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3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

第一篇: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

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

本文源自QQ群内两位大佬的一次争论。

大佬A:妾就是一性奴!

大佬B:妾不是性奴!性奴应该是。。我告诉你,东欧的性奴。。巴拉巴拉。。

我看了头昏眼花,跑去翻资料,结果等我翻了一些资料回来一看,大家坚决地秉承了开放区一贯的优良传统,歪楼歪到天涯海角去了。

言归正传。

作为生物的最大本能,传宗接代,传承自己的基因,人类也不能免俗。不过除了最红果果的依靠生物本身最原始的力量以外,人类依靠他们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用思维、智慧,给由自己组成的集合——社会,作出了很多的规则与限定。姬妾制度,也就是这些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秦以前,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规章来对人们的行为做具体限定,人们日常生活所依照的就是各国的法以及相对比较统一的礼法制度。那么,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对妾的地位进行验证的,也只有依靠流传下来的各种经典了。

妾,《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於君者。从辛女。春秋传云,女为人妾。妾,不聘也。

其中的“女为人妾”出自左传。

《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名女曰妾。

那么与妾相对应的“圉”与“臣”是什么意思呢?

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说文》

圉,禁也。——《尔雅》

臣,牵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说文》

【广韵】伏也。仕於公曰臣,任於家曰僕。

《尔雅·四·释亲》:父之妾为庶母。

《夏小正》中有这么一句话:妾、子始蚕。

《礼记》的解释是:先妾而后子,何也?曰:事有渐也,言事自卑者始。

在礼记中,“妾”共出现三十一次,二十四条。不一一举出,其中有妾地位相关描述的: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

君不抚仆妾。

汉 《白虎通》

所以不聘妾何?人有子孙,欲尊之义,义不可求人以為贱也。《春秋传》曰:「二国来媵。」可求人為士,不可求人為妾何?士即尊之渐,贤,不止於士,妾虽贤,不得為妻。

妻者,何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妾者,接也,以时接见也。嫁娶者,何谓也?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為家。娶者,取也。男女谓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歿从子也。《传》曰:「妇人有叁从之义也。」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配疋者何?谓相与為偶也。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诗》云:「不惟旧因。」谓夫也。又曰:「燕尔新婚。」谓妇也。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

男子六十闭房何?所以辅衰也,故重性命也。又曰:父子不同示施。為乱长幼之序也。《礼。内则》曰:「妾虽老,未满五十,必预五日之御,满五十不御,俱為助衰也。至七十大衰,食非肉不饱,寝非人不暖;七十復开房也。」

从上面各种相关的条目以及记载,妾在出现的时候地位明显不同于妻。整个社会的礼制与律法风俗都给她们设定了一个低下的地位。这是对她们的惩罚,或者是因为本身犯罪(说文解字: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於君者),或者是因为惩罚她们对礼法制度的破坏(礼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又或者是惩罚她们对社会阶级不同的挑战(小门小户的女子被高门纳入为妾)。

“事自卑者始”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直接给妾的地位做了清晰的说明:卑者。她们跟丈夫的关系是主人与奴婢的关系,她们的功用是供主人玩乐,传宗接代,出席酒会的表演以及——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或者作为礼物的交换。她们没有人身自决权,她们在很多时候,更像一个物品,而不是一个具备自己的思想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她们缺乏安全感,没有依靠。当她们成为妾的时候,她们的家人与她们在礼法上就没什么关系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小心翼翼,唯恐触怒主人,很出名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隐藏了多少为妾的心酸:“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妻子是偏袒,是维护,妾却是“畏”,一个字,道尽了妾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回到说文,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於君者。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接”是什么意思呢?说文:接,交也。古时有罪、战俘为奴。于是真相大白。

第二篇:浅析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浅析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史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民族在滚滚岁月长河中的每一次迈步都由历史铭记,史学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是史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很多的职能,这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史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二、史学的功能

史学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记录,具有以下的几个功能:

1、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功能。

史学的作用一般都通过史学著作表现出来,史学著作具有记录的作用,综合对历史的记录就是一部民族的发展史,它记录和综合了一个民族的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传承。

2、增长学识,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

历史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百科全书,是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源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从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避免发生前人出现的错误。

3、具有教育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完好心灵、学习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在上一门课,一门关于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性教育的课。

4、特殊的娱乐功能。

闲暇时间,我们可以阅读史学家留下的史学经典,度过闲暇的时光,并可以从中得到愉悦和审美的乐趣。

第三篇:浅谈王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应有地位

浅谈王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应有地位

虢邦杰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许多人眼中,他被看作是阴谋家、伪君子,也有人把他看作是理想主义者、改革家。王莽改制也是千秋功罪,众说纷纭,或曰“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或曰“政治上的初期早熟”。总之,王莽的品行与功过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点,令世人争议不休。本文从王莽的个人经历、掌握政权的过程、改制的内容以及他的儒学思想等方面来对王莽进行重新认识,以还其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王莽;古代;历史地位

自从有了《汉书·王莽传》,甚至更早,人们心中就已经给王莽盖棺定论: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觊觎皇位、窃权篡国,一个虚伪歹毒的野心家、阴谋家。鲁迅先生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朝代越短,史书上它往往越黑暗。因为它还来不及为自己写历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敌人(如秦与汉)——来为其修史,“黑暗”自是难免”。①因此,对于《汉书·王莽传》——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东汉朝的著作,尤其不能尽信。王莽之成败,由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规律决定是无疑的,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又决非完全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由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造就的。近代史学家虽然也注重到了他的一些积极方面,或者肯定他的改革意图,但他的“阴谋”、“虚伪”似乎已成定论,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称他是改革家,有人斥他为复古狂。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有人赞他救世主,有人骂他野心家。有人说他虚伪奸诈,有人说他坦荡无私。褒他的,最出名的是胡适之,甚至封他为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贬他的,最有才的是白居易,说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即使到了现代对王莽的评价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王莽是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②有的认为王莽是矫情伪饰夺取帝位。③在此我并非为王莽翻案,只是想通过其人以及其所做的事,对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重新认识,从而揭示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两面性”。

一、王莽人格惨遭鞭挞两千年,其实他人品并不差

王莽(公元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他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病重之时极为恭顺“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④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 ①②后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中国史纲要.翦伯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6.③中国历史.张岂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④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3.的外戚得势,王莽退隐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拥戴,被加九锡。

王莽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西汉自宣帝以后,连续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极端荒淫无道,腐朽无能。把文、宣之治苦心经营的昌盛局面,逐步糟蹋的一片衰败,民不聊生。达官贵族穷奢极欲,下层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而当权的皇帝一个个不是九岁,就是两岁,皇权完全操纵在外戚和后宫手里。此时要靠刘氏皇权扭转败局,只能是望梅止渴。而此时的王莽是手握大权的大司马,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再加上王莽一向有孝悌之名,为官期间谦逊自重,秉公无私,在朝野上下有较好的人缘。当时的人们甚至把王莽当成圣人、周公来歌颂。所以当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倒不是慑于王莽的权威,而是寄希望于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惨局,造福于民。此议提出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刘氏后宫和小皇帝也不好说什么。王莽就比较顺利的当上了新朝皇帝,应该说是历史把王莽推上了皇位。

汉宣帝晚年已开始重用宦官和外戚。元帝时石显等宦官擅权,成帝即位后杀 了石显,但太后王政君控制了成帝,外戚王氏的势力迅速膨胀,兄弟子侄把持朝 政,为所欲为。哀帝继位后,贬黜王氏,但新的外戚傅氏、丁氏的作为比王氏有 过之而无不及。更糟糕的是,哀帝竟封自己的同性恋伙伴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让他执掌朝政。在元帝后的数十年间,特别是从成帝开始,外戚轮流执政,忠正 能干的大臣被杀害、排斥,留下者不是谄媚奉承,就是明哲保身,政治腐败。皇室滥加封赏,外戚宠臣穷侈极欲,贪得无厌,如董贤在短短几年里,积聚的家 产竟有四十三万万。朝廷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只要能结交上外戚、宠 臣,就能肆无忌惮,对百姓搜刮盘剥。成帝、哀帝时,流亡的百姓已以百万计,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贫富相差悬殊,奴 婢与牛马一起供买卖,对农民实际的剥削量已达收成的一半,全家辛劳终年却连 自己都不能养活,这样的社会怎么能长久存在呢?

从高层官员到百姓贫民,对现实普遍不满,对前途已丧失信心,无不希望 出现某种积极的变革,但却一直不见其人,以至无所寄托。在这种情况下,王莽 的出现当然会给大家带来希望。

在政界贪赃枉法成风,外戚聚敛唯恐不及的社会,王莽非但不贪,还一次次 把自己的钱财、土地和获得的赏赐分给下属和贫民,甚至连俸禄也常常用于救济;他自己生活清苦,太太穿得像仆人,这些都是《汉书》承认的事实。王莽并没有 表面吃素菜,背后喝参汤,也没有公开将钱财散发,暗底下又去搜刮回来。要是 有这等事,绝不会逃过东汉史臣的刀笔。

在奴婢的地位与马牛相同的情况下,像王莽这样一位贵戚高官的儿子杀死一 个奴婢,实在是小事一桩,但王莽竟逼他自杀,百姓和奴婢们闻讯,怎能不感激他,称颂他?而王莽的儿子的确自杀了,并没有藏起来或送到外国去。至于他揭发 淳于长,虽然不能保证他没有个人野心,但所揭发的都是事实,事后又没有任何人出来翻案。相反,王莽孝母、赡养寡嫂、抚育侄儿、对人谦恭有礼等行为都是 货真价实。

第 1 页 王莽的这些行为,就是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也已够得上典范了,何况是处 在一个腐烂透顶的社会和一群禽兽般的贵族之中?要说这是作假,如果政治家都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作假,那么吏治一定会清明很多,封建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一定会提高很多,也就不愁国家不富强了。

二、王莽称帝不应看作是篡位,实际是社会拥戴而登基

两千年来,王莽作为“篡汉”的乱臣贼子,一直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毛泽东曾经过说:“关于王莽变法,汉时一般做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汉朝的饭,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把王莽说的怎么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①关于“篡”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逆而夺取曰篡”,但王莽代汉的事实并非如此。王莽代汉是受万民拥戴的,是顺应人心的。

第一,统治阶级的属望。西汉末年,到处弥漫着奢靡的空气,帝国濒于崩溃的前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怎样才能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们进行了种种尝试,但由于积重难返,都没有成功。此时,外戚出身的王莽以“折节恭俭”、“勤身博学②”的面貌登上了政治舞台,立刻成为统治阶级属望的中心人物。尤其难能可贵的王莽职位越高,“节操愈谦。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因此声誉出隆。哀帝即位后,王莽被贬回封国,而名声反而更高,原因是其间发生“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一事,王莽的这一异乎寻常之举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像王莽这样的外戚豪门之家,因一奴婢而让亲生儿子自杀的能有几人?哀帝的早亡为王莽提供了契机,哀帝无子,国统危机,王莽在处理危机中,表现得从容镇定,为稳定西汉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当王太后诏公卿推荐大司马人选时,“举朝皆举莽”③。太后于是拜王莽为大司马。王莽之才德几乎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始则颂功德者八千余人,继则诸王公侯议加九锡者九百二人,又吏民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八”。④这么精确的数字,反映了王莽当时的确深得民心,我读古代历史,还从未发现还有谁能像王莽这种备受国人尊敬。平帝时,王莽辅政,班固也发出溢美之词:“孝平之世,政自莽出;休征嘉应,颂声并作。”⑤

第二,知识分子的厚望。王莽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赢得了他们的拥戴和支持。王莽本人就是一个标准的儒生,早年“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有个侄子王光,其父早亡,由王莽抚养,王莽让他求学博士门下,自己亲自“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小事说明大问题,王莽对教师的尊敬是真诚的。担任大司马时,“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官拜宰衡时,在长安为知识分子筑舍万区,给予优厚的待遇。他“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今正乖廖,一异说云”。像刘歆、陈崇、桓谭等名儒都得到王莽的重用。王莽的谦恭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衷心拥戴。

第三,下层人民的希望。西汉末年,是疯狂兼并土地的年代,王莽却每每退还封田,受到时人的普通赞誉。平帝元始二年,王莽早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⑥王莽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大臣上奏“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王莽回答到:“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此外,他还经常赈济灾民。西汉末年,灾害频繁,“每有水旱,莽辄素食”,为流民安置住所,在长安“宅二百区以居贫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无论怎么说,这种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①②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④赵翼.廿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⑤⑥班固.汉书·平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第 2 页 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王莽代汉的过程中,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他是在万民的拥戴和期盼中代汉立新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王莽评价颇为尖刻的王夫之也说:“故莽之篡汉如是其速者,合天下奉之以篡。”①连王夫之都承认王莽代汉是因为天下人都很支持他。“篡汉”说是毫无道理的,不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人为的丑化了王莽的历史形象。

“篡”,《辞海》解释为“夺权”,《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用强夺权”。然而王莽代汉称制的过程中没动用一兵一卒,代汉完全是西汉出现统治危机,机遇使然。这是因为:

第一,危自上起,宣帝后,西汉国运开始衰落。元帝沉溺于声色,奢靡无度。当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数。厩马食粟万匹,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厩马食粟万匹,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②这真是皇家愁肥,百姓苦饥寒。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像出皇室糜烂到了何等地步。成帝刘骜治国无能,荒淫有道,“成帝之无道也,足以亡国”。③哀帝则癖爱男色董贤,赏风赐动辄千万,董贤死,家财竟达四十三万万钱。如此荒淫之君怎么能扭转西汉将亡的颓势呢?

第二。公卿贵戚、官僚贵族上行下效竞相淫侈、贪赃枉法。元帝初即位,匡衡就上奏说:“今天下俗贪财好贱仪,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④哀帝时臣董贤,靠着皇帝的宠幸,极其腐化堕落,哀帝还亲自为自董贤“治大第,开门乡北阙,引王渠灌园池,使者护作,赏赐吏卒,甚于治宗庙。”⑤西汉地主阶级的腐化,使其尽失人心,王朝大厦的根基已经动摇,行将倾覆。

第三,农民的奴化流亡。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必然建立在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之上。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烈,汉成帝时,丞相张禹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人贾。史称为人谨厚的张禹都能多据良田四百多顷,我们不难想像那些奸邪、不守法度之徒如何聚敛土地了。元帝初即位,御史大夫薛广德就上奏:“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陛下日撞亡秦之钟,听郑魏之乐,臣诚俾之”。⑥哀帝建平不能得到政府赈济和安置的流民群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择手段,从而对西汉政权构成直接的威胁。哀、平年间,流民暴动非常频繁,而此起彼伏的流民暴动又证明了西汉政权已经彻底丧失人心,刘氏王朝时刻有倾覆之虞。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王莽上台并非是用强力手段谋权篡国的,他甚至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事实是西汉末年,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农民阶级的破产流亡,形成与地主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西汉王朝已黄昏届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是谁也挽救不了的。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王莽被时代的浪潮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遗憾的是,人们至今对王莽及其改制的评价仍然建立在“篡汉”的前提下,说到底是因为王莽的行为触动了中国士大夫忠于一家一姓的人生信条。王莽又有他的致命短处,那就是他姓„王‟而不姓„刘‟,在正统观念、名份思想极为苟严的封建社会中,这一点甚至比他的其他弱点都更容易地致他于死地。

三、王莽改制确因不切实际而失败,但其经济史地位应该肯定

王莽所处的年代,是公元纪年前后。《汉书·天文志》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其出久者,为其事大也”,也就是在这年,耶稣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①②③论语·先进[M].长沙:岳麓书社,1996,186.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王夫之.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75.④班固.汉书·谷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⑤班固.汉书·匡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⑥班固.汉书,薛广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 3 页 ①公元前一年汉哀帝死、平帝立,王莽掌权。笔者在此并非为王莽篡权着以迷信的外衣,但王莽获取至尊权位虽有卑劣的一面,然而当时的客观条件却也不能不说是王莽崛起的温床。文景之后,外乱侵扰,多次远征,府库空虚。

其一,自汉高祖刘邦建国始,长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就当时历史条件而言,刘邦实施趋松的政治经济政策是深得人心的,因为他的前朝秦的严律酷刑和高度集权实在过度,致使其王朝本身短命倾覆。汉初宽松的政策使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加上文景二帝的勤奋经营、武帝的励精图治,刘汉王朝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然而,长期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也使民间富豪滋生,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日渐严重;刘邦及其后代实施的宽松政策,亦使刑律疏松、权力分散,动辄出现内乱分裂,外敌侵扰不断。特别是自武帝始,多次远征、大动府库、屡扰民生,为汉王朝埋下了自此日衰的隐患。

其二,自吕后始世代沿袭的外戚侵权、后宫干政的政策,到元亮时期已愈演愈烈,积重难返。汉元皇后王政君,即王莽的姑母,先后历经元帝(皇后),又经成帝、哀帝、平帝各朝(皇太后、皇后),其60余年的后宫历史,对汉王朝的政治具有极大的左右力。王氏一门共九人封侯、五人先后为大司马(辅政外戚);而王莽任大司马时,汉室连续出现幼主即位,大司马从辅政到摄政,直到“居政”乃势所必然。

其三,自汉初始,迷信之凤盛行,这也为王莽登基提供了舆论准备。从董仲舒《春秋繁露》揉合先秦儒家和邹衍阴阳五行思想而成的神学目的论,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纬书连篇累牍宣扬符瑞、遣告等天人感应思想,给王莽炮制谶纬登极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以至刘秀利用《赤伏符》当上皇帝后,变本加厉,对谶纬崇拜至极,不仅“宣布图谶于天下”,更为甚者以谶纬作为处理朝政的指南。②

其四,公元前6年,哀帝即位时,农民处于水深热之中,破产流亡,多沦为奴婢,各地荒乱四起。哀帝下令改革,抑兼耗、限奴婢,并大赦天下以图兴汉。只可惜哀帝短命,壮志未酬身先死。而九岁的平帝即位,则为王莽掌权提供了最好不过的机遇。王莽于是“以周公辅成王”自比,开始摄政。

最后,宫廷、皇帝与外戚的荒淫奢侈,财政极端困难,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王莽登极后面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十分复杂。如何处理这些严肃课题,王莽在缺乏预见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善意的改制,主要内容为:

一、土地国有:私人不准卖,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

二、耕地重新分配:没有土地的农夫(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三、冻结奴隶制度,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奴隶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最后自然消灭。

四、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

五、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

六、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但为了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七、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供不应求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 ①②陈慰中.中庸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7.51.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第 4 页 价上涨。

八、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从前都自由经营,现在新政府都课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货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从这些措施,我们可发现王莽所从事的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全面社会改革。然而王莽的改制因缺乏可行性而以失败告终。从而使王莽在历史上留下了“篡权者”和“阴谋家”的恶名。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他改制的影响呢?

毛泽东1969年在谈及王莽改制时曾有这样一段话:“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①而在其题为《永久奋斗》一文中曾指出:“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定论‟,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判断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传的时候死了,人家一定会加给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一定会赞扬他的。”②毛泽东作为一位深谙中国古代历史的学者、政治家,其上述精辟阐述不愧为伟人之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封建时代的历史学家(史官),由于时代局限,加之长期受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束缚,对王莽彻底否定、对王莽思想讳莫如深均属情理之中的事。但如今对王莽改制及其经济思想仍一概斥之为异端,则不仅有失偏颇,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无益的。评价王莽改制及其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需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应把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混淆起来。尽管王莽提出了许多不适于当时历史条件的政策主张,但他在许多方面对问题敏锐洞察是超时代的、亘古末有的,其改革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人是有启发意义的。从经济史的角度看,王莽改制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未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给人民带来的却是灾难性的危害,应予否定。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而言,王莽所提出的某些观点、政策主张却具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应给予肯定的地位。

四、王莽是一个虔诚的儒学信奉者,但儒学无力保他展鸿图

王莽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具有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政治家之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理想就是打造一个理想国: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依照《周礼》的描绘来规范秩序实现大一统,概而言之,就是要实现他所信奉的儒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

王莽是一个极端虔诚甚至于顽固的儒家信徒,他的成败,是他所信仰的儒学思想体系不能单独成为国家统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出生于西汉最煊赫的家庭——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为皇后,伯父王凤权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候。但这对王莽并没有什么好处。莽父兄早逝,未及封候,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众人皆贵,莽独无爵。可以想像他在这样一个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许一次次的教训让他懂得了何谓尊卑,让他学会谦卑循礼,也让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他善于笼络人的原因。因为他没有任何引以骄奢的资本,他只能学会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曾跟从陈参学习《礼经》。儒家的孝悌恭谦礼仁爱非常适合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且西汉儒学得到空前的推崇,鸿儒学者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甚至会被王候征召为官,学问上的造诣也许可以与叔伯兄弟的高官显爵建立一丝平衡,使莽在家庭中保持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这两点也许是王莽勤奋、博学而闻名远近的内在原因。总之,入仕前的环境和经历,已使儒家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以及行为准则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终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积极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力量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同 ①②唐汉巽.“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永久奋斗”[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 5 页 时,儒家又是及力宣扬恭谦礼,或者是压制内心欲望的表达的。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看似虚伪实则虔诚的独特性格。

儒家恪守礼法,主张臣事君以忠,但在政治原则上又认为事君不能苟合顺从为上,而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合“道”,要以“道事君”,孔子就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①荀子甚至更明确地提出了“从道不从君”的命题,主张以臣事君应该有所选择,即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君不正则臣投别国;臣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对君采取不合作态度,或采用某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以“道”约束其君,如直谏庭争,抗君之命,反君之事;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有道伐无道”,废黜或诛杀无道昏君。荀子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②据此他还发挥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后贞,……汤武是也。”③在儒家看来,君而无道则不成其为君,放逐无道昏君,或由具备特定条件的人取而代之,甚至诛而杀之也是合乎道义的,也是达到“内圣外工”的必然要求。

儒家既把“道”摆在“君”之上,就有“死守善道”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④要做“独行其道”的大丈夫,甚至牺牲性命以成仁取义,这种强调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是相当突出的。它在培养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力行时不可缺少,是儒家提倡的“经世济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集中表现。王莽在遭起义冲击城破时,犹言:“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⑤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复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权,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为之奋斗,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实行“井田圣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疯狂的改名运动,官名郡名改得不亦乐乎,只是为了“如典诰之文”;四改币制,原因十分荒唐,结果却非常严重,更有甚者,为凑齐“四海”,设四海郡,硬是制造了“一千万数”的罪犯迁往那里。倒行逆施只能导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

西汉经学极重谶纬,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够,也深受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给一批工于钻营的小人封王封候,只因他们能捧出一个金匮或口称梦见一口井等等;不论贤愚,大封先圣王 之后。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再用这样一批人去贯彻执行,后果可想而知。

儒家极言“华夷之辨”,“天无二日,士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⑥内部已是千疮百孔,又在边疆挑起争端。由是内外交困,加速灭亡。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儒家理论充分运用于政治的儒生,其失败实际反映了儒学独立作为统治思想的苍白无力。实际王莽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以儒修身,百般节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齐家,而弑伯杀子;以此治国平天下,只能让国累而天下反。王莽为儒学是否足以治理国家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但王莽作为一代大儒,其儒学思想中的闪光点,我们是应该积极肯定的。

综上所叙,王莽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也与其后世的史家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对王莽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王莽之为人与行动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因此,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来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应有地位。

①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荀子.荀子·正论[M].长沙:岳麓书社,1987,58.③荀子.荀子·臣道[M].长沙:岳麓书社,1987,39.④论语·子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464.⑤班固.汉书·王莽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1820.⑥周桂钿.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第 6 页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 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4]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5] 赵翼.廿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6]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7] 论语·先进.长沙:岳麓书社,1996.[8] 陈慰中.中庸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7.[9] 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10] 唐汉巽.“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永久奋斗”.北京:中华书局.1962.[12] 王夫之.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M].中华书局,1975.[13] 荀子.荀子·正论[M].长沙:岳麓书社,1987.[14] 荀子.荀子·臣道[M].长沙:岳麓书社,1987.[15] 论语·子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16] 周桂钿,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7]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6.[18] 中国历史.张岂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第 7 页

第四篇: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地位

论《聊斋志异》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院(系)

美术学院

专 业

艺术设计专升本

2013级

艺设三班

130653059

摘要

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深远影响。其在文学上创作上可谓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文化效应名人效应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深远影响。

由于从小对于神鬼故事的喜爱,我自小爱看《聊斋志异》、《希腊神话》之类的书。最早接触《聊斋》是在小学一次逛书店,无意间看到,特别好奇向往,便买下来成为了自己的收藏品。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小故事有趣,让人神往,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聊斋》不只是神话鬼故事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加浓重深厚的意义。

出于个人的兴趣,我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课,并且有幸能够听老师讲的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老师也多次提到了《聊斋》,然后就对它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对它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而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作,譬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聊斋志异》的地位虽有人论述,但至今并不统一。鲁迅先生对《聊斋》的评价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可见在鲁迅先生眼里,对《聊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可于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即为地理博物体的志怪小说,如《山海经》、《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等;直至魏晋南北朝进入鼎盛期,《搜神记》堪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的确是有史以来价值最高、对后世元、明、清影响最大的志怪小说;唐朝进入演变期,唐人作传奇文,而元稹的《莺莺传》成为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唐传奇之一,后改编为《西厢记》;进入宋朝就进入了萧条期,一方面,志怪及传奇文日趋式微,另一方面,作为通俗小说的话本应运而生,并赢得了日益广泛的读者,这时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少现实;到了明代,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短篇白话小说不仅成了小说的主流,更是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而作为文言小说的志怪传奇虽也产生了像《剪灯新话》的作品,但其在思想艺术成就或实际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当时的白话小说相抗衡。也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清初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远绍“史”,“汉”而中承唐人传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仅“一书而兼二体”,而且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传统的古代小说推进到一个历史高度,因此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看,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拟晋唐小说的崛起,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志怪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的文言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 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清末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科举中度过,然而命途不济的蒲松龄至死也未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他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无论在文学、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蒲文化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刻的。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到了唐代,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压倒了史家的意识,使得传奇与史分道扬镳,因而成为真正的小说。《聊斋志异》则继承了志怪和传奇创作的经验,并加以融合,提高和发展,使文言小说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创作之时,蒲松龄广泛搜集民间传说,而对所收集的传闻,则不仅注重其奇异性,又侧重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作者心目中,《聊斋志异》的写作与屈原创作忧愤深广的《离骚》并无差异,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的“信使”。而是寄托他来自生活,并与人民的爱憎感情息息相通的“孤愤,并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

由于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家道中落,加之之后屡试不第,曾任幕僚,这样即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的人物,又与下层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重重人物——上至官僚、举子、名仕,下至农村夫妇、贱婢娼妓、恶棍无赖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遇,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的认识,为他的创作大侠身后的基础,这种孤愤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的鲜明态度。

其次《聊斋志异》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比唐传奇单纯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聊斋志异》中的人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而主动,并且看中的是人的品质。

另外,《聊斋志异》第一次在志怪传奇小说作品中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腐朽,它为后来的《儒林外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像《聊斋志异》这样既反映现实,又充满幻想,既十分真实,又极其荒诞,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的作品,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不得不说明的是, 蒲松龄和许多著名的古代作家一样, 世界观自然也是十分复杂的。就整个思想倾向而论, 他并不属于离经叛道的人物。在他的头脑里, 既包含着属于未来的东西。更充斥着属于过去的东西。这种状况,构成了《聊斋志异》一书的良莠不齐, 也制约着他对妇女何题的态度。蒲松龄总是不惜调动他脑库中最美妙的词汇来把他心所其许的女性装扮成“媚丽欲绝”的人间仙女,她们频繁地往来于《聊斋》的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一步半跬都是如此奇异迷人,这就难怪一部《聊斋》读下来,过不多久,读者头脑中仍然保留的印象几乎就只是这形形色色媚女的光彩了。基于此不少论者都以为《聊斋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众多形象塑造的成功,《聊斋》的意义也多来源于这些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为错。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变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到全国,并且成绩斐然。除了在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根据《聊斋》改变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

《聊斋志异》不仅标志了我国传统志怪传奇文学的中兴, 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文言小说的高峰,它在我国小说史上起到了对文言小说历史总结性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中国文化____对考试的看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班号:10131111 学号:1013111108姓名:WM成绩:

对考试的看法

如今我们面临的考试,是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由它经历一系列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对任何事物都要权衡利弊,从两方面考虑,当然对“考试”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的考试虽说不是很完善,但相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进步很多了,比如,古代只考古文之类的,而我们现在注意全方面发展,开设了很多领域的考试,使大家开拓思维,不只是局限于古文。

对于我们这种人口大国,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可以从数以亿计的学生中,有效地筛选出某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样比较公平,大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较量。不过,我个人感觉应该把重点放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请想一想,外国的基础没有我们中国好,但是为什么外国出的人才比我们中国多、优秀呢?原因就是外国更注重于从小抓孩子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试方面,他们不会那么注重;而我们中国就恰恰相反,不但不注重社交与动手能力,反而非常看中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中国家长眼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成大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很不好。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思想。我觉得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很少可以成大器,很多都是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其实,作为一个学生,一个资深学生,我对考试,真的是有些反感,尤其是上大学之后,每次考试之前都要突击,十分郁闷。考试,只是测试一个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成果,不一定只能从考试检测出来,何况现在,作弊的不少,根本就看不出谁学的好,谁学的不好,再说了,学的好与不好,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有些人,他只会学,不会用,只是考试成绩高,无法应用于该用的地方,从这方面来看,考试有什么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组织了一场考试秀!

我感觉,我们的考试可以变一下,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仔细地想一想,我们需要考试吗?如果需要,那要考什么内容?

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学习和学以致用。

任课教师:杨春俏日期: 2013 年 5 月 7 日

下载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中国古代妾的地位的一点看法[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教案:从《氓》《孔雀东南飞》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从《氓》和《孔雀东南飞》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 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理解女性婚姻幸福的真正保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两个催......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xiexiebang推荐)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

    小妾挨打哲理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发兵讨伐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想讨伐齐国,报仇雪耻。能言善辩的说客苏秦猜透了燕王的心思,乘机说服燕昭王出兵讨伐齐国。苏秦在战国时期是一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并......

    妾薄命诗歌翻译及赏析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

    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辛及启示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精选合集)

    教学目的: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

    齐人有一妻一妾(五篇范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全文5篇]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1妾薄命行·其二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腾觚飞爵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