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 案例式工作总结
静观其变静待花开
——班主任案例时工作总结苏小燕
离国庆节长假结束还有2天,张宁父亲一早给我打个电话,要求我作为班主任给全班同学发个短信。我感到和诧异,问其原因,原来他的孩子,我的初一年级学生张宁同学国庆节出去好几天了,现在还未回家,作为父亲,他很是着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求助于我这个班主任。我进一步问其情况,原来他的孩子经常周末一声不响的就出去,甚至夜不归宿,一般情况下要到周末晚上才回家,这时才开始做作业。现在初中了,他们担心孩子的作业完成不了,担心孩子在外受人欺负。进一步了解,其孩子的这种情况他们很棘手,没有办法。这次国庆节出去的时间比任何一次都长,在长时间的担心之下,他们不得已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够渠道一定的作用。
接到这种电话,了解到这种情况,我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在假期里可是家长监管孩子的时候,而且孩子的这种长期不良行为,他们没有丝毫的改变。我思考了一下,决定通过家校通向全体家长发一个短信,寄希望于张宁实在某一个同学的家里,同学的家长可以催促孩子回家,做好返校的准备。
第二天我有打电话询问孩子回家的情况,结果孩子还没有回家。而且家长是担心孩子在外可能会受欺负,反而不是担心孩子在外干坏事,我有点哑口无言。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可能没有方法,或者是对孩子没有适当的引导和约束,或者是管教无力,无计可施,让孩子任意妄为。
这真是有多大的树林,就有多少鸟儿。一个班的孩子千差万别,背后就有多少不一样的家长,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教育能力不同,孩子的发展也千差万别。
我在电话里还是建议家长在孩子回家之后,对孩子做一次收入的谈话和教育,与孩子做一个约定,以便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所改变和收敛。
在返校的第一天我就找这个孩子谈话,了解其情况。结果这个孩子国庆节有5天4晚在外不回家,是在一个比自己小的孩子家里,玩电脑,那孩子家里父母离异,母亲没有正常工作。再进一步询问,这个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喜欢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妈妈。我知识无话可说也。我觉得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了问题。我打电话请其到学校来交流沟通,看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的父亲来了,农民工,在城里买了房子,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张宁从小在乡下长大,跟随爷爷社会,小学中段来到城里与父母汇合,但是觉得父母对自己很严厉,尤其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
我汇总了父子的说法,发现他们亲子关系不够和谐,与父母有一定的隔阂,孩子总想逃离父母的视线,再加上家上没有电脑,所以更想出去玩。
我们中国人的性格里有含蓄、隐忍、不擅长表达情感的特点,尤其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人,父母与孩子之间说“我爱你”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出口的。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父子母子情感的表达,进一步化解矛盾和冲突。
我给了张宁的父亲一些建议:告诉孩子作为父母的真情实意,父母是永远爱孩子的,请自己的孩子不要有丝毫的怀疑;告诉孩子离家玩耍的行为是不对的,让父母很着急、担心;告诉孩子出去玩耍要告之父母,这是礼貌也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希望孩子要遵守。我希望他们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处理现有问题。
我又告知孩子: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要真心实意的了解和感受,纵然就是打和骂,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关爱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我们大都不愿意接受;请孩子用感恩的心,来领会父母对于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感知父母明天为自己烧饭洗衣,对自己的嘘寒问暖,对自己的所有付出;我希望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赢得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个孩子遵守规则,不要夜不归宿,这是一种不良行为,这会给自己、父母、他人带来困扰。
我还和这个孩子进行了约定,我会周周随访。张宁在反省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给了我一
个承诺。我给了他一个信任。
在以后的连续5,6个的星期一,我都会询问这个孩子,然后又打电话证实孩子的回答是否可靠,中间大多是属实,也有少数的违约。我不停的不间断的关注他,周周询问他、教育他、叮嘱他。也经常性的打电话与之父母交流,反馈孩子的情况。我静观其变,不急不躁,到今天快一个学期了,孩子夜不归宿、不吭声离家玩耍的情况越来越少,孩子的英语、数学都在进步,孩子看到我是阳光的笑容,主动的答话,我感到孩子的确是在改变。我感到孩子的进步,我感到成长的正能量。我有了静待,花开的感觉。
我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引发孩子的反感。我每一次都是和颜悦色,几乎没有粗暴责备;每一次循循善诱,没有大声呵斥;每一次都耐心询问,做出规定提出要求,没有贬低否定讽刺。我希望用自己“和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此感化教育孩子。
郭思乐教授提倡教师要做“生命的牧者”。教育专家表示,作为教师,我们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应当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激励”艺术,不断鞭策学生前进。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作为班主任,我愿意用我的真心来换取孩子对我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这个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
教师的威信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量。一方面,教师的威信对教育效果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赢得高度的威信后,就会受到学生特别的信任和依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定势,认为教师对他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总是对的,都是为他着想为他好,并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教师的威信对学生行为和人格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一旦赢得了威信,其言行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和榜样。教师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各种表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记不清哪位名人说过:“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激励。”“激励”是一种需要穷极我们一生智慧去学习的教育艺术。一个老师用心用情用爱去激励学生,学生会因为他的激励而从失败的泥潭中爬起来,扬起前进的风帆,人生从而亮丽多彩,而教师本人在享受过程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教育者的幸福。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愿意对学生真挚、深沉、无私的爱,运用自己的智慧、崇高的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育人艺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案例式导读
1、美术是一种(A),视觉世人的多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中的主要感觉。
A.视觉艺术B.行为艺术C.造型艺术D.人文艺术
2、(A)是美术活动的前提,也是美术活动的源泉。
A.想象能力B.观察能力C.创造能力D.模仿能力
3、《美术课标》突出美术课程的(B),改变了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学习训练的这一错误观念,强调了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特征。
A.实用性质B.人文性质C.广泛性D.普遍性
4、《美术课标》提出了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是:(B),激发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和注重创新精神。
A.面向部分学生 B.面向全体学生 C.关注优秀学生 D.因材施教
5、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与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C)、综合·探索。
A.观察·表现 B.综合·实践C.欣赏·评述D.欣赏·创造
6、《美术课标》强调“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也就是提倡学生在(C)的学习方式中参与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
A.自由B.分组C.自主、合作、探究D.独立
7、“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第二阶段3-4年级目标是:(D)
A.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B.以游戏等方式体验不同工具盒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C.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D.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8、“设计应用”领域的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是(D)。
A.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
B.尝试多种媒材,引发联想,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C.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D.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9、“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第三阶段目标是(A)。
A.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B.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C.欣赏不同时代的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画家和流派。
D.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和认识。
10、(A)是指用绘画、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
A.造型B.设计C.表现D.应用
11、(C)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A.造型B.设计C.表现D.应用
12、(B)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
A.综合与探索B.造型与表现C.设计与应用D.欣赏与评述
13、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学习并不是以培养大师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培养学生的(A)为目的,并且是以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接受和掌握的方式。
A.美术基本素养 B.美术创作素养 C.美术绘画素养 D.美术全面素养
14、(D)是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
A.教学评价B.教学目标C.教学目的D.教学策略
15、《美术课标》认为,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A),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B.质性评价和教学评价
C.表现性评价和自我评价D.良性评价和标准评价
16、“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在《美术课标》中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B)的学习领域。
A.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B.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C.创作意识和应用能力D.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17、“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包括(A)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A.设计和工艺B.创作和实践
C.设计和美化D.创作和表现
18、“设计与应用”领域注重(D)。
A.实用性、功能性B.创造性、实用性
C.独立性、实用性D.自由性、表现性
19、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课标》重点强调了:“以(A)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
A.观察B.思考C.想象D.活动
20、第一学段(1-2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为“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B)的语言加以描述。”
A.他人B.自己C.老师D.家长
21、第二学段(3-4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D)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A.应用B.想象C.创意D.设计
22、第三学段(5-6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是:“(A)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A.理解B.描述C.表演D.掌握
23、第四学段(7-9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B)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A.了解B.知道C.掌握D.明白
24、《美术课标》中规定第一学段的目标为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C)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A.复杂B.丰富C.简短D.明快
25、《美术课标》规定第二学段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B)与认识。”
A.思想B.感受C.思维D.认识
26、《美术课标》规定第三学段的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学家。通过(A)、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A.描述B.绘画C.写作D.口述
27、《美术课标》规定第四学段的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B)及流派。”
A.作家B.美术家C.艺术家D.文学家
28、“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A)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A.独特性B.综合性C.完整性D.开放性
29、活动主题由学生自己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想出来。利用各种媒材,采用(A)的方式表现学生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学生的感受,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A.造型游戏B.互动游戏C.创作游戏D.情感游戏
30、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C)。
A.演出B.展示C.表演D.表现
第三篇:主题式教学案例
走进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五、再次反思、存疑、困惑过程
第四篇:提纲式教案案例
......一、通过电影《空军一号》片段与《淘金记》导入新课。
1.进行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对比。
2.介绍电影音响的三种形态——台词、自然音响、电影音乐。
3.通过启发、提问的形式引出电影音乐的概念。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形态分类
1.欣赏《翠堤春晓》片段与《泰坦尼克号》片段。2.通过两个片段的比较,启发学生区分电影音乐的两种形态,即画内音乐、画外音乐,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该收音乐的感染力。
三、结合电影片段,介绍电影音乐的三个主要功能
1.欣赏《淮海战役》片段、《音乐之声》片段、《红高粱》片段。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电影音乐有哪些功能。(烘托背景、气氛作用,展示地域、民族特色)。
3.结合电影片段,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所听到的音乐产生共鸣。
四、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 1.为苏格兰民歌《友谊天长地久》设计故事情节、画面。
2.欣赏《魂断蓝桥》片段。……
第五篇:案例分析式家长会-家长会
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在学校的组织下,11月31日我班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因每天用短信、电话、QQ群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馈比较及时。本次家长会并没预设长篇大论的讲解,而是针对开学以来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写了四份案例。开家长会时,让家长代读老师写的案例,这样既委婉展现了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又能让其余家长引以为戒。
案例分析过后,举行了“优秀家长颁奖仪式”,此仪式重点表彰了学习进步的学生家长,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付出要比成绩优异孩子的家长多得多。希望这次表彰能让因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有点对孩子失去信心的那几位家长重拾信心。希望在我们的一同努力下,让我们班的每棵“嫩芽”都能绽放出最美的花。
案例分析
一、请放开为孩子“包办”的手
案例:
1、放学回家队伍刚走出门前,孩子的奶奶就立即迎上来拿过孩子的书包。
2、红领巾掉下后,捡起来套在脖子上把两个角像麻花一样拧。
3、丢了文具不告诉老师,刚离开学校家长打电话来询问。
4、替孩子写难写的字或句子。
刘老师点评:
难道这些事情,我们的孩子学不会、做不了吗?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和独立成长的机会。请放开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手吧,不要用爱的名义断送了孩子的幸福。
二、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
案例1:
临中午放学时,因逗闹A把B打哭了。同学们都在走廊排队,老师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后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简短的批评教育。到了校门外,跟双方家长讲明了情况,A立刻哭了起来,A的妈妈搂着儿子的头说:“妈说没事的,别哭。”B的奶奶说:“奶说走吧。”刘老师无语,看着A妈妈还在搂着大宝贝儿子,默默的离开了。
刘老师点评:
孩子之间逗闹是正常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每次我都会批评两个人,让他们找自身的错误。
为什么孩子会哭?为什么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不哭?是妈妈比老师严厉吗?我想,应该是他终于看见了您这个“大靠山”,那是委屈的泪水。无论谁对谁错,毕竟您的孩子打了对方,最起码您应该询问一下对方的伤情。搂着自己的儿子,只能让他更加依赖您。孩子产生依赖后,在自己独立做事情时不会做得太好,包括考试。
案例2:
一天,淘气的A把B弄伤了,B家长找到了老师要求调整座位。
刘老师点评:
孩子是最单纯的,我们大人所说的“挨欺负”,也许在孩子的眼里,只是小哥们之间的逗闹,转眼间就忘记了。咱们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坏心眼的,绝对不会去恶意伤人。低年级的孩子,不能轻易判定好与坏,因为他们在成长、在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调皮的耿睿认字多,好动的潘宇鹏爱举手,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张俊然爱劳动。与其让孩子远离同学,不如让他意识到对方的优点,再低下头来查看查看自己的缺点,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当然,优点并不能掩盖缺点,有错误就要批评指正,相信您找我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三、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
案例:
“坐井观天”分角色表演过后,获奖的A同学笑着对B同学说:“我得奖了,你没得。”在走廊,B同学踹A同学的腿,把A同学踹哭了。老师得知后询问B同学,他说踹A同学是因为A同学骂他。叫来两人对质后,B同学才说了实话,A并没有骂他,是因为他以为A的笑容是嘲笑,所以打了A。B同学在老师半节课的说服教育下,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刘老师点评:
A同学和B同学曾经是同桌,也是一对好朋友。在A同学成绩还很差的时候,B同学经常嘲笑他,而A同学总是一言不发,他默默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现在,习惯了炫耀的B同学,容忍不了A的一点点进步,把开心当成了嘲笑,选择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B同学的小肚鸡肠会不会引领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呢?孩子的身上承载着父母教育的影子,我们除了看重学习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
四、做孩子的榜样
案例:
1、时常会有脏话传入耳中。
2、挨批评后,投向老师不服气的眼神。
3、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
刘老师点评: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您的情绪、做事方法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把爸妈挂在嘴边,难道不累吗?现在的社会,不需要粗鲁和野蛮,需要的是聪明的头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请您为了自己孩子改掉坏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