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活,与孩子同行
初中生活,与孩子同行
——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批孩子从小学升入了初中,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父母,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这里,我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一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一. 帮助孩子学会生活
1.强化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许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按时作息、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尊重师长。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和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领域日渐扩大,这些都会对已有的生活习惯产生巨大的冲击。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进入初中后时时关注孩子的生活,思想的动向,因势利导,使孩子能够坚持已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迅速的适应初中生活。
但是有的孩子以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晚睡晚起、沉迷网络游戏等。这些习惯,不但分散了孩子的精力,使他们荒废学业,而且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耐心教育,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杜绝于萌芽状态,不能任其发展成为习惯。
2.继续强化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整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的懒惰和无序,便造成了学习上的懒惰和无序。这种情况是跟家长的娇惯、溺爱分不开的。父母处处包办孩子的事情,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父母安排好了孩子的一切,孩子逐渐失去了生活的自理的能力。
家长一定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积极参与家庭事务。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绝不包办,而且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加磨练,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才能把孩子培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人。
二、学习上多鼓励,少打击
上了初中,孩子的学习科目由三科增加到七科,学习任务自然加重了不少。有些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初中生活。面对学习,他们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却连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不成。遇到考试,更是一塌糊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去解决问题。切勿把一切都归咎到孩子身上,一味责怪、打骂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无助,越来越迷茫,越来越落后。
此时,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以下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安排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每件小事情,持之以恒。
3.做任何事都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三心二意。
4.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不拖拉,家长不必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但要经常抽查。要了
解孩子在校的上课情况、交作业情况,以便及时督促孩子。
5.把各项作业记在备忘录上,逐一完成。
三、利用闲暇时间,拓展孩子成长空间
初中生每年在校外的时间约有170天,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时间,将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1.给孩子推荐几本好书
不要禁止孩子看课外书,如科普书、童话书、小说、杂志、画报。不要认为这些都是闲书,这些书对人格的造就、情绪的陶冶,想象空间的开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好书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读。
2.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带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蔬菜、树木下的农作物,小昆虫,体验劳动的快乐;还可以参观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纪念馆,丰富见闻;可以到老人院、福利院参观,感受生活的多方面,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孩子一起制作航模,体验动手的快乐;到企业工厂参观,感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效生产力。这些活动,对孩子都是很好的教育,能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3.经常外出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寒暑假,可以让孩子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游览美丽的山川河流,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磨练意志,感受人生,了解社会。
4.帮助孩子选择好电视节目
在家中,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电视节目,给孩子一些良好的建议。要看那些对孩子有益的节目,如科学探索、百科知识、动物世界、社会观察等节目。不要看暴力、血腥、恐怖的节目,更不要看无聊的泡沫剧,这些节目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所以,选择好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5.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
父母与孩子应该经常交流沟通,这样,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工作的情况,从而使父母更理解孩子,使孩子能够更体谅父母的艰辛。避免父母和孩子间出现隔阂和代沟。
四、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增大和环境的变化,孩子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学校适应不良症,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情绪低落、失眠、头痛、看不进书、成绩下降,抑郁、焦虑、恐惧、厌烦、与同学交往减少,不愿说话,不想运动;有的还可能出现逃学、抽烟、说谎、离家出走等行为。还有些学生会出现社交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在和别人交谈时面红耳赤,冒虚汗,语无伦次,害怕别人嘲笑,不敢与人交往,尤其不敢与老师说话,把自己孤立起来。还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会出现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易疲劳、心慌等症状。有些学生会形成不良个性,如偏激、看问题绝对、片面化、情绪容易冲动,做事莽撞,不顾后果,帮朋友打架等。还有些学生产生一种嫉妒心理,贬低别人的成绩、造谣中伤、幸灾乐祸、挑拨离间、憎恨比自己好的同学。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情况,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家长要帮助孩子防治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情况严重的,要及时找专业医生治疗,以免使情况恶化,给孩子带来更坏的影响。
五、及时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升入初中后,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就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都出现了青春期提前的现象,所以越早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越好。作为家长,不要完全把青春期的教育问题交给老师。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更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父母要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和孩子无话不谈,时刻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并学习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给孩子积极地指导。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关注和指导:
1.关注孩子身体变化,随时指导,不要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2.教孩子正确交友,了解孩子的交友对象。
3.与异性同学尽量减少单独相处,广泛交友,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
同时,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青春期现象,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现象,不要大惊失色,更不要简单粗暴,横加指责。首先,要弄清孩子的状况,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引导孩子摆脱烦恼,摆脱心理负担,进入正常的生活状态。
适时的青春期教育会使孩子消除不必要的烦恼,避免他们从不正当的渠道获得不科学的性知识,同时也教给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六、指导孩子正确交友
孩子上了初中后,认识的人更多了,更复杂了。一些孩子由于交友不慎,染上了许多恶习,如打架、喝酒、上网、逃学。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并尽其所能了解孩子交友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及时教育。同时,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教育。
初中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缺少是非观念,对一些事物不能正确的认识。所以,如果家长不予以引导教育监督,任其自由发展,孩向老师子就会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个性,甚至走上歧途。
七、指导孩子正确上网
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上网的,网络已经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所以父母一定要指导孩子正确上网,不能放任自流。
1、给孩子安装一些学习软件,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会孩子分辨网络上的东西,不要看不适合自己年龄的内容。
3、和孩子一起上网,查学习资料,学习课内外知识。
4、孩子可以玩一些健康的游戏,但要严格限制时间。如果一周内表现不好,就取消游
戏时间,做为惩罚。绝不能让孩子没有节制的上网玩游戏。
5、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网游上。
6、如果发现孩子涉及不健康网站,家长要及时制止,并指导教育。
八、经常与老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
经常与老师沟通,一方面可以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一方面可以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长还可以向老师提出合理的的建议,为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出谋划策。
九、指导孩子慎重报班
现在,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已经很少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数学、英语、作文、画画、唱歌、跳舞、钢琴、。家长的愿望是非常好的,希望孩子各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事实说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使孩子精疲力竭,一方面家长也陪着受罪。最后,弄得谁都不高兴。所以,对于报班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慎重,这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家长要有所选择的报班。
孩子上的班儿,可以分为特长班和文化课辅导班。先说特长班,根据孩子喜好,可以选择一种长期学习。不要按家长自己的意愿强迫给孩子报班,更不要同时报太多的班。否则,孩子不但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且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会限制孩子特长的发展,并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
对于文化辅导班,家长要先了解孩子有没有报班的必要。如果孩子成绩不错,那就没有必要报班。如果孩子成绩差,先不要急着报班,先要了解他差的原因。如果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努力导致的成绩差,那家长就要督促孩子先改掉这些毛病。否则,即使给他报班,他依然不会认真听课,成绩依然不会提高。如果是因为孩子智力不足,虽然很努力,但依然跟不上同学,那家长就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和要求,不要逼着孩子要考年纪前几名、班级前几名。这样的情况,即使报班,孩子成绩也不会有多少提高。如果孩子基础没有打好或曾耽误过课程,而家长又没有能力给孩子补,可以给孩子报一个同步班。
孩子报了班后,家长不要觉得什么都不用管了。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在学习班的学习情况,如果成绩依然不能提高,那就要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十、营造温馨家庭,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作为父母,除了有养育孩子的责任,还有给孩子创造温馨氛围的责任,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生活在这样家庭氛围的孩子,会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会形成健全的人格,会增加抵抗挫折的能力,会与别人正常的沟通交往,会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冰冷的环境中、一个不安定的环境中、一个充满了争吵、暴力的环境中,孩子会健康的成长吗?很多例子表明,孩子的成长问题几乎都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
身为父母,要在家庭中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表率,要夫妻和睦,孝敬老人,关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豁达乐观的胸怀,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孩子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在家庭中,遇到问题,父母要心平气和的沟通,不要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而大动肝火,吵闹不休,这无形中会伤害到孩子。父母更不要把离婚挂在嘴上,闹个不休,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要想一想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一个个例子已经证明,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自卑、懦弱、冷漠、孤僻、恐惧、仇视、残忍等。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脚步,带领孩子走正确的人生之路,带领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带领孩子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
每个孩子都像一棵幼苗一样,需要阳光的照耀,需要雨露的滋润,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希望我们家长都来做孩子的阳光,孩子的雨露,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初中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初中生活,与孩子同行——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作者:王广霞
第二篇: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长沙县榔梨镇金托小学:王晓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老师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3、6
第三篇: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如在教学《诚实的我》一课时,我以讲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让教师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
第四篇:与诗同行,诗意生活
与诗同行,诗意生活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学好古诗文,对孩子气质的影响,对整个文化底蕴的建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得人心。新课标把古诗文的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古诗文教学有很清楚的要求,对诗文的积累也有了明确的定量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力;因诗定教
许多家长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积累的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古诗文教学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反观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古诗教学还处于较盲目的态势中,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个人感悟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僵硬,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所以,教师对孩子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应有个规划,在各学段的教学中有序落实,才能让孩子的古诗文的学习积淀持续高效发展。
一、因诗定教,趣中积累
诗文的教学就是创设情境,帮学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走进情境,融入意境,让学生品味语言美、韵味美、画面美。为了达到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就注重根据诗文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的古诗文。
1.儿童诗歌动起来
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文,如《牧童》《舟过安仁》可通过反复的诵读,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入情入境,让孩子体验那份自在、轻松、快乐,让孩子明白,生活就是诗歌,诗歌并不遥远。还可以引导孩子把静态的诗文融入到三维空间中,做成动漫作品,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做出来的画面就会活泼生动,想象力丰富。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已然完成了内容的内化与生成,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视觉、听觉、情感的刺激带动语言更高层次的内化。动漫是孩子所喜欢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哲理诗歌故事化
富有哲理的诗文,如《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还原事件,让事件具体化、完整化、生动化、可感化,让孩子和诗人共同经历,共同体验,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再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化理解。
3.写景诗歌画面化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画意,相融互通。写景的诗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绝句》,可以让孩子动笔画一画,在画中增强画面的立体感,例如,在教学《绝句》时,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手中的彩色画笔描绘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既融入了意境,又理解了诗意,学生能感受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壮观的景色。
趣味先导,孩子喜欢上了古诗文,积累古诗文便慢慢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然后我们再有序引导,孩子的积累就比较高效,这对修复被破坏的语境是很有帮助的。
二、高处入手,提升鉴赏力
唐诗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短时间内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欣赏文学作品,更要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生活中的点滴,开启他们欣赏事物的门。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推手的作用,充分利用古诗文这份宝贵的资源。
1.深度解读,传递感悟,点亮孩子的慧眼
唐诗的意境给了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对诗进行肢解,而应引领孩子进入诗中的画面去欣赏美丽的景色,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去领略人间的大爱。如,读贺知章的经典作品《咏柳》,你让孩子只看到几棵柳树,那就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犯罪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多么富有生机与魅力,透过柳树与春风这扇窗,我们满目是绿意,我们感受到来自春的触摸,春的拥抱,我们融入自然,心也便飞翔起来了。读骆宾王的《咏鹅》,应该与动物有一种亲近感,喜爱之情应该油然而生,我们会有一种回应鹅的叫唤的冲动,有一种抚摸它们的情感需求,有一种下水与之嬉戏的热切,情感的充分调动,共鸣、体验才能落到实处。如果老师对诗的解读到位,感受足够细腻,足够深刻,相信孩子的慧眼便能迅速被我们点亮,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也会更细腻、更深情、更饱满,情商便能快速提高。
2.引领运用,还原意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如果古诗文对于孩子来说是孤立存在的,那么她就成了无根之萍了,没有了生命力。如何让古诗根植于孩子的生活中,这是古诗教学很重要却又往往被忽略的。我认为,教学古诗,首先应该是一种情境的再现、生活的还原、情感的再体验,而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解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于诗与生活的融合。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诗是从生活中来的,李白因为与朋友告别,有感而发,才有了《赠汪伦》,杜甫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其心境的写照。其次,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用诗去描绘生活,让诗回归生活,感受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地生活。在春光明媚的美妙中,在秋高气爽的写意里,引导他们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表达;在巧思妙想的得意中,在千头万绪的井然中,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去抒发。那一首首关于花开的旋律,关于花谢的满足,我们发现诗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慢慢地,他们会发现,生活就是一首诗,诗就是那美好的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写诗,也就能诗意地生活,生活品位也会提升。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第五篇:“与经典同行,与孩子共成长”演讲稿
“与经典同行,与孩子共成长”演讲稿:芳泽有言 花开无声
各位老师、家长以及所有的超级BABY: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愈加清爽的晚秋的上午,在这个十里矿区的煤海侧畔,“与经典同行,与孩子共成长”演讲稿。此时此刻,站在这个略显陈旧的院落中,分明有春的气息鼓胀着精灵般跳动的音符在流淌,在吟哦。看着我们的宝宝就是在这里随意洒出的欢笑,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及一如清澈的眼睛观望这同他们一起成长的矿山。谁都会油然出一种天地葱茏的感慨来:这天地造化的伟力包容了多少天地间最美好的情愫以及我们呼之欲出的心声啊。
今天很好的太阳应该算作前段时间阴雨连绵的加倍馈赠和煤乡灰色调的明快变奏吧。同样的,我们从蹒跚中日渐挺拔的脚步以及在稚嫩下愈加清朗的声音不正是我们超级宝宝的老师,辛勤的超级园丁们用爱心编织的梦,在阳光中的倒影么。那么就让我们所有的家长在对老师们的一个鞠躬,一声谢谢里学会感恩吧。(给老师鞠躬)
坦然地讲,出于一种所谓“理智”的认知和日常打拼中渐渐磨练的感情“老茧”。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初衷定位在让老师看好孩子,长好身体是第一位的。至于上升到学知识、练本领的高度是不报奢求和不寄希望的。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认为孩子的年龄段处于混沌茅塞,无从开化;而则是对幼儿教师仅仅从唱歌、跳舞的教学过程无从深入和无法启迪的惯性思维,演讲稿《“与经典同行,与孩子共成长”演讲稿》。
在这样认知的支配下,理性到有些不尽人情便是很合理的行为表现。漠不关心是肯定的。坦白地讲,在我孩子出生以来的近四年的成长中,爸爸的角色仅仅成了口头的称谓和资金来源的代名词。然后就是充斥着无厘头的取闹和无来由的搞笑。没有一点点对孩子教育的正视姿态和学习过程全程监管的起码热情。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下班的楼道中,童音的稚嫩扑面而来,渐渐清晰伴随着阵阵逼近的是一种自鼻腔上升至脑髓的温热。无从着手的欣喜里到家后,都找不到落地生根的土壤。这是丫丫第一天入托后的家中表现啊!从未想过在这样的情形感慨,从未预期以这样的安排遭遇幸福。
当我认真的凝视孩子的眼眸时,清澈无底的眸子里,竟有连我都无法感知的纯洁和无从探究的深邃来。
随后的潜心观察和另眼相看的结果,让我着实颠覆了我一贯的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思维定式和自以为是的封闭观念。超级宝宝高起点的教学模式和与经典同行的教学理念成为一条理性主线,而超级宝宝人性化管理,亲情式抚育的人文关怀又让这条理性主线披挂了人本的温情外衣。这应该算一种完美,至少是缔造完美的摇篮。从孩子对老师的依恋程度和对学校的向往热情上看,很难想象,离开超级宝宝后,孩子及家长那种无法预测的第一反应和历久弥新的回味心瘾。
那就让我们一同为超级宝宝和孩子的相遇一起感谢上苍吧!
谢谢大家!《“与经典同行,与孩子共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