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老师有啥可怕
一个老师有啥可怕,我们一起把她打败
“一个老师有啥可怕,我们一起把她打败”听到这句话时,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句台词:“一只懒猫,有啥可怕,我们哥仨把它打败”。这句话表现的是三只老鼠对一只因懒惰而无法捕鼠所持的不屑一顾的态度。那么我的学生为什么把这句带有贬义、又含有挑衅的言语送个我呢?更离谱的是我这个被冠以“懒猫”色彩的老师听在耳中非但不恼,反而还乐在其中呢?于是乎旁人的质疑声、家长的指责声,同事私底下的嘲笑声、交流中的争议声纷至沓来。对于这些种种的种种,我却如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置若罔闻,由着自己的性子一路走下去,享受着被学生打败的点点滴滴。
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学生的成功。看到自己教育的学生学有所成,我想这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满足,也是莫大的荣耀吧。可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若想做到又是何等的不易呀,因为做到这些光靠责任心、使命感是不行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怎样的教法才更科学、更合理呢?冥思苦想终不得要领,直到在一次教授毛泽东所写的卜算子·咏梅时,我特别引出陆游所写的咏梅词,说明主席是在读陆游咏梅词时,反其意而用之。就这个“反其意而用之”让我有了一个奇异的想法,既然我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更科学、更合理,那就采用相悖的理论,从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另辟蹊径吧。
接下来,我走到孩子中间,了解他们在学习中最不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几经努力,我掌握到大多数小学生都不喜欢写作业,特别是课本中重复的作业反复写这一重要的线索。于是一个大胆的、危险的尝试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了,那就是我提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口号:“不写作业的孩子最光荣”。孩子们听到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孩子们错愕的表情中,我说出了不写作业的条件——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当堂积分制,用你优异的表现来证明你的实力,用你完美的回答来征服老师,从而获取不写作业的资格。
下面的变化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们想只要课堂表现好,课下就可以休养生息了,原来沉寂的课堂变得异常热闹,同学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最初多数是班里学习优异的学生拿到免写权,同时还不可思议地得到了老师大力的赞扬、同学们啧啧的称赞以及羡慕的眼光,恍惚间,不去写作业竟然是如此荣耀的一件事了。接下来我乘胜追击,灵活地改变策略,将不同程度地学生组合在一起,采用小组获胜制答题,这样稍差点的学生在组长的带动下,在捍卫集体荣誉的感召下,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信心大增,精神百倍。试想,如果没有课下良好的知识储备,文化的积淀,课堂上又怎么会表现的如此精彩纷呈呢?因此,反其道而行之,让我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我把所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他们为了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成功者、胜利者、佼佼者,课下已经自发地进行预习、复习、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精益求精,所下的功夫远远超过了要完成老师所留的作业,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且乐此不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因为此种方法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而我也免去了批阅各种机械作业之苦。
随着孩子们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求知欲越来越强,我逐步添加了灵活多样的作业方式,力求使每个孩子的特长都得到发挥:比如,各类格言竞赛,我和老师心贴心交流平台,制作校级、班级优秀作文集、钢笔书法每日一星、制作课内外的知识报,孩子们为了表现自己,谁也不甘示弱,他们会想尽一切方法来完成任务。
看着孩子们课堂上的生龙活虎,唇枪舌战,不由得喜上眉梢,更激起了我自己的挑战意识,于是,我们的比拼又加大了砝码:设置了全班同学和我挑战,要求学生更要认真地分析、积极地动脑,完善自己的思维,随时应对老师甩给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都知道,小学里,学生是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的,战胜老师意味着多大的成功呀!所以,任务一布置,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地商量着、鼓励着„..看着这样场面,我的眼睛湿润了,温暖、幸福在我心中荡漾开来。
铃„„上课了,走进教室,宣布了这节课的竞赛机制是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对垒,同学们的眼中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紧接着,孩子们向我发出了挑战:“一个老师有啥可怕,我们一起把她打败”。这是表现孩子们自信的方式;这是表现孩子们勇敢的方式;这是表现孩子们团结的方式,此时此刻,有谁还去揣摩这句话是褒义呢还是贬义?更多是体味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欣慰与喜悦吧。
第二篇:一个可怕的学生
一个可怕的学生
朱溪完小 姜艳容
列宁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怀着这份向往,我加入了教师的职业队伍。从此,我把教学育人当成我的职责,我常常教导我的学生:我们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每个人要有一颗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心,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平、美丽。同时我们要爱学习,多读书,长大后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可对于我教导的好学生目标,有一个同学总是置之度外、背道而驰,他的行为真让我感到可怕。他是我现教班级的一位男孩,个子不高,瘦瘦的,圆圆的脸上有一双大眼睛。看上去很活泼的样子,事实上,他是挺活泼的,但他就是不把活泼劲儿放在学习上。每次检查家庭作业不完成有他,上交课堂作业欠交的有他,检查听写不合格的有他,做错题不改正的有他,可以说凡是牵系到读书做作业未达标这一块,他是每每在场,从不缺席。他真的是“懒”到家了。
懒可怕,可还有更让我感到可怕的,那就是上课捣乱课堂。一节课45分钟他从不好好的坐着听讲十分钟,不是玩玩具、讲小话,就是乱插嘴。比如说我提问:“谁知道《回味山梨》这篇课文的作者李辉英是哪里人吗?”他就会大声回答,几乎是大喊:“中国人。”比如我提问:“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这句话在文中我们应如何理解?”他就会大叫:“意思是,意思是。”就一个劲叫意思是,后面没下文。比如他要吐口水,他总是故意夸张的发出声音和动作,惹的全班同学笑,弄得课堂乱糟糟。我时常被他气得…… 不知道如何形容。
有他的课堂真的让我很苦闷,他时常影响我的教学心情和思路。虽然我知道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也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考清华、北大,可我还是希望他们多学一些知识,多懂一些道理,多养一些好习惯,这终究是有百益无一害的。我从严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对于他,我用了很多的教育方法,软的有奖励,谈心,硬的有惩罚、写检讨,可好不了几天,几节课,真的是屡教不改。
我该如何拯救我的课堂?我又该如何拯救你呢,一个让我感到可怕的学生。
第三篇:企业管理可怕的“七有”
企业管理可怕的 “七有”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种章程、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看似日趋健全,但躯体变得庞大、体制变得复杂、部门变得众多,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有战略,但执行不力,贯彻不彻底。目前,企业最流行的就是战略,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但往往是空洞的设想和规划,却没有执行规划的详尽路线图和时间表,最关键的是没有保障规划实现的具体措施,因此,所谓的战略就是流于纸上的“宏伟蓝图”罢了。第二、有目标,但压力不大,落实不到位。很多管理部门都习惯于到时下达目标,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上级向下级下达目标、下级再向下一级下达目标,目标成了空洞的数字而已,不能将目标逐时、逐项、逐人分解落实,因此压力不能层层传递下去,目标成了一纸空文。
第三、有组织,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随着企业的发展,部门越来越细化、职能越来越分解,但组织的紧密性却越来越差。各部门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衔接越来越不顺畅、沟通障碍明显、协作成本增加、内耗变大,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第四、有制度,但监督不严,有人钻空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管理的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沉积大量的规章制度。制度越多越复杂,执行起来往往找不到参考标准,容易流于形式,产生“多头”管理,因此监管很难。看似规范、法制化的管理却最没有可操作性,容易有人钻空子。
第五、有流程,但存在扯皮,效率低下。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建立了大量看似完善的生产、工艺、财务、服务等流程,但却没有建立起流程之间的有效控制系统和内部客户链关系(即下道流程是上道流程的客户),出现流程之间的脱节和扯皮,致使效率低下。第六、有人员,但人心涣散,貌合神离。企业壮大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凝聚人心。企业容易形成管理真空。企业要避免这一点,就要真正做到“将支部建在连队上”,也就是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放在基层、放在每一个班组,让员工当企业的主人,凝聚在企业的周围。第七、有绩效,但流于形式,奖罚不力。企业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是好事,但企业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后会出现使奖罚流于形式的现象。绩效往往会变成隔靴挠痒,考核的多是软指标,没有真金白银来得实际。企业管理信奉的是以数字说话,真刀真枪、奖罚分明。
第四篇:生日有啥好庆祝
生日有啥好庆祝!
我没觉得生日有啥好庆祝的。一个人健康工作和生活一般能到70岁,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去庆祝死亡的迫近。假如生日对我有什么意义的话,最大的用处就是提醒我:人人死而平等,你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要做点什么事得抓紧,别拖拖拉拉的。生日的第二个用处是,它提醒我今天是母亲受难日。41年前的今天,妈妈饱受痛苦,我才得以降临人世,我不愿意去庆祝亲人的苦难。
这些年来中国的节日越来越多,除了春节中秋等国产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进口节日,比如父亲节和母亲节。我有时候想,爷爷和奶奶(外公和外婆)是否也应该有个什么节?没有的话我们可以给发明一个。那女儿和儿子,以及媳妇和丈母娘呢?大家活着都不容易。如果说基督的生日圣诞要放假,那王母娘娘或者观音菩萨的生日就不该放?宗教应该平等不是?我对妇女节也是有意见的,我觉得哪一天没有三八妇女节了(或者再增加一个四八男人节),那才能说明妇女是真正平等了。
民族节日也类似,汉族有春节,不同的民族(如藏族和维族)以及不同的信仰人群都各有新年,如果一律平等的话,我们会不停地过节,不停地放假。我非常希望如此,我讨厌上班。好吃懒做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为了节省体力和贪图安逸我们发明了各种机器。
除了国家和党妈妈的生日,劳动节和军人节,各种职业节也日增,比如教师节护士节等。都是付出一份劳动领一份薪水,老师和护士有什么特别吗?难道屠夫和农民工不该拥有自己的节日?这个地球上行当超过365个,还有各种正在发明的新兴职业,若都得庆祝,每天会忙不停啊。屠夫们那么辛苦,没有他们我们哪有肉吃?我不明白为什么屠夫不去争取自己的节日权。
各种节日在我看来乃是不平等的体现。汉族春节是公共节日,其他民族也跟着一起放假。但伊斯兰开斋节和藏历新年却只有本族(教徒)放假,汉族还是得上班。为什么只有大的民族教派新年才是公共假期?那些信仰伊斯兰或者喇嘛教的汉人又该怎么办?
一年只有365天,如果大小种族和教派一律平等,天天过节都不够啊。我刚才google了一下,10月27日要庆祝的实在太多了,一大堆(最晕的是彝族摸奶节)。今天生日的人也超多。地球现有70亿人,一年365天,每天都有近两千万人过生日。你的那天就那么特别?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一天都很重要,天天都可以庆祝。
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节日和生日都是吃吃喝喝为主,卡拉OK外加几圈麻将。我没觉得这很有意义,酒肉朋友还是少点为妙。我不喜欢人多,我想安静一点。
有时候我觉得越来越多的节日并非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其背后另有推手。各种公司是欢迎各种日的,短信满天搞得我不胜其烦。我的朋友会变化,我的亲人会去世,但来自信用卡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祝福是雷打不动的(如果我按时支付保险费和卡费的话)。
在当今的中国,生日和各种节日请客送礼正在变成腐败的温床。有哪个奢侈品牌的经销商不喜欢生日和节日呢?然而这正是我最反对的。我反对消费主义和铺张浪费。各种节日里最high的是商家而不是过节的人:宾馆饭店的老板们恨不得天天过节;情人节的玫瑰价格会狂涨;在教师节和父母亲节,不光玫瑰,各种花价都一起high翻天。
我自己是老师,看着学生们在教师节手持各种昂贵的花束在校园里闪现,我很为他们的班费以及他们父母辛劳的薪水担忧。Let me make it very clear here, 我不需要这些,我希望你们拿着这些钱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比如去资助本年级最贫困的那位同学,或者全班同学自己去吃一顿好的改善伙食,大学食堂的饭菜我是知道的,五毛钱的茶叶蛋乃是一种存在的虚无。
时间本是一种存在的虚无。我不过各种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只要我愿意,哪一天都可以是我的生日与节日。各种日,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一些貌似确定的时间点。但时间的标记是人为的,它可以改变。前天我翻阅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思勉《中国史》,这是第一部从三皇五帝到民国的中国通史,我每每被吕老先生的年代标记搞晕,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而在《中国史》里却是前2133年。原来吕老先生是以1911年为元年的。唉,同一时间,各自表述吧,阴历阳历藏历或者吕思勉历。
如果我们从传统时间观里走出来,跳进广义相对论的漩涡里,我们就得告别绝对时间的观念。打个比方,一对双胞胎,哥哥在接近光速的飞船里作长途旅行,当返回地球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弟弟年轻得多。时间并不绝对存在,时空是像面团一样被揉来揉去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取决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如果有两只超准确的原子钟,你和在上铺的兄弟各持一只,那你连光速飞船都不需要就能发现时间会越走越不同。。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无从确定到底哪天什么时间去庆祝各种节日。在这个宇宙里,唯一能确定大年三十除夕绝对时间点的只有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在那儿的春节联欢晚会里,全球的时间都是北京标准的,天涯无不共用此时。
第五篇:当官的人有啥不一样
当官的人有啥不一样
苏北
咱当官的人,有啥不一样?
来自百姓,服务百姓,自应是百姓中的优秀分子,先进代表。本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直白不言自明的道理。
可如今,它却成了不少为官者辗转反思、努力求解的一个心结。
当下的官场,反四风令行禁止,反腐败强势推进,赢得了社会大众由衷的拥戴和广泛的赞誉,同时也在干部队伍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深刻的警醒。限制公款吃喝,严禁公车私用,查处灰色收入……
权力的含金量少了,工作的紧箍咒多了,出事的风险度高了。一些人心态为之大变。失落者或消极怠工,为官不为,迷茫者或等待观望,心存侥幸,决绝者或不再恋栈,转身下海。
由此看出,这些年来不少官员的从政理念已经发生严重的畸变。官位排名,已愈益凸显其标示一种地位、等级的分量。“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不就是一个小服务员吗?我们是有身份的人!”表述有不同,指向都一样。
当了官自然就涨了身价,高人一等。身份认同的背后是官尊民卑,是特权思想,散发出来的还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的陈腐气息。公共权力,俨然已成了个人可以占有和交易的一份资源、财产。一些官员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职员当成自己“家臣”,把手中权限当成私有财产。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关系运作,更被许多人追逐为官场一条晋升、发达的捷径。背倚权势,投机钻营,拉帮结派,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纪律,只对领导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从政“解读”,不少官员在反腐风暴中陷入无边的失落,慨叹“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抱怨。
感受这种种为官者的“不一样”,笔者不由得想到了美国政治理论家阿伦特笔下的“平庸之恶”。为官者存一些私心贪欲,借助特权谋一些个人利益,原初可能只是一种人性的“日常之私”。但是,由于缺失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权力在不断膨胀和滥用,这种“日常之私”不断积累、放大,终至沉沦、演变为足以蛀蚀社会根基的“平庸之恶”。整风,反贪,是在斗私,也是在除恶。
更深层的是,我们在这种“平庸之恶”的泛滥中,分明看到另一种政治生态。这样一种畸变中的为官心态、权力观念和从政取向,渐已沉淀、异化、衍生为诸多流行的潜规则。
云南省麻栗坡县委原书记赵仕永落马后曾有一段为自己开脱的自白:“我在县委书记这个职位上,在时下的社会环境中,不犯罪是不可能的。因为我除了有自己的价值理念,还有一个众人实行的潜规则。”在一些腐败官员的心中,官场潜规则已是一种现实,一种正当。
在这种“平庸之恶”的背景中,我们还分明看到另一种社会心理。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侵蚀着社会的堤坝;人情社会的关系流变,混乱着是非的标准;日常生活的功利取向,遮蔽着公德的底线。
腐败在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扭曲着我们的社会评价。一边,我们在呼唤着公平,另一边,我们在择校、求职、看病、打官司时,还得争先恐后去托关系,走门子,送红包;一边,我们在痛恨着腐败,另一边,我们对身边的权钱交易现象往往抱以见怪不怪的漠然和超然,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还有几多称道和神往。而这,恰恰是对腐败行为的袒护和纵容,对社会公正的误导和伤害。
自然,平庸之恶,并非就是大贪大恶,但它的传染和弥漫,同样毒化社会的风气,畸变着普遍的世道人心,同样动摇人民的信任,关联着政权的生死存亡。
如今,中央从严治党,重拳出击,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一场疾风暴雨中,苍蝇接连被拍,老虎也频频打翻,落马人数之多,官员职务之高,查处进度之快,既反映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与腐败现象斗争的信心和魄力。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反四风主要呈现为活动式、阶段性推进,反腐败更多地以查案式、威慑性治标为主,为改革攻坚清障开路,为深入治本赢得时间。
治本,就得在法治建设制度变革上着力,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当下政府改革正响鼓重槌全力突破。简政放权,职能转换,信息公开,权力清单,在在显示中央改革的决心。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制度的笼子设计无论怎样精致,编织无论怎样严密,也难免留下可以穿越、钻凿的漏洞和缝隙。
还当以人文精神去涵养从政道德,用理想信念去建设政治伦理,在深刻的观念转型中,为干部队伍的gkz6.net作风整治和反腐斗争的深入治本奠定深厚的道德基础;以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以民主政治的全面进步发育人们的主体品格和权利意识,在蓬勃的公民成长中,为官民关系的良性运行和阳光普照的政治清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以日常之善对抗平庸之恶,以社会正能量颠覆官场潜规则矫正官员潜意识。
什么是当官的一样不一样?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优秀基层干部,他们想得最直白,最清澈,多少年如一日,不计名利,埋头苦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走”,把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投入于百姓的幸福生活。他们闪光的足迹,就是最生动的表述和最精辟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