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做现代家长 成就素质教育
【题目】学做成功家长成就素质教育
【摘要】我们必须以“家长”加“朋友”的身份跟孩子相处。每每遇到问题,我们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去帮助孩子处理问题。家长们应该充分洗脑,更新传统思想,重新认定教育目标,以很好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明确自身的任务:给孩子提供长身体的营养,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充满鼓励,让孩子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关注孩子,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积极配合、参与学校教育,促成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成就素质教育。
学做成功家长成就素质教育
河南省宜阳县锦屏镇一中亢书兴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广大家长对子女美好的期望。为人父母者日夜操劳,含辛茹苦,恐怕都是本着这个目的来的。目前,我国正在强力推行“素质教育”。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履行本阶段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又是家长。那么,具体到我们家庭负担着怎样的使命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跟孩子相处。要想跟孩子很好相处,单以家长的身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以“家长”加“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每每遇到问题,我们不仅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朋友——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
其次,我们必须搞懂什么是“素质教育”。家长们应该充分洗脑,更新传统思想,重新认定教育目标,以很好配合学校教育。
另外,家长要明确自身的任务。一方面,给孩子提供长身体的营养,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说的话要充满鼓励,而不是动辄给予批评,更不能打击,而是以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让孩子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下面,具体分析几个有关问题,与广大家长共勉之。
一、对待孩子要像朋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还会犯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如由于“厌学”而逃学,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惩罚孩子,或将其赶出家门,而应先放下家长的架子,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其分析“厌学”的原因,从根上帮其喜学、爱学、进而善学。这个时候,你就是孩子的朋友。你这个朋友越称职,你这个家长就越称职。我们知道,朋友是无话不谈的,相互信赖的。朋友的话当然是可以言听计从的。如此对待孩子,孩子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笔者接触的几位善于洗脑的家长就这样做了,其效果非常明显。例如,2001年我教的一位学生梁梦华就是这样。此前,该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些困难,其家长不惜代价,让其在暑假到北京(家长在北京工作)“新东方”学英语,效果不能如愿。后来,家长采取了笔者的建议,跟孩子建立了真诚的朋友关系,像朋友那样关心她的困难,对其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后来,这位同学的英语进步很大,成为班上的英语尖子。
孩子在什么时期进步最大?是在呀呀学语和姗姗学步的时候。因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孩子得到的鼓励和赞扬最多。他(她)学会了叫“妈妈”就可以博得周围人的赞扬。于是他(她)乐此不疲地学叫“爸爸”、“奶奶”等等……这怎么会不进步呢?而现在他(她)一下子学那么多东西,你还嫌他(她)进步小,不争气。你想,这种情况下,他(她)还有没有继续努力的劲头吗?这种阻遏学生进步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可见,我们不仅要像朋友那样对待孩子们的挫折和困难,还要像朋友那样看重他们一点点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孩子的家长,更要做孩子的朋友——了解他,支持他,为孩子的进步鼓掌加油。
二、跨越“误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有很多定义,从整体意义说,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但是,我国的素质教育,远非我们理想的教育模式。我国的素质教育,一开始就进入了误区,将西方教育所谓的“人本教育”拿来视为珍宝,难免步人后尘。
我国地大人多,教育基础及教育资源很不均衡。地域的不同,民俗的差异,以及文明程度参差不齐,一山一地都能明显地反映出教育基础之悬殊。面对如此之现状,如果我们一刀切地提出“人本教育”,恐怕不太切合实际。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些不良后果。
例一:某中学生对小学生们教唆:“尽管跟老师干(仗)吧,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于是,学校学生恶习张扬,校风日下,老师难当。
例二:某群中学生,有男生有女生,整天结伙打架,经常“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反正学校政教处也拿他们没办法,哥们是照样我行我素!
仅此两例,便可说明目前教育政策的失败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教育者没有认真研究教育对象,不尊重教育对象的结果。我们承认,确实有经教育、感化而走入正道的“浪子”,但那只是理想中的个案,是正常的现象。相反,那些屡教不改、感而不化的“顽童”到处都有,这也是正常情况。
当今的多元化的社会形态,无不给教育对象以多极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一味地、无条件地尊重这些屡教不改、感而不化的教育对象,我们将会被牵着鼻子走。对于动辄以刀相见的“小宝贝儿”们,如果要尊重、要保护的话,那么,对于受到这些动辄以刀相见的“小宝贝儿”们威胁的学生,“保护”何在,公理又何在?因此,那些有责任心但又缺乏心智和耐心的教育工作者只好在这畸形的教育政策下左右为难啦,而那些缺乏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也只好放任自流啦。
世上真地没有坏孩子吗?请大家再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是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拿“世上没有坏孩子”来时时告戒自己尽量尊重孩子,但不可将它作为准则去履行而宠坏孩子。
尊重学生是对的,但首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学生,才值得尊重,才有尊重可言。
有位院士曾把素质教育形象地概括为:“仁者爱人”。那么,笔者认为“仁者爱人”不能“近视”,不能“心太软”。真正的“仁者爱人”是放眼于未来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上面说了一件事:中日儿童在一次友好联合活动中安排了“爬黄山”行动。爬山过程中,要自带行李。其中有一个日本小朋友个子很矮小,他背上背个大包,行动十分不便。见此情景,中国随队老师每每在难走的地方会拉他一把。这可以说是一种友好和“仁者爱人”的态度,但日本老师却不以为然:“他是来锻炼的!”以这句话否认了中国老师的善心。当然,这位中国老师随后便理解了日本老师的真正用意,并表示钦佩。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便再恰如其分不过啦。由此,中国教育的“近视”可见一斑。可见,体现素质教育的“仁者爱人” 要放眼未来,不能“心太软”地只看眼前。给予眼前的小爱,便是放弃未来的大爱。
目前跟素质教育“误区”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未成年保护法》。
2008年11月8日笔者与本县三乡乡中教师一块在县城改卷,惊闻一活埋未遂事件。
11月7日下午,三乡乡中有十一个初
一、初二学生,将一个长期在校门口守候敲诈他们钱物的离校生诱骗至野外,并将其活埋。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小孩子“性本善”,根本不善作“恶”,土没有踏实,致使此恶少幸而挣脱逃生。
说实话,我赞成他们的反恶精神,但不赞成他们的除恶做法。
笔者经常耳闻这种事情,对此颇有感慨。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教育需要延伸,家长与社会不能袖手旁观。这种延伸教育应具体化。例如,针对这件事,可以追究该家长、族长、村民组长(或街道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等的责任,使他们共同提高责任感和责任心;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处分,或者通报批评,以致让他们学会捂盖子、藏矛盾。另外,对未成年犯罪的态度不
能太暧昧,《未成年保护法》应不断完善——我们不能让《未成年保护法》成为“少年犯罪的保护神”,而那些被害的未成年人(如;这十一个同学)的利益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因为有人保护危害他们的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跨越这个“误区”呢?一方面,从思想上不受不完善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立法,或者促成立法,使《未成年保护法》更加完美无憾,更能保护多数人的利益。
三、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在多重保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心理基础非常脆弱,几乎没有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韩信能受别人的胯下之辱,张良能为陌生老翁捡鞋、穿鞋,这都是大将之才表现出来的承受能力。它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充分说明其育才的典范作用及不朽价值。
有位教育界名人曾经说过,街面上做生意的的人大部分都是当年学校的差生,但他们恰恰具备了商人不屈不挠的耐力,他们有常人没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才能稳坐商海,应付自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维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而如此小心翼翼——家长忌手忌口怕伤害孩子,老师陪着小心怕伤害学生,这都是大可不必的。“伤害”应该是常有的,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对付“伤害”,也了解了“伤害”对人的伤害程度,从而成为非真空社会的“适者”,适者生存才真正得以实现。孙悟空如果处处受到保护而避免炼丹炉的煎熬的话,火眼金睛是炼不来的。可见,接受伤害,勇于磨难,增设“挫折”教育或者“磨难”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或者课题,而不是禁区。培养孩子的苦乐观和应变能力势在必行。家长在这方面应做个先行者,这样也能够让老师解放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
四、正确对待“作业”
提起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其实作业不等于学习任务。它只是学习的一个样本——作业完成了不一定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了,作业也就没有必要较真了。所以,只盯着作业是远远不够的,但有时候却又是多余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是很慎重的——所选作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范性。但是现在学校无法控制作业质量,就简单地以作业量来衡量作业质量。这样以来,老师几乎是堂堂布置作业,而随之而来的作业批改工作量大大增加,备课、听课、教学研讨都受到影响。所以老师会布置一些简单的抄写任务作为正式作业,作业量增加了,也不难批改,还不影响备课,但却扼制了高质量作业的流量,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目前,我们国内的教育状况很成问题,正如王恩重写的,“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才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 “一些老师正在按广种薄收的操作方式,牺牲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培养做作业的机器。初中生去学高中的课本,用这种耍赖的方法得了奥数冠军又有什么稀奇呢?相反,急功近利、只重视学生几门主课考试成绩的片面教育导致一些孩子成了高智商、病态心理的人。”
所以,作业应当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项任务,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甚至还可以是社会活动(包括有序活动和无序活动)。看来,家长不能只盯住书面作业不放,促成“水泥脑袋”的形成,而要根据孩子学习的现状给予适当的放松或督促,让孩子在包容和鼓励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学校教师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不至于形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初中教育高中化”的教育怪现象。有些病态教育现象的出现不能说不是我们家长逼出来的。
总之,为人父母者,我们必须以“家长”加“朋友”的身份跟孩子相处。每每遇到问题,我们要站在“孩子的朋友”的立场上去帮助孩子处理问题。家长们应该充分洗脑,更新传统思想,重新认定教育目标,以便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明确自身的任务:给孩子提供长身体的营养,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充满鼓励,让孩子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关注孩子,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积极配合、参与学校教育,促成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成就素质教育,这应当成为新型家长的基本要求。
第二篇:家长怎么认识素质教育
家长怎么认识素质教育,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什么势在必行 在讨论为什么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势在必行的问题之前,需要理清一下什么叫学生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家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么?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素质教育的——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儿童、青少年在其成长的教育环境中不仅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共同生存;在掌握各种技能时,也要拥有健康的心里、良好的人格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些都需要一种实践性的素质教育来实施完成,正如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的:“要激励一个人,使之获得‘体验’远比‘说教’来的更有效”。实践也证明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完成这一使命,夏令营便是最好的例证。
现在的事实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在课外的培训班里也可以做的写得好、算得快、画得美、弹得雅,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恰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年龄的伙伴们相处愉快,如何面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建立自信等等。其实很多人,包括家长们自己也意识到,知识、技术、技能是有形的资本,而精神、信念、品质是无形的财富,如果缺少后者的支撑,有形的资本最终只能化为真正的无形。中青报曾做过一份调查报告:团队的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跨国公司选材是最看重的思想特质,而这一规格也逐渐再被很多民营企业运用。因此,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才是最和适宜的,而不是一味的为学生增加某项技能、技术。
近两年,庞大的教育体系改革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在摸索中前进,但是要在学校中增设实践课并不大可能,毕竟学校还是以学知识为主。幸好,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素质拓展训练异军突起,完善的课程体系配合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们学会了自理、自助、互爱、互助;经历过共患难、同开心的时刻;建立起自信与互相信任;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找父母解决;如果你的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站在父母或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胆小,不知道怎样去与人沟通„„作为父母的你不要太过着急,给他一个素质拓展训练的环境,让他在特定的情景中去体会、去发现。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他所感觉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他所感悟到的才是最深刻的。错过了夏天的夏令营,还能错过周末的素质拓展训练吗?
第三篇: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正确的人才理念以及与这种理念相适应的家庭数育措施。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道德成长、亲子互动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实践模式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
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
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
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
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
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
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
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美)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L.A.铂文[美)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第四篇:做合格家长
家长学校座谈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宝龙山中学,对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校参加这 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欢迎你们的到来,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理 解和支持。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今天来给我们讲课的是秦胜凯 校长
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来参加本次活动 表示衷心的感谢!结束词
家长朋友们,马校长给我们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相信大家
都从中受益匪浅,通过今天的大会,我希望家长们、老师们能心往一处想,劲往 一处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望子成龙这一心愿一定会实现。我给家
长同志们的建议就是: 更多一点关心、更多一次督促。
当孩子回家或周末孩子回
家后,多问问他的成绩如何,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周内赶场的时候,尽可能地抽 出时间来学校与老师沟通。
宝龙山镇长稿 各位老师、家长: 大家好!
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不是周末,大家能来参加此次会议 都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来的,各位家长能坐在这里,表明各位家长
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家长表示衷心的感 谢!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与会的学校领导: 宝龙山镇长,包前德门
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秦胜凯 宝龙山中学工会主席:关金锁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人、成才是每位家长的心愿,而孩子 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密切配合,而我们成立的家长学校
就是连结学校和家长的纽带和桥梁,它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教水平的需要,它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更好的结合,更好地推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在此,感谢政府领导、校领导的关怀,感谢我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感谢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
此次会议有四项议程:
一、宝龙山中学校长做讲话
二、我们家长学校首次开班讲座。我们请到了 团中央《知心 姐姐》 杂志社 的李亚青老师,就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心灵成 长作专题演讲
三、由教务处周颖主任就此次期中考试作分析、表彰。
四、家长到孩子所在班级与任课老师沟通与交流
首先我们欢迎方定红副校长为为大家讲话
感谢方校长对我们家长学校提出了期望提出了要求,我相信
有校领导支持、广大家长的配合,我们家长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下面就有请 《知心姐姐》
李亚青老师为我们园区十中家长学校作 第一讲!
第五篇:家长做义工
家长做义工
加拿大中小学校的义务教育和与中国不同,加拿大是从5岁开始的学前班到12年级,一共13年(中国是10年:学前班、小学、初中),即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普及到了高中。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了文具外,其他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是不需要个人缴纳的。
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义工方面。按照教育局发布的家长手册中的定义:义工是一个愿意免费付出时间去协助一个计划、活动或项目的人士。家长如果愿意到学校做义工,可与学校教职员或校长联络。义务工作是一个认识其他家长或社区人事的最好机会和途径。
学校非常鼓励家长来学校作义工,帮助管理图书馆,帮助班级校外实地学习,在学校有大型活动时帮助组织和管理。
义工在北美很普遍,是公民回馈社会的一个普遍方式——在他们的理念中,社会的具体体现就是社区,公立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每个学校都设有家长谘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P.A.C.)。家长谘询委员会是由一群家长义工组成。每位家长均是会员,通常每月集会一次,目的是与教职员通力合作来改善学校的运作。并成立小组及设立不同的计划以支持学校的教育哲学及理想。
学校需要家长做义工的时候会让学生带回一张家长委员会PAC的 Welcome Back BBQ 的通知。例如举行烧烤晚会,或者郊游,或者安全教育周的活动,写明这类活动需要家长服务的义工项目,等待广大家长的参与,家长收到通知后会反馈给学校一张报名单,写明自己所愿意承担的项目,老师根据家长的报名做好安排,家长们不收报酬,自带干粮,自付车费和准备需要活动的工具,很乐意地配合学校组织好活动。
例如,“Hot Lunch Days”的活动就需要家长做义工。
平时都是学生自己带午餐,但是每个月会有一次全校学生老师统一订午餐,师生一起吃,叫做Hot Lunch,孩子们每次都很喜欢。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这个Hot Lunch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民族不同口味的午餐。
“Hot Lunch Days”活动征集的义工包括:收集并分类整理各个教室的订单、清点帐目;清洗装午餐的盒子、根据各个教室的订购情况整理并将午餐分发到教室等。
除了家长参与做义工外,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做义工,例如“牛奶计划”:
家长可以给学生订午餐新鲜牛奶,有可自愿选择几种不同的口味和规格。征集的义工负责收集、整理订单、清点帐目,制作牛奶领取卡片(学生凭卡片每天午餐时到大厅去领牛奶)。牛奶公司送奶到学校后,做义工的家长也负责把牛奶保存到冰箱中,并且在大厅中协助高年级的学生义工给订购的学生分发牛奶。从学校的这个牛奶计划定牛奶,不但操作简单而且很新鲜,费用也比在超市购买便宜一半甚至更多——家长的义工应该说对降低成本会有些作用吧。
学校经常组织的募捐活动也是需要家长和高年级学生做义工开展的。
募捐活动一般由家长委员会(PAC)组织,例如学生家里有穿不了或多余的衣服、图书或其他物品,拿到学校捐献,募捐服务小组成员就是由家长和高年级学生担任义工,负责登记、整理、消毒以及义卖。义卖所得款项由PAC支配,用于给学校购买各种器材,或者支持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学校每年花钱都聘请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教学生或者送学生到专业场所去训练,比如足球、网球、瑜伽等,每项活动一般是在体育课时间上,持续1-2周(每周3堂体育课),从每个学生收取成本费用,而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家长提出来或者没有给学生带足费用,其余全部由PAC支付。
在加拿大,这类活动很多,都是PAC组织的,家长和高年级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义工。除PAC需要家长做各种各样的义工外,还有学校的运动会,参观旅游活动,都是征集义工来协助老师,参加义工的家长可以带家里的小孩子一起去,有专门人员(也是义工了)陪孩子玩,只要孩子不是特别小,家长可以放心做事。
义工是北美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各种大型活动都能见到义工的身影。孩子们到了一定年级,做够一定时间的义工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高年级协助低年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都非常普遍。在高考录取中,义工表现及感受也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录取指标。
家长们对义工的热情很高,家长做义工,让孩子感觉很光荣——自愿为他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北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己的家长在老师同学面前能展现出这样的一面,孩子会觉得很自豪。所谓言传身教,我想,家长们经常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比我们很多家长泡茶馆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