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我不是想办学校,我做不了他们所要求的,我只想做我想做的,安静地写我的书和研究、推广一种教育。”这是本书主人公卢安克通篇反复在说的一句话。
看这本书除了感动和一种冷幽默的悲哀外,总感觉它离我很遥远。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经验中,很少有人能抛弃功利的目的纯粹为了理想。即使有一些被反复粉饰的事迹,比如有人为了爱、为了艺术的追求而放弃了一些东西,可最终还是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满足他的最终目的,被人理解、认同或更为人所知.这种矛盾让我怀疑许多事,可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非常震惊,更不敢相信有人能为了理想(对卢安克来说更确切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吧),而且是为了教育,不要求任何回报地彻底投入,让我不得不佩服他这种做事的精神。
也许让我感触这么深,还是因为我跟多数人一样是以一个中国人的价值标准看卢安克。在书中卢安克也很奇怪别人把他说的离奇,他认为他只是在做最实际的工作,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作为一个德国人,为了能在广西最偏僻的农村志愿教书,在经历一次次被否定后还坚持不变,我不知道在中国,再当下的被人认同的价值趋向下,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因为他的这种要求在普通人眼中是不可理解的。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幽默,首先就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便有人请他免费的吃和住,代价是他也就成了一些人用于欺骗的道具。当人知道他想志愿去农村教书时,别人就说他在学雷峰,而雷峰在中国已是一个遥远的伟大理想,所以作为外国人他更没有权利学雷峰;人们更怀疑他的动机,所以他只能设立一个“一个人”的办事处才拥有了继续他的工作的可能;也因为是外国人,他就没有必要和资格去受苦,在一些教育官员的眼里他更需要房子电话,因为外国人命就是金贵,不能在他们的辖区内去冒险。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教育的质疑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扫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看到的也是最本质的一层。当他最终在广西比较偏僻的朔阳中学得到志愿教师的机会时,他就尽可能地实施和研究他所重视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被中国的孩子接受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许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只注重分数、升学、生存这一目标时,人们所要求的只是看到显性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比如孩子所记忆的知识的数量而不是智力等等。我们不大重视孩子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大重视孩子是否得能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卢安克非常奇怪地发问:中国教育只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寻求结果的过程?
这就是“好教育”与“不好的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为什么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一些比较理想的教育和中国现行教育的比较中,因为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别,使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的过程中,其方法也就大相经庭了,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更为不同。
第二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现在总有很多人说,想找本好书看看很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怎么能看的完呢?在豆瓣上看到《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简介,书中首页上介绍: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而卢安克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华德福教育。华德福(Waldorf Education)是起源于德国、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实践历史的一种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把人生目标放在比考大学、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生活不是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的,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准备好迎接生活的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华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卢安克作为一个华德福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进入中国,但他发现自己很难影响周围的大人社会,那种喝酒、怕闷、大吃大喝、消费物质的大人社会也在继续地影响着下一代。他发现他们已经僵化,基本上不可能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在与儿童的互动中通过一个个任务,执着地教他们相信:自己不是无能的、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没有希望的。理想的社会可以借自己的手造成。
在教育方面,其实卢安克已经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当过英语老师,但是,虽然班上的孩子能够用英语讲出很多其他学生说不出的句子,但这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家长们有意见,学校只好把他解聘了。而在广西的农村,卢安克用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他上课开展的是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文凭,老师也不接受任何费用。上课时不用课本,上课时也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而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卢安克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想法,改变了林广屯。村里需要修一条路,他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画图、做模型、做实验。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这些只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不会有用。但随着卢安克的指导,最后,一条宽不足1米长、长不足300米的水泥路建成,遇到雨天,村里不会再泥泞不堪。
当学生和村民对卢安克的想象渐次破灭,发现这个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金钱、帮助、面子等,学生也没有了对他某一天会走的安全感的破坏,卢安克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他在最后一篇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没有了对学生的期望和成见。他不想进入城市,因为发现那里的人都害怕吃亏,他们都固执地想要抓住什么,他认为自己害羞的个性不能适应,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活得如农民般“随便”一点。起先,作为一个志愿者,他想要改变什么;但后来,他发现是这片土地给了他许多。他追求和平,最后在村庄中找到了和平,因此感到非常的快乐。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从事这个教育的人,很多是义务的,支持这个教育的款项,很多是捐助的。感谢那么多的人为支持这个教育所做的一切,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感谢,因为,他们是天使一样的人。卢安克不办学校,不去城里,不吃肉,不结婚。他就是守在安静的乡村,安静的做他的教育实践。这样一点一滴的行动,是最有价值的。
卢安克不要说在中国没有,我想在德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个孩子描述的,他是为了全人类而存在的。卢安克说,德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没有他能做的事情了,而中国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看了这本书,它有别于其他的教育书籍,使我深深的受到了震憾,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也许不可能像卢安克那样的洒脱,但作为教师更加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我们的孩子的天性合作,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能够创造。而不在城市的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中迷失天性。
第三篇: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1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天性读后感2
《认知天性》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如果你对纯理论的文字感到厌烦或枯燥,那么这本书你是不太容易坚持下去的,总结来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深化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直至精通。
书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比如模拟现场法,这个确实是实战性知识技能的最佳方法,比如你想学习PS技巧,看万本书不如动手做一张图来的印象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贯穿人世间的基本法则,比如二八法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你80%的利润,是来自于你20%的客户。
那么这本书给我自己的启迪是,一本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吗?答案是确确否定的。因为这本纯理论的书籍,如果你不是打算借鉴其中的实际例子,而仅仅是和我一样带着“认知天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性,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来阅读本书,那么,你完全可以跳开例子,看看每一章节的小标题,然后看看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小结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而如果你想跳过所有的例子和阐述,直接翻开本书的第8章,开始学习绝对的实用干货。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第七章的“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这一小节,在各行各业,任何一件事情,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结合前文所述,所有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比较好:深入而有效的思考——彻底而有效的执行。
认知天性读后感3
阅读时间拿出牛津树的英文书,起先让姐姐读,读完之后问她:“你记住了什么?”姐姐很茫然,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妈妈对其解释原因:“重复读但是读完就忘,只是给自己制造掌握知识的假象,回忆起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积累的知识,你读完没有记住,那书还是作者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你读完这本书,记住了主要信息,如果在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那才是你真正获得的财富。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又拿五本书,每读完一本立刻合上,因为在读的时候就开始用心记忆,在合上书之后检索记忆的内容,5本都轻松的背出来。等再过几天拿出这几本书让姐姐回忆,在脑中检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收获。接下来每天给她几本书去记忆,循环往复一点点向前推进练习。
选取书的难度是逐渐向上推进的,对姐姐来说是简单的合意的困难。起先给予姐姐成功的喜悦和掌控感,发动内在学习的动力。让姐姐体会到只要我想一定能做到的感觉,接受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即使检索有错误,也给予肯定,再翻开书检查自己错误的地方,印象更加深刻。错误的地方只是我们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修正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的向上突破。
接下来会加入中文绘本让姐姐复述故事内容,一起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穿插多样性的进行检索练习。刻意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问题,妈妈会及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本,尝试不同的办法将计划再向前推进。抱着一颗成长的心态在学习,上升的通道是不易的,做个自律的妈妈,言传身教,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认知天性读后感4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天性读后感5
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重塑学习方式,同时让我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认为“重复阅读”可以增强知识掌握程度,实则这种学习方式总是给人产生一种元认知的假象(自己学会)。本书给出一种比较通用的学习模式,细化、检索、生成学习模式,同时辅助间隔性、穿插性和多样性的练习,使得知识成为大脑中的记忆背景。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表达出来。越是能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越是能诠释两者关联,越是能牢固掌握知识。检索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是通过间隔性练习形成记忆路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生成用比喻或具象式将知识进行输出,使得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知识的搭建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个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像是一块一块的积木,我们使用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知识网的骨架是将知识搭建起来的基石。这种方式为检索知识提供扎实的检索路线,使得知识被牢固的掌握,为了细化提供基础,往骨架中添加积木,使用新的积木与已存在积木无缝衔接,进而为知识的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学习,然而”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始终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的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路,终生受益。
认知天性读后感6
早上无意中翻到了《认知天性》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效且有用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平常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容易遗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可以践行的实用的技巧,那就是学会扩展、比喻以及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我要背诵李白的诗句,要了解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那么我就回想一下自己读过他的哪些诗,跟他同一个朝代代的还有哪一些著名的诗人,这样就是有一个扩展和联系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知道杜甫,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他俩的诗句一起了解背诵。还有就是如果我们对诗仙有了解,就会对诗圣、诗鬼这样的几个称谓也会去联系起来,就加深了我们的记忆。
关于比喻,就如同我们教小朋友认识图画,看一个圆圈,问他像什么,他会说像篮球,像太阳,像饼一样,这样就更容易让他对各种形状加深认知。
这本书中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受用的就是要去主动地思考。
当我们对于一道题想要迫切地解答出答案的时候,一种是直接给你答案,一种是让你思考十分钟解答之后再给你答案。如果有这样的经历的人一定了解,肯定是第二种方法会让你对答案有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你有过主动的思考,才会对于之后给出的解答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其实学习是有技巧的,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主动地去求知,这样才会把学过的一个个知识碎片集结成一个知识体系,无形中就提升我们的知识面以及学习能力。
认知天性读后感7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所以,我们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挑战自己。反观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倾向于反复阅读,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类似于“填鸭式”的学习。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只会给我们产生短暂的记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个结,结绳才能记事。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正如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越持久。
习新知识后,还要“刻意”地去练习。人们坚定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但是,这只能带来暂时的优势,只会让我们产生短时间记住的错觉。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它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其次,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另外,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形成成长性思维,我们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对方法,反复回忆和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认知天性读后感8
这是一本讲诉高效学习方法的心理学书籍。
对于学习这件事,我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之前猛烈突击,迅速背诵,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毕业,甚至延续到工作以后一时兴起参加的导游考试。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能让我一路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当考试结束,我会迅速忘记那些拼命背过的书,以至于那些即使当年成绩优秀的科目(比方说地理、历史),我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过去的那么多年,我的所谓学习,都是在以一种符号的方式机械的记忆的。
于是,最近我开始重新审视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呢?有没有一种可以让学过的东西不容易忘,或者更容易记住的方法呢?
这本书就是运用各种事例、心理学实验(美国人写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好像都是这个套路)来讲诉高效的、能够更容易记忆和更长久记忆的方法。这本书中否定了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要反复阅读和背诵的方法。并且书中的很多内容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此书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智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会随着你的学习而改变,智力也可以提高。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越学习越聪明。
如果你想掌握一种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第四篇:如何保护孩子的写作天性
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对于他人来讲就是通过写作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自己来讲,就是对生活的反观和内省。所以说“习作是一种天性”。如何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人的本质出发,让孩子表达自己,不停地鼓励孩子,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方法的支撑,让孩子在不断的表达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即“用我的方式表达我自己。”
2、在教学写作方法或者范文教学的时候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去掉范文的神秘感,基于孩子的基础,不能破坏他们想象的空间,领悟文章的表达,让小孩子有细微的感触,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去吸收。文章无法,只有让学生天然地去模仿,逐渐悟出方法来。孩子们才不会有有模式化的恐惧感,才能无忧无虑地写自己所想。
3、平时注重素材的搜集和积累很重要,因此交给孩子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很重要,这种方法要立足于培养对周围的敏感程度。
4、让小孩子认识到写作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写给别人看,一个是写给自己看。设定:自己要看我该要写什么?写给别人看我要告诉别人什么?其实这是在创造一种写作需要给学生。时间长了写作就会变成学生的需要。
第五篇: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一)贾晔萱妈妈
首先,我要感谢郭老师和各位推荐此书的家长们,让我们有机会放下手机,放下“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有机会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将这本书慢慢研读,同时,也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自己买了很久却一直未能读完的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而父母这个称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终一生”的“职业”,曾几何时,我们都想让自己变成希望中的那个爸爸妈妈,但是走着走着,在面对许多突发情况时,往往却变成了孩子们乃至自己都很讨厌的样子,谢谢郭老师,谢谢各位组织读书的家长们,让我有机会能继续以一个好妈妈好朋友的身份继续陪伴孩子成长。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问了贾晔萱一个问题:你对妈妈有什么意见或者不满意,说出来我改正。悠悠仔细想了想,回答:妈妈,我觉得你很完美了,我对你没有意见,我很爱你。如果说在听到答案之前,心情是忐忑不安的话,听到答案之后,我更多的是汗颜,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容多了,而且远比想象的要爱我们多了。
尽管如此,我仔细拜读了文中的第二章,发现作为妈妈来说,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犯以下几种错误:
1.责备,表现的最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上反复责备孩子:你怎么吃饭又把油点子弄到衣服上去了?
2.命令,比如:帮我扔个垃圾,帮我拿个碗,去帮我倒点水,并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而是不由自主的在以父母的身份去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
3.说教,比如:你怎么能不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呢,今日事要今日毕,诸如此类很多。
回想与孩子生活日常,综合书上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我更倾向于把责备转化成描述或者提示,比如在对待孩子把衣服弄脏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描述:“衣服上又多了几个小油点”,也可以尝试提示:“衣服油点太多,妈妈很难洗干净”。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我认为这两种更容易让她接受。在命令孩子之前,尽可能的把孩子放在一个与你对等的地位,比如帮我倒垃圾,可以转化成“请帮妈妈倒一下垃圾”或者“妈妈现在有点忙,拜托帮我把垃圾倒一下”,始终把孩子放在一个朋友的位置上,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附属品。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说出,“妈妈,稍等,我现在有点事”,我完全可以像书上应对的一样“大概多长时间”,“一会吧?”“15分钟可以吗?”“可以!”或者,干脆拿个便条贴在她的右胳膊上,写上“15分钟之后,请帮妈妈倒下垃圾,谢谢”,想象那个场景,估计会很有趣^_^,而且孩子也会乐于帮忙的。
在说教这个问题上,我跟绝大部分妈妈一样,更多的表现是唠叨,有时候在说教的过程中自己都觉得自己唠叨的不可思议,有时候能把孩子唠叨得垂头丧气,而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自己也心灰意冷。
其实,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如果我在谈话中遇到唠叨的人,我也往往会在心里表现出些许不耐烦,甚至左耳朵进右耳多出的现象。因此,改变说教,减少唠叨,简明扼要的就事论事。要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有效的说教一次就足够,绝不超过两遍。
很赞同书中所说(P88),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是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是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一生很长,但实际陪伴孩子的时间短之又短,我们也要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尽可能的多去陪伴孩子,同孩子一起成长。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二)高泽旭妈妈
读完第二章,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仅仅是父母,更重要的还是朋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尊重孩子,互相尊重是互相合作的开始。互相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写得生动易懂。看完后,我也试着去尝试用这些方法,改变自己,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孩子相处。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每天早上喊起床是个特别麻烦的事,总像在捉迷藏。今天,我走到高泽旭的卧室说:“宝,闹铃响了。我先去洗脸刷牙,你起床,叠被子。我弄完以后,下一个是你。”十分钟后,我说:宝,轮到你了。我在餐桌旁等你一起吃饭。没想到,高泽旭竟然利利索索的从卧室出来洗脸、刷牙。不停的催促终于解脱了,好高兴。
高泽旭这段时间的字写得特别差,看到他的作业,我也很恼火。本想训斥他一顿,让他写字的速度再慢一些。转念一想还是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我拿起作业本,认认真真的从头看了一遍,对他说:“这个“和”字写的还不错,左右比例匀称”他立马就凑过来说:“是吗,别的呢?还有那个?”我又从其中挑了几个相对工整的表扬一下,他立马神采飞扬的说:“你知道这几个为什么这么好吗?他们要写的比较慢一些。”我暗暗的很吃惊。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作业本和试卷上的字明显比原来工整很多,写作业的速度也比原来慢了一些。
今天休息,我送高泽旭上学。我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之后,就在门口等他。随后我们俩一起出门,刚到门口,我惊讶的说:“书包呢?”他二话不说,自己迅速折回卧室拿起自己的书包,哈哈大笑。没有烦人的催促,提示性的话语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且大家相处的还会更加和谐。
这几个是比较有效的例子,但很有很多时候,仍免不了大声训斥。有时下班回家自己比较累,就没有心情考虑他,往往大家的冲突就比较厉害。心情特别差的时候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进步不仅仅的是孩子,更应该是家长。改编陈旧的教育方式,才是转变孩子的最好方法。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三)邢伯宁爸爸
感谢百草园读书会和雨荷妈妈推荐的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通过阅读让我学习到到和孩子有效的沟通真的是需要我们使用技巧的。不能一味的以家长、大人的思维沟通和交流,而是尽量在平等互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和孩子沟通交流。
接下来我把阅读本书的第二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读后感和大家分享。
每天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禁止的项目都很多。作为家长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听话”,能够和我们合作达成我们的要求。但是往往效果都不好,孩子也因此有了两个评价-“听话、不听话”。
更多的时候孩子会不听话。通过阅读我发现我要求方式更多的是命令和催促,毫无技巧可言。更没有书中所说的“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每天早起我都会不停的催促孩子,“赶紧刷牙 赶紧洗脸 赶紧拉粑粑 赶紧吃饭 赶紧穿衣服……”。全部都是命令的口气,那如果是我一早起来就被人各种命令催促那我一天的心情肯定不会好。
本文中交给我们的的五个技巧都非常实用,1 描述,2提示,3简单表达,4说出我的感受,5写便条。我这几天就在试着用这适合的沟通方式来解决问题。描述-孩子如果你不抓紧时间每个事情都拖沓那你一定会迟到的;提示-你知道你不想迟到被老师批评对不对;说出我的感受-如果你还不抓紧时间那我送你的路上就会很紧张,你迟到了老师会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爸爸,我会很难堪的;这几天试了这几种方法都很有效果,孩子不会再有一脸不悦的去做抓紧时间做早上的准备工作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没养成习惯之前,还是需要不时地提醒。
教育和管理都要从有效的沟通开始,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个言必听,令必行的“低级下属”肯定就失去了平等互爱和互相尊重的原则。那么教育和管理必然是低效和失败的。
通过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才会更让孩子更“听话”。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四)这本书真的是关于“爱的技巧和训练”,爱不能只有一腔热血,我觉得确实需要学习,练习,掌握技巧,从而更有效、愉快的建立一生的良好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内容,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挺好的,温莫凡有好多事都做的还不错,是比较听话的那种。可是看完这章内容,我发现所有的反例都有我的影子,我自以为是的沟通,其实更多的是'命令、说教、警告、还有轻易下断言等等。太多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我们不能永远替她做决定,不能永远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我试着只去描述,提示,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说出我的感受,用文字提醒,不下定论、不命令、不说教,其实这挺难的,因为长期的习惯,有些话不自觉的就说出口了,所以,每学习一章内容,我把书上总结的那页内容拍下来,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这些去练习,从尊重开始。()我觉得本章内容最后一段表达了我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孩子以后跟别人沟通用的到,我想我们学习了这种沟通能力,成人的世界也同样用的到。我相信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改变要从家长开始。
其实这本书看了才两章,我真的是细思极恐,这里面好多漫画,都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我还一直苦恼,为什么孩子有时候特别敏感,爱哭,要强,还嫌我唠叨,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都是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造成的,感谢郭老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成立了读书会,感谢刘雨禾妈妈推荐的这本书,让我能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找到问题所在,对于我本人也是受益终身。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读后感
(五)杨轲贻妈妈
随着社会的变化,各种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现在的孩子已经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接触地信息要更加多元化,孩子的思想也更独立,对于原来的说教管理已完成不能慎用于现在的小孩,我们在管教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如何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感谢郭老师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感染孩子更好的与孩子一同进步。
原来自己也够买了一些教育的书籍,但阅读后感觉理论知识能强,但却在运用上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遇见事情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心里想要心态放平但一旦与孩子沟通起来就变了,最后又变成命令,通过此书的学习,我感觉此本书非常实用,简单易懂还有一些漫画实际案例交于我们如何实用语言的技巧,比如说:我们过去认为孩子做作业总是要拖很久,而一旦有一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完成了作业,我们则可以说:“看到吧,你完全可以跟那些优秀的学生一样快而效率。”这样一来,可以给孩子的进步和改变树立自信,哪怕是一丁点,但以后只要想起,他就有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还有就是这本书提到的赞赏孩子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赞赏的重要性,一个在家里时常得不到赞赏的孩子,怎么能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寻找挑战,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动自信的表达自己。因为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还会影响到他的思想,常常得到的肯定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得到肯定的孩子,在外表上会显得更加开朗和乐观,情绪更显得外向化一些。但赞赏也是需要谨慎的,它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肯定,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有可能会将他引入歧途。而如何学会赞赏孩子呢?本书中提到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描述性的赞赏。也就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只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来,因为这样可以代替简单而又机械的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等,这些简短的评价,经不起时间的保鲜。而描述性的赞赏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无论何时都见效。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一般我们都会评价:“呀,宝贝真乖。”,我们换一种描述性的赞赏就是这样说的:“我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变化。东西都规整到了架子上,磁带也都被放到了盒子里,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会更赞同“描述性赞赏”的好处。比如,有一天,孩子把自己写的作文拿给你看,一般情况下,你若想鼓励孩子,你便会说:“你写得真好,真是不错。”如果孩子小点的话,他可能会受用,但孩子长大了,便没有什么激励的效力了,孩子可能在听到你简短的评价之后,心里面可能会想:“真是这么认为的吗?”尤其是你说完,便径直干自己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家长只是在敷衍我。而如果我们用“描述性的赞赏”说:“你这这篇作文让我很感动,尤其最喜欢这句……”然后孩子此时在心里一定会很开心,因为我们表扬得很具体,即使没有说出一句“棒”字,但他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了,而且他还会不断地激励自己说:“我还会再写更棒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日复一日对孩子的细微之处加以赞赏性的描述,孩子们也定在不断增加他们内心的力量,而且所有这些都会存储在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够夺去。所有这些经历,都可有在今后受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也都会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