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刚入学的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孩子们玩玩具总是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吵闹,每次玩到乱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我总是忍不住喊一声:“别说话了,再说我就。。。”可有一天,我这个想法却被推翻了。我发现孩子们玩玩具时非说话不可的原因:玩具分下去之后,先是很安静,孩子们都在制造着自己设计的东西,摩托车、手机、飞机、铠甲勇士等,材料准备好以后,表演便开始了。孩子们手拿摩托车,边比划边出声,“呜呜----”;拿起电话“喂,你在哪儿?请赶快到游乐场来。”飞机正在进行“轰炸演习”;铠甲勇士更是闲不住,都在忙着打怪兽。这一人一句,汇集在小小的活动室里,就乱成一团糟了。老师的一句“别说话”只能保持教室几秒钟的安静,演出一会又重新开始了。的确,这些话非可不可,否则玩玩具又有什么意思呢!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问题,不有用高压政策来约束孩子。只要孩子们不是捣乱,就尽情的让他们说就是了,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第二篇:演讲比赛文章——请不要剥夺孩子的爱
请不要剥夺孩子的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法律学院1208班的陈松然,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请不要剥夺孩子的爱”。
在演讲的开始,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3年3月27日中学生韦丽丽在给自己最亲密的老师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14岁的生命。据事后调查,韦丽丽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后来父母感情出现裂痕而离了婚。之后父亲经常不回家,母亲则远赴三亚去打工。就这样,一个曾经乐观开朗,曾经带着自信竞选班长的女生,就这样由于家庭的破碎被彻底地改变了命运。“我很倒霉,摊上这样一个家庭” 韦丽丽经常对身边的同学如是说。最后在无奈和失望中她选择了解脱。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有了孩子或者说为了孩子,感情破碎的父母应当尽量避免离婚。
首先,父母离异会使孩子失去双亲的爱,从而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 缺乏与同性别家长的接触, 会阻碍儿童的认同和模仿, 并由此中断儿童正常性别角色的发展,结果是子女在日后同样会面临婚姻困境。另一方面,父母离婚过程的野蛮和粗暴会刺激子女变得冷漠和仇恨。的02年刘海洋浓硫酸泼熊案、未成年人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以及03年北京中学生残忍杀母案都曾经轰动全国,而这里面的当事人无一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另外,据公安部的统计,2005 年未成年人占刑事犯罪人员的13.6%,其中在“残缺家庭”里成长的未成年人竟然高达1 /3,这进一步表明了家庭的破碎会给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古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就容易游走在犯罪的边缘。
其次,有孩子的父母离婚后会增加自身的经济负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要将月收入的20%~30%作为抚养费,如果有多个子女比例还会更高。但是另一方面,子女可能却从富裕的双亲家庭沦落到贫穷的单亲家庭。这显然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夫妻双方固然可以自由的结婚和离婚,离婚也不过是办张几块钱的证而已,但是就是这几块钱的证可能却会伤害到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一个幼小脆弱的心灵,一个年轻人美好的未来。父母感情确已破裂又何必在乎那一张小小的纸呢,为什么不能为了孩子继续生活在一起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爱尔兰的婚姻制度,在过去的60年里,爱尔兰宪法是明文规定禁止离婚的,以维护婚姻的神圣和社会的稳定,虽然我们国家不可能效仿爱尔兰,但是我们的父母们是不是应该从里面得到一点启示呢?
在演讲的结尾,我想到了王菲与李亚鹏带着女儿共度中秋的画面:小女孩一身粉红色的装扮像足了一个小公主,天真快乐的神情显然不知道父母已经分手,这让我心头为之一震,万一有一天他们的女儿知道了这个事实,她的命运又会走向何方呢?所以我希望所有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妻在离婚前从孩子的角度慎重考虑,不要剥夺了属于孩子的爱。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是谁剥夺了孩子的善良生活随笔
孩子的内心是一片干净的白纸,他们用微弱的行动抵抗权威者的告诫,他们用无声默默地接受着这些人类里残忍的屠杀,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漠然、无视,听之任之……
近日,文友群里转发了这样一段视频——妈妈在教儿子连线,是最初的食物链,要求将吃和被吃的个体用线连在一起,当儿子将狼和青草连在一起时,妈妈说,狼要和羊连在一起,因为狼要吃羊,儿子迟迟不动手连线,妈妈着急了,让儿子连,一直强调狼喜欢吃羊,儿子委屈极了,说:“羊疼!”羊疼!多么让人心疼的话,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那么据理力争,他想告诉妈妈,狼不能吃羊,因为羊疼,他给狼提供了狼應该吃的食物———草。我想,大多数文友的沉默并不是笑过之后的淡忘,而是内心一定和我一样充满了触动。
原本,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可爱的动物和我们一样,是有生命,有疼痛感的,什么时候,人们逐渐地淡忘了,或者就是主动逃避了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他人的尊敬,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孩子的内心是一片干净的白纸,他们用微弱的行动抵抗权威者的告诫,他们用无声默默地接受着这些人类里残忍的屠杀,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漠然、无视,听之任之……
你是否也想起什么?
凡事都有因果。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扼杀孩子善良的本性,当我们用自己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思考,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因为世人的冷漠而心痛,又因为亲人的薄情而无奈时,其实都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因造成了自己的果。
对待老人的粗暴和野蛮,能遗传多少孝顺的因子?人们都想让子女孝顺,可是你有没有做到对父母的孝顺?问问自己,到底谁该为自己的幸福买单?
人们呼唤善良,呼唤人性的美好,你自己有没有种下善良的种子?
孩子的纯真,理应被呵护,那么你还在做那个拿起剪刀,剪下翅膀的人吗?
“时光开始孤独,青草开始疼痛……”善良终成为人们最基本的归宿,从现在起做一个善良的人,为时不晚!
第四篇:教育经验交流:不要剥夺孩子感受世界的权利
教育经验交流:不要剥夺孩子感受世界的权利
近日看到莫言的《用耳朵阅读》感慨颇深。一个处在缺少书本的贫困山村的孩子有多么的可怜啊!他们没有包装精美的课外书,看不到电视网络带来的精彩世界;但是他们又多么的幸福,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听世界,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
现在的孩子宛如一只只金丝雀,被关在舒适的鸟巢中,享受安逸的生活。人们只看到他锦衣玉食,花衣美服,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离开大自然的悲哀,离开天空的苦痛。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是我最大的幸福。那时候,家里种地,爸爸养了马和牛。我和弟弟在夏天的午后,去给小马梳理鬃毛,小马眯着眼睛幸福的样子让我们特别的满足。家里还有一头大奶牛,我们最喜欢它了,你骑上它的背感觉好温暖,搂着它的脖子,看着它笑眯眯的眼睛,感觉那么亲切。农忙的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定会和大人们一起去田里,大人们除草,我们就满地是抓小虫,藏猫猫——渴了掬一泓清泉,累了躺在大地的怀抱酣然入睡,一觉醒来,或许已经日落西山,那又如何呢?正好坐上老牛车,任老牛车“吱吱扭扭”的唱着歌儿一路载我们回家。那时我们都极喜爱坐牛车,那头温和的老奶牛真的很可爱,就像我们的亲人。每次坐车我和弟弟定有一个要爬上老牛的脊背,搂着老牛的脖子幸福的伴着牛车的“吱呀”声,踏着最后一抹夕阳,幸福的走进梦乡。而老爸呢?绝不会因为我们这样而生气,更不会担心的战战兢兢。让我们觉得好自由,好幸福。也让我和弟弟越加的放肆。(后来,老爸在山村里第一个买回来四轮车,坐着与老牛车相比风驰电掣般的四轮车我却在也没有体会到那种恬静的乡村气息了。)
我家前面有一条小河,河水悠悠的唱着欢快的歌。每当雨季来临,小河的水很肥的时候,我们就会穿着老爸买来的漂亮雨靴,到河里去趟水。赶到天气很暖,通常那漂亮的雨靴就会下岗了,因为我们更喜欢光着脚在水里走来走去,光滑的鹅卵石在脚下的感觉好像奶奶轻轻的瘙痒,我们一边拎着裤脚,小心的在河里嬉戏,一边忍不住笑声,那笑声随着小河流淌在小村周围。待到玩累了,在河边坐下,挖一块泥巴做掴炮,(也就是一块正方体的泥巴中间扣空了,然后在使劲的甩到地上,谁的声音大,谁的炮响了以后漏的洞大,谁就会赢得别人的一块泥巴用来补漏洞)掴炮此起彼伏的“咣咣”声就会在一次的让我们幸福的不得了。
我是个特别喜欢水的人,夏天的时候,每当下雨,我都会在窗边伸手去接雨水。由于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们通常不会放我去淋雨的,这也许是我现在特别喜欢淋雨的原因吧。不过那时候好像没有过淋雨的经历。但是只要雨一停,我的快乐时光就来了。跑进被雨水荡涤的一尘不染的世界里,呼吸着纯净的、呆着泥土气息的空气,忘情的在小水洼里踩出飞溅的欢乐。满世界的孩子没有人担心衣服脏了怎么样,鞋子湿了又如何,有的只是忘乎所以的玩耍——
且不说春天在山林里捉迷藏,夏日在小河边捉鱼虾,秋天在落叶中的七彩梦,冬季里放飞的冰爬犁。单单那份忘乎所以,单单那份毫不在乎恐怕现在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有了。女儿在下雨天偷偷的往小水坑里走的时候总是用眼睛瞄着我,唯恐弄湿了昂贵的鞋子,漂亮的衣服,可岂知衣服有价,快乐无价。女儿居然不知道马和牛到底多大,因为她是从书上看到的,真正的马和你她没见过。女儿周末要去舞蹈班,所以她没时间去乡下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女儿说:妈妈,舞蹈班里我嘴幸福。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只有我不上补课班。天呀。这也叫幸福)得到的与失去的那个更多呢?
十一长假,我带女儿去农村。我看到了女儿退去伪装的本性。她玩的真的恨开心。我与女儿约定,寒假去农村过,我一定要让女儿体会一下我童年的快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给女儿机会,也希望大家都给孩子机会。还记得淘气包里面孩子空洞的笑声,还记得女儿在老爸家快乐的,发自内心的笑。那两种笑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第五篇:请相信老师教育随笔
今天是小班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虽然“欢迎新小朋友来到温馨大家庭”的条幅是那样醒目,可不一会儿,你就会听到哭声连篇,从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焦虑”,特别是对初次入园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产生哭闹、恐惧、紧张等现象。幼儿初次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为了让孩子过好入托关,家长就必须要做好孩子会哭闹的思想准备。家长要坚持送孩子来园,不要中途到园巡视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引起其他幼儿的不良情绪。为了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班上的每位教师会尽量做到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安静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听清老师的话,看到老师的表情;我们会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柔的抚摩与拥抱,唤起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尽快的熟悉班上的每位教师。
总之,新孩子入园产生“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必然的,我们老师会用妈妈般的爱去关心孩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吸引孩子,使孩子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体会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请家长相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