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一代的竞争力》读书笔记(xiexiebang推荐)
假期读了蒋佩蓉女士著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感受很多,特别是对书中所谈的让家长把挫折看做成长的机会,我很认同。
现在的孩子习惯依赖于家长与教师,而家长们又喜欢大包大揽,结果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一帆风顺,一切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发展,他们才是生活的中心,而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受到冷落,就会自暴自弃。
因此,有远见的家长应该为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更要支持教师出的一些人为难题与挫折,便给他们以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战胜困难的方法,而不是一听到孩子的抱怨和诉苦便来埋怨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有用之才。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原则性,甚至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他们不闹,干什么都行。而过分迁就或呵护孩子的结果就是助长坏脾气的养成,而且使得他们对善恶标准无所适丛。比如,在过去孩子之间打架双方父母会首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并向对方的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孩子们的印象就是无论什么原因打架都是不对的。而现在的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打人有理!很显然这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当然,孩子在受到约束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快,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却是非常有益的。
一、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的事件如正常的失败或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都可能对儿童造成挫折。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方面不会动辄就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由于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期。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作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儿童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当然,树立孩子做自己榜样的形式绝不是仅此一种,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实际创造适合自己家庭的特殊形式。
三、做孩子的“顾问”,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挫折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们也能积极地从其它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补偿。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儿童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顾问”,向他们提供建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儿童自己做决定并实施。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应当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种“小事”来丰富孩子的经验,使孩子从这些经验中获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那种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是不敢面对困难、易受挫折的。一个来自四川的少年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就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要他返校学习的通知时,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自生活而跳楼自尽。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当惊醒。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不能轻视那些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洗自己的衣服、整理房间等日常“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让孩子坚持一项体育锻炼,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劳动等活动,远比您的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承担建设美好21世纪的重要任务,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牢记陈鹤琴先生的话:“不要担心失败,应该担心的是,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我们教师和做父母的都要敢于让孩子往前走,让他们经受一些恰当适度的挫折教育。
第二篇:《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假期读了蒋佩蓉女士著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感受很多,特别是对书中所谈的让家长把挫折看做成长的机会,我很认同。
现在的孩子习惯依赖于家长与教师,而家长们又喜欢大包大揽,结果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一帆风顺,一切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发展,他们才是生活的中心,而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受到冷落,就会自暴自弃。
因此,有远见的家长应该为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更要支持教师出的一些人为难题与挫折,便给他们以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战胜困难的方法,而不是一听到孩子的抱怨和诉苦便来埋怨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有用之才。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原则性,甚至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他们不闹,干什么都行。而过分迁就或呵护孩子的结果就是助长坏脾气的养成,而且使得他们对善恶标准无所适丛。比如,在过去孩子之间打架双方父母会首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并向对方的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孩子们的印象就是无论什么原因打架都是不对的。而现在的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打人有理!很显然这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当然,孩子在受到约束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快,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却是非常有益的。
一、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的事件如正常的失败或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都可能对儿童造成挫折。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方面不会动辄就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由于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期。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作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篇:《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暑假里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孩子应具备什么素质》一书,我深深被她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本书的序《给教育者新的思考》中这样写道: 经历生活的起伏跌宕、接受过中外不同背景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彻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横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却致力于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很满足,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得到了幸福。
这些发人深省的话语无不引起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当他或她审视自己的初中生活时内心得到了满足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想得到满足,必须做有品格的人。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品格的重要:“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坏事。”2008年下半年的大事件,如三鹿奶粉事件和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中涉及的一系列华尔街丑闻,都有同样的潜在危机:品格低劣。再看现在的中国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做人处事必须德为先,做有品格的人,在集体中相处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心中装下集体,目中有人,学会服务他人。
对一个学生品格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小学、中学、大学,坚持一贯,不可急功近利。对此,蒋佩蓉女士说,品格的第一特征是它不图快,舍得花时间。树越强壮越高大,培育支撑这颗树的根基所花的时间就越长。农学家会告诉你,橡树的根基重量至少要占整个树干重量的五分之一,才能支撑它的正常生长。这些根基将在树下面扩展出一大片面积,以提供合适的固定之所。
对此我感同身受,干班主任十几年,我始终把学生品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在我班的班规中有这样几句话:
1.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金子般的中学时光应金子般走过。走到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2.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班级兴亡我的责任。
3.做人高于一切,荣誉高于一切,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做文明的中学生。
4.顺手做些善意的事情,给别人以惊喜,给自己以快乐。每周至少创造性地给别人做一件令人惊喜的、善意而又慷慨的事情。
5.学会感恩,每周打一次电话问候父母;父母生日及母亲节、父亲节打电话或写信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做有品格的人始终是我们的立班之本。教育实践中,只要我们坚持一贯,再难管理的学生也将会被我们感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颗颗枝繁叶茂的品格之树必将在奎文实验初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第二,要想得到满足,把挫折看做成长的机会。
在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看见一个蛾长时间痛苦地挣扎着要从茧上面的一个孔挤出来,她对这只蛾心生怜悯,于是把孔割大,以减轻他的痛苦,结果,蛾却死了。不经过从小孔挤出来着个艰难的过程,茧就不能消耗掉体内过多的油脂,从而化作一只可以自由飞舞的蛾。这个例子可做挫折教育的一个注解。
现在的孩子习惯依赖于家长与教师,而家长们又喜欢大包大揽,结果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一帆风顺,一切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发展,他们才是生活的中心,而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受到冷落,就会自暴自弃。
因此,有远见的家长应该为孩子人为地设臵一些困难,更要支持教师出的一些人为难题与挫折,便给他们以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战胜困
难的方法,而不是一听到孩子的抱怨和诉苦便来埋怨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有用之才。
书中一个故事至今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儿子在学游泳,溺水了。我们把他拉出水面后,我丈夫坚持让他再跳回水里,以克服他对水的恐惧。我对此无情的做法感到非常恼火。他解释说,如果我们不立刻帮他克服这种恐惧,他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很幸运的是,虽然心疼,我还是顺从了他,督促儿子返回游泳池,而不管他又踢,又哭,又尖叫的举动。果然,在克服了最初的恐惧后,他就得意洋洋地从水里冒了出来。从那以后,他一直享受着游泳的乐趣。
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挫折压得垂头丧气。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顾问”,向他们提供建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做决定并实施。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重复几次,他最终会尝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要想得到满足,必须学会合作。
我校的“271高效课堂”实行的是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老师课堂驾驭熟练,师生上课充满激情,展示点拨样样精彩,但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上一个新台阶值得我们思索。蒋佩蓉女士在书中提出的有关合作学习的观点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1、认为别人比自己好,总是能对各种教导、建议和其他团队成员的异议敞开心胸,认为没有什么主意是坏主意。
2、欣赏自己的队友,并用言行表达出欣赏。
3、总是在寻求一种双赢的局面,信心建立在团队一起工作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努力。
4、了解每个成员的优势和弱点,也知道彼此如何一起配合以互补,不担心别人的努力抢了自己的工作。
5、对团队正从事的项目的兴趣既真诚,又热烈,并发挥自己最好的状态和注意力。
6、乐于和他人分享荣誉,同样也分担过错,而不是试图把这一切都揽于自己一身。
7、一个好的团队通常都有一个好的领袖,他激发每个成员尽其所能地发挥,鼓励那些不像其他人那样有天赋或受关注的人,帮助每个人做出最好的努力。好的领袖还充当团队的主人,一旦事情出错,就承担责任。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小组的合作竞争,以上七点让我们找到了小组培训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打造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加强小组成员和组长的培训,把我校的“271高效课堂”打造得更加完美。
我们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30年考虑。让我们不断地读书学习感悟,思想更加深刻,目光更加尖锐,意志更加坚定,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第四篇:《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推荐)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下一代的竞争力》这本书是华人蒋佩蓉结合自身的育子经验以及工作经历编写的一本教育著作。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情商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它有时发挥着比智商更强的影响力。
中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对智商的培育,而在培养孩子的情商方面做得不够出色。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高分低能”。虽然他们的脑子里塞满了知识,但很多时候他们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学到的是死知识。这是因为我们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学生在试卷上得分的能力,而没有给他们发展实际的动手能力提供太多的机会的缘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认为学生参与考试科目以外的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因此,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足够的动手实践课程,至于单纯陶冶学生性灵的文学、艺术类开设的更少。即使开设了也只是做做样子,给外面的人看的。真正意识到它们在孩子一生发展中所占的不可低估作用的人并不多。
书中蒋女士指出,孩子的创造力、合作精神等一些可贵的品质就是在这些看似是玩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品格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切实的做中体会到并学会的。
“激情胜过才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一个人的才智即使再高,如果没有激情的支撑,根本就不会长远,更不会有大的成就。那么,怎么才能够培养一个人长久的激情呢?我认为,首先是培养人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激情的投入。所以说,兴趣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首要责任。反观现在的教育体制,学生视分如命,全部注意力都在考试成绩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可以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即使学习本身,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只是少数,不然,为什么大多数同学一旦考入了大学就天天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了呢?!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那么在另一方面的发展必会相应不足。拿我们山东来说,山东是高考大省,同样是上一所相同的大学,我们山东人的分数就比别的省份的学生高。以我上学的天津师范大学为例,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山东人拿奖学金的人数是最多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呢?一旦学校组织个晚会、集体活动什么的,踊跃在前面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多是南方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很好的发展了自己的合作精神、交际能力以及领导力等素质。等到毕业了,我们发现自己只能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因为除此之外,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而人家的选择范围就大了,可以就业,也可以创业,因为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而这种底气就来源于他们平时参与的各种活动,尝试了各种成功与失败,他们已经无所畏惧,心理也早已变得十分成熟。
台湾作家柏杨写的小说《丑陋的中国人》中说到:中国人,一人是龙,二人是虫,三人是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我想,这是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的,因为它更多的是强调个体的成绩,强调的是与别人的竞争。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过大多数出自个人项目,而团体项目鲜有好成绩也正是由这种强调个体的体制造成的。说这些,相信蒋女士不是在贬低中国的教育,而是客观的将中西方教育的区别摆在国人面前,让我们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改善教育方法,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优秀人才。
话说回来,改革教育体制这种国之大事不是我们普通老师所能够决定的,我们只能是在这一意识的指导和学校的课堂策略允许下尽可能的去做一些事情以求无愧我心就足够了。
第五篇:读《下一代的竞争力》心得体会(定稿)
读《下一代的竞争力》心得体会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单位,赖以形成我们的国家,并最终构成我们所处的世界。要想拥有一个安宁和谐的世界,你必须从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开始。我们的人际关系现在是在彼此提防和怀疑中运行的。为使它正常运行,必须在最基本的单位上重建信任。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石,重建信任的唯一办法是找到家庭教育的智慧。
子女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每位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才是家长们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就不能替代的。每位父母都在子女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都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子女,他们总想着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教育一定比中国的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到海外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了形式上的追求,没有了灵魂的升华,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这些都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家庭和家长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长达15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并通过各种事实来说明父母在其孩子生活中的作用,建议忙碌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能开始不断反思,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在本书中。佩蓉女士没有用说教的口吻。而是透过大量的事例、切身体会和热点问题的评述涵盖了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面对的问题,从中能够感悟出许多真知灼见,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深度。本书不仅具有前瞻性,能帮助父母、老师和所有关注教育的人士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培养有竞争力的下一代;本书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帮助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举一反三,成为有洞察力和远见的父母。是快乐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是传统的注重基础训练的中国式教育更能发挥孩子的潜能……很多令家长倍感矛盾的问题,佩蓉女士都有精彩的讨论。
(1)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毫无疑问地成为孩子的第一老师,但是否能成为“良师”则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成为孩子的“益友”则是更高的境界了,本书和作者的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2)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平衡发展。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许许多多遇到的各种具体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的过程中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得到,这或许是书中倡导的“父母指导学习”的理念更耐人寻味的原因;
(3)应该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会更美好;
(4)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时间、耐心等,甚至更多的代价,但从对于孩子和家庭的长远目标来讲,那一定是很值得的。
我一直学习各种先进教育理念,有时候挺糊涂的,难道我们传统的教育就一无是处了吗?我也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的环境,难道只能选择移民才能实施这些教育理念吗?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我们传统的优秀,也看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的先进,而且可喜的是,这两者可以结合,作者用自己的实践,讲述了中西结合的例子,非常有借鉴作用。里面有些例子,操作性很强,如果我们坚持照着做的话,收获将无可估量。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思考的更深远,观点更加成熟,我看到了作者的处理方法,让我知道同样的媒体内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分析,去剖析。
总之,这本书,简单,易懂,中西结合,有操作性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