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班视野:三招教家长“夸”出好孩子
同一起跑线学前班视野:三招教家长“夸”出好孩子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激励和赞美是孩子成长的加油站,家长不应吝啬对孩子的赞美,但赞美要实事求是,必须真诚。想“夸”出好孩子,要做好三个方面:
首先,实事求是地认识孩子。家长最难认识的是自己的孩子,过高、过低地估计孩子的实力,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然而这是大多数家长都难以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孩子的智力、能力、习惯、性格、优点、特长、缺点、弱项等,是赏识教育的基础。家长不能把夸奖孩子当成督促孩子的工具,要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由衷地称赞,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其次,抛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减低标准。每个人的智力都有高低之分,大多数孩子的智力都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家长受感情因素的影响,不自觉地高估了孩子的智力,而不是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和辅导。智力虽然难以改变,但方法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家长应合理降低自己内心对孩子的要求,这样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第三,学会夸奖孩子。作为父母要有慧眼,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夸奖要有内容,赞美到具体的行为和行动,使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受到了表扬。在夸奖孩子时不要附加任何条件,赞美还要有境界,其实,让孩子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第二篇:家长必读:三招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家长必读:三招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2013年09月23日10:05燕赵都市报我有话说(2人参与)
家长[微博]帮助孩子纠正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对达到一定行为能力的孩子,家长应及早开始,逐步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清点财物,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2.关注行为习惯的养成。
出门要清点随身物品,东西摆放要分门别类,工具使用完要放回原处……类似这样的生活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创建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孩子一起共同维护。习惯了井井有条,孩子就不容易马大哈了。
3.让孩子为自己买单。
孩子丢了东西,应该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并让孩子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丢了水壶?丢了眼镜?丢了手机?让孩子沿着原路去找,一次找不到,找两次,两次找不到,找三次。实在找不到了,没关系,可以再买,但是必须用自己的零用钱买单;零用钱不够就家长先垫,然后用零用钱分期付款;再不然,用做家务来抵偿。
一旦发现丢三落四的后果,是严重的、是痛苦的,那么他自然就会自觉珍惜身边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养成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综合)
第三篇:幼儿园学前班视野:体罚孩子会降低情商
同一起跑线幼儿园学前班视野:体罚孩子会降低情商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会降低儿童的情商,并且削弱儿童自制力,导致他们的行为表现更加糟糕。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是通过对63名5~6岁儿童进行测试得出这一结论的。其中一所学校对违规学生实行体罚;另外一所则采用非体罚措施管理学生,所有的孩子生活的地区和家庭背景都大致相同。研究人员通过让这些孩子完成一系列任务测试其行为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受到体罚的学生行为能力明显不如未受过体罚的学生。这表明严酷的体罚可能损害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称,体罚能使儿童迅速服从,但不能使他们明确理解规则和标准,所以可能导致儿童的自制力随年龄增长降低。体罚并不能教会儿童适当的行为,也无助于改善他们的学习。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第四篇:幼儿园学前班视野:请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同一起跑线幼儿园学前班视野:请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郐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的控制欲。她打着爱的名义,用“刀”挟持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备受折磨。
妈妈,请不要控制我
我是在儿童绘画班认识8岁的小男孩睿睿的。他画了一幅画(附图1)。我问他:“牛好像不高兴啊?”
“是的,它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主人要杀他。”
“为什么要杀它呢?”
“我也不知道。主人就是主人,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牛没有一点办法。”
“牛为什么不逃跑或者反抗呢?它的个子那么大。”
“主人已将牛屋的门锁上了,它逃不出去。再说,主人拿着刀,随时可以捅它一刀,它反抗也没有用。”
“那它就只能等死吗?”
“是的,所以它很难过啊。”睿睿的表情有些木然。
这个孩子想象力很丰富,表达也非常清楚,但我心里却沉甸甸的。绘画作品能折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个既生气又难过的“等死”的牛又是谁?他头脑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
不久,我约见了睿睿的妈妈——一个走路、说话都风风火火,显得急躁不堪的女人。她迫不及待地向我数落起睿睿的不是来——
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他总是让我操神,这让我显得比很多同龄人要憔悴。回家就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他自己的这些份内的事,都要我一一提醒并监督执行。他的自觉性很差,我对他的管教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比如,做作业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时玩小刀、玩橡皮或者掰指甲,我的双眼必须时刻盯着他,不断催促他:“快点!快点做!”睿睿他爸是个“甩手掌握”,什么事都不管,而且也做不好,家里所有的事都指望我了。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也不能闲,手脚一刻也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睿睿已经8岁了,可是,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依赖我。每天晚上,我都要帮他整理书包,将铅笔削好,将橡皮擦涂抹干净,整齐摆放在文具盒里,我还要将他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摆放在枕边,如果是冬天,还得给他标清楚哪件毛衣穿里面,哪件毛衣穿外面。有一次早上,我感冒了,没有起床,睿睿临出门时,跑过来问我:“妈妈,今天穿哪双鞋子?”我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睿睿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我求助:“妈妈,还是你决定吧,穿哪双呢?”我气得不行。
睿睿在家里时时处处显得毫无主见,没想到,他在学校里却是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学生。睿睿的老师告诉我,他经常给人取绰号,什么招风耳啦、小矮人啦、大象腿啦、长颈鹿啦,他也经常挑剔别人的缺点,比如说谁谁很自私啦,谁谁很笨什么都不懂啦。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被学校记了“大过”处分。我着急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人呢?”“我说月亮不会发光,他偏说月亮能发光,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信。”“他不信就不信嘛,这与你何干呢?”“那可不行!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就必须听我的!”„„这孩子是什么思维逻辑啊,他咋一根筋呢?我真是有些不理解。
妈妈讲的都是事实吗?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又问了睿睿几个问题:“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你才能做好,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
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我,她从来不相信我!”
“可是,她如果不管你,你就不会去做啊?”
“我当然会做!她越是管我,我就越是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
“你连穿哪双鞋子都问她,是吗?”
“如果我自己选择了哪双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不如让她决定吧。”
“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
“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
“为什么别人一定会产你的坏话呢?你们完全有可能友好相处啊。”
“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败了,我胜了,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妈妈对孩子有一种控制欲,而且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那么,她的这种控制欲从而而来呢?
我让妈妈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在家里,我却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他们对我和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而对我却有很多不满意,他们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是一无是处。
咨询手记:
1、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于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而绝非是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多多的孩子,他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满足,她忙碌且快乐着。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她的控制行为会更紧。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于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一方面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她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睿睿的反抗一方面反映的是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幼稚的反抗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这对母子的互动可谓环环相扣啊。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长大的他当然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它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以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败了,我胜了,反正得有个胜负”“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局面,平等、友好、融洽的相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替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他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着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刀;“妈妈”的个子虽然小,但是她的威力却很大。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郐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的控制欲。她打着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从妈妈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出,这和她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妈妈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父母可能认为这是“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她却感觉不到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个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她的爱箱是空的,她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以填充“箱子”的空。
显然,妈妈也是当年亲子关系的受害者。当然,我们无意谴责妈妈的父母,就如我们不必谴责睿睿的妈妈一样。每一对父母都在努力将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能如期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的认清这些“爱”的实质,争取给予孩子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爱。
我们可以想像到,如果妈妈和睿睿继续以这种“控制——反控制”的模式互动,睿睿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更大影响。一方面,他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责任感会越来越弱或者说根本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他翻身掌握主动的欲望人越来越强,他的攻击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会越来越深。
现在,妈妈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衡状态,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平衡,比如,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的朋友,寄情于山水之间等,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控制别人或发号施令来获取满足。
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你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施加压力,并充分的尊重他、信任他。人才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妈妈要以身作则,和睿睿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最先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或者更直接的说,是从亲子关系中感悟到的。睿睿对人际关系已经有了一些误解,妈妈要有意识的引导他和同学朋友打交道,鼓励他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引导和同学坦诚相见、宽容以待。
另外,爸爸也要和妈妈多做一些情感交流。亲密、融洽的夫妻之爱是成年人填充内心空虚的最好原料,也是冶愈控制欲的最佳良药。妈妈内心的“爱箱”如果满满当当了,那她就会有足够的能量予家人更多的爱和关怀。加强夫妻沟通,增进夫妻感情,这也能转移妈妈对睿睿“紧盯不放”、“无微不至”的注意力,也算是给睿睿“松绑”吧。
温馨提示:
妈妈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父母可能认为这是“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她却感觉不到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个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她的爱箱是空的,她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以填充“箱子”的空。
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你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施加压力,并充分的尊重他、信任他。人才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第五篇:全人格教育:三招助家长打开与孩子沟通之门
三招助家长打开与孩子沟通之门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
总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试试一下几个方法,你就会发现,读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难事。
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
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 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学会倾听孩子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亲友做对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
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普及全人格教育,回归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