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相关问题

时间:2019-05-12 03: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子教育相关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亲子教育相关问题》。

第一篇:亲子教育相关问题

亲子教育相关问题

1、家庭教育影响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影科技进步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青少年犯罪;孩子自私缺乏爱心;太过功利等)大多是因家庭教育的疏忽所导致的,父母因工作忙或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等都是诱因。父母从小给孩子多少爱决定了孩子长大后有多少爱给别人,真正的爱孩子就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只承担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技能层面,但根据调查一个人的技能再好但在做人处事等方面无法获得信任和肯定往往也很难有太大的成就空间得以发挥。一个孩子就像一个泥娃娃,你怎么捏,他就怎么长,你不捏就永远是一个摸样。

2、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寓意: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可以被榜样的偶像,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模仿能力是成人的数十倍,也往往会以父母作为首要模仿的对象,即使不是有意效仿但父母的言行举止还是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就会有一句话: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时刻注重自己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语言,因为这就是未来的孩子的摸样。

3、家长打孩子会造成孩子时常说谎来逃避,为人父母要以理服人

打孩子是最传统而且适得其反的教育方式,因为这不仅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阴影,更会使孩子为了逃避承担责任或处罚而编造谎言,家长要从理解的角度先安慰、后倾听、再引导的思路上去教育孩子。

4、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会有内在作用,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在企业管理中有这样一个调查:受到鼓励的员工要比受到惩罚的员工更具有工作效率。因为人们都偏向于得到肯定,肯定是信心的建立,想象一下:当你的孩子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在我们面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阳光、活泼、懂事,这些都是鼓励和肯定的结果。当然、鼓励只针对于对孩子有益或积极的事情上,最终的结果要起到教育引导的正面作用。一旦你开始肯定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其实比任何人都优秀,无论大小事只要他做的好就应该受到鼓励。

5、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现在很多企业选择人才都会注重“责任感”这三个字,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事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从小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旦一个人学会承担责任他就会快速成长,因为责任会强迫他不得不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父母不要什么事都为孩子承担,因为这就等于在弱化孩子的能力。平时可以分配一些任务给孩子,并由他自己完成,以此培养他的责任心。

6、物质不应常表现,而精神要时常传达

鼓励和肯定有时也需要物质来表现,因为孩子都喜欢父母经常给自己礼物以此来表示父母肯定他的成绩。但不可太过频繁而让孩子造成依赖心理。物质的肯定有时也只会起到短暂的效果,所以要物质与精神并存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精神方面反而更容易做到,比如: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分享,听听孩子自信的表达等。

7、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人、什么特质的性格,你就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因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会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从而慢慢形成一种气质或特质,也就是将来孩子的性格。比如:一个喜欢音乐爱弹钢琴的孩子就会比较具有优雅的气质,相反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孤僻和不爱讲话。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父母是可以从小帮他塑造的,那么就从创造家庭环境开始吧!

8、让孩子说出心里的话,教孩子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批评或打骂,这其实是非常极端的教育方式,效果也会更差,如果要正确的引导孩子首先第一步应该是了解,正如我们平时在工作中一定会先去了解这个人才会与之合作一样,不然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需要的只是我们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了解才能带来力量。

9、在关注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在任何事情上抽出时间都是值得的每个父母都说孩子是他的一切,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却又常常找借口说:今天很忙明天没空,在无形中孩子已经渐渐长大,再想回去教育已经为时已晚。既然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不愿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去真正的爱他呢!而且这一点点的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让孩子和父母心灵连接,那么爱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多陪陪孩子

10、父母应是提问者,而非解答者,引发孩子的思考力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都会由于溺爱而导致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依赖父母帮他处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只会逐渐弱化孩子解决的能力,父母应该经常向孩子提问,尤其是在孩子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引导他去探索,而不是第一时间就给出答案,表面上是爱其实是溺爱。

11、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睡懒觉、自己事自己做、经常读书

所有一切的教育培养都是希望孩子未来出社会后能更好的独立,独立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诱惑、独立自主的学习。要培养这些就从不睡懒觉、自己事自己做、经常读书这几个方面开始。能控制自己不睡懒觉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己思考处理问题是训练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会让孩子成长的最快;时常读些书籍是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12、孩子的能力大于学历

学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智商,而智商往往最终会表现在某个特定的专业上,成功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比如: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情商、体商都要全面发展,这样就不太会形成一个孩子能力偏激的发展结果。如: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多让孩子动手做,和孩子一起运动等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13、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人的特质来自于家庭的塑造

有些父母习惯于把孩子的所有教育都丢给幼儿园和学校,我们应该更要清楚学校教育大多只是技能的范畴,家庭与其他机构的培养才能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某大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社交能力而露宿街头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就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也

有许多案例证明即使学历不好也一样开创了一番事业。因为他懂得谦虚做人、理性处事、善于学习。

14、注重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少吃高加工食品

很多案例不得不让我们重视孩子的饮食习惯,但往往孩子的饮食习惯是由父母引起的,溺爱也会让父母在饮食方面犯错,食物一旦经过很多工序的加工就会变得不太健康,所以应当经常引导孩子吃自然的食物,要向孩子灌输不良食物的危害,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心里产生对不良食品的感觉,长大后也会自然而然的有这样的观念在心里。

15、树立孩子的荣誉感,但不可太功利

荣誉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如果孩子对很多东西都缺乏兴趣往往是这个东西无法让他在心里上得到满足,至此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奖励和荣誉感来激励他,但不要只让孩子注重功利,在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引导他的观念,比如:面对失败时的心态、让他感觉和别人在一起的快乐氛围等。

16、透过现象看结果,要对孩子的未来有预见力,有远见

西方人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小时候多哭,长大了就多笑,意思是小时候就让孩子学会吃苦刻苦学习,长大后就会在社会上胜人一筹。在中国反而有太多溺爱现象,试想,我们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在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将来他独自走上社会在其他更优秀的孩子面前会是怎样的情况?所以父母要能透过当下的现象看到孩子长大后的情景,假如此刻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那么未来他就可以在生活上游刃有余。今天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长大后孩子就没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实践性的理论可以参考,但我们却很难做到实践,为什么?不是我们不够重视,而是我们总是在找借口,从这一刻开始就做还不晚,明天您的孩子什么样,就看您今天怎么做!

17、处理亲子关系的关键是沟通、耐心、爱

沟通是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重要途径,尤其面对诸多孩子莫名的举动,更需要通过沟通去了解孩子,孩子不可能主动要求沟通,所以需要父母积极的介入;无论是沟通还是其他的教育方法都需要很大的耐心做支撑才能起到长期的作用,没有耐心的沟通只会传递一种消极的情绪给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并把沟通当成一种快乐的事去做,事实上一旦孩子喜欢上沟通父母也会如此;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经常给孩子关注和陪伴,孩子内心是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很多抵触情绪正是对父母缺乏关爱的反抗,一旦和孩子之间建立内在亲密教育也就顺理成章。

其它:

1、快速学习是听、看、触同时进行

2、亲子教育的前提是树立好亲子关系

作者:王长川

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邮箱:394793869@qq.com

第二篇:亲子教育问题

亲子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热点问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孩子的道德好坏、品质优劣、学识深浅、颖悟或笨拙、性格的刚柔、甚至是体格的强弱等,无不与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为他们创造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题目很大,涉及的面很广,社会上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见解和建议,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哪方面都有点道理,想想做做也不完全一样,确实一下子很不容易说得清楚。用我们教育的行话:教无定法。即没有统一的一种模式。其实企望用一个完全统一的模式塑造千差万别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教育基本上是运用共性的规律指导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个案。

所谓共性规律?就是无数个案中相同的特征。我今天主要结合自己的认识讲一些共性的特征,再由我们各位创造出无数鲜活生动、卓有成效的个案奇迹。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目前我们教育的背景

1、家庭组合不一样,但都要创造孩子成才的健康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从事着一定的工作。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从城市里涉及孩子教育的“家庭组合”大致有四种:一是 “双亲家庭”;二是“单亲家庭”;三是“重组家庭”;四是 “隔代家庭”。前三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时间都很紧,工作生活的压力大,第四种相对时间宽一点,但容易过分溺爱或放松。我不想评论究竟哪种组合好,我倾向于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培养最好。但不管哪种组合,都要创造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但常常用同一个模式培养。

我们居住在南方,跟北方不一样。南方人对男人和女人的教育要求或成长模型有其独特的想法。现在比较倾向的是:男子具有“绅士风度”或“新武侠风格”;女子具有“淑女风韵”或“外弱内强型”。希望男子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富有文化、做事认真可靠、规则有序,既侠义果敢,又温柔多情,既武艺高强,又风流潇洒。希望女子不娇不懒,要撒娇时能撒娇,要吃苦时能吃苦,要团结时能团结,要排外时能排外,既是“铁姑娘、女能人”,又不失“嗲妹妹、女人味”,既落落大方,又精打细算。且不说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否最好,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有这种影子。这是地域文化决定了的。常常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常常为“影子”所左右,能达到的自然欢喜,达不到的则急不可耐。所以教育孩子问题,我想在我讲怎么做之前先说这么几条:

教育孩子一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

二是要有平常心,切不可好高骛远,期望值太高,不可盲目攀比(人比人气死人),要顺其自然,多元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般能在中等水平以上就应该满意了;三是要有耐心,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切不可急躁,包办代替,越疱代俎,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进行自我教育。

二、父母必须也只要做三件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今天我重点就讲“三件事”,讲多了,时间不允许,也不容易去做,与其做不了,不如把三件事做好了,就是成绩。其实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许多自己的做法,要想想自己好的做法,克服不良的做法,关键是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必能取得成效。“坚持”就是教育的真谛和秘诀。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条件)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关键在于“从父母做起”,而我们许多父母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良好、有教育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是一种幸福。所谓有教育性,就是有目的的一种引导或设计。这里我讲四点:

一、极留心关注孩子(留心关注是最起码的,漠不关心就谈不上亲了,但绝不是“全陪”)复杂的、重大的事业会使热爱这种事业的人花在家庭上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是,不应由此得出结论,应该完全忘记家庭。恰恰更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精力极留心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多的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活动、劳动、锻炼和交流。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有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

孩子一生中前7年接受的教育对成年后人格和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现在义务教育的年限增长了,所以我认为可以延长到15年(以后不是不关注,而是再放手一些)。确实在我的一生中和父母交谈或和女儿交谈最多的都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许多有趣的生活、快乐和兴趣常常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服从、责任感、秩序感和诚实等一些观念和品质都是在7岁以前形成的,这期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人格发育的基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学会这些是错误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事实并非如此。1岁以内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而6岁孩子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90%,具有了充分的理解力。两岁前的孩子应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家长应该教会18个月到两岁的孩子服从,教导7至10岁的孩子懂得责任、公正和友谊。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敏感期,这意味着孩子在某个时期会更容易掌握某种技能。

关键是父母的关注力是不是持之以恒。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托给时间、工作,虽然这样做很省事,又能博得同情,但对子女教育的缺憾和原罪感丝毫不可能得到良心的解脱。

二、建立诚挚的情感(真诚是爱的核心表现,要真心相待才能天长地久,这也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家庭是感情的第一学校,而且只有在那些具有真诚、温暖、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情感家庭里,才会有诚挚的气氛。

如果问我:哪里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心血和教育艺术?我的回答是:培养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诚挚的爱。如果一有事就大喊大叫、辱骂、抽打、恶狠狠的,有时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日常生活的拌嘴、庸俗的口角、个人利益的你争我夺,都会影响建立深厚的感情。但是这种爱不是表面上的,不是随便亲吻、甜言蜜语、撒娇放任、更不是强烈表现自我情感。

很多家长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严得不能再严,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设计好的模式发展,稍有不从,就对孩子严加管教,其结果并未遂人愿(产生逆反心理);要么爱得不能再爱,对孩子百般迁就,用老百姓的话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是严格中包含宽容,宽容中渗透着严格,“恩威并重”。在为孩子创造好必要物质环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里总是有一种沉静、相互温存关心的气氛。不允许争吵、相互欺负、表现粗暴和漠不关心,而相互帮助要受到鼓励。友谊和互助体现在一切方面,即在学习、劳动、玩耍和娱乐、文艺活动及体育锻炼等方面。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孩子大一点的话,我觉得要彼此沟通,写信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更能给人留有理解的空间、感情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有一种“距离美”。

三、培养乐观的态度(不要愁,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有正确的苦乐观)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无法替代孩子。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用自己愉快的、善交际的性格,用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乐观态度,帮助孩子在进行各种努力之后获得欢乐、愉快,在无必要时就不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愿望,培养孩子极大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度过“挫折”的难关,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

要倡导“不言而教”。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孩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这个故事蕴涵着一种教育的方法,即老子主张的“不言而教”。

“不言而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无痕教育”或“不教而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孩子在这种教育中不觉得压抑,能充满信心地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孩子“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无痕(润物细无声),使孩子愿意接受,就要迂回,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换种做法。试想,陶先生如果当场指出那个女孩的作弊行为,其结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难堪和怨恨,谈不上促进孩子自我反省的良好教育效果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我们自己就要有乐观的态度,“等一等”是很有用的。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在家中有“话语权”、为孩子操劳费心的家长们,应该怎样更多地通过“不言”来增强教育的效果呢?

1.少唠叨,多点余味渗透。

“苦口婆心”的父母们总是抱怨“嘴皮都要磨破了”孩子也“听不进话去”。但“唠叨”恰恰是孩子们最恼火的一件事。

听听孩子怎么说:“昨天因为我试卷上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妈妈唠叨了一晚上,听得我头都大了!”

“我爸爸为我差1分满分的卷子,几乎说了一整天呢!最后我假装昏过去。“

“总说别的孩子怎么样,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我腻烦透了,恨不得大叫一声闭嘴”。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往往管的问题很多,纠正孩子的坐姿,提醒他们喝水,催促他们做作业,孩子的大事小事,家长无一不百分之二百地关心,很多家长并非不懂得说话,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抓住孩子的某一点过错,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善良的“苦口婆心”实际上成了一种打扰,让孩子难以忍受。

高明的沟通是把问题点明点透,并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谈话。敦促孩子思考比直截了当的公布答案更有教育效果。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会使孩子的探索行为可能变得豁然开朗,或者变得有方向性,这样的探索行为更有挑战性。

2.少指点孩子,多做点儿自我检查。

许多成人指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得头头是道,要求孩子信服并践行,可自己却做不到。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并不喜欢那种“赤裸裸”的大道理。当我们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怎么做、不能那样做的时候,孩子们或许根本没仔细听。但是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孩子们却睁着大大的眼睛在一旁看着呢。

因此,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说教教育了孩子,而是我们的行动在暗示孩子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经常审视一下自己:孩子能从我们的行动中学到什么?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坚决做到。这种影响和暗示就是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

3.少点包办,多点留白空间。

在孩子踉踉跄跄学步的时候,大人常常把孩子先扶稳当,然后离开孩子一小段距离,并在孩子的前面张开两手做出拥抱的姿势,等待孩子扭扭歪歪地走过来,这一“小段距离”就是给孩子预留的发展空间。这个道理简单明了,但是仍有很多家长不惜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父母肩负着促使孩子社会化的责任,如果总是替孩子看,替孩子说,替孩子想,那么替得越多,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越低。琢磨就是探索,就是发展。你教给他怎么玩,那他还琢磨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不言而教”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孩子的充分了解,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志趣、爱好、优点、缺点、脾气、性格、品格等,才可能恰如其分地做到什么时候该“言”,什么时候“不言”。教育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活动,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的策略。

四、保持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家教的重要表现)

家庭传统是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条件。其中有些传统是从上辈传下来的,也有一些是在目前家庭中产生的。犹太人为什么优秀,其中有一点值得佩服的就是能坚持维护民族传统,维持血统的纯正。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点。

第一种是传统美德,伦理道德。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努力克服以往不良行为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行为,优良的品质,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第二种是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的礼貌礼节。

如:不影响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彬彬有礼的气质和语态、体态等,而且教育孩子随时整理自己的衣服、文具,逐步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有一个整洁的环境。还要引导鼓励孩子主动与班里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玩时互相谦让。让孩子,学会与老师沟通,愿意配合老师做事。

家里有人出差或回来,都要能够送别或迎接。亲戚中有人过生日、生病、婚庆、过世都要有一定的礼节。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在不刻意、不强迫的环境中养成必要的行为习惯。培养习惯要坚持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点上往往许多家庭虽然做了,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缺乏教育性。

第三种是相互倾听和相互交流的约定。

从发展的角度看,家长并一定什么都比孩子强。现在的孩子起点高,思路往往比较简洁,其单纯的思想往往对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大人们的思路很多时候是被经验所羁绊,尽管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想得太复杂了反而成了难题。我们做家长的要从互谈见闻开始,跟孩子平等相处,平等地沟通,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无穷的乐趣,大家多试试。

第三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第四篇:浅谈教育问题若干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国际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

1、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美国老师到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参观,她为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小手背后的动作感到非常的吃惊,这在美国的幼儿园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同样让她惊讶得还有幼儿园老师向她请教的一个问题“ 你们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能教么?这位美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估计早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吧,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早就在教师“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头发是黑色的。。”的喋喋不休中消失殆尽了。而方形的太阳、蓝色的太阳在美国幼儿园小朋友的画面里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的创造性从幼儿园起就一点一点在毁灭,而罪魁祸首是我们所谓的最敬爱的老师。

2、关于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小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很愿意帮父母做事的,但父母不仅不鼓励而且还埋怨他干不好,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索性就不动手了。还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尤其是高中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在学校里,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把知识灌输性的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孩子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能

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国,学校是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而且他们布置作业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智商在130以上者通常被认为是超常儿童,中国年轻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商,只有被卡上超常儿童的印章就注定了孩子悲惨命运的开始。从孩子们从第一声“爸爸、妈妈”没叫全开始,雄心勃勃的父母就展开了“天赋教育”行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期望更无限。在我国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超常儿童教育的机构—附设于大学的少年班,这些孩子过早的进入大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大学里边高深的专业课程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刘晓东说所谓神童只是一群被惊扰的孩子,许多神童重复着《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身心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那些少年班的孩子虽然他们在某个领域超乎别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甚至抱着洋娃娃和玩具车上大学,他们仍然有一颗童心,但他们过早的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成人感和儿童心之间的矛盾使有些少年大学生的性格出现偏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而在美国,虽然也很注重有天赋孩子的教育,但一般说来,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以过早的踏入大学校园为荣,他们都愿意多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听从他们自己的安排,一般在普通学校里都会设有天赋教育班,是那些超常儿童发挥剩余精力的地方,每天在完成普通班的教学任务后会有一个小时在天赋教育班活动,老师会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讨论、辩论,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现在学校里的师道尊严已经完全扭曲了,教师成了权威的代表人物,学生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教师成了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的代名词,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学生渴望的良师益友在中国是可望不可即的。而在美国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姓名,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们自由、主动、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5、关于高考的问题。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沿用至今已经20余年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浪费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他们挑灯夜读,早起晚睡,复读了一年又一年为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大多数学校为了顺应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甚至考试作弊蔚然成风。中国大学遵守的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的原则,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要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指只要被录取了,无论成绩好坏都会顺利毕业,甚至还会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美国正好与中国相反,他们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但入学后数不胜数的小测试、中测试和大考则让美国大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毕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走向,追求教育的真谛!

第五篇: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小组成员:段念、丁晓燕(宁夏)、金晨、胡辉、刘林、魏博、杨涛、赵楠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西部,由于经济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很规范,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良莠并存。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不合格现象严重,公办教师数量有限,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造成这部分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公办教师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由于农村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差,新的人才引不来,就只能大量聘用民办、代课老师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有的学校缺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充当。另外,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七八岁以上,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成为骨干教师。

(二)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是高中,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围绕着高考升学来进行。为了能提高升学率,学校不惜每天起早摸黑地给老师和学生加课加自习,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高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学校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寒暑假也是给学生补课,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一个月休息一次,一次通常是一天。教师的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准确解读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除了缺少策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归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模式由于一味的填鸭是教学,使得对课堂的理解从一个交流平台变为了填鸭教育的养殖场。

(四)、教师在教育中的职业怠倦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所以在初期对教师自身的教育中要正视“职业怠倦”这个问题,并对教师心理进行定期的疏导,让每一个进入教育一线的,老师都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五)、对教师教育的曲解

近几年,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施中仍然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教师教育不过是师范教育的一种变形,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部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按综合模式发展,而教师教育仅是其综合性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将不被突出,教师教育将使未来的教师质量下滑;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是否专业化并不重要; 第四,专业学习和进修只是晋级、评优的阶梯,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上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素质,远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

(六)、财政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再教育投入不足

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进行的很多支持,但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免费师范生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开始,当教师进入教育生涯之后的教育国家财政还要继续增加。而不是单纯以评优为标准让老师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

现在国家要求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部门乱收多收的现象。教师参加培训的名目繁多,有岗前培训、在岗职称晋升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改革通识和学科培训等等。通常对于进修的课程,一次要花费上百元多则一千元。而且对于学过的课程,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就过期,还要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考试。对于教师职称晋升情况,花的费用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就更多了。有些学校晋升中教二级职称时,费用就花费了近1000元(是一个西部普通教师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尤其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七)、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省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缺口较大,因而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教师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教师培训机构成为职前学历教育场所,淡化了这些在职培训机构的正常职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由于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虽然这几年高师院校也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性的,对课改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目前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

为加快新教师的成长,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但我国缺乏入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入职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分离的状况,构建发展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要想成为教师并非简单的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便可以,让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机制,走出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误区 第一,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教育是发展性的,师范教育是终结性的,终结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教师教育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师范院校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要使当代教师成为终生学习型教师。

第二,目前正在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个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广泛参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露端倪。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当是开放的,既可在师范院校完成,也可在其他高校完成,同时也可以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完成。

第三,在目前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身份。

第四,师范院校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可能滑坡,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明显的特色,而且又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在走向综合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有的特色,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教师职务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具有较深厚的某门基础学科知识只是当好教师的部分前提和基础,执业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执业还需掌握教师的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自身才有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通过比较国外的教师教育,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延长学制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为使得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可以采取弹性学习、分流培养的方式,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有多次选择权,可以选择师范类本科毕业、非师范类本科毕业、师范类研究生毕业、专业类研究生毕业等。本科毕业学制应延长到5年,硕士毕业应该3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各个专业院系学习三年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然后开始选择升入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选择师范类的学生在第四年的前半年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等实践课程,后半年时间到基层学校实习;第五年的前半年仍然进行师范类专业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写毕业论文,完成本科学习。选择非师范类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和选择读硕士学位。非师范类和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硕士学位。拓宽教育投入来源渠道

第六、建议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比例,在政策上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追加教育投资,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第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良性的中小学人才聘任机制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内涵。

改革中小学的人事制度,形成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合理、妥善安置不称职的和富余的人员;扩大中小学校聘任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同教师职称和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按照合适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教师的额度,择优录用教师;实行优秀教师和校长轮换、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工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和科技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1-4.吕红梅.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5(3).梁克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双月刊),2005(4).

下载亲子教育相关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亲子教育相关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古族教育问题大全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问题总结

    对搜集到的教育相关材料的总结一、关于涉及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法规 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政法规:《......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

    教育问题之我见

    教育问题之我见 关于教育治理方案要点,教师们听后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重点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大家认为,依据可能主要来源于部分学校领导所反映的“教师难管理”的问题。 其实,......

    教育问题清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问题清单 神堂坪小学王雪娇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中央、......

    学前教育问题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探讨》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及理解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与幼儿老师工作的不容易!而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与支持学校的工作。 学前教......

    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堵”和“疏”的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限定在一个相对教科书的范围内,那么,家庭教育则更多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化,面向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碰不到,或者老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