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沟通能力
言语沟通才能是宝宝聪明生长及将来人际交往的根本,也是婴幼儿早教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言语沟通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需要的才能,因而假如宝宝有言语阻碍,父母通常很轻松发现,特别是当孩子年纪渐长,愿望愈多时,言语沟通的须要就愈多,孩子心情的波澜亦将愈发激烈。所以,言语阻碍经常是孩子心理挫折、不快活的起源,也是将来出现心情或行动问题的高风险期。婴幼儿早教时假如孩子言语有阻碍,会影响人格方面的生长,可能会造成害臊、退缩、不敢探究的特性,有的甚至造成消极的人格。这种孩子长大后,不愿说出内心愿望,回避挑战,学习上也会发生困难,自我形象不佳,问题逐渐累积后,可能会出现攻击别人,来发泄内心不满。
为了培养良好的言语沟通才能,下面介绍几项练习孩子谈话的方法:
(1)训练灵敏的触觉:父母可用软毛牙刷或毛巾摩擦孩子的舌头、用毛巾揉搓孩子的下巴、抹糖在孩子唇边,勉励他去舔,这些都可增强孩子触觉的灵敏。
(2)增添左右脑信息交换:人的右脑额叶控制谈话的音调、节拍,颞叶担任理解对方谈话的节拍、重音。左脑控制谈话的表白,颞叶担任接收或解析对方的言语。统和练习可以提高左右脑信息交换,造成准确认知概念,再寻觅恰当的词语,就可作有效的沟通。
(3)训练听觉知觉:多和孩子做互动、沟通,一起玩早教玩具,看动画片,以增强听觉记忆、听觉理解。
(4)增强认知练习:有的孩子会发声,却不会应用词语。例如:孩子喝水时,不晓得那叫做水,下次想喝水时不晓得要说[喝水]。因而,从小就随时教孩子各种物品的称谓,以后才会应用。
(5)增强前庭功用:多参与前庭运动,如:翻筋斗、滑梯、荡秋千等,孩子的全身肌肉张力逐步强健、有助于发音器官的准确发育。
(6)训练动作灵巧:可指导孩子玩伸舌头、扮鬼脸、吹口琴、学发汽笛声等游戏,练习唇与舌的应用,进而应用到发音上。
(7)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时机: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什么事都替他做,要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时机,互动时不要太急噪,不要嫌他说的不好或取笑。在没有太大压力下,孩子才能逐步养成沟通的动机及良好的沟通习性。
第二篇: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
语言,作为交流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再认眼前的事物,并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人的智力五要素,哪一环离得开语言?而作为智力五要素的核心,思维跟语言的关系则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的训练本身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语言环境,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白痴。
2岁前后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要想唤醒那些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的意识,恢复他们的言语和记忆能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把2岁称为儿童智力的起跑线,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早期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教2~3岁的孩子认字、背诵诗歌,的确也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字、背诵不少名家诗篇,令父母自豪,使旁人惊叹,然而好多孩子在上学后并不见得十分超群,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厌学现象。那么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一边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这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只是处于“辨声”、“模仿”的低级阶段,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一旦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耽误了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机会,一有机会就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
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花许多钱买了好多玩具,甚至电子琴、钢琴,但却不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孩子跟他讲话时,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打发孩子几句。事实证明,缺乏和成人大量接触的儿童不仅言语能力发展受到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
即使是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儿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婴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婴儿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的教育也就转化为婴儿主动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言语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一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地环境,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孩子说话。
一般地,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口头言语能力的训练方法:
①情境谈话法
家庭教育中用的情境谈话并不需要特地设置某种情境,只需因地制宜地进行便行。最初教孩子学说话时,不妨把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发音简单,又是孩子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呈现给孩子注视,同时发出该物体的标准名称。此时您也可以抱着孩子看看房间中的每一件东西,跟他说说餐桌上食物的名称,甚至可以带着他去看看外面的花草、天空、星星、太阳等等。这样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您有心就不难发掘。当孩子稍稍长大,情境谈话也就不必您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在给孩予喂饭时,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您可以问问孩子各种食物的名称,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想吃的食物,而不要一切由您包办代替。
当孩子初步学会说话时,您就可以跟孩子(当然有几个孩子参加则更佳)一起玩玩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这时您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售货员、老师甚至警察的角色,这时的台词可以是预先准备好的,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发挥,家长此时的任务是启发、督促,纠正错
误。这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对于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发挥想像力,培养记忆能力都十分有利。
②幼儿语言游戏
a.绕口令。绕口令在古时又叫做吃语诗。通常是由语音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字、词和句子组成的一种游戏儿歌。它要说得准确、流利,不读错字,不走调,而且还有一定的速度要求,由于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父母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教孩子绕口令。开始应该由父母清楚地把绕口令读一遍,一些重点词可以单独让孩子跟读几篇。然后就可以让孩子跟读,直到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下来为止。在实际过程中,要把绕口令读得流利准确,并且有板有眼,确实不易,如果有些父母本身的语言不过关,那么可以让孩子跟着广播学,像电台的少儿节目常常有这一栏节目。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清晰度,当然对记忆力的锻炼也大有益处。b.以字找词。以字找词游戏是以一个中心字寻找相关词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找出一个“电”字,您就可以找出许多与“电”有关的词,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这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同时,家长也可以用这种游戏来检查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
这种游戏很重要的是要找好中心,这个字必须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而且有较大的搭配性。不要找那些比较冷僻,孩子不熟悉,不易理解的字。
c.接字游戏。接字游戏就是要所有的词前后相连,形成一串词。例如“电灯”下面就可以接“灯泡”、“泡泡糖”、“糖果”、“果实”等。
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做这项游戏时,尽量想一些最后一字容易接的词,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一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种接字游戏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言语能力,游戏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另外家长在游戏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新词、新字,帮助孩子巩固原有的词汇。
③讲故事
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歌德、鲁迅、郭沫若从小都和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实践也证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对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利用讲故事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传统。有的人把故事喻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门户,是增强孩子记忆的“良剂”,给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同样的,故事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激素”。这是因为故事本身有着曲折的情节,有着生动有趣且又丰富的语言,非常乐于为孩子理解和接受。
童话故事,尤其像安徒生、格林的童话语言相当精彩优美。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十分投入,他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而讲故事也是诱发孩子产生问题,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铃故事本身也教给孩子怎样区分善恶美丑,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时结合讲故事教育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听众,我们不妨让孩子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讲完了,让孩子再讲一回给父母听,或者父母开一个头,让孩子接着往下编,即便不合情理,也没多大关系,因为孩子的思想最少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应得到成人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些,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异想天开并不等于颠三倒四,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思维的混乱,不能等同视之。
图画书有它本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反复看和读,价廉物美,颇受孩子们的喜爱。面对一幅静止的画,家长有多么丰富的解说,孩子就会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回想起来,我们本身许多的知识还不是从图画中得来的吗?
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提高,就可让孩子看图说话了。一幅画或者一组画能编一个故事,这对孩子有多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让孩子自己编排画面,当孩子把几幅画的顺序颠倒一下,也许故事情节就不大一样了。
除了画以外,看图说话的最好教材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本身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看着画面就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常常一边翻着连环画,一边自言自语编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满足于只看画了,而对画下面的文字发生了兴趣。于是看图说话就可以转入看图识字了。
一般认为3—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
当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他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口语了。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4—5岁的孩子指着街上的招牌问大人:“这是什么?”甚至有的孩子拿着一本连环画要求大人读给他听。这可以说是孩子渴望识字的萌芽,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早期教育。从资料上来看,智力超常的孩子一般识字较早,小小年纪不仅断文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令人赞叹不已。
语言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走向成功之路的工具,而书面语言则是孩子独立获得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应尽可能早地把这一工具传授给孩子。
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学前阶段识字写字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是否有益?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关键期来看,孩子4—5岁是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发展书面言语能力势在必行。
其次,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口头言语已经非常丰富,书面语言的学习已成为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年龄开始识字写字,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掌握的一条就是:顺应自然,不能强迫教育。顺应自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孩子总喜欢涂涂画画,而他在纸上涂满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符号时,也许这就是他学习写字的开始。略通一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即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隶书,到今天使用的楷书,虽然今天的楷书已不那么“象形”了,但只要稍稍加工一下,汉字的“形”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枯燥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不过有一点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写字时间不宜过长,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疲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过重的负担,会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
①看图识字培养孩子的书面言语能力
当孩子从看图说话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口头语言后,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转移到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上。这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从看图说话转到看图识字上来了。
这里所说的识字教学是针对婴幼儿而言,因此属家庭教育范畴,那么对于孩子何时识字,识多少字是否也应该有一个统一大纲呢?这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言了,多多益善的想法并不可取。
识字教学如果不动点脑筋,也许会非常枯燥,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婴幼儿的识字最好能跟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起来。现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认识“米老鼠”、“唐老鸭”、“史奴比”这些字,应该说这些字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孩子却从电视上认识了它们,并把它们和那些可爱的形象结合起来,牢牢地记在心上。
家长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跟幼儿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字单独找出来,有重点地教给
孩子。平时看到这些字时,也可以跟故事中的词联系起来,比如当孩子在菜场黑板上看到“鸭子”一词时,就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鸭”字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到过。孩子也许会说“唐老鸭”的鸭,这就说明孩子已学会了文字搬家。
一般地,有的孩子虽然能识字,但却并不一定能写和理解字意。后者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在小学阶段逐步达到。如果孩子智力发展较好.也可教这些内容,不过要注意,解释词意最好是放在阅读中进行,亦即把字、词放到文中让孩子来领会,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孩子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况且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较多,只有把字、词、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看图识字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卡片,一面为图,另一面则是字(或者加上拼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家长在使用时最好能再发挥一下,使之更生动有趣,更为孩子所喜爱。
有人针对卡片识字比较单调的特点,对卡片进行适当的组合,把一些字(卡片)编成一个个故事,边讲故事边教识字,效果不错。
比如手上有一组动物生字卡片,就不妨编一个动物童话故事,讲故事时,说到某种动物,就出示这种动物卡片,教孩子认识卡片上的字,这样,孩子把识字教学当成了一种游戏活动,非但不会使他们感到有丝毫负担,反而令他们很感兴趣,听完故事,孩子还会拿着卡片一遍遍地念。时间久了,孩子就可以根据图画自己识字,还可以让他来编故事,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言语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化们的思维、想像以及记忆力。
②从集中识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
幼儿,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识字,往往是一种音、形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形成。因此在训练中就要抓住听、看、读、写这几个环节。当然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听、看、读、写的基础上还要求会意。
汉字的创造有六种方法,除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的比较普遍,比如最典型的“指事”字要数“上”和“下”了。最典型的“会意”字则算“苗”了,田里长了类似草的东西不是苗还是什么呢?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识字教学,那么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就能深刻得多。
有人曾经说过,识字离不开阅读,此话一点不错,最初孩子可以是单纯的识字,但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应鼓励孩子阅读。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又能认识许多新词生字。最好尽早教会孩子使用字典,一旦掌握了这一工具书,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进行言语训练,甚至可以利用上街、购物、逛公园的机会教学。
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语言离不开一个“勤”字,真正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能做到多听、多看(识字)、多读(阅读)、多写(写文章),孩子的言语能力就一定能有所提高。
第三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当婴儿成长为幼儿,意味着出现了其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即从个体性的家庭生活进入集体性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能否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善借游戏活动激发沟通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要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之间闹纠纷,老师也不要强行把幼儿拽到一边,更不能责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儿童正是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老师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巧用情感交流架起沟通之桥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儿童,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独生子女虽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所以老师要经常和孩子相处,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老师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当孩子不与同伴交流时,老师可以给予引导。但当孩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去后,应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如果在交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老师可耐心引导,千万不可简单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培养礼让习惯提高交往能力
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沟通愿望,教给他们沟通技能。
培养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等。如果幼儿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就及时表扬。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沟通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冲突的事,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在沟通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沟通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老师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如小伙伴摔倒了要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可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第四篇:言语沟通能力的提升
言语沟通能力的提升
大纲
一、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
1.基本判断:时机与场合2.高级判断:认识沟通的对象
二、言语沟通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EQ(情商)
原理和观点
K01:选择合适时机的要点
K02:根据沟通目的划分的场合类型
K03:沟通对象是上级或长辈要遵循的原则 K04:沟通对象是平级或同辈要遵循的原则 K05:沟通对象是下级或后辈要遵循的原则 K06:领导的四种沟通风格
K07:性格的四种类型
K08:与各种性格的上级的沟通技巧 K09:与各种性格的平级的沟通技巧 K10:与各种性格的下级的沟通技巧 K11:言语沟通的原则
重要信息
I01: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速度快3-9倍 正文
一、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
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其中,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言语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本判断:时机与场合(1)时机
言语沟通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①关注人的情绪
人的情绪始终是影响言语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时一般都不希望有人打扰,而高兴时则偏向于与人多交流。因此,在别人高兴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多说,在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则应不说或少说。
②寻找合适的沟通空隙
就像人说话有停顿和空隙一样,人们之间的言语沟通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沟通空隙。一般来说,要注意确定一个完整的沟通已经结束,否则不适合插入其中。
(2)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言语沟通特点,从言语沟通的目的上来说,场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使人知”:是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其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②“使人信”:是以使人信赖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其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③“使人激”:是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的场合。
④“使人动”: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说话者一起行动的想法的场合,其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⑤“使人静”:是意在使激动起来的人群能够平静下来的场合。
⑥“使人思”:是意在使人们能够深入思考事情,从而理智成熟地做出决定的场合。⑦“使人乐”: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目的的场合。
总之,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不同的目的,确定合适的目的,言语沟通时机的选择就会合乎场合。
2.高级判断:认识沟通的对象
人永远是言语沟通中首要考虑的核心。
(1)什么层面的人
①上级或长辈:
通常与上级或长辈沟通时,他们往往希望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甚至是尊敬,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应避免随意的态度和现象,一般要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坦诚相待、主动沟通、充分准备、了解内心、适度赞美、注意场合、选择时机、尊重权威、虚心接受、知错就改、维护尊严、易位思考、及时回馈、用数据和实例说话、简单扼要、重点突出。
②平级或同辈:
通常与平级或同辈沟通时,要抱有开放的心态,表现出充分尊重他们和积极倾听的态度,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谐友好、积极主动、开诚布公、宽容大度、尊重理解、求同存异。
③下级或后辈
通常与下级或后辈沟通时,要抱有平等的心态,表现出充分尊重他们和积极倾听的态度,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思想重视、换位思考、准确完整、深入了解、及时反馈、鼓励欣赏。
(2)怎样性格的人
①上级或长辈
经常有人因为与上级沟通不畅而困惑,不断寻求如何改善与上级之间的沟通;有人甚至会抱怨上级脾气火暴,难以沟通;也有人抱怨上级难以捉摸,深不可测;也有人说上级自负、孤傲,听不得反对意见。这样的抱怨,可以适当地作为情绪发泄的出口,但如果过多沉溺于这样的抱怨,那只能说明,在沟通中他仍然是个感情用事的人。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人们避免感情用事,冷静并且理性地对待与上级沟通中的问题。那就是,从分析上级的沟通风格和性格开始,再寻求与上级沟通的恰当方式。
来自职场沟通顾问公司CHA的调查表明,领导的沟通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体贴型”领导者会直接与员工交谈,尊重员工的意见,体贴而真诚;“控制型”领导者不愿与自己的员工沟通,说话的口吻像是说教;“魅力型”领导者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表达,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低调型”领导者比较矜持和内敛。
如果从根本上去寻求上述这些不同的沟通风格的成因,那么性格是原因之一。人们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深受性格影响,如果能知道各种性格类型的特征,就能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找到应对不同性格特质的方法。
有一种粗略的分类,将人的性格大致分为四类,并且用一些词汇来形容和概括这四种性格特征的人。一是活泼型:外向、多言、乐观、善于社交;二是力量型:活力充沛、意志坚定、独立、自信;三是完美型:理想主义、善于分析、严格、悲观;四是和平型:随和、耐性、自制、自律。
现在,尝试将上级的性格类型进行分析和归纳,看看他(她)是哪种性格或者哪些性格类型相结合的上级,之后就可以归纳出与不同类型上级的最恰当的沟通技巧,比如:不要对和平型上级的鼓舞力和感染力有所苛求;也不要对力量型上级的固执和专横产生过多不满;对于完美型上级,与其沟通时要注意条分缕析,思维清晰,同时不要奢望能够经常得到这类老板的赞美;而活泼型上级,要求他平和与含蓄将会很困难。使用性格分析的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能马上从抱怨的情绪中跳脱出来,既然上级的沟通风格与性格有关,那么抱怨性格是于事无补的,人们能做的,是积极地寻求恰
当的沟通方式;第二,既然把上级的性格特征分析清楚了(至少可以大致确定上级的性格类型),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找到与上级沟通的合适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上级的思维去思维,多从上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减少冲突和不愉快。②平级或同辈
平级关系是一种横向关系,在组织机构中具有相对等同职权地位的人之间,既没有奖的手段,也没有罚的权限。和平级沟通合作,手里是没什么“王牌”的,议价能力比较弱。因此,彼此平级的共事者,没有“应该”和“必须”,对于各种性格的平级或同辈,都应了解其性格特点,在沟通中理解他们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善待平级,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建设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
③下级或后辈
针对各种性格的下级或后辈,都应了解其性格特点,尽可能消除个人的喜好偏见,在沟通中理解他们要表达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多善意反馈,建设良好的工作关系。
二、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一,保持冷静、理性的状态。
情绪化会使人变成聋子,倾听者自身的情绪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当听到自认为不正确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时,正所谓忠言逆耳,有一种情绪会阻止你继续听下去,甚至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进行反击的思想上去,这时就特别需要保持冷静、理性的状态,避免情绪化。人通常有三种思维方式:①非黑即白,②谁都有理,③开放式思维。其中,第三种方式会使我们较少陷入评判的陷阱中去。另外,作为倾听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EQ(情商),EQ(情商)的五大定义是: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自我启发和激励的能力,人际关系互动管理的能力。其中,有三条是与情绪有关的,由此可见保持冷静、理性状态的重要性。第二,要有自信的态度。
据调查,自信是现代社会中成功人士的一大共同点,这使得他们善于人际沟通,从而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第三,全神贯注,心不二用。
我们的思维不愿意等待。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速度快3-9倍。因此,当听旁人说话的时候,个人的思考活动常处于等待状态,如果此时注意力转移,去思考另外的问题,那么听到别人谈话的内容是时断时续的,结果听者的头脑里只留下片言只语,丢掉了别人说话的详细内容。
第四,体谅他人的行为。
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这样,通过我们的理解与尊重,对方也会体谅我们的立场与好意,从而作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第五,善用询问与倾听。
询问与倾听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来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需求、意见与感受;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
第六,保持尊重,适时互动。
合适的回应是不断提升言语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的引导和互动能大大提高言语沟通的有效性。
第七,适当地提示对方。
当产生矛盾与误会时,如果是出于对方的健忘,我们的提示正可使对方信守承诺;反之若是对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们并未忘记事情,并且希望对方信守诺言。但在提示对方时,也要切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与他人沟通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与他人沟通能力
对孩子来说性格孤僻对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交往,这样可以有效锻炼他的沟通能力,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多接触人群,多和小朋友进行互动,这样对锻炼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孩子的沟通力,是指他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手势、动作、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愿望,以及通过自己的表情、手势、动作、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使别人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能够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左膀右臂”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具备了“外交”本领的孩子,更喜欢参与那些具有团体性质的活动并能获取别人的帮助和友情。
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无端拒绝却会让孩子距离成功千里之外。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任务。
要有积极而良好的亲子互动。多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和交流,便于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比如,游戏中尽量鼓励孩子主动指导父母怎么玩,以此来激发他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互动中家长说话要多些体贴,少些数落或唠叨,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可能有的错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诗词、儿歌、故事或日常对话,增强孩子理解别人话语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茶余饭后,在家务劳动中,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比如,看一篇故事或一部儿童电影之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情节让孩子发表评论,或让他设计另一种结果。
让孩子理解并表达情绪。家长可以组织绘画、识图、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加深对各种情绪和情感的理解,理解言行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家长还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或是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达出来才可起到沟通的作用
家长应该为孩子多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主动与其他的小朋友打招呼,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