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老老少少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以赢利的目的,让未成年人随便进入网吧,使得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对网络沉迷、上瘾。
高一刚入学后,我就发现我们班那个叫李智杰的男孩上课时总是睡眼惺忪、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一天宿管老师告诉我他晚上偷偷溜出去了,他们认为他可能进网吧。为了确定我就向其他同学打听他的作息时间、问他是否有晚上偷偷溜出去上网的行为,本以为我会从其他孩子们的口中套出点什么。然而,让我大失所望的是这些孩子们个个收口如瓶,对这个孩子的事情只字不提。就像警察破案一样,这样一条线索就这样断了。可是看到这个孩子每天坐在教室的情形我实在是不忍心。于是我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向他们询问孩子的情况,结果因为父母长期在矿区打工,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极少,他们对孩子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最容易得到消息的两条线索都石沉大海,但是我并不甘心,我决定找这个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找出症结的所在。一天晚自习,我把这个孩子喊到办公室,他走到我跟前站得直直的,但是低着头,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的样子。我笑着问道,李智杰你知道我找你来干什么吗?顺便把旁边的一个凳子拿过来让他坐下。他看起来有点诧异,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让他坐下,但是他还不自在的坐下了。我又问了一遍他是否知道我找他的原因,他并没有说 1
话只是轻轻地要了一下头。我说不知道也没关系我只是觉得你上课好像有点无法集中精力,就是想了解一下你是不是对高中生活不适应、还是因为有什么事情晚上休息不好或者是身体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他还是遥遥头不作任何回答。那时那刻,我的心里特别着急,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但是我还是让自己沉住气,镇定了几秒钟,我说既然你生活方面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谈谈其他的事情,比如理想什么的。我问他对高中生活有何打算,高中毕业后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等等。起初他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答着,慢慢的我发现这个还在还是个挺有理想的孩子,谈话将近一个小时,我最后还是回到了找他谈话的初衷。因此,饿哦对他说既然你想毕业后进个好大学,那么你就要集中所有的经历好好学习,老师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他笑着给我说了声谢谢。但是我觉得我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第二天我再次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希望家长能来学校一趟。家长如约而至,我把我对这个孩子所了解的情况告诉他父母,希望他父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给他更多的关爱。他的父母非常赞同我的话,不久就从矿区辞职,回到家中。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向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时精神饱满、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学习成绩也进步多了很多。有幸的是这个孩子在文理分科时也分在了我的班,现在他的成绩在我们班已经名利前茅。过年时他给我的短信内容了是:“老师,谢谢你把我从网络游戏中拉回来”。
通过这个学生的案例,我认识到教育学生就是要用关爱去感动他们、去感化他们。并且我们教师还要和想办法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第二篇: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网络游戏”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作为伴随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沉溺其中,而青少年群体更是对网络游戏有极大地热情。为此,网络游戏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大众心中的“魔兽”。关键词 :网络游戏 原因 防治对策
安徽省庐江县。2005年11月14日,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到达医院时,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之所以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在胡彬自杀前,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说法,有一个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那就是飞宇网吧的老板。这位网吧老板声称,他承认胡彬在自杀的前几天的确是在他的网吧里度过的, 但是时间不是11天,而是4天,而且胡彬在到他的网吧的时候,就已经有些异常。网吧老板还指出,胡彬不是第一个到他网吧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其他孩子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由此说明胡彬的自杀与玩网络游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对于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家庭关爱以及违法犯罪之后的畏惧心理,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他走上绝路的动因。应该说这位网吧老板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胡彬之死是否真的如这位网吧老板所说另有原因呢?事实是,在老师、同学和邻居们的眼里,胡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经济状况较好,拥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由此可以判断胡彬根本不可能由于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绝路。既然如此,那么胡彬自身的品行又如何呢?是否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呢?记者通过走访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到胡彬没有任何劣迹。通过深入调查胡彬的方方面面,记者发现,除了网络游戏,还真找不到能够解释胡彬自杀的其他理由。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这期间没有人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对于胡彬喝农药的原因,胡彬的父亲说:“胡彬在医院讲,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有剧毒。我问他,有毒你为什么还喝?他说,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胡彬的母亲说:“儿子老对我说,妈,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也不想气妈妈,不想对不起妈妈,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他说,夜里心里老是想着游戏,老是睡不着,就是想玩。2005年11月6日,胡彬在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在病床上,孩子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一:原因剖析 “学习太枯燥了,我很烦,玩游戏轻松一下!”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而网络游戏则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下滑的青少年,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就从网络游戏中获取虚拟奖励,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学习、做其他我不是很好,网络游戏我在行!”
如果青少年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总是感觉处于落后、不如人的情况下,对父母、老师的严加管教比较抵触,寻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丧失信心,就会到网络游戏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自由地发挥才智”、体验成功,在虚拟的世界里“攻城拔寨”、“称王称霸”、升级到(修炼成)拥有绝对的主宰力量,进而挥洒自己的快乐、释放对现实的不满。“没什么朋友,通过网游去交友”
青少年有交流感情、思想、疑惑的心理需求,当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时;当孩子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缺少有共同语言的伙伴沟通时,青少年就通过网络游戏广交朋友、寻找友情、逃避现实,弥补孤独感、抑郁和自卑等。“在网络游戏中干什么都行„„”
在形式多样的网络游戏中可以如身临其境地到冰山大漠各种险恶境地、可以遨游外太空、可以“偷别人的菜”、可以结婚、恋爱,可以随意地杀人、放火,而这一切都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没有责备、压力和约束。青少年在玩网游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5“网络游戏真刺激、真好玩!”
网络游戏的设计精美,游戏效果视听感觉逼真、花样繁多,情节精彩刺激、富有悬念,并且变化无穷、引人入胜,这对于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感官刺激和诱惑。
从游戏内容看,网络游戏中的“杀敌”和攻打“关卡、城池”等情境包含了大量的攻击性行为刺激。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旺盛,充满挑战欲望,大量攻击性内容的游戏使其更容易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此外,网络游戏中的一些虚拟财产,如游戏的账号、点数、积分等,演化成了青少年眼中的物质财物,这种暗示对青少年的心理是一种满足。“玩时尚、最新游戏,我最个性!”
网络游戏的设计极具个性,游戏的种类繁多,有角色扮演类、技巧类、格斗类、战略类等等。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种类的游戏。另外,游戏中的角色人物的外貌、能力和性格都不尽相同,甚至所持的武器、所养的宠物千奇百怪,这也给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性、标新立异的舞台。二:防治对策
1在家庭中,家长的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注意沟通方式,应多从孩子的思想出发。要注意避免大摆架子居高临下、空谈泛泛的理论或教条、没有以身作则,这些都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2善于发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成就感”。
3多培养子女新的爱好、兴趣,把孩子的其它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不要一味限制子女上网。多参加体育运动、社会集体活动,增强体质,增强现实责任感。
5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第三篇:教育学生成功案例分析 文档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对一位学困生的个案教育分析
哈拉直沟中心学校 孙树兄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学生陈鑫昌,该生是一名后进生,各方面能力较强,脑子很灵活,劳动较积极、主动,但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此外,该生的行为习惯极差,还经常性的影响他人,让班级同学颇感反感。
二、本学期个案的表现
1.工作方面:对待劳动较积极,主动。
2.纪律方面:自习课经常性讲话,课间不能做到文明休息。
3.学习方面:上课时常常开小差,作业有拖交、欠交的现象,不懂的问题也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有放弃学习的苗头。
4.生活方面:时常与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交往。
5.思想方面:总感觉他的思想还非常幼稚,有些行为常常不能自控,但凡事都是“过脑即忘”。
经过分析,我认为该生的这些异常表现归根结底还是和他的以往表现有关,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从而导致其思想和行为上也出现了偏差。
三、引起表现的可能原因分析
1.由于该学生在学习上比较困难,基础薄弱,可能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加之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可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妥当。
2.该学生在小学六年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所谓“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
到了初中以后,我接任班主任工作之后,我发现了该生的不规范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多次交流谈心,该生的行为习惯并无多大进步。
四、采取的策略和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寻找真正的原因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学生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对他们的要求不同。然而,由于识别能力差,不能分清是非,学生对各种要求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为上的不适应,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针对这种学生,必须及时地同家庭联系,共同寻找产生偏差的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同步的关心、引导、督促等手段逐步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周时我与他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到家庭教育的一些不太完善的措施,导致其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第二阶段:寻求解决方法
注意学生的行为变化与思维方式,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行为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纠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树立循序渐进的目标,逐步引导、慢慢纠正的方式。采取批评教育、多谈心、多鼓励等手段,从思维、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把各种不良思维、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最终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多次找他促膝谈心,询问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询问他心中的想法,鼓励他向优秀学生学习。我对他说:“老师希望能成为你的朋友,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时,即使我不能完全帮你解决问题,但我愿意倾听你的心声。”他有点感动。
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以班级中优秀学生为榜样,对该生进行教育。在经过多次的交谈后,我觉得他的心情、行为有点转变。
选择突破口。由于他原来对劳动这项工作非常热心、积极,所以我选择这个为突破口。在工作上我适时地给予他提拔,并协调班干部为他的工作多出力相助,使他的一些工作得以较顺利的开展,这对他肯定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卢梭说过: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为配合学校的活动,为帮助他以及班级中其他在某些方面较欠缺的同学能战胜自我,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对同学表示关心的“寻找你眼中同学的闪光点”的活动:请每位同学列出班中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因为同学们热情地赞扬他,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知道他需要这个。
四、个案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学期的具体工作,当事人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教室里处处可以看见他为班级忙碌的身影、而且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五、个案教育引出的思考
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及时掌握情况。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学生受到的挫折往往是由不易察觉的挫折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防微杜渐,将一些大的挫折消灭在萌芽状态。
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重大的挫折,学生难以承受,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他们可能看到了希望,初步树立战胜挫折的决心。此时,一方面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循循善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取得成功,使他们认识到“我一定能行”,并经过不断的努力,使他们看到自己确实能行。
要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人。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为学生今后的主体性发展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在以后的人生航程中,当学生身处逆境时,也许能想起今天老师是怎样帮他走出困境的,他就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安慰,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爱心呼唤真心感化
——对一位不爱学习的学生个案教育分析
哈拉直沟中心学校 孙树兄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班里有名女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也较快,就是成绩很差,上课和周围同学没话找话,周围无人应便自言自语,一旦批评她,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几天,依旧那样。
二、本学期个案的表现
1.工作方面:对待劳动较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2.学习方面:思维敏捷,接受能力也较快,就是成绩很差,3.生活方面:上课和周围同学没话找话,周围无人应便自言自语,一旦批评她,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几天,依旧那样。
4思想方面:总感觉他的思想还非常幼稚,有些行为常常不能自控,但凡事都是“过脑即忘”
几经周折,了解到她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家庭带来的心灵伤害,导致调皮,厌学,甚至没规矩。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跟她促膝谈心,并决定用真爱去呼唤她,用真心去感化她,在内心深处,我已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来呵护。
三、采取的策略和辅导过程
爱护学生是天职,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为人师者应深切体会这一点,用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聪明、驽钝、整洁、邋遢、乖巧或淘气,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需要被感化,也唯有老师用心去感化,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她的球鞋破了个大洞,几乎没法穿了,几天后,她依然没换。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其原因,她轻描淡写地说:“奶奶没钱买。”当我向她递上一双白色球鞋时,让我吃惊的一幕呈现了,她上前紧紧地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我只有这一双鞋,是姑姑买给我的,„„,您是这世界上最最关心我的人,比我亲妈妈还好千千万万倍,„„”听完她的倾诉,我已泪流满面,接着,她又说:“老师,请您相信,我一定痛改前非,好好学习。”此时的我们已有了心灵的碰撞,频频点头的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也许,就是那几分钟,她倾诉完了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心里话。从那以后,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烦恼与快乐都分享给我
四、个案教育效果
她变得十分听话,懂事,勇敢,自信,积极上进。一个半学期后,她名列全班第10名,全校第20名。我为她感到自豪。
五、个案教育引出的思考
学生都是教师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生并扶持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因此,教师应该是心灵的发现者,而不是无尽的灌输者,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被尊重,都有归属感,那么学生上起课来,有如沐春风,如春雨的感觉,学生自然会视上学为乐事,且视上课为不得放弃的权利,那么教室必然春意盎然,学生必然春风满面。
第四篇:解决学生早恋成功教育案例
解决学生早恋成功教育案例
我担心姚xx会因此影响学业甚至受到伤害,而考虑到该生自入学以来表现出的懂事,我决定对其进行一番谈话。
在对话开始之前,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谈话打下基础。“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所以我决定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为了让姚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要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要跟姚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不符,对的也是错的。我要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我要告诉姚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既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
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如果仅从“早恋”中的“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对待它。
周六下午放学后,我把他叫到一个较清静的地方。我先问他入学以来生活的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让对方放松下来,减少一些紧张的情绪。
稍作停顿后,我再跟他讲起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不同点,如高中知识体系相对庞大,如仅仅靠初中的高效率而不勤奋的话,很难学好。顺理成章地引出一个论点,高中拍拖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个代价付不起。接着我按照之前的准备,开始了举例。我告诉她,刚上初一,早晨上学着急,穿上了小学的校服,走出家门才发现错了,赶紧回去换衣服。为啥错了,长大了时间空间发生了变化。我突然问学生,杀人对不对,学生马上回答:不对。我说再想一想,学生还是说不对。我问,那要是在战场上呢?我说国家那一年不杀人呀。平时随便杀人不对,特点的时间场合杀人也是对的。什么事物的价值都与特定的时空有关,都体现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我又说,说到家长说你们,老师说你们,你想啊,刚刚开花,刚刚长成小桃你们就想吃,就想摘,能不说你们啊。理性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至少引起学生的反思。
而后,我又让她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我又告诉她,时间是一个问题,精力是另外一个问题。高中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而爱情却刚好是一种需要好好用精力耕耘的东西。如果精力不够是很难经营好一份爱情的。她思考了良久,告诉我,其实她也不想早恋,只是忍不住就想去关注那个男生。
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这次谈话已经差不多了,接着我告诉她,早恋心理出现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惊慌,只需要合理的转移自己的目标,不去刻意关注,多放一些精力在自己的学习和兴趣上。觉得难以应对后就找我。我会帮助她一起度过难关。
接着我问她的兴趣是什么,她告诉我是看书,尤其喜欢《哈利波特》,《茶花女》等书籍,于是我就和颜悦色地告诉她,这是好的兴趣,一定坚持下去。接着我又推荐了几本书,并于第二天借阅给她看,帮助她转移注意力。
在随后的几个月,姚同学又几次主动找我谈话,现在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书友,他也从早恋的问题中走了出来,又恢复了以往开朗的性格。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我有主持了一次班会,关于早恋的,在班会上,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什么是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二,谈恋爱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第三,谈恋爱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第四,如何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五,假如我谈恋爱了,我应该怎么办。
第六,假如我是班主任,班里的学生谈恋爱了,我该怎么办,我该制定什么措施保证学生不会荒废学业。
最后,在同学们的积极讨论中,大家都深刻的认识了早恋,并表示不会早恋。了解到了早熟的果子不好吃的道理。
整个学期过去了,我班没有出现谈恋爱的问题,也没有发现类似姚同学的现象。
总结:高中生早恋的问题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觉得班主任首先要自己认识到早恋对于高中生的危害,在跟学生谈话过程中才能底气十足,才能去成功说服学生。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谈话的一些简单的技巧,对于有理想,有头脑的学生,跟他们讲明了这些道理之后,是可以杜绝这些现象的。
中学生早恋有年龄提前有人群扩大的趋向,如对策无力治理不当,就无法遏止其继续蔓延之势。而中学生一旦堕入情网,往往难以克制自己情感的冲动,严重影响学习和进步。加上中学生模仿性强,相互间影响较大。早恋者的行为表现会成为刺激周围同学的不良诱因。在一个班级里一旦早恋成风就使集体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班主任必须遵循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防止早恋的发生,及时解决已经出现早恋问题。面对中学生早恋并针对其诱因,我认为应主要坚持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要加大青春期宣传教育的力度,宜明不宜暗。针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可结合中学生日常规范等,开诚布公地跟学生谈论早恋话题,消除神秘隐晦的色彩。让学生知道谈恋爱不可耻,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作为中学生要去把握两个人交往的度。用科学的态度和理解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交流,转变那种盲目好奇的心理,也可适时地播放一些青春期教育的影片或开一些青春期教育的讲座,为学生排疑解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正确对待这类问题。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班主任要用爱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异性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心理需要,减少非正常“早恋”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和教师、家长的重托,他人倾诉自己的情感。因此,还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减负”,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其轻松愉快的上课、愿学、会学,真正让课堂充满吸引力,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再而,情倾诉,从交往中帮他们析原因、找危害。在这一过程中,宜交不宜击,老师应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生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要以平等的态度、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徘徊在“早恋”叉路口的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关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最后,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机结合。中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的旺盛期,对待中学生早恋宜导不宜堵。学校、家长越是反对,恋爱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火热。因此,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与学生家长进行子女青春期教育方法的交流与沟通。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途径“关心——尊重——走进——理解——引导”,并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让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 1 ]李学铭,青少年心理学[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3 ] 甘霖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4 ]教师手册编委会.教师手册[ Z].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6.[ 5 ]涂敏霞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J] 青年研究 1998,(1)[ 6 ]谈谈中学生早恋心理与教育干预对策[J]
邵正亮
育人经纬 2006年,(10)[ 7] 满洁
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1)[ 8 ] 李世朝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与预防教育[J] 管理要旨
2007,(2)[ 9 ] 陈英燕
初中生早恋的研究与对策[J] 教育
2007,(4)[10] 王中彬
一份中学生早恋的调查报告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1996,(5)
第五篇:自信-成功(学生成功教育的案例)
自信·成功
12级2、3班 张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常言道:“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就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有要做的事情充满自信。
我们的学生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均与缺乏自信有关,比如学习困难、自卑、厌学等等。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自信,将是他们走上社会,创业打拼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帮助那些业已失去自信和即将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拾自信,更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家长会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懒惰”、“愚蠢”、“笨蛋”等等的标签,而消磨掉他们的自信。换句话说:孩子们都是被大人们骂笨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单纯以好、坏来作为衡量、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好动,有的好静。但要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他们的特点不同而已。一定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给学生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老师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点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从而去肯定他们、欣赏他们,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一些很特别的学生,就如魏书生所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缺少的是被发现的长处。
我们班级有一个女生小杰(化名),因为家里有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姐姐,因此父母总是让她向姐姐学习,凡事向姐姐看齐,要求她将来也像她姐姐一样成功地考上“教师”。但小杰恰恰和姐姐不一样,中考成绩不理想,从此在父母心里,小杰就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无奈之中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正因为父母和周围亲戚朋友的不认可,而让小杰从此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话语和朋友,终日和手机为伴,成了“拇指一族”,还留了一个一边长一边短且刘海遮挡着眼睛的怪异发型。从发型作为引子,我多次找她谈话,也聊家常、聊学习、聊人生、聊未来,费尽了口舌,但还是无果而终,非常遗憾,甚至也让我丧失了信心。既然这样,我只能将她先冷落一边。但偶然的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她的潜力。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交一张毛笔字给我,发现她的字很认真,而且进步都很大。私下问了她周围的同学,都反映小杰最近的变化,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多了,和舍友的交流也多了。了解到这些后,我趁热打铁,特意让她到我的办公室,充分认可了她的毛笔字,而且用这种“罚”的方式来“奖励”她。她开始不乐意,我说:你知道吗?你今天的字让我看到了你端正的态度和无限的潜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亲自交给我三张,直到我认为你的字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每天一张。小杰听到这里很兴奋,很满足,也很期待。于是以后的每天下午都是按时到我办公室交作业,我每次在表扬和鼓励之余,稍微指出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杰的书法进步很大,我也找了她的书法老师,提前和他们打招呼,让书法老师多表扬,然后让小杰带着她的书法作业去找各位书法老师,一次次小杰找回了自信,也帮她找到了兴奋点,使她从此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高的要求。恰巧学校要组织书法大赛,我第一个就让小杰报了名,她每天练得更认真了,而且每天交给我的书法作业由三张主动增加到了五张,结果令大家很满意,取得了年级一等奖的好成绩,从此小杰脸上多了笑容,身边也多了朋友,每次到办公室交书法作业的空都和我聊上几句,甚至掏心窝子的话都敢和我讲了。有次和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你每次都夸我,我都不敢相信。我说为什么?她说:在家里我只有挨训的份,尤其是我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给过我好脸看,甚至连我的亲戚也没夸过我。为此我找过小杰的亲戚,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我私下把小杰的毛笔字交给他,让他做个评价,这个老师竟然说:这个是她的字?不可能啊!我肯定地说是!并且我也要求他带话给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鼓励孩子啦!这个老师也道出了一句实话:在我的眼里,小杰从来就没有一个让我可以表扬的优点!听到这话,我心里很是难受,也为小杰伤心!毕竟是孩子啊!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啊!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杰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发型也变了,性格也外向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在年级20多个名次,上个学期开始让她做了学习委员,在我的鼓励下,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手大赛,尽管没有拿到名次,但小杰的进步却让我欣慰,也让我感触很多。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完全形成,思想上有些偏差,行动上超出常规都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上都要有足够的信心,一定不要抱怨,要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就是这句话,让我体验到了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和幸福,也感觉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这句话是这样的:要想让你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向上的班集体,你要让你的每个学生都受到过你的感动。基于这点,我在工作过程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过我的感动。“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应该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学生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再者要给他们改过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立竿见影。事物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要抓住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即使他们取得很小的进步,也应该积极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错误的认识和成长中重拾自信。这样,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我们的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一个有自信之人,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