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伦,身手不凡,机遇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人生中的机遇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季羡林曾经为世人列出一道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无疑是成功者,拿这个公式相对照,他的天资是聪颖的,他的勤奋是十足的,这都是基本要素,是他大写人生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季羡林的成功,同样也得益于他抓住了机遇。
(一)启发孩子抓住身边的机遇
在当代的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确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抓住了这些机遇,往往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善于不善于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在竞选中善于不善于争取到一个既能为大家服务,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职务。所以有不少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妈妈三年前讲的故事
小力今年成了中学生了,开学第一天就兴冲冲地回来。一进门就大喊:妈妈,我当上了班长了!妈妈高兴又略带不安地说:你成吗?在小学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工作呀!小力说:怎么不成,这个工作还是我争来的。今天开班会的时侯,班主任说:“你们在小学的情况我不十分清楚,请在小学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向前跨一步。”我一想,这一定是选班干部,这个机会我可不能丢掉,我在上小学时是个小队长,也算个班里的干部……。因为,这时我想起上四年级时您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司令员检阅新兵时,突然有一个新兵向前跨了一步,大声地问候:“司令,您好!”。结果这次检阅,在成千上万的新兵中,司令员只记住了这一个聪明的新兵。想到这里,我立刻向前大跨了一步。在向前跨了一步的三个人中,经过班主任的口试,再加上每人试当一周班长,最终选中了我。
母亲以前讲的故事,竟然在三年后启发了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总是成人去替孩子去抓住,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走向成功,总是容易以失败者的面貌活着。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重视机遇的意识,并启发孩子善于自己去抓住。
“我想参加板报组”
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安排同学开始默读课文之后,就慢慢地在一行行桌椅之间踱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当他走到林非同学面前时,看到他没有读书,而是卖力气地在作业本上画画。老师就耐心地引导他:“现在要抓紧时间把课文读好,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情”。
可是没有想到,当老师第二次来到林非同学面前时,林非不但仍然没有读课文,而且把画满了画的作业本得意地向老师这边推了推。这时老师的火真是不打一处来,怒冲冲地责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林非的回答居然是:“我想参加板报组”。这个回答着实让老师大吃了一惊。
其实是事出有因。刚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向全班讲了一件事情:“咱们班要成立板报组,要选拔几个能写作、能画画的同学参加”。林非这个爱画画的学生,当然是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能被选中,于是想尽办法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才能,认为这自然是现在该做的“天下第一大事”了。至于课堂上读书的任务,在林非的脑子里恐怕是早就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儿童,他的不成熟性,使得他在热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忘掉世界上一切其他事情。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应该说就是他们无法避免的弱点,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才会慢慢得到改变。但是在这不遵守纪律的后面,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可贵的主动性,这个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应该肯定,成人的任务是将他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同泼掉。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包办过多”,常常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选择权力,自然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的时侯抓住机遇。
例如,小时侯,穿什么衣服,由家长来选择,长大些上什么兴趣小组,也由家长来决定,毕业了考什么大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由家长来“拍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仅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更严重的是他即使遇到机遇,也是只能“等着家长的来挥手”。一个人,如果从小形成这种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自主性心态,再好的机遇,也容易从他身边溜走。
(二)引导孩子寻找可能的机遇
我们这个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不过有些机遇并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你去寻找。“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当然没有,但是要想寻找到“馅饼”,想办法得到它,总是存在着可能性吧?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不去寻找?障碍我们去寻找机遇的原因,是我们头脑中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
错误思想障碍了我们寻找机遇
争取才有可能性,争取不到没损失
80年代,有一次我到上海去开会,行前我考虑到,除了开会,最好还能借此机会拜访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于是我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我的请求,很快收到他表示同意的回信。
在上海开完会之后,我如愿拜访了刘老,只不过中途有波兰代表团临时来访,刘老和我商量:“我看只好先外后内,先接见外国朋友?明天我再到你住处拜访你,我有车……我还有许多话要对你讲呢”。
第二天,我借了团市委的一处漂亮的办公室(当时团市委办公楼是在上海有名的童话般的建筑物——外国富商为他的女儿修建的一座女儿梦中见到的楼),接待了刘老。
当时一些上海的同行,好奇地问:“我们本地人也很少有机会见到刘老,你是怎么联系上的?”
其实,这件事情做起来很简单,只要去做,一般都能够成功,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做?原来他们一是觉得不太可能成功;二是害怕万一对方拒绝,自己多么丢面子!而我的想法相反:一是如果不去做,才真正完全没有可能,做了还有可能性;二是做了,最坏的结果,就
是对方不同意,这也不是失败,我还是原来的我,并没有什么损失。有人会觉得丢面子,这种虚荣心是中国人的弱点,害了不少人。其实愿意向别人请教,没有什么不光荣的。事实也证明越是卓有成就“大家”架子越小,我虽然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科研人员,就得到了钱学森1[1]、华君武的亲笔回信指导,原因只是我争取过。
我感到我们民族心理中,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不足,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的致命弱点。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然后,才谈得到引导孩子寻找、发现可能的机遇。
家长出个好主意,引导孩子寻机遇
下面这位家长就是改变了“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的心态,“敢于天下先”,为孩子寻找机遇,出了个好主意。
妈妈的好主意——“一定让老师坐着”
妈妈听说孩子明天要春游,就专门找孩子郑重其事谈了一次话。妈妈说:“我发现很多学校的春游,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座位不够的时候,总是老师站着。”孩子说:“是啊!老师年纪大,有的身体还不好……”妈妈说:“明天你们春游,我建议你带头给老师让座”,孩子说:“可是,老师老总说,孩子们,你们年纪小,应该受到保护”,妈妈说:“这是老师严格要求自己,你们更应该为老师考虑。明天,你们要千方百计,一定让老师坐着”。
第二天,孩子就和同学联合起来,主动地给老师让座,开始老师坚决拒绝,但是架不住学生热情地“软硬兼施”,老师只好“盛情难却”地笑纳了。
这次春游总结时,在全校大会上,校长专门表扬了这件事。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孩子自己也会牢记一生。
家长这样做,并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高压灌输。因为,在孩子内心里,实际是有关爱老师的认识和情感,只是由于年龄小,一时找不到表达自己意愿的恰当方法。这时候家长参考、建议性的好主意,及时给孩子提供了思想和行为升华的外部条件。
一次次成功,将使孩子逐渐形成新的意识,练就新的能力。善于寻找机遇,敢于抓住机遇的优点,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孩子上学以后,进入班集体,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开始。引导孩子关心班集体,启发他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愉快成长,应该是有远见家长自觉要做的事。
有的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有当上班干部,才能有关心班集体的机会。其实,并不是这样。即使是班级里的“平头老百姓”,只要有一颗爱集体的心,就会发现有数不清的表现关心班集体的机会。例如,要开主题班会了,主动借给班集体一盆花;有同学生病了,带头去看望、补功课;黑板没人擦,默默去擦干净;班集体订计划,积极提建议„„做一个无名英雄,心里也会美滋滋的。
亲子共同探讨方法,引导孩子战胜挑战
家长引导孩子寻找可能机遇的时候,还要善于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认识程度,引导他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和抓住机遇,还能够成功地战胜挑战,把事情做好。
“这些草莓挺可爱”
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上,校长希望能够有人自荐一个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小明的妈妈立刻举手,抓住了这个锻炼孩子的机遇。
回到家里,妈妈满以为孩子会高高兴兴地准备发言。没有想到孩子一口拒绝:“谁答应谁去讲”。妈妈着急地问:“你在幼儿园不是经常代表大家发言……”孩子说:“那可不一样。
在幼儿园,我是全园最大的,在小学,我是全校最小的,还有那么多家长,一个个瞪着眼睛瞧你,想起来就害怕”妈妈干着急,急中生智地说:“你就假想下面都不是人,就不害怕了”,没想到,这句话对孩子起了作用。孩子感兴趣地问:“假想他们是什么?”妈妈说:“比方,假想他们都是大萝贝”,孩子说:“我不喜欢大萝贝,我喜欢草莓”。妈妈赶紧说:“那好,你就把他们当成草莓,赶紧准备去吧”。
开学那天,孩子的发言很成功,回到家里还在喃喃地说:“这些草莓挺可爱”。
这个故事是我参与评选北京市模范家长时,听到的一位家长经验介绍。这位家长真了不起,她不仅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找机遇,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出点子帮助她克服恐惧,最终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
面对机遇时的境界
家长不能单纯为寻找机遇而寻找机遇,寻找机遇的目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孩子全面提高素质,善于迎接各种挑战,智慧地运用内外条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寻找和抓住机遇,并不是最终目的,更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更不是满足极端个人主义自私的需要。应该说,抓住机遇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是服从于目的的。家长在培养还在抓住机遇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在面对机遇时,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得失?如何与别人合作?才是不可忽略的更重要问题。在此时如何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也是需要家长深入探索。
把机遇让给别人
在一个四年级的综合课上,全班同学正在热火朝天地设计游戏,小梁已经设计了三个游戏,个个都得到好评。接着他还帮助同学,让设计尽可能更加完善。小梁是一个班干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
过了一会,老师安排了一个展示环节,想通过游戏设计的展示,把每个同学的创新成果贡献给全班。对这个环节,大家都很重视,个个争先恐后地冲上讲台,一个讲完,另一个马上跟上。开始小梁也挤在同学中争取发言,后来,我看见他慢慢地退回自己的座位上。我凑过去问他:“这么好的机遇,你怎么还不抓住?赶紧展示你的设计啊……”小梁慢吞吞地说:“把机遇让给他们吧,我的机遇还很多。”
看来,这个同学已经理解,在抓住机遇的后面,更重要的是目的,抓住机遇的目的是使自己和大家全都健康发展。这个同学表面看,是放弃了一个展示游戏设计的机遇,而实际上,又抓住了一个展示自己精神境界的机遇。
在当前比较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在引导孩子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需要强调目的。因为如果丢掉了正确的目的,单纯让孩子掌握抓住机遇的方法和手段,反而会把孩子引向歧途。
第二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范成乾·
这是一篇会触痛人灵魂的文章——它叫人心底发紧,有一种叫酸楚的东西在涌动!
是啊,“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足别人的复制品。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曾几何时,有一首歌曲叫做《长达后我就成了你》风靡一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欣赏其优美的旋律时,总免不了有些飘飘然沾沾自喜了起来!
我没有诋毁这首经典歌曲的意思,但读了这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真的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观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干嘛要渴求学生成为“你”而不是他自己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长久地被视为天经地义,教师教出的学生的分数成了判定其能力和品德操守的依据。殊不知,从家长到老师,我们真的都负上了沉重的功利色彩。
因为这种功利色彩的驱使,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们套上了各种各样的桎酷的枷锁,完全忘了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你”自己。家长如此、社会如此、我们也如此,只有孩子找不到了他自己。
最终的结果,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在教育中,孩子的理想里,孩子的时间里,孩子的兴趣爱好里,充斥着“过来人”的影子,唯独看不到孩子自己。”“不少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头顶成功带来的荣耀却蓦然发现这个变为现实的梦想不是自己内心渴求的那一个。”
我们也是如此,在“慢慢地,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发现只要好好消化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就能拿到好分数。老师每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能在下课铃响的一秒钟画上完美的句号。因此,这位老师成为模范教师。”成了“模范教师”的我们,等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不会在无人的角落捶胸扼腕呢?因为这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它剥夺了多少孩子的快乐和童真,扼杀了多少孩子个性和天赋,藏匿了多少孩子自己啊!
不是吗?请看: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快与慢成了优劣之分。“快”变成了教育的成功,“慢”变成了教育的失败。一套标准成为衡量所有孩子的尺子,达到标准就晋级,达不到就淘汰。
于是,教育演变成了一场淘汰赛。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乱象: 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上小学了,刚开始跟不上教学进度,老师动员家长去做智力低下鉴定,这样孩子的分数就不用算入班级总成绩。
初二了,孩子没有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拍着桌子说:“你英语这么差,普通高中也考不上,更别说重点高中了。”
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贴上标签,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打乱。最终,这样的教育收获了什么?
还没等上完幼儿园,孩子就失去了自由和欢笑。没等到读完小学,就失去了自信心。
没读完中学,就失去了求知欲、阅读的乐趣。
有些人甚至还没等到孩子读大学,就永远地失去了挚爱的孩子。还有,还有一群被淘汰的人无学可上。”
谁能否认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的现状,谁敢说我们没有或多或少成为这种悲剧的始作俑者亦或“帮凶”呢?我们经常都在抱怨着工作的枯燥和学生的难教,是不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精彩,还是“管”得太宽太死,没有“留白”的艺术细胞呢?
当然,“慢”下来,行吗?行,让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功利的色彩吧!
可是,“驱使教育行为的那双无形的手是什么?”体制、社会、家长、我们,都是!
··· ···
该醒醒了,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开放!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为“我”自己!
第三篇:教育教学叙事,给孩子一个“他”
给孩子一个“他”,让孩子做自己
班级的孩子,听讲比较认真,可是发现一个问题,上课总是不愿举手,不知道是因为不愿意还是没有懂,课堂的氛围总是不是很积极,我想了解孩子们到底是怎样的想法。于是,班队课上,我问孩子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明明听的很认真,作业做的也不错,可是上课就是不愿意举手,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谁能来说说看?良久的沉默,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举手。
我觉得这样的僵持不是很好,于是我想应该换个方式,于是我说:既然没有人愿意试试,那么我们换个说法,有哪位小朋友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很积极的,也可以来说说,你为什么愿意勇敢的举起手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果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好好表扬了这个勇敢的孩子,但是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本以为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去就会有好的形势,没想到,还是错了。
突然,在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想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我说,既然我们都不愿意说,那这样吧,现在请你来猜猜看,你觉得你身边的同学不愿意举手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样好不好?没想到,话音刚落,就举起好多小手,意外之喜。赶紧听了孩子们口中的“他”不举手的可能原因:我归纳在黑板上的有几点
1、害怕说错了,就要一直站着不给坐下。
2、害怕说的不好,小朋友们会笑话。
3、因为之前举手了,老师一直没有叫到。
4、上课没有认真听,没有听清问题等等。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说的津津有味,也似乎都很有道理,我突然明白,原来原因有那么多,之前都是我未曾重视过的。
于是,趁热打铁,继续道:既然,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小朋友可能不举手的原因,那么接下去你能不能帮老师出个主意,看看我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又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被采纳的是:在不影响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跟同桌赛一赛,谁的举手次数多,下课可以加一颗星,从下节课就开始。今天的班队课效果不错,于是跟孩子们说,以后的班队课上我们都可以来找这样的一个话题讨论一下,所以,平时请你认真观察班级中的好现象及问题,留到以后的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在接下去的几天里,我发现班队课的效果真的不错,每次上课总是能看到高高举起的一片小手,让我很欣慰,原来,借用这样一个“他”可以让孩子有这样的改变。
第四篇: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开开已经长成一个小男孩了。看着曾是抱在手上小小的、软软的小毛毛头长成现在这样爱跑爱跳,能说会讲的孩子,我常常会感叹时光的奇妙。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父母成长的过程,我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期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受孙xx老师的影响比较多,她对孩子们有满腔的爱,她践行着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看过她的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等。
由于是男孩的关系,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夫妇俩都会比较“粗”一点,放手一点。我总觉得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样子,坚强,不怕苦是必须的。比如从他第一次摔倒开始,我就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没事,爬起来就是了。如果真的摔得很痛,也只是夸他勇敢。我把对孩子的心疼藏在心里,让孩子明白摔倒并不是一件大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现在他要是摔倒了,自己一骨碌就起来了。从他会走路开始带他出去玩,我们就基本不抱他,都让他自己走。现在,他逛虎山公园走走停停能走两个多小时,并且从来不会叫我抱他。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孩子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我明白,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在生活中、与人相处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看法。我希望孩子是个遇人遇事能有独立的看法、想法和判断,不人云亦云的人。我常常给他选择的机会,同时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来培养他的自主品质。比如,周六出去玩,我会问他是去虎山公园还是半山公园?在玩的过程中,遇到岔路口,我都会问他,你是想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又如吃好几样水果,我也会问他,你要吃这个还是吃那个?又如现在上了幼儿园,每周五要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分享,都询问他自己的意见。当孩子做了自己的选择,我会尊重他的意愿。我知道,只有给孩子以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自我需求,才能发展孩子的独立思维,才能让孩子遵从内心,成为自己的小主人。一般来说,和他有关的事情或他能大致了解的事情,我也会把他当做大人,和他聊聊,听听他会怎么说,这样的沟通非常有意思。当然,爱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无限制的纵容孩子。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和他商量着来,做事前都会先说好条件,征得他的同意。但如果开开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一般是不会答应的。这样,他就非常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必须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另外,我们比较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幼小的孩子好奇心强是天生的,这是非常宝贵的天性,我不愿意因为这样那样的成人思维中的原因禁锢孩子,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开开对于他不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会很好奇,常常问这个为什么,那个怎么样。对于家里的生活用品、小工具、特别是器械类的尤其感兴趣,常常是“给我玩一下,我要看一下”这些话挂在嘴上。比如家里的一只旧灯管也是可以鼓捣上半天的。我常常提醒自己,我要更相信孩子,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施展身手”,只要在不影响自身健康和安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任何活动都能进行。忘了是哪位名人说的,“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亲自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比如,开开在奶奶家门前玩水,我们会给他寻找工具,让他玩得更尽兴。衣服湿了也没什么,顶多换一套;下雨过后,我会和他一起找蜗牛观察蜗牛;他要“研究”相机的电池、sm卡,一直拿在手上插进拔出,我也默许,只是会教他看看图片怎样正确插回相机。对于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都会比较耐心解释,常常也会反问他,以促进他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也解释不了,我会直接向他“坦白”,会告诉他妈妈上网查查再告诉你。当然,他也常常“捣乱闯祸”,比如他的玩具、家里用品的小零件常会被他弄坏,这绝对是挑战家长的耐心的。
另外,我相信,在自然中的孩子是最快乐的。因为我自己就来自农村,对于乡村生活特别有感情。我也相信,农村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体验。在自然中体验到的东西,学到的东西,远比课本上生动得多、深刻得多。因此,我们常常带孩子回农村,孩子也很喜欢。开阔的空间,新鲜的空气,和善的村民,绿色的食品对于孩子的身体心灵是益处多多。在农村生活,就能时时和大自然接触。摘蔬菜水果、喂鸡鸭狗猪、跑田间地头,这些都是开开最爱干的事。这种快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孩子是体验不到的。在外婆家,开开最喜欢和我到田边散步,摸摸沉甸甸的稻谷,摘朵雪白的棉花,尝尝桔子的味道,多有意思啊!心理学中有句这样的话,“人一辈子唯一能做的事是认识自己”。说得真好!我想不仅仅是认识自己,还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做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行事,这何尝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在乎别人的眼光,在乎别人的感受,唯独丢失了自己。面对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更应该用爱和自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快乐的人。这是每一个内心独立的父母应该做的。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泖港学校 冯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特性。“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理应敬畏并尊重生命的自由和成长,灌溉信念,而不设计方式。同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乃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这是《中国教师报》2009年6月24日《教师论坛》上的《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段话,我反复地品读,真是一语道破真谛!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在暑期培训中,我认真阅读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明白在平时看来的捣蛋和顽皮的行为,谁知是孩子的天性?我明白了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帮助孩子来认识自己。
其次,给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留住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会引领着孩子们去寻找新知,探索新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不是帮助他们来选择人生,而是尊重生命的发展选择,因为那是孩子的人生。
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我们忘了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我们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却一次次制止孩子发言的欲望,还美其名曰:老师说话请小朋友不要打断,有什么话等老师说完了再说。老师说完了,孩子也忘了要说什么了。在游戏中,我们反复强调孩子不能奔跑,注意安全,却忘记了奔跑是孩子的天性,奔跑让孩子感受快乐;更忘记了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奔跑中的自我保护。午餐活动,我们指责孩子狼吞虎咽,掉菜剩饭,却不知孩子内心的真实动机,他只是想第一个吃完后能牵着老师的手去散步,近距离感受和老师亲密接触的温暖。午休期间,调皮的孩子叽叽喳喳,老师反复叮嘱却无济于事。而当老师悄悄坐过去,轻轻的拍拍,耐心的抚摸,送上鼓励表扬的微笑,孩子便满足的甜甜入睡。
福禄培尔曾说过: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向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由此,想起满园红是红,绿是绿的蔬菜朝气蓬勃的景象,我想起70多岁的爷爷伺养蔬菜的虔诚与挚着;想起他劳累耕种后坐在菜畦旁抽着烟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想起自己的三尺讲台,那一群孩子。他们不也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自己作为一名园丁,是否像爷爷这般虔诚与敬畏?答案就在心中,尊重孩子才能成就孩子。珍视生命,敬畏成长,孩子才有成长自由;包容独特,尊重个性,孩子才有自信的基点;容忍犯错,平和等待,孩子才有快乐的童年。相信,春色满园关不住,润物无声园丁情。
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理论,学习好的评价体系,比如最新的等第制评价体系,不要给孩子分数来排名。教育,应如尼采所言:“教育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释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
我们要给孩子一片碧海蓝天,任他们在天空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