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习作这种天性
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习作这种天性
1、教师在提供给孩子范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上去提供一至多篇的范文,让孩子们去拓宽视野。
2、教师可以平时去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告诉学生,在你生活当中你经历过很多事情,哪怕是早晨一顿很普通的早餐,可能这个早餐里面就蕴含了一个什么写作的点,这样可以慢慢教会孩子。
3、不停地鼓励,让他们找到自己写作的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方法,最后获得自己的写作能力。
4、老师指导的时候,尽量在基于孩子的基础上做必要的指导。
第二篇:如何保护孩子的写作天性
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对于他人来讲就是通过写作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自己来讲,就是对生活的反观和内省。所以说“习作是一种天性”。如何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人的本质出发,让孩子表达自己,不停地鼓励孩子,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方法的支撑,让孩子在不断的表达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即“用我的方式表达我自己。”
2、在教学写作方法或者范文教学的时候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去掉范文的神秘感,基于孩子的基础,不能破坏他们想象的空间,领悟文章的表达,让小孩子有细微的感触,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去吸收。文章无法,只有让学生天然地去模仿,逐渐悟出方法来。孩子们才不会有有模式化的恐惧感,才能无忧无虑地写自己所想。
3、平时注重素材的搜集和积累很重要,因此交给孩子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很重要,这种方法要立足于培养对周围的敏感程度。
4、让小孩子认识到写作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写给别人看,一个是写给自己看。设定:自己要看我该要写什么?写给别人看我要告诉别人什么?其实这是在创造一种写作需要给学生。时间长了写作就会变成学生的需要。
第三篇:保护孩子最重要的天性——好奇心
保护孩子最重要的天性——好奇心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一书是我在网上看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推荐后买来看的。前几个月,我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在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里看完了此书。老实说,因为向来对于财富不抱有太多的奢望,也不敢幻想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盖茨。因此,在读这本书时,我更多地是以教师角色的期待来读的。而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这样一本书,无论对于父母,还是教师来说,都能从中得到深刻而有益的启发。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其实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关于这点,早在十年前,我曾怀着极大的热情读过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时,便有这样的体会。
读完这本书,关于盖茨的成才成功,我最深的感触是:一个人的成长、成功,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保持好奇心。在本书的《帮孩子成就梦想》一文中,开篇便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儿子盖茨那里学习到:童年时的好奇可以持续一生。”刚看到这句话,我立即提笔做了标记。单是这句话便使我对身为父亲的老盖茨有了好感,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奇心,还有我向来极其认同的一点,即:作为教师或者父母,要学会虚心地向孩子学习。
关于好奇心对盖茨成长的重要性,我想从本书中提到的两点便能得到充分的印证。一是盖茨从童年时保持到成年后的阅读习惯。盖茨从小便痴迷于阅读,甚至在饭桌上还一边吃饭一边读书,每年都能在学校的读书竞赛中拔得头筹。老盖茨从小便经常带他去图书馆,还要尽力及时返还图书馆的书,以满足他不竭的阅读需求。孩子之所以对阅读如此着迷,我想其原因正是老盖茨所说的,他对世界充满好奇。
除了阅读爱好,盖茨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即:对研发计算机的兴趣。当他进入青春期时,便与朋友保罗一起,在学校的计算机房里废寝忘食地工作。还在学校读书期间,就与几个朋友成立起了他们的第一家公司。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尽早开始创建微软的神奇之旅,他不惜中途放弃其在哈佛大学的学业。这使我们再次确信,正如老盖茨所说,促使盖茨痴迷于计算机,并做出这一常人难以想象的疯狂举动的正是其永不动摇的好奇心。
说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常听到许多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很重要,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关于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我想老盖茨的做法,也许能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的做法是:“虽然不允许孩子们看电视,但是会给他们买大量的书籍。如果孩子因为读书读到很晚,不也不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强迫孩子去休息。”关于这点,我想向大家说明的是,因为本人一向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后,我在心里便立即同意了他的观点,并决定马上照他说的来个“照抄现学”——当孩子晚上读书到很晚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迫孩子按时休息。我还认为,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注重阅读,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为注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参照。此外,老盖茨令我极其佩服的还有一件事,即,当盖茨提出为了研究计算机决定暂时辍学的决定后,试想,有几个父母能够理解并支持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要知道,他当初就读的可是一所天下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世界顶尖级大学——哈佛大学,而这仅仅是为了继续他痴迷的计算机研发?因此,可以说,盖茨的成功固然与其自身的天赋、努力有关,也与其生长在开明的家庭环境中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引导和鼓励,都起着或大或小但难以忽视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想,关于好奇心的重要性,我觉得有必要将老盖茨这句总结语与大家一起分享,因为它值得所有父母用心去细细体味,即:“那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孩子其实从一开始就希望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对于这些家长来说,让孩子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不要限制孩子的梦想。”我相信,这样的话不仅对于父母,也将对作为教师的广大同行们肯定有所启发。
最后,站在教师的职业角度来解读这本书,我想,作为一名教育者——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应当拥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即:要学会欣赏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第四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我不是想办学校,我做不了他们所要求的,我只想做我想做的,安静地写我的书和研究、推广一种教育。”这是本书主人公卢安克通篇反复在说的一句话。
看这本书除了感动和一种冷幽默的悲哀外,总感觉它离我很遥远。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经验中,很少有人能抛弃功利的目的纯粹为了理想。即使有一些被反复粉饰的事迹,比如有人为了爱、为了艺术的追求而放弃了一些东西,可最终还是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满足他的最终目的,被人理解、认同或更为人所知.这种矛盾让我怀疑许多事,可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非常震惊,更不敢相信有人能为了理想(对卢安克来说更确切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吧),而且是为了教育,不要求任何回报地彻底投入,让我不得不佩服他这种做事的精神。
也许让我感触这么深,还是因为我跟多数人一样是以一个中国人的价值标准看卢安克。在书中卢安克也很奇怪别人把他说的离奇,他认为他只是在做最实际的工作,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作为一个德国人,为了能在广西最偏僻的农村志愿教书,在经历一次次被否定后还坚持不变,我不知道在中国,再当下的被人认同的价值趋向下,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因为他的这种要求在普通人眼中是不可理解的。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幽默,首先就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便有人请他免费的吃和住,代价是他也就成了一些人用于欺骗的道具。当人知道他想志愿去农村教书时,别人就说他在学雷峰,而雷峰在中国已是一个遥远的伟大理想,所以作为外国人他更没有权利学雷峰;人们更怀疑他的动机,所以他只能设立一个“一个人”的办事处才拥有了继续他的工作的可能;也因为是外国人,他就没有必要和资格去受苦,在一些教育官员的眼里他更需要房子电话,因为外国人命就是金贵,不能在他们的辖区内去冒险。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教育的质疑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扫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看到的也是最本质的一层。当他最终在广西比较偏僻的朔阳中学得到志愿教师的机会时,他就尽可能地实施和研究他所重视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被中国的孩子接受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许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只注重分数、升学、生存这一目标时,人们所要求的只是看到显性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比如孩子所记忆的知识的数量而不是智力等等。我们不大重视孩子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大重视孩子是否得能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卢安克非常奇怪地发问:中国教育只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寻求结果的过程?
这就是“好教育”与“不好的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为什么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一些比较理想的教育和中国现行教育的比较中,因为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别,使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的过程中,其方法也就大相经庭了,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更为不同。
第五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现在总有很多人说,想找本好书看看很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怎么能看的完呢?在豆瓣上看到《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简介,书中首页上介绍: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而卢安克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华德福教育。华德福(Waldorf Education)是起源于德国、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实践历史的一种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把人生目标放在比考大学、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生活不是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的,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准备好迎接生活的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华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卢安克作为一个华德福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进入中国,但他发现自己很难影响周围的大人社会,那种喝酒、怕闷、大吃大喝、消费物质的大人社会也在继续地影响着下一代。他发现他们已经僵化,基本上不可能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在与儿童的互动中通过一个个任务,执着地教他们相信:自己不是无能的、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没有希望的。理想的社会可以借自己的手造成。
在教育方面,其实卢安克已经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当过英语老师,但是,虽然班上的孩子能够用英语讲出很多其他学生说不出的句子,但这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家长们有意见,学校只好把他解聘了。而在广西的农村,卢安克用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他上课开展的是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文凭,老师也不接受任何费用。上课时不用课本,上课时也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而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卢安克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想法,改变了林广屯。村里需要修一条路,他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画图、做模型、做实验。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这些只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不会有用。但随着卢安克的指导,最后,一条宽不足1米长、长不足300米的水泥路建成,遇到雨天,村里不会再泥泞不堪。
当学生和村民对卢安克的想象渐次破灭,发现这个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金钱、帮助、面子等,学生也没有了对他某一天会走的安全感的破坏,卢安克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他在最后一篇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没有了对学生的期望和成见。他不想进入城市,因为发现那里的人都害怕吃亏,他们都固执地想要抓住什么,他认为自己害羞的个性不能适应,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活得如农民般“随便”一点。起先,作为一个志愿者,他想要改变什么;但后来,他发现是这片土地给了他许多。他追求和平,最后在村庄中找到了和平,因此感到非常的快乐。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从事这个教育的人,很多是义务的,支持这个教育的款项,很多是捐助的。感谢那么多的人为支持这个教育所做的一切,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感谢,因为,他们是天使一样的人。卢安克不办学校,不去城里,不吃肉,不结婚。他就是守在安静的乡村,安静的做他的教育实践。这样一点一滴的行动,是最有价值的。
卢安克不要说在中国没有,我想在德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个孩子描述的,他是为了全人类而存在的。卢安克说,德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没有他能做的事情了,而中国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看了这本书,它有别于其他的教育书籍,使我深深的受到了震憾,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也许不可能像卢安克那样的洒脱,但作为教师更加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我们的孩子的天性合作,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能够创造。而不在城市的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中迷失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