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监局关于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安全发展汇报材料
安全生产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安全生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实现和保持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重要保障。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构建和
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这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的实质是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发展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更要建立在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局部的发展。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必须推进安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推进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不懈努力,广西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2003年开始出现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下降的“拐点”,当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9669起和4829人,比2002年减少680起和16人,2004年以后,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每年分别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至2008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8155起和3402人,事故总量比2003年减少11514起,死亡人数减少1427人。全区安全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还相对薄弱,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还有发生,2008年相继发生了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和广维集团重大爆炸事故,说明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呈现的这种特点,一方面表明近年来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所采取的措施正逐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表明这些机制和措施尚难于充分发挥安全意识、安全法规标准、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经济政策等要素的作用,保证生产活动的长治久安。需要在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努力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企业防范事故和整改隐患的能力,职工识灾、防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能力,和谐推进安全与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安全发展。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和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一般经历内容设计、要素构建、整合运行和反馈完善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与安全生产事故数量的关系看,我区正处于构建长效机制从要素构建阶段向整合运行阶段的过渡,其特点是安全生产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安全生产事故数量下降,主要任务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运动式推动为主转变为制度式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政府单个主体推动转变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多个主体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内容从专项整治为主转变为以日常规范管理与监督为主,安全生产工作动力从主要靠外在压力推动转变为靠内在动力的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手段从主要靠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行政、法律与经济手段的并用。并对安全生产形势及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信息反馈,逐步修改和完善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使得这个机制逐步成熟并有效地发挥安全生产的长期保障作用、预防作用,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三、解决三个突出问题,构建完善六个机制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安全发展,必须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层面,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按照法律法规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暂行办法》规定,在履行职能范围工作职责的同时,严格履行规定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企业层面,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保障安全生产投入,促进本单位安全生产持续改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层面,要破除“三怕”思想,即一怕影响经济发展,认为安全生产条件门槛高,关停安全不过关的企业会影响经济发展,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满;二怕受处分,认为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稍
有不慎就得“丢帽子”、“受处分”,从而以一种消极态度对待安全生产,不思进取,能推则推,不想管、不敢深入;三怕得罪人,认为安全生产查事故、严执法、强管理,容易得罪人、破坏关系。真正树立起“五个一”,即一颗诚心、一副黑脸、一张快嘴、一双铁手、一对勤腿,宁愿自己受误解,受委屈,甚至得罪人,也要千方百计地减少事故、减少死亡、减少损失;全社
会层面,公众要提高识灾、防灾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做到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重视安全生产。
二是发展方式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制约我区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我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生产(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老化、劳动生产率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关闭和淘汰那些规模小、工艺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进和发展培植低耗无污染、环保、节能型企业,为安全生产稳定好转提供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三是工作方式问题。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手段开展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隐患治理攻坚,防范大事故上来,把预防事故发生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性任务,坚持关口前移抓预防、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和完善六个机制。
(一)构建完善责任落实机制。重点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做到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明晰化、考评指标定量化、监督检查日常化、责任追究制度化。
(二)构建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在各地各部门、各规模企业、高危行业、重点行业、事故高发行业,配齐安全监管人员,做到机构、人员、装备、经费“四到位”,重点是组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和充实乡镇安全监管人员;二是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有效提高生产经营单位整体抗风险能力。三是科技保障,重点是组织安全科技攻关,加快安全技术产业化进程,规范中介技术服务和建立专家技术队伍。
(三)构建完善预警监控机制。坚持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分析制度;坚持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坚持重点监控制度,对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坚持安全生产“约见警示”制度。
(四)构建完善协调配合机制。推行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综合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通报,把握工作主动权;推行重大安全问题协商协调制度;推行联合办公制度,包括:联合审批、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等。
(五)构建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抓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评估及监控,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制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应急救援工作的相关政策;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应急救援相关资源与要素的科学配置与合理整合。
(六)构建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定量定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在激励制度方面,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突出、贡献大的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安全监管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重用和提拔。实行安全生产津贴制度。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每月发放安全津贴,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着力改善安全监管人员的待遇及人身保障。在约束制度方面,一是严肃查处企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二是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失误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约束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对受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相关人员不得提拔、重用。三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制度,把对职工群众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负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列入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并公诸于众。
安监局关于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安全发展汇报材料
第二篇: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 构建安全
生产长效机制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状况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6月10日,是由中国华录集团和松下电器合资兴建的高科技术企业,作为松下全球数字视频、音频、信息产品整机及关键件的生产基地,公司建有先进的数字光盘从源泉部品到激光头、光盘驱动器、机芯到整机的完整技术产业链,现主要产品有便携式DVD、DVD刻录机、DVD影碟机、DVD影碟机机芯、DVD激光头、DVD-ROM/RAM激光头等数字光碟产品以及录像机整机、磁鼓、磁头、液晶投影机、微型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音响系统。
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过二次产业机构调整,企业已经彻底走出经营困境,并取得连年盈利,现产值已经由公司建设初期的3.3亿元达到现在的46亿元。特别是98年产业重大调整,企业从过去录像机单一产品生产转变成为现在的从模具设计开发、零部件生产及整机组装数字化电子产品的一条龙生产。
今年公司提出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思,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现有部分产品进行产业调整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从而强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企业经过整体调整,正在逐步走向更加成熟发展阶段。
二、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主导思想
1.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在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突出全员参与,强化事前预防安全管理模式,真正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的规范管理。
2.过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真正贯穿始终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中,有效地依据标准强化公司各种设备设施的硬件管理,及时整改各种安全隐患,切实确保企业的稳步发展。
3.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做好各种“三建、四新”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并有效地实施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使其真正达到确保硬件的本质安全。
(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目的1.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2.更加规范公司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1)规范各项安全的基础管理。
(2)规范公司动力、生产设备设施的运行与管理。(3)规范对各种职业健康设备设施及人员的管理。
3.及时整改各种安全隐患,降低企业各种风险。
4.为企业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1.确定推进目标,制定整体推进工作方案,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编制总体推进计划,实施具体推进管理。
2.强化各类人员的安全质量标准相关知识培训,强化对安全标准的了解与把握,使安全质量标准成为日常安全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
3.结合公司现行安全管理的特点,有效地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与现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整合,并将标准转换成体系运行控制管理的基准,使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在持续改进的同时,使整体硬件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
(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基本步骤
启动阶段:
(1)成立公司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组织机构
按照国家、省、安监局相关要求,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求,公司于06年4月正式确定,并开始实施安全标准化推进工作。同时成立以公司中方副总经理为组长、人事总务部部长与工会副主席为副组长及各生产制造部长为组员的公司推进领导小组,并设立推进考评办公室。考评办公室分别下设基础管理、机械设备、电气安全、燃爆、热工、作业环境与职业卫生6个专业组。
(2)编制整体推进方案
为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地整体推进,公司推进考评办公室专门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起草了《关于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推进方案》,并通过社报向全体员工进行公布,使员工对整体推进工作有所了解。
(3)外派专职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5月份,公司分别外派3名推进考评人员参加辽宁省安监部门举办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班,通过培训使推进人员对整体标准要求有所了解与掌握,并结合标准,做成公司安全质量标准考评基准。
(4)按照标准进行部门职责划分
6月份,公司推进考评办公室根据标准要求,并结合公司安全管理的职责,对安全环保课、生产技术部、动力课、总务课及各部门的推进职责进行分解,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责任。
(5)制定具体推进计划
根据大连市安监局的总体安排及推进标准流程要求,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推进考评办公室制定了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整体推进计划,明确了推进内容、步骤、部门及日程,确保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地进行。
(6)提出具体申报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与省市局的要求,公司于7月末正式向中技安协提出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的申请。
2.咨询、自评整改阶段:
(1)按照标准编制培训教材并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公司推进考评办公室负责编写课部长、班系长、安全环保员及设备维修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培训教材,并分别于9、10月份组织对171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为使各相关部门的课部长及推进人员对标准有更深的了解,公司还特意在省局购买50册《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南》对相关人员进行发放。
另外,公司通过社报、广播及举办专栏、采取班组朝晚会专题宣讲等形式,向全体员工广泛地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知识,使员工及时了解到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的重要意义与目的,为确保整体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针对现场咨询查出的隐患,结合标准认真进行整改
9月18—22日,中技安协咨询组对公司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工作进行了现场咨询与检查。期间,咨询组成员在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标准的宣贯的同时,依照标准对公司进行检查,共提出233项整改项目。
针对提出的整改项目,公司经营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对隐患项目整改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推进考评办公室及时将整改项目进行分解、措施落实,并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具体完成时间,并进行张榜公布。公司在强调进行咨询阶段发现隐患整改的同时,要求各部门进行水平展开,结合标准开展自查自评,通过自查公司发现存在的各种隐患共计178项,并对自查中发现的隐患,由各部门负责组织全部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率达到100%。
对于咨询阶段发现的233项整改项目,对需要投入费用的项目公司已经注入相当的资金进行彻底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项目231项,整改率达到99.7%
(3)针对预复评阶段查出的问题点继续实施整改
11月26日—12月1日,中技安协预复评组对公司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工作进行了预复评,公司得分933.09分,达到了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标准。同时,预复评组在预复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12项整改项目,为此,公司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布置,并提出整改的具体要求,各相关部门及时将整改项目进行分解、措施落实,并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具体完成时间。预复评阶段提出的各种整改项,迄今已经整改111项,整改率99.1%。
(五)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中主要整改情况
1.基础管理
(1)在原有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公司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进一步加大公司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
(2)在修订现有18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劳动合同安全监督制度》、《安全生产“五同时”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装置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场所管理制度》及《职业防护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5项安全管理制度,使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共达23项,并于07年1月进行汇编印刷装订成册,对所有部门进行发放、配置。
(3)按照最新关于安全教育培训的法规要求,重新修订公司《职业安全健康培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员工转岗、在岗及四新等教育培训管理。
(4)分别建立健全各班组的安全管理台帐,进一步明确班组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并重点强化了班组的日常安全生活会制,使基层安全实行规范性管理。
(5)新修订安全操作规程313件,并强化对现场各类人员的实际培训,使员工更加熟悉与掌握作业的安全基本要点。
2.热工燃爆方面
(1)对厂区内的蒸汽和压缩空气管道共1200米重新进行上漆和流向标识。
(2)工业气瓶实行统一租赁,并制定工业气瓶管理规定。
(3)安装工厂建筑标识牌,制作了厂区平面布置图。
(4)油罐周围树木移除,并在油罐周围铺设地砖并增设护栏。
(5)更换压力表150块。
(6)对17台厂内机动车辆按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对其安全性能和外观进行检查和整改。
(7)整改直梯2部、对两处工业平台增加护栏、踏板并重新刷漆。
3.电气方面
(1)共投资25万元。
(2)对公司的防雷接地装置进行修复更新。
(3)更新增加变电所警示标示近800个;增设变电所防护装置20余处。
(4)增加电网接地电缆200米,接地扁钢涂色2000米、增加断接卡(色标、编号)50套、接地扁钢500米、电阻测试50套。
动力配电箱、电气控制柜零、地线265个,动力配电箱、电气控制柜全部进行建档,箱体外做了编号。
555台手持电动工具进行编号建档,进行了绝缘检测。
4.机械方面
(1)金属切削机床,冲、剪、压设备,砂轮机,电梯,装配线,起重机械等1177台(处)设备进行了自我排查。
(2)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小结,制定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并投资14万元以保证措施落实到位。
装天车滑线指示灯13处,设置吊索具分类存放点4处,检测吊钩、吊环23个,焊接天车轨道跨接线62处。
加了电梯专业操作人员6名,更换电梯门一部,重新刷油4部;安装电梯机房控制柜绝缘胶皮6处,修复电梯减速箱漏油1处。
种机械设备的外露旋转部分或危险运转部位加装护罩147处。
加安全门中控锁35套。
装了5台危险部位脚踏开关护罩。
5.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方面
投资20.6万元。面实行定置管理摆放,垃圾分类定点排放。
(3)使用照度表进行测试,对照度过低区域进行相应的调整,日光灯拆除、安装400套,检修灯管2000个,镇流器1000个,电线3000米,在重点部位安装金卤灯10套、节能灯100套。
换厂区路灯地下线路电缆280米,检修路灯灯管130套。
资4.4万元更新完善各部门定置标识及通道线。
厂区主干道、人行道、停车区、作业现场重新布局划线规范管理。增加厂内公路交通标识,重新标线,重新定位停车区域,车辆定置摆放
尘毒作业、噪声作业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对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强了职业危害防护设备的管理与保养,设备合格率达到100%。
三、生产的工作目标
(一)阶段目标
通过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验收,巩固提高创建成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工作,是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创建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是我们的阶段目标。下一步,我们将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依据制定公司内部安全质量标准,并建立公司各部门安全状况评估体制,不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巩固和提高创建工作成果。
(二)中期目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OHSMS的融合。坚持运用OHSMS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夯实管理基础,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及各项制度作为体系运行控制标准,将安全状况评估作为评审依据,形成全员、全过程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公司安全发展。
(三)长远目标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丰富、创新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内涵。创造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氛围和协调的人、机工作环境,对人的观念、理念、态度、行为等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影响,从而使员工对安全逐渐由了解到认知,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自觉。安全管理由事后处罚向事前预控转变、由检查监督向指导服务转变、员工由被动受控向主动参与转变。为公司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关于加快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的意见
关于加快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的意见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安全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建设安全朝阳,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安全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安全发展事关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没有人的生命安全,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稳定的基础,是头号的民生。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立足发展阶段性特征,强化对安全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安全发展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必须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民生的底线和首要任务,融入到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安全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安全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安全发展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全面担当起推动安全发展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方平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构建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发展责任体系
立足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建立责权明晰、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责任体系,为保障安全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一)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安全发展领导体制
实现安全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把安全发展纳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对事关安全发展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部署,建立和完善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安全发展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担负起推动本地安全发展的重要职责,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本地区安全发展工作。各级政府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地区安全工作,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同级安委会主任,政府相关副职领导担任副主任,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委会全体会议,分析安全形势,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部署安全工作任务。政府“一把手”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履行具体职责,并负责安委会日常工作。其他领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既要负责分管范围内的业务工作,又要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专题会议。
(二)突出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全面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为重点,从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创新模式、落实责任等多方面,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1.牢固树立正确的企业安全价值观。强化“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和职业健康作为核心价值,彻底改变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安全生产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安全生产意识普及到全体员工,确保安全价值观深入人心。
2.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及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认真开展对标,科学制定达标方案,深入进行整改,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责任机制、考评机制及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强有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安全监督员,搞好监督管理。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其他企业要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加强企业班组建设,有效发挥班组长作用,坚持召开早班会、晚班会,完善企业调度、例会制度,促进企业提高生产基础管理水平。
4.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围绕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企业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生产运营、人员管理、安全生产记录、隐患排查整改情况等资料档案,做到完整清晰、随时可查,并报安监部门备案。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及奖惩约束机制。
5.强化企业常态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并经常排查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根据排查结果,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制定方案,及时进行治理。聘请专家对隐患治理结果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并经必要程序审查确认。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搞好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制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6.建立企业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劳动保护,搞好风险管理,保持清洁生产环境,有效预防职业病,确保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按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要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属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监督。
7.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搞好生产自动化控制建设,提升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测维修,及时整改隐患,保证安全运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
8.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根据安全生产需要,加大对安全生产技术研发、设施装备、隐患整改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形成稳定的资金渠道。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在财务预算中安排必要资金,全部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促进作用。
9.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强化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自救知识,增强自救能力。新工人上岗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操作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按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求,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10.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坚持把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作为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员工行为素质、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教育、活动等方式,明晰安全基本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打造安全文明的作业环境。充分发挥安全文化载体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主题实践活动,提高职工安全认知能力,建设遵守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深入搞好宣传发动,从思想、心态和行为上进行疏导和规范,营造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保证安全的良好氛围,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
(三)进一步明确非生产经营领域安全主体责任
机关、团体、事业等非生产经营领域单位都要增强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消除各类安全特别是消防安全隐患,依法依规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建立完善各类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和落实安全责任,确保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搞好经常性安全隐患排查,组织专家等多方面力量参与,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把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作为本单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安全基础防范和管理水平。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演练,增强预防和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四)落实各级各类安全监管责任
实行“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明晰属地监管、综合监管、行业监管职责。
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各类单位(包括中央、省属、市属单位)和各类活动、行为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本级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指导和监督下级政府做好安全工作。
落实综合监管责任。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工作实施综合监管,履行安委会办公室工作职能,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级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没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安全监管;对下级政府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通报一次安全形势,提出安全工作建议。
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完善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要求,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责。公安、交通、质监等负有专业监管职能的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及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专业监管责任,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业及所属单位安全行业管理及指导,制定和组织实施本行业安全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规章规程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所属企业及单位安全生产的指导和监督,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激励和制约机制。组织对本行业的安全检查,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加大措施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改进和加强监管工作,有效履行安全监管责任。
(一)实行安全监管“网格化”。各级政府要在本行政管理区域内,实行区域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按照辖区内所有管理对象,明确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办事机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各层级的安全管理责任。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事故易发多发领域、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市政公用设施、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和电梯、锅炉、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等行业与领域的安全监管。完善监管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网格化数据平台,并实现各个管理层级的互联互通。
(二)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采取集中检查、抽查、暗访、互检等方式,开展经常性隐患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立即责令整改,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按照县(市、区)每季度一次的要求,集中开展隐患大检查、大整改。对达不到标准化要求、重大隐患限期内没有完成整改或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单位依法实施停产停业整顿,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执行开业复工手续。建立隐患排查抽检制度,明确不同层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监管部门抽检的程序、比例及相关要求,并使抽检结果可追溯。
(三)强化安全监管力量。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都要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配备与监管任务相匹配的、符合监管工作需要的专业人员。改善安全监管和
执法条件,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完善监测预警、指挥协调、救援保障、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应急援救队伍和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救援能力和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演练。强化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事故级别和管理权限,依据相关应急预案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并根据情况设立抢险救援、医疗救治、治安维护、环境监测、新闻宣传、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等工作组,有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创新安全监管手段。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辖区内各单位、重点部位、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强化对事故的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加快建设县(市、区)、乡镇(街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安全信息系统。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覆盖所有监管行业领域的安全专家库。聘请专家或专业机构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全面参与隐患排查、抽查、复检和验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加强安全监管法制建设。强化依法治安,完善安全发展法律规章,推动安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吉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提请修订相关地方性法规,完善政府规章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形成规范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四、大力推进安全责任措施落实
以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落实机制,标本兼治,推动各方面责任落实,确保安全防范措施到位。
(一)强化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根据“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区别安全主体、属地监管、综合监管、行业监管责任,严肃调查处理事故。在查明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事故性质和危害程度,确定事故相关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司法机关要加大对主体责任不落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依法惩处力度。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处理安全工作中的监管责任问题作为经常性工作,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二)强化事前问责力度。制定安全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关口前移。企业和非生产经营性单位要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漏洞排查治理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各级政府以及综合监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有效行使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限期内得不到整改的,违法违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对隐患排查治理监督不力的,逐级对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问责。
(三)强化安全工作督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机制,严肃纪律,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不落实的责任人员,属工作制度、程序及方式等不完善的,要及时予以改进;属行政违法的,要依法处理、立即纠正;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并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督办、跟踪督办制度,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切实推动改进安全工作。
(四)强化安全发展考核评价。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安全工作纳入目标,把安全发展考核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综合治理指标体系,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事关安全发展的权重和考核力度。各级组织、人事、宣传、监察、工会等部门在单位或个人评选先进、劳模以及干部选拔任用之前,将安全工作责任履行和安全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完善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实行“单独考核、单项表彰”。安全工作责任制考核不合格的,对所在地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保障作用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治,真正建立起经常性、规范化、高效率的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一)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各级人大、政协每年对安全工作进行一次视察。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依法接受人大对安全发展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提案,定期或不定期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汇报或通报安全工作,确保安全工作在人大和政协监督下取得实效。
(二)加强执法监督。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检查指导,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从严查处安全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安全监管、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协调沟通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事故瞒报、谎报等各种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责任。
(三)加强群众和群团组织监督。健全和畅通安全隐患、非法违法行为及事故的群众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网络、留言板等渠道,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全面参与、主动监督、自觉举报的积极性。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所在区域内的单位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企业要聘请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员,设立由监管部门管理的安全举报箱等,监督其安全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严格监督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包括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在内的劳动合同,组织职工依法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工作,维护合法权益。
(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监督。支持科研单位和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社会中介组织,依照法规和执业准则,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工作技术服务。切实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保证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提供客观、真实、公正的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自律约束作用。建立和完善证券、信贷、保险机构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规范安全生产。
(五)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安全发展的浓厚氛围。深入宣传推广安全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做好对全社会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重视对儿童安全教育,从基础抓、抓基础,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鼓励和支持基层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安全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
六、综合施策统筹推动安全发展
坚持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安全发展促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科学发展、促改善民生。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安全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立足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从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工作任务、政策配套等诸多方面进行精心筹划、通盘考虑,既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相衔接,又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制定高质量、高水平的安全发展规划。搞好分析论证,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力量,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切实管用。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安全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装备和产能,加大对相关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安全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等安全设备研发制造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积极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发挥科技保障安全、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三)严格安全准入条件。结合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安全条件作
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把准入关,从源头上保障安全发展。严格项目准入,加强安全审查核准,搞好项目立项审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依法责令立即停止建设,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依法不得进行生产和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招商引资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标准,确保引进的项目和企业符合安全发展要求。严格审查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条件,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一律不允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执行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准入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搞好各单位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加强对安全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实行严格资格认证制度,确保评价检测结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在促进安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更大成效。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完善产业、价格、投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形成一套有利于安全发展的政策体系。利用税收、信贷、保费等经济手段激励各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安全发展投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基础性建设。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和财力情况,在每财政公共预算内安排安全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适当增加。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的监督机制,适当扩大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的适用范围。探索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对事故多发、隐患不整改、不执行安全标准的单位,加大查处力度。完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对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拓宽安全发展的资金渠道。
各方面都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安全发展各项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监狱构建安全长效机制论文
依托所情,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惩罚改造罪犯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构建监管安全稳定工作的“四个机制”是是对监管安全事故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是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实践的科学提炼,体现了很强的指导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而其中之一的监管安全防控长效机制是“四个机制”的关键。所谓机制,就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按照这一定义,长效机制就是指工作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项工作之间长期有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于是,我们定义的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这一工作目标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整套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
构建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在当前监狱更加开放,监管要求以“首要标准”、“零脱逃”为准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现监狱自身惩罚改造功能的坚实基础,在这基础上可以促使罪犯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放弃消极抗改或再犯罪的想法与做法,并深挖犯罪根源,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改造;它同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监狱应当是有序安全稳定、法治统一规范、科学文明理性、公开公平公正、共生共融共赢的新型监狱。
近年来,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推进,我所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高,狱内改造秩序持续稳定。但是,面对监管改造的新形势下,我所在执法和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必将威胁着我所的安全和稳定。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影响和威胁监管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自身因素:部分民警认识不足,理解偏差和责任感不强,是各种违禁物品屡禁不止的关键。一是部分警察过于依赖安检门、金属探测器等,认为这些设施科技含量高,只要能通过这一关,就不会有问题了,而忽视了他们的工作区域和存在的盲区。二是个别警察认为罪犯只要不惹是生非、不脱逃,值班确保安全就行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个别谈话有不到位的地方;
2、罪犯因素:随着90后罪犯的持续增多,罪犯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罪犯入所后不思悔改,伺机而动,并为此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来获取所需物品有上升的趋势,这是新时代罪犯恶习所致,3我所在一些管理规定不够与时俱进,在一些新情况出现时,往往找不到处理或应对的方式方法。因此,为了确保我所的监管安全,确保改造工作的稳定,确保首要标准的落实,怎样构建监管
安全长效机制值得每一个未管人去思考和摸索。在这里,笔者依托所情,提出构建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防范机制的几条对策: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防范理念,在民警队伍建设上狠抓落实。
在影响监管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本质、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因素,人防是确保监管安全的决定性力量,是影响和制约监管改造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监狱防控机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此,进一步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抓住民警这一关键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提高民警队伍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民警的培训教育,使民警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特别是领导、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民警的科学的“搭配”,也就是指工作的协同配合,依据短板原理来对民警进行符合工作需要的搭配,以期达到最大的效能。
(二)、落实科学的犯情分析,应对制度,在罪犯的管理上狠抓落实。
防控机制的核心在于对罪犯的思想监控,要变被动防控为主动防控。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监狱工作的中心,建立畅通的狱内信息网络,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随时掌握罪犯思想动态。将教育改造工作
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尤其是我所承担者全省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改造工作,未成年人有其本身年龄属性所决定的特点,必须制度与这一特点相匹配的制度,并严格落实下去。
(三)、科学合理为先,在监区环境、设施综合整治上狠抓落实
环境是改造是否能有效开展的基础,也是改造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我所在厂区以及监区的环境和硬件设施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厂区由于厂房改造的需要,还有破废的建筑废料;监区监房的阳台等地的物防监控设施还不完善。这些不到位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和落实。因此,必须以此为把手,将最基础的地方做为构建长效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篇: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010-01-07 09:00:20
1月3日,淮北矿业下发《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旨在以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努力构建体系健全、机制完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问责严格的“54321”安全生产体系,确保淮北矿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了淮北矿业进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即坚持整合规范、创新提升;统筹谋划、重在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基本原则,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意见》指出,“54321”安全生产体系由安全支撑体系、保障体系、防控体系、操作体系和目标体系五个子体系15项要素构成。其中:支撑体系主要由安全理论、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安全责任、安全制度五项要素构成;保障体系主要由安全技术、安全投入、安全环境、安全监督四项要素构成;防控体系主要由事故防范、隐患排查、“三违”整治三项要素构成;操作体系主要由自主管理、现场管理两项要素构成;目标体系主要由安全生产目标及责任层级分解、考核构成。
五个子体系及15项要素既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54321”总体系脉络架构,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在推进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究方法。
《实施意见》强调,2010年为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年。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出,以要素的构建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一季度,要在精心制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谋划推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安全目标、事故防范、安全环境、安全素质、现场管理、安全监督及“三违”整治;二季度,加大隐患排查、安全技术、安全投入、自主管理的推进力度;下半年,在巩固上半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文化、安全理论等要素的构建。2011年,在巩固完善、改进提高上下工夫,优化体系,丰富内涵,完善考核办法,同时在淮北矿业地面厂处、基建矿井、集团控股单位推进实施。《实施意见》要求矿区各单位要把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确保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检查和考核。矿区各单位
要成立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严格工作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各负其责,加强学习研究,创新思路方法,做体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级机关部门要深入把握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对机关的要求,对部门在安全生产体系中的管理职责、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方法途径和考核标准等进行梳理、整合、调整和完善,准确定位职能,加大定责、履责、问责力度,推动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协调、顺畅运转。各单位要以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大安全管理信息化力度,科学设计系统架构和各子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块,与现行安全信息网络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努力构建安全生产体系与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局域网等媒体,宣传栏、宣传牌板、电子屏等手段,大力宣传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措施和要求,大力宣传各单位推进体系建设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报道体系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努力营造推进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骆永祥)
全面启动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为矿区安全生产增添了多条保障线。矿区各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方案,“54321”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宣传材料之一
2010-03-09 10:26:31 作者:李怀成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宣传材料之一
前言:今年既是集团公司“攻坚年”也是我公司实施专业化
施工起步之年。开年以来,矿区安全生产形势急转直下、霜雪袭面。为适应矿区跨越发展的要求,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1月19日,淮北矿业就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党委宣传部将陆续在公司网站推
出相关宣传材料,望各专业分公司、管理部、项目部根据材料,充分利用宣传工具,面向广大职工进行宣传,做到全覆盖、无空白、无遗漏,推进公司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今年淮北矿业“1号文”提出,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矿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随着“1号文”而提出的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共分为“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任务”、“注意事项”四个部分,要求从体系建设入手,着眼于长远,认真总结近年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构建“54321”安全生产体系,通过今后三至五年的扎实工作,使矿区安全生产体系基础牢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构建“54321”安全生产体系,主要内容是:夯实安全理论、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安全制度、安全投入五项基础;抓住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监督四个关键;突出事故防范、隐患排查、“三违”整治三个重点;推进自主、现场两项管理;从而实现一个目标,就是重特大事故得到杜绝,零星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杜绝,原煤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努力控制在0.3以下,到“十二五”末力争控制在0.2以下,重大隐患得到有效整治,矿区实现安全发展。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注意事项。一要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方向,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加大安全生
产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明确任务。健全和完善以“54321”为核心的安全生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任务。要着眼于系统性,认真梳理总结,查漏补缺,使安全生产体系不断完善;要立足于实用性,把握阶段性安全特征,认真解决好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好解决办法和措施;要统筹于科学性,学习借鉴、引进吸收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注重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推进管理创新,使安全生产体系更加丰富、更加科学。三要狠抓落实。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强化组织领导,对照体系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措施,群策群力,务求实效。要加强学习研究,在坚持中寻求突破,在实践中夯实基础,以体系建设推动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意见要求,系统思考,统筹谋划,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