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请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请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昨天课间教训学生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二(2)班的一个小男生,正用脚用力的踢着校园里积存的雨水。看到他弄湿的鞋子和裤角,再加上他兴奋的神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今天我值班,所以被我撞见,可得好好的教训一下他。于是,我大声的训斥道:你给我过来!小男孩显然被我的威严所吓倒。乖乖的走到我面前,低下了头。仿佛知道了自己做了错事。虽然见他如此,我也不能罢休,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违反了学校纪律才行:你是哪个班的?课间有没有做文明活动?这个月又给你们班扣分抹黑了吧。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只见到眼里含着泪花,连忙说:老师,下次我不这样了……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我才“放过”了他。
这件事本来并没有让我挂心,只是回到办公室,听到胡校长的一席话,我才有所感悟。胡校长说:近些日子,我总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观察学生在操场里的行为,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文明活动,仍然有极少数同学在操场里追逐奔跑。但是昨天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几个男生在操场里追着玩,一个男生不小心摔倒了,身上沾满了泥巴,手上也是(因多天下雨),但他趴起来后,并没有哭,而且面带笑容的跑到自来水管处,洗净手上的泥巴,衣服上的全然不顾,又开心的玩了起来。胡校长感慨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过于严厉,将学生儿时爱玩爱疯的天性扼杀了呢?
是啊,我也陷入了沉思。由于我校校园地面硬化,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严禁学生在操场里追逐疯狂,课间只能做“有意义”“文明”的活动。于是,学生要么在教室里看书练字,要么在操场里用体育器材活动。这些行为习惯要求,经常被校长、教师在各种场合向学生灌输。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我,也常常在升旗时“告诫”学生,并且有职责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进行通报批评,还要在每月文明班级考核中扣分。这样方显示出我工作的认真、教师的威严。但现在我却有一种后怕:在学生的心目中,我是不是一个人人畏惧,毫无童心的教者。
试想当年儿时,我们不都是在泥巴地面滚大的,在校园里、村子里追的满头大汗,摔的头破血流,玩自己做的“土”玩具。现在也健康的长大成人。现在仍然回味儿时的美好记忆。而当代的儿童,他们将来的回忆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在师道尊严下的循规蹈矩,是在犯了“错”后的指责批评,而没有个性的张扬与放纵,没有令人回忆的童趣了……
然则,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和安全教育,教师并没有错。毕竟这么多年,校园里相安无事,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这与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但作为教师,当我们在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指责时,有没有思考过方法策略?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错,那是童心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有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通过和蔼可亲的教育,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关爱,而不是懊悔和恐惧。
第二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观王财贵讲座有感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观 王财贵老师讲座 有感
听着王老师的苦口婆心与慷慨激昂的论调,既朴实又深刻,既严谨又幽默。两个小时,如白驹过隙般短暂,却给予我们听众极大的听觉盛宴,而后留下的是深深的思索与感触。
不要残害孩子的天性,让幼苗在自然的雨露中成长。人本身就是上帝卓越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是不受世俗沾染的好胚芽,每个胚芽都有潜力长成参天大树。而大人们苦心孤诣提供给孩子的各种自以为是的帮助,很多时候只不过成为孩子的牢笼禁锢。这让我联想起小王子的故事。一幅画大人看到的是帽子,小孩子想到的确是一只挺着一个装着大象的大肚子,吃饱了的蟒蛇,一个箱子可以遐想连篇,一只笔杆子,就像马良的神笔一挥,万物皆有。这一切,都是大人们所臆想不来的。我想起一句英语的名言“Every child is an artist.The proble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he grow up”这句话说的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创造性,但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被磨灭掉了,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孩子在长大后仍然是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给这些天真而充满潜力的孩子一个自然生长的环境,而不是创造一个温室,保有孩子们的天性,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天性,或许这每个成年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之路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教师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好教师的我来说,对此特别深有感触。好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当?学生应该怎么管?王老师说过,如果你有一桶水,不是应该分给孩子一杯水,而是要指给孩子一条河。老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孩子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作为老师,脑中要先有一个满满的知识的桶,然后再慢慢一勺一勺舀给学生。老师要尽职尽责,努力指导每个学生的行为规范。这才是个好老师。但似乎现在的这一切都被推翻了。负责任的老师反而是好心做了坏事。南辕北辙了。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远。从没有认真审视过孩子们那些天赋异禀。孩子们就像海绵一样,有极强的吸收学习能力。这是上帝给的诞生礼物,蜕变的机会。可是常常被所谓的大人们残害了。我们太急于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们在痛苦的学习中失去对书籍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害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这种自然科学的教育应该要怎么教才是对的呢?永无止尽的题海战术,能够赢得几时?相比于西方的孩子们,我们中国的孩子都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但却输在终点。人生不是50米激情快速跑,是马拉松式的体力耐力考验。我们赢他一时,他们赢我们一辈子。曾经看过一部很有趣的插图,画一只小鸭子如何慢慢变成一只“考鸭”,反映的就是我们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充满着对孩子烂漫纯真的剥夺,对思想的禁锢与压榨。
孩童时期是教育的第一黄金时期,千万不能浪费。虽然财贵老师说的十三岁决定一生有点不免过于决绝武断,但是正确对待孩童时期的教育确实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深远的影响。
这就令我联系到我自身现状。每次当提到你有什么特长的时候,我总是特别羞愧,无言以对。现在的我确实没有一技之长,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有时候真的迷茫自己应该干什么。从小到大,学校只教给了我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但没有人教我大学需要什么,进入大学以后要干什么。我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说到理论知识,也是除了老师课堂上讲的之外,其他都一知半解。我们是被牺牲的一代,我觉得自己受到的教育是半失败的,即使现在想补救似乎为时已晚。儿童时代应该过得更加精彩才对。以王老师激进的话来说,我们已经是无药可救的一代了。错过了最佳的智力开发成长时期,现在大多事都已成定局,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是杯水车薪。
这也警醒我们以后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不仅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名家长,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如何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学会如何悉心照料灌溉祖国未来的花朵,而不要拿剪刀把他们枝桠剪短。不要做园艺师,我们只是园丁。作为未来的家长,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思索,如何不让他们重蹈我们的覆辙。以我们血淋淋的教训,为我们的孩子预备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读经班”在孩子教育上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神奇效果,目前还有待验证。无可置疑,读四书五经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潜移默化的被西化依然成为趋势。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不允许我们就这样简单的摒弃掉。复兴中华文化势在必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应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不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较量,同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传承下去。现在我们对文言文确实过多的忽略了。以至于无法汲取古代先哲深藏其中的精神养分。但是是否只读四书五经就有那么神奇的力量,能够完全开发孩子的智力,这谁也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我们 可以建议让孩子更早的接触文言文的熏陶,不至于到我们这个年纪学文言文还要靠注释。这实在对不住我们的老祖先。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荟萃的继承宣扬,更是对于我们填鸭式教育的教育的批判,对莘莘学子的盼望,对广大家长老师给予教育方式上的震撼。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第三篇: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纯真的,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他们,会有无边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可以对话、玩耍,童真的世界是成人难以体会的。
在手工课《南瓜娃娃》上,荣耀宇的想象力,让我感受到了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在他的眼中,南瓜娃娃有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有手、有脚,是可以和自己一起玩耍的。我问他,“为什么会有手脚呢?”他告诉我,“南瓜娃娃没有手脚,怎么走路呢?”我感到了作为幼儿教师从未有过的欣喜,这是第一次了解这个孩子想象力的丰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留心的去观察了每个幼儿的表现,我发现他们的想象真的好大胆,这就是没有被禁锢的思想,是那样的神奇。房子可以在天上,可以在水里,云朵是小鱼的小床,彩虹是小鱼水中玩耍的的滑梯等。我没有去扼杀他们的想象,我想通过他们的语言、手工走进他们的奇妙世界,了解那充满想象的天地。
有人说,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孩子的思想是没有禁锢的,可以在想象的天际里自由的翱翔,不要扼杀它,更不要禁锢它,我们能给予的是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机会能去想象,去实践、思考。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尽全力的去培养孩子,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童真,拥有自由想象、探索的空间。不要去扼杀他们的想法,更多的是去分析、了解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引导他们去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块领地。
第四篇:论文《不要扼杀孩子的想像力》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像力
在每天的各种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尽情的舒展着内心辽阔丰富的想象力,并赋予精彩纷呈的创造性。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真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对于儿童是一个解放,会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实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孩子们“疯狂”的念头会成为他们创造力提高的一个闪光点。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一位成功的家长说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给孩子自由空间,可以让孩子早自立。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空间,孩子就会明白大自然有多美丽,明白人世间与多美好。就会明白没有自己的思考,有何创造力可言。
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义。
宝宝到了学校也多半生活在紧张和严肃 之中。频繁的考试以及死板的答案,让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好奇心与独立思考之心无法“驿动”。面对“冰化了变成水”的答案,他们“冰化了变成春天”的美丽解答只能得0分。
宝宝的生存空间确实有些狭迫了,大人们过多地侵入他们的心灵领地,各种负担、各种条条框框将他们的手脚和心灵一并束缚。很多宝宝渐渐趋向服从家长、老师的意志,迫使自己屈服于不合理的清规戒律。从此,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西瓜不再画成方的,小狗不再画成圆的。宝宝们的童真和创造性慢慢泯灭,虽然造型各异,却都缺乏生机勃勃。
其实,我们就喜欢给孩子们定条条框框,喜欢“规范”他们的行为,喜欢有意无意地引领他们认同我们的观点。一有“异端”,我们便劈头盖脸,原地封杀。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形成思维定势,循规蹈矩,安分守纪了。
在大人看来,孩子似乎是太过于幼稚了,比如说你的孩子把路边拣来的石头、破铜烂铁当作宝贝,或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大卸八块。但是你真的无须严格禁止他们的这些行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已学会思考、分辨事物,自己动手去做。倒是对任何事物都没什么创意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这类孩子可能是受到过度的干涉或保护,失去自由的创造力;或是生长环境太单调,缺乏刺激,所以创意无法发展。
其实,仔细去看去想,我真的很佩服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很佩服他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或许这就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自己所具有的一百种语言吧!我们往往会有时候发牢骚,说“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创造力了。”其实,我觉得我们或许有时需要反思一下我们平时的举措。我们往往会用一种确定的、固定的答案去让孩子们接受,我们会在自己的不经意间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记得自己在有次活动中,让幼儿看自己所画的画,请幼儿来猜,有的孩子说是茄子,其实我正是想得到这种答案。可是,有几个孩子说是鸡大腿,我听后,先是诧异,后来是很生气,还把小孩说了一通。可是后来知道不是孩子们错了,而是自己错了。从那次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不要对孩子的任何回答轻易评价,要细细思考后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不能让自己的轻易回答,扼杀孩子充满智慧的创造力。
给孩子一块宽广自由的草地,让他骑着想象的骏马驰骋万里,给孩子一片高远洁净的天空,让他乘着想象的翅膀愉快翱翔,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孩子而言,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想象。
戚力维
第五篇: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幼儿园,我们总会给孩子讲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感受到故事的乐趣。有一天,我正在课上有声有色的讲故事,一会儿模仿公鸡的说话,一会儿模仿小猫说话,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讲完故事后,我理应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个情节,好多幼儿积极举手发言,基本上能回答到垫子上,我暗自高兴,心想:这节课的效果达到了。但有点奇怪,平时爱发言、喜欢插嘴的芳芳,今天怎么一反常态,坐在那儿若有所思,不理会周围发生的事情。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事中的公鸡和小猫是怎么说的?”让她来回答,她一愣,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等待她的回答。芳芳一本正经严肃地说:“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公鸡会说话,只会喔喔叫,小猫也不会和别人说话,只会喵喵叫。”说完这句让我目瞪口呆地话之后,她又添了句:“这些故事都是人编出来的。”随后,反问道:“你们见过会讲话的公鸡和小猫吗?”听她这么有理有据的话,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时没有充分的理由解释清楚,没有最佳的方法说服她。只好,对着全班幼儿的面说:“芳芳说的也对,我们平常见到的许多动物不会说话,只有个别动物通过我们人的训练,会说一些话,但也不能像我们人类那样能说会道。”接着我又说道:“这是个童话故事,是可以给予动物像人一样说话的,如果童话故事里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小朋友就不爱听了,是不是?”幼儿齐声回答:“是的。”有个幼儿还大声地补充着说:“我们看的动画片的动物都会说话的,”我看到芳芳暂时没有异议,就继续讲下去。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还小,但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经验的积累,知识越来越丰富,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对此,老师的确惊叹不已,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无法应对,感到为难,但也不是随便可以靠“忽悠”和“哄骗”过去,草草了事、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今天,碰到的情况,说明这个孩子异常的想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她说的也是事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鸡儿猫儿那个会说话,如果鸡儿猫儿会说话,简直难于想象。站在成人的角度想想,童话故事只有孩子才相信,是孩子在该阶段可以接受的并喜欢的。到孩子逐渐长大,会对童话故事的兴趣逐渐淡薄,被另一种模式的文学作品所代替所接收。所以,应该对孩子的异常想法,其实是正常想法,表示肯定。为什么非要把不可能的事,寻找理由,编造故事,转化和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接受成人的一套固有的陈旧的做法和想法。你说,这个孩子缺乏想象力,缺乏童真、童心吗?似乎又不是。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这着实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值得大家深思和认真对待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态度。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不可取,蒙骗过去更不可取。我们老师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处在同一水平,从孩子的视野看问题,不至于扼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