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从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我从中体会到很深,感悟到自身很微小,从中感到了责任很艰巨。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我们都是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儿童的表面,或者直视他们所犯的错误。而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只怕不能武断地说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断惩罚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该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惩罚没有意义。因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确实都是一种反馈,会迫使孩子形成相应的应对模式。不过,父母更理性地来面对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解释,尤其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协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孩子积极行为的形成,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长期的、不断的反复,也许可以促使积极的形成。
如:“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中讲到的熏陶孩子的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但即使是物质环境,也是成人意识之下的物质环境。有时候我假想,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自
由、宽松并支持孩子自主自发的理想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孩子顺着天性去发展,自发自主与他人协商,此时他所获得社会探索能力或许会更强。但事实上,孩子的环境带着我们烦恼更多,而我们成人去想各种办法来对应他们的行为去处理,于是孩子必须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把握和适应,在这个把握和适应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的是对还是错,我们都在身旁去观看,去帮助。
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批评教育能看出家长的功力。批评教育的办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
有时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由此产生的敏感和忧伤,我们更应该去更深的洞察、理解和把握。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愿你们象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
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第二篇:读儿童人格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场修行
——读《儿童人格教育》心得
竹园明德小学
申海洋
在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细细回味着两年中的工作,有许多苦不堪言的压力,也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幸福瞬间。我是个急性子,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这个弱点会让我经常性的对孩子们失去耐心,尤其是过去这一年面对的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的考试平均成绩在全校乃至全镇都处于尾巴的状态,我就焦虑不安,而这种焦虑,导致我对孩子们失去了耐心,忍不住大喊大叫,恨不能他们在我的高压政策之下瞬间就秒变高材生,但其实我自己内心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尤其如此。
期末考试我的平均成绩依旧不理想,我思考了很久,莫非真的只能靠高压政策让他们怕我然后机械的去记忆?这样效果可能会很快,但是一定会让学校成为某些孩子的噩梦,而且,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会害怕,再大一些怎么办?我翻阅教育前辈大家的著作,希望能从中找出更好的办法。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假如我当老师》中提到,要教好孩子们,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我深以为然。于是,我买了几本书,打算在假期里认真了解一下孩子们的心理。
就这样,我开始阅读这本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儿童人格教育》一书。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富裕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但是富裕的家庭并没有让他拥有一个愉快的童年生活,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这使得他很自卑,但是这也促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许多观点,对家长和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全书一共14章,分别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与家长沟通也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表述。
书中作者的观点像一缕缕明亮的阳光,照进我迷雾重重的心灵,我第一次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包括小孩子。孩子们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恰恰是自卑心理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在作祟,不管是三好学生还是问题学生,都无一列外。作者提到:如果一个孩子毫无追求,油盐不进,说明他在生活中总是充满责备和批评,他没有信心;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忘记做作业、忘带课本和文具,这说明他在家庭里被宠坏了,依赖心理很重;如果一个孩子总是问题不断,频繁的违反班级学校规定,那么说明他渴望被关注,希望被温柔对待;如果一个孩子忽然性情变化,那么可能是家里出现变故,让他感觉自己不再被关心和爱护……这些都告诉我们,孩子们任何一个问题行为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也不应该被单独对待,它只是孩子们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深入的从时间和空间了解孩子们的发展整体,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了本质问题,从而再进行纠正、指导矫正,引导他们走上正轨。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一定不会顺利,孩子习惯了之前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一时的温柔相待就能让他改邪归正,这就需要我们有相当的耐心和宽容,让自己被孩子们接受并信任,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学校,才能体会学校学习的幸福感。本书让我有犹如醍醐灌顶之感,值得多读多品多悟。
当然,不是说读了一本书,读一次就能让我走出困境,在漫漫的教育路上,我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者,我只不过是一个年长的有生活经验的大孩子,领着一群还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孩子们,一起在知识探索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相互指导,各取所需的努力追寻。借用屈原的那句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路还长,我希望和孩子们一起慢慢完善自己,成长得跟茁壮!
教育是一场修行,对于教师来说,是心灵与能力的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知识与经验的成长!作为修行者,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一天,为明天!
第三篇: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孟小巍
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孟庆娜七台河逸夫中学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
阿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
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
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从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我从中体会到很深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阅读之初,我原以为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随着阅读、摘记的深入对于如
何教育孩子,我想性格更是关键。养成一个好的性格,对于塑造孩子的人品至为
重要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
人着迷”。我们都是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常有的事情,可
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儿童的表面,或者直视他们所犯的错误。而书
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只怕不能武断地说惩罚是没有意
义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断惩罚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该
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惩罚没有意义。因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确实都是一种反馈,会迫使孩子形成相应的应对模式。不过,父母更理性地来面对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解释,尤其是与孩子
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协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孩子积极行为的形成,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长期的、不断的反复,也许可以促使积极的形成。
如:“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中讲到的熏陶孩子的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但即使是物质环境,也是成人意识之下的物质环境。
有时候我假想,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宽松并支持孩子自主自发的理想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孩子顺着天性去发展,自发自主与他人协商,此时他所获得社
会探索能力或许会更强。但事实上,孩子的环境带着我们烦恼更多,而我们成人
去想各种办法来对应他们的行为去处理,于是孩子必须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
把握和适应,在这个把握和适应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的是对还是错,我们都
在身旁去观看,去帮助。
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
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
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
何况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
落。
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批评教育能看出家长的功力。批评教育的办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
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
有时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由此产生的敏感和忧伤,我们更应该去更深的洞察、理解和把握。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愿你们象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读了此书,我更加意识到教师的职责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会采取有效的办法让孩子们更加阳光健康的成长。
第四篇:儿童的人格教育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王兰香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第一章引言部分,对于书中提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尝试通过改善自己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很多孩子产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把自己已经取得的小成绩淹没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就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自己向前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一个个已实现的小目标的积累,不仅会形成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所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老师再对他冷嘲热讽,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第五篇: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最近学校推荐看一本书《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书吧。儿童的人格教育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于是我毫不犹豫入手了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很庆幸,这本书不是很厚,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完。但直到翻阅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我才发现我想的太简单了,这毕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书中的内容深刻而丰富。
由于知识浅薄,对于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是懵懵懂懂,我甚至开始迷茫,到底什么是人格,在我的理解里,人格是人的性格与品德,但是书中的理解与我的还是有点出入的。于是我查阅了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阿德勒也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自卑”与“优越”。阿德勒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自卑而超越,他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决定了儿童一生的具体行为。
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当自卑感过于强烈时,儿童最终只是在心理上而非行为上加以克服,这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而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
因此,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加强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读到这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而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以致于很难找到有效合理的方式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教育是一件工程,特别是儿童的人格教育,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我们应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为国家培养些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