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

时间:2019-05-12 03: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

第一篇: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

它是 “鸡奶奶”

——隔代教育儿在校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

【案例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迫将孩子的生活起居、教育成长问题全部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调查也证实2/3的隔代教育家庭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产生摩擦。

“隔代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隔代教育的儿童在学校的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在我所教的班级中,许多隔代教育的孩子在校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父母所带的孩子。有几个刚入学的孩子更是一天哭到底,口里喊着的不是“妈妈”,而是“奶奶”。

【案例实录】

个案[一]:

翁凌阁是一(2)班的男孩子,来学校已经一星期了,可还是一直哭闹不止。在学校一天中,翁凌阁与人交流时只说温州话,口里一直喊着“奶奶呢?奶奶呢?”并不断地围着教室来回走动。不时地问道:“奶奶什么时候来?”“奶奶会不会来?”我耐心地劝解他:“放心,奶奶会来的。”“乖,奶奶三点钟来。”翁凌阁似乎听懂了,停止了哭泣:“哦,三点钟来。”然而,一分钟不到,他又大声哭起来:“奶奶呢?奶奶在哪里?奶奶几点钟来?” 接着又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哭泣询问和来回走动。我决定先给他进行“冷教育”。面对我的“臵之不理”,他的行动似乎并没有消停。对我的提问变成了自问自答:“奶奶,阿阁好想你。哦,奶奶说听到了,阿阁我马上来!”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我拿着“母鸡”的图片对他说:“阿阁你看,这是谁?” 翁凌阁:“母鸡”。“那它是鸡妈妈,还是鸡爸爸?”他想了想,哭着说:“它是鸡奶奶!”

个案[二]:

汉同学又尿裤子了,这是今天他第二次换裤子了。这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汉同学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非常差。拉小便时,他不会报告,只会摸着裤子等待别人帮他拉小便;甚至生活老师喂饭给他都会呕吐出来。除了生活习惯不好外,他的身体素质也不是特别好:不会双脚跳,走路跑步不稳。在班级活动中,他总是落在最后面。无独有偶,汉同学也是由奶奶爷爷从小带到大,在他的口中除了“奶奶”就是“爷爷”,几乎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

【实录反思】

我的疑惑:

近年来,由于家长对儿童教育质量的注重以及孩子们大多都上过幼儿园,班上的孩子虽然或多或少会有“入学焦虑”症状的表现,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基本上“入学焦虑”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大多数幼儿都会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然而,我发现包括翁凌阁和汉同学这些孩子中,“入学焦虑”和“适应力差”的状况非常明显和典型。我不禁思索:为何这些孩子都习惯说温州话而不是普及的普通话?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如此之差?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和朋友的交往能力这么弱?在孩子心中排第一的“妈妈”地位悄然改变成“奶奶”?

追溯原因:

通过与家长交流和平时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是由爷爷奶奶从小带到大的“隔代育儿”。造成孩子的适应力差、独立意识差、社交能力差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祖父母教养的弊端

由于这三位孩子的爷爷奶奶自身文化素质并不高,对待孙子孙女又总是异常的疼爱和纵容,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翁凌阁的祖父母不会说普通话,交流的过程中都用温州话,导致了他们缺少普通话学习的机会,阻碍了与其他同伴的交往。因为“隔代亲”,祖父母的“一手包办替代”和“一切依着孩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不好的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二、父母教育的缺失

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得知,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基本上平时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回到家中,也很少关注孩子的发展,即使孩子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尽如人意也很少能引起重视,对孩子犯的错也没有及时纠正。更不用提亲子时光、外出交友等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和良好的学习教育。久而久之,“爷爷奶奶”便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学习榜样。

三、环境锻炼的不足

由于平时都呆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祖父母的溺爱扼杀了孩子要求独立自主的欲望,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家吃饭有人喂;小便有人帮忙;玩具不用自己收拾;走路怕摔着;喝水怕噎着;脱衣怕冻着……由于缺少相应的锻炼他们简直就是“温室里的小花朵”。此外,因为祖父母的舍不得,孩子都没上过早教中心或托儿所和小小班,没有经过新环境的锻炼和学习,对“奶奶”“爷爷”有着极度的依赖,是身边的“跟屁虫”。另外,老年人的交际空间导致了孩子玩耍的地点和人都脱离了孩子成长的需要。像汉同学这个孩子,平时和奶奶去的地方永远都是固定的“超市”“菜场”和“老人公寓”,接触的人也以熟悉的老年人居多,对同龄孩子的接触非常有限,使得一旦有别人对她的接触有种莫名的恐惧和无助,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有种本能的排斥和逃避。

【应对措施及策略】

“隔代教育”隔着的不仅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依恋和学习桥梁,也使孩子严重隔阂了老师的关怀与幼儿园的生活。如何培养部分“隔代育儿”在幼儿园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利用家园沟通互助的形式,从家长、教师两方面入手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方面的教育措施

1、与长辈沟通,确立父母教育的主体地位。

通过观察交流,我发现其实孩子的父母自身都拥有着比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品德素质。毕竟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和落后,与这些父母交谈中,我告诉他们一定要与长辈商量沟通,确立以父母为主的教育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翁凌阁的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当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出面干涉,应努力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当孩子无理取闹时,面对老人的维护和支持,父母应该坚定立场,以正确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切不可姑息和放任;坚持好教育的原则性,确立“对”与“错”的范围,不可左右摇摆和放松。

2、与孩子相伴,创造多元的亲子共处时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让这些家长多多腾出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首先,就要打好孩子的语言关,在家多说普通话,尽量用普通话与孩子进行交流。尤其对翁凌阁和汉同学两位只说温州话的孩子来说,尽早学说普通话刻不容缓。我还建议这两位家长可以先用普通话对话,如果孩子有困难再用温州话翻译一次,对于孩子尝试说普通话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另外,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情节。平时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教育孩子不怕困难,勇敢向上。开通“亲子晚安”共处时间,让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教授新知识,给孩子讲故事,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在校的进步等。此外,我还积极鼓励家长们抽空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同伴接触学习,从而提高孩子对新环境新朋友的适应能力。尤其对奶奶依赖性极强、交往能力很差的孩子来说,增强对父母的情感联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师方面的教育措施:

1、师生互动,信赖和依恋兼容。

孩子一旦与老师建立感情,消除焦虑后便会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了。因此,在校的生活中,我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和时间,让孩子们很快建立孩子对老师的信赖和喜爱。

在晨间接送时,翁凌阁小朋友每次来都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我十分热情主动与他打招呼,抱着他亲切地抚摸孩子的头笑眯眯地说:你来啦!早饭吃了吗?你的衣服真漂亮……通过不断的问候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

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念奶奶;翁凌阁在脱离家庭和奶奶时有很强的焦虑症,具体表现为:来回走动,绕圈走,不停地重复同一句话等。我通过让他玩喜欢的游戏,带他逛学校,陪他聊天等一系列较为动态的活动和耐心亲切的举止方式,逐渐使他淡忘对奶奶的思念,进而认识我、熟悉我,增强与我的情感。

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我通过许多方式让孩子在新环境中安定下来,逐步摆脱入学焦虑。例如:在其他孩子面前夸奖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些孩子的交往很被动甚至逃避,我就鼓励班级其他孩子多与他们交朋友,拉着他们的手去操场上玩,一起看那书等,利用同伴相处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和朋友的快乐。

2、家园一致,自理与独立并重。

“隔代教育”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重养轻教”,多关注衣食住行,而少关注孩子早期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可能会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等人格特征。为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除了建议家长在家多让孩子参与和锻炼外,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我努力寻找各种机会促使孩子在活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自理发展。

饭后,我看见桌子上还有一些盘子还没整理起来,便叫来了汉同学。对他说:“汉同学最能干了,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盘子端到水桶里?”他高兴地答应了,认真地把盘子一个一个地收拾好。虽然动作不熟练把汤汁掉在地上,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一番,汉同学在小朋友面前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接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多开心呀!以后在家都要自己做事情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鼓励他自己学会吃饭,学习如何和同学交往。并利用课间操休息时,多鼓励孩子多跑多玩,在同伴的感染下,汉同学也逐渐放开自己,玩得可开心了。

此外,我还将他在自理方面的进步及时反馈给父母,要求他们保持家园工作的一致性,坚持让孩子多锻炼多尝试,避免因为怕麻烦或心疼而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断给予孩子语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导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案例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有机整合隔代和亲子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对待祖辈的家长,要耐心引导和讲解教育的利弊,积极开展家园联系活动。要做到“多走动,多交流,多协助”这三个方面。同时,教师也需要多联系父母,争取父母的支持和协助。尽可能的使老人、父母都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使三者能很好的沟通,真正做到三方互动。

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儿童具有多变性,独特性,可塑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父母和教师的指引。在隔代教育趋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隔代教育儿在校情况不容被忽视,只有正确的教育儿童,才能在一个有自己特性但又不缺乏社会性的环境中健康正常,才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

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

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什么是常规?(就是经常性的规范工作,或者说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幼儿园里,“规矩”指的是什么?(是制度,在制度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不仅幼儿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得不分散精力来维持各个环节的秩序,从而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容轻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园一日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但是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一日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为什么和健康有关系?谁能说一说?(因有规律的生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促进健康发展,例如:有规律睡眠、有规律进餐、有规律的活动等等,这是有利于健康的基础保障)。良好的一日常规也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对幼儿常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并要熟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核心发展价值、活动的目标、幼儿行为规范及教师操作要点等。谁能略举一下幼儿园一日活动具体的环节有哪些?(来园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学习活动、运动活动、游戏活动、离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为了使教师能够较好的掌握一日活动的操作要点,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二、一日常规各环节的要求;

三、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常规。一、一日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每一位老师应该会合理地组织好一日常规活动,一日常规活动包括:来园(或晨间)及离园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及自由活动;教育活动;游戏及区域活动。

一些学者对常规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显然,常规是幼儿教育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常规的建立也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通过常规培养发挥着三种作用:(1)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3)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二、一日常规各个环节的要求

在园一日常规中各个环节都有对幼儿的要求和教师应知应会的,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中有一小部分老师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大多数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园所就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各园都会根据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园所实际,建立一日常规制度。我也确信多数老师对一日各个环节的要求及流程基本都清楚,今天我们一起再重温一下,便于我们更有序的开展新学期工作。

一日常规规定了幼儿在园的具体活动,也提出了常规要求,我们都学习过《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每个时间段都有三个“常规要求”,哪三个?老师们一起说(幼儿、教师、保育员常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幼儿园工作中,执行一日常规就是为了让教师和幼儿形成时间和效率意识,提高教育工作效率。我们常说,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就必然影响活动的质量。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需要多长时间,时间和效率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先说一说从晨间活动及入园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或参照《一日常规》内容来讲)

1.衣着整洁,愉快来园,接受晨检,2.有礼貌地向老师、小朋友问好,向家长说再见,3.将外衣、帽子、鞋等叠放整齐,放在固定地方(整洁、条理的生活是舒畅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好习惯,注重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提高常规活动的教育性)4.进行简单劳动:会双手搬椅子(小班)5.会自我服务的简单劳动,摆放玩具等(中班)

6.在完成自己的事情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值日生制度,照顾自然角。培养孩子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大班)

教师应做的:

1.早晨来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好室内外清洁工作及室内通风,与户外保持空气对流,保持空气新鲜,能有效防止幼儿疾病的发生。

2.接待家长,做好交接手续,其中如有幼儿服药一定要交接清楚。

3.晨间检查:看孩子的身体情况,观察情绪等。(有助于一天的活动更好地开展。)4.提醒幼儿做简单劳动,要让幼儿在劳动之后感到劳动很光荣。可以利用早操之后的晨间谈话时间对参加劳动的小朋友的行为加一肯定和表扬,幼儿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5.组织晨间游戏活动。教师参与和孩子一起玩晨间活动,特别需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二)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 1.听从教师要求积极参加活动

2.坐姿自然端正,会双手搬椅子,(学会正确的姿势最安全和省力的搬椅子,知道危险的搬椅子方式,如扛在头顶放下椅子时会砸着其他小朋友,钩住椅背后面更容易碰撞其他幼儿的腿步)。3.学习正确看书姿势

4.举手发言,不插嘴,不告状(养成倾听的习惯很重要,包括听老师讲和听同伴发言)5.说话、走路、拿东西三轻

教师应做的:

1.做好活动前准备(包括活动内容、场地安排、材料组织教育活动)2.以游戏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3.选材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容量适当 4.为幼儿提供较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5.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使幼儿相互影响 6.注意卫生保健要求

7.做好作业(美工材料)准备,可指导值日生协助做事

(三)、游戏及区域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情绪愉快,能积极参加集体游戏,又能自选游戏活动 2.遵守游戏规则

3.会正确使用玩具,能爱护玩具,学习整理玩具 4.与同伴之间友好交往

5.遇事能积极思考,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学习处理相互关系的问题

6.学习自理自律,如能依冷热增减衣服,不离集体,学习自我防范,不做危险动作

教师应做的:

1.组织户外活动及室内游戏

2.预先做好活动准备,可组织指导中大班幼儿帮助准备 3.保证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注意卫生安全,并进行相应的教育 4.户外活动前提醒幼儿入厕,并检查着装 5.尊重幼儿意愿,开展游戏活动 6.协助做好活动准备

7.配合户外活动,协助指导游戏 8.注意对体弱儿童的个别照顾

9.注意观察幼儿,参与幼儿游戏,积极引导 10.激发幼儿共同游戏 11.掌握活动量 12.引导幼儿评价游戏

(四)、生活活动

1.进餐对幼儿的要求

1)认真洗手,方法正确,能排队轮流不拥挤,不玩水,节约用水

2)安静进餐,坐姿良好

3)正确使用餐具,(幼儿年龄小,动作突然,常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孩子进入中班后使用筷子,常常会将筷子塞在嘴巴里,这个时候,一旦有小朋友碰撞危险就会来临了)

4)文明进餐,不挑食,不剩饭浪费。

5)餐后自己轻放餐具,擦嘴、漱口

教师应做的:

1)组织指导幼儿洗手,提醒正确顺序方法,教师需跟随观察幼儿洗手,因为孩子最喜欢水,他们会在水池里玩水,把衣袖弄潮湿很容易生病。

2)让幼儿随洗随吃,提醒正确姿势

3)注意照顾个别幼儿,特别体弱和病儿。

4)创造愉快安静的进餐气氛,餐前、餐中不处理问题,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

5)向幼儿介绍饭菜,激起食欲,饭前激发食欲的确能让幼儿愉快进餐(进餐中放轻音乐)。

6)根据幼儿饭量随时添饭,不催食

7)餐后安排轻松安静的活动,如室内游戏、散步。(这时教师要将特别调皮的孩子拉在自己一身边,带孩子到教室外面四处走走,熟悉幼儿园每个地方,在上下楼梯的时候提醒他们靠右走)

8)饭后是一个轻松自由的时间,老师可以与幼儿个别谈话等,以了解孩子增进师生情。

9)收拾餐具、餐桌,清理地面、卫生消毒等。

2.午睡对幼儿的要求

1)只要开始的时候要求幼儿进入午睡室就保持安静,以后孩子都能进入寝室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保持安静。

2)按顺序脱衣叠好,鞋放在固定位置

3)铺好被子,安静入睡,不带小玩物上床(切忌)

4)养成良好睡姿与习惯,按时起床,正确穿衣穿鞋(小肚子不露在外面))学习整理床铺被

5)接受午检

6)幼儿入厕

7)起床以后组织幼儿盥洗、喝水 3.盥洗、入厕、加餐、饮水对幼儿的要求

1.便后洗手,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2.需要时能随时入厕

3.用自己的水杯按时喝水。将水杯放在固定位置(标记)4.活动或口渴时随时喝水

5.自己接水排队不拥挤(喝水的地方常会造成拥挤,以至打翻水杯,我们要组织幼儿有秩序的排队喝水)。6.不浪费水

7.安静吃完点心,不乱扔,不浪费。

教师应做的:

1.提醒幼儿入厕

2.允许幼儿按需要随时大小便 3.提醒幼儿便后洗手

4.指导提醒幼儿用自己的水杯接水,不浪费 5.检查幼儿饮水情况 6.提前消毒水杯,每人一杯 7.随时准备温水,供幼儿饮用

建议:在这一环节分别请出两组老师(一组为5人,三名教师,两名幼儿,分别以来园活动和生活活动情景),模拟演示如何做好一日各环节常规工作,然后大家讨论亮点与不足。我想通过实例能让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该如何建立幼儿一日常规培养,真正保证一日活动的有序性和教育价值。

三、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常规

教师要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培养常规的基本方法有七种。

1、树立榜样激励法

树立榜样激励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从而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谁能举例说明?(如:最近班里迟到的幼儿比较多,教师对准时来园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幼儿以那些准时来园的幼儿为榜样,准时来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

2、巧言妙语引导法

巧言妙语引导法是指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的方法。谁能举例说说你是如何做的?(如:在培养小班幼儿饮水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喝白开水,于是便将喝水说成:“小汽车要加油喽,加的满满的,才能跑得特别快”。)

3、创设环境提示法

创设环境提示法是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提示幼儿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方法?(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展示在环境中,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还有洗手、叠衣服的顺序图片等)

4、儿歌、歌曲巩固法

儿歌、歌曲巩固法是指寓教育内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美妙动听的歌曲之中,是一些常规要求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谁愿意给大家演示类似的儿歌?(如:在培养漱口常规时,教师常带幼儿歌唱《花花杯》“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帮助幼儿掌握漱口的方法。)

5、游戏引发兴趣法

幼儿引发兴趣法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教师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点名,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里,谁就起立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

6、表扬奖励强化法

表扬奖励强化法是指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加以强化,使幼儿感受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使其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发现幼儿逐渐能够自己吃饭时,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并且送给幼儿一个小礼物,强化其良好行为。

7、发现问题讨论法

发现问题讨论法是教师和幼儿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修正常规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举例银河班陈远桥)。

班级常规的好与坏,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

最后,给大家几点提示和建议:

1.师生互动,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

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我们利用情景教学的办法教幼儿怎样洗手、怎样进餐。如在培养幼儿洗手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手巾擦干手。孩子们通过学习,很快学会了洗手和进餐的要求。如在喝水方面,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你喝水了吗?”小专栏,鼓励孩子们多喝水,每喝一杯水后在自己小格子里放一朵小花,并且每天都要进行评比,看谁喝水喝的多。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大都能主动去喝水。又如,有些幼儿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在帮助幼儿克服吸吮手指的习惯时,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后果,教育幼儿保护手指,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而不是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评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习惯,以免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

2.通过游戏和同伴们的交往,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提高。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新《纲要》的实施原则,我们通过区域角的“生活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穿脱衣服,将衣裤穿戴整齐,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班内选出了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的好的幼儿给予奖励,如亲亲小脸蛋、奖励红五星等,让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

3.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为我们经过了专业性训练,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水平和保育知识,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与家长个别交谈向家长宣传不良行为的弊端,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家园配合,在“既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的前提下,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力的尝试。

4.榜样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孩子对于逻辑思维,理解力都比较弱,但模仿性却很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作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这也是常规培养中的有效方法。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纲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当然,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反复耐心地指导与幼儿的坚持不懈地练习,更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配合来实现。

愿我们的老师们把《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确保幼儿在一日活动进程中持续、健康、和谐成长,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愿我们的老师们在今后工作中立足实践,勤于反思,善于获取经验,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自身成长。

第三篇:双语教育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结题报告(模版)

阿克苏市《探索双语教育幼儿园小学有效衔接途径》课题——

《双语教育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阿克苏市英巴扎双语幼儿园

《双语教育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和科目的繁重,使得许多孩子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幼儿一进入小学就要面临模式二(即全汉语)教学,对他们而言除了要面对上述的困难以外,还要同时面临语言关,这是我们双语幼儿园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课题组的安排部署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结合双语幼儿园的实际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衔接途径,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能较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为此,我们向幼儿园周边小学教师了解了一年级的民族学生入学后汉语口语水平差,无法理解教师的指令,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基本听不懂,阅读困难,部分纯粹张不开口,不表达任何想法;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管理不了自己的物品;学习品质差,等现象。另外家长缺乏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要想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必须要抓住孩子学习双语的最佳时间(3—6岁),激发幼儿对双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听说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我园确立了 “双语教育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好基

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深入贯彻和实施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寻求双语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幼儿双语口语能力和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活动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衔接意识,提高幼儿双语口语水平,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性适应能力,使孩子们在语言、行为、习惯、能力等方面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整体和谐发展。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幼儿园各年龄班开展双语口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寻求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提高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性适应能力。

4.通过研究,寻求幼小衔接中家长、教师的教育准备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工作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设良好双语学习环境,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渗透双语口语教育,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提高幼儿双语口语听说能力的策略。

2.在幼儿一日生活个环节中提高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性适应能力的方法。

3.幼小衔接中家、园、校三位一体进行配合教育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对象:主要以大班、学前班幼儿为主。小、中班为辅。

研究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动研究法。

3、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1年10 月—2012年1月)建立机制,形成研究氛围,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取得家长及周边小学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 月)各年龄班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教师子课题研究方案、目标与内容并组织实施,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如何创设适宜幼儿需要和发展的生活、学习环境,从听说能力、认知水平、社会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小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第三阶段: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 月—2014年1 月)

总结前阶段实践研究情况,形成初步研究经验,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得出课题和结论。形成相关论文、案例、教案等研究成果,提高教师分析总结能力。

第四阶段:实践反思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 月)

实践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进一步完善论文、活动设计、案例、成长档案等成果,编写课题研究专集。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

第五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3—2015年9月)总结课题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形成研究报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园水平,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课题成果,交流教研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一)理论依据

1、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

3、《关于加强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的意见》(新政办发〔2010〕16号文件)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1、成立以园长为组长,保教主任为副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讨论

及与小学教师交流沟通、听课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将“幼儿双语口语听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2、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衔接。

3、在各年龄班开展关于幼小衔接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进行培养,帮助幼儿提高双语口语水平,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

4、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主要措施是: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2)利用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的实施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在家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

(4)在家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时间观念、定时作息;如:有计划的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不迟到等等。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1年10 月—2012年1月)

1、成立园课题领导小组以及教师子课题研究小组。

2、组织教师开展幼小衔接相关理论知识培训。

3、与阿克苏市第八中学(小学部)建立联系,从观念、方法、形式、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4、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 月)

1、各年龄班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并实施幼小衔接的教师小课题方案,创设适宜环境,组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2、组织教师及幼儿观摩小学的一日生活、学习。

3、开展研讨课,活动个案分析交流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 月—2014年1 月)

1、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情况,制定整改措施。

2、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论文、反思、心得,收集整理教学案例、活动设计、幼儿成长档案。

第四阶段:实践反思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 月)

1、运用课题成果,实践反思环境创设、活动设计、指导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儿养成习惯、形成经验、提高能力,促进发展。

2、对2014年9月入学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反思幼儿园、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是否能适应孩子的需求。

3、完善论文、活动设计、案例、成长档案等成果,编写课题研究专集。

第五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3—2015年9月)

1、园内开展教师子课题成果交流、研讨、开放日活动。

2、总结园课题成果,形成课题报告。

3、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园课题、教师子课题成果汇报活动。

四、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宣传片。

3.幼小衔接相关的活动图片资料集。

4.小衔接教师教育策略集

幼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教师衔接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在教师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读写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其他方面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管理值日生等等。

二是教师研究能力得以渐进提高。通过参与研究,增强了我园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追求浮华、好看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多了,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实现了由“教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三是教师反思和积累的习惯逐步养成。老师们能自觉结合自己研

究的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幼儿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了。再如,以往园本教研,由于目的不明,研究方向不集中,难免会流于形式或随意。现在,老师们能结合课题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搜集相关的案例,并自觉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地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课题实验更加稳妥有序地开展。

五、问题与思考

1、从目前社会对 “幼小衔接”课题的认识上看,多是幼儿园单向与小学衔接,强调幼儿园该如何提高孩子的知识技能,向小学衔接,忽略学校该如何创设有助于学前儿童适应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甚至有人提出“孩子在幼儿园毕业时该有个标准来衡量是否合格入学”,显而易见这些观点是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小学化”倾向。

2、我园教师均为2011年3月入编教师,2011年8月才正式进入我园工作,且大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经验上都不足的问题,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的选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都有很大困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都在逐渐进步、成熟。

3、我园为新建双语幼儿园,附属工程、办公设备、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课题所需设备资金短缺,影响课题研究进度及资料收集。

4、是在大班学段的研究中,如何解决尊重孩子个性与小学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考核教师、评价学生体系

不同而造成的不衔接的问题。

5、是幼儿园的家长是多层面的,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形成,更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坚持,因此,如何进一步强化交流与沟通,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还需深入研究、探讨。

总之,参与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的认识和收获由零碎和片面逐步走向完整。我们发现课题研究成员就要有学习精神、专研精神、奉献精神,具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但因各种原因我们会而缺乏这种热情,缺乏一份恒心与耐心,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份信念,相信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下,自己的努力定会有所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幼小衔接工作在我园开花结果,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教科研这条路上能越走越远!

第四篇:浅谈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浅谈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为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必须普及环保教育,孩子是地球未来的主人。因此,对幼儿环保意识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做起、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他们成长为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卫士。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走进乡村,宣传环保,尝试参与保护环境

随着环保教育活动的步步深入,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教室里说话的声音小了;上下楼的脚步轻了;看到水龙头开着,能自觉的关上;看到地上的垃圾能马上拾起来,扔进了拉圾筒。孩子们的意识提高了,我们又开始了新了讨论,怎样使我们乡村里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们可以跟他们说:“要保护环境”。大家讨论了很多,最终我们决定画《环保宣传画》、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将宣传画发放给村民,告诉他们要保护环境。于是,我们画了大量的《环保宣传画》,如:不随便扔拉圾;不吸烟;不踏草坪、不摘花;使用无毒塑料袋;不随地吐啖等。同时,我们还设计了许多环保标语:爱我家园,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是环保小卫士;让绿色永伴你我他等。带着这些画和标语,我们到了农贸市场,进行了宣传和发放,每发一张宣传画,孩子们都会再叮嘱一声“请保护环境”。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带动了周围的人。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墨化的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各项环境创设时要处处考虑安排环保教育的内容,而进行环保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发挥其特殊作用。如:我们创设了环保专栏“环保总动员”幼儿画了许多《保护环境我该做些什么》主题画。贴在专栏里;同进,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了“电池回收箱”和“塑料制品回收箱”许多幼儿都将家里的废旧电池带到幼儿园扔到“电池回收箱里”;我们给我们种的小树设计了“爱护小树”“我和小树一起长”等标语,挂在小树上;我们用幼儿加点时喝完的酸奶袋制作了树杆,用幼儿的手印画制作大树的叶子,用废旧的纸盒、一次性杯子等制作了小鸟和小鸟的家等。浅显易懂的图案、色彩丰富的设计,幼儿在制作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的环境带给人们的享受,达到了环境教育目的,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用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每天的一餐一点中,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结合教育活动,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我们所节俭下的食物,可以供养很多人。在盥洗活动中,也要注意让幼儿从小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首先我们给幼儿上一节有关“纸”的活动,通过活动让

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许多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所以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自来水漏水会跑去关紧,离开教室,教师会随手关灯,每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会为自然角的绿化浇水。所有这些活动,既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方面,又对幼儿进行了劳动观念的培养。我们要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每个教育机会,从点滴生活及习惯中逐步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幼儿园开展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小班组织浇水除草活动、中班开展认领幼儿园一棵树的活动、大班组织幼儿每人带一份种子,亲手种植。还有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春秋游、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我们都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并且每次活动都是园内大型的或级组集体的形式,我们把环保教育活动与“十一五”基础性课程实践实施结合起来,每学期制定环保教育实施计划,做好具体落实和资料积累,期末统计学分,我们把爱的传递化为了实际环保行为。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主题教育,让幼儿理解生物,人和各种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为幼儿成长后,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培养。节日活动还有“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教育目标,对幼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五、家园合作,形成环保教育大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请家长在家中进行节水再利用,少用塑料袋。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娃娃。幼儿得到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同样提高了环保意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情感和环保行为将决定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因此,保护环境应从幼儿抓起,让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第五篇:关于幼儿在园二次伤害事件引发的思考

案例

一天上午10:00,幼儿正在自由活动,瑶瑶面朝椅背跪在椅子上玩,不慎跌倒,手指被压在椅背下,教师听到哭声后过来简单安慰几句又走开了。中午,瑶瑶的右手小指肿得厉害,教师用红花油给她按摩,试图消肿。下午4:05,奶奶来接瑶瑶,教师告诉她孩子今天跌倒压到手了。奶奶看孩子小指肿得很厉害,直喊疼,就带孩子到医院拍片,最终被诊断为小指骨折,并且错位。因医生要下班,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手术。

晚上9:00,瑶瑶爸爸下班回家,看到女儿疼得无法入睡,十分心疼,他打电话给园长要求给个说法。园长连忙道歉,在了解具体情况后随即和当事教师上门探枋,向家长致歉,承诺承担所有医疗费用。

最终瑶瑶在两位教师的轮流陪护下痊愈出院。家长的怒气虽得以平息,但瑶瑶的小指里留下了一根钢钉,她的小指再也不可能像别人那样灵活了。

分析

瑶瑶的危险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制止,导致骨折事件的发生,这本来是一起正常的意外伤害事件。

但是当事教师的不当处理对瑶瑶造成的二次伤害,却是能够避免的。在整个事件中,当事教师的安全意识极其淡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事教师缺乏意外伤害报告意识。幼儿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明确要求:发生意外伤害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在第一时间向保健医生、园领导等相关人员报告,不漏报不瞒报。瑶瑶摔倒后,当事教师没有告知园长、家长,甚至连配班教师都没有告知就草率地自行处理,说明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幼儿健康无小事,需要慎重、专业地进行处理。

2.当事教师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红花油是舒筋活血的,受伤48小时后方能使用。孩子受伤才两个小时,当事教师就给孩子涂抹红花油按摩,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按摩还造成骨头错位。因为无知,教师好心办了坏事,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3.当事教师缺乏家园沟通意识。瑶瑶受伤后,教师压根儿就没有想到通知家长,等到家长来接孩子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告知,延误了孩子治疗的时间。看着孩子在疼痛中煎熬,家长产生抱怨情绪应在情理之中。

应对策略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园在对教师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出台了相关规定,严格规范幼儿在园意外伤害的处理流程。

规定一:保教人员不得擅自处理意外伤害事件,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保健医生。教师的不当处理造成对幼儿二次伤害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一碗滚烫的面条洒在幼儿腿上后,保育教师立即将幼儿裤子脱下,导致幼儿大腿上的创伤面变大;幼儿将小球塞进耳朵后,教师想用耳扒将小球掏出,却导致小球越陷越深;幼儿摔倒后,嘴部出血,教师让幼儿用冷水漱口止血,却不知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伤口需要缝合……因此,幼儿园需明确要求:保教人员在发现意外伤害后,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保健医生,确保处理的专业和及时。各班要在最醒目处张贴保健医生的电话号码,保证事情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与保健医生取得联系。

规定二:意外伤害处理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保健医生的参与。在幼儿园,只有保健医生受过专业的医学培训,具备正确处理意外伤害的能力,她们的参与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与透明度,有效避免家园矛盾的发生。保健医生到场后,首先应查看幼儿伤情,作出正确判断:是自行处理,还是及时送往医院。然后通知园长,并再次详细询问当事幼儿及教师,弄清伤害发生的具体经过,进一步确认伤情,避免判断错误。只有专业、细致地进行处理,才能有效降低伤害的程度,为幼儿健康提供保障。

规定三:家长有权了解意外伤害发生与处理的详细经过。及时告知家长,既是对其监护权的尊重,也是事件得到最有效处理的保障。保健医生到场,对伤情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后,应与班级教师配合,打电话将幼儿受伤的情况和经过告诉家长,让家长选择:是否来查看孩子的伤情,是否需要带孩子上医院进一步检查。这样做好处多多:一是避免不必要的紧张;二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三是保证后期的妥善处理。

规定四:园长要掌握意外伤害的第一手资料。园长了解伤害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向家长致以诚挚的歉意,对幼儿的伤情进行持续的关注,这对家长无疑是莫大的安慰。家长会感受到幼儿园规范透明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从而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会更加信任与支持。

下载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它是 “鸡奶奶”——隔代教育幼儿在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