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成功人士和有犯罪记录的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两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让他感慨万千。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说: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大小小的苹果,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了。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就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直到最后被送进了监狱。一个成功人士说:有一天,妈妈给我和弟弟分苹果,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你们每人负责修剪一块草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于是,我和弟弟比赛剪草,结果我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从此我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以上二个故事中,同样是分苹果,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真正做到科学的爱、理智地爱却又是不容易的。父母的观念不同、爱的方式也就不同,在我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主张大人“放手”小孩“动手”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孩子能够做的事决不包办,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是我女儿小时候常挂在嘴上的。我很早就培养女儿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生活技能。从她上托儿所开始,我就让她自己吃饭,尽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我也坚持让她自己吃,慢慢地她就养成了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那种孩子前面走、大人后面跟着喂饭的镜头在我孩子身上从没有出现过。孩子自己洗脸洗脚的时候,我怕倒水时被热水汤着,我就特意为她准备了气压水壶,只要手一按热水就出来了,既方便又安全。就是这样,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女儿能做的事我就决不代劳。
第二、孩子不会做的事学着去做,养成孩子为家服务的习惯
做家长的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做家务时总要请女儿帮忙,如晒衣服时叫她拿衣架、吃饭时请她摆碗筷等等。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楼下小店去买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每次买回家后,我会及时地表扬她,再请她说说买东西的过程,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孩子学做事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往往好心做了坏事,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发脾气。记得女儿第一次学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安慰她说关系的,并告诉她只要经常洗,就能洗得又快又好。果然以后经过几次练习她就学会了洗碗的技能。有了女儿的帮助,我轻松了许多。
第三、孩子碰到困难时自己去想,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当女儿碰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让她查字典,有时女儿怕麻烦,叫我写给她看,我会为难地说:“哎呀,妈妈也忘记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后来告诉妈妈是怎么写的。”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就积极地、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后还真的要来教我怎么写,我也就虚心接受,这时,她会很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在孩子的学习上培养她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中锻炼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天早晨,女儿跑到校门口时发现自己忘戴红领巾了,这可怎么办?我让她自己想办法。结果她在校门外和同学商量好,叫同学进校门后解下红领巾,再从围墙那边递给她。我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挺有创意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商,请求别人的帮助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及时地解决了实际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去尝试,去体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莱山一中的徐轶敏老师说,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人格品质和能力,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孩子长不大,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中有52.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0%的家长“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等。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最后,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可怜而妥协。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第三篇:儿童独立能力培养(范文模版)
第一章儿童成长离不开独立能力
独立能力与成长的关系
一声啼哭,不仅意味着一个鲜活的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提示,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他们结束了“怀胎十月”的辛苦,转而踏上了另一种征程,这期间充满着欢乐、幸福、满足感。然而,也同样意味着更多的辛苦和付出,“生儿育女”,赐予生命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个生命活得精彩,才是漫漫养育史上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一个优秀的孩子,让父母自豪与骄傲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新时代的父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传统观念中的“考高分”、“考大学”、“当大官”、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是一个拥有勇敢、智慧、责任,进取等众多优秀品质的人才,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呢,其实年轻的父母们,利用你们智慧的大脑很快就能够发现,这些优秀品质和知识学习并无太大的关系,人格的培养才是成就人才的关键,培养优秀人格的关键就在于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而这种种优秀品质之根源,就在于孩子自己的独立性,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胡扯,确实的想一想,一个独立的孩子,在逐步体会生活,体会社会的过程中,经由种种挫折、种种失败,必然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责任、学会更多更多,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而这种过分的疼爱却导致了中国新一代的不幸,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清华北大学生不会穿鞋、不认识鸡蛋?我们每每只是拿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没有思考过这是孩子的过错吗?如果我们将矛头指向父母的话,很多人会鸣不平,父母只是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念大书,这有什么错,其实这样的目的并没有错,然而错就错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之中,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所以作为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见到的第一人,也是他们这一生一世最亲密不能分割的亲人,年轻一代的父母们应该用改的转变教育理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之中,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如人格的健全来得重要,健全人格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能够自立自主的完成很多体验,在体验中,他们能够学会很多新东西,对于体验的收获,父母再加以指导和修正,所以父母越早让孩子独立对孩子成长和成都越好。现在很多孩子几乎还是在父母的温室和保护中成长的,其实当孩子进入幼儿期的时候,就是孩子3岁至7岁,这个时期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下面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事例,贵阳一中高二的唐丹妮以647分的优秀成绩考过了“托福”,这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着一对聪明、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父母,父母对他的独特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那么这对父母到底聪明在何处,成功在何处呢,其实,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小培养了唐丹妮的独立能力,唐丹妮四岁半自己开始上幼儿园,看到这独特教育的第一步,我依然能够想象现在有很多读者家长张大眼睛不可思议的表情,现在的社会情况是初中,高中还要每天接送,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四岁半自己上幼儿园,跟送羊入虎口没什么区别,然而唐丹妮做到了,并且顺利的成长了,这就是她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比众多同龄人领先的第一步,她四岁半开始的独立能力培养使她不仅在起跑线上领先于她人,也是她日后人生赛跑的推进去,这个小姑娘,在五年级的时候就依然能够独立外出旅游了,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孩子五年级的时候在干什么?能不能自己去商店?能不能自己独自一人的时候不再饿肚子?能不能自己去看电影?
思及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小太阳、小皇帝,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任劳任怨”的、“责任心”极其强大的“劳工队伍”,这只队伍的成员就是爸爸妈妈们、爷爷奶奶们、姥姥姥爷们。每天早晚上演的学校大战,堪比电影院的星球大战,每个人的目的只有一个——接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有一些独立的体验,一些接触更多的体验呢?在这里给父母们讲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它。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身边。这件事令这个人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是啊,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孩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优秀男人,很多父母肯定在感慨“不是我儿子不行,是他没有那样的机会”。其实是父母们剥夺了孩子独自上厕所的机会,没有这样的历练,我们每天只是口头上像念紧箍咒一样的念着“要有责任感、要有责任感 ”对于培养真正的责任感是无济于事的,也许我们应该思考的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事情应该会做而不没做,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做,真的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是不是能够精彩的完成,如果不能,那么什么都不会的他们,以后真的能是我们眼中所期待的优秀的孩子吗?很多成年人在经历的成长的艰辛与苦痛之后深有体会,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理解并记住,所以请放开您的手,给予孩子一片独立的天与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们。独立能力会引导着孩子不断地健全人格,丰富知识,慢慢的成长为一个我们眼中,大家眼中真正优秀的人。
这是我第一章第一小节的试写,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给
予指导。谢谢。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对待。
一、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独立自主是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主体,教育者无论是家庭养育者还是学校教师只是指导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成人先要从观念上明确孩子既是和我们相对的平等主体,要尊重他自身的成长特点;又要明确我们的引路人身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点、建议、协助,而不是大包大揽。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其次,独立自主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呵护不是永远的温室,总有一天,他要独立去闯世界。纵是父母达官显贵,也不能陪他一辈子;纵是有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之时。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成功人士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家长无法准确预见,所以能够教给孩子的只能是一种能力,可以随时面对风云变幻、处乱而不惊的适应能力,而独立性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意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而且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会独立,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独立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肌肉的发育和完善有赖于抓、握、捡、投,爬、坐、立、走等动作的协调发展。而这种能力的锻炼不一定非得去亲子园,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利于大脑刺激,开发智力。
学会独立,可以培养自尊、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等情绪,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学会独立,也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有依赖的心理,但依赖不是小时侯吃饭、穿衣都要父母帮忙完成,而是在父母的示范、帮助下自己学会并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依赖也不是长大后遇到了困难就推给别人,而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有人给你鼓励、支持,给你建议、提示。学会了独立,才可以把自己照顾妥帖,才可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完成,也才能明白有很多责任要自己担当。所以独立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学会独立,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动手去做了,就一定会遇到难题、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父母不给解决而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孩子的小脑袋瓜肯定会转起来的。思维的懒惰性一旦形成,要比习惯、动作上的懒惰性更难改善。
学会独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无论吃饭、穿衣、洗漱等小事,还是一个兴趣的坚持,甚至一项生活常识的掌握都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都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当孩子最终完成一个任务收获喜悦的时候,毅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当孩子日久天长养成了好习惯,坚持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孩子独立意识怎样培养,其实是问给父母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件“作品”,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最优、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呢?但这个作品不是静止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人,随时都处于发展中的动态的人。所以哪些东西你能教给他,哪些东西具备了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些东西你该如何给予,是一个需要掌握原则和方法的问题。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问题上,我认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原则。
第一,抓住时机,从小培养。0-3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到未来一生的发展。恰恰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要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培养独立意识,从而发掘孩子巨大的内在潜力。
第二,方法科学,层次明确。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激发其对自己的肯定,培养自尊。对于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症结,进一步克服。对于禁止的行为,一定要说明原因、理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否定式。而对于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如故意伤害等也要进行情感解释,通过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与他人悲伤之间的关系既起到阻止作用又培养同情心。如果更为严重的则要进行严格、及时的惩罚。
途径。
作为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较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个体,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一切又都是险象环生的。所以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冒险。而这种冒险的情怀是被父母鼓励着还是被扼杀掉,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依恋质量。当他从父母那得到鼓励并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一次关于独立的锻炼。而当他的想法总是被阻止(无论是初于何种考虑),他也就被剥夺了一次次学会独立的机会。所以父母要学会充当孩子的安全基地,在他冒险寻求挑战时可以获得力量和支持。
其次,父母要采用温和、支持、民主的养育方式。在早
期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其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父母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说“你做什么都不行”“这么笨呢”之类的话,而是给他信心“我相信你能做好”“一定行的”。遇到关系孩子利益的事情,要多和他商量,真正把他当成家庭的一员。
再次,父母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一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还可让他们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如三四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喂鱼、浇花、剥豆、分发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负责取奶、洗手绢、洗袜子等。二是随时与孩子沟通,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都是好奇好问的,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动脑思考,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要很快就给出现成答案,或者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啊。不知道的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甚至翻书找资料给出一些启示。三是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充分拓展自主空间。凡是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都要让孩子充分接触和了解,家里、社区、公园、城市,倒垃圾、做家务、闻花香、过马路,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是生动的教材,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你都是老师。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孩子才能自由、自在、自主地成长。
最后,学会尊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蓝图。很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接力棒”,所以希望孩子念名校、出类拔萃。其实孩子虽小,但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理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才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才会有所成就。如果违背意愿,只能是兴趣索然、被动应付,不会有好成绩,甚至于反抗、背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生命。
孩子就是一棵树,独立生长是他的天性。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雨露,给他必备的滋养;是阳光,给予他向上的指引;是园丁,给予他必要的修剪。而其它,全有赖于他自己的生长。他会长成什么样呢?他自会长成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五篇: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具有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校长石庆萍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可以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和环境陶冶等途径,培养和发展孩子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全健康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丁先生:孩子现在已经上中学了,我希望她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北京第九十六中学校长石庆萍:美是什么?美就是生活。高山流水、日月星辰、鸟语花香、明月清风,这是自然美;多彩的画卷、生动的舞蹈、悠扬的乐曲、精彩的故事,这是艺术美。爱国爱民、谦虚有礼、助人为乐、积极进取,这是心灵美。
从古到今,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追求美的脚步。因此,我们有了鳞次栉比的都市建筑,有了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有了缤纷绚丽的时装,有了百花齐放的文艺盛世,有了文明礼仪……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从而也推进了人类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我想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成为品德良好、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人。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除了学校、社会,我觉得家庭尤为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可以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和环境陶冶等途径,培养和发展孩子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全健康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和谐的家庭,家庭成员中融洽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孩子可以在充满了亲情、关怀、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心情愉快舒畅,不仅会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对其智力开发也是大有好处的。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收拾得整齐、清洁、美观、富有情趣,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整洁、优美而又安静的环境里,将对孩子审美观点的形成和性格的陶冶大有好处。一个充实的家庭,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听音乐,参观博物馆、美术展览,到大自然中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向孩子揭示自然的美,这都是让孩子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美育不在于你是否有时间,是否有文化,也不在于你是否有钱,只要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成为值得信赖、追随和模仿的榜样,必将教育出好的子女。家长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爱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美的言行举止感化和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充满人情美、家风美的环境中成长。教给孩子“快乐、爱、诚实、勇气、信念和理想”,教给孩子要有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行动。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借助读书、音乐、绘画、电视媒体、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培养孩子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情感,使之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激发其高尚的思想感情。(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