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基层先进事迹
**,男,26岁,中共预备党员,石窑子乡人民政府统计员,中共崇礼县委 “迎奥运、保平安、促发展、办实事”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成员,包扶石窑子乡赵侉沟村。在下基层工作中,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得那么不平凡,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名奥运安保工作者的精神。
一、用无私和
无畏诠释一种精神。
***同志作为县委 “迎奥运、保平安、促发展、办实事”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于5月21日深入到所包赵侉沟村,坚持发扬我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作风,主动提出不吃派饭、不到农户家居住,将办公与居住地点选择在漏雨、漏风的村委会的一间小屋,并自己携带生活用品和米面等,没有给该村集体造成任何经济负担。当天下午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传此次奥运安保的重要意义,详细了解该村基本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工作任务,做到制度、任务上墙,对该村流动人口及闲置房屋登记造册,并当即成立奥运安保村民领导小组,确保安保工作顺利开展。
***同志包村期间一直坚守岗位,吃住在村,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精神,只是在两次单位有急的时候回过家,他的母亲看到他消瘦、黝黑的脸庞,心疼得落泪,但是她深明大义,积极支持他的奥运安保工作。
二、用真情实意为百姓排忧解难。
***同志包村期间积极贯彻落实县委组部关注民生的指导思想,深入农户家中,贴近群众,认真收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共总结出五件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即该村村委会、水井房、饮水塔、磨坊年久失修,急需修缮,以及修建村村通公路。看到落后的村庄面貌以及全村老百姓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是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真真切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支撑下,他立即积极协调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多个部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到水泥、砖、瓦等建材,合计金额3.5万元,帮助赵侉沟修缮了饮水塔、水井房、磨坊、村委会。通过此次修缮,原来破败不堪的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饮水塔、水井房、磨房等得到及时修补加固,使全村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当得知赵侉沟村村村通公路不在县公路2008年计划之内,***同志多次到县级主管交通部门走访,在他急切为民办事的精神感动下,以及实际情况需要下,赵侉沟这座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庄几辈人期盼通公路的梦想终于实现。看到打路用的各种机器被搬运到村里,这座平静的小村庄沸腾了,一位年长的老人,紧紧的拉着郭鑫的手,激动的热泪盈眶,老人说:“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今朝圆梦,我们村通公路的梦想也在2008得以完成,祝福北京奥运,祝福党的好干部!”村村通公路已于7月25日完工,共投资27万元,这条公路的打通既方便村民出行,而且有利于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三、用智慧和策略理顺两委。
***同志每天吃过晚饭,便带着日记本走访农户,动员宣传、排查隐患、化解难题,通过走访多家农户发现,村民陈云和现任村书记张万祥之间因选举问题存有纠纷,决定帮助其化解纠纷,排除安全隐患。村书记张万祥,为人老实,为村民服务,工作细致认真,但思维死板,办事优柔寡断,虽有利于团结稳定,但不善于发展农村经济;陈云头脑灵活,思路活跃,敢想敢做,但独断专横,不注意方式方法,工作能力很强,但影响团结。***同志分头做两人工作,每天晚上到俩家耐心做工作,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终于使二人握手言和,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影响该村稳定团结的一大矛盾。通过细致认真的逐户走访,排查到有几户农民家中留有多年前使用过的剧毒农药残留物,并对其进行了及时深埋销毁,彻底清除了隐藏该村的安全隐患。通过他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赵侉沟村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事件,以及外出上访事件。
现如今,通往赵侉沟村的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内街道也得到硬化,水塔、井房、磨房经过维修加固了,昔日破败的村委会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村民和谐团结,**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卓有成效的工作效果,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脚踏实地,情系群众,扎实肯干的的公仆形象。
第二篇:下基层
下基层、接地气、找问题、转作风”活动。
为贯彻落实全县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明年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根据县委办通知要求,肥西县气象局紧紧把握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下基层、接地气、找问题、转作风”活动。
近日来,..县气象局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为群众心贴心服务,实打实解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此次活动,局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到基层乡镇、行政村、农户群众家中,主要采取了面对面走访、心贴心服务、实打实解难的方式,不断提升了县直机关领导干部为民服务效能,同时开展了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农需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及时掌握基层广大涉农干部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建议。
第三篇:下基层
干部下基层重在“解民忧”
近来,各地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听民声、访民情,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有裨益。但通过下基层活动察政策得失、体民生疾苦,关键还在于为民解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能否从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并予以解决,是判断下基层工作成效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实效,只是“车子转一转,隔窗看一看,干部谈一谈”,对于群众反映的难处不能化解,许下的承诺不能加以兑现,这样的下基层不但背离初衷,更会适得其反,令群众反感。把解民忧作为下基层工作的落脚点,就应“做足功课,忙在点上”,首先了解哪里是老百姓最急、最难、最忧、最盼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先期调研,带着“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矛盾大、困难多、经济薄弱、需求强烈的地方,才不会漫无目的、走马观花。
真正做到解民忧,核心是“办实事、求实效”。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最终目的是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必须秉持务实作风,多想为民解难的办法,多练为民办事的本领,做到群众有难不推脱,帮扶政策不打折,将基层所需所盼之事办实、办好。领导干部下基层利党利民,更应该转化为政府的常态工作。锤炼干部作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仅要让干部“下得去”,还要建立长效机制,用明确到位的职责、清晰具体的章程,让领导干部“待得住,干得好”。
基层稳则天下安。领导干部下基层,关系干群关系与社会和谐稳定。应该明白,只有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常怀解忧意识、秉持务实作风,下基层目的才能得以实现。(领导机关的干部要从基层来要到基层去
李源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这是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我国古代用人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承担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领导机关的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才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只有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创新举措,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干部工作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大都源自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基层是实践的前沿,是思想创新、政策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果各级党政机关没有一批来自基层、了解基层的领导骨干,出主意、作决策就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所以,领导机关的干部需要从基层来。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战胜强敌、取得胜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出生入死。解放后,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都反复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靠共同奋斗、共同生活培养起来的。光在机关大楼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既不了解农民,也不了解工人,很难与普通群众有深厚感情。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才有基础成长为一名自觉执政为民的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王伯祥、沈浩等人民群众衷心爱戴的好干部,都是在基层这个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的。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
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
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2年,中央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都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一半以上。
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到基层去的内生动力。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
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领导机关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朝下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沈浩同志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了近20年,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主任科员,到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6年时间,不仅带领小岗村民根本改变了后进面貌,而且实现了自己精彩人生的理想。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基层舞台大、天地宽、机会多,干部到基层去,既是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也是自己健康成长需要。有志者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能锻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干部的基层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本文系作者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话)
第四篇:下基层简报
第3期
海南区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5月4日
海南区实施“五四五”工作模式
全面安排部署党员干部“下基层
办实事转作风”活动
为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海南区按照全市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实际,以“五联共建”、“四层联动”和“五个着力”,确保下基层活动取得实效。
一、实施“五联共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组织结对联建。结合实施下基层结对共建活动,在“多帮一”结对互帮
基础上,建立共建联合型党组织,形成以社区(村)为主体,共建单位为成员的党组织共同体,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共建社区(村)联合党组织委员的党建工作模式。联合党组织实行书记“轮值”制度,每月确定1名委员担任联建党组织书记,定期召开结对共建工作联席会议。二是组织生活联过。开展以“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共上好一堂党课、慰问一批困难党员群众、选派一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履行一个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进一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开放互动互融。三是党员干部结对联帮。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至少帮扶2户以上困难家庭,普通党员干部结合具体情况与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工作机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四是资源信息联享。要求下基层单位协同推进社区(村)办公场所、活动阵地、教育培训、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合理的配置和共享资源。同时,要求下基层单位要将活动场所向社区(村)党组织开放,有序引导党员跨支部、跨领域参加组织生活。五是服务活动联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等制度。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义工、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二、实施“四层联动”,服务基层转变作风。推行“区级领导、科级干部、代表委员、在职党员干部”的“四层联动”下基层服务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一线,全力促进干部在基层锻炼、-2-
作风在基层转变、成果在基层检验的工作目标。一是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下基层。进一步健全完善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镇(街道)和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结合区级领导工作分工,把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开展工作比较困难的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点,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进整体工作提高。二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共建下基层。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要以“结对共建”为契机,深入到社区(村)开展工作,既要重视对社区(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帮带,也要注重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上给予支持和指导。具体要做好“三帮一扶”:结合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帮助社区(村)做好升级晋位、示范群体创建工作;结合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帮助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结合“双链双推”活动,帮助农区党员和群众创业致富。要求各下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倾斜政策和优质服务,在项目开发、建设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进行扶持。三是代表委员搭建平台下基层。建立健全了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探索在社区(村)建立代表委员工作室,设立代表委员接待日,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基层更好地履职搭建平台。要求代表委员定期在社区(村)中开展建言献策“金点子”活动,对于收集到的民意信息以建议、意见书的形式向区委、镇(街道)党(工)委报告,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四是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报到下基层。实行居住在海南区的到所在社区(村)报到,居住地不在海南区的到单位联系的社区(村)报
到的在职党员干部双重管理工作机制。要求各社区(村)建立党员干部活动联络站,根据在职党员按照分区域活动和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认领一个服务岗位,按照要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实利在职党员干部“两卡一表” 管理(下基层党群联系卡、在职党员干部下基层登记卡、在职党员干部下基层社区(村)活动情况反馈表)。
三、实施五个着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一是着力推进办实事项目。要求下基层单位紧密结合所联系的社区(村)和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与结对社区(村)“两委”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围绕“带项目,送资金;带技术,送服务;带信息,送岗位;带感情、送温暖;带医疗、送健康;带节目、送文化。,”共同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期盼、最渴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着力调研走访民情。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深入农村、社区和联系点走访群众,原则上普通党员干部每月走访群众2户以上,科级党员干部走访群众5户以上,要求结对社区(村)大多数群众在活动期间都有党员干部走访。为增强走访工作的实效性,统一制订了党员干部下基层《民情日记》,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及时汇总上报。三是着力落实基层蹲点制度。全面推行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驻社区(村)蹲点调研指导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求下基层党员干部做到“四个一”,既:协助蹲点社区(村)组建一支由老党员、退休干部职工、困难群众等各-4-
个层面组成的信息员或调解员队伍;深入社区(村),工作在社区(村),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实地走访,摸清一批基层存在的矛盾纠纷、信访热点、社会治安、生产生活困难等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社区(村)干部共同商讨,制定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真总结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出新对策,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并明确要求下基层的区级领导干部每年驻社区(村)蹲点时间不少于7天,区直单位负责人驻社区(村)蹲点时间不少于12天。四是着力排查一批矛盾纠纷。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帮助基层开展以“问计解结、问困解难、问情解忧 ”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解 ”下访活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排解群众遇到的难处,化解影响稳定的难题。重点要求下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既:推动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网格化管理,把到社区报到的党员组织到网格服务团队中,开展“领办一件民生实事、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提出一则科学发展良策”为主要内容的网格服务等活动;做好政策法律宣传、解释、咨询和服务工作,特别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群众的政策法规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疏导群众情绪,消除群众各种顾虑,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矛盾,对发生的矛盾纠纷不推诿,耐心细致地解释解决,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五是着力增强基层服务功能。要求,社区方面围绕“三有一化”建设,突出抓好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组织党员干部就近参加志愿者服务;重点协助社区党组织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培育社区志愿者、群众文体、扶老助残服务等社会组织,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事窗口服务指南、规范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下基层单位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协助社区建立完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要求,农区方面重点帮助健全规范落实“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两落实”的各项配套制度;积极协调财政、金融、企事业等单位,通过建立“互助合作社”、“产业协会”、“党员互助链”等方式,帮助农区居民解决春耕、秋收、销售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6-
第五篇:下基层材料
贴近群众下基层,服务百姓暖民心
按照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开展“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的部署要求,xx党委组织部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新时期组织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续整改活动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部长牵头成立工作组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除民困,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一、领导带头见成效,持续工作建机制
由旗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副部长任副组长的“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部领导带队分5组,分别深入全旗9个苏木乡镇、182个嘎查(村、社区)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下基层活动等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征求意见,了解干部群众的切身困难,真正形成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成果,力求为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活动开展以来,共计深入机关、乡镇、村社、企业开展调研走访31次,撰写专题调研报告4篇。走访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建立和完善了相应机制:一是建立了部领导联系党建示范点制度,采取每位领导联系若干个基层党委,各股室负责人联系
基层党支部的方式,对所联系党委、支部进行定期走访联系;二是建立了谈话谈心制度,采取定期谈话、部长约谈、领导干部申请约谈等方式进行,每位领导至少约谈200位领导干部;三是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每名领导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不定期开展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活动;四是建立信访接访制度,开展下访活动,实行部长信访接待日,实行部领导包案制,推定部门信访工作扎实开展。
二、实实在在搞帮扶,带回民意促发展
开展“心系群众、服务基层”、“下基层、心连心”和“三到”服务活动,采取政策宣讲、实地走访、工作服务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定措施,围绕帮扶村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急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当前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部机关与两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并下挂两名干部脱岗驻村开展“下基层、心连心”活动。围绕村级道路改造、村级阵地建设、吃水用电困难、现代农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危房改造等方面,制定帮扶发展计划、确定帮扶措施32余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万元。同时,通过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驻地企业实地调查企业空岗数和用工需求,协调各驻地企业通过用工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人。活动期间,领导小组,走访困难老党员、干部、群众22次,开
展交心谈心16次,收集意见建议28条,为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拓宽渠道保畅通,穿新举措惠民生
依托“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XX党委组织部着力形成完善、长效工作的机制,坚持做到“三贴近、三吸纳”和“六监督、六评议”,即贴近干部代表、一线群众、信访群众,吸纳他们的参考性、评价性、诉求性意见;继续通过设立12380举报电话、举报箱、网上信箱、党员手机信息服务平台、阳光党务公开栏及聘请干部信息监督员方式进行监督,对干部选拔任用、基层组织建设、实绩考核、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干部下基层活动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情况开展评议,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组织全旗30多个单位,通过组建理论宣讲队、文艺演出队、技术指导队、法律宣传队、医疗服务队,赴基层开展送理论、送文化、送法律、送技能、送健康“五送”活动。开展赴基层惠民政策宣讲活动。组织抽调部门业务骨干、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干部宣讲员进村入社,开展 “送政策”宣讲活动。通过“组织部长下基层”领导小组组协调海子塔、五家尧、羊市塔三个农牧民党员培训中心,借助全旗远教全覆盖的优势,对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党员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开展机关干部下挂驻村服务活动,将转变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年轻干任务部与下基层工作创新结合,从苏木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和旗直部门,抽调了159
名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后备干部进驻嘎查(村、社区)开展驻村服务工作,真正融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