取了一定经验,记录如下
2010年9月10日
这是开学以来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教师节”学生齐声回答。
“你们喜欢自己的老师吗?”
“喜欢!”
“我特别想了解你们以前的老师,尤其是你们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谁能说给我听听吗?”
(学生纷纷要求发言。讲述时,很具体、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我都被这些可敬的老师感动了,这样,你们把这些故事和想对那个老师说的话记下来,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你们以前的老师,也送给我,作为我努力的方向。好吗?”
(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有的面带笑意,若有所得;有的注视黑板,入神思考;有的泪光初泛,感动在回忆之中。)
这是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学,在批改时,我一次一次被感动着。学生们真正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写作。他们没有把作文当成任务,而是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尽情地倾诉、宣泄。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以前,不少学生总是在刻意地写作,搜肠刮肚,把写作当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写作持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态度。正如特级教师余漪所言:“学生写作中有恐惧心理,犹如头上套着紧箍咒,手脚捆着绳索,不加以清除,提起笔来就重如千钧,只字难书,墨滞不下。”(《作文教学导论》)将写作简单化,告诉学生写作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有重点地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记忆中去寻觅,去捕捉,在不知不觉间获得了写作材料,写作就不再艰难,成功的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
作文教学要点之一:破除写作恐惧心理,还学生一个轻松心态。
2010年10月12日
晚上最好一节自习。
“今天,我们要一起开个作文研讨会!”
(学生被我一本正经的样子逗乐了。)
“肃静。我们一起商量一下,该怎样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
生1:“要多读课外书。我写作文时就经常感觉有些东西表达不出来,可能就是书读的太少了。”
生2:“我觉得光读没有用,我以前也读了不少课外书,却感觉写的时候要么用不上,要么想用的时候又记不起来了。弄的我有时都不太想读书了。所以我认为除了读还要记,把好的篇章段落记在脑子里。”
生3:“多写写也很重要的。我觉得我的作文水平在这个暑假提高了不少,主要原因是我放假在爸爸的督促下每天都写了一篇日记,而且都是认真写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多读,多记多练。是写作的常径。鲁迅就曾说过:“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做﹑读;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因此,写作文,积累和练习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落实读和写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全班决定:
读:
1﹑一个课外阅读记录卡,自己列个阅读计划,每周坚持读两篇以上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科代表每周检查。
2﹑将课外阅读中发现的优秀作品及时交给学习委员,收集整理后,装订成册,供全班学习。3﹑一个月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利用晚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
写:
1.每周至少写3篇日记,(规定一篇心情日记,一篇观察日记,一篇读后感。)质量要高,不合格要重写。
2﹑创立班刊《新荷》。积极投稿,参加编写。
说:
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是故事会。轮流向同学们推荐成语故事﹑名言佳句﹑名人轶事﹑时事要闻等,拓宽同学们的写作渠道,增加语文知识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就是名著,就是积累。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要和作者对话,进而和自己对话。读别人的脑子,可以丰富自己的脑子。书读得多,对生活就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与众不同了。因此,曾有人说过:“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除了多读,多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心情日记”是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创设了一个挥洒个性的空间,学生会自由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因此感情会更真挚,表达也会更流畅。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发掘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生活中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才会生意盎然。而读后感强调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是
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当我们综合以上训练要点,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常规时,作文的清泉就会汩汩而出。
作文教学要点之二:建立良好的训练常规,让写作循径而上。
2010年11月9日
上午语文课
“今天,我要请一位学生做模特。”
“我”“我” „„(学生踊跃举手报名。)
“大家觉得我们班谁最有特点?”
(经过讨论,选定李瑶为模特。李瑶上讲台,摆了个POSE)
“大家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很好,大家首先给李瑶同学画个像吧!”
(学生们细致观察起来,纷纷动笔。)
【几分钟后】“李瑶在大家印象中是个什么样的同学?”
生一:“他很调皮”。
生二:“他是我们班的开心果,经常让我们开怀大笑。”
生三:“他容易犯错误,当时很后悔,过后很快就忘了。”„„
“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是怎么了解到他的这些特点的呢?”
“有一次„„”
(师打断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要说出来,用笔写出来。同学们,现在就动笔,把你印象中的李瑶写出来。注意,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李瑶的性格特点。”(沸腾的教室再次平静下来,学生们奋笔疾书。)
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写出了一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的李瑶。尤其是外貌描写,同学们纷纷走出了以往的“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能说会道的嘴巴”的模式,注重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徐晓娟的《这小子真棒》中描写道:“李瑶最有特点的就是他的眼睛了,看,一双小小的眼睛,散发着俏皮的气息,时不时还用力的睁大,似乎很不满小眼的宿命。偶尔故意眨巴两下,一副故作深沉的样子。”寥寥几笔,将李瑶的“神完全展现。”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作文教学,会让学生真正的放开来写作。作文课堂上,我有时会带来一束鲜花,有时会捧来几尾金鱼,有时会拿来一个玩具有时会放上一段音乐„„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写作情境。天长日久,学生的习作便少了生硬虚假,多了细节﹑真实﹑个性。
作文教学要点之三:创设写作情境,写出个性文章。
2010年12月14日
第一节语文晚自习
“今天晚上,我们要做一次小老师,对一位同学的作文进行批改。” “大家可以从文章立意﹑结构安排﹑语言﹑感情﹑表达效果等方面入
手进行评定修改,像老师平时为大家改作文一样,最后写一个综合评语。”
(学生很兴奋,热情瞬间点燃。待老师发下原稿后,马上投入修改工作。)
原文:班长其人其事(片段)
“老师好!”一听到这个声音,我就想起了在小学时期,我和秦爽一起回家时候的情景,我们排成队伍,一对有七八个人,一起向山里出发。这时,在路的前方有一位老师,我们非常熟悉他,靠近他时,秦爽就带头喊了声:“老师好”接着同学们纷纷叫道,“老师好”。唯独我没有,而我却像个木头人似的,站在那儿,假装没有看见。考试时,秦爽的成绩在我们班是名列前矛,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她,唯独我却有点嫉妒她,每次她都能上讲台领奖状,而我只能在台下无助的望着。
第二节晚自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修改的意见。”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仓促,有不少错字病句。如“一对”的“对”,应该是“队”,“名列前矛”的“矛”应该为“茅”。
生2:有些句子也不够通顺。如“一齐向山里出发”“出发”应改为“进发”,“而我却像个木头人似的”一句与上下文也不连贯„„
生3:我认为文章小改没有用,而要做大手术。班长其人其事,总要能看出主人公班长的身份吧,可文章根本看不出。选材很不合要求。
生4:对,有些文不对题的感觉。尤其是关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读者莫名其妙。„„(许多学生都积极发表意见)
最后全班综合修改意见:1﹑重新选材,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班长的优秀品质。
2﹑“我”的心理描写与中心无关,不要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要写,应写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3﹑写好后要多读几遍,注意语句的通顺。
第三节自习
“上两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文章修改的重要性。这节课,大家把自己当成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文章做个彻底的修改。修改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对作文的批改,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该,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次作文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病历”,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感悟,明白了什么样的错误不能犯,犯了这些错误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有了这样先入为主式的意识强化,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有意识的避免出现类似错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审美﹑鉴赏﹑评价作文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作文教学要点之四:合理使用“病例”,强化自改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