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农村电网安全管理
论农村电网安全管理
摘要:电网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农村电网安全管理
引言:电网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它既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农电企业改革与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没有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空间。高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对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压力,另外电网本身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电网的安全管理不容忽视,对此我有如下建议: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在贯彻落实上。安全生产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对于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单位的一把手,“安全第一”必须在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时体现出来,而不能停留在报告上与安全检查中,其检验标准是要看当安全与工作进度、安全与经济效益等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能真正坚持“安全第一”。对于一线职工,“安全第一”要体现在日常的生产行为中,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改变以往粗放散漫的工作作风,真正体现出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加强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目前基本上是与行政管理体系相对应的,也是目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落实的组织保障。对基层一线而言,必须坚持2条:一是安全责任越到基层应越具体;二是安全责任在体系设计与执行中应逐级加强而不能逐级放松。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更多地是体现在安全生产的组织与落实上,因此在宏观上是越往上责任越大;但是,对于一线的工作,具体到某一点上,越往下应该是越具体,责任越明确。因此,一定要树立安全责任的传递意识。加强队伍管理
队伍是安全生产执行的主体,加强队伍管理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队伍管理本身牵涉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队伍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作风管理,要真正地做到令行禁止。电力系统多年来形成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说是较为完善的了,但是在现场并不总是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仅靠安全检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与长期严格的训练。就如“王牌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形成一样。因此,对电力系统而言,准军事化管理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的形成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锤炼。加强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选用质量优良的设备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好设备对电网安全生产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一方面,设备本身的故障概率将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抢修与方式调整概率的降低、检修维护工作量的减少、容易实施自动控制等都会大大有利于安全生产。在设备管理上,要明确管理权限,责任直接到人,实行缺陷处理责任追究制。5 加强制度管理
事实经验表明,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并不是太复杂的事情,而对制度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则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严防政出多门、前后矛盾只是制度管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在现场的可操作性。操作不了的、在现场无法执行的制度还不如不要。因此,在制定一些与现场直接有关的规章制度时,有关部门首先要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现场的情况;其次要对制度的现场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遇到问题要及时研究,消除现场人员的逆反心理,使规章制度能得到更好地执行。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技防管理
科技进步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这些技术的有效使用一方面有赖于现场设备自动化控制性能的提高以及自动化装置本身的运行维护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与一线人员的观念转变有关。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在安全操作方面,真正可靠的是技防装置,而不是人。加大对技防装置的研究与投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加强生产计划管理
加强生产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计划的精细化。每年我们要编制大量的生产计划,精细到什么程度为好,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原则上讲应该是越细越好。这在目前基建规模大、改造任务重的时候尤为重要,而且计划一经编制批准,必须强调其严肃性,没有原则问题不得更改。许多事故教训证明,计划的不严密与任意改动往往会成为事故的起因。计划编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所谓的“计划跟不上变化”,可以说,就是因为变化太多,所以才要求把计划编得精细。加强技能管理
职工的技能水平是职工在一线危险情况下确保有安全正确行为的基础。因此,技能培训
不能仅限于一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安全技能的内容。就安全生产而言,一般技能的培训甚至要比竞赛培训更为重要。澳大利亚煤矿工业已多年不出现人身死亡事故,据介绍经验主要有2条:一条是采用好的安全装置,可以认为是技防;另一条是确保职工在危险情况下有正确、迅速的反应。这2条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建立安全文化
企业的安全文化范围很广,也很重要。事实上,就算我们的规章制度再全面也有管不到或管不了的地方,就像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一样。目前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也相当重要。否则,规章制度很容易会成为一纸空文。确立设备主人意识
各级运行人员是相应运行设备的主人,其他人员接触甚至是接近这些设备,都应事先取得运行人员的同意。这是权力,但更是一种责任,主动放弃这个权力等于失职,性质是很严重的。在现场,尤其是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因为不少误碰事故就是这样产生的。11 强化考核机制
有规章就要有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更应强化,因为这是确保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的制度保证。目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在落实“以人为本”,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若把“以人为本”当成放松考核的借口显然就大错特错了。严格考核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用“三铁”反“三违”,以确保各项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电网安全生产不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电力公司乃至全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农电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
秦琛
2009年11月22日
第二篇:浅谈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
浅谈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
[摘要]电网安全生产不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电力公司乃至全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农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农电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文章主要结合文昌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就如何应对供电所安全管理作出探讨分析,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网改造;存在问题;安全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黄清,海南电网公司文昌供电局,海南文昌,571300
[中图分类号] TM7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147-0002
农网改造结束后,各供电所作为供电企业的分支营业机构,承担着管辖区域内用电户的报装接电、抄表收费、营销管理、网络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地位举足轻重,各供电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目前农村供电所管理现状而言,由于农村电力设施良莠不齐,农电管理人员人手少,安全意识不强,广大农村电力客户安全用电意识薄弱,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结合海南电网公司文昌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就如何应对农电安全管理中面临的难题,谈点粗浅的意见,与广大供电所同人交流探讨。
一、农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点多面广难度大
农村供电网络遍布城乡各村、组及农户,地域广,分散性强,线路及设备维护面广。由于农网点多面广及施工操作、设备质量等因素,使事故隐患及缺陷情况极为复杂,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量大,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难度加大。
(二)用电客户安全意识淡薄,对电网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安全用电宣传不到位,加之农村用电客户的安全用电意识淡薄,造成触电意外伤害或伤亡事故相对较多。另外,盗窃、毁损、破坏工程建设电力设施等违法行为,私拉乱接、违章建筑等行为,都威胁着农网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进而直接威胁和影响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
(三)供电所内部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力
农电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确保安全的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有些职工嫌手续繁杂,凭借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人为简化手续。习惯性违章难以杜绝,“两票三制”、“标准化作业程序”、“危险点分析”等规程在供电所推进有不少的难度。
(四)技术措施到位不够
确保安全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不够。一些职工凭经验办事,不戴绝缘手套、不穿绝缘靴、不用绝缘棒、不挂接接地线、不悬挂标示牌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因此而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直接影响。
(五)隐患缺陷多杂、频繁
由于农网面广、点多,因施工操作、自然灾害、设备质量等诸多原因,农网的隐患缺陷多而杂,事故频繁。
(六)配网线路和设备遭遇外力破坏严重
一些不法分子盗窃电力线路和设备的行为日益频繁和猖獗。同时,随意在运行线路杆塔下放炮取石、取土、建房,私自跨越部分农村低压配网线路和占用部分线路通道现象,以及车辆交通事故导致的线路倒杆、断线,风筝碰触和树木障碍引起的线路相间短路跳闸等现象时常发生。
二、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农改后,农村网络、电力设备产权归属供电企业,因此,必须明确责任,划分区域,以台区为单元,把安全责任明确落实到职工个人,使每个职工身上有担子、有义务、有责任,促进职工加大日常维护巡视力度。同时把相应管理人员和值班室的电话告知用户,这样一旦有问题,可快速反映,及时做出处理,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健全隐患整改消账制度
虽然通过农改,已打造了农村供电新网络,网络水平极大提高,但由于农改工期紧,资金有限,在改造时,难免有些缺陷存在。比如拉线地埋尝试不够,架空线的对地距离不够,配变的接地电阻没能达标等,加之自然灾害影响使农村供电网络的缺陷较多。为此,彻底消除农网及配电设备的隐患是搞好供电所安全管理的基础。
针对面积大、范围广、隐患多的特点,应该建立健全“隐患整改消账制”,也就是把用电户或管片员发现的隐患和各级安全员检查发现的隐患进行登记,用书面形式通知各整改责任人,供电所统一组织相应的材料,责令各管理责任人进行限期整改,整改后由供电所验收后消账。若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供电所组织专班整改。这样就能够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落实一处,从而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保证网络设备的健康、稳定运行。
(三)加强农电安全管理
加强农电安全管理。农电体制改革已将乡村、团场的供用电工作划归电力系统。由于农电安全管理的基础较差,一些在电力行业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及考核方法不能得以落实。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危险点分析工作。作业危险点无处不有,稍不留神,就会酿成事故。因此,要在工作开始时进行安全交底和作业危险点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工作安全。
(四)要提高工作票签发人和工作负责人的技术管理水平
供电所要把规范票证管理、实施标准化作业程序和危险点分析作为安全管理的中心来抓,并纳入供电所规范化管理考核。其措施为: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教会职工如何填票,如何把组织措施用于安全工作之中;二是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把如何申请检修、什么人填票、何种工作填何种票等具体内容用文字的形式下发给职工,起到指导作用;三是以班组为单位,把以班组长为责任人纳入考核,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四是加大检查力度,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指导,对不执行的行为进行处理;五是从改变的票证意识入手,让职工认识到票证的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和危险点分析是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所内形成一种严格执行安保组织措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全面推进。
(五)严格执行安保技术措施
提高技术措施是确保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由于供电所人员结构、综合素质、历史原因等情况,在执行时总是难以落实。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入手,把该用的工器具落实到位,分发到各班组。接地线根据每个班组大小要配备不少于2套,高低压验电器、绝缘手套(靴)、绝缘棒等做到人手1支(套),标示牌也应备齐。同时,从软件上要加强职工培训,让职工会做、能做、做好,并加大考核力度;对不执行安全措施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在安全生产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发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造成事故的重要措施。目前,各地供电所的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要求。农电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是农村电网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供电所安全生产水平,就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安全知识的培训、考试和考核,职业道德和安全责任心教育,安全活动日学习等方法,帮助供电所职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规律,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使职工熟悉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安全操作技能,把安全生产的理念融入职工的思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将安全生产潜移默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使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企业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
三、结语
电网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它既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农电企业改革与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没有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空间。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严格执行规程规范,结合实际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组织、有措施、有考核,就一定能把供电所安全工作抓好。
第三篇:农村电网改造中的安全管理
农村电网改造中的安全管理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两改一同价”的实施。农网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顺利实现国家这项利民工程、德政工程。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由于在改造中面广、量大、时间紧,集中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整改。在一个供电区域,往往有数家,甚至十几家施工单位,工作现场施工人员杂,高空及交叉作业多,拆卸设备、设施放置乱。此外,作业人员对现场作业环境不熟悉,在工作票的签发、许可,以及停送电申请手续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配合、协调问题。凡此种种,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酿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就如何抓好施工单位的安全施工和确保农网改造有序进行,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下面就如何加强农网改造中的安全管理谈几点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看法和认识,以供参考。
一、农网施工现场安监人员要不断的提高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
1、农网施工现场安监人员要不断的提高技术素质
根据电力系统的特征和多年的实践证明,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具有“科学性、预防性、长期性、群众性”的特点。目的是使电力系统各种危险减少到最小,达到最佳安全生产状态。这涉及到很多现代化科学的应用。掌握这些科学技术是适应现代电力安全管理的要求。在日常安全监察中要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要熟悉电力和热力系统的安全知识;要熟悉安全生产的主要规程制度;要熟悉必要的安全监测技术;要熟悉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等,只有不断的提高安监人员的技术素质才能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
2、农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安监人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农网改造和下安监人员的素质,作为管理人员首先要懂得企业的方针,掌握各项规章制度,精通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高度,切实把每一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安全监察人员虽属生产人员,但又不直接从事生产,主要工作对象是人和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是通过对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和各类人员安全作业状况的监督检查,来促进各级领导和施工人员共同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工作就是组织和动员施工人员注意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和开展危险点分析及预控工作、结合作业当中的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凡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及研究解决办法,并向领导建议。因此,安监人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切实抓好施工单位开工“四到位”。发挥三级安全网作用是确保农网改造安全的基础
1、实抓好施工单位开工“四到位”
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发生人身事故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事故受害者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思想和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通过经常不断的教育和引导坚持作到每天开工“三到位”,是抓实施工人员安全思想教育、预防事故发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1)施工单位的施工负责人每天在开工会上,分配作业班组工作任务时,必须要作到安全技术交底清楚。使每一位参加施工的人员清楚和熟悉每天所作业的内容和安全技术。(2)施工单位的施工负责人每天在开工前将每一位施工人员在作业前对所要施工的工作任务、环境、工器具、设备、人员精神状态等进行分析和拿出具体防范措施,使每一名参加施工的人员清楚当天的工作任务和危险点及具体的防范措施。(3)、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后,必须坚持复核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到位。(4)、参加施工的成员到现场后,应注意自查到位。强化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不断提高施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培训工作“两票”、“三措”、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及作业中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工作。“两票”即工作票和操作票,是现场作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组织措施。在电力生产中严格执行“两票”制度是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设备损坏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电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突发的,同时伴有许多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所以要加强施工队伍的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的培训工作。让施工队伍充分认识“两票”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只有加强这几方面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把好开工关,提高施工人员对危险点的认识和排除能力,是确保对农网改造施工安全的首要环节。
2、建立三级安全防护网络
一级防护网是施工人员自身防护。在农网改造施工工程中,发生“自伤”的情况比较多。因此每个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规》和“三措”所列的要求文明施工,注意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所伤害。二级防护是施工队集体防护。施工队成员必须坚持作好相互提醒、督促、养成保护他人的良好习惯。三级防护就是由施工单位专职安全员和县局安监人员组成的防护网,通过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技术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工作,防止事故隐患。从电力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来看,发生事故的因素有人、设备、工具、作业对象和生产环境。其中人是最活跃,最难掌握的因素。自我保护意识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自我保护意识牢固的人,才能保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所伤害。
三、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发挥各级人员作用,是确保农网改造安全的关键
在农网改造工程的安全管理上,必须注重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即:落实各级领导在安全施工作业中的领导责任,具体要落实(1)领导亲自参与制定并审核“三措”计划和特种作业指导书。(2)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由部门负责农网施工项目和施工单位及安监人员参加的安全工作例会,统筹安排和协调施工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3)对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发生的未遂及以上事故,要亲自参加分析和安排整改。在落实各级领导安全责任制到位的同时,还应注重施工现场安监网络人员的责任,加大了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监察力度,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由于好多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施工现场时有违章现象发现。通过指导和教育,对未参加人身意外保险的施工队伍严禁开工并对作业现场违章屡禁不止的施工队,严格执行海南电力局现场扣除工程款并交纳现金或彻底清理出施工现场,促使施工队的管理人员得到正确认识。使他们在经济上罚的心痛,迫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同时,安监人员要认真审核“三措”计划的施工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及施工中危险点预控措施的内容、格式及审批程序。使参加施工人员清楚的认识到施工中运行方式、安全措施、技术措施、和作业当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安监人员参加施工单位在每天开工前向每一位施工人员交代清楚当天的运行方式、安全措施、技术措施、和作业当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作业中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防止未遂事故的发生,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学习典型的事故快举一反三。积极营造了“人人为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改造施农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四、加强农网施工单位的安全工器具管理,是农网改造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
目前好多施工单位的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所使用的安全工器具不正规、无工器具台帐、工器具试验超期、无试验日期、试验合格证和具体试验日及记录等。对此,应严格按照电力行业标准中的工器具管理标准执行,执行定人管理、定置管理、定期试验制度。在施工单位开工前安监人员应认真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工器具和施工工器具,对不合格的工器具给予没收,这样才能规范施工单位的工器具管理工作,防止人身事故的发生。
在农网改造当中,由于工程量大、人手少、时间紧聘用了部分民工。在民工的使用上,安监人员必须作好资质的审查。安全管理上严格要求。对所参加的施工人员进行强制培训,经考试合格并由安监人员审核后发放安全技术合格证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严禁对民工放任自流,严禁安排民工冒险作业、盲目蛮干。只有扎扎实实抓好农网改造中的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完善现场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严管理,就一定能确保农网改造工程中的施工安全,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第四篇: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
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
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加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既是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农村集体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又是化解当前农村各类矛盾、从源头上防范村级干部经济腐败、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为此,从规范和强化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入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干部各项经济行为,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背景
我国农村集体合同应该从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通过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还给了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部分土地经营权和生产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油、棉的产量连年增加,甚至翻番,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修订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为30年,并对承包期内个别农户间承包土地的适当调整做出了严格的限制。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中央的土地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没有必要再变”。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农村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将宪法第8条第1款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宪法的这一规定,标志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基本制度的法律地位的正式确立。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随之逐步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建庭承包农户之间签订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二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1998年改革乡村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大部分农村集体企业转变为私人承包或股份制企业;前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粮食价格的放开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的走低,造成部分农民放弃承包地到城市打工,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放弃的土地对外进行了有偿租赁;随着国家农村费税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了农业税免收制度,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各项无偿服务的资金短缺,致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部分服务设备、设施有偿租赁该个人或企业经营。随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租赁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三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广大农民自愿参与意 识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筹资数额在不断增加,致使农村的基本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随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个人或企业签订的工程建设承包合同。
二、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现状 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的规范化管理,首先是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确权的方式,将农村集体现有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真正界定给农民个人,使每个农民真正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可以合法的经营、流转和转让。通过法定界定和强化农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由“共同共有”的集体产权向“按份共有”转变,并通过签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逐步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例如:北京市通州区为了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流转的意见”(京发[2004]17号)文件精神,于2004年在全区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并结合本区的实际,分别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三种形式对全区农村集体土地进行了确权。一是对二、三产业不发达、仍然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集体,采取“确权确地”的模式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具体地块依法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并依法签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二是对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村集体,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确权确利”的模式,通过确权不分地,依法保障农民收益权的形式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并依法签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三是对城市规划内的村集体,在充分尊重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确权确股”的形式,通过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开展农村集体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土地变资产、社员当股东”原则,将农村集体土地按照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数量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并依法签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合同。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通州区已完成确权到户的村集体土地面积55.6万亩,签订各类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15余万份。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并通过合同形式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关系加以界定,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关系的基础因此而得到了夯实,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是加强农村各项民主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各项经济行为,完善和规范农村集体各类经济合同,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大保值增值、促进农民的增收。例如:北京市通州区从2004年开始,以永顺镇作为先行试点,在区经管站具体指导下,针对其所管辖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永顺镇关于村级经济合同的管理办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2006年初,又在对永顺镇试点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把好“六 关”,即:“对方资质与能力审查关、民主决策程序管、文本法律审查关、经济合同履行关、合同变更解除关、合同纠纷处理关”的做法,并在马驹桥镇、宋庄镇、漷县镇、于家务乡扩大试点范围。2007年上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由区纪委、区经管站牵头,组织区农委、区司法局、区法院等单位有关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中央、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若干意见”,结合本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草了《通州区村级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并通过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主管乡镇长、乡镇纪委书记、乡镇经管站长及部分村干部等参加的不同类型座谈会、研讨会,对《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及区长办公会、区为常委会专题研究出台了该《办法》。该办法从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和合同争议的处理、经济合同的监督与管理等几个方面作出了程序性的规定,明确了监管措施,并作为指导全区规范村级经济合同管理的依据。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区共清理2007年9月1日前形成的各类农村村级经济合同13147份,涉及金额2.8亿元。通过清理和规范使全区农村村级经济合同管理逐步迈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农村集体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与实施,多年来,各级政府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村经济若干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对农村集体合同进行了规范和管理,并取得 了一定效果。但是,笔者在对通州区11个乡镇483个行政村的农村集体合同管理情况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合同文本不规范。在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存在有口头合同、便条合同,主要表现在农户自发流转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租赁发包时;有的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现象;有的合同的签订根本没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有的合同中没有标的和承包的起始时间;个别村甚至出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倒贴租赁者的合同。
第二,合同履行不到位。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合同,特别是经济合同的执行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制度、办法和手段,致使部分村的部分合同存在拖欠租金现象,造成了呆账、坏账,甚至是死账。通过对12个村的重点审计发现,村级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78%。第三,合同签订程序不民主。有的村集体经组织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决策不公开、不民主、不透明,没有经过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更没有经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存在村干部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甚至存在有的个别村干部私自将村集体的建设施工项目承包该自己的亲戚或朋友,致使村民有意见,进而引发农村干群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有的个别村由于村干部经验不足、市场经营理念差,缺乏长远的市场经营意识和对承包标的的正确认识与评估,存在致使租金过低的现象。
第四,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必要的合同监督管理制度,有的村对合同的协商、签订未按规定执行,缺少制度监督;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未设定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存在着合同的合法行未审定现象,致使村级经济合同随意变更或合同的履行个人说了算,甚至还有的签订了违法合同。个别村还存有合同丢失现象,甚至个别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将同一块土地分别以不同的标底租赁给了两个乙方。第五,合同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对农村集体合同的监管力度,造成个别农村基层干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个别乡镇疏于对农村集体合同的管理、疏于对村级干部的教育,监管力度不够,致使个别村出现了租金等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如:通州区宋庄镇草寺村“两委”委员、村出纳及报账员王某采取提现不入帐、租赁收入不入账等手段,先后挪用村集体资金161万余元,给集体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农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述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存在,不仅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集体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少数农村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留下了可乘之机,败坏了党风,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得力、监管工作不到位。由于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租赁合同,资产租赁合同,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承包合同的数量、金额均在不断的增加,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监管制度的不完备、监管机制的不利、监管 手段的缺位,使得乡镇一级政府在对农村集体合同实施监管过程中存在着发力和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簿,习惯了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的做法,必然导致以上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合同管理任务非常紧迫。所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严格把握工作的重点环节,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化解或根除由此产生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如下:
1、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各项制度的研究与制定
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各项制度的研究与制定是做好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可以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所以,各级政府主管理部门要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研究制定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有关办法及规定,依法强化和明确有关程序,建立相关监管制度。例如:通州区为确保农村集体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007年,在充分总结几个乡镇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村农村集体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研究制定了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十项程序”和“五个统一”。“十项程序”即:一是对承包物的标的要经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在形成统一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村级对外承包草案。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包时,要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对未进行。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在认真考察承租方经营资质、经营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承租方。四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在镇司法所或律师的指导下 与承租方拟订承包合同。五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依法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六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将合同约定的用途、年限、租金数额以及付款方式向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公式。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区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合同范本对村级各类合同实行统一管理。八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本集体经济组织所获资金全部纳入各乡镇为各村设立的“村集大额资金转储账户”管理。九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年报告”制度,每年底必须将本的有关资金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公式。十是各乡镇的审计部门要做好农村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工作。“五个统一”即:“统一建立台账、统一合同编号、统一登记备案、统一信息登录、统一监管措施”。使有关人员在合同信息管理平台上,随时可以查看到所需查看合同的类型、用途、租金额度、兑现时间等内容,强化合同履行的透明度。据检查显示,2007年全区共新签订农村集体合同300余份,涉及金额3千余万元。均严格履行了“十项程序”和“五个统一”,并纳入了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管理,强化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提升了群众的监督水平。实现了农村集体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2、建立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相关队伍 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队伍建设,是确保全面做好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长效机制。要做好农村集体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必须有一支懂政策、政治上可靠、业务通且责任心强的专职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 作的顺利进行。例如:为了确保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州区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500余名的区、镇、村三级农村集体合同专(兼)职管理员队伍,且全部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并颁发了执业证书,做到了持证上岗。从而为确保农村集体合同的依法签订、履行及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各类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各类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准和业务水平,是为确保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基础。因此,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类农村集体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掌握开展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程序及要求,明确自己在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权利及责任。为全面做好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为了确保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007年,通州区结合农村“两委”班子换届等具体工作实际,责成由区经管站牵头,分21批对区、镇两级农村集体合同有关管理人员、农村集体合同专职管理员,全区483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农村集体合同兼职管理员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参与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了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明确了自己在加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了区委提出的加强农村集体合同管理“乡不漏村、村部漏份” 的工作目标。
4、加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的领导 加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的领导,是为确保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承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组织保障。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把握,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领导,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例如: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07年,通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张文山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于世疆为副组长,区纪委、区农委、区经管站、区监察局、区司法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通州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研究与制定相关办法和措施,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领导与协调全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区纪律检察机关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监督规范、约束农村基层干部各项经济行为的角度,共同参与组织协调,推进有关工作的进行。区农业主管部门依法推进此项工作。区司法部门在认真履行职能的基础上,积极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根据《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区经管站作为该项工作的区级主管部门。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管站,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乡镇纪委书记、主管乡镇长为副组长,乡镇纪委、农办、经管站、司法所等 部门参加的“乡镇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通州区村级集体合同管理办法》及区纪委、区农委、区经管站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意见》精神。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镇经管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成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组长,村民理财小组组长、村民代表、村级农村集体合同兼职管理员参加的村级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另外,区级农村集体合同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还明确了各级的相关责任和任务。一是区纪委、区经管站每年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一次抽查,抽查面不少于10%,并对抽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二是乡镇纪委、经管站每年将会同乡镇有关部门对所辖村进行一次检查,检查面不少于本辖区总行政村数的80%,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各乡镇将该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村级干部考核指标,对落实到位,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措施不得力,管理不到位,造成村集体资产损失、干群矛盾激化,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给集体资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了基础。
第五篇:农村电网改造后
农村电网改造后,县级电业部门对农村低压电网的管理延伸到家用电能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与家用电器烧坏事故。如何把农村安全用电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农村触电事故的规律性和特点
从多年的运行经验得知,触电事故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触电事故多于城市
我国用电安全水平虽在逐年提高,可触电死亡事故率仍远高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触电事故主要发生在农村,农村触电事故是城市的6倍之多。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用电条件差,电气设备简陋且安装不太合理,技术水平低,管理不严格,农民缺乏电气安全知识等。
1.2低压触电事故多于高压触电事故
高压电网人们不容易接触;低压电网覆盖面大,电气设备多,因此人触及的机会也多;加之设备简陋,管理不严,人们思想麻痹、缺乏电气安全知识的人员接触机会就更多。
1.3触电事故季节性强
每年的6~9月是触电事故的高发季节,主要原因是夏、秋季多雨潮湿,电气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天气炎热,人们多不爱穿戴工作服和使用绝缘护具,且人体多汗,皮肤电阻下降。此外,正值农忙季节,农村用电量增加,人们接触和操作电气设备的机会明显增多,各种条件的不利,加上主观上的麻痹大意,便成了触电事故高度集中的季节。
1.4触电事故点多发部位
单相触电事故多于两相(指相对相)触电事故,且事故点多发生在分支线、接户线、地爬线、接头、灯头、插头插座、开关电器、控制电器、熔断器等处。这些是人们容易接触的部位,又容易发生短路、接地和漏电。
1.5农村触电事故的原因
1.5.1设备不合格
低压架空线过低,对地高度、与建筑物的距离不符合规程要求;低压电杆拉线固定部位不合理,工艺不良,又无隔离绝缘子;用废铝线或铁丝作电线;接头不合格;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用绝缘层破损或老化的电线作进户线或电器引线;广播线与电力线安装距离不符合要求造成相互搭连;螺口灯头与灯泡不符合标准要求,且零线、相线接错,使灯泡金属螺口带电外露;单向开关误接在零线上,使灯头长期带电等。
1.5.2设备失修
接户线、引出线绝缘老化或破损;电杆拉线锈蚀,导线断股及接头老化,造成断线倒杆;电器受潮、绝缘老化;外壳的保护接地或接零线断开;橡胶绝缘线护套、软电缆护套和绝缘层破裂,软电缆接头绝缘包扎物选用不当或松散脱落;开启式负荷开关(胶盖闸)、灯头及插座的绝缘护罩、护盖失落或破碎等。
1.5.3违章作业
带电搭接电源线或修理电气设备;未切断电源,带电移动有漏电故障的电气设备;在架空线下面建房或起吊器材又无安全措施;趁供电停电之机,擅自在停电设备上工作;违反安规,进行约时停送电等。
1.5.4私拉乱接,违章用电
装接一线一地照明;直接用导线挂、钩架空线用电;私设电网电鱼、电鼠;用破旧导线拖拉地爬线、拦腰线等。
1.5.5缺乏安全用电知识
赤手拨拉断落的带电导线,赤手拖拉触电者;将三孔或四孔插头、插座的保护极误接在相线上,造成电器设备外壳带电;爬登电杆或变压器;任意将刀开关放在地上运行;用非绝缘物包裹导线接头或破损处;将插头用导线直接接在电源线上;潮湿场所用电未采用安全电压;随意操作带电设备。
1.5.6不装漏电保安器或选用劣质的漏电保安器
农改前家用保安器安装率很低,漏电流较大的农网电路选用一般电流型总保安器误动作太多,且漏电流动作整定值过大,无法保护人身安全。农改后虽家用保安器安装率提高,可许多假冒、伪劣产品涌入农网,农村触电伤亡事故仍不断发生。
1.6农村架空线、接户线、临时用电线路触电事故多
据统计资料分析,在农村架空线、接户线、临时用电线路上发生的触电事故竟达70%以上。在构成触电事故的诸多因素中,仅有一个因素引起的触电事故不足10%,有
90%以上的触电事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引起的。因此,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安全知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指出,在农网整改的前后,触电事故的规律可能随之变化。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其规律,为制定和完善安全措施、搞好安全用电提供可靠的依据。
2漏电保护器的配置和选用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农村低压电网的现状,既要做好安全用电防护工作,减少触电事故,又要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这是对漏电切断保护提出的全面要求。事实已经证明:采用漏电保护器分级保护方式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漏电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低压电网的供电方式、经济条件和漏电保护器的生产等情况,在低压电网中采用两极漏电保护方式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
首先应加大末级漏电保护器的安装率和投运率,末级保护以防止直接接触触电为主要目标,各自保护面小,不干扰其他用户。城乡家庭进户线处和人们广泛接触使用的移动式电气设备、电动工具等都应选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高灵敏度、快速型漏电保护器。对单相用电户选用的漏电保护器还应具备过电压保护功能,用于防止当出现三相四线制总零线发生断线和接户线错接成380V线电压时,产生的异常过电压损坏家用电器。最好选用带漏电、过压、过载短路保护功能的保护器,这样,单相用电户的所有异常情况都能受到保护。对发生触电后会产生二次性伤害的场所,如高空作业或河岸边使用的电气设备等,可装设漏电动作电流为10mA的快速型漏电保护器。
第二级保护为系统总保护或分支保护。这一级保护器可装设于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处或各分支线的首端,其保护范围为低压电网的主干线(或分支线)、下户线和进户线,同时也作为末级漏电保护器的后备保护。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根据被保护线路和设备实际漏电流来确定。
这两级触漏电保护器构成了一个漏电分级保护网,第一级保护器对一些条件恶劣而触电危险性较高的场合提供了直接接触的保护;第二级保护器扩大了漏电保护覆盖面,提高了整个低压电网的安全水平。两级保护之间应合理配合,其漏电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应有级差。建议考虑上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电流为下一级额定漏电电流的2.5~3.0倍,上一级漏电保护器的动作时间较下一级动作时间增加一个动作级差,约为0.1~0.2s左右。
3漏电保护器的质量跟踪
漏电保护器作为国家强制性实施安全认证的电工产品,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此漏电保护器的质量状况一直是使用者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开展以来,漏电保护器的需求量激增,许多质量稳定、性能好、功能完善的漏电保护器被用户广泛选用,但也有不少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入农网。因此必须加强和开展对漏电保护器质量的监督,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意识,防止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低压电网。现就如何加强和规范地开展对漏电保护器的质量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1)坚持对漏电保护器实施安全合格认证、进行强制性监督管理是保证其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从对已取得安全合格认证证书的产品进行的几年质量跟踪情况看,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明显优于未进行认证的产品,这说明开展安全合格认证对产品今后的质量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开展漏电保护器质量跟踪监督是促进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开展漏电保护器质量跟踪监督就是为了对其质量实行动态监管,从而评判其质量状况,因此,对漏电保护器的质量跟踪监督是开展对漏电保护器质量监管的主要环节。对漏电保护器质量跟踪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保证质量跟踪监督机构抽检测试和技术评定的权威性。质量跟踪监督机构的检定测试能力及其可靠性评审是否合格,将直接影响到其对跟踪产品质量评定的准确度,因此,保证质量监督的权威性是开展质量跟踪监督的关键。
2)进一步加大对认证产品的质量跟踪监督工作的力度,质量跟踪监督工作应坚持“三公”(公平、公正、公开)、“三统一”(统一监督标准、统一监督方式、统一检测项目)原则,保证质量跟踪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开展质量跟踪监督必须有严格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参加质量跟踪产品的条件和企业应提供的相关资料,公开漏电保护器质量跟踪测试的项目和采用的标准及技术评定的原则,公布抽样的办法和数量。如浙江省对漏电保护器的质量跟踪测试已开展多年;河南省从1999年开始,先有基层县局用户根据使用情况推荐到省局,省局审查资质后委托检测机构测试。两省目前开展质量跟踪测试都是按国家标准进行的,选择的项目突出了漏电保护器的主要特性。
3)及时公布产品质量的检测情况,对检测的产品提出质量改进意见是质量跟踪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对检测中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在进行质量改进后进行定期复检是质量跟踪监督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促进产品有质量缺陷的厂家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以反映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如浙江省对检测中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在提出质量改进意见的3~6个月后进行随机抽样复检,并公布复检的质量情况。
(3)增强法制观念,坚持运用法律开展质量监管,也是保证漏电保护器质量的重要方法。
增强和提高质量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是开展法制化、规范化质量监督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质量监管能否依法进行,能否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格产品的声誉和使用者权益,因此,坚持依靠法律进行质量监管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质量监督部门提醒和告诫使用者优先选用合格品牌的产品,以保护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同时防止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此外,将漏电保护器的质量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联系,如浙江省即将出台的地方法规《浙江省人身触电赔偿处理办法》中,已明确对危害人身安全的电器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漏电保护器就是其中之一,建议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法规。
(4)及时加强质量信息反馈,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质量监管部门和使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投运的漏电保护器质量状况的监控和企业售后服务调查,并进行信息反馈,及时将漏电保护器的运行和质量情况反馈给生产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新产品的开发,不断完善漏电保护器的功能。
(5)建议成立全国漏电保护器行业协会,并指定有测试条件的单位对进入农网的漏电保护器生产厂的产品每年进行抽样测试,并公布推荐的生产厂和产品型号,对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进行全面监督,既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网,又要制止低价格、低质量的不正当竞争。
4漏电保护器的运行管理
要使安装的漏电保护器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电网的运行管理,各级电力部门应重视这项工作。尤其在农网整改期间和以后,县电业部门维护管理到农户的家用电表,有关的安全问题促使他们必须大力加强管理。省以下各级电力部门,包括乡(镇)供电所,都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对电网安全和漏电保护器进行管理。使用单位在选用某一产品时,应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使用前的测试,只有经过功能性能测试合格的产品方可允许安装到现场。各县级电力部门应配备必要的测试设备和合格的专职人员,以保证这一措施的实施。同时应单独设立或分片设立漏电保护器维修点,以确保对损坏的漏电保护器能及时进行维修。县、乡电力部门应定期抽检漏电保护器的运行情况。末级漏电保护器属用户资产,电力部门有责任宣传、指导、检查,监督其安装使用和加速普及,为保证质量,方便管理,有条件的可统一采购、统一安装,以户建档。漏电总保护器是电力部门的资产,应选用投运率高,同末级保护能合理配合的漏电总(分支)保护器。每台漏电总保护器的安装投运,都应明确运行责任人,配备试跳运行记录,正确记录投运试验情况、定期试跳情况、运行中跳闸情况、恢复送电时间、故障原因及异常情况等。县级电力部门还应给乡级供电所配备漏电保护性能指标的现场测试仪器,组织对农村电工培训。乡供电所每年组织对配电台区实际漏电电流和漏电总保护器性能进行一次现场测试,做好记录、评价,以确保漏电总保护器处于完好状态。
对漏电保护器的安装、运行,各县级电力部门应对所辖乡级供电所和用户作出如下规定:
(1)要求各用电农户和单位按规定装设漏电保护器,否则不予供电。
(2)凡新安装的漏电保护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国家认证标志,其技术参数能与被保护设备配套。不得购置安装不合格的产品。
(3)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重合不成功,必须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方可送电,不准强行送电,不得在无保护状态下通电。
(4)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将漏电保护器拆除或退出运行,否则不予供电,一切后果由拆除者负责。
(5)对于违反规定造成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事故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惩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漏电保护器的安装、运行资料宜按如下要求进行收集、汇总,保存和上报:
(1)乡级供电所应建立漏电总保护器台账,末级漏电保护器统计表,并确保与现场相符。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汇总,汇总科目应包括:各台区配变台数,低压出线条数,漏电保护器安装投运台数、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全乡漏电总保护器安装率,损坏更换台数,新增台数,末级漏电保护器台数及安装率等。汇总表一份报县级电力部门,一份留档长期保存。
(2)乡级供电所每月应对漏电总保护器试跳运行并记录进行汇总。汇总科目应包括:各种型号漏电总保护器台数及其永久故障跳闸次数、故障原因分类,每年将十二个月的汇总记录进行年汇总,年汇总一份报县级电力部门,一份留档长期保存。
(3)乡级供电所每年应对漏电总保护器性能测试记录进行一次汇总,汇总科目应包括:各种型号漏电总保护器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不合格台数、动作电流超标台数、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下的动作时间超标台数,鉴相鉴幅型的应增加额定触电不动作电流不合格台数、额定触电动作电流下的动作时间超标台数、闭锁功能不合格台数等。现场记录一般保存三年,以利前后比较。年汇总一份报县级电力部门,一份留档长期保存。
(4)县级电力部门在收到乡级报表后也应汇总上报市级电力部门,市级电力部门在收到县级报表时应汇总上报省局,省、市、县都应长期保存下级报来的报表及汇总表。这样,能全面掌握各级电力部门漏电保护器现状、运行情况分析和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当漏电保护器保护范围内发生了人身伤亡事故时,事故调查前应保护好现场,不得拆动漏电保护器。电力部门应检查漏电保护器性能情况和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如漏电保护器功能、性能正常,不能忽略漏电保护器存在的死区,如相零间或相与相间受电击的可能。为了提高漏电保护器对人身触电保护的安全性,同时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除对漏电保护器本身强化管理外,还需加强对低压电力网的管理,这样才能使改造后的农网设备水平和安全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