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从噩梦中醒来我看见阳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你们好!十年前我也曾和你们一样在这多彩的世界里自由地呼吸,感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爱与温情。但是今天的我,却以一个服刑人员的身份极不光彩地站在这里,讲述我的过去,我那充满罪恶的昨天。时光把我封闭在高墙内已经整整十年了,过去的一切都是我不愿提起的,那一幕幕揪心的往事,伴着母亲的泪水和儿子的呼唤,总象一把锋刀刺痛我满了懊悔的心。尽管如此,我今天仍要把这些讲出来,把我的良心也掏出来,放在阳光下晒一晒,也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我的故事里感受到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生的路是需要自己去把握去选择的。
说不清童年离我有多远,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在生命的那一端,而童年和成长岁月中的每一个梦却又总是在我心头萦绕不息。小时候,我是父母疼爱,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好孩子,生性活泼,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也十分突出,在同学中间也有着极好的人缘。正是因为如此,一直在赞扬声中逐渐长大的我,被强烈的好胜心理和虚荣心渐渐包围,从而形成了自我狭隘自私的个性,凡事惟我独尊,总想成为我周围生活的圈子内的中心。但这些都是我在先前没有认识到的,这么多年的改造生活,让我彻底明白了,也让我彻底走出了昨天,从噩梦中醒来我看见了阳光。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我在幸福的家庭中和生活多彩的光环中走向社会,牵着爱人的手走进结婚礼堂,开始了爱情与事业并济的美好生活,两年后我们的儿子来到这个世上。那时侯,我是商业部门的采购员,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经常走南闯北,接触各色的人和事。于是,在我心中我们这座北方城市里的一切都显得平淡无奇,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象幻彩的海市蜃楼,渐渐地迷醉了我的心志,蒙盖了我的双眼,我心理的天平开始逐渐地倾斜,手中握着的公章和大把大把的钞票让我在夜里无法安然入睡。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心理斗争之后,我终究没有战胜内心那个贪婪的自我,而从我第一次把手伸向罪恶开始,就注定了我要饮尽今天这杯自酿的苦酒。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而人一旦落入其中便很难自拔。我利用职务的便利,虚报购物发票捞取公款,靠控制进货渠道狠捞回扣,渐渐地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有了钱便开始挥霍无度,尤其是杯中之物更是让我贪恋。经常是身在外地,使得我被各式各样新型的消费场所吸引,而喝完了酒最好的去处便是赌场,那一掷千金的豪放和转瞬间赢来百十万元的诱惑,让我在赌场中屡屡徘徊。但幸运之神却不对我有特别的偏爱,每一次我都是输的一塌糊涂。没有了钱,只好再想办法捞,而捞来捞去却越捞越深。我感觉早晚要被发觉,心中总是恍惚不定,也曾想不在去喝去赌了,想弄些钱把帐上的窟窿堵上,然后过些安稳的日子。因为那段日子里,我在家的时候很少,也从没在意妻子的感受,没关心过父母的健康。一个人,往往是在最烦乱,且处于困境的时候,才会想起身边的亲人。那时侯,我知道一旦东窗事发,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怎样。可在急流的旋涡中,我的确是无力自拔。整日混混噩噩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一个南方人,从他的衣着打扮来看就是个商人,而他手中提着的包里还鼓鼓囊囊的。我猜想他一定带了很多钱,于是又一个罪恶的念头瞬间在我心里萌生:抢钱堵窟窿。
说起来,从小到大我从没干过什么坏事,但面对这诱人巨款,再想一想我眼下的处境,虽然曾是一届书生的我,就这么狠下心来,向着罪恶迈进。结果钱是没抢到手,却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在看守所的那段日子里,我见不到亲人,看不到外面,也听不到一点外面的讯息,每天都在难言的孤独中度过。回想生活在自由世界里的每一天,我的心中便充满无限的悔恨,唯一的希望便是数算墙上那一道道用指甲刻下的,计算日子的线条,哼唱一首首思乡的歌谣,望着铁窗外湛蓝的天空独自发呆。我总能听见来自心底那深沉而遥远的呼唤,我在梦里总能看见父母那含悲的目光。
曾经的一切是那样美好而温馨,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我的锒铛入狱化为乌有,我处心积虑设想的美好蓝图,也由此成了泡影,甜蜜的婚姻被一纸离婚判决撕得粉碎。我感觉迷惘、沮丧,忧伤不已,悔不该当初。
入狱后,我面对十五年漫长的刑期感到茫然。生活一下子将我从一个极端带入另一个极端,让我一时无所适从,无尽的悔和泪伴我度过了服刑最初的那段岁月。在这十年的改造生活中,我彻底的学会了怎样正视自己,怎样坚强地生活,在党和政府的挽救教育下,我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理想和生活的信念在我心中重新绽放出新的光彩。我不再自卑,不再迷惘,更感谢上天给了我这样一段不平的遭遇和苦痛的经历,这些反而使我的理智更加成熟,更能够从另一面认清自我。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我还会象从前一样。现在我懂得了怎样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真正的有情有义的人。
改造生活中每天吃的是大馇子,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没有油星的菜汤,虽然清苦,却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更加痛恨。我学会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理解了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
每次家里来探监,妈妈总是想方设法给我弄些好吃好喝的,面对这些包裹着母亲无限温情和心酸的美味,我竟怎么也没有胃口。我不曾为妈妈做过什么,也没有象妈妈希望的那样成为她生命中的骄傲,反而因我的犯罪,使她在一夜间花白了头发,让她在亲戚邻里面前遭受人家的冷眼,让她无法回答孙子“爸爸在哪里”的责问。我无法想象妈妈是怎样去承受这一切的,是怎样拖着病痛的身体十年如一日地,来回奔走在这条探监路上的。我想,那一定是母爱,足以包容世间一切的母爱。
妈妈,儿知错了,儿在这十年间每天都在想你,每天都在忏悔,爸爸不在了,而
>请相信我们:罪恶的昨天带给社会的是伤痛,可今天重新站起来的我们,定要还给社会一份欢乐。一个敢于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能从迷雾中走出来的人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有勇气从耻辱中抬起头来的人也决不是等闲的。从噩梦中醒来,我们一定能看见阳光。
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珍惜自由,把握现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第二篇: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4-04-16 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摘要:通过对《洛丽塔》小说的品读及电影的欣赏,从不同的层面对小说给予了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包括理性对爱情及自由的束缚,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以此,阐述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艺术的坚定不移的不懈追求。
论文关键词:洛丽塔;理性;艺术
所谓的缘分,说来也是一件特别蹊跷的事情。第一次听到“洛丽塔”这个名字还是从一首歌中,“和我跳舞吧洛丽塔,白色的,海边的沙;爱情还是要继续吧,十七岁,漫长,夏”。一直觉得洛丽塔是一个轻舞飞扬的名词,直到两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洛丽塔》作为生日礼物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的沉重。而现在,我又看了电影“洛丽塔”,也许在看前面的时候还可以带着轻快的安静的甚至带着微微笑意甚至轻蔑的不屑的眼光。最后一个镜头却给了我一串沉重的省略号。随着亨伯特对自由世界的最后一瞥,镜头在慢慢趋向于山下小村庄的时候渐渐消失,彩色化为了黑白,耳边回响着他饱含希望却又有些沉重的声音“我还在回想着当时的村庄和孩子们的笑声,可是在那些笑声里,没有我的洛丽塔”。过了一会,漆黑的屏幕上出现了几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因急病猝死在狱中;同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如果说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故事,那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把它奉为经典,“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在《洛丽塔》一书全文的最后,亨伯特写道:“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在这里其实亨伯特·亨伯特已与纳博科夫合二为一,亨伯特对自己艺术使命的追求酿成了他自己的悲剧,但他却相信他。这是原书与电影至少是在给我启迪上的一个明显区别。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很浓厚宿命萦绕在小说的始终,就像迷雾一样时隐时现,却久久不能散去。男主角亨伯特感觉到有一股难以阻挡的命运动力在驱使着他,使他陷入了无以自拔的沉溺;各种不同的巧合使他相信他的命运一直在被一个超越一切的力量掌握着。他回忆起死去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早在他们相遇之前,他们就已分别做过了许多相同的梦,两人对照日记,果然发现了不少奇异的共鸣。这就是纳博科夫所谓的“时空交错感”。在小说里,亨伯特在洛丽塔的身上也看到了许多致命性的巧合,使他不得不相信洛丽塔和从前的安娜贝尔是他生命中某种命定的劫数。在这个层面的理解上,《洛丽塔》是否能被看为是一部个人反抗悲剧命运的小说呢?还是个人与命运不懈搏斗最终还是逃不脱命运魔掌的一如《俄狄浦斯王》之类的神话呢?
说起《洛丽塔》,也许更多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其中的不伦之恋。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只要是真爱都是无可厚非的。也许有人会质疑亨伯特对洛丽塔是不是真爱,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肉体上的依赖。歌曲“洛丽塔”中,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喜欢一个人洛丽塔,只喜欢一天好吗?”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爱。因为在洛丽塔和奎尔蒂私奔以后亨伯特还一直爱着她,当得知洛丽塔家庭贫困急需用钱的时候又急忙开车为她解决燃眉之急。爱能带来什么呢?仅仅是那几千美元吗?不,爱就是因为不能带来任何东西,并且因此而成为真爱。爱的本质是心灵的震荡和交融的体验,爱的永恒不是现实性存在而是体验性存在。而对这种体验最好的呵护就是非占有性。亨伯特最后没有占有洛丽塔,而这种体验却一直陪伴他直到生命的终结。美即爱情,人可以放弃,爱却不能。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亨伯特不仅爱洛丽塔,而且这种爱是永恒的,高尚的,至少是没有理由能为人所诟病的。
而人们对他们的曲解,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的。就像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写的亨伯特,他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本身就是面对着“各位陪审员”的。陪审员是谁?为什么要审问他?说白了这就是世俗和伦理道德对他们的爱的拷问。这也许就是西方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一个典型:自由、平等、博爱。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情和理之间纠结着。一方面试图用情去松动理,而当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又重新回归到情。这就让我很怀疑“理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去束缚压制人的本能(我认为爱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原始社会人们不知道理性是什么,这说明理性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现在人类社会在理性的规范下畏畏缩缩的井井有条着。所以我一直觉得理性就是自己造一根绳子困住自己的手脚,这样固然会减少犯错的机会,但被捆绑住的人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人就不能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于是在我的眼中,理性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文化无意识的积累。不仅仅是现在,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社会都在崇尚理性和伦理道德。我们不知道伦理道德究竟是不是好东西,用调侃的说法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最终还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如果抛开了爱不说,《洛丽塔》的确是一个乱伦的故事。因为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怀着一种乱伦的激动,已经把洛丽塔看成我的孩子”,而洛丽塔也在与亨伯特试图找一个词去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时笑着说了一句:“那个词是乱伦”。乱伦,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明知这一点,可仍然有许多乱伦的悲喜剧在不断上演,可见在原欲面前,人类的禁忌也那么苍白无力。虽然内容在一般人看来确实不怎么健康,甚至还带有一点“颜色”,而纳博科夫用他非凡的能力驾驭着语言,这使我在读小说时感受到的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审美的快感。这就是《洛丽塔》的非凡之处。
歌曲“洛丽塔”还有几句是这样的“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还以为在爱着他”,“或许从没有爱上他,只是爱了童话”。也许这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渲染了更浓重的悲剧气氛罢了。《洛丽塔》的性质终于还不是悲剧,却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我不知道这首歌和这部作品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或者干脆只是同名的巧合,可总是隐隐觉得这里有一点蹊跷:为什么洛丽塔觉得“不做自己的观众”?到底谁是谁的观众?让我们回到文本。自从亨伯特的美好童年被安娜贝尔的死所终结之后,他便有了种对少女的迷恋,直到他遇到了洛丽塔:“那片含羞草丛——朦胧的星光、声响、情焰、甘露,以及痛楚都长驻我心头,那位拥有伸展在海边的四肢和火热舌头的小女孩儿,从此便令我魂牵梦萦——直到,二十四年以后,我将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破除了她的魔力。”实际上,这个洛丽塔只是现实中洛丽塔的替代物,真正的洛丽塔永远都只能是亨伯特心中的已化为回忆的安娜贝尔,那个小仙女。其实,我们不妨把亨伯特看似淫秽的恋童癖看作是他的一种追求,其实是一种像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对往昔的追忆,只不过亨伯特把这种追忆变为了实实在在的追求。也就是说,亨伯特是把追求一个与他自己的理念相符合的完美的小仙女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使命,而这恰恰就像是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亨伯特就是那个艺术家。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来看亨伯特带着洛丽塔所进行的流亡,实际上是亨伯特在创造他的艺术品——一个他心目中的洛丽塔。虽然亨伯特在生活中的创作失败了,但他以另一种方法进行了创作,那就是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而追求再一次变成了追忆。于是洛丽塔作为一种艺术的永恒被保存下来,以至至今还在不同的人群中被津津乐道着。
要从独特的视角去了解《洛丽塔》,就必须从纳博科夫本人说开去。纳博科夫本来是俄国人,后来流亡美国。而小说中亨伯特也有很长的一段流亡情节,这让我刚开始就怀疑纳博科夫是不是就是亨伯特,或者亨伯特是不是纳博科夫对自己本身的影子。而后面的一些情节细细分析确实让我大吃一惊:亨伯特一生最爱的就是“小仙女”,亨伯特的母亲死于“雷电”,洛丽塔在比尔兹利学校住的地方叫“蘑菇”,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感情以一种虚假的“父爱”包围着。并且,亨伯特带着小仙女——洛丽塔曾进行过长途汽车旅行。奎尔蒂的经历暗合亨伯特的经历,纳博科夫暗示: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亨伯特说杀死奎尔蒂的是“奎因”,在小说中杀死奎尔蒂的正是亨伯特自己,可见奎因就是亨伯特。有趣的是,亨伯特称这位杀人犯为“多洛雷斯·奎因(Quine,Dolores)”,这个名字与“多洛雷斯·黑兹(Haze,Dolores)”多么地相似,亨伯特的确叫过洛丽塔为“林地女巫”,他还曾依照牛奶店名“冷漠女王(Queen)”(与奎因Quine谐音)戏称洛丽塔为冷漠公主,纳博科夫暗示:洛丽塔就是奎因,也就是亨伯特。是不是很神奇呢?其实也并不尽然。因为小说都是由艺术家“操作”而成,于是小说中的每个出场抑或躲在幕后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影子。这里的差别在我看来无非是数量的多少或者这个人物身上带有他的某一点或几点气质而另一个人物则带有作者的性格的另一面。而这些或多或少或分裂或完整的性格最终能统一在纳博科夫身上,就如同能统一在整部《洛丽塔》之中。
刚才杂乱无章的随着思绪说了一堆,无非是为了证明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可是《洛丽塔》也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在我看来不是小说中描写的乱伦,因为人性本无罪,爱也无罪,不能批驳;更不是叙述的语言或者形式,这些我觉得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个缺陷来自于男作家们对他们笔下女性普遍的一种“歧视”。在男作家的笔下不无文学世界里最美丽的女性形象,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雨果的艾丝梅拉达、哈代的苔丝,以及茨威格的那位“陌生女人”。她们尽管门第有别、年龄不等、种族也有差异,但除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与魅力,以及大都还具有内在的高贵与善良,惟独缺少真正坚强自立让人敬佩的品格。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性别的自恋的倾向:受无意识的自恋心理驱使的男人总是会在一种性别优越性的支配下,成为作为客体的女人魅力的最佳消费者。而这些女人即使再怎么美丽、善良、坚忍不拔,也只能是在男人们眼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具备真正伟大的品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洛丽塔是善良、可爱、活泼淘气的,她也充满着魅力,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动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却不能真正的震撼人,因为她永远不可能是伟大的。
越扯越远,而且远的有点不像话,看来是时候结束我的胡思乱想了。其实在看《洛丽塔》这部电影剧终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很难过,一个朋友安慰我说其实这只是艺术,虽然生活处处充满着艺术但生活毕竟不在艺术中,它们其实是两回事,希望我能尽快的摆脱这种因《洛丽塔》而起的抑郁情绪。也许他说的有道理,因为艺术毕竟不同于现实,艺术在正常状态下也不承担人类现实功利的社会使命。因为现实是功利的,而艺术则是人们的心灵依托。《洛丽塔》之所以让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难过也许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我心里那个隐秘的世界。也许对待这些让人感觉到有点痛苦的美是必须要忍受它给你带来的痛苦却认真不放弃的读下去,就像《洛丽塔》给我的一样。这种痛苦也许正是隐藏在这个世界和谐而虚伪的外表下的,而《洛丽塔》是一束光,刺痛了我早已习惯在黑夜中摸索的眼睛,让我在这片无边的黑暗和混沌中摇摇晃晃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第三篇:从阳光中寻找梦想
从阳光中寻找梦想
摔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可以重新站起来,摔倒的同时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今天也是广阔无边地微笑着。——题记
不论你在哪里,请抬头看看阳光吧,那里是温暖而明亮的地方,那里永远为我们指明梦想的方向。
我曾经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被众人嘲笑的感觉,却不知道嘲笑自己的是那膨胀的自尊心。我始终在寻找,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方向。小时候,总听见大人们告诫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挣多多的钱,我不懂为什么,是不是我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安逸生活?努力、拼搏,我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寻找梦想。我看见她,那个有梦的女子。18岁,因意外而高位截瘫。没有了下半身,她便用下半身之外的力量劳动。她与丈夫一起,从6头小牛犊开始,6年的时间,她成为那一片最大的养牛专业户,她成为家有万贯的“美女首富”。生意上了路,她还有个文学梦,她给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了一封22页的信,她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困惑以及自己想创作的想法。一周后,史铁生回了信,给了她鼓励与支持。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她坚持每天练笔,正式创作投稿,很快用稿通知和稿费飘至,让人们目瞪口呆。2009年,她开始到各地做励志演讲,鼓励人们为梦想而拼搏,人们渐渐知道了她的名字——中国残疾创业明星、传奇作家权菊仙!我开始明白站在灾难的头顶,向着阳光,才没有阴影。
我继续寻找梦想。我看见残疾女孩姜馨田在舞台上灵巧的双手变换出的动人音符。“生命,总是有梦的,生命,总有向往。让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每一寸阳光吧!”这是一位残疾女孩对生命对梦想的呐喊。姜馨田,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却依然将人生演绎得精彩纷呈的美丽女孩。她让我懂得追逐阳光靠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才是实现梦想的途径。
离梦想已不远。我开始思考我的路,思考拼搏的意义。我不愿用努力只换来我的幸福,我愿将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多人的幸福。我渴望长大,渴望拥有力量,渴望阳光的未来。我唾弃那些为名为利不为国的人,我崇敬那些愿为国家奉献的人。在平凡中奋斗,在挫折中扬帆,我渺小,我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为我们的中国而光荣的说:我不后悔!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寻找到梦想的我将继续向着太阳的方向,拼下去,为了我们的国!
第四篇:从记忆中醒来——在毕业10周年同学会上的发言
从记忆中醒来——在毕业10周年同学会上的发言
从记忆中醒来——在毕业10周年同学会上的发言
在这里,我要向苏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道个歉,从心里对你们说声对不起。原因有二,其一,去年,苏老师就让我组织咱们班毕业10年的聚会,又先后委托几个同学转告我、督促我;其二,许多同学也对我说,由我来组织毕业10年的聚会,而我却逃避了,只是对他们说,毕业10年的聚会无论哪位同学组织,我都参与,但是我不组织。今天,面对苏老师和这么多在座的同学,我的心里滋生出了12分的愧疚,在此向各位道个歉,真诚地说声对不起!
全国第31个教师节刚刚过去,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可能由于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及时为苏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在这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苏老师送上迟到的节日问候,祝他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开心快乐每一天!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王英君。是他,在搜狐网站上创建了我们班的同学录;是他,为我们之间的顺畅联系搭建了交流平台;是他,为我们毕业10年的这次聚会付出了辛劳和汗水。让我们一起用掌声对王英君表达真诚的谢意!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们这次毕业10年聚会的组织者以及今天所有参加聚会的同学。10年中,我们有的保持着联系,有的是毕业10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今天,让我们为自己鼓掌,为我们的这次相聚欢呼!
半个月之前,和一位同学通电话时,她说,一转眼,毕业都10年了。10年的光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都刻上深深的印迹,看着身边年轻同事天真烂漫的笑脸和朝气蓬勃的身影,真地感觉自己有些老了。我对她说,其实,我们都不老,我们都还年轻,论年龄,我们虽然是30多岁的人了,但是30多岁的年龄正是人生中的大好时光,30多岁的年龄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候,我们真的不老。
包括苏老师在内的我们,有着十足的年龄优势,有着十足的炫耀资本。在这里,我要对在座的各位同学说,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天。
10年前的7月,我们离开了河大校园,从那时候起,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新的转折点。10年里,我们每个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很多,有的是一帆风顺,有的是坎坎坷坷。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毕业离校步入社会的这10年,是终生难忘的,已经经历的许许多多,更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也为我们今后的更好、更顺利地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0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河大校园,畅谈过去,畅想明天。经历了10年磨砺的我们,一定要把相聚的热情化作自身发展的动力,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再写下新的壮丽篇章。真心盼望每一位同学的明天都是辉煌灿烂的!
10年后的更多日子里,我们还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在这里,我要说,以后的日子里,假如你是一帆风顺,你要告诉我们,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假如你遭遇了坎坎坷坷,你也要告诉我们,让我们伸出友情之手为你解忧;假如你处于其他的状态,你还要告诉我们,让我们和你一起过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说到底,无论什么时候,我都盼望每位同学一定要把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铭记在心。不是有句话吗?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才变得如此美丽。
主席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天,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有理由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若说文字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那么诗歌就是一首首奇妙的歌曲:若说大千世界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美丽,那诗歌就是这幅画卷的眼:若说美丽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空竹,那么诗歌就是它的轴心。诗词令我们的生活换发出彩虹般的绚丽。
诗词如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用诗歌描绘出不一样的世界。当柳宗元在抱怨“千山鸟飞绝”的悲凉时,岑参却用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对冬日雪景的的爱。当王维还在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惆怅时,柳愈却在成都感叹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即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却也挡不住相隔百年的李后主和元代的散曲家共同发出悲秋之凉的壮丽情怀。
诗歌如剑。诗歌像一个美丽妖娆的女子般不仅可以呈现出她的妩媚,也露出了她的锋利西方文艺复兴之时,一位伟大的意大利诗人虽没有参与战争,却为文艺复兴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但丁。他所创作的《神曲》在温柔的外卖下。藏着一把利刃。它刺醒了迷惘的人们,打击了封建专制的皇帝。更为后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将诗歌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使混沌的国人觉醒,打起精神反抗侵略者,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诗歌如实,温文尔雅的诗歌从不张显它的暴力,从不告诉人们它的重要,只静静的在那,像水一样被人们吸取,为人生提供营养。诗歌改变了我的生活。对爱要像《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那样真心。对友情坚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歌像一双手一般,拨正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过,领悟前人美的享受,为它所拥有的能力而震惊。我从诗词歌赋中做过,不留了一丝痕迹,只带走数以我的回忆与痴情-------
威远中心校六年二班刘思琪
指导教师李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