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2惠普文化的利爪
案例2惠普文化的利爪
19年前,刚刚在美国获得MBA学位的陈翼良,第一次踏进惠普总部大门时,便被惠普文化深深吸引,竟毅然抛弃几大摊子家族企业于不顾,投身到惠普的怀抱。两年前陈翼良坐到中国惠普总裁的座位上。
陈翼良在第一次接触惠普时,感到惠普很特别,“面试我的经理非常和善,不像银行或其它大公司的人那样爱摆架子。我感觉在未来与这些人会很容易相处,当时我还感到惠普很会尊重人,也很会照顾人。比如,跟我面谈的经理非常尊重我,在安排我去美国总部面试时,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早上还有一个人专门到我住的旅馆来接我去吃早餐,而后开着车送我到公司。我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感到他们非常想吸引我到惠普来。”
当时惠普公司的管理已举世闻名,但在世界500强中,惠普还仅排在第150位,员工只有5万人。当时的惠普有一个理论,在新招来的员工中,5年后,大概只有50%的人留下;10年以后,大概只有25%会留下。比如10年前惠普招了4个人,5年以后就剩下2个人,10年后就剩下1个人。“可是留下来的这个人,肯定已对惠普文化坚信不移,行为举止也是惠普化的,这样的人肯定会帮助HP做出很多有益的贡献。”
惠普从来不把“HP Way”挂在墙壁上,也很少大张旗鼓地进行张扬,但“HP Way”却能对惠普公司进行管理,也能让堂堂惠普大总裁普莱特全球访问时,从来不坐专机;甚至让中国惠普总裁陈翼良说:“我不敢不尊重我的员工”。“HP Way”很厉害,厉害得让惠普的创始人骄傲不已。
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 Way”(惠普之道)。HP 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陈翼良对五个核心价值倒背如流:
一、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
二、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
三、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
四、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五、相信不断的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陈翼良说,惠普从来不把惠普文化挂在墙上,也很少对其进行炫耀,可惠普却没有人不相信这种文化,“比如我就不敢不尊重我的员工,因为惠普文化已深植在我的脑袋里。我深信每个员工都有他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尊重每个人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一起很好地合作做事情。如果我把你轻视了,那我们双方的沟通就不会有好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与员工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
陈翼良对惠普文化非常热爱,无论他的言谈举止还是行为方式,都已烙上惠普的文化情结,就像虔诚的宗教徒身上有着很明显的宗教情结一样。陈翼良说他在做什么事情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考虑他的所行是否符合惠普的五个核心价值观。
惠普文化不仅锁住了陈翼良一个人,还锁住了惠普12万员工的绝大多数。与惠普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感到惠普的做派与别家公司不一样,它更加和蔼可亲、更加有大家风范。很多公司一旦发展壮大后,总裁就开始有很多的特殊待遇,比如说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但惠普历
任总裁却没有。惠普总裁普莱特从北京去青岛时,与记者们搭乘的是同一架普通飞机。“这种现象在其它的大公司你绝对看不到”。
一位西方记者在采访惠普创始人之一休利特(Bill Hewlett)时问:你这一生有没有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休利特回答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创建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以高科技、高质量、好的管理闻名于世,然后又成为很多公司模仿的对象。同时我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能继续延续,这家公司的生命能继续延续,还是很多人讨论的一个对象。”
陈翼良说,“公司不同,文化也不同。但不管你这家企业文化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你的员工相信不相信你企业文化的价值观,重要的是你的企业文化能否凝聚你的员工的向心力。如果企业所有的人都相信你的企业文化,你企业文化的力量就会很大,对人的约束力也就会很大。你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凝聚力越强、你的公司将来的实力就越大。”
陈翼良说:“如果某个文化能被很多人接受,这个文化能根深蒂固地延长很久,那么这个文化是比较有生命力的。有些文化在短期之内可以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不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没有办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个文化就会慢慢消失。HP是有60年历史的公司,其文化传播延续了60年,说明这个文化已经很有力量。”
陈翼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最好能采各家所长、融各家所长,但别的公司不应完全照搬惠普的文化,惠普文化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搬到另一个地方,不见得能活下去。
再优秀的公司就像再优秀的人,都有事业的高潮期也有事业的低谷期。HP在低谷时为什么能及时调整?惠普发展迟缓之时,往往也是总裁换届之时。然而,惠普总裁换届总能软着陆。因为惠普文化总能让惠普的人保持自知之明,顺应时代潮流。
陈翼良在近20年里,目睹了惠普三任总裁之风采。19年前,陈翼良来到惠普时,约翰·扬当上惠普总裁刚3年。约翰·扬是继惠普创始人之后上来的第一任总裁,在他执政的 13年当中,惠普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约翰·扬任惠普总裁之初,惠普销售额不到30亿美元,但到了1990年,惠普销售额已高达132亿美元;约翰·扬大力发展Mini Computer,推出个人电脑,使惠普成为一家大的电脑公司;约翰·扬还带领惠普做了一个很大的决策,即进入打印机领域,并于1984创造了第一台激光打印机。虽然约翰·扬在任期间对惠普贡献很大,但随着惠普的发展,惠普的官僚体制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那些需要做出及时和明智决定的问题,被一层层设有难以操作的委员会的管理机构拖延了下去。这使惠普的业绩明显处于停缓状态,当时的惠普股票已下降到25美元。约翰·扬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提出退休让位。
1992年,普莱特接过约翰·扬的权棒后,在其任职的8年中,惠普营业额增加了三倍,利润增加了四倍,计算机和打印机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使惠普成为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但到了1997年下半年,当惠普的营业收入达到400亿美元时,惠普发展的脚步突然开始缓慢下来。在以后的一年半中,惠普像是打了麻醉剂一样,增长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二是去年上半年,供货链出现了一些问题;三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网上销售,对Internet的影响重视得不够;四是惠普的规模过于庞大。普莱特一边做调整让惠普渡过了短暂的艰难期,而后又提出退休让位。1999年8月,惠普的新总裁年轻美丽的Fiorina
女士接过惠普的权棒。
象惠普总裁这样的“软着陆”下台,是世界大公司的一大风景,为什么惠普总裁们会如此自觉呢?
陈翼良说:“惠普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不安于现状。”惠普文化把惠普人的神经熏陶得很敏感,尤其对公司的发展更加关注。即使总裁看不见问题所在,但总有很多员工能看出来,更加可贵的是员工总是敢于提出问题,有时还要越级反映,而惠普董事会或最高层往往能做出及时反应,力挽颓势于初始,使惠普低谷期迅速缩短。
值得关注的是约翰·扬与普莱特两位总裁的退位都是主动提出,这与惠普人的一个理念有很大关系,即与其让别人强迫你做改变,不如你自己主动改变。这也就是陈翼良所说的“一个人要成功,一定要接受事实、认清转变。”这使得惠普总裁在面对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时,总能非常明智地审视自己的作用。
惠普总裁办公室从来没有门,陈翼良的办公室也没有门,惠普的文化也没有门。陈翼良有个习惯:几乎每个星期五的中午,都会请来一些员工到办公室,从外面买来一些肯德基快餐,边吃边聊。他说,“然而,我不可能和每个员工都吃饭、谈心,所以每个经理人分头负责很重要。我劝我的经理们要培养一种能力,当手下员工不是你的直接下属时,你怎样去领导他。因为领导绝对不是靠你的威权,不是靠你的命令,领导是靠你如何激励这些人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做事。未来的企业是以E-Enter(电子为中心)形态为主,这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大为不同。未来公司组织结构是网状的,大家围绕一件事,并没有说谁是最主要的老板,只有一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的选出是因为他的能力最好,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最资深;公司之间的互动也不是因为谁最资深就听谁的,而是看谁对这件事了解得更清楚就听谁的。”惠普采取门户开放政策,谁都可以越级向上反映各种问题。陈翼良也曾越级上送过报告,结果换来的是顶头上司的最真诚的歉意。陈翼良追忆说,“我以前也曾越级报告过一次。我为了争取做中国惠普财务总监,曾找过一位管亚太区的副总裁,可是他认为我不了解中国内地,他的理由是我没有在中国内地呆过。但我觉得他没有给我机会说明我过去都做了一些什么事,因而我又去找了惠普全球副总裁,我说以我过去的经验,我相信我在中国内地会做得很好;后来我又得到一个机会与这位副总裁共进晚餐,我再一次表述我的观点。最后,我被批准来中国惠普做财务总监。然而,我来到北京后,还是要向那位主管亚太区的副总裁直接汇报,但我并没有因为曾越级汇报而与他的关系搞坏。他后来还跟我说:„很抱歉,当时是我主观的判断,将来我要进行改进。‟从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在惠普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彼此之间都很尊重,这次事情给我的启发也很大。”
惠普除了文化吸引人外,还靠什么来吸引人?陈翼良说:“惠普靠的是最好的工作环境,员工在这里工作愉快,该有的压力要有,不该有的压力就要坚决扫清;员工在惠普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公司的方向也很清楚,公司有前途。”
他说,给员工发展机会意味着随着员工能力的累积,财富也会增加;给员工不断培训和挑战的机会,员工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有所成长。“中国惠普刚成立时有100多位员工,现在随着员工增加到了10多万人,经理的职位增加很多,这对员工个人的发展很有好处。”
“成功要与你的员工一起分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管你是在赚钱还是在成长,都
要与员工一起分享。即使你是家小公司,你一样可以跟员工来分享你所赚的钱,比如你一样可以与员工一起去旅游,你一样可以调高员工的薪水,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文化要达到力量佳境就不能掺水,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掺了水的友谊总让人感到有些摇摇晃晃,让人心存疑虑和不满。对惠普忠心了近20年的陈翼良虽然对惠普无上热爱,但他却对员工说,愚忠并不意味着未来的稳定。
陈翼良说:“我们公司相信员工,同时也希望让员工相信公司。因此,公司一旦说出去的话,就一定去执行。对员工我们不采取骗的态度,对于未来我们常常对员工讲得很透彻,而且也谈得很交心。我对员工强调,培养自己的专业要比对公司的忠心更重要一点。”
“比如,人们来到一家好公司,往往愿意一辈子替它做事,但最后很多好公司都让员工失望很大,因为好公司并不一定永远是好公司。所以我一直建议我的员工说,你们不要以为只有忠诚度才能换来你们的长久安稳,我觉得忠于自己的专业要比对公司的忠心更为重要。公司选择员工,同时我们也要让我们的员工自己选择未来。未来的组织可能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网状的,并不是因为你在公司资深而受人尊重,而是因为你对公司更有价值、对公司未来方向更有掌握,从而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案例分析题
1.分析惠普文化有哪些特色?
2.在本案例中,惠普文化的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3.比较惠普文化与其它企业文化的区别
上一篇:第五章企业文化案例1 “妖精”团队——阿里巴巴
下一篇:第五章企业文化案例3IBM 的企业文化
第二篇:案例剖析:独具魅力的惠普文化
19年前,刚刚在美国获得MBA学位的陈翼良,第一次踏进惠普总部大门时,便被惠普文化深深吸引,竟毅然抛弃几大摊子家族企业于不顾,投身到惠普的怀抱。
陈翼良第一次接触惠普时,感到惠普很特别,“面试时我的经理非常和善,感觉未来与这些人很容易相处,当时我还感到惠普很会尊重人,也很会照顾人。比如,跟我面谈的经理非常尊重我,在安排我去美国总部面试时,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早上还有专人到我住的旅馆来接我去吃早餐,而后开着车送我到公司。我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感到他们非常想吸引我到惠普来。”
在台湾惠普的十年中,陈翼良历任销售代表、销售部经理、财务及管理总监和市场部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创造了连年超额完成销售定额的佳绩,并荣获惠普公司颁发的最佳经营管理奖。1992年调回美国总部升任业务发展部经理。1994年4月派往中国内地任中国惠普财务及管理总监,1997年11月又升任为中国惠普公司总裁。
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Way”(惠普之道)。Hp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陈翼良对五个核心价值倒背如流:一是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二是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三是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四是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五是相信不断的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惠普文化不仅锁住了陈翼良一个人,还锁住了惠普12万员工的绝大多数。与惠普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感到惠普的作派与别家公司不一样,它更加和蔼可亲、更加有大家风范。很多公司一旦发展壮大后,总裁就开始有很多的特殊待遇,比如说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但惠普历任总裁却没有。
一位西方记者在采访惠普创始人之一休利特问:你这一生有没有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休利特回答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创建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以高科技、高质量、好的管理闻名于世,然后又成为很多公司模仿的对象。同时我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能继续延续,这家公司的生命能继续延续,还是很多人讨论的一个对象。”
惠普文化像有一双尖利的铁爪,能抓住人心,让文化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惠普管理之特色。这使得惠普的管理能以柔克刚、柔中有刚、柔举刚张、人性味十足。然而,被惠普文化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薰了个遍的陈翼良却说,一家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并不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具有凝聚力。
陈翼良说:“公司不同,文化也不同。但不管你这家企业文化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你的员工相信不相信你企业文化的价值观,重要的是你的企业文化能否凝聚你的员工的向心力。如果企业所有的人都相信你的企业文化,你企业文化的力量就会很大,对人的约束力也就会很大。你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凝聚力越强、你的公司将来的实力就越大。”
惠普文化的力量来源于它牢牢抓住了惠普很多人的心;中国海尔公司也有自己的文化,海尔文化与惠普文化不同,但海尔也一样获得了成功,因为海尔文化也有铁爪,它也抓住了海尔员工的心。
陈翼良说:“如果某个文化能被很多人接受,这个文化能根深蒂固地延长很久,那么这个文化是比较有生命力的。有些文化在短期之内可以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不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没有办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个文化就会慢慢消失。Hp是有60年历史的公司,其文化传播延续了60年,说明这个文化已经很有力量。”
陈翼良说:“惠普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不安于现状。”惠普文化把惠普人的神经熏陶得很敏感,尤其对公司的发展更加关注。即使总裁看不见问题所在,但总有很多员工能看出来,更加可贵的是员工总是敢于提出问题,有时还要越级反映,而惠普董事会或最高层往往能做出及时反应,力挽颓势于初始,使惠普低谷期迅速缩短。
第三篇:惠普SWOT案例分析
SWOT案例分析!2008-04-11 09:33 全球范围来看,惠普、戴尔与联想是PC市场的三大巨头。惠普是全球PC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戴尔在美国PC市场上更胜一筹,而联想则在本土中国市场的优势更为明显。随着PC市场竞争格局日趋复杂,三强之间的争霸战愈演愈烈。以下ZDC统计出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PC厂商市场占有率的状况。
根据IDC最新数据,2007年第三季度,惠普占全球PC市场19.6%的份额,依然是全球第一名的PC厂商。得益于零售商和其他分销渠道的强劲销售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市场需求,惠普连续两个季度PC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30%。
戴尔全球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5.2%,第三季度其PC出货量为1020万台,同比增长3.8%,扭转了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降的局面。联想继续保持排名第三的位置,市场份额为8.2%,PC出货量同比增长22.9%。
惠普、戴尔、联想犹如三国鼎立,这三大PC巨头的一举一动,都时刻被对手关注。如今,三大国际品牌之间的厮杀已经几近白热化。那么在PC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三大巨头又有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呢?为此,消费调研中心ZDC首次采用SWOT分析法,对三大厂商的竞争策略进行一一剖析,包括市场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市场机会(Opportunity)与市场威胁(Threats)四方面
SWOT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市场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市场机会(Opportunity)与市场威胁(Threats)来检测公司的市场运营与市场环境的方法。
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通过罗列S、W、O、T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描述。
一、惠普SWOT分析
(一)市场优势(Strengths)
1、市场销量
惠普在PC市场一直保持着持续性的强劲增长态势。在2006年第三季度,其从戴尔手中夺回了全球PC销量第一的宝座。随后,惠普的销量还保持着上升的态势,根据IDC最新数据,全球PC销量的增长速度在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近两年新高,惠普仍然是全球第一大PC厂商,而且进一步拉大了与戴尔的距离。
2、产品优势
其一,惠普在消费类市场占据优势。早在2002年合并康柏之后,主攻个人消费电脑早已成为惠普的方向。去年,惠普打出移动娱乐的旗号,加紧了在家用笔记本市场的攻势,V3000系列笔记本主打家用娱乐,产品覆盖5000元到10000元,成为惠普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其二,惠普注重区域市场的拓展,在“掌控个性世界”的品牌主张以及“商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之下,惠普已经发布了一系列适合区域市场的产品,如全球首款采用64位移动技术的HP Compaq nx6325,在市场上销售火热的V3000等等。
继2006年底HP 500引爆国内笔记本区域市场销售风暴之后,惠普再次发力,推出了HP 500的升级产品HP 520。这两款产品不仅在区域市场上大受欢迎,也是惠普低端市场上的杀手锏。
3、渠道优势
从渠道上看,惠普建立了庞大的经销商体系,惠普通过渠道所做的生意在全球大概超过80%。并且,惠普从2005年11月从全国总代制变为RD(区域分销),把全国划分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八大区域,设立八大区域总经理。
此目的是为了贴近当地用户,进军中小企业和3到6级城市。2006年在成功实施布局区域的RD渠道策略后,惠普目前在3、4级城市的覆盖已有一定的规模。
(二)竞争劣势(Weakness)
1、中国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敌联想
联想在中国PC市场可谓是家喻户晓,加上收购了IBM PC,联想的品牌影响力无疑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在中国电脑市场,虽然惠普的强势增长尽人皆知,但和排名第一的联想相比,惠普的品牌影响力还是有所欠缺,尤其在3到6级城市。
2、中国3、4级城市的渠道建设难敌国内PC厂商
在中国PC市场,目前利润追求点主要在3、4级市场,联想、方正等国内厂商在这些地区基本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点,而惠普的渠道销售网点主要集中在1、2级城市,在3、4级城市的渠道建设还是很难与国内PC厂商竞争。
3、产品布局存在缺陷
根据ZDC的关注度数据显示,惠普竞争力主要停留在14.1英寸产品上。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15.4英寸是整体市场上第二大最受关注尺寸,而惠普该产品线显得较为单薄,关注度也较低。另外,惠普在13.3英寸市场上的产品出现空白。
(三)市场机会(Opportunity)
1、消费类市场的发展机会
相对于戴尔在消费类PC市场的失利,惠普则早已开始重视消费类市场的发展,并且在消费类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有关资料预计,伴随笔记本市场的兴起以及PC的普及,个人消费市场每年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未来三至五年,我国个人电脑市场预计将保持25%的年增长率。这显然给惠普带来了再次发展的机会。
2、来自网吧市场的增量
2007年10月21日,惠普在京开出首家网吧,惠普商用台式机业务部业务拓展经理卢思羽说:“惠普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关注网吧市场,2007年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并成立了网吧销售渠道,2008年将贯彻网吧战略,并在全国继续招聘网吧销售精英。”
据有关资料称,世界上最大的网吧市场在中国,市场上最极速更新换代的网吧市场也在中国,每年400万台*2次=800万台的采购量,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比拟。中国网吧市场巨大,目前全国大约有13万家网吧。尽管网吧市场单机售价并不高,但需求却很大,对于提高市场份额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见,来自网吧市场的增量将有效拉动惠普PC的销售。
(四)市场威胁(Threats)
其一,从渠道上看,惠普虽然从原来的全国总代制,变为八大区域分销制。但目前惠普的渠道还有难点,八大区域直接加重了惠普渠道管理的难度,势必带来营销成本上升、冲减利润,并增加了渠道管理风险,这是惠普面临的一大威胁。
其二,从市场利润率来看,由于惠普在中低端市场的急速放量,在价格方面的妥协导致其PC产品的平均价格下降,使产品利润相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三,从竞争对手来看,惠普虽然超越戴尔成为全球PC销量第一的厂商,但是戴尔决不会看着惠普的崛起而无动于衷,目前戴尔已经展开反攻,包括渠道模式的改革、进军13.3英寸市场、发力消费市场推出彩色笔记本等等,因此戴尔将成为惠普的最大威胁,惠普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戴尔SWOT分析
(一)市场优势(Strengths)
1、市场份额
由于美国城市分布的特点及税收政策,戴尔的网络/电话直销,在美国市场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在中国市场。据戴尔透露,在华中小企业及个人消费者通过网络订购电脑的仅占2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则超过了50%。因此,戴尔一直是美国PC市场的老大,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戴尔依然是美国第一名的PC厂商,市场份额为28%。
2、价格优势
戴尔在中国市场的杀伤力除了其品牌效应以外,就是由其采用的直销模式所支持的全线产品低价策略。直销模式摒弃了中间渠道,按照客户需求制造电脑,大大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价格优势。据统计,直销产品要比同类产品价格低15%-20%。
3、零库存
零库存的关键是按定单生产,这样就要求对用户的需求把握要很准,这其实是和直销——直接从用户那里获得需求的方式是匹配的。零库存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无预估风险,无跌价损失。
4、了解客户需求
戴尔的直销模式使用户更直接的了解产品,同时还可获得更好的价格,购买更便捷;另一方面也使厂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让用户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厂商,从而改进产品。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厂商生产、顾客选择”的传统销售形式,将主动权交到顾客的手中,从而全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拉近厂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二)竞争劣势(Weakness)
1、直销模式在中国市场遇到了阻力
一方面,店面销售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选购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趋势。另一方面,戴尔的直销模式在中国经营了多年,但其也仅仅在中国1-3级城市有所斩获,相比惠普、联想等竞争对手深挖区域市场,戴尔在4、5级市场的竞争优势较薄弱。
2、新兴市场无力突围
对于采用直销模式的戴尔来说,大部分增长来自于美国市场,而个人消费市场和新兴市场成为其两大软肋。目前,全球电脑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的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然而,戴尔的直销优势在这些新兴市场上似乎难以发挥出来。由于市场信任度相对较低,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在购买电脑之前先要亲身体验,可能更愿意从零售商店购买电脑,这无疑将使直销模式处于劣势。
3、消费类PC市场处于劣势
不久前,惠普从戴尔手中夺回全球PC老大的位置,靠的就是在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而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也是基于消费市场。但消费类市场是戴尔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戴尔将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企业、政府和行业客户,约占公司整体业务销售90%;另一部分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仅占10%的比例,可以看出,戴尔过分注重企业高端客户,而未能把握住消费类PC大势。
(三)市场机会(Opportunity)
1、进军零售市场带来发展机会
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戴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全球大力推广体验中心、在美国市场把戴尔的电脑摆在沃尔玛的超市销售,改变以往单一的直销模式。在2007年9月24日,戴尔选择与国美合作进军零售市场,这将有效拉动戴尔的销售业绩,成为其进一步提升业绩的有效措施。2、13.3英寸市场棋高一着
在笔记本市场中,13.3英寸兼容了12.1英寸机型的轻便,以及14.1英寸机型的性能。另外,对于面板厂商来说,13.3英寸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尽管和几乎占半壁江山的14.1英寸机型比起来还比较稚嫩,但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可以说13.3英寸笔记本将逐渐成为未来轻薄笔记本的新宠。
戴尔笔记本棋高一着,在6月份就推出XPS M1330具有竞争力的机型。随着现在国内众多厂商都推出了这种黄金尺寸笔记本,显然大家都相继看见了13.3英寸笔记本市场的发展潜力,更凸现戴尔笔记本在市场细分和满足消费需求上的快人一步。
(四)市场威胁(Threats)
其一,在全球市场上看,戴尔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痛失了全球PC市场的龙头宝座。虽然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能否从惠普手中夺回冠军宝座呢?戴尔前方面临着惠普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其二,从在中国市场上看,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联想拥有强大的代理销售渠道,然而其也在积极开展对大客户的直销业务,灵活运用两种模式的长处;而且比起联想,戴尔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的优势。
其三,从消费类市场上看,调查显示,未来三至五年,我国个人电脑市场预计将保持25%的年增长率,下一轮的电脑销售高潮会出现在二三级城市,这对戴尔的影响较大,因为消费类电脑是戴尔的软肋,而竞争对手惠普的消费战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其四,从渠道上看,2007年9月27日,戴尔与国美合作进军零售市场,但零售模式与直销模式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在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定区别,两种模式同时运营,对于戴尔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如果戴尔打破直接模式而引入分销渠道是否会有排斥效应,分销如何融入戴尔,这也是戴尔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五,从竞争对手上看,惠普、联想等拥有更好的分销渠道,另外,竞争对手通过对戴尔直销模式的模仿,采用直销、渠道销售并重的方式,已经将供应链缩短,从而使得戴尔在库存方面的优势遭到削弱。
三、联想SWOT分析
(一)市场优势(Strengths)
1、市场份额
据IDC数据,联想在亚太PC市场(不包括日本)的优势突出,第三季度占据了21.3%的市场份额,比上一季度增长0.5个百分点。另外,联想在本土中国市场的优势更加突出,不论是笔记本市场还是台式机市场,联想均是PC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厂商。
2、品牌优势
在PC市场,联想品牌的领导力在中国市场已经超过众多竞争对手,处于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自从收购IBM PC以来,联想形成的双品牌战略优势日益显现,Lenovo和ThinkPad分别在消费和商务市场占据了领导地位,可以说Lenovo和ThinkPad使联想笔记本在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组合品牌,形成对消费市场与商务市场的全面覆盖。
3、区域市场优势
在中国4、5级市场,联想的品牌知名度远远超过戴尔和惠普,这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消费理念有关,他们更依赖于本土化的品牌,尤其是近年来联想通过一系列的奥运营销大大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4、本土品牌的经验
联想在中国本土有十年的经验,对本土消费者需求能准确把握,这是其他品牌所不具有的优势力量。另外,由于国内品牌企业在渠道架构、成本控制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根据市场发展迅速调整方向和策略,第一时间将自己产品的消费价值传递给消费者,从而赢得时间差优势。
(二)竞争劣势(Weakness)
1、全球PC市场所占份额较少
众所周知,联想国际化要想彻底的成功,应该在中国以外的PC市场,例如美洲市场、欧洲市场取得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营运率的增长。但从联想最近的三个季度财报来看,联想在重要的美洲、欧洲的表现很不稳定。
市场份额是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全球PC市场份额来看,联想排在第三位,与惠普相差较远。而在美国市场上,联想与戴尔更是差距较大。联想要想赶超惠普、戴尔,绝非轻而易举的事。2、15.4英寸产品线较为单薄
联想将14.1英寸产品作为主力机型,这完全与市场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但联想在其他产品的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15.4英寸产品,联想该产品线显得较为单薄。
(三)市场机会(Opportunity)
1、奥运战略是联想国际化最好的机会
联想近年来借由体育进行营销的案例很多:包括签约2005年世界足球先生罗纳尔迪尼奥、携手NBA,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和唯一的PC合作伙伴、赞助F1威廉姆斯车队等等。
但是最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是联想的奥运营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提高中国本土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帮助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市场的难得机遇。ZDC认为,奥运战略是联想国际化的最重要一步和最好的机会。
2、“新农村战略”将成为未来联想的王牌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联想日前发布了“新农村战略”,称将在三年内把联想的低价位电脑销售到中国10万个行政村,并在30万个行政村扩大联想的影响力。可见,“新农村战略”将成为未来联想的重头王牌。
(四)市场威胁(Threats)
其一,价格战的威胁。目前,国际品牌的定位转移,开始挖掘中低端市场。随着价格优势的逐步降低,给联想带来了市场威胁。
其二,面对拥有品牌、规模以及资本明显优势的国际品牌的围攻,如何挖掘在服务、成本、渠道及人才方面的固有优势,同时将技术突破转换为稳定的产品品质,这也是联想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其三,在中国,惠普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区域扩展计划:2003年,惠普在20个城市建立了330家店面。到2007财年中期,惠普已在420个城市建立2000多家店面,预计其未来的覆盖面积将扩大到600个城市。这显然会对联想的区域优势构成巨大的威胁。
其四,在2007年8月27日,宏碁并购了Gateway公司,并购后,能强化宏碁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再加上宏碁目前在欧洲及亚洲市场的有利地位,宏碁在第二季度立即就稳坐全球PC市场第三的位子,可见,宏碁与Gateway的合并,极大的限制了联想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的扩展计划。
总结:
在全球PC市场上,惠普、戴尔、联想被称之为三强。目前,惠普经过多重调整,已经稳居PC行业的霸主地位;而戴尔如今却身陷重重困境,但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亲自出山,其力挽狂澜的变革行动让业界侧目;联想则坚定地执行其全球化扩张战略。三位强者为抢夺市场份额演绎着激烈的争夺大战,鹿死谁手还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惠普、戴尔、联想三巨头的排位争霸战在相当的长时间内还将继续下去。
SWOT分析法案例分析
SWOT分析方法:
S(STRENGTH)——企业内部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优势 W(WEAKNESS)——企业内部环境所欠缺的资源劣势 O(OPPORTUNITY)——企业面临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T(THREAT)——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中的威胁
SWOT矩阵:
内部优势
内部劣势
S
W
外部机会
so战略(增长性战略)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O
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遇
抓住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弱点
外部威胁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T
利用内部优势
减少内部弱点
抵制外部威胁
回避外部威胁
案例:摩登百货登陆广州中泰广场SWOT分析及结论
1、中泰广场小资料:中泰国际广场大型综合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北以北的火车东站旁,是广深线、广州向北特快列车、一号地铁线、几十路公交车的始发站,总建筑面积为197476平方米,该项目第一期为84217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地下车库,其中-
2、-3层共20800平方米为地下车库,-1和1-7层裙楼共63417平方米为超市和大型百货公司,2002年1月已交付使用;二期为109075平方米,高50层,容纳1万人的超甲写字楼。
2、摩登百货公司小资料:摩登百货是广州本土的一家民营百货公司,现在广州、南海、衡阳、岳阳各有一家分店。其中,广州店属直营形式,其它三家店都是采取品牌管理输出的形式。摩登百货计划采用直接投资、自己经营的方式把中泰广场打造一家小型的购物中心。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1、摩登百货在百货连锁经营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2、提供的二线名牌商品对白领阶层有一定的吸引力;
3、与零售商业的巨头有合作的经验。劣势(Weaknesses):
1、属于中档、大众性的百货,商品稀缺性较差;
2、商场经营的特色不明显,辐射的半径范围在1·5公里以内;
3、营销手段平常,缺少闪亮点。机会(Opportunities):
1、中泰广场的商场层次高;
2、经过几次的市场宣传,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3、地铁、铁路、公交车的交汇总站,形成窝斗状,聚气后不易分散;
4、属于高档商务区,消费者对商品的稀缺性和层次性有一定的要求;
5、广园路隧道、城际交通枢纽即将开通,方便商务活动的开展;
6、周边酒店、办公等商务氛围逐渐加强,能够聚集高端客户。威胁(Threats):
1、火车东站的地理位置属于绝地,没有四射功能;
2、来往“人流量”非常大,但“人留量”非常少;
3、周边综合商业设施非常少,缺少复合的商业价值;
4、缺少浓郁的商业氛围;
5、天河城、不久将开业的万佳广场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SO战略:
1、天河北附近的白领阶层人士较为集中,突出品牌之家的购物氛围;
2、通过这群消费者的烘托,形成天河北的白领专用市场的商业氛围;
3、综合性的设施有利于形成一站式的消费,形成白领阶层中午消遣的场所。
WO战略:
1、提高摩登百货的经营层次,改二线品牌经营为一线品牌经营为主,二线品牌为辅;
2、形成特色经营并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创造让人专门前来的动机;
3、商场体量非常大,逐次经营,边磨合、边造氛围、边扩散影响范围;
4、经营水平上至少要达到友谊商场的层次。
ST战略:
目前的经营还属于粗放型,对经营与产品组合还需要有非常深入地细化和集中,细到其他综合商场无法深化的程度,进而超越地理位置、商业习惯、竞争条件的局限,成为天河商圈中不可替代的特色商城。
WT战略:
1、寻找一种特色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组合,突破地理位的局限,让购买者慕名而来;
2、重新为商场定位使商场的经营不依赖于周边商业氛围的烘托;
3、新的定位与天河城、万佳广场的定位泾渭分明,没有替代性;
结论:
1、摩登百货进驻中泰广场进行经营,其定位方式至少有四种;
2、从目前实际的定位来看,摩登百货的定位既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形成对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3、摩登百货连锁经营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在中泰广场有可能会是一种负面影响;
4、摩登百货的品牌力量和定位模式与区位的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而摩登百货的能量还不足以改变区位条件带来的矛盾冲击力;
5、除非摩登百货能够坚持打持久战、熬得起,否则,实际经营效果与经营者当初的设想会产生非常大的距离;
6、中泰广场是一个适合特种经营的地方,其他的百货形式会让经营者有力无处
第四篇:笑着离开惠普案例分析
《他为什么笑着离开惠普》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最近,由于公司刚上市,在公司内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上市后,很多员工一直对公司上市期望很高,大家都认为上市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的待遇就会有大幅度提高了。但这样的期望是与现实有很大落差的,所以公司内部浮现出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很多人在抱怨待遇低、没有职业上升通道、绩效考评不合理、培训不够等,有的员工甚至负气离开公司,并在网上恶意攻击公司。在看了《他为什么笑着离开惠普》案例后,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买来读了一番,“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愿望,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读完感觉受益颇多。很多惠普的管理制度与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现在非常欠缺的。
案例分析
许多人常把“人性化管理”挂在嘴边,但是真正到了需要的时候却把其丢在身后,例如公司招聘一名新员工,领导总是找没有时间为理由不去理会招聘这件事情。这就是一种不人性。得出——一个人说自己没有时间做某件事情,是因为他不重视或者不愿意做,所以才找各种借口去推托。
惠普标准化的招聘流程:
1、用人部门提出招聘请求;
2、请求通过后,如果其提出的岗位是一个未知(新)的岗位,由用人部门对该岗位的描述、职责、岗位业绩考核标准、所属级别(这里的级别和待遇挂钩)已经定义。定义完成后,将信息更新之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蓝图中,一边日后不时之需;
3、用人部门撰写招聘申请书,发送给人力资源部。在申请书中应当包括:对应聘者在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特殊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4、人力资源部根据招聘申请书上的条件在公司的人才库(以前投递过简历的)中搜索是否有符合标准的人选。如果有直接与其联系,如果没有则发起社会化的公开招聘;
5、然后进行笔试、面试等一系列考试,具体的操作细节在后面提出。
6、面试过后,面试小组的成员对所有的面试人打分,并且由小组组长对每个人鉴定面试总结,在总结中应该尽可能详细并准备的记录,该岗位未来的发展与应聘者的期望的是否一致。选定这个人的理由,应聘者的优点与缺点,有什么潜在的问题,这个人什么地方值得注重,这个人在哪方面是可造之材,在哪些方面还欠缺。——惠普在录用一个人之前,对这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要做的只是去验证这个结论
公司招聘新人的注意要点:
1、公司允许老员工推荐新人,但是推荐时必须记录下是谁推荐的,推荐的原因,以及对被推荐人的详细分析。如果这个人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推荐者本人的绩效将受到影响;
2、首先用人部门的经理必须担任面试小组的组长,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另外两名小组成员
则是由于组长同级别的其他部门的经理。三人之间互相有约束的作用,另外两人更多的是起到监督的作用,真正的决策权在小组组长手中。
3、必须明确一点,人力资源部的作用是服务于其他部门,不是决策人员是否录用,是否流动的作用。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权力部门,他觉有监督的职能,他觉有否决权,但是不具备决策权。在实际招聘时,人力资源部负责是辅助用人部门做好笔试工作,提炼出符合硬性条件的候选人,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4、在招聘前必须明确招聘的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是指:人的技能(包括专业的和基础的,比如英语),知识,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而软指标则是指人的发展潜力,性格特征,价值观(这里提一下,这里的价值观讲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考核标准)等方面的情况。作为一场理性的婚姻,硬指标是必须达到基本条件,而软指标才是管理者最最需要重视的,而人性化的管理正是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
薪酬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资源,是必须用钱去“买”的,只有当出价合理时买方才能接受,双方才会成交。这里涉及到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如何设计好企业的薪酬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薪酬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工资和奖金,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退休金、休假制度、股票期权、培训制度等等。而工资和奖金还涉及到,绩效考核的制度,工资等级划分等复杂问题。问题很复杂,我们先看看惠普是怎么做的。
惠普在处理薪酬管理时会从三个方面入手:
1)提供行业领先的薪酬,但不是最高的。
要想严格的要求员工,就必须提供相对应能够吸引员工积极性的薪酬。只有当企业提供的薪酬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让员工舍不得的离开的时候,或者离开公司后,未来十未知数的时候,公司才能严格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因为他们珍惜目前的工作。员工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薪酬,就要努力往上晋升(当然,公司要有这样给员工发展的空间),而晋升就需要依赖于自己的业绩(为公司做出的贡献),这样就会良性循环。如果前面的条件不能满足,当员工在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后,当羽毛丰满后就想跳槽,追求更好的薪酬。这个时候员工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将非常大,其结果自然是恶性循环。
惠普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Among the leaders,翻译成中文就是成为行业领先者当中的一员,但不是去追求绝对领先(最高)。
首先企业应该找准和自己企业情况相似的企业相比较,比如惠普会就和IBM、MOTO、MS等跨国企业相比。(切勿好高骛远,新酬的设定必须在企业的运营能力范围内,否则必定是“邯郸学步”)。
其次是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历年来在各个级别上的薪酬范围进行调查,得出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等数据,以及未来一年这些公司计划调整的范围(提升的百分比)。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对症下药,设计惠普下一年的薪酬标准,提供与这些企业差不多的薪酬。最后是与管理者沟通。每年调薪前,人力资源部门都要将市场调研的结果与公司管理层的所有经理进行详细的沟通,把市场调查的数据和结果给大家看,只有这样大家认同这些调查数据,才会接受设计方案。这里有一个原则,做任何事情,必须做市场调查,必须有量化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当然,这些数据都不是笼统得数据,而是非常具体的数据,按照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岗位分别进行对比:工程师和工程师比,业务员和业务员比,一线经理和一线经理比、高层经理和高层经理比。绝对不能用平均工资!在国内,时常讲平均工资,平均房价等,这些数字是宏观的经济数学,企业不能根据这些数字去做决策,必须
把这些数字细化,否则这些数字毫无意义。这样每个级别都会有一个中间线、有一个上限、下限,我们就在这个区间里做出选择,而严格的不会越界。
2)新酬设计的不可替换性原则
薪酬设计的本意是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员工。所以一个岗位的可替换性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岗位的可替代性很强,就意味着某个人离职给公司造成的伤害会相对比较低。因为互换性较强的话,公司可以很快找到替代的人员。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弈关系。公司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会对员工进行培训,越是优秀的员工可能接触到的培训就会更多,培训后员工的能力就会提高。这样就会良性循环。但是当员工的能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猎头公司也会发现这样的人才。这个时候别的公司可能会出更高的新酬来挖墙角。而公司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培训员工。但是这样员工的能力就会提升的很慢。这样公司将没有任何的人才储备。如此对公司的损失将是更大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问题,公司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比如,加大培训力度,设置人才储备机制。(比如,当一位一线经理想要晋升为二线或者高级经理是,必须提出适当的后配人选,否则他自己也无法晋升,因为他的晋升会带来岗位的空缺。所以,管理者就会更加用心的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公司与员工既是一种博弈的关系,也是一种制约的关系,因为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制约,达成了动态平衡。
3)薪酬设计的决策风险原则
薪酬设计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决策风险的大小,即某个岗位的员工一旦决策失误(有意或无意)会给公司造成多大的损失?损失越大、决策的风险就越大,对员工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待遇就应该相应的越高。
惠普在薪酬设计时,考虑到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
工资是短期的,每个月发一次;奖金和分红可能是一年一次属于中期的;而退休金,股票期权等奖励则是长期的。惠普是在这三者之间找平衡,既保证了员工的激励,又降低了运营成本。仅仅用短期的高薪诱惑吸引而来的人大多数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人。
保证员工的薪酬不透明
现在的公司越来越多的采取了薪酬不透明的管理(其重要性我就不熬诉了)。但是往往效果都不好,就我所知许多公司都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但是往往效果不好。惠普采取的做法很简单,不追究文的人,只追究说的人。其追究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开除!
从企业管理体系建立的角度看,一方面制度要合理,规则要明确,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在这些“小事”上开杀戒,认为把工资说出去是小事,还不到开除人的地步,特别是那些“优秀”员工,结果是一个制度从根本破坏了。没有人相信这些制度的严肃性,直到违反了也就是挨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被一一攻破,成了摆设。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回旋余地的,只要是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培训管理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不停的推陈出新的运作。企业发展的大链条上包括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库存堆积、销售、售后服务等等过程。他们不是单向关系,他们是循环的,在现在的大市场下,谁的链条运作的越快,谁就越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也需求。然而都是什么支撑着企业的更新呢?知识!没有错,知识的发现,分析,整理,沉淀,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他们都将决定着企业链条健康的运作。而其中一切的操作者都是人。所以任何的一个企业都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而一切的更新都基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
如何让企业的员工得到适当的培训时常困扰着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什么时候?什么频率?什么程度?什么方向?什么讲师?什么员工?都是企业难以把握的难点。那么我们来看看惠普的培训安排。
惠普的员工培训体系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培训是由人力资源部主导的,包括:新员工培训、老员工培训、新经理培训、老经理培训、公共培训五大类;
第二个层面的培训是由各业务部门主导的培训,分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两种,比如销售部门会安排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学校,市场部门会安排针对市场人员的市场学校,而某个集团或产品线的所有人员都会参加相关技术的培训和相关产品的培训;
第三个层面的培训是由公司高管主导的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比如总经理训练营、职能经理学校、加速成长项目(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ADP”)等等,这些培训侧重于公司培养领导人才,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级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
汤龙1001班
第五篇:新惠普文化特征与品牌策略
新惠普文化特征与品牌策略
合并的关键在整合,合并的成效看整合。当我们已经目睹了新惠普创造的杰出业绩之后,反过来可以从虚-实两个维度找到这种杰出的理由。虚者,企业文化;实者,企业架构。文化是凝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从大到小各种规模的并购中都被屡屡提及的“陷阱”,整合得好可以1+1>2,整合得不好就会事倍功半;架构是企业的执行力保证,是企业的实力体现,更是面对用户的直接门户,能否在成本、效率和创新方面整合成功,是企业实际运营的关键考验。
文化冲突,是新惠普合并伊始被人广为质疑的“陷阱”之一。看上去是有不少问题———惠普是一家强调文化的“老”公司,康柏是一家以快速多变应对市场的“新”企业;惠普的产品强调稳重稳定,康柏强调性感设计创新;等等差异不一而足。惠普与康柏在全球总数达十五万人的员工队伍,带着各自的文化特征,能否迅速融合在一起呢?其中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否会带来掣肘效应呢?
“开放是新惠普的最大特色,因为在合并之前,惠普和康柏都是坚持开放系统、开放商业模式的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加坚持开放,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开放性,同时也体现在惠普与商业合作伙伴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给客户提供更多选择,更多灵活性以及自由度。”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在合并工作正式完成后向传媒界表示。实际上,孙振耀话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两个公司的文化在开放中走向迅速融合。
“我们热忱对待客户;我们信任和尊重个人;我们靠团队精神达到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注重速度和灵活性;我们专注有意义的创新;我们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我们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这是世纪之交的惠普公司对享有声誉的“惠普之道”赋予的时代新内涵,其中最明显的一条是“注重速度和灵活性”,这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惠普来说,无疑是点中了要害。而在新的惠普的标示中,每一个Logo都被添加上创新(invent)的字眼,显示出新惠普之道对有意义的创新的专注。
这种开放式的思维与世界接轨,自然不会在与康柏的合并中有什么“僵化老化”的问题。反过来,惠普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保证新的公司不会在合并过程的动荡中丧失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从而在宽容、包容、融解的良性状态中促成了合并的成功。
惠普CEO卡莉·费奥瑞纳特别喜欢引用一位发明家的话,并把其写入发给全体员工的电子邮件中:“无论研发人员已创造了多么巨大的财富,我们仍一直处于发明和创新的初期。”在同一封电子邮件中,费奥瑞纳还指出,“„„但是最简单的(有时也会被忘记)是作为一家公司,我们的工作从根本上说源于一种持久的动力,那就是去帮助他人,为他们提供强大的工具以提高其在公司及家庭中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费奥瑞纳强调的动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则具体地落实在新惠普四大事业部集团和研发实验室的身上。
新惠普将两个品牌、众多产品线一分为四,打造出企业系统集团(ESG)、信息产品集团(PSG)、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G)、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HPS)这四根支柱,还有一个独立的惠普实验室。“这样的架构无疑兼具了敏捷和规模的双重优势,”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在惠普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员工,孙当然知道敏捷和规模的重要性,这看似矛盾的一对集合体都聚焦在了新惠普身上。“新惠普通过四大产品集团,建立了敏捷的组织架构。而新惠普采取了创新的组织结构,使新惠普既具有小公司的敏捷性,同时,又具有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合并后的惠普公司年收入近800亿美元,合并的规模优势有助于惠普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极大巩固惠普在IT市场的地位。”
必须承认,合并之后的新惠普面临着三大矛盾———“一个公司与同时要面对的多个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矛盾、两个品牌同时要整合到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中的矛盾、IT产品技术的日新月异与IT客户的投资日渐理性和谨慎之间的矛盾”。而四大事业集团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平台。这个平台坚定地以客户为导向,同时又把日益关联的客户应用通过相对独立的产品集团进行划分整合,在各个领域都形成强大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这四大集团如果单独计算,都是全球前10名的IT公司,每个集团都有200亿或接近200亿美元的营业规模。”
基于统一创新的文化和全新的架构,新惠普迅速站稳脚跟,连取佳绩显然不是一种偶然。
惠普掌门人费奥瑞纳日前表示,希望通过新的全球广告和市场策略,将惠普定位在一个一站式IT服务的位置上,这一品牌策略定位能够令用户自惠普得到其所需要的所有IT服务,比竞争对手IBM的口号更为明确,而基础就是充分融合的两大品牌。
《市场报》 200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