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对策
一、当前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1、学生教育投资观念根深蒂固。在古代,人民群众就把“金榜题名”视为家庭教育投资的唯一目标。现在,许多人把“上名牌大学”、“出国上大学”看成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动力。根据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看,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而其回报率就越大。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基本教育,就是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一般教育;二是扩展性教育,比如孩子报名上这个精英班那个奥赛班之类;三是发展性教育,即孩子从小就显现出具备体育、音乐等个人特长。总的来讲,除了我们国家传统受教育家庭投资影响之外,从目前中国10亿人口为基进行分析,我们的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良教育供给更少)还很少,但教育需求却是庞大的,人们对教育膨胀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人们自己有这个教育需求,加之高回报也是一个刺激,当然热衷于买教育消费、买教育服务。从社会背景来看,确实人们经济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跟20年前来比较确实是个大飞跃,家庭富余收入明显增多,这种情况下使他有能力给孩子在教育上投资增多。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772.52元,占消费总支出9.0%%,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55.5%%。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004年比2003年增长18.2%%,2005年再增长15.7%%,这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投资项目。
2、家庭文化投资明显不足。现代父母虽深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特别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许多家庭文化投入少,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所以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据上海的一个调查表明,家长每天在家看书读报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不足一半,两个小时以上的则只有5.1%,将近60%的家长从未参加过业余进修或自学,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家庭只占14.5%。试想一下,身处于文化沙漠,花朵们从何吸取健康成长必需的养料?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可见,家长加强对家庭文化建设,与子女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尤显重要。
二、当前家庭教育投资走入误区的成因分析
1.人才观受扭曲催生投资目标偏移。
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投资目标,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受教育历程。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星期六上“英语班”,星期天上“作文班”,晚上再请个家庭教师给孩子补课。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学生“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后就能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高收入的薪水,于是在许多家长的期望儿女成材的教育投资观念里,就很容易把孩子“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等同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优秀的人才。这种人才观的严重扭曲,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目标发生了偏移。
2.评价标准欠佳造成投资结构失衡。
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博学多才、聪明过人,于是不断加大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的投资,而忽视其思想品德教育投资。他们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惜投入巨资为孩子找好学校,找好班级,省吃俭用出钱来给孩子买钢琴或让孩子学绘画。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而较少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家长重智力开发,轻德育投资,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智力”为基础,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关键看分数的高低,其他方面因为评价标准模糊而居于次要地位;二是有些家长认为对于品德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没有必要刻意投资。正是因为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使得家庭教育的投资结构严重失衡。
3.教育方式不当导致投资对象单一。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家庭教育投资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么投资只要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在孩子身上花钱就行了。多给孩子买些益智健体的营养品和各类课外书籍,多
订报纸杂志,聘请家庭教师,进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在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没有必要在家长身上增加额外的其他花费,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亮点”效益,有助于孩子尽早尽快长大成才。这些家长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包括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忽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缺乏对提高教育者素质的投资,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投资效益的。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提高其育人素质尤为重要。还有些家长把家庭溺爱方式向教育投资方面延伸,一家老小对孩子的物质要求百依百顺,吃、穿、用应有尽有。他们把种种努力都化作日益膨胀的期望,寄希望于所有的投资都能有丰厚的回报。实际上,溺爱型的投资不仅得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会适得其反,抹杀孩子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使孩子丧失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投资理财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投资目标。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人才,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2)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经得住挫折的考验;(4)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作为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智”的素质,还要有较高的“德”的修养。真正能称得上人才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我国,上大学是成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从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高校招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众多有志青年圆大学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而且上大学也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技术型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志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第二,要确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投资目标。首先,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作为孩子的家长,不仅要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优点、长处,还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缺点、短处,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要了解孩子,就必须尊重孩子,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当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要坦诚相告、亲切相待、平等交流。其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教育投资的方向和目标。现在的孩子,因为优生和良好的营养补充,绝大多数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商都有所提高。但在众多的孩子中间,好、中、差仍然是存在的。家长不能认为孩子的素质比自己高,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是“天才”。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对自己的孩子的素质在全体孩子中的位置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教育投资的目标,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合理安排家庭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使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很多家长只重视智力投资,忽视德育投资,这种重智轻德的投资导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使孩子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家长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投资观念,合理安排家庭教育投资在德智体中的分配比例,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投资。
第一,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的投资。首先,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劳动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等,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其次,家长可以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如陪孩子一起去看革命传统故事片,购买中外传统美德的故事书给孩子看,带孩子参观革命纪念馆等。
第二,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各种投资决策,增强他们的经济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活动对人们的行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行为标准。具体而言,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平等竞争、讲究信誉、保证质量,同时要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等。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家长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良好的经济道德品质。
3.切实提高家长育人素质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全力提升家庭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益。
家长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产不是金钱而是教育,教育包含有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只对受教育者投资而缺乏对教育者投资,显然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和熏陶,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告诫我们说:“父母很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便是子孙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都蒙受着影响。”因此,家长的育人素质和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也是家庭教育投资的关键因素。
第一,增加提高家长育人素质的投资。(1)重视提高家长自身道德修养的投资。综观历史,凡是事业有成者,其家长必定能够以身作则,以自己模范的言行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使其有所作为。家长要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时刻以中国传统的美德鞭策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孝敬长辈、遵守公德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父母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子女,会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而激发孩子的美好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教育更加有效。(2)增加针对家长的智力投资,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修养。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修养,既是家长工作的需要,电是教育孩子的需要。孩子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常会对父母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如果父母缺乏必备的文化知识修养,一问三不知,就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如果家长处理得不好,还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虽然要求父母能够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的问题不那么现实,但是,只要父母在不断地学习,那种求知的欲望对孩子就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就会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父母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就应该多买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经常上家长学校,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自己家庭的家教经验和方法。
第二,增加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投资。(1)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在家庭中要给孩子一个活动的空间,家庭装潢、家居环境和家具陈设等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吃、穿、用等生活用品的选择要讲究科学,食物应营养均衡,衣着要大方得体,不要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孩于学习用品的购买要合理,孩子学习必须具备的用品一定要买,可有可无的应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没有必要买的一定不买,不要诱发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攀比心理。另外,还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2)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安全感。其次,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表明,适度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不能期望过高,这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孩子订阅报纸杂志,指导孩子收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带孩子去博物馆、科学馆、展览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或是带孩子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帮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选择有利和有益的信息,避免消极信息的影响。
在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己必须负担全部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还要交纳一定的数量的杂费,家庭应该负担的教育费用相当多,家庭的教育投资压力很大,特别是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来说,如何科学地安排家庭教育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旨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只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投资观念,讲究合理的分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投资导向,才能使家庭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第二篇: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
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差,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家长闲时不看书读报,而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1.2
家长期望值过高。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与此相对应,农村家长都舍得投入,他们节衣缩食,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要求。
1.3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惩罚孩子,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
1.4
过分依赖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埋怨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5
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不统一。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溺爱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农村家庭是父母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此外,由于农村家长外出打工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
1.6
家长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将来当工人、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
2.对策
2.1
优化农村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通过政府的力量,因地制宜,开展文体
活动,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才的健康的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封建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改变人们的家庭心理结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2
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学校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家庭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
2.3
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与学校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由于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信赖,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技巧,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正确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是教育主体,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职能,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进行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第三篇:浅谈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及对策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李慧娟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问题已成为时代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就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部分家庭教育问题,着重从“教育孩子学会吃苦”、“让孩子在乐中求学”等七个方面简要论述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赏识教育创新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有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另一种是指请家庭教师进行课外辅导。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是第一种含义,即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学习的革命》一书曾提到过:“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4年里发展起来的是学习能力的50%,而不是知识的50%,也不是智慧的50%。但就是在这早期的岁月里,婴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接??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从而得出结论“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然而,目前我国的家长教育几乎完全是个空白,父母怎样才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老师呢?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谈到女儿成材的关键时,提到了功德无量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著名的家庭教育实践者周弘在培养出天才聋女周婷婷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赏识教育的理论构想。是的,有许多的家长都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还有更多的家长却仍然保持着一颗执着的心,随意构建自己的家教方略。他们抑或恩威并用,抑或放任自流。有些父母甚至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学校的事,只要他们由进校时的“问号”变为出校时的“句号”就行,也不管这个“句号”画得是否圆满。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举动,也可以说或许我们的父母有些力不从心。尤其在部分地区,家长本身文化层次较低,教育的不得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我们相信家庭的责任决不仅仅在于育,更重要的是,必须担负起真正意义上教的重担。现就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1)从“吃甜”到“吃苦”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国有个传统:长辈总是努力为子孙造就一份家业,留下一笔财富,造福子孙,长宜子孙。其实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明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幼小心灵的成长。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于是便有了蜜罐里泡大的一代。这一代孩子往往独立能力很差,父母把得到好分数看成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其他一切家务,就统统由父母包办代劳了。其实这并不是帮忙,而是剥夺了他们锻炼能力的机会。相反,在美国,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孩子是很少见的,不是擦汽车,就是剪草坪,一到暑假,加油站、快餐店、超级市场,到处都有中学生忙着干活的身影,他们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报酬,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能力。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孩子吧,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于了补习班、看电视、睡觉、打游戏„„有位女孩,已经年满十八了,却仍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惬意日子,母亲陪着去找工作,可前脚进去后脚立刻又出来了,说是没信心,又说是太累,还说是工作级别不够。更悟出了吉隆坡中日孩子对抗时,我国惨痛失败的原因之所在了。寄生、依赖思想是这一代孩子的致命弱点,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要想培养出能经得起生活磨砺的孩子,那就让他们学会吃苦吧。
(2)从苦学到乐学
人们常说学生生活很苦,我想这苦应该是指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在学校里,他们要接受一天十节单调乏味课的学习,回到家后不仅要完成家庭作业,还要服从父母安排的各种培训,小提琴、钢琴、二胡、舞蹈、英语等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孩子能不累吗?我国有句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如果苦就指苦学的体验,那是不值得称道的。真正能作舟的是“乐”。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高钢最初把孩子送进美国学校时,因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笑,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回家而忧心忡忡,然而后来他也不得不为此“无为教育”所折服。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在乐中求学,作为父母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3)从专制到民主
作为父母,你的孩子因你而愉快、开心,还是痛苦、拘束呢?CSC赴美夏令营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美国老师说:我最讨厌的人是中国父母和老师,他们都是缺乏爱心的、凶狠的人。”使得美国父母频频对中国父母侧目。这话的确是冤枉了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你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一定爱你的儿女,问题出在哪里?你不是爱得不够,而是爱得不对。“打是疼,骂是爱”这就构成了凶狠的爱。一位初一男生告诉我“妈妈总是让我干这干那,可是从来不听我的意见,我做错了事,她就只会打骂。”家庭里没有民主,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有服从,没有发言权,同一件事,老师只信家长,家长只信老师,唯独不信孩子。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作为父母,虽然你给了孩子来到人世的机会,但你却不能剥夺孩子自主自立的权利。现实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能像刘亦婷那样与父母有说不完的话的究竟又有几个呢?我们许多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通过教育使孩子反而讨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可取吗?
(4)从父母到朋友
我曾遇到过一个爱看孩子日记的母亲,当提到为什么要看孩子日记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她作为父母,关心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然而这种关心孩子的举动实在是不可取的。问起她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怎样看待妈妈的这一行为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不想让妈妈看我的日记!”其实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是可行的。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人性中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孩子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打动、折服的。因为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放弃“父母”,而不放弃“朋友”呢?
(5)从责难到赏识
教育实践家提出了赏识教育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家长应该将教婴儿学说话、学走路的耐心和信心延续到孩子的整个成长教育阶段,他认为“不是孩子需要常识,而是常识使他们变得更好。”赏识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教育,它能唤起自信和乐于学习的激情,使孩子智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
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警戒,但是更需要赞美。刘亦婷的父母很会赞美,培养出了自信但不骄傲的女儿。周弘很会赏识,将聋女培养成为天才。作为父母,首先应该高呼:我的孩子最美!无论成功、失败,都应懂得孩子需要你的支持与鼓励。这种需要就像人人都需要吃饭,人人都需要温暖一样。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是使孩子喜欢你的秘诀,也是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基石。他们会沿着开满鲜花的道路前行,将“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来编织你们!”写入日记。请相信:如果孩子有了高飞的冲动,他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
(6)从高分到高能
大多数的父母都以成绩作为评定孩子的唯一标准,这样,最终导致孩子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于是分数高的孩子成了父母在人前夸耀的资本,而分数低的孩子则让父母“颜面无存”,真可谓“分高孩子像个宝,分低孩子像根草”。于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担负部分责任,考试中的反复失败,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形成严重的失败感。有的考试是为了让学生考好,有的考试是为了把学生考倒:目的不同。有的考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有的考试却增加了学生的自卑:效果迥异。考试,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将来更难立足社会。因此,作为父母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分数。
(7)从模仿到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造。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其中心就在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中国老师教学生画画,要让学生看画得像不像,而美国老师则让学生看画得是不是。”而这“像”与“是”之间带来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气氛,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进行活动,扩大和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开拓知识面,多让孩子动手,培养独立能力,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同时还要为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多种条件。
有位哲人曾说过:“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任凭自己的孩子去玩把戏,或许,其中能走出一个爱迪生来。”虽然我们的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定能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石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刘卫华 张欣武 著 《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家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3、徐英《素质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章永生 傅宗碧 著 《家庭教育心理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5、刘良慧 张先华 著 《教育观念的革命》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5第1版
6、陈枚 著 《家庭教育的艺术与方法》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7、彭书淮 编译 《教育书》 海潮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美] 珍妮特·沃斯 [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
第四篇: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题目: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凤冈县天桥镇中心学校:郑军
摘要:扎根在这里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深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一问题的困扰,走访了许多学生家庭,对农村学生的课外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与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发现: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本地区实际,对针对农村家庭现状,提出解决办法。关键词:农村家庭、现状、对策 正文:
贵州省凤冈县天桥镇位于凤冈的最南端,距县城70公里,凤石公路经过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作为一个扎根在这里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深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一问题的困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节假日、平时的工作中走访了许多学生家庭,对农村学生的课外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与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发现: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乏氛围。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近90%是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上农村的贫困,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家长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所掌握的教育知识极其贫乏,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下乡走访,经常听到家长说:“现在的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我们根本看不懂,教娃儿做作业那是不得行的哟,”更不用说那个“English”了,几乎所有家长都不会。
2、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两种极端。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棍棒式教育”和“溺爱式教育”两种极端。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奉行“黄荆棍下出人才”的传统教育理念。这些家长以权威和命令主义的形式来教育,凭自己的情绪来教育孩子,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谈不上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更是适得其反。与棍棒式教育相对的是溺爱式教育,在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把爱理解为迁就,把孩子当“宝”,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惯下成长,往往骄横野蛮。这些家长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认为“学校是国家办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学校老师说也说不得、叫也叫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哭着回去喊家长,和同学间一点小摩擦也搬来家长,家长往往也极尽所能打抱不平。
3、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家庭教育主体缺失。由于山区农村几乎没有乡镇企业,经济收入就靠种那两根烤烟或茶叶,收入较低,且多数家庭负担较重,家庭中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育,迫使大部分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样,一部分孩子就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一些父母在孩子刚出生不足一岁就离开了家,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农村成妇女、儿童、古稀老人的阵地,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该管的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的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放任”式教育和“电话式”教育现象严重。
4、隔代教育造成娇生惯养、溺爱孩子。由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教养,因爷爷奶奶年纪大、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往往是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缺乏心灵沟通,任其发展。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溺爱、娇生惯养,造成部分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经常说谎等不良习惯,形成任性、放纵的性格,有的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5、“读书无用”的思想作祟。现在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家庭负担很多,这对于收入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另外,农村出身的毕业生由于经济及没有就业指导等原因,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难的,不如趁早出来打工挣钱合算,降低了就学的热情。
6、政府在家庭教育引导上不够。在边远山区,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那只是一句口号,全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就是靠边站的领导占个编制,具体做了些什么,没有哪个家庭知道,也没有听说哪个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和关心;妇联应关心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也好像没有实质的意义。
7、学校教育资源滞后,无法引导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改善教学条件,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可偏远农村孩子上学却成了问题,有的乡村方圆十里之内没有一所小学,孩子们不得不跑十多里路到镇上去读书。教育教学设施滞后,教师周转房建设,学生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缓慢,办学经费紧张,也成了制约农村家庭学生教育的难题;远离县城的边远山区,优秀毕业生不愿招考,即使定向招考了,他们宁愿舍弃工作也不来上班,优秀教师又留不住,来到这里的教师千方百计的要走,在教师严重差编的情况下,每年都是进来的少,去的多,学校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制约着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区域实际及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施家长培训工程,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展开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另外,学校还可通过开展活动,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尝试亲子共读。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与教育内容,更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同时可尝试亲子共读,通过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冲破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三、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去年,我镇中心完小实行寄宿制,全镇所有学校都有学生到校读书,天桥完小突然增加200人,学生星期天到校,直到星期五都吃住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活和学习,学生成绩和学生品德的培养都有很大的进步。本学期,又有近100人到寄宿制学校读书,公路沿线的学生基本上都到寄宿制学校了。如果在现有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础上,多建设几间寄宿制学校,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及管理力度,便可弥补一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教师分配数量,福利待遇上应提高边远山区教师比例,让教师愿意到边远山区来任教,让他们在这里留得住,安得下心(凤冈县正在试行的教师支教制度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同时在教师培训上,能给边远山区教师更多的机会,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山区学生,推动山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乡村关工委和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明确职责,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乡村关工委“五老”的余热,为“留守儿童”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同时应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基层妇联应主动承担起指导当地妇女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拓宽“惠民惠农”政策辐射。各级政府特别基层政府应切实落实好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在经济发展、自主创业等各方面给农民予政策上的倾斜、经济上的扶持,以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有效减少留守儿童,缓解隔代教育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六、转变观念,根除读书无用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农村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培训与指导,不让山区学生再一次输在起跑线上,毕业后用所学知识考上国家公务人员,或成为科学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自然可以消除“读书无用论”的谬论。同时应发挥正能量,大力宣传教育的好处,让家长及学生转变观念,不被读书无用论冲昏头脑,到明白时后悔已经晚了。
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农村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更需要特别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财力、政策上的关心、指导与支持,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不是当前教育的一句口号。
第五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门峡市优秀家教论文征集
隔代抚养的家庭教育研究
学校:三门峡市义马跃进小学 姓名:成川
电话:*** 通讯地址:三门峡市义马跃进小学电子邮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其中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将来的成长路径,心理状态,以及人生观等有极大的影响,因而对家庭教育问题深入研究,对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工作有重要意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十分有用。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产生原因,家庭结构等,找出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提供便利,使留守儿童能够树立正确价值目标,调节自我,使之能以端正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将来步入社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解决对策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left
Summary
With the population shift toward urba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a hug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 their family problems, education problems, security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nduct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ute.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rur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Famil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the futur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lso to their mental status, and life in general.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would be very useful to improve the way we used to help left behind children.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family education, I hope this thesis can facilitate the work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future and enable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f value and their life.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solution 4
目 录
导言 „„„„„„„„„„„„„„„„„„„„„„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二)文献综述 „„„„„„„„„„„„„„„„„ 1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 4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 4
(二)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 4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影响 „„„„„„„„ 6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探析 „„„„„„„ 8
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 9
(一)家庭方面 „„„„„„„„„„„„„„„„„ 9
(二)学校方面 „„„„„„„„„„„„„„„„„ 9
(三)社会方面 „„„„„„„„„„„„„„„„ 10
(四)政府方面 „„„„„„„„„„„„„„„„ 10
五、总结 „„„„„„„„„„„„„„„„„„„ 12
六、参考文献
„„„„„„„„„„„„„„„„„ 5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据全国妇联2008 年2 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所示,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当时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约为5800 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 年以上。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称: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 亿,未来10 年尚需转移农村人口逾1亿人[1],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将持续处于上涨的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最主要表现是学习教育方面,以及与其有内在联系的心理方面诸如人际关系、与父母关系以及对家庭感受方面,而这些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为突出。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主要分为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本篇论文主要针对的是有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相应的对策。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隔代教育,通过对现有的资料的研究表明,隔代教育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果。比如社会交往的困难,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以及由于缺乏 1
父爱母爱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等等。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来缓减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也是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文献综述
据现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加之同时存在监护“盲区”、教育“误区”、改革“难区”、社会环境“雷区”,从整体上看,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品行、安全诸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容易出现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部分问题儿童甚至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毁掉的一代”。[1]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无疑是重灾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问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的支持加以改善,而家庭教育往往受限于家庭本身的结构,以及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生活情况的影响,难以通过外在力量加以解决。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2]其中,老年人大多有隔代亲情节,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生活方面的问题,而很少或根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上有些长辈溺爱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的顽劣行为和心理,而这种行为或心理一旦形成,对儿童将来的人生发展无疑是极其不利的;加之老年人大多年老体衰,本人需要家人照顾,精力有限,很难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在另一方面,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心理上留下阴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上述情况很难保证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对其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指望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而是要尝试通过多个途径,多管齐下。在现有的文献中,主要可以找出如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切实履行在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发展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使在校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较为周全的基本生活照料,最起码食宿有保障。[2]以学校教育降低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所占比重,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儿童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其次,在家庭方面,儿童的抚养人应在保证儿童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应进行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教育,也不应过分溺爱。[3]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想当然的加以解决,而是应当主动向老师或是有相关教育经验的人士咨询,以找出妥善解决的方法。
再次,在社会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所有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4]
根据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有范围广,情况复杂等特点。而随着这一问题的爆发式的凸显,与之相对的应对方法却还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家庭教育对与儿童的成长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如何加快脚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乃至所有与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谋生,而还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5]其中主要是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资料显示,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2300万左右,其中87%分布在农村地区,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6]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竟高达18-22%。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7]。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并据调查显示,在未来仍会有约一亿人口向城市迁移,留守儿
童数量势必会继续扩大。
(二)留守儿童产生原因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差异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条件。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就业以及收入的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城的农民工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同时,我国城乡存在着中国特有的“二元结构”问题,尤其是二元户籍制度。[8]这种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简单来说就是,农民虽然可以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一制度也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影响
据调查统计,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见表1)[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由上表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父母的外出打工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时,据林宏[13]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并且留守男孩和女孩相比,男孩的症状强于女孩。从男女的性格分析,女孩相对较安静顺从,不易出现事故,而男孩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王丽芬发现,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越大。并且,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发生扭曲,一些父
母通常采用的“物质+放任”的补偿方式易使其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贪图享乐的陋习以及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其次,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 易出现性格问题和人格缺陷。孩子缺乏父母的至亲关爱, 内心孤独, 缺乏安全感。心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 进行矫正型教育将会更难。[14]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情绪波动、多愁善感或性格孤僻, 同时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 这一点从更深层次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并且,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引发的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对家庭的眼前创伤或对社会的直接危害, 更关键的是, 留守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所以其消极影响可能波及几代人, 其代价无法估量。
最后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隔代教育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15]同时,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甚至以致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对立情绪。并且,农村隔代抚养中经常会出现的包办现象会造成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低下,孩子与老年人的长时间相处,容易产生内向、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发育、人际交往及将来的自我实现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影响。”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探析
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长文化水平低,家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教育的方法不当;重男轻女,家教失衡;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9]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
第一,教育管理时间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规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一户人家出一人,以男人为主,女人在家边干农活,边抚育孩子。因此,有一定的时间呆在子女身边管理子女,对子女的学业管得比较多。家庭承担了一定的教育责任,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而如今,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越来越多,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造成父母对子女教育管理的时间严重不足。
第二,父母教育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有的选择以金钱为诱饵,有的以打骂为主。很多父母根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同意,自己辛苦也值;成绩差则一顿暴打,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被很多的事实证明为是不成功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第三,教育上重智轻德,重身轻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
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5] 第四,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10]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
第五,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我国留守儿童中,有祖辈抚养的比例占到66.47%,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就越高。“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11]由于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影响留守儿童创造个性的形成,同时,祖辈的过分保护也会遏制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甚至还会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家庭方面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家长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首先,父母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发展,要意识到孩子
[16]的前途也就是整个家庭的前途。在外出打工时尽量考虑父母中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尽可能保证家庭教育的进行。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时刻能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在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时,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更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即使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也不能够逃避或是减轻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应当勤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其次,如果家庭教育是隔代教育的情况,抚养人应当积极与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地寻找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经历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到孩子的教育上。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为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建立档案,以便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掌握这些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17]同时,当留守儿童在某方面出现问题时,学校能够及时与儿童的监护人或父母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保证儿童的成长。此外,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教育理念,[18]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帮助,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应多留意在校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变化,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业上、情感上的需要,尽可能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业上更多的帮助,情感上更多的理解。
其次,学校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设立本校的课程,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方面应当仔细研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改革现有课程,设立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例如,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设立道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通过这些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层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意识,重塑农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完善农村留守子女监护网;同时,还需要净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农村少年儿童生活在安全稳定有序、民风自然淳朴的社会环境中;并且,我们还应当净化农村文化,清除农村陋习,为农村少年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网络概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
[19]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农村社会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教育亟需建立起来,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损失。应该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农村乡镇机关中富余人员,回乡定居的老干部,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这一个大家庭。
并且,我们应当合理的借助媒体的力量,使全社会重视留守儿童这一日益庞大的弱势群体,依靠社会大家庭的力量来帮助教育管理留守孩子,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政府方面
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上的跟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制订和逐步实施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18]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待遇,尽可能的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统筹城乡发展,消除我国二元社会结构,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同时,政府应当致力于开办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无疑肩负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通过行政手段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五、总结
“留守儿童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可以预见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持续存在的社会现象,保障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发展,不仅是国民教育中的基础环节,更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城乡一体化稳定与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单单靠某方面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状况,需要其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高度关注,家庭是重点,学校是关键,社会是推力,政府是根本,只有四者之间协调联动,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坚,“当前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学习(聚焦三农),2012 [2] 任相韵,“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农村教育),2006 [3] 范方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 [5] 王晓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三农问题),2012 [6] 杨雁,“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内江科技,2012 [7]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M],全国妇联网,2008 [8] 叶敬忠、杨照著,“关爱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 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 [10] 陶中扁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 [11]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http:// [12]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 [13]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4] 胡燕,“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考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5] 周宏霞,“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J],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2012 [16]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17] 韦伟,“留守儿童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心理弹性理论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 [18] 张熔,“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2 [19] 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0] 张礼、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 [21] 蓝彩玲,“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的灵丹妙药”[J],现代阅读,2012 [22] 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 [23] 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关系研究”[J],视点动态,2012 [24] 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刍议”[J],社会民生,2012 [25] 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12
谢 辞
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