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想起这件事,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使我感到教育的缺失。
这件事发生在暑假里,我在家搞庭院建设,由于身体原因,找邻居江三哥忙,他有个外孙女住在他家,由于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因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由他来照顾。也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义务监护人。小家伙虽然长得小,可已经上二年级了,并且还挺有号召力,姥爷来我家帮忙,她也来我家玩,并找了住院邻家的一个小女孩一起来玩,两个我真不客气,由屋外玩到屋内,又由屋内玩到屋外,不时传来他们的叫声和笑声。虽然是刚建成的新屋,但碍于面子,也没说什么可心里里还是不愿意让他们在屋里玩尤其是在真皮沙发上蹦跳,只是告诉她俩别弄坏了东西,恰巧江三哥去屋里取水,看见他俩在沙发上蹦跳,便把她们撵到了外面,并不准他们再进屋里玩。由于我家地方大,因而这里成了她俩的游乐场,最后她们的活动定格在了刚拉的沙堆上。她们在沙堆上挖坑,堆沙包,还跑上,跑下的,玩得好不开心。眼前的场景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欢乐,捕鸟,抓鱼,捉迷藏,过家家等,真是乐趣无穷。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个小男孩了,也是邻家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样子她们是好伙伴,在一起配合得很默契,不一会就把沙堆踩平了许多。本想制止她们,但看到她们玩得如此高兴,便于心不忍,可小家伙们真不客气,玩着玩着起了高调,竟扬起了沙子。沙子四处飞扬,头上,身上那都是。此时的江三哥真的有些生气了,大声吼道:“快住手,多危险啊,眯了眼睛怎么办?再说人家好容易拉的沙子,你们给扬的四处都是,多可惜哟,都回家去玩。”小家伙们正玩在兴头上,听了江三哥的话,都很不情愿的走出了我家的庭院。此时的我出于职业的本能有心想替孩子们说点什么,但考虑到危险和责任,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和江三哥又忙了起来,过了一会,母亲来到了我的跟前,说:“谁家的孩子,在西边的河沟玩多危险啊,我说他们也不听,你快去管管。”我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了房西的河沟一看还是他们四个小家伙,心想,他们真是玩疯了,怎么敢到这里来玩。原来这里本是一条小河沟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多数时间没有水,可到了夏季赶上连阴天就会洪水泛滥,为了防洪,我和家人把本来很小的河沟控得又深又宽,浅的地方也有1.8米左右,不小心掉下去会摔坏的。我来到跟前一看他们竟在这里打起了滑坡,他们选择了一个不太陡的地方座着往下“滑”,“滑”不好就折跟头,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爬上来,弄得浑身都是土。个个都成了土人。看到他们玩得这样开心,真是不忍心制止他们,便告诉他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便又去忙活计,过了一会,母亲又来找我说:“你说了没有,他们怎么还在那玩,摔坏了怎么办?”江三哥听了之后问我:“谁家的孩子,是不是还是他们?”我不好意思的说:“是,并解释说,孩子们难得在一起玩得这样开心,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不行,她父母不在跟前,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听了江三哥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便一同和江三哥来到河沟前,没等我开口,江三哥就大声吼起来,你们别在一起玩了,衣服还要不要了,摔坏了怎么办,同时还指着两个小男孩说你俩赶紧回家。“听了江三哥的话,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刚才的高兴劲荡然全无,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恋恋不舍的分开了。此时的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安全的重要,可更知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天空,他们需要无拘无束的玩耍,需要自由自在的空间,更需要同伙的嬉戏。
由此使我想到:第一孩子们需要自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由,无论对错都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失败的痛苦,俗话说,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珍惜。第二应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空间。儿童心理学家孙云晓说:“什么是教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进行选择的,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大人不要过于自私。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今社会是怕字当头,为了不担责任,自己省心,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不让玩这玩那,在家被圈在家里,在校被圈在教室里,他们很少和社会接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自己该会的事都不会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正象某孩子说得好,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下生。多么的可悲,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个孩子都属于社会,属于大自然,而不是个人的产物。第四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同伴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思想告诉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感情的需求往往比物质需求更重要。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闹矛盾,当我们和好后他来我家时,我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平时孩子们玩高兴了甚至连吃饭都忘了,可见同伴的情感互助是多么的重要。第五玩是人的天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可以在玩中获得知识,在玩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在玩中
享受生活的乐趣,在玩中体验到生存的价值。第六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更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大自然。我们要为孩子们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还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使他们健康、快乐、自由、幸福地成长。
第二篇:放手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放手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欲望
【主要内容】
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开阔视野,点燃创作的火花。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孩子创作灵感,给他们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
儿童绘画兴趣自由创作
【参考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陈卫和
《爱和自由》——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
【正文】
大家都听过大象画画,猴子画画,这些可爱的动物们都画起画来了,看到它们用起画笔悠然自得地画得有模有样,我们莞尔一笑,夸赞它们的可爱。当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之时,手持画笔,在画纸上随意涂抹,弄得满身油彩的时候,我们也会惊叫地竖起大拇指:我的宝宝真棒。如此简单质朴的作品,都迎来了我们的赞美,那么绘画是多么奇妙的艺术。不需要我们的引领与指教,他们自乐于其中。他们爱画,他们想画,他们画出他们的世界,画里创造着他们的世界。让我们维持着他们的童真,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燃烧起创作的欲望。
一、不要抹杀了他们的创作兴趣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自己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孩子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与想象去要求孩子怎么绘画,那么他们就会慢慢地失去画画的兴趣。因此,要指导孩子绘画创作,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孩子审美的奥妙。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画画,那么我们就要好好保护好他们这份兴趣。而绘画创作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绘画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画的境界。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整个绘画过程气氛轻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例如孩子在画小孩的时候,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二、开阔视野,点燃创作的火花。
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的,孩子的经验是很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开阔他们的视野。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孩子们触景生情,有现实的画面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创作的欲望。
除此以外还可以创造一些题材,例如:
1.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
2.让学生根据小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
3.让学生在绘画前进行现场观察、想象,再进行创作。
4.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
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孩子创作灵感。
在创作中的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蜡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四、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操场的水泥地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操场上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还读书一片干净天空
重提“素读”经典的必要性
读书,谁都知道要读书,也都知道读书的好处,那么究竟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呢?这都值得探讨。如果我们不辨别筛选,什么书都拿来就读,那极有可能不仅不能受益,有些书还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要读好书,那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在这里,我认为是非“经典”莫属了。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那么下面就是要讨论该怎么读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指在阅读或观赏时不加以任何个人的偏见或喜恶,平和地完成,以更好的悟出原作者的思想和诉求!素读是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一)当代人读书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程度严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在1995年《人民日报》上一篇名为《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的文章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时至今日,一个学期,教研室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几乎全民皆兵,费尽心计,却奈何不了那本只有三十篇课文的语文课本,绝大多数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这怎么得了!
(二)素读经典的益处
当代的语文教学出现问题后,遭殃的是学生,反观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在那时,读书时提倡的正是素读。
1、传承经典的义务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素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名族,总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
2、“素读”经典,给读书留一片干净的天空
我们提倡素读。首先,素读的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据王财贵估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光是朗读文字,跟读一年之后,约可认得三千字;两年后,可有一般大学生的国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程度,至于全然展现成果,约得学习十年之后才能检视。
另外,素读是没有任何人将杂质参与其中的,这是说带领学生读经典的老师是不给学生讲解的,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不求甚解”的教学不能教好学生,然而,在读经典这一领域,这种所谓的“不求甚解”恰好正是“素读”的魅力所在,经典的意义是博大精深的,老师对其讲解,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片面化,会妨碍将来可能有的丰富而深刻的体会。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素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再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3、“素读”经典与中国优秀人才的缘分
“素读”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有过怎样的影响呢?远的不说,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相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私塾里走出来的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南怀瑾讲演录》)
在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才心中,早在他们“素读”的时候就已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4、“素读”经典开发智力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
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原来,“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不难理解,倘若坚持“素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脑子肯定会更聪明。
5、“素读”经典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不明确,对自己未来很迷茫。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的方向来探索一种解决孩子普遍“网虫”化的问题。
素读经典可以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同样地,这样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控力,在接触网络的时候,能把握好这个“度”,不会偏离太远,也无需家长担心。
6、“素读”经典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掌握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现在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按六年的语文课时计算,平均每天识字才一个多点,这在任何一个语系的学习里都是不可能有学习成就的。最可惜的是,六年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培养期已经错过了,再补就为时已晚了。而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是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唯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
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条件。比如一篇《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学生就可背得滚瓜烂熟,文中只有6个字是重复使用过一次的。也就是说,不用一个月背熟它,基本能认990多个汉字,而四字一词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是有具体意境可帮助记忆的,背熟了终生难忘。
另一方面,汉语那些 “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础,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母系血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不能舍弃。
三、“素读”经典的积累
虽然当今的学生已经被要求要大量阅读了,但是我们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概念: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然而,正如钱伯诚先生所言,对经典的学习现在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见朱自清《经典常谈》)
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或蜻蜓点水似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素读”训练。
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很大,阅读的书籍也不少,可是,真要动笔写点小文,就犯难了,原因就是只进行了阅读的积累,没有进行“素读”的积累。
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是背,是 “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了大量的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个透,被视为“兵卫”的辞采章句早已烂熟于心,可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
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并且,这样的“酵母”素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格雷厄姆·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告诫人们:“从人生的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的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印证了前人对“幼学如漆”的知见。有人问日本著名的作词家左藤八郎为什么总能写出好诗,他回答:“因为我从小就记得很多诗,到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有五千首左右,知道大概意思的有五万首吧。„„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取舍态度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我们可以想象,如此“素读”之后,我们的人文素养、处事待人、品性修为都将有着巨大的变化。
第四篇: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周爱民
读罢前面几位家长的心得,感受颇深,孩子长大了,青春期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第一次面临升学,成绩如何?考哪所学校是老师关心的问题、家长揪心的难题、也是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压力悄然而至,该拿什么样的尺度衡量孩子?该怎样规划孩子的人生?自打孩子上小学,作为家长的我就在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答案在不断地变换着,可是近两年,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考上某某中学、某某大学也不是孩子成材的唯一出路。
低年级的时候,我被孩子的成绩搞的紧张兮兮,有时也为此伤心、流泪,幸好郑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郑老师说过的话,大意是:这么小的孩子,能看出什么呀?未来的变数很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就是这一席话一直鼓舞着我和孩子,让我一边耐心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一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孩子是有差异的,标准不能太高,心也不能太急,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心态好了,反而能看到孩子的很多优点。每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都不忘大大表扬她一翻,并及时分析进步的原因,巩固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不忘在试卷上写下感谢老师的鼓励及严格要求的话,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比如哪次没考好,或和同学闹矛盾,我就赶紧先安慰她,然后再帮她出注意、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地,孩子变得自信了,自觉性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了,作业得优的次数多了,得良的次数少了,本学期初,有一次她作业得了个良,自己就说:“我没有认真写,老师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跟她开玩笑说:“是老师拿着小钟在你耳朵边上敲了一下吗?”她会意地推我一下,我俩都乐了。
有的时候,她嚷嚷作业多,因为怕写不完而气急败坏,我就教她分段完成,晚上先写一部分,实在困了、累了,就先睡觉,留一部分第二天早点起床再写,还可以把需要背诵的内容留在上学路上完成,有了具体的方法,她就更有信心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了。不过有时我也仅仅是从心理上对她援助一把,有一次她实在觉得作业多,我说:“我用左手帮你写吧”,并趁她不注意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几行,等她发现了,说“不象!不象!”最后又把我写得全部擦掉了,自己又接着写,可是她虽然费了事儿,心情却好了起来,所以后来我觉得她其实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又一次,她说作业太多,不想写,我说:“作业多,你就别太认真,瞎写上得了”,她说:“那可不行,我要是出错太多,要挨批,中午还得改错,不能出去玩,我还是好好写吧。”听完这话,我一边觉得安慰,知道她其实知道该怎么做,只不过是抱怨几句。一边从心底感谢老师,五年来,郑老师、杨老师从不迁就孩子,有错必改,一天又一天地纠错,不仅让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同行,我真能体会老师这琐碎中的辛苦,这平凡中的伟大。
现在,因为工作忙,我每天基本上都不主动关心她的作业,除非需要家长帮助听写呀,朗读签字呀什么的,有时,她完成作业后,我问:“怎么还不睡觉呀?”她说:“我在做自己的事呢”我就走过去看看,她有时在看课外书,有时做手工,有一次在自己写一篇很长的文章,还说:“不许看,我只能让你看题目”题目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看到题目也放心了。前些日子,她一写完作业,就用木板做一个小房子,又是涂又是画的,说是要参赛,有一天,她不小心把小房子掉在地上摔裂了,很着急,又买了502胶水使劲粘,我就帮她按了半天才算粘上,还找了个鞋盒的盖子做院子,又用彩纸剪好篱芭粘上,我不同意她把院子和篱笆粘好带到学校,因为这样体积太大了,她每天自己做公交车上学,中间还要倒车,我担心她要么把作品挤坏,要么为了保护作品,再把自己摔着。所以就让她把院子、篱芭都拆了,用袋子装到学校再组装,可她怕袋子把作品压坏,非要组装好,用手托着到学校去,就是不听我的忠告,无奈,我只好随她。心想:路上,你再慢慢吃苦头儿去吧。没想到,第二天,她为了把作品安全运到学校,五点半就起床了,六点外面一片漆黑,就自己走出了家门------晚上回家,我第一件事就问她:“房子挤坏了吧?”没想到她说:“我走得早,一路都有座,一点儿没坏”。我也暗想:看来只要有兴趣,她就不怕吃苦受累,也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事我们大人也不必管太多,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规划,也许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北大附中保护学生发展的“三条戒律”送给大家:即学生的“生命与健康不能超越,权利与人格不能超越,个性与差异性不能超越”,我们要看孩子的分数,但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应该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把孩子的人格看得比分数更重,把孩子的成长看得比排名更重。学生时代打下的知识和人格基础将最终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第五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还家乡一片亮丽的天空
关于家乡的作文:还家乡一片亮丽的天空
摘要: 我的家乡在济南南沙,最近我和爸爸妈妈回去了几次,爷爷的老房子就在小清河边。爸爸说这里原来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小鱼、小虾快活的在水里游来游去。到了酷日炎炎的夏天,爸爸经常到河里去摸鱼……
我的家乡在济南南沙,最近我和爸爸妈妈回去了几次,爷爷的老房子就在小清河边。爸爸说这里原来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小鱼、小虾快活的在水里游来游去。到了酷日炎炎的夏天,爸爸经常到河里去摸鱼。而现在,周围的环境被日益严重的破坏,小河由于人们随意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变的臭气熏天,周围还增加了许多工厂,天空被工厂里浓黑的烟雾重重遮掩,告别了湛蓝的容颜。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首先,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平时的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装袋结合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参加一些环保义务劳动。其次请老师讲授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大家要积极参加。最后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宣传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