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教育路漫漫
中国的教育,路漫漫
——读《中国的教育为何如此惨败》有感
泗洪县太平实验学校 杨洁
下班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下载了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江濡山的《中国的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连续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有震惊;每读一遍,都有感慨;每读一遍,都有思考。
江先生从中国的教育体系及教育体制、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六个方面就行了精辟的论述,许多素材来自国内外的教育实践,有理有据,充分折射出了当今中国教育的一系列严重的扭曲和变形。委实令人触目惊心,很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江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水平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至少落后一百多年;中国在教育上已经“惨败”给了西方,若长此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像我们一样,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子孙后代“自愧不如”。教育上的败北,输的可是几代人呀!这一个个字眼仿佛就是一把把闪闪发光的利刃,无不刺痛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教育机构管理层人员乃至全社会人们的心!
我绝不敢怎样怎样来否定我们的国民教育,但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有许多话要说,因为我们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也许能反映出我们当今教育的一部分,这一小部分也是我们对现行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也许会对“辩证施治”我们的国民教育存在的一些顽疾,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
一、中国的家长们需要领取资格证
关于家庭教育,我到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读一读《哈佛家训》、《剑桥家训》和《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三本书。有人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家庭教育,这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体系有关,一味注重知识的累积,小视孩子道德方面的东西。尤其是精英阶层,家庭教育更差,没有教养孩子的意识,只是用物欲淹没孩子。
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验型的传统家庭教育为主,其余大部分是支离破碎的、零散的、盲目的教育,现已远远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而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令人担忧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年龄在20-30岁占首位,大学生占50%,10个孩子中就有2个大学生有自杀倾向。你愿意你的孩子在这里面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回答,这是一个很讨厌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占20%,初中生占31%,高中生占4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发生在学校的社会的不良行为追根溯源都能在家庭里找到答案。古代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人说,孩子六岁以前定乾坤!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家长们应该领取资格证!否则没有权利做孩子的监护人和引路人。
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基本的目的都应该是教会孩子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有是非善恶,有基本的价值观的人,知道自己的本分的人。问题是作为家长的教育观没有改变,中国的家长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具有科学体系的培训合格、领取资格证之后,才会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教孩子多读经书,发展仁心。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次才是各种能力,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这个顺序不能反了。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先育人,后教书”,而不是相反。
而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是:人前温顺如羊,内在粗野癫狂;表面顺从乖巧,内心愤
世嫉俗。
下面是我们农村儿童的早期教育案例,也许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真实回放:
案例1:爸在看文件,妈在家带孩子,孩子放学回家,家长被告知孩子在校咬人。爸对妈:孩子为什么会咬人?你看你带的孩子!妈:我带不好,你带啊,整天看看看……(孩子:我觉得很害怕,我感觉自己是个负担……)
案例2:爸去世了,妈独自抚养孩子,孩子要买ⅹⅹ东西,妈不给。妈说:你爸死得早,妈没本事,你要懂事!我这一辈子全是为了你啊~
孩子哭:妈,以后我再也不要了,我是妈妈的负担……(孩子过早地承当了超过自己压力,这孩子完全没有自我了,她认为为妈妈而活。认为她妈妈不幸福认为自己也不会幸福,不如早早死掉算了……)
案例3:孩子要玩东西,家长怕东西被弄坏,手机不可以玩,电视不能摸,会弄坏;书橱不可以翻,抽纸不可以抽,会浪费。墙上不能画啊…(当你愈不愿意让孩子去尝试时,他的占有欲就愈强…不给就哭,人的占有欲就是这样来的!等过一段时间,你在给他这东西就不一样了。时间长了,孩子很害怕再也不敢去尝试,也不愿意去尝试。)
案例4: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在家带孩子,从来不闻不问,不关心孩子,任其自由发展。这种属冷漠型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考虑孩子将来的发展。
教育往往是点点滴滴的。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就能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这种爱不是强加的。我们往往能听到家长对学生说,你要尊重老师,就给老师鞠个躬!学生连忙给老师鞠了个躬。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夫妻俩结婚时,妻子看中一条裙子,由于当时手头拮据没买。婚后若干年,妻子想起来就在丈夫面前唠叨,丈夫急了,扔了一张银行卡说,你拿去,买100条裙子!妻子不紧不慢:我不要,我就要结婚时的那条裙子!你看看,一个成年人,竟然才有一个4岁孩子的智商!
真正的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而0-6岁的婴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关键时期,对今后性格的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来不得半点大意和疏忽。我们只有多方携手,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品德、修养的培育,注重培养未来公民的习惯。《哈佛家训》中威廉.贝纳德有这样一段论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缺少正确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小心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观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习惯。……许多望子成龙的人,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他们自己却经常背道而驰。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没有比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至少应该和他们一起成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先生在《教养凋零,成绩再好亦堪忧》一文中阐述道,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一个称职父母应该努力的几个方面: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家庭要有明确的“公约”,使孩子有规可循;尊重孩子的爱好,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论语.学而》中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反省自己。面对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的家长们,我们的教育官员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是不是也应该“三省吾身”呢?我们的教育,伤不起!
二、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确实存在诸多弊端
我们的教育的究竟惨败在哪?经济学家江濡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及教育体制已经严重扭曲和变形,而且这种畸变“非一日之功”……中国经济越是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力度越大,中国无数为人父母者心里越难受,而且这种难受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关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及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不敢信口雌黄,但我坚信,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体制不健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必然出现一系列的“畸变”。这种畸变波及广泛、影响深远。
1、孩子的品德教育着实令人堪忧
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我国也是比较糟糕的,教科书大多空洞、乏味,所举的案例也比较陈旧,有的甚至是10年前、几十年前发生的事例,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强,无说服力。而国外的德行教育则比较具体化。记得有篇报道,日本的德育比较具体实在,有一次,日本教师对学生说,孩子们,我现在要求你们做一件事,这件事非常有意义,每个人必须认真完成,请在天安门城楼前数数每一分钟有多少量日本生产的汽车通过!
另据网络报道,韩国某公司领导买了一辆非本国产的汽车,结果被全公司的员工鄙视、指责、嘲笑。再看我国某一次国家级的运动会结束以后,全场一片狼藉,令人万般无奈;今年端午节节放假结束,某海滩到处是垃圾、塑料袋、废纸,令人不堪入目。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国民素质吗?回答只能是无语!这是普遍现象,而绝非偶然。众所周知的闻名世界的“到此一游”,难道仅仅是家长之过?难道不值得国人认真的反思吗?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人生既然是场马拉松,那就会出现,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2、现在孩子许多方面的能力远不如以前,出现明显下滑现象。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书本上的好多东西,可是他们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等等究竟怎么样呢?不妨来看看下面几个简单的例子:
(1)比如游泳:我们世世代代生在洪泽湖西岸,享受着大湖的恩泽,泗洪是一个用水来诠释的地方,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几乎都是“旱鸭子”!我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好几个班级,会游水的不足十分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惧怕伤害、惧怕溺水,所以拒绝游泳,当遇到风险时,必然成为一个个牺牲品。而现在50、60后的人几乎人人都会游泳,还有很多甚至是游泳高手!(2)再如春游:从养生角度来说,我国古代人就懂得,人要修身养性,健康长寿,就必须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积极地与之适应,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这是因为组成人体的60兆生命细胞从600万年前由“猿”变成“人”的时候,就和万物一样有着一定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可以局部改变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命法则。春季养生,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育者还有什么理由违背人的生命规律,把我们的孩子成年累月地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与“世”隔绝呢?就像我们市场上到处都是问题食品一样,是不是我们因为这些问题食品的存在就绝食了呢?
3、中外教育简单对比
我们来看国外的教育:芬兰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这样,他们认为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
窍门。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硕士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介绍到芬兰学校教育以“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为最大特点,从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与方法,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完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公民,这样才能形成世代良善的文化循环,最终成就国与民的共同繁盛。
“平等、品质、公正”是所有教育都应该不断强调的,我们的教师应该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绩拿第一。教育体系虽然提出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但在现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落实的怎么样呢?
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比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质竞争。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现评核制度,仔细推敲其实处处有着明显的不公平。本来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
实际上,只要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教师自行订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满意或不满意?校长和老师一起以每个人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去评估,这就是一种对自我期许的鼓励。老师们从实际教学状况、对现在与未来有所构思与规划,再加上回顾过去教学的讨论方式,让老师自己找到生涯规划的真谛,找到自我成长、策励的动力!
其次,让校方、家长、学生等不同层面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每学期,老师会收到不同意见与满意度数据,这些是让老师们对于校方、家长、学生等各方反应有全盘的了解与省思,也知道自己教学方法和内容会引起怎么样的效果与回响。而不是以单一用"甲乙丙丁 来打考绩,或依照人数比例分配下的绩效考核,而出现总是被当做牺牲品的菜鸟,或总是轮到考绩垫底,或被定为重点管理单位的倒霉鬼。再来看看我们,我们评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试和分数制,对老师的评比也是绩效挂帅;最后,总是有老师和学生为了分数和考核不择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师和孩子们。
也许我们应该确立以自我肯定、自订目标与标准的评估模式。如果一味的从不同的起跑点去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用分数至上来评判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就无异于拿了同一把万能尺,去通量每个不同的受评估的对象。
伫立于孟夏的成子胡畔,暖风习习,凝视着湖水泛起的涟漪:是的,我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何时才能摸到石头,淌过河呢? 敢问我们的教育,您路在何方?
2014年6月10日
附:参考书目:《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文集》、《哈佛家训》、《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教养凋零成绩再好也堪忧》。
第二篇:漫漫考研路
一、数学,我138分。课本:同济的高数上下,同济的线代(可用李永乐的线代讲义代替),浙大的概率论。其他: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李永乐的660题,十年真题,李永乐经典400题。关于复习全书,我推荐李永乐的,我还买了文登的复习全书(蓝色的),但是个人感觉技巧性太强,不太合适。
二、英语,我66分。1994年后的所有真题,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当课本看的。黄皮书的作文80篇。星火的单词,单词和1994到2004年的真题一块儿看。新东方的完型和新题型训练,这本书很有用,主要是新题型部分,一定要看做法。还有一些买了,但是觉得没有必要做的,比如黄皮书的阅读训练和完型训练,最后的冲刺题,这些都是买了,但没怎么做,基本没什么用。
三、政治,我65分。政治我买的书最多,但是正真用到的只有没几本。先说用到的,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我觉得比大纲好用。精讲精练比大纲先出版,而且里面重点部分用绿色字体表示的,不重要的内容也会标出来,我觉得看起来很方便。而大纲的话,所有字体都一样,密密麻麻的,很不好看。配套精讲精练的是肖秀荣的1600题,基本上是看一章做一章的,到后面内容少的可以看两章做两章。1600题至少要看两遍以上。时事政治我用的也是肖秀荣的,这个只需要在考前3天左右把里面的习题看看就行了。最后冲刺用的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任汝芬的最后四套卷,20天20题。把所有的选择题做几遍,然后挑一本把所有大题背出来,这些就差不多了。基本上每套都会压中至少3道大题,很有用的。我最后没有背政治大题,特别后悔。政治我还买了其他很多书,比如教育部出的大纲,风中劲草系列,肖秀荣一整个系列的书等等,但是都没什么用,都几乎没看过。
四、专业课,我133分。每个学校的专业课试卷都不一样,所以我只说我考的,也就是上交的核专业。课本是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和核反应堆热工分析。看完书后把历年真题全部做一遍,把答案背出来,考试有很大一部分题都是历年的真题。有需要的可以给我留邮箱。
最后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忠告,既然决定了考研,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想我这样的学渣都能考高分,你们也一定可以的。PS:本人之前除了大一拿了点奖学金,之后一直成绩巨烂,考试基本靠突击,考研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开始复习前什么都不会。
第三篇:漫漫读书路
漫漫读书路
班
吴培仰
潮州市枫溪区 枫一小学
601人生有很多路。有的人走教书的路,有的人走建筑的路,有的人走成功的路,有的人走失败的路······我走的是一条充满阳光的路——读书。
我选择了读书的道路,因为读书是引导我走向成功的向导。
我的路里装着无数本书。它,带我环游书的世界,漫游知识的海洋。《动物世界》让我看到了蕴含生命的奥秘;《童年》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悲惨人生,让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海的女儿》让我热泪盈眶;《三国演义》让我觉得胆战心惊;《西游记》让我也想三打白骨精;《一千零一夜》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童话故事》让我走进了童话世界,让我做了一次主人公,领略到童话世界的神奇;《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动物是怎样相依相存······
流连书海,我仿佛走进童话世界,幻想我就是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身边跟着七个小矮人······我也像他们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茫茫的书海里,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之路,是我通往成功的道路。我知道,成功要靠汗水浇灌,成功要用知识铺路。
第四篇:《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1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
对于南非非洲国民大会在抵抗种族隔离中的战斗,我的了解微乎其微,对于战争和斗争一类的事情,我丝毫提不起任何兴趣。
曼德拉在书中娓娓道来,一个普通的孩子,经历很多艰苦和历练,在历史的环境中,渐渐走向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斗争事业。
他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随着生活和经历,他在环境的影响下,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虽然也有所怀疑,有所动摇,当母亲去世他不能前去葬礼,儿子车祸,妻子饱受艰苦的时候,他是有过犹豫的,为了自己的信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牵连了家人……但最终他选择了为南非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抗争的事业。27年半的牢狱,都没有能够摧毁他的精神。
在狱中,他见到了自己只在刚出身时抱过一次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外孙女来给他抱的时候,人生的戏剧性让这位老人感慨万千。
信仰,是支撑他一切的支柱。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和国度,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种强大并且伟大的精神力量。
在曼德拉的推荐下,我决定去买一本《战争与和平》,花点时间慢慢去读。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2《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旅程,一如本书的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对立党派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自传写得很顺利,并且在组织内部作了反复的校订,但是,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发表,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这自传手稿的奇特经历:
我们的安排是,当书稿被安全转移到国外的时候,麦克会秘密通知我们,只有接到书稿已经被安全转到国外的消息后,我们才能把原稿销毁。同时,我们需要先把这部500页的书稿进行妥善处理。我们认为,能够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书稿埋在院子的花园里。
……在大家就要排队去石料场的时候,我们已经及时地把书稿掩埋好了。那天上午我走在路上,一直为书稿的安全藏匿而感到莫大的安慰。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书稿的事担心了。
当我那天从石料厂回到牢房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洗澡,而是直接走到院子的南头。我尽量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我被我所见到的情景吓了一大跳。那些囚犯已经沿平行着隔离关押区的墙挖好了地基沟,并真的把排水管给挖了出来。毫无疑问,他们已经发现了书稿。
……
麦克于12月份被释放后,他把记录本(书稿)寄到了英格兰。在南非被软禁了6个月后,他逃出了南非,首先去了卢萨卡,到那里去找奥利佛·塔博,然后又去了伦敦。他在伦敦住了6个月,并同一个打字员一起,重新对书稿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一份打印稿。……尽管我在监狱里的时候,这个书稿并没有出版,但是,却为这本回忆录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这本书在出版之前的历险,几乎“胎死腹中”!
对于一个自由战士来讲,监狱生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财富。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一直力争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为此进行了坚定而又十分策略的斗争。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一代伟人应具备的全部素质。他坚持锻炼身体,热衷于亲近自然的体力劳动;他坚持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学著作,包括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论著;他积极思考,注重行动,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写下了这部不朽的自传。
正是由于这本自传是在艰难的条件和非常的环境下写成的.,这种“非凡”的经历使得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分量。
“黑,却是秀美”,这就是“黑色”的性格,也是这本书的本色:温和而坚毅,沉静而明亮。正如一位权威的评论家所说,这本书,“每一位生者都是值得一读的”,因为这是“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人生故事之一”。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3《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程,一如本书的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
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反对派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
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自传写得很顺利,并且在组织内部作了反复的校订,但是,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发表,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
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这自传手稿的奇特经历:我们的安排是,当书稿被安全转移到国外的时候,麦克会秘密通知我们,只有接到书稿已经被安全转到国外的消息后,我们才能把原稿销毁。同时,我们需要先把这部500页的书稿进行妥善处理。我们认为,能够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书稿埋在院子的花园里。在大家就要排队去石料场的时候,我们已经及时地把书稿掩埋好了。那天上午我走在路上,一直为书稿的安全藏匿而感到莫大的安慰。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书稿的事担心了当我那天从石料厂回到牢房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洗澡,而是直接走到院子的南头。我尽量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我被我所见到的情景吓了一大跳。那些囚犯已经沿平行着隔离关押区的墙挖好了地基沟,并真的把排水管给挖了出来。毫无疑问,他们已经发现了书稿。麦克于12月份被释放后,他把记录本(书稿)寄到了英格兰。
在南非被软禁了6个月后,他逃出了南非,首先去了卢萨卡,到那里去找奥利佛·塔博,然后又去了伦敦。他在伦敦住了6个月,并同一个打字员一起,重新对书稿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一份打印稿。尽管我在监狱里的时候,这个书稿并没有出版,但是,却为这本回忆录打下了基础。这就是这本书在出版之前的历险,几乎“胎死腹中”!对于一个自由战士来讲,监狱生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财富。
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一直力争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为此进行了坚定而又十分策略的斗争。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一代伟人应具备的全部素质。他坚持锻炼身体,热衷于亲近自然的体力劳动;他坚持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学著作,包括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论著;他积极思考,注重行动,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写下了这部不朽的自传。正是由于这本自传是在艰难的条件和非常的环境下写成的,这种“非凡”的经历使得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分量。
“黑,却是秀美”,这就是“黑色”的性格,也是这本书的本色:温和而坚毅,沉静而明亮。正如一位权威的评论家所说,这本书,“每一位生者都是值得一读的”,因为这是“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人生故事之一”。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4《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程,一如本书的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自传写得很顺利,并且在组织内部作了反复的校订,但是,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发表,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5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我通常很难读完一本厚达500多页的书,但是这本书我读完了仍旧意犹未尽。
如果向一位可敬的老先生请教曾经影响他青年时代的书,他很可能会向你介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革命小说,保尔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偶像。但是我从没有读完过那本伟大的自传体小说,我曾经怀疑我是不是不喜欢那些长长的名字。
关于为什么会喜欢这本《漫漫自由路》我想了许多,有几点或许值得记下来。
1. 曼德拉一直是我喜欢的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2. 曼德拉是我生活的时代的人,我能感觉到他的生活。当看到他与政府谈判时,我能联想到我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在同一个星球的另一个角落到处跑了,我们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
3. 曼德拉的斗争不是外国的侵略,而是国内的社会不公平。抵抗侵略的战争离我的距离已经远了,尽管不能忘记历史,但还是感觉很远;但是曼德拉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斗争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启示,因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社会的不公平。
4. 我很敬佩曼德拉,因为他的朴实、真诚、博爱、隐忍、忠诚,他的人格在感染我,不是伟大而是平凡。5. 我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我能感受到他在地球另一端的心跳。我们的学校经常拿革命遗迹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那不曾谋面的英雄来对青少年进行德育,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多好的效果,我想这和两者的差距太远可能有关系吧。每当我看到曼德拉的照片总是被他的儒雅风度所倾服,总会想起周总理的形象,是那么的慈祥、泰然……说实话,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我的感受,大概这种形象就是一个伟人的全部精华毫无虚瑕的表现吧。慈祥的脸庞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棱角,褶皱的皮肤也没有了昔日的光泽,明亮的双眼却更加的突显出睿智和博爱的光芒。我有幸和他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没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叹。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相关文章:
1.自由路漫漫美文
2.双语作文漫漫自由路
3.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4.《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作文
5.抒情散文《人生漫漫路漫漫》
6.时光漫漫的散文
7.漫漫长夜的美文
8.风雨漫漫中国魂
9.路漫漫的作文600字
第五篇:创业时代路漫漫
创业时代路漫漫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里,原著里面那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并没有拍得多好,作为90后的小鲜肉一代,并不能从那些灯光昏暗,宿舍简陋的场景中获得多少共鸣。确实,时代在往前走,电影里那些爱情逻辑观也多少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模糊暗淡。然而,影片里仍然能引起触动的,便是片中那场盛大拥挤的招聘会,就业厮杀是如此的可怖而经典,看着那些场景,才知道在这方面,人类社会是没有进化过的,有的只是一个个轮回。
套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就业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那,除了寥寥无几找到好offer的人,剩下的那些人全部就应该去跳珠江吗?当然不是,平台其实也还很多,更多人选择了其他的相对不是很大但发展前景很好的中小公司,薪酬合理,竞争又不头破血流,晋升空间也大,这当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另有一些人,或是不甘,或是胆大妄为,或是“捍卫自己梦想”,选择了创业。
这就又展开了另一场斗争。创业可以说是21世纪一场盛宴,无数人垂涎三尺,能被迎进去好礼相待的却不多。这是知乎上一段客观理智的话:“青春远远比拍出的电影更加残酷,创业也接近于九死一生。现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毕业签约率只有30%,这样令人沮丧的数据怎能不让他们的青春染暮气呢?之前,我也思考过,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否作为解决其就业问题的一个选项。但是,无论是雷军还是刘强东这样的强人,他们的大学生创业史都以失败而告终。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其实都没有商业经营的基因,需要向市场交学费,这种学费远远比大学教育费更高!”
是的,现在有大多数创业者纯粹为了创业而创业,连基本的创业常识都没有就夸夸其谈,盲目乐观,有人没有去任何公司就职过仅在纸上谈兵,更惘论商业经营。说起来,最简单的,你知道如何注册一间公司吗?你知道如何挂牌经营吗?你考虑过为你的公司避税的问题吗?你懂得离岸公司是什么吗?你有研究过那些所谓大公司的内幕吗?举例来说,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选择注册在开曼或者香港吗?回答的了这个问题仍旧不能说明问题,创业者需要学习更多,才有资格去实践。
如果你现在正是处于这样的状况,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应该开始去看资料学习了!如果你已经万事俱备了的话,那么选择一家出色的委托公司可以帮助你省事并快速成长!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如果懒得去信息爆炸的网上找资料的话,推荐弥敦商务中心,一家足矣,看完你应会更清晰道路与方向,不再只是空口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