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智慧与情怀
教育的智慧与情怀
1只有善于概括,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的领域。
4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
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令孩子们轻松释然,利于思维的开阔。
备课既要生动多样,还得收放自如。
5教会孩子处理、分析大量信息,形成能力。
8把孩子的特点转为特长。发现孩子的特点之后,不要打击和压制,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向好的方面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
10时常与孩子讨论问题,可以在闲谈过程中将闲谈深入一步,转为对某问题的讨论,在讨论时尊重孩子的观点
善于倾听孩子的疑问,认真回答。不轻易敷衍孩子的提问,但并不是有问必答,还要鼓励孩子自己通过浏览网站、阅览书籍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12对孩子的行为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之后,及时给予指导,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意想不到的收获。
善于表扬孩子。有责任关注和鼓励每一个孩子。
13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再次基础上欣赏孩子的长处,并真诚帮助孩子。
帮助孩子设置合理的目标。最好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付出努力,就能成功。
帮助孩子不断细化前进的目标,每个目标令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
14认识孩子的多元智能,找到孩子的最佳智能区。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尽可能将其培养成孩子的特长。
15指导孩子多接触、观察事物。增加表象储备,为想象力的发展做好准备。
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不要有问必答,而是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思索答案。
与孩子一起编故事,说到一定地方就停下,让孩子自己想象故事的情节。,也可让孩子通过一个话题或一副图片来编一个故事,一起讨论精彩之处。
17课上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表达,不要用教师自己的思维理解来框定孩子,让他们的个性思维尽情绽放。
多用写周记或读书笔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由于有些孩子不善表达,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同时将机会给更多的孩子,抒发感情,表达观点。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言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上多听少听没关系,考前将老师布置的考点复习一下,成绩也不会差。这致使学生上课轻松,可是收获却寥寥。学生在课堂上表情趋于麻木、厌烦,老师还不时看见惺忪的睡眼,实乃语文教学的悲哀。
19再大的热情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控制,早晚都会消失;同样,再大的热情,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控制,很快就会失去兴致。任何兴趣都要培养,任何兴致都要控制。
教育孩子不要屈从于权威
24认识到自己家和别人家是有区别的。不宜攀比。和别人攀比越多,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就越少,他们很难成为自己。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非根据父母的爱好做选择。遇到和孩子有关的事情要做出选择时,学会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放手自己做事情。培养自主能力,增加荣誉感。
25督促孩子及时复习
通过各种方式帮孩子复习
运用各种复习方式
指导孩子整理复习资料
真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7引导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鼓励孩子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增强对时间的管理 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合理的早餐,安静环境、室外休息、绿化
一定要吃早餐,否则注意力易涣散
进行一定的纪律训练,从小培养专心的习惯
61不了解孩子可能导致无效教育
与孩子沟通,进行心与心的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
做孩子的律师,而非法官,考虑问题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将个人意愿强加孩子 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扩大涉猎面,向孩子学习
尊重孩子,权利、情感、选择等
66没有尊重的关怀是残忍的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鼓励孩子学会选择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了解孩子内心,从孩子立场出发来分析问题,并给予孩子一些指导和建议
没有平等和尊重的关怀是残忍的,是一种权利的剥夺,甚至是人格上的侮辱。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
67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做道貌岸然的训导者,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结果。
相信孩子能自己处理好问题
放下自己的家长架子
68每天留给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69如果你愿意,我希望倾听你的心里话;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73让孩子从小事开始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一些力所能及的或不仅能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体谅父母
让孩子从入学起,就了解家庭的真实状况。家中事务讨论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并发表意见。
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告诉孩子有些事情不能由着性子去做,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懂得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
89确定好的择友标准,根据孩子自身特点进行综合权衡,多方面考虑再做选择,品质好是最重要标准
真诚对待孩子的朋友,可参与孩子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分析是非,教给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
适时对待孩子的性问题,让孩子明白性别角色,有分寸地和异性交往
学校多安排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课程。
93教育孩子要以相应的方法,否则孩子的成长会偏离正常轨道,走向弯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要团结一致,不要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重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钱财是爸妈正当收入,劳动所得,付出之后合理的收获。所以不允许挥霍。
日本儿童早教家井深大提出,人的头脑接受外来的刺激,予以模式后转变成记忆,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信息处理结构,在人3岁以前就已形成,所以,三岁以前的教育很重要。
94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视觉、听觉刺激丰富,听说能力得到训练。多对孩子讲话,为他讲故事,朗读文字
与孩子进行亲切的皮肤接触,刺激知觉,避免长大后出现精神创伤。
95注意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事往往折射出人的灵魂
96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 鼓励孩子童言无忌,允许孩子说自己的话
保护孩子玩的权利
97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
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99给孩子自我安排、自我处理问题的机会
让孩子明白不劳无获的道理。不轻易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101禁止孩子做某事时,最后以劝说的方式。平静、客观、清晰地把孩子不能做这件事的原因说出来,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让孩子做某事时,最好以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产生自己想要做的愿望。
恐吓孩子之前请三思。仔细想想恐吓既然无用,无什么要这样做呢?
苏氏家语
104给孩子和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同伴教育
106摈弃成绩第一的标准,将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其品质的优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要对其做人上的弱点进行教育
注重情感教育
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事和想法
108对学生的一切批评和引导都以人格为重
111发自真心地爱孩子。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教育者表现出的爱若有半点虚假,都会被孩子察觉,只会产生反作用。
112相信孩子一定行,多鼓励孩子。必要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来强化他成功的体验。
116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让他决定自己的事情
119学会赏识孩子,不要吝惜表扬。
120对孩子的鼓励要具体,切忌虚伪的空话
121用幽默给孩子台阶下。批评说教不可伤学生的自尊心。巧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自愿改正。
127少用物质奖励,多用精神奖励。奖赏不一定要给孩子买东西,精神奖赏往往比物质奖励效果好。
特别注意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奖励,化为精神力量,推动进步。
130学会宽容孩子,控制好自己情绪,不随便责骂孩子
132与孩子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听听孩子的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明辨是非。
135调动孩子的内在兴趣。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即“要他做”为“他要做”。
让孩子在兴趣中获得成功体验。加强、巩固。
塑造孩子勤劳意识。长到一定年龄,可学做家务。
136确定明确具体、程度适宜的目标行为。不要定模糊抽象的目标。把目标列成一目了然的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然后循序渐进。
加强自我监督和鼓励。为自己坚持到底一个计划提供力量。
有意淡化分数的重要性——分数的意义
51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要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正常的,但失败不可怕。一时的失败不要紧,关键是走出来。
多说“再试一次”。鼓励孩子坚持。孩子由于年龄和心理不够成熟的原因,常常对自己的优势估计不足,在紧要关头放弃。鼓励不要用含糊的语言,最好是在客观分析孩子当前状态的前提下提出可行建议。
53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引导孩子用正确、光明的手段进行竞争。不要耍小聪明,告诉孩子,即使是小事情,也不能想歪点子,绝对不能害别人。
让孩子拥有一份平常心。引导孩子,竞争虽重要,但不过分看重结果,不能求胜心切就不计后果采取不正当手段。
55实行弹性管制。对待儿童,不要仅限在狭小的空间进行说教,而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到室外,学会观察、发现、思考。有了思想,才有判断能力。
给孩子表达的、参与的机会。有些事可以告知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掩饰事实。
56克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体谅父母
体谅家庭状况,消费要求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攀比。
通过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家事,培养孩子的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需求愿望,不至于一味追求不合理的东西。
第二篇: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
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
——陈燮君研究员在2011年欧亚经济论坛文化分会上的讲演
日期:2011-11-14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三大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三大体系”建设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
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来自于“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值得探讨,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今天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同时,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了以上这些理念,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重要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题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以其全球影响力,促进着世界文明的文化对话、智慧养育。我们记得“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落下帷幕的那个夜晚。在上海博物馆的50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展览把闭馆时间定在子夜,让最后一批观众在迎接晨曦时离开,而气氛比开幕式还隆重热烈。在办展的三四十天间,每天凌晨,摄氏零下5度,在严寒中开始形成队伍,直至早上开馆。进馆后,在两个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队。在二楼展厅的《清明上河图》前,一排就是几个小时。“文化热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纪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这个“国宝展”,打动人的不仅仅是72件顶尖水平的国宝,还有伴随“国宝展”而呈现的民族凝聚力,它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物馆守望精神家园的时代情怀>>>>>>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馆近60年来始终以发展城市文化为己任,以真
诚执着的人文情怀为几代“上博人”的共同追求。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以后,已日益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一个地标,成为上海城市精神风貌的一个象征,成为“上海都市胸膛上的一座艺术殿堂”。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正是因为博物馆的真诚执着的人文情怀,才使参观博物馆成为观众的持续的向往;正是因为博物馆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厚爱和倾情,才使博物馆的发展赢得了永久的活力。
上海博物馆的发展与荡漾真诚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新馆建成以后,上海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有目共睹,软件管理也日趋强化,各项业务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是维持现状还是自我加压、再创辉煌?上博选择了后者。上博始终倡导在真诚执着的人文环境中“超越自我”。为此,上海博物馆明确提出了弘扬“敬业、创新、一流、合作、务实”的“上博精神”。上海博物馆在公益性服务上开启了走向社会的新途径。1998年举办了新馆首届“中学生夏令营”,从2000年开始,围绕“博物馆与现代都市”、“博物馆与社区建设”、“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青少年”等主题,每年举办一次“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文博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包括组织全市性的中学生征文与文博夏令营、建立学校型文博基地、举办社区居民的收藏展览和专家陈列室讲解、策划专题新闻报道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面有参观导览与博物馆体验活动、文化实践与艺术体验、学生讲座、夏令营活动、行走上海、教师研习会活动等。2010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场。
上海博物馆与捐赠者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友谊,相互倾诉真诚执着的人文情怀。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近60年来,捐赠文物的有1000人次以上,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在上博的前厅有一面“金榜”,上面按排列着这些捐赠人的名字,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上博在对待捐赠者的工作中特别强调务实感人、以情动人。上博对捐赠者十分关心,经常看望捐赠者,当捐赠者有困难,总是热情帮助解决。上博没有忘记50多年前捐献国之瑰宝——大克鼎、大盂鼎给上海博物馆的百岁老人潘达于。上博长期和她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平时也不忘问候,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举办大克鼎、大盂鼎联袂展出的特别展览,举办隆重的百岁寿庆,令老人十分感动。正是这种工作作风,使上海博物馆的朋友越来越多,捐赠活动持续进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上博以灼热的真情赢得社会对于上博的更为浓烈的真诚与倾情。美国华人许骧夫人捐赠“明代文徵明行书扇面”等古字画文物;庄贵仑先生捐赠明清家具;菲律宾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代表庄氏家族捐赠庄万里先生“两塗轩”书画珍品233件。为表彰庄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真诚精神,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的代表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同日,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
上海博物馆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展览交流日益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深入,人员交流顺利启动,博物馆文化礼品开发的交流合作日益受到重视,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许多国际论坛,在美国的“上博之友”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交流中有许多国际友人主动捐赠珍贵文物给上海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上博共举办或参与出国境展近100个,其中近70个是在新馆落成开放后举办的,展览涉及22个国家98个文博单位。与此同时,上博还从海外引进展览54个,其中新馆落成开放后引进展览44个,与22个国家50个文博单位开展了合作交流。这两种形式的展览交流,为我们开阔眼界、转变思路、培养人才、提高学科研究水平、融入国际博物馆大家庭,推动上博各方面的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上海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世人瞩目的《上海宪章》,对博物馆应负起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进行了庄严的承诺。与会的2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0名代表表示,要坚定地肩负起大会以后传播与实践《上海宪章》的光荣任务,实现神圣的历史使命。
作为《上海宪章》的诞生地,上海文博界如何应对庄严的承诺呢?应对思路理应是: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有不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内容及其特征,对艺术、历史类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应重点保护和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大力发展行业博物馆,全面、系统、互补地形成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博物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舞台,还应依靠社会和社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各种服务。我们还要进行博物馆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科学方法论等跨学科的研究,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手段,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理论思考,积累新的实践经验。
现在的博物馆普遍承担着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管理职能,而如何承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对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保护、研究、整理、建档、交流的方法,制定相应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力、物力的投入,密切与国家保护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联系,逐步建设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同时还要认识到,要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博物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协助并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这是当务之急。
上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是和它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从最重要的单个有形文物或古迹的保护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城镇和自然遗产的保护。1950年7月,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即着手调查本市的古文物建筑,实施了对点春堂等49个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的工程,从此开始了新上海保护物质文化遗存的历程。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拥有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130余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有个认识过程,但确实也一直在践行,其表现主要是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组织对民间文学艺术诸如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剪纸、皮影、刺绣、编织等等,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采取笔记、图画、记谱、录音、照相等方式对传统技术进行整理,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已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被称为“百戏之祖”的中国昆曲名列其中,这更是提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的认识。同时,以博物馆及相关文化单位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网络开始逐步建立,这将为以后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建设发展很快,许多博物馆在发展中也充分注意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这其中有些是博物馆工作本身的需要,如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水平在全国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采取了“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使研究鉴定和文物修复等方面的人才不断得到培育。同样,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上海民俗风尚研究也是成果斐然。有些博物馆本身的建立,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保护、研究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如上海乐器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等。随着博物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博物馆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保护方法、保护手段也都有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比
如采用多媒体的音视信息采集、数字化的保存技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良好的、长期的保存。当然,从根本上说,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因此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涉及到人,加强人员培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艺术类的博物馆应努力保护和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帖传迁的探究是研读晋唐宋元法书名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博物馆入藏王羲之《行书上虞帖卷》就有曲折而生动的过程。上一世纪70年代,上博专家在清理古代书画时发现了此帖,但当时并未“识宝”,又被冷落了三年。后来有关领导和专家重提此事,请谢稚柳先生鉴定。谢先生对此帖与唐宋其他法书名作进行比较研究,充分肯定此帖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一时尚难断定此帖是哪一朝代的摹本。正在他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此帖右上角的南唐的“集贤院御书印”映入眼帘,又见下面一印,但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晚上,他在灯光下又琢磨良久,忽然记起清末有一收藏者曾在逃难时把《上虞帖》缝入棉衣,由北方带到南方,以后便沓无音信。此帖会不会就是当年“消失”于南方的国之瑰宝?再过了几日,谢先生在展开此帖研究时,又突然想到这方无法辨认的印章可能是南唐的“内合同印”。于是,上海博物馆借来了先进设备,拍摄了软X光片。奇迹出现了,果然显现出“内合同印”。“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两印在宋代被称为金印,而历史记载《上虞帖》正有此两印。这一证据,基本确定了《上虞帖》是唐摹本的说法。后来,上海博物馆的裱画师再创奇迹,把这两个印章清晰地予以再现。国宝确定,正式入藏!在千年遗珍的传迁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演化、积淀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揭示与研究,显然增添了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性、历史感、传奇性、文化含量和人文精神。
陈燮君1952年7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
出版《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色彩学》等著作(包括合著)80多本,发表《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千年丹青》《百代法书》等论文、文章1000多篇。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精英奖等荣誉证书和全国、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0多项。
第三篇:教育情怀
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罗山第一初级中学
潘文俐
11月26日至11月27日参加由光明《教育家》杂志社、人民教师网、语文文字报(教师周刊)举办的《语文名师大讲堂》研修班,收获颇多。
本届研修班的主题是《打造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语文教学新生态》,这个主题的的提出显然来自于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来自于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大背景,而“新生态”是要探索区别与过去语文教育教学状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学局面。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语文课曾当过政治课上,当过日常交际课上,曾有“能力中心论”的盛行,曾将语文学科目标操作化研究等等.而今国家教育部站在深化课程改革的高度,为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高度上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建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有文化素养即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审美素养即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思维的素养即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语言的素养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通用的。
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地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惠州惠阳区实验小学校长张银球在会上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落地,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沉淀,有思想。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郭永福在研修班致辞中强调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责任重要,并指出:“要学生吸收光亮,老师应是光亮的海洋。”“教师不一定会成为教育家,但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听完研修班的报告,我感觉这些专家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样高度的原因。首先得有教育家的情怀,虽然有情怀的教师不一定会成为教育家,但没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成不了教育家。那么是教师的教育情怀呢?
情怀即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应是:
一、专心于教育教学的淡泊心境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在《成就语文名师三要—兼谈道德经》中,以诚挚的态度引用老子的《道德经》的很多观点勉励广大的语文教师心底要静、情志要专,格局要大。谈的最多的是心底要静。
他痛感很多教师受当今浮躁风气的影响,指出浮躁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心魔”有时只需不无意中的不良情绪稍稍碰撞、摩擦一下就会点燃。倘若不能及时扑 灭这恶魔般的火苗,任其肆意在心头躁动,那么最终它们轻则引爆一个小房间—你我人生中不太重要的一小部分,重则炸毁整座建筑—整个人生。因为它使人心神不定、心志不宁、心浮气躁、魂不守舍、心神分离,人的很多生理心理疾病由此而生。
而张仲景开出良方:“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得己则静,逐物则动”。追名逐利则不静,若不静,省身则不密,见理则不明,静能制躁、澄虑、养心、定心、凝神、柔肠、谛听、灵性、察理、启思、清淤。教育人们学习老子为师,以自然为师,任何一种花草树木都不急,万物从容。在一年中,它们都要开花一次,都有属于自己最美丽的瞬间,他们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它们都知道,造物主早就安排好了,每株花草树木只有一次开花的机会,不会多也不会少。杏花开放的时候,桃树静静地看着,一点也不急.玉兰翩翩坠地的时候,梅花柳絮知道它们该纷纷扬扬地登场了。万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不仅从容而且自得。你看到过不开心的花朵或有压力的柳树吗?你是否遇到过犹豫的麻雀,自尊有问题的青蛙,无法放松的猫,充满仇怨的布谷?
怎样静下来呢?倾听音乐,随时清淤,不去攀比,积极心理暗示,有效放松,自然调息,太极,瑜伽,坐忘(冥想、超绝静坐)。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人们争利忙,利用《道德经》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畈猎,令人心发狂。美国新闻周刊2000年评出千年历史40大智慧人物,中国有三位,成吉思汗:经济学问,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做起,打仗是一门学问,最重要的是气定。左宗棠: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长新美。毛泽东教导: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所以不仅要静心,也要专心。
钱理群先生曾在一篇文章深情地写到:做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一种教育的新鲜感,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我称之为“黎明感觉”。我知道这很不容易,因为任何一件工作,包括教师的工作在内,一旦成为职业,就会产生职业的倦怠感,就有可能变成“机器”,变成“油子”。所谓“教书匠”就是这样的“教书机器”,“老师油子”。坦白的说,我热爱教师工作,却恐惧于成为这样的“教书匠”,因为这涉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存在方式。
二、高尚的情趣
哲学、心理、灵修: 《问道》(张剑锋),《正念》(乔·卡巴进),《内观》(威廉·哈特),《观呼吸》(德宝),《新世界》,《心经禅解》,《生命之书》,《六祖坛经》,《太极内功》,《生命崛起》,《少有人走的路》,《西藏生死书》,《大儒王阳明》,《遇见未知的自己》,《牧羊少女的奇妙之旅》,《小王子》,《庄子全解》,《就在今生》,《哲学概论》《罗素的智慧》《论语心得》《庄子心得》《钱穆评传》,《让你的心像 大师一样空灵》我敬畏生命的过程》《花冠病毒》,《禅的行囊》,《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心灵的觉醒—理解教师叙事探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狼图腾》,《野葫芦引》,《你在高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一句顶一万句》,《农历》,《重返狼群》,传记、随笔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自传》,《牛棚杂记》,《干校六记》,《我们三》,《走在人生边上》,《告别阅读》,《徽州十记》。
专业及其他
《猎杀中国龙》,《中国在梁庄》,《精神明亮的人》,《新语文教育》,《课堂密码》,《新语文之梦》,《陶行知诗文集》。
小说、散文集
《决战朝鲜》,《铁在烧》,《呼兰河传》,《生死场》,《中国人的精神》,《娘》,《姥娘》,《回鹿山》,《神史》,《出梁庄记》,《现代人的陷阱》,《苦难辉煌》,《西藏——面冰十年》,《昆仑殇》,《西藏笔记》,《林清玄散文精选》,《我的曾祖父左宗棠》,《品三国》,《何谓文化》,《经典阅读和语文教学》,《教书匠》,《阿里》,《生命的大智慧——老子》,《袁崇焕》,《我的阅读观》,《谁能伴我终老》 《藏獒》,《补天裂》,《甲午海战纪实》,《远望集》,《狼王传》,《大秦帝国》,《道德经》。
三、大的格局
不浮躁,不懒惰,不怕挫折,不抱怨,不怨恨,所有教育家无不潜心教学,他们不在知识技巧上打滚,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郭峰展示的《四界语文》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即课文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文学的语文,文化的语文。如教《行路难》就展示了这一思想,以三张脸孔,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忧郁的脸,一张嚎啕的脸,让学生配一张和这首诗适应的脸,很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出:人生应有的一段郁闷时期,没有经过郁闷淬火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让学生素读课文,在学生需要解词的时候解词,如怎样理解“金樽”“斗十千”在需要背景的时候讲背景,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展示背景,最后又展示李白三首《行路难》的关键句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李白,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二:行路难,归去来!其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读完三首《行路难》你欣赏怎样的李白?之后,又展示了课件,表现李白的入世和出世思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横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后有引用余光中的诗总结,《忆李白》余光中: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李白追月你江河。包黑斩龙顺民心。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我辈此中唯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酒入豪肠,七分化作了月光,剩下的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学生全面认识李白。这样的设计紧扣课文,与生活相联系,既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又传承了文化。
郭峰老师认为许多老师说他不讲套路,其实他说他讲课讲套路,又讲应试如《杨修之死》抽关键句子,讲顺叙、倒叙、插叙。联系杨修简介,“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找出与文章照应处,联系白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第四篇:班主任培训感悟: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情怀
班主任培训感悟: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情怀
崔娟
短暂的学习培训结束了,我的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还沉浸在那一个个优秀班主任的汇报研讨中,聆听中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学习,本人主要有以下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做教育需要智慧,需要不断的学习。
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繁琐而复杂,忙碌了一天又一天,脑袋昏沉沉的,心里空落落的,明明干了不少活,处理了不少事情,但总感觉没做一件正经事,充实感稀薄。究其根本就是没有及时的回顾、总结。本次学习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来自河南省各个市县的优秀班主任一一分享了他们的带班理念、经验。激起了我重拾笔杆子来记录日常工作,随时随地做笔记的欲望,毕竟这也是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另外,针对当前形势,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认识到要灵活应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培训学习,我清楚地体会到做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情怀。
作为教师是最需要有情怀的职业。因为教书育人这件事本身,就是直接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是在培植身心、养成品格的过程,是在敞开每一个学生心灵大门的过程。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情怀,注重言传身教,因为它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也有句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学生除了家庭之外,陪伴他们最多的无外乎老师。那么我首先丰富自己,给学生树立榜样。
1、爱自己,要有健康的体魄。毛主席也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保证。没有健康,所有的教育梦将变为乌有,自己都无暇顾及,照顾不到,更奢谈不了多多陪伴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身体好了,我才有更多的岁月奉献在讲台,奉献给学生。我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还要会锻炼,身体力行的让学生知道健康是人生之本。
2、要有幸福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和谐的家庭是我们工作的靠山。对于学生也是如此,一个班级也是一个大大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有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男生、女生是班级的半边天。每个半边天,都用力支撑,才能拥有一个家的晴空。班级这个家才能健康向上的进步、发展、越走越远。我无时无刻不给他们以关爱,尽力创设家的氛围,让他们在满满的爱中成长、学习。
3、要成为精神的富翁。和学生在一起,我用心去播种爱的阳光,这爱的阳光一定会加倍地照耀在我和学生的心田。教师是清贫的,学生是清贫的,但生活绝对是丰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月月天天人不同。我和学生们乐在其中。和学生们一起做操,排练节目,做他们的知心姐姐,心理疏导员……天天、时时面带微笑,笑对生活的种种,用一个虔诚的心影响周边的学生。
总之,只有将自己有限的身躯、心灵无限的放大,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时时、事事做到有情怀,才是真正的做教育。
说到底,做老师就是要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这种情怀绝不是空洞无所依靠的,也不是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一朝风月”,而是要靠平常扎扎实实的用功来堆砌和累积成就的人生态度、人生智慧。我相信,我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加油!
第五篇:教育的情怀
教育的情怀
临猗三中 程建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有机会和女儿同台演唱这首歌曲,缘于市政府举办的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歌舞会。这首旋律优美的曲调,总是引发我源自内心的感动。
不经意间,我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40年的经历,我从偏远的村庄走出了家门、乡间、城镇,并且有了出去的学习机会。1985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简陋的教学设施,课桌上时常瞧见的被损坏的洞眼,一张总是发出吱吱叫声的长凳,斑驳随处可见的黑板,成了我每天学习的场所。老师一口地道的方言授课,让我进入大学时体验到了学习普通话的艰难。搁置于讲台一角的教鞭,让我感受着老师的威严。小学的复式班教学,让我聆听了知识的多样和丰富。快乐而又轻松的小学五年生活之后,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寄宿学校,吃的最多的是爸爸妈妈隔三岔五送来的亲手烹饪的咸菜烧肉,舍不得去买一份五分钱的青菜汤,不忍心央求妈妈为我添置一件新衣和一双新鞋。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和许多同学静静地坐在教室内,发奋苦读。放学后,邀上要好的朋友,一起前往离校不远的竹林里高声朗读和背诵。被窝里,我时常打起心爱的手电筒,藏在被子里读书。现在孩子可能无法忍受的生活和学习的艰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却是一种奋进的动力。结束了80年代的求学生涯,我成了同伴们无比羡慕的对象。进入大学,意味着90年代的开始。第一次走近渴求以久的都市,第一次面对高楼大厦,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车。带着爸爸和妈妈的关爱和鼓励,我仍旧努力地学习着。大学三年,我从最初的普通话考核不合格到最终代表学校为小学生们讲故事,从懵懂羞涩的小伙子成长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大男孩。老师给了我许多展示才能的舞台,舞蹈队、声乐队、体操队……1999年,大学毕业,来到孙吉高中,我漫长又短暂的公共生命展示的地方,是我奉献所学知识致以所用的职场。我服从学校的安排,成为一名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的12年里,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从自学英语大专到完成英语本科自学学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我付出了许多,可是我无怨无悔。我是一棵小草,在孙吉中学学浓浓的亲情中茁壮成长。每每回到老家探望年近九十高龄的外公,他总是欣喜地握着我的手,激动不已:“我们家的儿,真是一个好孩子,穷山沟里走出去,是多么不容易啊是啊,时事的变迁,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人生,我的学生们又何尝不曾经历着改革的巨大变化呢?英语教学必须丰富多彩,只有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教学才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十几年前,没有过多的教学辅助材料,我将较多的时间用在了教具制作上。可现如今,教学图片、教学课件等教辅资料种类繁多,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创建,我有了带学生们一次次走进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会。新颖有趣的教学课件,受益的是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透射出的是浓浓的学习兴趣,从中我读懂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快乐。教育必须充满人文的关怀,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教育最大的变革。我时常想起读初小时搁置于教室一角的教鞭,心理充满了威严感。可是,我未曾预料我和自己的学生如今更多是朋友的关系。课间,时常享受被孩子们一只只小手轻捋长发的温馨。课后,沉浸在与学生网上交流的快乐。打开博客,总是看到学生和家长们的留言,网络成了我们交流的极好平台。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朝气蓬勃的40年,更是祖**亲天翻地覆的40年。40年的教育随缘,渗透着我对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忆往昔,看今朝,那一幕幕精彩的生活瞬间,那一款款教育的浓浓情怀,在我的心灵深处不断浸润、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