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赖烨文作文---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从我记事时就一直缠绕着我,而我的想法也发生过许多改变。
在幼儿园时,我认为幸福就是上幼儿园。上幼儿园其实就是玩。爸爸妈妈要去上班,在家没人和你玩,而幼儿园则有很多人陪你玩。刚上小学时,我认为幸福就是可以少写作业。而现在,我对幸福的观点是:幸福就是每天都开心,而想开心又要学会乐观。下面是我看书看到的一篇文章,是它使我知道了要乐观。
一个父亲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很悲观,而另一个呢,则十分乐观。
有一天,父亲把两个孩子分别关进两间装满牛粪的房间。过了一会,父亲把悲观的孩子放出来,那个孩子伤心地质问父亲为什么把他关进房间,而父亲并没有说话,只是领他走进了另一个孩子的房间。刚开门,便看见乐观的孩子在快乐地挑着牛粪,一边挑还一边说:“父亲,您把我的玩具藏在哪堆牛粪下了哟?”那个悲观的孩子恍然大悟。
是的,当我们遇到伤心事时,我们何不以乐观的角度去想问题呢?也许,只有学会乐观才能幸福。
天河区华成小学四2班 赖烨文
第二篇:我的中国梦(赖文)
我的中国梦
高一(4)班赖 文
指导老师彭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给予了我们拥有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翱翔于天地之间。我们身为龙的传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那么接下来看看我的中国梦有何精彩之处吧。
梦之和平。自从上了历史课之后,我就及其厌恶战争,向住和平的生活,战争带给人类太多的苦难,有些原本快乐生活的幸福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更严重时还会家破人亡。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亲眼看到自己亲人一个一个地因战争而死去的时候,那个孩子该有多么要悲痛,连大人都经受不住这丧亲之痛,更何况是这充满纯真的孩子呢。南京大屠杀——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它的残酷,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不知多少生命惨死于其威武的刀下,那个巨大的数字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就连那些孩子最纯洁的灵魂也被血色给玷污了。
听说孩子的梦想是最纯洁的,难道你们连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梦想都要扼杀在摇篮中吗?梦之和平,永世不息,终有一天会把战争经逐出这个世界。
梦之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么嘹亮的口号。在2008年的一个下午,一个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惊醒了这人世界。在它来临之前,人们还在欢快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宁静与安详。可谁知,就在这瞬间,灾难降临到了这些无辜者的头上,地上出现了裂痕,紧接着房屋接二连三的倒塌了,就在那几十秒的瞬间,原本欢声笑语地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葬送于此。事发不久,就有许多的爱心人士给那些灾民们捐赠衣物和生活日常用品,同时,医务人员与救生支队也急忙赶到现场,去救助那奄奄一息的人们。正是他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把那些命悬一线的人给救出来了,并鼓励、安慰他们不要沉浸在悲痛之中,展望未来,建造美好和谐的家园。五年过去了,看看那曾经被废墟所覆盖的城市,如今变得多么美丽,多么繁华,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团结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力量,它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梦之团结,无坚不摧,为世界的美好明天而铸就辉煌。
梦之发展。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大国,这少不了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光是经济发展,就连科技发展也是如此。中国从小就有一个飞天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国科技人员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与汗水,才创造出神舟五号,第一次实现了月球之旅。到后来,中国又发明了神
六、神七等载人飞船,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仅经中国带来了荣誉,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激励国中国科技人员一颗颗积极进取的心。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之一,真当乃当之无愧!
中国的发展之旅到何时才能结束,这谁也说不定,或许是永远永远。梦之发展,让中国人的探索精神与进取精神发挥出无穷的力量,这力量犹如茫茫宇宙之间未知的天体,令人不可估量。
我的中国梦——梦之和平、梦之团结、梦之发展。只有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力量,才能把中国带入真正的安国之道。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少了一份残酷,多一份和谐;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关心;少一份懒惰之心,多一份进取之情。这就是我的中国心,那么你的呢?
第三篇:“幸福”的彼岸(赖超)
“幸福”的彼岸
——重读《红与黑》
(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赖 超)
摘要:文章以如何理解“真正的幸福”这个角度为切入点,在重读《红与黑》的基础上,分析于连的性格和爱情,从而得出“整整一部《红与黑》,其实就是讨论人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具有人性终极关怀的哲学结论。
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幸福
(一)司汤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现实倾向,这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必备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哲学上的思考,恰好相反,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他的哲学思考往往比他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红与黑》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里头,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想。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因素,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把它误读了。他们动辄就以“阶级斗争” 为出发点,发现了其中大量的政治现实和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张口闭口“腐朽没落阶级的终结”等等。最可笑的是,〈〈红与黑〉〉第四十四章有一段关于于连在狱中的冥想:“„„一个猎人在林中放了一枪,猎物掉下来,他的靴子碰得一个两尺高的蚁巢,毁了蚂蚁的住处,蚂蚁和它们的卵散得远远的„„蚂蚁中最有智慧的,也永远理解不了猎人的靴子这个黑色的、巨大的、可怕的东西,它以
(1)难以置信地速度闯进它们的住处,还伴以一束发红的火光„„”他们却硬要说成是对复辟王朝崩溃的隐喻。诚然,司汤达关心政治关心社会现实,对他所处的黑暗王朝的统治给予辛辣尖刻的讽刺,这在书中是再明显不过的了,然而不能因为它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就到处扣上它的帽子,而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隐藏在文本后面的东西却被他们忽视了。这是对原文的不忠,是对真实的歪曲,更是对读者的误导,这种误导是他们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是为了压抑不同思想的抒发,是百害无一利的。实际上,我们认真读文本,很快便会发现,整整一部《红与黑》,其实讲的就是人怎样才能幸福。
追求幸福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任何人来到这世上,没有不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在付出和收获之间取得幸福,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涵。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司汤达的哲学观比较复杂,但他深受十九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的影响。爱尔维修认为,人有一种“自爱”、“自怜”、“趋乐避苦”的本能,这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或者叫动机。人在行动的时候,并没有事先考虑是善还是恶,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为善行善,为恶作恶,充其量只是出于一种免遭痛苦,获得幸福的最基本的欲望。同时他还认为,也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宽容大量,自我牺牲等种种名目繁多的所谓“美德”,归根结底,也都出于人们的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这也就是司汤达所说的:“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不过,司汤达并不完全赞同爱尔维修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观。他不止一次地表明:“六千法郎的年金。生活在巴黎。读书写字。”这说明他首先要求的是物质上的稳定、独立、自由,能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司汤达并未仅仅停留在这种“衣食无忧”的表层享受上,他追求的是更为热烈的“激情之爱”,他向往意大利人的勇敢和激情。“他公然声称他偏爱作为一个民族的意大利人,其理由是:在他看来,意大利的男男女女已经找到了谋
(2)求幸福的最确实而又最直接的途径。”
(二)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野心家,又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平民英雄。其实在司汤达眼里,从于连行动的最初动机来看,他不过是为了争取幸福而努力行动而已,就象动物去争取阳光和温饱一样自然。他所以去谋取权利和爱情,是因为权利和爱情本身就包含着幸福。因此,与其说于连是一个野心家或英雄,不如说于连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青年(3)人。这也即是书名神秘的含义所在:“红”象征热情、幸福,“黑”象征阴谋。
1、于连的“英雄主义情结”
于连从小心里就藏着“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这是因为从小他就耳濡目染法国大革命的气派,他心中唯一的英雄就是拿破仑。在他十四岁之前,受启蒙老师老外科医生的影响,幻想当一位军官;然而大革命失败后,他只得把心中的“英雄”隐藏起来,起初于连“飞黄腾达”的计划就是象拿破仑一样,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巴黎爱上一位美妇人,“用辉煌的壮举邀得她们的垂青”。他认为这就是他要追求的幸福。他先用“英雄主义”征服了德·莱那夫人,而后经过数不清的艰难的交战,他又征服了玛特尔小姐,正当他平步青云,摇扶直上的时候,一封告密信毁了他全部的“伟大事业”。在狱中,于连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了“他已对英雄主义感到疲倦”。实际上,“英雄主义情结”是于连短暂一生的总指挥棒。它指导于连左冲右突二十多年,奋力攀爬,直到事业的顶峰,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从山峰上跌落下来。至此,“英雄主义情结”消失殆尽。
无论是于连对德·莱那夫人的爱情还是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作者在描写于连第一次去握德·莱那夫人那白皙的手的时候,明确交代了促使他下定决心的不是爱情的动机,而是对市长的厌恶、蔑视和报复心理,他冒险成功得到的不是爱情的快乐,而是对自己“野心”和“报复”的胜利的陶醉。而于连与玛特尔的爱情更是充满着征服与反征服,阴谋与反阴谋的斗争,从一开始他们就激烈地争夺控制对方的支配权,并且愈演愈烈,最终于连的“英雄主义”获得了胜利。在这期间,于连体会到的胜利的喜悦远比他感受到的爱情的幸福要多得多,所以于连的这种幸福是“拿破仑式”的胜利,而不是爱情的幸福。当代著名学者王元化在谈到理想时说:“如果一个孩子满脑子都是拿破仑似的要征服世界,成为一个没有人做得到的奇才,这是不正常的,他不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被社会上浮躁、虚荣的东西给害了。”事实上,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妨碍了于连对真正的幸福的思考。
2、于连的“虚伪”
波旁王朝复辟之后,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兴建教堂,禁锢人民的思想。这时小于连亲眼看见神父和教士的“威力”,因此决定改变主意,宣布要当教士。他跟随谢朗神父学神学,由于聪慧勤奋,进步神速,深得神父喜爱。他只相信《忏悔录》和《圣赫勒那岛回忆录》,但为了讨得谢朗欢心,竟把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德·迈斯特的《论教皇》全数背下。“为了飞黄腾达,他可以做令人痛苦得多的事情。”这种惊人的毅力和热情,是一般人没有的。这段少年时光对于于连十分重要,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要说虚伪从哪里学来,恐怕这就是最佳答案了。就这样,于连心里装着拿破仑的一套,而表面上却又做出教士的一套,从而走上了追求“飞黄腾达”的人生道路。于连的“虚伪”是他追求幸福的手段,在他看来,只要达到目的,虚伪不虚伪都不是重要的。从这点上看,于连是一个马基雅里维,但于连不是一个丧失良知的小人,他是虚伪,但并不卑鄙,他绝对鄙视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因为“他赚钱甚至赚到最悲惨的孤儿、弃婴身上去了”。他不是一个利欲熏心者,为了发财可以不择手段,他有高傲的人格,极强的尊严。他从不接受无名份的馈赠,哪怕是德·莱那夫人看到他的内衣又破又少,想要送他几个路易好买些内衣。他说:“我出身卑微,夫人,但是我并不低贱。”他还富有同情心,他曾经寄回五百法郎给谢朗神父,托他施舍给当初跟他一样贫穷的农民。另外,他的“虚伪”是看对象的,对待朋友、情人,他比谁都真诚坦白,但对待虚伪的人,他就以虚伪回敬之,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一样,就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扪心自问,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的。这就是《红与黑》里面说的“真实,严酷的真实”的深刻含义。
3、于连的两次爱情
理解于连的幸福的关键所在是他的两次爱情。“爱情是一切快乐的总和”,“爱情是一种幸福病,人们不能像谋求部长职务那样去谋求爱情”,在司汤达的幸福观里,对爱情带来的幸福尤其重视。于连的两次爱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虽然于连追求德·莱那夫人始于英雄主义的“责任”,但他跟德·莱那夫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特别是在乡村韦尔吉度过的那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宁静的日子。于连爱德·莱那夫人是出自内心的最原始的本能,因为德·莱那夫人天真、淳朴,“心地善良的像天使,而且没有人比她更漂亮的了”,这些都是不得不带上“虚伪”面具(他自认为是这样)的于连内心向往的。韦尔吉的风光,使他“远离男人的目光”,“有生以来第一次看不到敌人”,尽情地享受与德·莱那夫人在一起的幸福安宁。遗憾的是当时于连被“雄心壮志”迷了眼,并未真正感受到这种幸福,他心里时刻想的是“责任”、“伟大的事业”、“飞黄腾达”,直到在狱中,于连才终于从他的“角色”中解脱出来,重获自我,他回忆和德·莱那夫人一起在乡间度过的那些日子,如今看来是多么可贵,但那时侯“一种强烈的野心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近在唇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却让未来的幻想给夺去了;我为了建立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进行数不清的战斗„„不,(4)如果你不来监狱看我,我死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呢。”而于连跟玛特尔的爱情就非常缺乏这种自然纯真的本色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包含着复杂的庸俗因素和微妙的个人崇拜主义。如果说于连跟德·莱那夫人的爱情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的话,那么他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就象是被污染的臭水沟。当于连摆脱了“英雄主义”的纠缠时,他发现自己开始厌恶玛特尔了,因为她那颗高傲的心灵总是“变化无常”,而此时此刻于连强烈地怀念德·莱那夫人,“要是面对一种单纯的、天真的,近乎羞涩的爱情,我会动心的。”其实于连的两次爱情实际上就是他的性格的两个极端,一极是疯狂的“英雄主义”的行动(他跟玛特尔两人都是英雄主义崇拜者,于连崇拜拿破仑,玛特尔崇拜中世纪的英雄),另一极是回归宁静纯朴的自然本性(他跟德·莱那夫人的爱情正是“本性天然”的象征)。其实书中已经有好几处写到于连在征服德·莱那和玛特尔之后,喜欢骑上马奔驰在僻静的树林里,感受他一个人的幸福,他要远离城市,远离肮脏,远离男人的目光,才能回味他的胜利,他的幸福。这里明显暗示了于连只有远离虚伪,返回自然,返回本真,才能体验幸福。这也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它“超越了复辟贵族的倒行逆施,超越
(5)了反动教会的严密控制,超越了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死。”总之,超越了“一八三0年纪事”的一切存在,已经上升到哲学的终极关怀上来了。经过狱中冷静的沉思,于连发现自己走上了歧途,意识到过去所追求的一切是对自己“本性”的背叛。本来他离“理想中的幸福”是那么地接近,却被强烈的野心诱惑,走上了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迷途,最后转了一圈再回到本真的自我,终于醒悟过来:自己在虚伪的尘世中走了一遭,最终悟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三)很明显,司汤达的幸福观很大程度上已经作用在于连身上了。司汤达的爱憎和于连的爱憎是一致的,司汤达一生向往“意大利激情”,他爱意大利女人,尤爱米兰的女人。(他的母亲就有意大利血统)我们看到的德·莱那夫人更象是意大利妇女,纯洁、善良、热情,合乎“自然本性”,而玛特尔小姐象所有法国上层社会的人一样,虚伪、做作、爱搞阴谋。这也就是为什么司汤达说于连与德·莱那夫人的爱情是“心灵的爱情”,而于连跟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却是“头脑的爱情”的缘故了。司汤达在《论爱情》中认为,两人的爱情应建立在对对方的“理解”上,是灵与肉的统一。他向往的是“激情之爱”,而不是“虚荣之爱”。这种激情包含着“本性自然的流露”,是真实的自我。于连跟德·莱那夫人在一起,感到平等、自由、宁静,能够把自己心中的一切和盘托出,甚至先于对方知道她想要说什么,这是一种极难得的心灵上的默契,是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真正的“激情之爱”。
司汤达的好几部作品上都有一行英文“TO THE HAPPY FEW”,译为“献给少数幸福的人”,那么谁是少数幸福的人呢?作者认为,在当时虚荣庸俗充塞的法国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他的作品的,而事实上也正如此,司汤达的社会地位在当时远远比不上雨果和巴尔扎克这些大作家。他经常预言:“大约到一八八0年,人们将要读我的作品”,“五十年后,某一文学补缀家发表片断拙作,也许会以不
(6)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悦读吧。”他所看到的法国是那样的虚荣、伪善,物欲横流,贵族和神父横行,宗教主宰一切,人们生活在虚伪和愚昧的空气中,追求的是权力和财富,对真正的心灵的幸福却是少有人理解。这里的典型便是入狱前的于连,但是正当于连爬上权力和欲望的顶峰的时候,他却被一封告密信扯了下来,狂怒的于连采取极端的复仇行为,两声枪响,惊醒了一直追求“所谓的幸福”的于连,在狱中,于连终于醒悟过来:他追求的幸福并非是权利和财富,而是与德·莱那夫人的爱情。他终于找到幸福的归宿了。有许多读者对于于连“自杀性”地选择死亡感到迷惑不解,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意图。司汤达要表达的思想是,入狱前的于连一直在迷途中挣扎,两声枪响是于连告别幻想,抛弃虚伪,追求真正的幸福的标志。因此说,入狱后的于连是幸福的,是属于“少数幸福的人”。至于于连最后的死亡,从接受美学上来说,并不意味着幸福的终结,因为司汤达要告诉顿悟过来的读者:以后的幸福的路是靠我们大家自己走下去的,于连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注:
(1)《红与黑》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P471(2)《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之《法国浪漫派》勃兰兑斯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P250(3)、(5)《红与黑》之《译者序》郭宏安,译林出版社(4)《红与黑》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P475(6)见一八四0年十月十六日司汤达答巴尔扎克的信
参考文献
《司汤达比较研究》许光华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司汤达散文》徐知免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意大利遗事》司汤达著 李健吾译 译林出版社 1997年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著 人民出版社 1982年
《拜耳先生研究》巴尔扎克著 李健吾译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6年 《巴马修道院》司汤达著 郝运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The Realm of Happiness
--Reread The Red and the Black(Dongguan Light Industry School
Lai Chao)
Abstrac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is paper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true happiness“.On the basis of rereading The Red and the Black, I analysis Juliean’s character and love, and finally come to a conclusion----the whole story, in fact, is to discuss how to obtain “the true happiness”----which is philosophy with human ultimate concern.Keywords: The Red and the Black
Julien
Happiness
作者地址:(523962)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赖
超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61860502@qq.com
第四篇:幸福微文
那一刻,我很幸福
三(1)班
闻晨
有人说:“幸福是什么?幸福离我很遥远。”我说:“幸福就在我身边,幸福住在我的心里。”
——题记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钓鱼。爸爸在河边转了几个圈儿,我像一个小跟班似的跟在后头,不解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一直在转圈儿呢?”“因为我在找鱼儿多的地方,比如这块。”爸爸一边说,一边指着鱼塘的一角。接着,爸爸没有忙着穿饵等系列工作,而是抛了一大团鱼食,我看见了,奇怪地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还抛鱼食呀?”“因为鱼食可以吸引更多的鱼儿聚集过来。”爸爸答道。然后爸爸坐下来,慢条斯理地在鱼竿上装好鱼线,又在鱼钩上套了一个鱼饵。我接过爸爸的鱼竿,用尽全力,把鱼竿一甩,鱼线“啪”的一声落入水中,小圆晕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浮标立刻浮上水面,我坐在那儿觉的没事干,就用芦苇做了一个风车和哨子在玩。突然我感觉到浮标在移动,立刻把鱼竿用力一提,呀!我钓到了一条小鲫鱼!但因为我太用力,又把鲫鱼甩到我身后的小河里去了。
我不甘心,继续钓鱼。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有东西在扯我的鱼竿,我又慢慢地提起鱼竿,这次上钩的居然是一只调皮的青蛙!我又开始垂钓,我的鱼竿再次开始抖动,一提,这次我钓到了一条大草鱼,我兴奋地大喊:“回家可以烤鱼喽!”爸爸见了,也称赞道:“你真厉害,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看见爸爸也赞赏我,我心里感道无比的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好好咀嚼生活,就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指导老师:刘银娣
第五篇:赖桂花作文
我的精彩生活
平江双江中学90班赖挂花指导老师:李金芝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首首动听的歌曲都是由创造者们一点一滴构造出来的。同样,我们美好人生也是由我们一天天的生活组建成的,而生活的创造者就是我们自己。
当我在手术台上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由一张白纸而变得绚丽多彩了。
小时候我总是很任性,对任何事充满好奇。那时候我的精彩生活就是知道新事物的欣喜。那时候,外婆总把我背在背上,摇来摇去,哼着摇篮曲。而我却玩着外婆的头发,把外婆的头发缠成一个小包包,看起来觉得好像一个馒头。有的时候,我看见蜜蜂正在采蜜,就情不自禁地走过去。在蜜蜂采蜜的过程中,它飞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就像是一个刚刚进工厂工作的员工正在学习如何制造东西的过程似的。我总是一个人跑来跑去的,在玩的过程中我很少回到过家里,所以妈妈总是说我是一匹野马,总喜欢往远的地方跑,总喜欢去看另一个天空。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也逐渐懂事了一些,因为我已经进入小学阶段了。
在小学的时候,我依然还是以前那个我,我好奇,我仍然喜欢去发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但我讨厌别人为我布置的天空和环境。小学的生活使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因为我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而且还认识了许多的老师。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无数的知识和文明礼仪,还容易让我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那时候我的精彩生活是获得友谊和探求知识后得到的喜悦。
记得那时候,我有一个同桌,他实实在在痴爱小孩子的游戏。有一天,我问他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谁知他脸一板,提高声调说:“你自己想啊,怎么就想靠别人啊!别人做的能算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当时我和他并不是太熟,被他莫名抢白了一阵,气得转头就不理他。他这时他却一把抢过我的书,一丝不苟地埋头算出答案。原来这是我同桌惯用的“伎俩”,“可恶”的同桌,原来也还像个小孩子。
小学的时光,我身边的同学都愿意真心实意看帮助别人,即使像这种恶作剧。他们总是能驱走沉寂,给四周带来欢笑。与他们呆在一起,我也学会待人坦诚和临事轻松。我学会了用笑声填平生活中的每一个沟沟坎坎。我的生活从此精彩无限。
如今,我已经是八年级一名学生。现在我要学习的科目很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也越来越多。我是一个比较要强的女生,我有我的梦想。我梦想一天,自己有机会坐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面对着厚重的家庭作业,我总能按时完成,还会“忙里偷闲”去自己的空间畅游书海,增长见识。我尝试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戒掉动画片,虽然也会感觉累,但“痛并快乐着”。我想,现在我的精彩生活就是繁忙的学习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美好的人生有精彩的生活,让我们共同携手,创造更加精彩的生活和更美好的人生。
指导老师:李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