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3: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

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

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约3700字)

参考书籍:

1、《家教》(赵石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二版)

2、《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刘元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2月第一版)(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心理自闭”现象产生与学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实时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自闭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自闭 成因 对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自闭”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 “心理自闭”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自闭”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父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环境下,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自闭”现象的主要策略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父母们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3、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4、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三、结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中不可避免出现溺爱的现象;加上小学生阅历简单,社会经验少,生活道路平坦,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经验;而在学校中一些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比较粗暴,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培养。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孩子面对挫折承受力差,进而发展出其它问题,比如:不自信、自卑、自闭等等。对于这类心理存在问题的儿童,父母和老师更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学校的温暖,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传统教育观念等有关,杜绝体罚学生行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原因,对策

一、教师体罚学业生的原因浅析

(一)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

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老师不体罚学生,学生就不怕他,就是为师不严,就是教师无能,就不是好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家长授意教师体罚,部分家长仍流行“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

(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

目前,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不少教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大打题海战,不准出错,做错一题罚抄多遍,写错一字罚写二三十遍等不科学、不具人性化、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尽管它不合法,但它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三)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师无奈亮“杀手”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空巢”家庭的留守儿童,家庭对其管教不到位,忘乎所以或自由散漫,给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危机。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侥幸心理作崇

个别教师在体罚学生时,也知道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他们的理智并未完全泯灭,只是心存侥幸吧了。

1、自持有理。认为自己严加管教,出发点是对的,只不过是方法过激一点,好心办坏事,问题不会大,就算有事,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2、自认为手段高明。有些教师明知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却自认为手段高明不易被发现。现在很多教师体罚学生已由“地面战”转为“地道战”。背地里进行体罚,无人为证,就算查起来也可以死活不认账,逃避处罚。

3、“敲敲打打”无所谓,部分教师认为,敲一下,打一下,不要太重,把握分寸,给他们个警告,只要不给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就没什么了不起的。另外,别人体罚学生都没什么事。自己也没有那么倒霉吧,不会有事。

(五)处理不严,放纵所致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体罚学生现象的错误认识和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往往过宽过软。

1、体罚学生被当成是责任心强。部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他们都认为只有责任心强。对学生及家长负责的教师才会体罚学生,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马马虎虎的教师才不会去体罚学生呢,自然也就是一美遮百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随他去吧,放纵了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2、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为了维护教师的形象和教师在学生中的神圣地位,同时也考虑便于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开展工作,考虑到怕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难免就会不到位,学校领导有护短的意识。

3、学校领导为了提高考试排名,对教师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你采取什么办法,只要能把学生“管住”,在把分数抓上去的同时不给领导添麻烦,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放纵体罚行为,受罚学生家长虽然也有些无奈,但他们都会认为,如果追究了老师责任,可能会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于是也就都忍了,迁就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导致行为失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时明知对学生没有体罚的必要,但往往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那些烦燥不安、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就会拿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从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的综合角度去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农村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封建残余的教育思想倾向严重,思想落后,对体罚学生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教育。

1、帮助他们对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提高认识。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那么体罚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哪些危害呢?一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养成学生不良性格的特点,三是助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靠体罚学生,“管住”学生取得暂时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错语的,是得不偿失的。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爱”的教育,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就会明白,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的能力

缺乏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是体罚学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使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的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做到“心肠热,头脑冷”,对学生要有热心、信心和恒心。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的问题,我们都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想到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应宽容他们,用老师美女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教师师从思想上不能产生对立情绪,感情上不要厌恶,行为上不能打击,头脑要冷静,不能冲动。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业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法制基础》王悦群主编,2001年11月第1版;

2、《学校管理心理学》程方正主编,2006年12月第2版;

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孟繁华主编,2002年12月第1版;

4、《学校管理》郭振武主编,2000年6月第1版;

5、“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姚丽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第四篇:青少年打架现象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打架,顾名思义是相互正直斗殴,对对方有攻击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时光,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情感的两极化现象明显,有时容易冲动行事,从而引发打架事件。下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因素:

1、遇事冲动,缺乏理智。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

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在集体生活中遇到摩擦和小矛盾时,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以自我情绪体验为主,也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些青少年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发展暂时落后,被认为是后进生,所以在学校中被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企图通过打架斗殴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满足被尊重的需要。

4、个别学生有心理障碍。

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在遇到棘手的矛盾冲突时也会产生打架斗殴的行为。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

3、学校教育的纰漏。

首先,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学生。其次,部分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最后,多数学校开设课程不全,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有的学校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认识不到打架斗殴会造成严重后果,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对策一

就社会而言,(1)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2)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3)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

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1)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或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孩子在发生矛盾时要多从自身找问题,宽容理解他人。鼓励孩子用理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稍有不满就大打出手。

对策三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1)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2)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3)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4)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思想深入人心。要教育学生不要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不要不顾后果鲁莽行事,要扭转不平等思想和报复心理,认清打架的危害。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可以经常召开法制教育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5)在处理完打架事件后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和后果的严重性,并告之以此为戒,决不再犯。

第五篇: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

世纪之交的弄潮儿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力学作《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中放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谁快谁赢!可见,在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培养孩子的时效观,提高办事效率有多么重要!

然而,在孩子进入三年级后,总能发现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她)们智力正常,接受能力不错,解题的正确率较高,但做题的速度非常慢。平时表现迟缓、安静,意愿和情绪稳定,但精神状态的外部表现不足,显得反应不够灵活,做事爱拖拖沓沓、磨磨蹭蹭。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正常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同学甚至需要花人家几倍的时间完成作业。

这群令人头疼的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也有不少人将这群人的形成归咎于家庭环境。他们认为,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使儿童生活在相当特殊而优裕的环境之中,自然就形成了不急不慢的性格特点;他们认为,许多家长(尤其是长辈)对孩子的一味娇惯溺爱、迁就纵容,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主向上的意识;他们认为,家长们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照顾,全部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从不让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减弱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孩子缺少了锻炼,才变得行动缓慢、适应能力差的。因此,孩子们一到学校,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存在着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使“磨蹭”这种矛盾暴露得非常尖锐,学习“磨蹭生”也有了增多的趋势。

另外,三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的第二个阶段,与低年段的学习相比较,学习任务明显增多。仅仅语文一科,他们除了要巩固低年段学习的字词句外,还需要过多地涉及片段的训练、习作的训练,而这些,都是需要动脑筋、动手写的。因此,这种矛盾主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表现突出。笔者认为,除了三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突然间增多外,与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分不开的。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等著作中,多次将儿童的个性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5岁,是自我中心阶段;第二阶段,6-

7、8岁,是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的顺从的愿望,不考虑主观动机;第三阶段,8-10岁,是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第四阶段,10-12岁,是公正阶段。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脱离权威阶段,从可逆性阶段走向公正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开始有自己的生活领域,开始有野心,开始有个性,开始不听父母的教导,包括学习的辅导……他们,有着明显的外向,即使被批评也不会放在心上,特别容易分心,有时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正是这些心理发展的特点,使三年级孩子慢慢地形成了磨蹭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三年级的孩子正是道德认识开始形成的时候,如果不扼制这种坏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及习惯。

大量的个例、现象表明,三年级孩子作业磨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自信心、缺乏责任感、学习或行为能力较困难等。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动作训练为抓手,帮助孩子建立快速反应,并且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找准了“病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预防为先,学生就会随之告别磨蹭的坏习惯。

一、精力分散型。

案例:芳芳妈妈说她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还经常发呆。一个小时的作业,总是二、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不高。

芳芳显然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简单说就是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持续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这个过程不会被外界所干扰的能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的先天因素,但更多是后天习惯和环境所造成。而大多数孩子是因后者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没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是因家庭环境不良或父母没有注意培养造成的。

后来跟芳芳的一次单独会谈中,了解到她每次写作业时,爸爸妈妈要么在客厅大声聊天要么看电视,她忍不住借喝水上厕所跑出去看,妈妈发现了就训斥责骂,叫她快点写,否则打电话告诉老师。她心里很生妈妈的气,又不敢怎样,于是坐在那儿发呆,有时还乱写。造成芳芳磨磨蹭蹭的外在因素是没有一个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内在因素是发泄对妈妈的不满,久而久之,习得性磨蹭。

为了提高注意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写作业时,家里不要有其它的噪音,这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父母可安静地坐在那儿干自己的事,给孩子一个榜样示范作用。

(2)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训斥的次数。唠叨和训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让孩子采取一种消极应对方式,如上文中的芳芳。父母发现孩子作业拖拉,可建议孩子把作业分成几部分,分几个时间段来完成,从中学会规划和管理时间。

(3)平时多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当孩子专注他的玩具设计或观察小动物时,父母千万不要干扰,耐心等他完成“工作”,这在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事后进行肯定并及时和孩子分享他的感受,让孩子有意识把做这件事情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

(4)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注意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为10-20分钟,中年级为30分钟左右,高年级可增至40分钟以上。父母可让孩子“量力而行”,不可打“疲劳战”,疲劳后注意力易分散,而且在一个时间段只干一件事。

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老师不能再以批评、当众提醒、甚至挖苦来强化他“磨蹭”的形象,因为那样的消极心理暗示只会加剧孩子的消极心理,只会雪上加霜,强化他们的消极心理:既然你们都说我磨蹭,看来自己真是个磨蹭的人,那就磨蹭下去吧!心理学认为:要克服消极的心理暗示,必须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任何事情都磨蹭的孩子并不是没有,但十分少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磨蹭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快、利索”的诱因来刺激他们不断地“压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他们尽早走出磨蹭的阴影。

二、过度依赖型。

案例:明明,三年级的男孩,他妈说孩子什么都好,就是爱磨,吃饭磨、刷牙磨,只要是他做的事没有一样不磨。每天早上在家里起得很早,可到学校还常迟到,爸妈怕他挨教师批评就编不同的理由。长期下去怎么办?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不磨呢?和明明妈的进一步交谈中发现:明明磨蹭表面上看是“动作慢”,实际上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

(1)缺乏适当的训练。明明穿衣脱鞋,清理抽屉、书包等,奶奶全部包干,甚至几点钟该上学也是大人督促,有时怕他自己吃饭太慢还喂。明明丧失了许多锻炼动作灵活性的协调性的机会,对时间也无明确的概念,责任心严重缺失。

(2)父母承担太多的责任。上学迟到帮着找理由,明明的行为、心理还停滞在幼儿期。不知道“磨蹭”会带来什么,更不知道“迟到”意味着什么。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类型的孩子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去训练:

(1)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制定一张详细作息时间表,上面列举一天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事,父母决不能再为他代劳。如:规定时间内不吃完饭,就坚决收拾餐桌,使得下次进餐必须抓紧时间;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内容的作业,哪怕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超时,就必须停止。

(2)用自然惩罚法,让孩子尝尝苦果。不再催促孩子早上起床、穿衣、吃饭、上学,让他对着时间表自己看着办,若迟到叫他自己进去面对老师的批评。事后,家长可帮着一起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不加快节奏、不安排好时间,就必须为此尝苦果。

有一位家长这样介绍他的经验:“以前,我的孩子总是拖拉磨蹭,还常常要把学习用品落在家里,我也常常为了他奔波于工作单位、家和学校之间。为了让他改正这个毛病,我和他约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并且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为了让他有一个缓冲,我和他约定,可以给他三次机会,超过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也可以最后帮他送三次学习用品。刚开始,孩子做得有点牵强,但为了鼓励他的进步,我没有过多地去批评他。一个星期后,他故伎重演,连着两天拖拉作业,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看他;第三次时,我郑重地告诉他,再也不会给他机会拖拉作业了。如果再有一次,那自己去找时间补做作业。自那以后,孩子就再也没有拖拉过作业,再也没有让我帮他送过作业本。”我想,正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一个负责任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份责任感,让孩子的内心涌起了一种独立,这份独立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不再想着自由散漫,不再有“依赖家人”的念头。

三、学习困难型。

案例:东东,个头挺高,和人说话不敢正眼看,脸上没有多少表情。他的班主任反映:作业从来没做完整过,连题意也抄不通顺,磨蹭半天,三个字错两个,问他哪儿搞不懂半天不吭声。]

东东的“磨蹭”是因学习或行为困难,完成该年级学习任务的能力欠缺。实际上,一般学习困难生都存在下列原因:

(1)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困难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相关,他们的情绪大多不够稳定,容易情绪化,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是产生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与老师和同学 的交流上,他们大多不能很好与老师交流,不能很好与同学相处。因此,经常会处于孤独的状态。上文中的东东面对老师的关切询问不知如何表达,也不知从同学那儿寻求帮助。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得性自弃”。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智力活动指向或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因此,对于学习困难型的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家长必须要多一点耐心,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他也是很痛苦着急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定要帮助学生补习相关学科知识,扫除作业时的障碍,掌握所学的内容,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这是做好作业的前提。如果没有听懂课,没有掌握作业必须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孩子面对作业是无法下手的。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做作业自然没有效率。所以,老师一定要对这类学生加强专时专用、提高效率的训练。首先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再次,开展多媒体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调动全班同学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特别关注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先不用统一的要求,别人做4题,他们可只做1-2题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让他们也有“成功”的体验,尝到学习的甜头。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就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红红,10岁的小女孩,衣服特别干净整洁。她的妈妈诉说:孩子几乎每天做作业到12点,写一个字擦两三遍,做完一题看半天,有时还重做一遍,甚至几遍。这般磨蹭,到了初中、高中,哪有时间睡觉?

红红的“磨蹭”和她的人格特征有关,心理学上称之为“临床完美主义”。即个体过度追求高标准而不顾严重的消极后果。它将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紧张……)认知(注意损伤)或行为(反复检查、反复考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塑造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十分不利。“临床完美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

(1)自我加强的高标准。

(2)自我评价过度信赖成功和成就。

(3)较高的自我批评。

(4)自信心不够,恐惧失败。

对这类型的儿童,营造“宽松”的氛围为上策。

(1)多鼓励,少指责。这类儿童自信心不足,总担心事情做不好。作为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要过高,他们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鼓励,做错了采用“疏忽法”,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开始了自责。对上文中的红红,父母或老师在她做作业时要真诚赞美(完美主义的人敏感)“你的字写得真好,完全不用修改!”在她速度加快后,又及时鼓励“比以前快多了”,并将类似的鼓励迁移到生活中去,有意引导她忽视生活细节。如:衣服上污渍,父母可一脸平静地说:“弄脏一点点没事,你看妈妈衣服上也有脏点。”

(2)多协助,少竞争。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在竞争中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理念是:“我必须成功!”。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必须在指导、督促他们的过程中杜绝“竞赛”的字眼。因为他们对失败有恐惧感,哪怕一点小过失,也会导致他们的“自我信任”一泻千里,跌入低谷。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强的动机只会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而“竞赛”这种充满紧张气氛的字眼,只会使“必须成功型”不断地压迫自己,使过度的动机导致行为效果的下降。竞赛结果的不尽人意又使这类人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追求完美型的人越加“抬不起头”,无法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需要为“完美主义”者创设一个团结协助的环境,这样会使他们降低心理压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发挥得出应有的水平,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五、畏难怠工型。

案例:小羽,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思维敏捷,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书写态度总是非常糟糕,所写的每一个字,只能看清楚三个基本笔画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能坚持认真书写,字迹却又相当清晰。为此,他的作业常常被要求重做,有时擦上三四遍后才能勉强过关。这样,完成一次作业需要别人三四倍的时间,怎么可能按时完成作业呢?]

小羽的磨蹭与他的意志品质有关,看得出他是一个只能适应顺境的孩子。他不能正视自己书写糟糕的弱点,反而主观地认为老师家长要求他把字写工整是不合理的要求,让他重新书写是针对他的一种“折磨”。为此,他采取了表面害怕实则无所谓的态度,有时甚至没有大人盯住就不再写字。

生活中,像小羽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他们,对老师彬彬有礼,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下课与同学们一起游戏、聊天,操场上经常出现他矫健的身影。如果让他做别的事都能较快的完成,唯独怕做作业,每当做作业就常常磨蹭,几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气,只要看到动笔的作业,就东张西望、抓耳挠腮。与家长接触后,家长也反映,以前做作业还好,但升入三年级后,要做一段时间的家庭作业,就不愿意了。刚开始时,不认真写,让他重做还能马马虎虎做好。后来,在家做作业就不太愿意了,一点点作业,别的孩子只要三四十分钟,而他却要做到两三个小时,天天磨蹭到很晚才睡觉。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类孩子,是最难改变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意识很强,但又没有正确的观点。在日常教学中和学校各项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类学生积极的性格,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样可以提高其学习和工作能力,增强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和不断进取之心,形成耐心、细致、勤奋和谦虚的优良品质。

首先,要进行挫折、磨难教育。教师应有意创设一些逆境,适当地给学生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其身临其境,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同时,予以积极的引导、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以提高他们抗挫折,耐磨难的能力。

其次,要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受到挫折不灰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顽强坚持学习。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确定不同的学习时间、任务、目标要求,到时完成,评价结果。每次学习,都把三者结合起来,多维多元、发展性地评价,从而让他们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

有些孩子的磨蹭不是单一属于哪一类型,可能是几个类型的综合;而且,磨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我们决不能盲目着急、批评、惩罚,一定要弄清“磨”的原因,分析“磨”的类型,再对“症”下药;更不能因他们出现动摇就放弃,而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减少问题克服过程中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时代车轮!

下载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李生福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新的课改理念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智力因......

    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李善君 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

    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预防和减......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而目前,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升学......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一、引题:探讨中学生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是十分重要的。二、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校......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标题:试论问题学生的 心理成因和对策 作者:庞昌军 谭义芳 单位:韶山市银田镇学校时间:2012年5月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摘要:厌学、顽皮、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