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七怕

时间:2019-05-12 03: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有七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有七怕》。

第一篇:教师有七怕

教师有“七怕”

2006年09月10日08:15扬子晚报

教师节前夕,本报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老师怕什么”的调查,发现现在的老师们怕的对象还真多,有的甚至匪夷所思,比如老师竟然怕起了学生,而这每一样“怕”的背后又都让人深思。要当好一名老师,真难!老师要面临的压力和考验,真大!老师们呼唤的是多点理解,多点宽容,而不只是“考上多少”,也不只是“教了多少”„„

一怕考试

其实很多老师比学生还怕考试。为什么?考试结果一公布,其实就是评价老师的时候到了。小到小学的一次期中调研测试排名,大到高考升学率,哪样不是在考老师?

南京秦淮教师心理援助中心的桂祁荣老师一直在收集教师心理危机个案报告,她告诉记者,在教师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中,升学率、排名等各种考试评价衡量指标所占的比重最大,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有些老师在接受心理援助时就说,每次考完试,就都处于极端焦灼状态,班级在学校中的排名,学校在区里的排名,全都要公布,而这是考查老师绩效最重要指标,翻来覆去地考,翻来覆去地焦虑,真有点不堪重负。搞应试教育是最近几年教师头上戴的新的骂名。但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无权取消考试,为了考试不得不加班加点,以至于被骂成禁锢学生的思维,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家长的感情,可是老师也很无奈!因为学校乃至社会对老师水平、素质、能力的评价都要看考试结果,说严重点,甚至老师的生计都由考试决定!

南京一位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每年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对毕业班学生做考试调研,而且会在考试后把调研考的成绩按照平均分把全区各个班级从上到下排名次。如果班级成绩考出来不好或者有所退步,校长的脸上挂不住,那回头老师肯定要“挨批”。“特别是调研考这种大考,很多老师都十分紧张,有的人夜里根本睡不着,人就会呼呼地往下瘦。老师是很爱面子的,教得不好的老师会感到没有地位,不受尊重,心理负担很重的。”

二怕出事

安全,一个常挂在嘴边的词,一件令所有教师都高度重视的事。可是,安全事故却还是时有发生的。学生出现了安全事故,责任在谁?当然是教师啊。谁叫你不注意学生的动态?谁叫你不时时与家长联系?谁叫你在那天不讲上三五次?

南京力学小学的范云良校长告诉记者,他每天最紧张的时段就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这段时间,上学时孩子能不能平平安安地来到学校,放学后孩子是不是顺顺当当地回到家里,每天都让他挂心不已。“我们学校占地只有5000多平米,而学生却有2400余名,一些相关的设施配套还没有完全跟上。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位置紧靠马路,每天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而每每看到一些小学生在密集的车流中穿来穿去,我的心就一直揪着,直到他们安全走过。”范校长的心态在很多小

学校长中产生共鸣。游府西街小学的林慧敏校长告诉记者她的忧虑:最典型的时候就是学校开学的时候,往往一家好几口都来接送孩子,特别是接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因为心情急切,就会聚在学校门口,结果是经常把学校的通道堵塞,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而且无形中也给学生安全增添了安全隐患。

“学生的安全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放学和上学的问题,但只要是孩子出事了,无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学校有没有错,学校都要承担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感叹道。

三怕家长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会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孩子犯错误了,老师批评重了几句,家长也要来兴师问罪;更多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要由老师来负责。甚至一些本应由家长行使的监护责任也成了教师的事情。而现在家长的维权意识很强,动不动就投诉,比如收费,比如补课。但很多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也很无奈,乱收费,那是教师所能决定的事情吗?补课,那是教师自愿放弃假期吗?

南京一中黄侃老师说,老师苦点都没什么,最怕不被家长理解,教育需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果老师的观点、做法不被家长理解,家长起的相当于是反作用力,不仅抵消了老师的努力,还会走向反面。教育同时又是有自己特殊规律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画脚,家长应当多信任老师,理解老师,而这方面的争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南京龙江小学的朱照明校长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上个学期他们学校里发生了一个“小事故”,一群孩子在课间玩的时候,一名个子不高的小学生追逐另一个学生的时候,因为个子小而被大孩子不小心挥倒了,头皮破了一点点。老师随后对孩子进行了救护。放学后,大孩子的家长很不好意思,就特地买了东西去看望这个孩子。但是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是,跌倒孩子的家长竟然表示,买东西来看孩子是应该的,但事情还没有完,孩子还要去做CT检查,不然要找家长和学校的麻烦。对方家长遂带这个孩子检查,结果没有问题。这名家长竟然又写了一个保证书一样的东西,要求对方家长和学校校长签字,保证孩子出了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孩子顽皮跌破一点皮这样的事情要三方坐下来开会。“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过于爱护,尤其是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这种过于投入反而给孩子带来成长障碍。如果家长把任何事情都激化到这样的程度,过分维权,根本不是保护孩子。”

四怕学生

一位教师感慨到,现在的孩子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造就了极为敏感的性格。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一是一了,也不能再捧出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了,他们必须是愉快教学,鼓励教学,甚至是哄着学,求着学。虽然体罚等棍棒教育的确很不应该,但现在很多情况是矫枉过正,应该管的也不敢管,不然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

南京十二中胡文宇老师说,几乎每个班上都有几个很敏感的孩子,性格内向或者脾气暴躁,听不了老师批评的话,要么就不来上学,要么和老师顶撞起来。有些家长也特别在意,听到孩子回去诉说后,还会找到学校和老师理论。而每年又都

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学生因受不了老师的责骂自杀或出走,有的时候,老师为了避免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涉及原则的干脆算了。这其实失去了很多教育机会,该批评的没有批评,但老师也的确很无奈。

五怕投诉

南京夫子庙小学程纲校长无奈地告诉记者,不分青红皂白的投诉最折腾人。“去年我们学校里一名学生的外公到教育主管部门去投诉,事情是说孩子班主任在课间不许他的孩子出教室,连上厕所都不可以,这让平时把外孙当宝贝的老人非常生气。接到教育主管部门转来的投诉,我们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调查。后来发现,事发当天这名学生的班主任根本就不在学校,后来就把学校其他老师都叫过来进行核实,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回事。我就向孩子妈妈反馈了情况,妈妈知道后告诉我,平时外公很溺爱孩子,可能孩子说了谎。后来一调查,果然是孩子怕外公批评他调皮,为了保护自己骗了外公。后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出差回来后特地来道歉。但这件事情确实耗费了我很多精力,也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事实上,家庭和学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大有学问,只有双方形成合力孩子才能成才。”

一些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有时候教育主管部门会转发给学校在某一个阶段各个学校遭到投诉的情况,家长和社会过多的不理解让学校承受了很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学校或者老师理解不够,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其实正当投诉是必要的,我们很多校长和老师都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对外公开了。所以遇到问题希望家长能够有事多跟学校家长沟通。有时候一些偏听偏信既折腾了孩子,又为难了学校。”程纲校长严肃地说。

六怕评比

一位中学老师称,怕评比不是说自己没有教学能力而怕教学评比,而是名目众多的、次数频繁的评比让老师们忙于应付、心力俱疲。学科竞赛,自己教的学生获奖了吗?没获奖?哼,还是什么骨干教师呀?教学都比不上一般的教师,还逞能呢!学科教学论文,自己写了吗?自己写的论文送上去评比,获奖了吗?什么?不写?写了没获奖?怎么搞的啊,现在的理论水平都比不上一般的教师了,看来学校的学科组长人选得重新考虑考虑了„„获得参加公开课、观摩课的资格了吗?没有?是不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自己的课改理念不到位了?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张老师说,怕写论文并不是意味着老师们懒或者不会写,而是每天光教学任务就已经焦头烂额了,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哪有时间去钻研论文。现在要评高级教师需要在专业杂志上发三篇论文,或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个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七怕耽误孩子

南师附小的闫勤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师有很多害怕,但最害怕的还是教不好孩子,但有时候,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引导让老师很担心。"现在很多家长不管孩子资质如何,都对孩子寄予了很多期望,在校外上各种提高班。这种愿望很好,但是却没有分析孩子的特征。很多家长把名校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希望孩子都能上名校。但是社会和教育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我非常担心,很多家长牺牲了孩子符合自身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逼迫他们为上名校而

学习。事实上,上名校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够成功,大多数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被牺牲掉了。我认为,每个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寻找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企业管理七怕

有一句话说的好,营销做的好的企业赚钱,管理做的好的企业健康,企业文化做的好的员工快乐。当企业从做大到做强转化的过程中,当诸多管理和内控制约工作发展时,必须果断采取措施,从企业文化的统一思想到机制流程、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结合落实,才能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种章程、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看似日趋健全,但躯体变得庞大、体制变得复杂、部门变得众多,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有战略,但执行不力,贯彻不彻底。面前,企业最流行的就是战略,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但往往是空洞的设想和规划,却没有执行规划的详尽路线图和时间表,最关键的是没有保障规划实现的具体措施,因此,所谓的战略就是流于纸上的“宏伟蓝图”。第二、有目标,但压力不大,落实不到位。很多管理部门都习惯于到时下达目标,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上级向下级下达目标、下级再向下级下达目标,目标成了空洞的数字而已,不能将目标逐时、逐项、逐人分解落实,因此压力不能层层传递下去,目标成了一纸空文。

第三、有组织,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随着企业的发展,部门越来越细化、职能越来越分解,但组织的紧密性却越来越差。各部门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衔接越来越不顺畅、沟通障碍明显、协作成本增加、内耗变大,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第四、有制度,但监督不严,有人钻空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管理的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沉积大量的规章制度。制度越多越复杂,执行起来往往找不到参考标准,容易流于形式,产生“多头”管理,因此监管很难。看似规范、法制化的管理却最没有可操作性,容易有人钻空子。

第五、有流程,但存在扯皮,效率低下。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建立了大量看似完善的生产、工艺、财务、服务等流程,但却没有建立起流程之间的有效控制系统和内部客户链关系(即下道流程是上道流程的客户),出现流程之间的脱节和扯皮,致使效率低下。

第六、有人员,但人心涣散,貌合神离。企业壮大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凝聚人心。企业容易形成管理真空。企业要避免这一点,就要真正做到“将支部建在连队上”,也就是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放在基层、放在每一个班组,让员工当企业的主人,凝聚在企业的周围。

第七、有绩效,但流于形式,奖罚不力。企业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是好事,但企业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后会出现使奖罚流于形式的现象。绩效往往会变成隔靴挠痒,考核的多是软指标,没有真金白银来得实际。企业管理信奉的是以数字说话,真刀真枪、奖罚分明。

第三篇:《怕,有什么可怕的?》文摘_20

行动者的宣言

我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意识到中考是我改变人生的第一次关键事件。此时,我在年级700多人里排名将近600名,而要考上一中,至少要在年级前20名才有希望。摆在面前的除了一堆一堆欠下的学习债,更严重的是距离中考只有100天的时间!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我把几乎崭新的历史书打开,把笔记本、记号笔依次排开,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赵老师把100天的倒计时牌挂在了教室的正前方。

100天,看着几乎没翻过的书、潦草写过几笔的练习册、卷子上一把把刺眼的红叉和几乎垫底的成绩排名单,到底有没有可能创造奇迹?如此残破不堪的基础,到底有没有可能迎头赶上?抬头看着周围同学埋头苦读的样子,觉得此时此刻想什么都是多余,顾虑什么都是耽误时间。脑袋里飘过《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一句话,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是啊,现在有一万个人告诉你,你有希望考上好的高中,你需要做的就只剩下奋不顾身地努力。可现在有一万个人站在你面前嘲笑着你的成绩,告诉你这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这破烂成绩还想考上好高中?那么你需要做的依然还是奋不顾身地努力,去证明到底这是幻想还是梦想。

我问自己,有多么希望能考上最好的高中? 我回答自己,这应该是此生为止,最最渴望的东西。从小的时候被人认定有些超人的天赋,被家人和朋友寄予厚望,到因为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而逐渐让人失望,再到年少的轻狂、叛逆、抵抗、反动而逐步让人只剩惋惜。所以,我是如此想通过一次考试,去安慰那些对我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惋惜的人。

然而,毕竟是我自己的人生,安慰他们也并非我的主要任务。我越来越多地想起小时候那些设想得很完美的未来:我想做一个作家,在一个可以看到海的阳台上,每天8点半煮一杯咖啡写上整整一个上午;我想做一个演讲家,在万人的礼堂里讲最富哲理的故事、最发人深思的信条;我想做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深夜里埋头学术,为一个问题挠头思考,为一个算法穷思竭虑,在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后发现第二天的太阳已经打了招呼。可这些想法的实现,需要通过这一次考试,对,且只能通过这一次考试去实现!你曾梦想很多,也曾许诺,如果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多么多么努力。那么摆在面前的这次考试,就是你实现梦想的第一次考验。

确定了自己如此渴望这次成功,还需要的就只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一副吃得了苦的钢铁身躯。是的,确定了即将为这一次考试全力去拼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咬起牙关,悬梁刺股,而是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订一个100天的计划,并起了个让人振奋的名字——超人养成计划!

超人养成计划主要分为几个部分:(1)对自我当前状态的细致分析;(2)为达到最终目标,各个阶段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3)以科目分类,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4)以时间分类,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5)每周/每日任务细化表。

(我的超人养成计划在这里先按下不表,待大家听完我的故事,觉得有效想尝试一下,我再和你一起,一步步制订专属于你的超人养成计划。)

在订下我的超人养成计划之后,我把它拿给各科老师看,期待他们给我一些指点和帮助。这个过程中,我受到的讥讽和嘲笑远比建议和意见多得多。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年级排名600多的学生突然跟你夸下海口说要100天考进前20,然后拿出一个几近神话的所谓学习计划问你意见,任何一个拥有正常思维逻辑的人都会觉得简直笑话——如果你能用100天从600名考到前20,那你让那些平时一直刻苦努力的孩子情何以堪?历史老师更是看着我62分的考试卷子说,如果你这次月考能按你说的考到85,那我就每周拿出一天晚自习给你额外补课。但心中一旦有了目标,别人的任何嘲笑和贬低都仿佛如此无力,我听到的、记住的也只有老师们对我的建议,即使里面夹杂着讽刺:“《绿色通道》代数那本你能做完肯定能上来,可人家×××可不是上课睡着觉时做完的。”“那诗词古文肯定得背呗,你还能自己写?看范文干啥?说了多少次看主题看逻辑结构就行,语言不是学来的、背来的、抄来的,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感受来的。”

这100天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着自己的纪录,创造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而进入为人生拼搏的状态并不会劳累,不会有任何怨言,只有每天完成最后一项作业,划掉任务表里最后一项计划,然后心如止水地躺在床上,满足地闭上眼睛。早晨又在闹铃响起的一刹那一跳而起,满心期待地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那段时间的经历,至今对我产生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每天6点钟我准时起床,边吃着早餐边将当天的to-do list做好,然后背起书包,上学路上的20分钟里我正好可以复习一个单元的单词。上课前30分钟的早自习里我可以默写两三个单元的公式或者改几道昨天总结的错题。课上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利用复述的方法进行主动记忆,保证每节课上完就基本将所有知识点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记忆。晚上回家,吃着饭就给母亲从第一节课开始讲一遍今天学到的知识,卡住的或者记不住的地方做好记录,饭后立刻查阅补足。晚上大量刷题,把错题撕下来放在一个盒子里,写上日期,留着第二天和第二周再做一遍。12点准时睡觉。

这期间我断了几乎之前所有让我引以为傲的事情。不再和那群爱闲玩爱吵闹的人接触,甚至不再和他们说话。有人会觉得这样未免太绝情,这样谁会跟你做朋友呢?是啊,这样太过无情,但我需要这样的无情。他们对我梦想的实现没有任何促进,只有阻碍。我承认和他们一起闹一起耍的时光很欢乐,但我梦想的人生并不能通过这些表面的欢乐来实现,所以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我要顾虑他们的情绪吗?不需要,今天你因为我忽略了你而不高兴,那么我哄了你一个下午,就少做、少总结了50道题。你开心了,等待着我的可能是不期而遇的又一次无理取闹。你需要认识到,有些人不过是你人生中的过客,你为了做个好人,绑架了自己,不断付出,消磨着自己的资源。而一旦分开,你那些用心经营的关系也大多灰飞烟灭。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每天都凑在一起,而是相互尊重彼此的理想,我心知你多想要成功,我更想助你成功,绝非用所谓的友情去绑架你的生活。

在奋斗的路上你永远是孤独的,因为奔跑的人没有心思去体谅周围人的小情绪,更没有时间去调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我说话做事的方式,那你就去一边不喜欢好了,与我何干?而对身边那些看不起你和看不得你好的人,只需期待当你实现梦想的那天,仰起头,对他微笑,然后说一声,让你失望了,真是抱歉!

在复习进行到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我迎来了初三复习阶段的第一次正式考试。我对此次考试既充满恐惧又满怀期待。恐惧在于还有很多不足没能在短时间内弥补,期待在于经过了一个月枯燥乏味的努力,我急需一次考试来激励自己,至少证实这些努力的付出是有收获的,是值得的。

然而,故事并没有按照电视设定的剧情发展:男主角通过彻夜不眠的努力,在考试中力克群雄,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迎来全校的关注和阵阵掌声。现实生活中的男主角,也就是当年的我,又一次考砸了。尽管排名有所上升,到了400名左右,但这和我的期望简直天上地下。一个月以来的所有负面情绪一下涌上心头,这不公平啊?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没有好的结果?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都差不多,真的是想要放弃了,何必吃这些苦,破罐子破摔算了,反正以后也饿不死。

赵老师看到我的成绩和排名之后找我谈话。我感觉又一次让她失望了,低着头跟着她走进了办公室。“考得还行啊!”她的话出乎我的意料,听起来倒像是讽刺我,我默不作声。

“你看你那一脸丧气的样子,就这样还立志考一中呢?”她说,“是的,这一个月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的变化让所有的老师都对你刮目相看,但你也要知道,罗马„„”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知道,可就是感觉„„哎„„说不好。” 我接过话来,和赵老师交流一直像个朋友,所以也会完全敞开心扉。“我题做了好多,单词课文也背了不少,就连历史、政治我每周还会认真翻两遍书,可这考试就没一门看得过去的,太闹心了。”

“你的问题呀,就是太关注自己,你在拼了命地努力,你的同学不努力吗?谁都知道中考重要,都进入冲刺的阶段,都在玩命学,凭什么你一拼命就比别人强那么多啊?你是爱因斯坦啊还是柯南啊?”她知道我最喜欢的科学偶像和动漫人物,我忍不住笑了出来。她看我心情缓和些,继续说:“真的,你要这次考好了我都不高兴。但说回来,你就按着这个势头继续努力,不用很久,很快就能有所突破。”

“成功路上艰难的并不是苦,也不是孤独,而是屡遭挫折之后还能不改初心地继续奔跑。”她的一句话我如今仍然记忆犹新,“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吧!”

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吧,世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是百分之百的公平,也并非所有努力都会立竿见影。就好比角色扮演的游戏,只有经验值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升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经验条,所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升级,也许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付出了足够多的精力,还是和最初没有任何区别。这时,就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淡化你的需求,忘记你的目标,继续按照计划前进,不经意间,你已经修炼成了立足武林的大师。

这次考完试之后,我在桌子上刻下了一行字,“my dream will come true”,告诫自己忘记眼前的得失,只要坚持前行,梦想终将实现。

在考试之后,我升级了我的超人养成计划,加入一个叫作to-do list的项目来更加高效地利用细碎的时间。因为我发现,尽管已经把每天的日程排得相当紧凑,仍然有很多时间在不经意间被浪费了,而且有时本来在紧张地进行一项任务,突然有了一个属于其他任务的思路或想法,让我不得不停下当前的任务,这极大地干扰了我每项任务执行的效率。

我在身边放了一个长条状的小本子,和我每日的任务计划表不同,这个本子只记录10分钟以内能完成且不紧急的小事,比如整理历史知识点笔记顺序、浏览这一周的物理选择错题、背诵一首必备古诗词。这样,让自己在突然富足的时间里不至于不知道做什么。比如中午吃饭吃得快了一些,回到教室的时间多了一些,与其和同桌扯10分钟的淡,不如马上翻出to-do list,从最上面一项开始做起。

而有时,我在计时做物理题的过程中,会想起来,哎,刚才那道几何题可不可以这么解? 或者在老师讲题的时候,觉得,哎,另一种方法行不行? 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但又没紧急到要我立刻停下手头的任务。所以我把它们记录在to-do list上,待完整地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后再去做这上面的事情。这里可以记录所有会干扰你现行任务的事情,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思绪有时会不受控制地乱飞,我把这些想法写到to-do list中,表示我现在不去思考你,但已经记录了,我会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认真考虑。

很快,第二次考试也在复习进行了50天左右时如期而至。这次我并没有第一次那么期待成绩,而是心态平和地把考试当作一次检验。因为我已经足够相信自己,这样的努力一定可以带来我期望的效果,不需要通过这次阶段性的测试去证明。考得好与坏,我都能接受得了。

按照故事跌宕起伏的特性,这次我果不其然地拿到了很高的成绩,年级排名一下提升到了200多名,简直是让人吓掉下巴。每个老师在来讲解卷子的时候都不忘调侃我一句,“这次还真让马鸿旭给蒙着了!”同学也多少表达了些赞赏之情,“旭哥这么牛,你这是准备考上一中啊?”听到这些,心中尽管有些暗自庆幸,但我也知道,这离我要实现的目标还有些距离,如果就此满足,那么之前的努力也将前功尽弃。

无论同学和老师的调侃也好表扬也罢,其实都源于你还没把自己的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所以你的某一次好成绩才会被大家当作喜闻乐道的新闻。所以,对我来说,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然而,时间仿佛越走越快,班级前面的中考倒计时牌子也从最开始的100天,减少到了二十几天。此时的我对于自己的超人养成计划使用越来越娴熟。这个计划的特点在于,开始时内容极多,所以要求在前期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同时也有很好的筛选机制,经过不停的自我测试,可以逐渐降低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提高薄弱环节的训练强度并增加其训练时间。随着计划进程的累计,每天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在中考前夕,反而多出一些时间可以看优秀的散文、杂文,丰富自己作文的素材。这时的我,对已经复习过的内容也有了极大的自信,甚至可以做到,一些已经完成了整个训练计划的知识点,只要出现在考试中,我就敢打包票说这种题我一定做得对。

第三次考试如期而至,我奇迹般地拿下班级第三名。之前和我打赌的历史老师也如约每周对我额外辅导一次。历史考试是开卷,但短暂时间内即使开卷,也很紧张,所以就要求对书本足够熟悉。历史老师的额外辅导方式很特殊,他每周给我1个小时的时间看整本书,考核的方式是让我从第一页开始用一句话概括本页最重要的内容。不要小看这种方式,它不但帮助我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记住了所有重要事件所在的页数,帮助我在考试中迅速定位,更让我意识到了,一旦心中有了整本书的框架,再去记忆所有的知识点就变得轻而易举。在最后复习的时间里,历史老师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在同学们找不到某一道题的出题点的时候,让我告诉大家,是在哪一本书的哪一页。

尝到了这种方法的甜头之后,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迅速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科目中。即中考前最后一次认真回归书本,在脑海中尽量记忆每一页或每一节最重要的信息并复述。这样不但梳理了初中三年所有知识点,而且在遇到了错题的时候能迅速定位出错的知识点,加以巩固。

中考对于之前所做出的努力,与其说是一场检验,不如说是一场颁奖典礼。我已付出自己最大努力为之争取,便问心无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坦然接受所有的结果,无论好坏都是我赢得的奖励。纵使我最终没有考上最好的高中,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足以保证我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得更加顺利。

青春的励志故事往往都不会让人失望,最终我中考成绩班级第一名、全校第七名,如愿考入全省最好的高中之一。赵老师更是激动不已,给我打电话说:“你看,我说啥来着,我当初就认准了你肯定行!”

放下电话,我才放心地把所有中考备考的书和卷子一一整理好装箱,看着自己一行一行认真书写的笔记、一道一道精心整理的错题,突然感觉时间飞逝了,好像已经成年的自己,回顾当年为中考奋斗过的岁月,想跟当年的自己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的倔强和不屈服,谢谢你的亢奋和不认输,谢谢你在最值得奋斗的年纪抓住了最好的机会,谢谢你用100天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

是的,我们都曾有过惊人的梦想,也有过难得的机会,可有人傲视群雄昂首阔步,有人黯然离场挥手作别。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在最需要努力的极短时间里,有人奋不顾身地努力,有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制订自己的超人养成计划 前面提到,制订超人养成计划主要分为几个步骤:(1)对自我当前状态的细致分析;(2)设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各个阶段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3)以科目分类,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4)以时间分类,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5)制订每周/每日任务细化表。

第一步:自我当前状态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学习考试的战场上,就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并应对考试出题的方向见招拆招。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对自己进行仔细的剖析,这一步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也往往是最难彻底实现的,它需要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多次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分析,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对自我的分析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学习能力的分析;(2)知识掌握的分析;(3)快速学习能力/抗压力分析。前两个方面理所当然是重中之重。对学习能力的分析主要侧重于个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效率,即面对新的知识章节,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掌握到及格/高分/满分的程度。对知识掌握的分析则侧重于对已掌握知识的测试和评估,通过这个过程,尽量减少在掌握程度较高的知识点上耗费的时间,在可以大幅度提分的知识点上多下工夫,以提高效率。快速学习能力和抗压力是当前企业招聘时非常看重的两项能力。快速学习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整合有限的知识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即可等同于对快速学习能力的考核,如果遇到不能凭借现有知识资源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利用仅有的资源尽可能地接近正确答案。抗压力则是指在不利环境影响下,如何正常发挥乃至超长发挥。

上文介绍过,学习能力分析主要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率的分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极大地帮助自己制订合适的计划,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约束。

分析的时长可以视使用者情况而定,建议时间为不间断的3个小时。

测试内容可以选取学校还未讲授的第一章,这样在保证了知识“新”的属性的同时,又保证不会受到过多前置知识不足造成的干扰。(如果所有书本都已学习完并进入总复习,则建议拿出还未进行系统复习的第一章内容进行测试。)

测试需要准备的材料为新知识的课本、课本对应的书本习题、对应的课外习题、对应的考试习题。

测试安排为,依照课本长度,进行1~1.5个小时的计时学习。这一阶段要求对测试的内容进行通读、理解,可以在参照目录的情况下,复述出每一页或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公式,最后在不参考书本的情况下,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这一章的关系逻辑图。关系逻辑图主要包括重点内容、重点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公式、重点公式各项参数的意义、重点公式的使用条件,并记录时间。

完成此项工作之后进入1~1.5个小时的检验阶段。完成书本习题、课外习题和正式考试习题,习题量以20分钟/组为宜,并记录完成时间。检验中可以翻阅书本,但要在另一张纸上记录通过第二次翻阅得到的知识点。

对检测部分的习题进行评分,错误的习题在适当参考解答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独立解答,并记录时间。如果仍遇到困难则参照答案,找出导致出错的环节,是某一个概念理解不够,还是某个公式使用不当等,并记录。

按照时间记录得出新知识学习的时间统计。及格时间:课本学习时间+书本习题完成时间+书本习题改错时间×2;高分时间:课本学习时间+课外习题完成时间+课外习题改错时间×2;满分时间:课本学习时间+正式考试习题完成时间+正式考试习题改错时间×2。

按照出错知识点的记录得出新知识学习的效果统计。较差:检测环节重新翻阅书本次数较多,且导致出错的知识点大部分都没有出现在自己总结的知识关系逻辑图中;较好:检测环节重新翻阅书本的次数适中,且出错的知识点是之前总结过并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点;满分:检测环节只翻阅了一到两次书本,重点公式概念掌握到位,检测出错部分也并非由该章主要知识点导致。

费尽周折,我们获得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那应该如何使用呢?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或旧知识复习的时候,都可以依照我们的时间对照表安排学习时间,减少掌握程度较好部分花费的时间。

用知识点总结和对照的方式,对每一章每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好玩的是,我们的测试过程恰巧也是快速学习和抗压能力的训练过程——在短时间内将有限信息整合,尽量追求完美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会无数次发现刚刚认认真真记的概念,总是转眼就记不完全,或者原本觉得不是重点的公式,在后续的检测环节却一再被考核。

在这个一举多得的测试中,我们不但对自己的学习效率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时间分配,把有效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更学会了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检测。我们一门课考得不好,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一门课有几章的内容掌握不好,而每次花费大量时间去整体弥补,收效甚微。上述测试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更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快速学习和抗压能力。类似的测试分析,可以每半个月,或完成一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或即将考试的前两周进行。

第二步:设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各个阶段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步和我们经常在考试成绩发布之后,看着自己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时咬牙立下的誓言差不多。无非是,我一定要考到多少多少分,考到多少多少名。不同的是,我们不能只把目标当作眼前的摆设。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受到某种刺激之后,许下一个看起来特别美丽的目标,热血沸腾过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觉得这么高的目标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改变起来又那么累那么麻烦,不如慢慢来。不知不觉间时间飞逝,没等察觉就又到了下一次考试的时间,于是再次受挫,如此循环往复却没有任何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把目标一下定得太大、太高,完成99%和1%在感觉上都是未完成,都会感觉受挫,不愿再努力。我们不需要退而求其次地换一个低一点儿的目标,只需要把我们的目标再细化分为多个阶段性目标。人的幸福感来自多巴胺的分泌,而设定多个目标直接帮助我们多次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多次获得任务完成的幸福感。

什么样的阶段性任务算是合理的任务呢? 我们不妨简单地把目标实现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平台期,激增期,波动期,冲刺期。

平台期是我们刚刚开始努力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做了很多努力却几乎没有进展。这就像浇花,看起来好像水满满地填满了花盆,但浇了很久都渗不出来。因为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补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知识漏洞,换句话说,在前期,你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补足那些你不知道的不知道,让你误以为花了时间却没有收获。这一时期只要完成整体目标的15%~20%,就算完成任务。

激增期的你会处于“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开始对所有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所把握,可以深刻了解自己的薄弱部分,对症下药,重点突破,所以这个阶段的进步会非常巨大且迅速。这一时期需要完成整体目标的40%~50%。

波动期的你处于“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对知识点的了解已经不再是你的主要问题,你基本上对所有的知识门儿清,但依然会遇到一些奇怪的问题导致不能全部做对,这就涉及这个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的关系。比如你“能量”和“功”学得都不错,但涉及它们之间的灵活转化则会遇到一些困难。这种情况导致这个阶段的成绩多少有些波动,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完成进度的稳定,分数不减少、排名不下降即可。

冲刺期的你处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超神境界。对所有的试题答案信手拈来,读过题后思路立马浮现眼前。朋友问你,这题你怎么想的啊?你也只能无奈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啊,就是感觉要这么做。这种状态看似神奇,其实是建立在你做了充分多的习题并认真学习分析的基础上的,你潜移默化地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看到某类条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某种解答方式。这个阶段也是你最后冲刺完成大目标的阶段。尽情地享受“虐考试”带给你的愉悦感吧,在幸福中冲向目标的100%!

第三步:以科目分类,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这里主要针对不同的学科,按照之前所做的分析和想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制订一个任务清单。以科目分类的目的在于,你在不同的科目上要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不同科目的不同要求需要分门别类地规划。比如英语既需要背单词,又需要做阅读、练听力、写作文等。根据自己之前所做的分析结果,对应制订该科目的任务清单。值得注意的是,任务清单应该是结合学校的要求和自己的目标综合制订的。完成学校的任务是必要任务,但只完成学校要求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对自己的分析结果对症下药——经常由于单词导致英语错题多,那就额外分配时间去背单词。

任务的清单需要极度地细化,不能简单地写“背单词、做听力”,而要把每一项细化为40~60分钟的单个任务,如背××单元单词,做××页到××页听力。

把每一科目都按照不同类别进行任务规划之后,你就获得了一个超级详细的按照科目分类的任务清单。

第四步:以时间分类,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制订了按照科目分类的任务清单还不够,我们还要对每一类进行时间的约束。比如英语单词要在××日之前背到××单元,用×周时间背完;语文课文要每天背×页,第×天进行阶段复习,第××天自我考核默写。

这个清单应该结合第二步我们设定的目标完成计划来制订。还记得那四个阶段吗?按照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量来制订相应的时间安排。

第五步:制订每周/每日任务细化表。

最后一步,就是结合两个任务清单,把每周的计划写到另外一份细化表上,这张表上详细记录了我这一周所有被安排的任务。然后再誊写到一张可以随身携带的纸条上,记录好每天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

怎么样?通过这五步,我们每天都设定了有质量也可执行的任务,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脑袋一热许下的目标其实也并非不切实际?我们并非不想努力,而是更多的时候在踌躇,在不知所措,只知道一个信念好像是应该努力,应该吃苦,但面对浩瀚如山的课本作业,却不知道从何开始。没有规划没有计划,每天也好似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但却不知道吃着苦却浪费着时间。这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超人养成计划!

高效使用笔记本

笔记本伴随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不同时期,笔记本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好的笔记习惯可以让学习效果百倍增长,坏的笔记方法则有可能变成一种束缚,让你在本该仔细听课的时候不得不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你的笔记,等耗费心血按照自己的要求记好笔记,却发现老师早已讲到九霄云外。

在中学时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一定是课堂,老师精心备课,研究大量习题,力图在40分钟内带给学生最清晰、最精华的内容。所以,一个好的学生,无庸置疑,一定是个会高效利用课堂的人。可人和人又有所不同,有的人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在40分钟内听懂老师的讲授,牢记所有的重点知识,并迅速结合老师的习题加以巩固;有的人能听得懂、跟得上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精力,那么他就需要笔记的帮助。

首先问一个问题,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课堂内容的复述?是重点知识点的记录?是未理解内容的标记?是备考复习的参考?

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对笔记的需求都所有不同,但一个好的笔记必然是囊括了以上的所有内容。这时有人会有疑问,这不就是你所批评的狂记笔记吗?记完这么多,老师讲的早就跟不上了。嗯哼,其实早就有人做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方法,既可以高效地完成笔记,又不耽误正常的课堂听讲。

这个神奇的方法叫作“5R笔记法”,也叫作“康奈尔笔记法”。这种方法不是我的原创,但的确在我读书期间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希望通过简短的介绍,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种笔记方式。

为什么叫5R呢,来源于5个单词:record,reduce,recite,reflect,review。

在理解这5个单词和任务之前,我们先把我们的笔记本分成3个部分,即把左边1/4和下面1/5的部分用线划分出来。如图1所示。

右上最大的区域为普通的笔记区,用简单的文字和记号按照知识点分点记录。左上的空间是用来归纳右边笔记内容的区域。这个区域在下课后复习时填写,既起到了立刻复习巩固的作用,又为右侧的笔记提供了检索总结的功能。下面的部分用于总结,即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关键词总结这一页笔记的主要内容。这个部分可以在周末复习的时候去完成,这样又是一次有效的复习。

光有特殊的分割方式还远远不够,我们接下来介绍5R笔记的精华,以及如何将这5R融入我们新建立的笔记。

图1

康奈尔笔记法(lifehacker.com)

record,即书写记录,指在右上部分进行最基础的笔记录入,内容要丰富,语言要高度概括,尽量全面地记录重要的概念及知识点。

reduce,即概括简化,下课以后通过完成左边部分的总结工作,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总结右侧部分的内容。

recite,即记忆背诵,是在一段时间后复习时,遮盖上面两个部分,通过记忆完成下方部分的综述。

reflect,即反馈思考,是记录在课堂上突然联想到的问题或随感等,但不能立刻进行扩展思考,只暂时记录在右上部分,待后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review,即复习回顾,可以以周为单位,在周末迅速翻阅笔记,先看下面部分,如果能完整回忆起上面的笔记重点内容,则可快速进入下一页的复习。快速多遍数的复习要远远比死磕一页高效率得多。

这种笔记方式不但解决了上课记录与听课之间的矛盾,更通过逐步完善笔记的方式加强了复习。也得益于这种总结,使得对笔记的复习摆脱了通篇阅读的麻烦,成为有重点、有侧重的针对性复习。

当然,再好的方法都需要真正执行才能收获效果,而一个革新的方法在执行的初期会因为同已养成的习惯相违背,导致感觉没有提升效率反而有些麻烦。这就需要给这种方法一定的信心,也给自己适应新方法一定的时间。用不了一周,你就会发现这种笔记方式的绝妙之处。等到复习阶段,更是深刻体会到“谁用谁知道”的快感!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最能证明自己能力,并给人生带来改变的大路就摆在眼前,就是高考。之前之所以找了那么借口,走了那么多弯路,说白了就是因为没有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找到自己的兴奋点,而越没有兴奋点就越抵触,随后又找一些旁门左道,去减轻自己因为不投入学习而产生的惶恐,走入了恶性循环。

在这个“因为考不好所以不想学,又因为不想学所以继续考不好”的怪圈中挣扎的痛苦,已经远远超越了学习带给你的痛苦,所以能够忍受屡次成绩的摧残、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指责和自己的否定,还依然没有放弃学业,依然坚挺在学校第一线战斗的人,完全有实力去战胜学习的过程带来的磨难。

你缺少的,只是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是呀,好像我们都说过,“嗯,下学期/下个月/明天一定开始好好学习”,也曾经下定决心,大张旗鼓地践行了几天。可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继续浑浑噩噩地荒废自己的人生。于是对自己的毅力和决心产生怀疑,质疑自己是否有实力也有可能去做出对自己人生有所帮助的改变。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下定决心去改变,是因为自己没有毅力,能力不行。其实我想说,你只不过挑错了开始努力的时间。

可能大多数成功故事都会告诉你,你如果想改变,那就立刻开始,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拖延可能会导致你立下的誓言失效一半。然而我认为,这种打鸡血式的立志是最不可取的,也必然导致立誓者在很短时间内放弃,故态复萌。

原因有二。首先,这种打鸡血式的立志大多源于瞬时的伤痛,比如突然看到了惨不忍睹的成绩单。但痛苦会逐渐消退,让你茶不思饭不想的成绩单可能在一夜之后就不再那么让人心痛,而且成绩单也不是天天都有。这种瞬时伤痛激发的改变,必然会随着伤痛的消逝而消逝。

其次,这种打鸡血式的立志充满了鲁莽和不成熟。立誓者说下这些话的时候,往往欠缺考虑,局限于我就要改变。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现在的状态让我太不爽了。可该怎么改变却一点儿未思考。于是刚开始几天有如饿虎扑食,学起来毫无章法,管他学的是什么呢?只要学了,就说明我在努力。可没过几天,发现这种方式好像对自己最终目标的实现没有太大帮助,而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只能逐渐放弃。

所以说,立志改变真的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甚至细致规划才能做出的决定。这里不如讲讲高中时期改变我学习状态最重要的一件事。

想要狠下心一改自己尴尬的学习状态是在高一下学期,那时我刚刚放弃了当少年作家的想法,也认清了学习才是实现目标的最简单方式,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都极度不满意。当时也听了很多××学长一直玩物丧志,突然有一天想学习了,于是“嗖”地一下考上北大的故事。这种故事让我也为之精神一振,毕竟证明了学渣也是有希望的。

那时我尝试过一段时间“怪兽模式”,即极度亢奋地听课、记笔记、写作业、做课外习题。然而这种无准备的“怪兽模式”正好印证了前文分析过的导致立志失败的原因,所以没有坚持几天就不了了之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也自然不理想。

假期里,我对自己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由于各个科目都欠了债,学着A科的时候一旦时间用得有点儿多,就开始担心B科;做了一会儿B科的习题,遇到难点卡住,本来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去解决,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就去翻答案,然后照葫芦画瓢做完题目,也标榜为自己已经掌握。这样就导致看起来好像白天黑夜都不停忙活,真正弄明白积累的知识却不多,就是所谓的盲目拼搏,没有规划。

弄清导致自己计划无法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之后,就要见招拆招。正好高二要新开一门生物课,生物并非中考科目,所有人在生物科目上的起跑线是一致的。又因为是新开的一门课程,没有任何欠债,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领跑岂不是很受鼓舞?对呀,我一直标榜自己智力还不错,学习能力也不差,就再也没有理由在这次公平的竞争中再次落后!

说干就干!还没等开学,我就给刘晶班主任打了电话,说开学想当生物课代表。其实按照惯例,我的成绩处于班级中游,基本没有可能当上这个课代表。于是我向刘老师详细说明我的想法,包括通过生物给自己一个崛起的机会,也寄希望于通过这一门功课的学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其他科目上,说白了就是让一科先牛起来,然后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共同崛起!刘老师听完之后说:“这是我听过的想法最多的班级干部申请演说,而且全篇说的都是你自己,一句没说怎么为班级服务啊?”我赶快补充道:“为班级同学服务是职责所在,完全不用费心提起,而且等我成绩好了,我会显摆给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刺激他们努力学习灭掉我的威风。”刘老师在电话那边已经笑得不行,答应让我做一个学期的生物课代表。

开学第三天开始才有生物课,前两天过得紧张万分,我设想了无数种在生物课上大显神威的情景,也在这两天之内把书本翻阅了数遍。终于熬到了周三的生物课,我提前站在班级门口恭候高老师的到来,趁着还没上课,赶快向老师做了自我介绍。高老师随手拿出班级的上学期排名表,说,对了,你叫什么来着?我说,马鸿旭。老师开始从上到下去寻找我的名字,由于排名表被折成了两半,所以我的名字印在被折叠在背面的后半部分。老师在前十里看了一遍没有我的名字,还以为自己看疏忽了,手指重新指回第一名又看了一遍。我的脸“唰”地红了,小声说道,老师我名字在背面。老师也感觉有些尴尬,“啊,是嘛,啊„„好„„”大概是从那一刻脸红到耳朵根起,我就许下誓言,一定要从第一次考试就力争第一,永远保持前三!

生物尽管被算作理科,但计算的内容很少,更多是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大部分出题点都来自书本上的原话,这就要求对书本上的知识足够熟悉。于是我开发出了一套专门针对生物学习和考试的方法,这会在后文中详细介绍。每天尽管任务繁重,但一定要保证两个小时的生物时间,这两个小时只学生物,其他学科哪怕再紧急、再难完成也要往后排。我还根据生物考试的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预习、读书、背诵、检验、总结、真题、分析、反馈、整理,每一项都有专门的细化任务和检验标准,没有达到该环节的要求,就立刻返工,直到完成,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一次正式的生物考试是月考,老师叫我去帮忙取卷子,然后神秘兮兮地问我:“你知道这次第二考了多少分吗?”

我想,这么问肯定是我考了第二啊,尽管有些遗憾没有拿到第一,但我还是异常高兴,要知道自从上了高中,别说第二,就是第二十都离我太远了。我说:“90分。”

“没有,87分。”老师说道,然后停顿了下问我,“你知道你考多少分不?” 我这一听,敢情我是没考到第二啊,那你逗我,激动之情一下削减了大半,回答道:“80?但我感觉这次考试还挺简单的呀,哎„„”失望之情立刻浮现在脸上。

老师一看,“噗”地一声笑了出来,“你第一,98!” What!!这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付出了努力最终收获的成绩,而且是在挣扎如此之久之后。

这让我更加坚信自己学习方法的正确性。而随着对方法运用的日益熟练,生物知识框架的逐步成熟,每天需要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最后每天只需要大概40分钟,即可完成生物学习计划中的所有任务。生物与其他理科的学习方式有些不同,在很多学习大牛还没有掌握生物学习的窍门时我就抢占了生物一哥的席位。(××一哥/姐是我们班级对某一科学得最好的人的称呼,一哥或一姐也同时肩负了为全班解答问题的责任。)能给班级的数学一姐、化学一哥解答生物问题简直无比激动,这种让人关注和需要的感觉更增添了我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给大家解答问题,我甚至会提前准备好某次考试的难题,然后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及生动有趣的外围知识,把枯燥乏味的生物概念用最好玩、最易懂的方式讲给大家。

回到之前分析的那个问题,大家立志改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计划,盲目发力。而在生物学习上,我有张有弛,理性分析生物学习及考试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优势劣势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此外,改变失败也大多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认可,即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只有痛苦,没有喜悦,自然长久不下去。而我在生物的学习中,从屡次考试中获得了自信,又通过给大家讲题找到了认同感。说到讲题,看起来是件有些耽误时间的事情,因为你能讲的必然是你会的。其实不然,给同学讲题,就是把被动记忆变为主动记忆的过程。可能这次考试你能记得住答得对,完全是因为刚刚学过,知识还处于短期记忆的有效期之内,却不一定能保证期末考试或者高考的时候,你还能清晰地记得。如果想转化为长期的记忆,就需要将其变为主动记忆。所以,给同学讲题,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而且这种互利互助的事情也可以帮助你同其他一哥、一姐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当时班级的数学一姐坐在我前面,她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很少和我们这种二流学生交流。可自从她问过我一次生物问题之后,我们的交流日益增多,我的数学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在拿到了一次“第一”之后更是越战越勇,完全沉浸在这种“学得爽—考得好—学得更爽”的螺旋式增长循环中。回顾整个高中生涯,百分制的生物考试我几乎没有低于过90分,而到了高考模拟阶段,满分72分的生物我只得过两种分数:72或者70(错一个填空)。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说这生物怎么才能考到70分啊?我回答,简单啊,只要错一个填空就可以了。

学好一门课要做的ABC 我从对生物一无所知到完虐考试,总结出了关于生物科目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之后又在这个基础之上,把相似的方法应用在其他学科上,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良,最终实现了多个学科的全面进步。我将通过介绍这种全方位的学习计划,为大家总结出我对一门学科如何学习的一些感悟。这也就引出了我们即将要讨论的高效学习方法,学好一门课要做的ABC。

不同的科目自然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数学和物理30%在概念的理解、70%在大量的计算训练,而化学和生物则是30%在计算、70%在概念。因为侧重不同,方法也各有不同。我们先介绍各科目中通识的训练方法,再根据不同科目的不同特点详细说明。

学好一门课,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物资准备开始。课本和学校的习题册自然不必说,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准备一到两本课外习题册。习题册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如果这门课程考试出错主要是由于概念理解弱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引起的,建议准备一本难度较低、按照课本单元分章节的辅导书。因为这类辅导书侧重于在课堂学习之后,对基础知识和概念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复习,往往收集了一些仅限于本节知识的基础题,非常适合在概念和基础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使用。而如果这门课程考试的主要问题在于公式的变化使用,或者多个章节间的多种方法联合使用,那就需要准备一本按照专题分章节的辅导书。因为这类辅导书致力于将该专题相关的所有出题方式尽量全面地列举,以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见到所有关于该知识点的出题方式和题目类型。这种书相对于前一种,内容所有拔高,第一类考生也可在对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转而使用该类型的辅导书。对于没有明显问题、致力于考高分甚至考满分的同学,则建议直接购买高考真题。总结一下,关于课外参考书的选择——

1阶段:基础薄弱的学生,购买按照课本单元分章节的辅导书。2阶段:实战经验少的学生,购买按照专题分章节的辅导书。3阶段:追求高分满分的学生,购买高考真题。选择好课外辅导书,我们还应该准备一个方便横置书写的笔记本、一支颜色不刺眼的记号笔、一个文件盒或文件筐(任何能装16开纸张的容器都可以)、一打白色打印纸。

准备好这一切之后,就可以开始我们正式的工作。从一个即将开始学习的章节(或一个即将开始复习的章节)开始,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预习。

1.1 阅读课本。

课本是重中之重自然不用多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认真读课本,因为大部分考试的难度远远超越课本习题难度,以致大家并不会非常重视课本。做难一点的习题是可以的,但大家往往忽略了知识体系的建立,只通过上课听讲和做题,我们可以听懂和理解特定的知识点,却很难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将这个知识点同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然而课本上每一句话都意在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构建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不仅明白知识点本身,还了解知识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这样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对解答高考的综合性题型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你可能通过知识点A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突然想到知识点A在题中提供的背景下和知识点B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知识点B,完美解答问题。所以课本习题尽管难度完全不及正式考试,但却通过这种弱内容、强联系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建立正确且稳定的知识体系。

那么课前的课本又应该怎样阅读呢?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课前的课本阅读不求读懂所有的内容,但求对整体内容有大致的体会,使其在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建立一个模糊的位置即可。比如学习了导数,我们知道它可以用来描述函数的变化趋势,那么只要建立了导数和函数的关系即可。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常用的方式就是在课本旁边横向放置一张A4纸,把这一节的标题写在中间。如果这不是这一章的第一节,那么就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一节和之前每节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然后在读课本的同时继续丰富这一张纸,主要记录重点的概念、公式等。根据课本将记录的重点概念与公式之间相互建立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网状的逻辑图。

1.2 默写重点。

拿出另外一张白纸,盖上书本和之前的笔记,在上面分条列出在刚才阅读中有印象的重点,如果不能完整写出概念或公式,也不要参考书本,尽量描述出你记忆中的内容。然后存放好,为了后续使用方便,我们可以叫这张纸为M1。

2.课堂。

2.1 课堂听课。

听了快10年的课,竟然还要学习怎么听课,感觉实在可笑。大家也都在近10年的听课生涯中有了自己的听课习惯,所以真的不好提出一个所谓标准去影响大家。这里只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进行检验,问问自己在听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如下几点,如果没有做到的话,建议进行适当调整。

(1)上课前是否对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有大概的、直观的了解。即这节课的内容是讲授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还是对之前的课程内容做补充,还是讲解一种常考的题型。如果对这节课的授课目的有大概的了解,这节课你基本上就相当于听懂了一半。老师在备课时会对这节课设一个主要的授课目的,抓住了老师的主线,才能有所应对地接招。

(2)一节课上完,能否回忆起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节课的主线。而不是浑浑噩噩上完一节课之后,回忆起来的全都是老师讲的段子,正经东西什么都没记住。

(3)一天上完课后,能否看着课表,回忆起这一天的课程都上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哪些课听的效果好,哪些课听得云里雾里,并分析听不懂的原因是在于预习得不充分,还是太饿走了神。

(4)这一周在做题时,能否回忆起用到的知识点或者公式大概是老师什么时候讲的,讲的同时提到了什么相关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2.2 课堂笔记。

我不是一个擅长记笔记的人,翻看自己高中时期的笔记本,基本上只有自己看得懂。我会按照5R笔记法执行,只记录重点的关键词和公式,然后在课后的复习中进一步提炼总结。

2.3 课堂练习。

老师会在讲授完一个部分的知识后,提供一些习题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这个部分经常被大家忽视。在我看来,课堂练习是直接练习知识概念和考试实践的最重要部分。而大家往往会因为课堂习题简单将其忽视,要么草草几笔略过,要么干脆不做,等着老师讲解。但课堂习题往往是老师精挑细选的、最能直接反映这节课核心的习题,是对这节课的内容最直观的总结和训练。而课后习题往往结合了大量前置知识,很少对某一个知识点单独出题,以致弱化了我们对当前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课堂练习看似简单,却基本列举了这个知识点最基础的几种考查形式,所有后续的高难度的习题基本上都是这几种基础考查形式的变形和改良。所以,能够掌握这基础的练习并熟记于心,对做对难题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课堂练习就好像跳水运动的反身、曲体、抱膝等基础动作,只有做好这些动作,将其熟记于心,才能完美地完成107B、405C等高难度动作。建议的学习方式是将课程习题尽量完全记录,除了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做一遍之后,在课后的复习中还要多看多做几遍。

3.课后。3.1 复习。

大家都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但往往对复习没有系统的认识,觉得复习就是做题,或者就是看书。其实复习的学问在于,它是对该知识第一次听说读写想的全方面结合。所以复习也绝非简单的看书做题,而需要调动我们所有的神经去协调完成。

复习首先从想入手。闭上眼睛,回忆今天课堂上主要讲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再睁开眼睛拿出一张A4纸,在上面按条列举能想到的所有的知识重点。我们把这张纸命名为M2。

然后进入看的步骤。拿出上课的笔记,按照5R笔记法进行第一次总结,并将笔记上所记录的重点与M1、M2上的重点进行对照。挑出笔记上有而M1、M2上没有的部分,打开课本,找到这些部分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加深印象。接着立刻回到课本,进行新一轮的阅读,这一轮读完之后不要着急进行知识重点的总结。

之后进入说的部分。对着自己,或者找到正在做饭的妈妈,用她能听懂的语言讲解今天的重点知识,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记忆。如果当天任务较重,可以把该环节放到吃饭(如果你家吃饭时候允许说话的话)或者睡前。

随后进入练的部分。拿出课堂上老师提供的随堂练习,重新做一遍。不要简单地做,做的时候要尽量自己总结这道题是如何和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的,而不同的题考查的知识点又有什么不同。

最后进入背的部分。拿出一张A4纸,然后在上面默写这一章最主要的知识点、公式、考试形式,杜绝按照点来罗列,要尽量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3.2 教学安排的作业。

教学安排的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当天课程内容设置的巩固型习题。这类习题针对性较强,着眼于对当前知识点的考核,很少需要联系到其他复杂的知识点进行联合解答。因此属于课堂练习的加强版,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非常重要,当属计划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完成的过程中,则需要额外做几个动作。即在解答的时候,尽量归纳出这道习题源于哪道课堂习题,主要考查了我们笔记上的哪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这些联系有没有在上一轮复习中被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就需要回到笔记本上,添上这一条。

3.3 课外训练。

课外训练属于自我拔高的内容,按照我们选择的练习册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外习题的内容很多,不要求全部做完,因为如果把这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都做完需要很多时间,会极大地干扰其他科目基础部分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在做之前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用3.2的内容进行测试,如果在完成3.2的时候需要经常翻书或翻答案找提示,那么课外内容就应该着重练基础习题;如果3.2的内容做起来感觉毫无难度,那么就建议跳过基础部分,找一些复杂的没见过的题去攻克;如果希望更进一步,剑指满分,就一定要做关于这个知识点的高考真题。

课外训练要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如果目前的主要目标是跟上所有学科,并对一两门弱势学科进行查缺补漏,那就单独对这一两门弱势学科进行课外训练。如果选择死磕一门,也建议有张有弛,课外训练的时间建议每科不超过1小时。

4.周期性重复。4.1 笔记复习。

周期性重复不同于课后复习,课后复习强调的是上完课当天的巩固,而周期性重复目的在于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即课后复习重点在于理解当天所学的知识,周期性重复在于记忆所学的知识。笔记复习可以按照5R笔记法进行。除此之外,建议复习完一章之后,拿出一张A4纸对该章所有重点知识进行回忆和默写,然后对照笔记,单独记录遗漏或错误的知识点,把这份记录夹在笔记本这一章的开始,当作后续复习的第一项进行巩固。

4.2 错题复习。

记得我们之前还准备了一个能装文件的小盒子么?这里就介绍它的用武之地。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累积一些错题,大部分人要么错就错了,当场改过来就扔在一边,再也想不起来,下一次可能在同样的题型因为同样的问题出错;要么就极其细心地摘抄在错题本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这些错题错得有好坏之分,好的错题是出题人利用了你知识理解的漏洞或者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误解,巧妙地把你引向错误的道路,得到错误的答案,你还觉得完全没问题。而坏的错题就是你因为疏忽,因为写错公式,或者记错使用条件而产生的。

好的错题需要你花费时间进行总结,因为它代表了你在这方面知识点的薄弱之处,只有亡羊补牢才能更进一步。坏的错题则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尽管它也很重要,但错不是错在题,而是错在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你不必把这样的题也细心抄一遍总结,只需回到课本或者笔记上记录这一知识点的地方,加强理解,强化记忆。

而对于好的错题也完全不建议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抄在一个单独的错题本上。题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在于它如何抓住了你的知识漏洞把你引上歪路,价值在于你在做题时候的思路。所以你把正确答案誊抄在下面,下次复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标准答案的引导提示,得出正确的思路,那你的薄弱之处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好的办法是把这道题直接撕下来扔在盒子里,只在题目的背后抄上正确的答案,而不抄过程。如果实在心疼书那就抄一份题,不抄答案,但需要记录题目的来源。

在复习的时候,从盒子里抽题来做,做对了就可以直接扔掉,或者扔到一个总复习的大盒子里,等到总复习的时候再次加强巩固。做错了就翻到题目的来源,认真思考出错的地方。不要单纯地一看结果错了,哦,那我把正确的解答过程看一下。而是一步一步对照,我是在哪儿出了问题,导致我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在脑袋里认真地思考和分析之后,再把这道题扔到一个新的盒子里,叫它“疑难杂症”。等下一个周期复习时再拿出来做一遍。

4.3 概念背诵。

很多科目需要我们正确无误地背诵概念和知识点,这里就需要用到记忆卡片的方法。即我们在复习开始,在不看书本和笔记的前提下默写重点概念和知识点,之后对照笔记,找出忽略和记错的部分,制作记忆卡片。记忆卡片正面写上一些提示词,比如理想气体公式,背面写上答案。这个知识卡片可以随身携带,随处放置。

这就是我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高效学习计划。刚开始进行实践的时候发现项目复杂,一件一件那么多的事情可能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全完成,多少会耽误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以我们同一时间只能对一到两门课进行这样的计划。但一旦坚持过一段时间之后,一方面是熟悉了这个计划的整体流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改良;另一方面是已经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对某一科建立了成熟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会变得越来越高效。这样就可以将整个计划的时间缩减到1个小时以下,不再过多干扰其他科目的学习,那就可以开始开展其他科目的计划了!

合理削减优势学科的学习时间 对于学得不好的学科,我们自然而然地知道应该花费工夫弥补不足。然而对于我们擅长的学科,就显得没有太多处理的经验。保持每天在优势学科上的投入,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简单理解为花费同样多的时间,而获得的分数增加量却越来越少),同样的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可能更有收获。而减少每天在优势学科上投入的时间势必要减少在该学科上的任务量,又担心会因此而成绩下降。所以如何对待自己的优势学科,也成了一个问题。生物算是我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个优势学科。在高二前期我每天花大量时间完成任务计划,一直沉浸在生物高分带给我的成就感之中。但到了高三,突然发现能拿得出手的仍然只有生物一门课程,而高考是综合性考试,纵使我生物考出满分,也不足以送我进入排名靠前的高校。

而此时,物理、化学和英语还有极大的努力空间,于是我决定将对生物的学习计划应用到这些科目上来。但到了高三,每天学校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削减生物课程的时间,为其他科目让道。

生物的习题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难度。由于做题做得足够多,所以对出题者的思路把握非常清晰,对常考的知识点也倒背如流,基本上一道题放在眼前,很快就能理清要考查的几个知识点,然后简单分析就可以填上答案。而能够做到如此,得益于两点:一点是对课本的充分掌握,一点是大量练习各类习题。这就间接得到了我削减优势学科学习时间的计划方案。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标准判断某一科是否为自己的优势学科。1.该科目得分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科目,并能保持稳定。

2.该科目的课内课外习题可以在读题同时想出大概的解题方案,并能够联想出曾经做过的类似的题目。

3.能通过题目对应到知识点,又能通过知识点分析出考查点。即看完题目之后能够分析出,这题就是考知识点A、知识点B等。说到知识点A,那么要么就是考XXX,要么就是考YYY。

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认定为优势学科。

针对优势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案去削减学习时间。方案A:对于偏重计算类的科目(数学、物理等)。

这类科目,书本上的知识点较少,更多的是知识点对应的考查点的变化。举例来说,可能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无非是几个系数如何影响函数的形状等。但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延伸出来的考查点则多如牛毛,可以结合概率统计、角函数,甚至最后的大题都经常涵盖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因此,对于这类科目,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将书本弱化,做过一两遍书本上的基础习题之后就可以脱离书本,每天的计划则注重于题目,包括读题分析和题后总结。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做巩固基础的题,而要大量刷真题,尽量全面地掌握该知识点的出题考查点,保持优势。

方案B:对于偏重概念类的科目(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

这类科目,书本上的知识点较多,但知识点对应的考查点比较单一。举例来说,提到铁离子,无非就是二价铁和三价铁特性的对比、酸碱反应时方程式的不同,以及氧化转化关系。提到辛亥革命,无非就是纵向考查历史意义及对后续事件的影响分析,横向考查历史上几场重大革命的特性对比等。

因此,对于这类科目,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充分理解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所以,对这类科目应该以看书、看重点材料解析为主,以刷题为辅。做到一看到这个知识点,就知道书上都写过关于这个知识点的什么话,提过它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时如何。而这类考试的刷题也主要侧重于筛选不熟悉或不熟练的考查方向。比如看到氧环境,看到金属粉末变红色的现象提示,那氧化成为三价铁没跑,这种类型的题目用脑袋刷即可,不用再花费时间重复劳作。

举个极端一点儿的例子,比如语文的古诗词默写,如果你已经能够保证能瞬间反应,并没有什么不会写的字,那何必再浪费时间誊抄一遍呢?这时间不如用在更能提分的地方。

后期,化学和物理也成了我的优势学科,所以复习的主要时间基本用在熟悉课本和对知识点的分析上,对于习题如果能一眼看出这题的答案或者考查目的及陷阱,那一般就画个对号就过去了,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

最后强调一点,一定要确定这门课程是你的绝对优势学科,才能按照以上计划行事。

课本和考试习题的关系

高中课本目的在于以最浅显的语言传授知识,用最简单的习题列举考查方向,用最简化的逻辑串联各个知识点。而高考则是对于课本上知识的灵活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做题难度。

1.增加解题步骤。通过将一系列简单的小问题进行组合,捏成一个看似复杂的大问题。通过已知条件无法很快联系到答案上,但每个中间的小问题难度不高,只是最终答案隐藏较深。

用符号来表达就是,已知条件为A、B、C、D、E、F,解答步骤为A+B=X, C+D=Y, E+F=Z, X+Y+Z=答案。(式中“+”并不表达数学意义上的相加关系,而是表达通过条件A和条件B的组合,可以获得结果C。)

2.增加关键参数的获取难度。题目通过将获得答案的关键公式中的一个参数进行加工,需要通过很多步骤才能获得这个关键参数的值,但一旦获得该参数,即可立刻求解。

用符号来表达就是,已知条件为A、B、C、D、X、Y,解答步骤为 A+B=E,E+B+C=F,F+D+A=G,G+X+Y=答案。

3.通过迷惑性条件增加难度。题目会提供一个多用途的已知条件,这个已知条件可以和其他多个已知条件组合获得中间结果,但只有一种组合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结果。一旦选择了错误的组合,可能也能得到一个结果,可这时已经进入命题人的圈套导致答案错误。这类题目在物理的能量和功的组合题中非常常见。

4.通过创新性地组合知识点来增加难度。比如数学考试中,三角函数题、概率统计题和方程类题大多独立存在,但也会遇到比如需要用到概率统计的公式求解方程,或三角函数公式与方程组合等创新型试题。这类试题主要因为平时看到的题型较少,在考试过程中很难快速找到两者联系而阻碍考生解题。

所以,归根溯源,高考考试的题目之所以难,是因为对知识点的考查进行伪装或组合。由于高考考试纲要的约束,考查的知识点绝不可能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所以解答高难度试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才能抓住解题的诀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个击破,游刃有余。不能遇到一道难题就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解答步骤,而应该理解解答过程中如何调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书本无论在概念性的试题还是计算类的试题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下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看课本。

课本应该怎么看

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往往不怎么关注课本,因为课本上的难度和实际考试难度大相径庭,也因为对于课本的学习,大多只能用看,令人发困。

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多次分析过课本对高中学习和高考的重要性。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生物能一直保持接近满分,也得益于每月一次的刷课本行动,且化学和物理的后期崛起也是通过刷课本而触发的。

那么应该如何看课本呢?

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课本的主要特点,即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对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用难度较低的例题去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我们在阅读书本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书本的这几点特性,并结合笔记来阅读复习。主要步骤可以参考如下方法。

翻开课本目录,拿出一张A4纸,在纸张中间写上科目的名字。然后按照发射线的样子将课本的一级标题抄在科目名字的周围,因为后面还要继续填充其他内容,各个一级标题要尽量保持距离。做完这一步之后开始尽力思考任意两个标题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在线上写出你能想到的联系。比如曾经遇到的综合两章内容的习题、两章都涉及的重要公式等。

做完这一步,你获得了一个网状的结构图,以科目名字为中心,一级标题为端点围绕在纸张边缘,端点间为相互联系的记号线。然后按照同样的方式,拿出一张新的纸,对第一章的内容参照目录进行网状结构图的绘制。这次则是以一级标题为中心,二级标题为端点的网状图。

画完这一章的网状结构图,就可以进入阅读的步骤,以节为单位仔细阅读,将该节内的重点知识点写在该章网状结构图对应的端点下面。随着阅读的进行逐渐填充相应内容,特别注意到书本上涉及两个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话或者例题,要在两个知识点之间画上连接线,并用概括性的文字在线上标注。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能越来越复杂,跨度也越来越大,网状结构图也就越来越丰富。当阅读完毕,这张网状结构图则可以完全替代书本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就进入阅读书本的第二个步骤,复述。合上课本,参照刚刚制作好的网状结构图上面关键信息的提示,尽量复原课本的内容。遇到某个知识点在网状结构图上被记录,但却无法清楚复述或错误记忆的时候,就要用其他颜色的笔在这个位置加上标注;遇到无法通过线上的概括词语回忆起某两个知识点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时候,也要用其他颜色的笔加以标注,并描粗线条。

当我们完成这一章的网状结构图并自我复述之后,再回到这本书的结构图,在这一章的端点下面,通过刚才的阅读分析和总结,写出最重要的或最有可能和其他章节知识点联系的几个知识点。

这样的工作不需要每次阅读书本时都重新做一遍,但要保证每次阅读时都把这个网状结构图放在书本旁边,边读书本边对照网状结构图进行理解。而且我们每次对书本的阅读都会产生新的理解,注意要及时更新结构图的说明和重点。

书本阅读频率不用太高,偏重计算的学科,如数学、物理,保证每学期有这样一次大型的阅读复习工作,辅以平时针对性的阅读复习就好;而偏重概念的学科,如生物、化学、历史、政治、地理,则建议每个月都能阅读复习一次。其实只有第一次需要在阅读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网状结构图,时间会比较长,之后每次书本的阅读所占时间并不会太久。

以我个人为例,生物在高三后期复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课本阅读,每个月找出周末连续的两个小时,就可以把生物课本从头到尾认真刷上一遍,可以达到看到一道题,就能记起它考查的知识点的原句出现在哪本书的大致哪页。

而且在化学和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真真切切体会到,每认真刷一遍课本,对于考试成绩就是一次质的提升。最开始看到题,大致能够通过所给条件知道要考查哪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拼命回忆这方面所做过的知识点和题目,连滚带爬地把题目做完。通过阅读书本,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向和知识点间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以达到,看到一道题所给的条件,就能推测出该题考查这个知识点的哪个方面,而书本对这个方面有什么特殊的解释说明,这往往就是出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出现多个知识点的组合,脑海里立刻回忆起相关的网状结构图,这几个知识点之间谁和谁有联系,这些联系都有什么样的使用条件,通过这些联系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然后瞬间在该题的多个条件中筛选出最有可能在这题中考查的关系,进行解答。

可以简单描述一下书本、知识点和考试题之间的关系,即书本(解释说明传授)→知识点以及考查点、知识点间的关系(解答)→考试题。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大量做题,是无法充分总结和理解所有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考查点、知识点间的关系的,因为试题仅仅是对这些点和关系的使用。就好像我们无法从一盘做好的菜中看出来都用了什么调料,分别用了多少以及使用的步骤。但如果首先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调料,顾客一般都喜欢在什么情况下吃哪种调料,以及调料间组合可以产生哪些口味,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机理上去了解一盘菜的制作步骤和要点。而对于那种只做题,然后用错题本进行总结,再继续做题的人,就好像吃了一盘鱼香肉丝,猜是有五克盐和一勺油,死记硬背之后记住了,下次要做一盘香辣肉丝,就又不知道该放多少盐多少油了。如果我们深刻了解了盐的作用以及盐和油的关系,那么无论想做什么样的口味,都游刃有余!

为对手鼓掌

进入高三,几乎每个人都神经紧绷,关注着自己每一次考试的排名,对其他人的成绩也特别敏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和你接近、报考学校和你处于一个阶梯的人。而恰巧,这些人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拿了一个什么创新比赛的奖,甚至有人一夜间成了少数民族或者国家二级运动员,轻易拿到了高考的加分。

世界上简直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了,那些本来和你处于竞争关系的人利用一些社会规则的漏洞,突然就比你多了一道理综选择题甚至一道数学大题的分数。于是你不服,开始抱怨,心态变得起伏不定,学习的时候生气,心想我在这儿流血流汗,他却轻而易举拿到加分,根本学不进去。不学更烦躁闹心,本来就少了加分,不更加努力就差得更多更远。整个人都对社会、对高考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之情,觉得这么不公平,凭什么还要压上自己所有的筹码,和那些作弊的人同台竞技。

这也是当年切切实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高中有个同学E,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游,高二的某一天突然不来上学了。所有同学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么关键的时期怎么就突然不来学校了呢?后来逐渐从奥赛班的同学口中得知,E参加学校生物奥赛的培训了。这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E的生物好像从来都没有考过80%的分数,而如今却要去参加更高一级的生物竞赛,直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我来说,一位同学去参加生物竞赛,通过保送的方式获得升入名牌大学的机会,和我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大家在高考和升学的压力面前,都有权利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且,无论是参加高考还是参加竞赛以求保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承担难以想象的负担和压力。但后来有一些传言在同学之间炸开了锅,E的父亲恰好是本市一名职位不低的官员,E参加生物竞赛以求保送的计划全由其父亲一手操办。这顿时点燃了我的怒火。

高考应该是一场公平的竞争,这是我们付出人生多年努力的前提,如果这注定是充满一场权贵与特权的游戏,那我们又何必去拼命抢当分母?每一道题都充满了我对人生的渴望,每一张卷子都寄托了我对梦想的坚持。而如今却发现在我咬牙坚持、自我鼓励、亢奋拼搏的时候,有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快速通道,似乎瞬时把我的汗水和坚持都践踏在了脚下,让其变得一文不值。是啊,我的不服输、我的倔强、我日以继夜的努力突然变成了最傻的徒劳无功。

我敬重那些通过真才实学参加竞赛保送的天才,却不能容忍依靠特权混在其中搭便车的子弟。当我和刘晶老师说出我内心的不满时,刘老师劝我说,他毕竟也是你的同学,难道你不希望他好吗?你应该为他能够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而开心。这话并不错,我私下和E交情很好,他做事稳重,为人坦诚,说话幽默有趣,深受同学的喜欢。但我的矛盾点并不在E身上,而是这件事情对我价值观的打击。本是你寄托了无限希望,甚至捧上圣坛的事情却被人无情地践踏了。的确,我们从小到大也许经历了不少的不公平。邻居家的孩子登上了电视,因为他父亲是台里的领导;同班的小T申报了专利,拿到了创新比赛冠军,因为她母亲是大学老师,帮她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我们承认这些让人伤心甚至愤恨的不公平事件时不时地就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出现,扰动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神经。然而冷静地想,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担忧这些事情吗?还是我们一直庸人自扰,自找麻烦?

首先,我们承认这种破坏公平的行为应该遭到所有人的唾弃,我们也不应该为这种行为找借口。但面对高考,在一切为了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分数、得到更好的出路的时候,这种愤怒和憎恨是否有必要?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我们周围没有人做这些依靠特权获得照顾的事情,我们都依靠自己的能力参加考试,这就代表着绝对的公平吗?那么城市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最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有机会买到最新最全的参考资料,有全家全力以赴地为他做着细致入微的后勤服务;而与此同时,来自农村的孩子却只能在老师讲不明白的时候,看着答案不全的资料无奈地摇头,回家之后还要照顾兄弟姐妹的衣食起居,承担家庭的责任,等到夜深人静才有机会翻开课本读上一会儿。这种情况下的公平能够算作公平吗?

我们的困扰、烦恼、愤怒,其实都源于我们目光的局限,我们把眼前的事件过分放大。我们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公平的行为威胁到了我们的利益,一个是不公平的行为玷污了游戏的神圣。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首先,每年有930万左右的学生参加高考,这些学生中能够有机会获得特权照顾的有多少人?而一项学科竞赛每个省每年能拿到省一等奖(具备保送资格)的只有50~60人,对你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全省排名前5000里,60个名次的波动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更别说全省排名5000名之后了。你看到周围的同学有人变少数民族了,有人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了,都只因为发生在你的身边,你才会觉得关乎你的结果。放到全省来看,根本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

有些人觉得,这不是影响不影响到我的问题,是关乎社会公平的问题,我们不能纵容这种违反公平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确,我对玷污高考这块神圣土壤的行为非常不屑。但我还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就是2008年在吉林省松原市等地发生的严重的高考舞弊案件。恰巧的是,我就是2008年参加的高考。由于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属于教育重点城市,所以监考力度极强,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但到了松原市等一些次一级的城市,高考抄袭舞弊的行为则变本加厉地猖獗。大量考生夹带伪装的电子设备入场,比如微型耳机,或者隐藏在尺子里的显示屏幕,等考试进行到一半,便会有场外的人将正确答案传入场内电子设备中。甚至有人买通整个考场,俗称“包场”,即这个考场买通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考试途中给予客户学生便利。那一年甚至出现了考出了一本学校甚至名牌大学分数却只敢报二本的情况,因为平时的成绩太差,以至于即使去了名牌大学也一准露馅,不如求个稳妥。这件事情在2008年多次被央视调查报道,被教育部门重点批评整顿,至此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抄袭舞弊事件发生。

设想,如果当年我因为不爽E的行为而举报他,并不能防止甚至不能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诚如前面聊过的,当我们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时候,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极其微弱。与其耗费时间精力去抗衡,不如先强大自己。这并不是教我们躲避,教我们懦弱,而是让我们理智地看待问题。当我们做出的牺牲都无意义时,就应该思考如何将眼前的损害降到最小,而不是奋不顾身地飞蛾扑火。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还会觉得地区招生比例的差异也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很多人抱怨北大清华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远超出其在外地的招生比例,抱怨×××在××省考了多少分,如果是在北京的话早就上清华北大了。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北大清华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不会产生很强的地域分割,如果北京的考生低分而外地考生高分进入北大,那么很容易在学习期间产生差异,即外地高分考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北京考生平均成绩,毕业出路也明显要好。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所谓“×××在××省考了多少分,如果是在北京的话早就上清华北大了”的说法,也忽略了各地独立命题的情况。如果按照全省排名来看,各个省的录取情况几乎是差不多的。以武汉大学为例,2008级入学的同学大部分在各自省份排名在2000~4000名。所以可能A省的分数普遍偏高,和北京地区比的确一本线高很多,但拿出全省排名立刻说明问题。

再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进入高中,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高考省份(除非父母或孩子入外国国籍或其他特殊情况)。那么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抱怨一个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其实是件很傻的事情。在实现最终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可控的,也许它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恒定的参数,最终影响我们结果的,其实是那些可以被我们改变的变量。好比线性方程 Y=aX+b,a和b的确可以影响Y值的大小,但我们既然已经无法改变a和b的时候,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去改变X。

聪明的人其实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一丝不苟、死磕到底,而是懂得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换取最好成绩。当我们力量不足以产生任何影响的时候,就要懂得理智地积蓄自己的力量。

我们需要铭记几点:

1.他们的行为并不足以影响我的结果,我反而要因此为自己鼓掌,因为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我是真真实实依靠自己的力量,问心无愧。

2.我们忽视,并不代表我们懦弱、我们默许。而是要更加努力,向着我们更远的目标前进,以求强大自己,真正能用自己的影响改变这个现状。

3.中国高考放在全世界也是最公平的考试之一,它给了我们公平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节里并没有讲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而是谈了在学习和高考准备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心理波动。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不敢努力,而是担心努力之后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或者发自肺腑地觉得这件事已经不值得我为之拼搏努力。可能大多数高中生都会遇到类似情况,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怀疑,然后以此为借口或者说辞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不惜欺骗自己,“×××考得比我好是因为他抄了,我要是有加分,也能考上名牌大学”,然后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但我想说,就算×××是抄了比你考得好,那所有考得比你好的人都是抄的吗?如果不是,你为什么不和其他人比?所有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都是靠加分吗?如果不是,你为什么就要靠加分?

说白了,这些对不公平的怨言都是你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意,而这些不满意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得到解决,于是变成你懈怠的借口,变成你偷懒的说辞。生气别人通过作弊得到高分,于是瞧不起这种行为,觉得自己得不到高分理所当然,因为我“正直”!愤恨别人通过加分进入名牌大学,于是批判这种不公平,就觉得自己上不了名牌大学是在所不惜,因为我“伟大”!却因此忽略了,其实没有那些抄的人,你依然考不了高分,没有那些加分的人,你依然上不了名牌大学的事实。

所以,面对这些让人愤恨、不齿的行为时,我们不如先为对手鼓鼓掌,恭喜他们不用再遭受高考的洗礼,恭喜他们成为我们要依靠自己实力去赶超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分析自己的差距,咬紧牙关奋起直追。期待高考完的那一天,我们也会为自己鼓鼓掌,恭喜自己能用汗水一滴一滴汇聚、用卷子一点一点积累,换来令人羡慕的成果,不带任何愧疚,没有任何心虚!

那时,你可能早就忘记那个让你恨之入骨的“作弊者”,因为你得到的已经远远超越了高考本身。纵使一些人依靠特权走在了你的前面,但脚踏实地地经过高考这次特殊的洗礼,你早已获得了比他多得多的历练。人生还长远得很,没有人可以享受一生特权,但却可以修炼一身本事!

第四篇:星云大师有四怕美文

对于“天不怕,地不怕”,星云大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雷电交加,风狂雨骤,你不怕吗?地动山摇,桥断路塌,你不怕吗?四周黑暗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独坐屋中,你不怕吗?”世间一些可怕的事,只要鼓起勇气、信心,就觉得不可怕,这是用精神战胜了可怕。

但是,有一些难以克服的事,还是令人害怕,实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真“天不怕,地不怕”,那么这个人非常可怕,因为他已经不正常了。保持害怕,心有敬畏,才能小心翼翼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才能凡事循规蹈矩,有什么不好呢?

大师说:“冷不怕,怕风,寒暑冷热是气候自然规律。天气太热,可能造成中暑;天气太冷,也可能引起伤风感冒。不过寒冷不怕,只要多加一件厚衣就可以抵御。倒是有时候出门,一阵寒风冷不防吹来,真是寒入心扉,令人浑身发抖,所以冷不怕,怕风。”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没有做好“怕风”的思想准备,在“一阵寒风冷不防吹来”时,就可能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应对是好。很多时候,我们患伤风感冒,就是因为预防不当,准备不足。

大师说:“穷不怕,怕债。当一个人穷途潦倒,家无斗米,衣食不全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尽管有的人乐天知命,并不以穷为苦,例如安贫乐道的宗教人士、采食野菜为生的山民,乃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但是穷人家遇有债主上门,那就不好受了。”欠债还钱,对一个人来讲,一定是压力,一个很大的压力,若不能及时还上,有可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很多人就是走不出债的阴影,才一事无成。

大师说:“病不怕,怕痛。人活一世,几乎无人不病。有的人以病为苦,有的人以病为借口,拒绝宴会、访问等不必要的应酬,可见病对人也有帮助,所以现在有人提出‘以病为友’的口号。确实,病不可怕,最怕的是病了以后痛苦。”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论现在的医疗技术,只要不是不治之症,就一定能治好,但谁能保证一点不痛?有一种说法,叫做刮骨疗伤,人意识清醒,却感觉刀在肉和骨头间行走,谁人能忍受这样的剧痛?

大师说:“鬼不怕,怕人。一般人都怕鬼,其实鬼不但不可怕,还很可爱,例如太太叫先生‘死鬼’,妈妈叫儿女‘小鬼’。鬼应该是没有形像的,一般人看到的鬼,都是‘装模作鬼’,或是失去人性,就用鬼来形容,例如酒鬼、色鬼、赌鬼。其实人比鬼可怕。人一旦失去人性,恶毒、残忍,设计陷害他人,甚至家人、朋友之中,也有‘人心难测’的人士,不是都比鬼更可怕吗?”谁见过鬼出来害人?到是经常有些人面兽心的人,出来伤人害命。

星云大师在佛法上造诣颇深,他在世上尚有“四怕”,我们作为平常人,真的就能做到“天不怕、地不怕”吗?一个人重要的是管好自己,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好人,做一件好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这并不是很难。只要管好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就一定能够做得到,慢慢就会做得很坦然,就会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件事上,都不会失去人性。

“天不怕,地不怕”,会不会从此对“天不敬,地不敬”?大师说:“人生在世,你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因果是大自然的法则,它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神仙发明的,而是自我的行为决定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不能不知,不能不怕的道理。”

一个人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规律,到怕天,怕地,怕规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收敛;由怕天,怕地,怕规律,到敬天,敬地,敬规律,是一个进步,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又由敬天,敬地,敬规律,到畏天,畏地,畏规律,则是思想上的升华,行动上的高度自觉。

第五篇:有七的成语

搜索“ 七 ”,找到 115 个成语!成语(点击查看详解)七十二变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七郤八手 七脚八手 七返丹 污七八糟 五劳七伤 五侯七贵

三毛七孔

三江七泽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嘴八张 七足八手 七纵七擒

七纵七禽

七纵八横 七子八婿 七支八搭 七贞九烈 七张八嘴 七言八语

七相五公

七窝八代 解释

〖解释〗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解释〗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解释〗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解释〗詈词。骂人长相难看。

〖解释〗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解释〗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亦作“七足八手”。〖解释〗传说中的一种丹药,有增功保健的功效。形容十分杂乱。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泛指达官显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孔”指心思,心机。泛指江河湖泽。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形容人多语杂。见“七脚八手”。见“七纵七禽”。

亦作“七纵七擒”。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

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

形容奔放自如。

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①随意瞎扯。②谓不团结。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同“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

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七湾八扭 七湾八拐 七弯八拐 七歪八扭

同“七湾八拐”。

亦作“七弯八拐”。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见“七湾八拐”。形容歪斜不正。

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七损八益

七损八伤 七死七生 七首八脚 七生七死 七舌八嘴 七上八落 七郄八手 七窍冒火 七窍玲珑 七七八八 七破八补 七男八婿 七满八平七零八碎 七了八当 七老八十 七捞八攘 七老八倒 七拉八扯 七口八嘴 七孔生烟 七开八得 七慌八乱 七横八竖 七返还丹 七断八续 七担八挪

指男。

形容损伤惨重。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形容慌张乱闯。见“七死七生”。同“七嘴八舌”。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同“七窍生烟”。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形容衣物非常破旧。同“七子八婿”。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形容十分妥帖。形容年纪很大。

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形容年老体衰。

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同“七嘴八舌”。同“七窍生烟”。

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见“七返丹”。

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一再耽搁拖延。

七大八小 七搭八搭 七搭八扯 七疮八孔 七穿八烂 七穿八洞 七步成章

七步成诗

七步八叉 七病八倒 乱七八遭 九宗七祖 才高七步 七拱八翘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杂七杂八 倚马七纸 乌七八糟 屋如七星 三蛇七鼠 三寸鸟,七寸嘴 三魂七魄 七嘴八舌 七零八落 七窍生烟 七棱八瓣 七高八低 七推八阻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上八下 七扭八歪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谓妻妾众多。

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同“七搭八搭”。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形容破烂不堪。形容破旧不堪。同“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敏捷。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形容体弱多病。见“乱七八糟”。泛指祖宗。形容才思敏捷。

〖解释〗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比喻文章写得快。形容十分杂乱。形容住房破漏。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形容人多口杂。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比喻四分五裂。形容道路不平坦。比喻有意为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形容不端正。七步之才 七长八短 七死八活

形容才思敏捷。

形容高矮、长短不齐。也指不幸的事。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七日来复

《周易》复卦,主十一月。复卦六爻,第一爻为阳,其他五爻为阴,表示阴气剥尽阳气复生,称为“指一星期。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七次量衣一次裁

七擒七纵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方心服。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指钱财。形容十分凌乱。

指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引申为胡乱凑合。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泛指各行各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七行俱下 七青八黄 七颠八倒 七拼八凑 七折八扣 七十二行 七手八脚 七事八事 七情六欲 零七八碎 开门七件事 乱七八糟 夹七夹八 横七竖八 打蛇打七寸 昂藏七尺 七病八痛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下载教师有七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有七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七 学有榜样,健康成长

    专题七:学有榜样,健康成长 学英雄模范事迹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背景资料 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巨......

    七有工程实施方案范文合集

    XX镇工商所强化四项措施落实“七有工程” 为全面完成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建设目标,今年来,XX镇工商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积极落实,从措施上努力创新,结合本地实际,加......

    2017教师招聘试讲,你怕了吗?

    一、说课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在应聘者较多或者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选择说课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来考察应聘者。只要按照正确的思路加以准备,以清晰的口吻予以表......

    目前小学生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怕写作文(合集5篇)

    目前小学生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怕写作文,这种现象也始终困扰着教师。“小学作文怎么写?”这得从怎样引导写作文开始。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锻炼学生写作文的勇气,将学生......

    我有多无情我只是怕失去杂文随笔

    还有几十年的时光去填充快乐的记忆,还有几十年的痛苦离散要承受,若真不知道要往何方,那就站着吧,毕竟人和事不是发现便是遇见。有些时候我很懒,懒到连朋友都不想要了,毕竟没有不需......

    对群众何以有孤立孤独两怕

    对群众何以有“两怕”(人民论坛) 朱夏炎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3日04 版) 最近来到河南新乡县刘庄,这里是史来贺生前奋斗的地方。他上个世纪50年代就闻名全国,带领群众共同......

    社团活动安全七有制度

    xxx学院社团活动安全“七有”制度 一、有专门安全保卫工作小组。制定岗位职责,责任分解具体,工作职责明确; 二、有专门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前对所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

    农业结构调整有“七调”大全

    农业结构调整有“七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主线。实践证明,农业结构调整,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品种品质结构调整,还是区域布局调整,要实现把市场调活,把品质调优,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